关于监护人的法律规定怎样?
- 格式:doc
- 大小:17.01 KB
- 文档页数:4
民法典家长如何履⾏监护⼈的职责孩⼦是祖国的未来,对于未成年来说,是需要各⾃的监护⼈陪伴其成长的,这有利于孩⼦长⼤成⼈。
那么在新颁布的民法典中规定了,家长如何履⾏监护⼈的职责?下⾯让我们⼀起来看看由店铺⼩编为⼤家进⾏的相应的解答吧。
⼀、民法典家长如何履⾏监护⼈的职责民法典中规定,家长履⾏监护⼈的职责具体如下:《中华⼈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四条【监护⼈的职责与权利及临时⽣活照料措施】监护⼈的职责是代理被监护⼈实施民事法律⾏为,保护被监护⼈的⼈⾝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等。
监护⼈依法履⾏监护职责产⽣的权利,受法律保护。
监护⼈不履⾏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因发⽣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监护⼈暂时⽆法履⾏监护职责,被监护⼈的⽣活处于⽆⼈照料状态的,被监护⼈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应当为被监护⼈安排必要的临时⽣活照料措施。
第三⼗五条【监护⼈履⾏职责的原则与要求】监护⼈应当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的原则履⾏监护职责。
监护⼈除为维护被监护⼈利益外,不得处分被监护⼈的财产。
未成年⼈的监护⼈履⾏监护职责,在作出与被监护⼈利益有关的决定时,应当根据被监护⼈的年龄和智⼒状况,尊重被监护⼈的真实意愿。
成年⼈的监护⼈履⾏监护职责,应当最⼤程度地尊重被监护⼈的真实意愿,保障并协助被监护⼈实施与其智⼒、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为。
对被监护⼈有能⼒独⽴处理的事务,监护⼈不得⼲涉。
⼆、法定监护⼈的范围是什么⽆民事⾏为能⼒或者限制民事⾏为能⼒的成年⼈,由下列有监护能⼒的⼈按顺序担任监护⼈:(⼀)配偶;(⼆)⽗母、⼦⼥;(三)其他近亲属;(四)其他愿意担任监护⼈的个⼈或者组织,但是须经被监护⼈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
店铺⼩编对此问题的回答如上,监护⼈的职责包括⼈⾝监护和财产监护两个⽅⾯。
在新颁布的民法典中规定,监护⼈的职责是代理被监护⼈实施民事法律⾏为,保护被监护⼈的⼈⾝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等。
《民法典》关于监护职责的理解和认识一、介绍《民法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一部民法总则。
其中,关于监护职责的规定是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对《民法典》对监护职责的相关规定进行解读与分析,以加深对监护职责的理解和认识。
二、监护职责的基本含义和重要性监护职责是指当未成年人无助于自理生活等情形时,由法定监护人担负起保护和照顾未成年人的法律义务。
正确认识和履行监护职责对于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监护职责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法定监护人的义务《民法典》明确规定了法定监护人的义务,主要包括:1.基本生活与教育法定监护人应当为未成年人提供合理的生活条件,包括食物、住宿、教育等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
他们应当尽力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协助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2.人身安全和健康法定监护人应当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和健康,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未成年人受到伤害和侵害。
他们应当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生活习惯,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注意营养搭配,并及时提供医疗照料。
3.心理和情感需求法定监护人应当关心孩子的情感需求,与孩子保持密切的亲子关系,给予必要的关怀与鼓励。
他们应当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意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4.财产管理和监督法定监护人有责任妥善管理未成年人的财产,保护其合法权益。
他们应当依法处理未成年人的财产事务,并及时向未成年人解释和说明财产的状况。
四、监护职责的限制和制约在实践中,监护职责也有一定的限制和制约。
《民法典》对监护职责的限制主要有以下几点:1.限制未成年人的自由权利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并不等同于控制和束缚未成年人的一切行动,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权利和自由。
未成年人在合理范围内享有自主权和选择权,不得因监护职责限制其个人发展。
2.不能滥用权力法定监护人不能滥用监护权,干涉未成年人的正常生活和发展。
关于监护人的法律规定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法定监护人包括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和精神病人的法定监护人。
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包括三种:一是未成年人的父母;二是未成年人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三是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民政部门等法人组织。
关于监护人的法律规定有哪些?我国法律规定了法定监护人的范围、法定监护人的顺序、指定监护人的情形以及委托监护人的情形。
下面,小编将为大家详细介绍。
1、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首先应当由其父母担任,如父母死亡或者无监护能力的,按下列顺序由以下人员担任:①祖父母、外祖父母;②成年的兄、姐;③未成年人父母所在单位或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或者民政部门。
2、精神病人的法定监护人:按照下列顺序由以下人员担任:①配偶;②父母;③成年子女;④其他近亲属;⑤精神病人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
此外,精神病人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担任监护责任,经有关单位同意的,出可以担任监护人。
3、未成年人或者精神病人没有上述范围的近亲属或近亲属丧失监护能力的,有关单位或居委会、村委会可以从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的其他近亲属、朋友中指定监护人。
当近亲属对于由谁担任监护人发生争议时,有关单位、组织可以进行调解并从他们中间指定监护人。
4、法定监护人或指定监护人因故暂时无法行使监护权,可将监护职责部分或全部委托他人承担。
受委托担任监护人的人为委托监护人。
在此情形下,除有特别规定之外,被监护人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仍由法定监护人或指定监护人承担,但委托监护人对此确有过错的,应承担连带责任。
:离婚后父母如何对孩子行使监护权? 怎样变更监护权。
民法总则监护人的顺序是怎么规定的?说到监护人,相信大家都会想到父母是子女的监护人。
事实上不仅仅未成年人有监护人,一些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也有监护人,无论是成年人与未成年人,法律上对他们的监护人都作了相关的规定。
今天我们要了解的是民法总则监护人的顺序是怎么规定的?一起通过以下文章进行了解吧。
说到监护人,相信大家都会想到父母是子女的监护人。
事实上不仅仅未成年人有监护人,一些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也有监护人,无论是成年人与未成年人,法律上对他们的监护人都作了相关的规定。
今天我们要了解的是民法总则监护人的顺序是怎么规定的?一起通过以下文章进行了解吧。
一、民法总则监护人的顺序是怎么规定的?第二十七条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一)祖父母、外祖父母;(二)兄、姐;(三)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但是须经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
第二十八条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一)配偶;(二)父母、子女;(三)其他近亲属;(四)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但是须经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
二、监护人的职责是什么?(1)监护人的职责是代理被监护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等。
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职责产生的权利,受法律保护。
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2)监护人应当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履行监护职责。
监护人除为维护被监护人利益外,不得处分被监护人的财产。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在作出与被监护人利益有关的决定时,应当根据被监护人的年龄和智力状况,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
成年人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应当最大程度地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保障并协助被监护人实施与其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监护权可以委托吗,有什么规定?第二十七条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一)祖父母、外祖父母;(二)兄、姐;(三)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但是须经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
根据民法总则的规定,父母是自己未成年子女的法定监护人,一般父母的监护职责是不能随便委托给其他人的,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可以变通考虑,只有在父母没有监护的能力的情况之下才可以由其他人担任监护人,关于监护权可以委托吗,有什么规定接下来让小编来告诉大家有关的规定。
一、监护权可以委托吗,有什么规定?第二十七条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一)祖父母、外祖父母;(二)兄、姐;(三)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但是须经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
第二十八条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一)配偶;(二)父母、子女;(三)其他近亲属;(四)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但是须经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
第二十九条被监护人的父母担任监护人的,可以通过遗嘱指定监护人。
第三十条依法具有监护资格的人之间可以协议确定监护人。
协议确定监护人应当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
第三十一条对监护人的确定有争议的,由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指定监护人,有关当事人对指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指定监护人;有关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指定监护人。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民政部门或者人民法院应当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在依法具有监护资格的人中指定监护人。
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指定监护人前,被监护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处于无人保护状态的,由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法律规定的有关组织或者民政部门担任临时监护人。
I am a slow walker,but I never walk backwards. 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民法总则规定监护人的职责包括哪些方面?导读:民法总则规定监护人的职责包括的方面有被监护人的人身权利还有被监护人的财产权利同时还有其它的合法权益,只要被监护人没有民事能力,一般监护人就要承担起当事人所有的职责。
一、民法总则规定监护人的职责包括哪些方面?《民法总则》第三十四条监护人的职责是代理被监护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等。
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职责产生的权利,受法律保护。
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监护人应当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履行监护职责。
监护人除为维护被监护人利益外,不得处分被监护人的财产。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在作出与被监护人利益有关的决定时,应当根据被监护人的年龄和智力状况,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
成年人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应当最大程度地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保障并协助被监护人实施与其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对被监护人有能力独立处理的事务,监护人不得干涉。
二、什么人可以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的设立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未成年人的父母是他们的监护人。
2、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有监护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或者与未成年人关系密切的、愿意承担监护责任,又经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其他亲属和朋友作为监护人。
3、若无上述法定监护人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三、监护人的分类对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包括未成年人和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的精神病患者)进行监护的人。
一些国家的法律规定,监护人分为3种:①由后死亡的父或母于遗嘱中指定者,称指定监护人。
监护人承担责任的归责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八条规定,监护人承担责任的归责原则:被监护人的行为致他人损害,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
关于监护人承担责任的归责原则的问题,下面由我为您详细解答。
一、监护人承担责任的归责原则1、监护人承担责任的归责原则:被监护人的行为致他人损害,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
(1)“被监护人”是指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法律赋于监护人有精心监护被监护人之义务。
对被监护人不仅要言传身教,而且要全面、细致尽其教养、培育之责任。
基于监护人的特殊地位和责任,法律对其要求十分严格。
(2)在被监护人侵权中,只要有被监护人侵权损害他人之事实,则推定监护人有过错,换句话说,在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时,监护人都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监护人证明自己尽到了监护责任,没有过错的,该事由仅成为减轻民事责任的抗辩事由;基于该事由的存在,在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的损害时,监护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适当减轻自己的民事责任。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八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
监护人尽到监护责任的,可以减轻其侵权责任。
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
不足部分,由监护人赔偿。
二、被监护人的行为致他人损害,幼儿园、学校或医院要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的,也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1、换句话说,在幼儿园、学校生活、学习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在精神病院治疗的精神病人,受到伤害或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只有在单位有过错时,才可以责令这些单位承担适当的赔偿责任。
2、在这种情形下,幼儿园、学校或医院承担赔偿责任需具备以下条件:(1)被监护人仅限于在幼儿园、学校生活、学习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在精神病院治疗的精神病人;(2)须特定的被监护人受到伤害或给他人造成损害;(3)须幼儿园、学校或医院对损害事实的发生有过错。
监护人的主要职责有哪些(监护人的职责范围)监护人有哪些职责1、监护人一般有如下法定监护职责:依法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人身安全等;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管理和保护被监护人的财产;代理被监护人进行民事活动;对被监护人进行管理和教育;代理被监护人进行诉讼。
2、作为监护人主要有以下职责: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管理和保护被监护的财产,代理被监护人的民事活动,在被监护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与人发生争执时,代理其进行诉讼。
3、法律分析:管理被监护人的财产。
代理进行民事活动和民事诉讼活动。
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
教育和照顾被监护人。
对被监护人给他人造成的损害承担民事责任。
4、法律分析:监护职责,指监护人依法承担的监护义务。
包括:(1)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防止其受到不法人身侵害。
(2)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以保证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或精神病人的康复及生活。
5、监护人的职责: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防止其生命健康权被不法侵害;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保证被监护人在生活方面的基本需求;管理和保护被监护人的财产,保证其财产不受不法侵害。
监护人员职责具体有哪些1、作为监护人主要有以下职责: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管理和保护被监护的财产,代理被监护人的民事活动,在被监护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与人发生争执时,代理其进行诉讼。
2、监护人的职责如下: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安全。
保护被监护人的财产权益以及其他合法权益。
保障和照顾被监护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代理被监护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3、监护人的主要职责: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防止其生命健康权被不法侵害;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保证被监护人在生活方面的基本需求;管理和保护被监护人的财产,保证其财产不受不法侵害。
4、法律分析:监护人的法定职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被监护人出于民事行为能力的限制,不具备全面充分的自我保护能力,相对容易遭受到来自外界的的侵扰和损害。
监护人责任的归责原则是什么监护人是指法律规定的对未成年人或者无行为能力人负有照顾、抚养和保护责任的人。
因此,监护人享有监护权的同时也应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监护人责任的归责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监护人责任的归责原则要根据监护人的身份和法定关系来确定。
监护人责任主要分为家长监护责任和法定监护责任。
家长监护责任是指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照顾和抚养责任。
法定监护责任是指法律规定的特定人对无行为能力人的照顾和抚养责任。
根据不同的身份和关系,监护人责任的具体内容和追究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第二,监护人责任的归责原则要根据监护人在履行监护职责中的过失或者过错来确定。
监护人的过失或者过错主要包括疏忽、疏漏、违反法律规定和侵犯被监护人权益等行为。
例如,对于未成年子女来说,如果监护人疏忽或疏漏导致其受到伤害或者遭受侵权,监护人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三,监护人责任的归责原则要根据监护人的过失或者过错造成的损害后果来确定。
根据损害后果的不同,可以分为有害后果和免责性后果。
有害后果是指监护人的过失或者过错造成了实际的损害,如未成年子女受伤、身心受创等。
免责性后果是指监护人的过失或者过错没有造成实际的损害,如仅存在潜在的危险或侵权可能,但并未导致实际的损害。
对于有害后果,监护人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和赔偿;对于免责性后果,监护人可以免于承担责任,但应当采取措施预防和消除潜在的危害。
第四,监护人责任的归责原则还要根据监护人的主体能力和行为能力来确定。
监护人的主体能力包括是否拥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独立行使能力。
监护人的行为能力是指在履行监护职责中是否具备必要的行为能力,包括教育、照顾、抚养等。
如果监护人缺乏相应的主体能力和行为能力,致使被监护人受到损害,监护人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总之,监护人责任的归责原则是基于监护人的身份和法定关系,根据监护人在履行监护职责中的过失或者过错来确定,以及根据监护人的过失或者过错造成的损害后果和监护人的主体能力和行为能力来确定。
孩子的监护权的法律怎么规定的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等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对监护权有争议的,可以申请指定监护人。
关于孩子的监护权的法律怎么规定的问题,下面由我为你详细解答。
一、孩子的监护权的法律怎么规定的1、孩子监护权的规定如下:(1)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一)祖父母、外祖父母;(二)兄、姐;(三)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但是须经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
(2)未成年人父母作为监护人的,可以通过遗嘱指定监护人。
(3)对监护人的确定有争议的,由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指定监护人,有关当事人对指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指定监护人;有关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指定监护人。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十七条【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一)祖父母、外祖父母;(二)兄、姐;(三)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但是须经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
第二十九条【遗嘱指定监护人】被监护人的父母担任监护人的,可以通过遗嘱指定监护人。
二、监护人的监护责任有哪些(一)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
被监护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受到限制,不具备全面充分的自我保护能力。
对此,监护人有权利和职责予以保护,保证被监护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二)管理被监护人的财产。
被监护人对财产的处理还有所欠缺,监护人可以依法对其进行管理,必要时可以合理利用和处分被监护人的财产。
(三)代理进行民事活动和民事诉讼活动。
《民法通则》第14条的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
关于监护人的法律规定怎样?
监护人,是对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如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负有监督和保护责任的人。
监护人必须具有完全行为能力,并依法律规定产生。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开始,父母就赋予了我们生命,自然,父母就顺利成章的成为了我们的第一监护人,对于我们在整个人生成长中起到了教育指导,保护监督的作用,并且也是他们作为监护人的义务,这是我国的法律规定的。
小编整理了关于监护人的法律规定
一、监护的法律规定
监护是指依照法律规定,对特定自然人的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法律制度。
监护主要是保护民事行为能力欠缺者即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
监护是一种职责和义务,我国法律中采取广义上的监护含义,对监护制度做了原则的规定:
(1)未成年人的监护
(2)精神病人的监护。
第十七条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由下列人员担任监护人:
配偶;
父母;
成年子女;
其他近亲属;
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
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
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裁决。
没有第一款规定的监护人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第十八条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除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外,不得处理被监护人的财产。
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的权利,受法律保护。
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责任;给被监护人造成财产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
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撤销监护人的资格。
依照民法通则的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监护人顺序是:
(1)祖父母,外祖父母,
(2)兄,姐。
监护人员负有保护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义务。
在实施义务教育中,初中生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主要应承担如下义务和责任:l、必须按时送适龄的子女或其他被监护人人学;
2、必须保证适龄的子女或其他被监护人接受完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不得让他们中途停学;
3、应按规定,交纳政府规定的义务教育杂费;(生活确实困难,无力支付杂费的家庭可向就读学校提出申请减免)。
4、必须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配合学校教育好子女或其他被监护人,使孩子能健康成长。
根据《义务教育法》第十五条规定,对于那些未经批准,拒送子女或被监护人人学
父母作为我们的监护人,有送护送子女上学,接受规定的义务教育并且不能让他们中途停学的义务。
父母作为我们的第一监护人,在监护我们的同时,为我们营造了愉快幸福的家庭环境,使我们能够健康的成长,我们应该心存感谢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