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八则2
- 格式:doc
- 大小:77.50 KB
- 文档页数:9
2010年中考试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2010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阅读《陈涉世家》(节选),完成第10~12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①。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②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③”陈胜、吴广喜,念贵,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④“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注】①有教材为“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②有教材此处为逗号。
③有教材此处为叹号。
④有教材此处有冒号。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今亡.亦死亡:(2)宜多应.者应: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4分)(1)上使外将兵翻译:(2)置人所罾鱼腹中翻译:12.阅读选文,写出引发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
(用原文回答)(2分)答:10.答案:(1)逃亡(逃走)(2)响应11.答案:(1)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2)放在别人所捕(获)的鱼的肚子里。
12.答案:失期,法皆斩。
(或: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2010年北京燕山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10—12题。
(5分)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010中考文言文训练题与答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解释下列词语。
1、环:2、尤:3、蔚然:4、深:5、回:6、翼然:7、临:8、作:9、名:10、辄:11、意:12、得:13、寓:14、霏:15、开:16、归:17、暝:18、晦:19、芳:20、发:21、秀:22、繁:23、时:24、穷:25、负:26、伛偻:27、提携:28、绝:29、渔:30、为:31、冽:32、山肴:33、蔌:34、杂然:35、陈:36、酣:37、丝:38、竹:39、弈:40、觥:41、筹:42、苍颜:43、颓然:44、已而:45、翳:46、去:47、乐其乐:48、谓:翻译下列句子。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10、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11、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1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13、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14、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15、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16、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17、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回答下列问题:第一段中总领山水自然环境描写的一句话是:。
201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3)一、许允妇临事不惊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①收之。
其妇出戒允曰:“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
”既至,帝核问之,允对曰:“‘举尔所知’②,臣之乡人,臣所知也。
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如不称职,臣受其罪。
”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
允衣服败坏,诏赐新衣。
初,允被收,举家号哭。
其妇自若,云:“勿忧,寻还。
”作粟粥待。
顷之,允至。
许允为晋景王所诛,门生走入告其妇。
妇正在机中,神色不变,曰:“早知尔耳!”门人欲藏其儿,妇:“无预诸儿事。
”后徙居墓所,景王遣钟会看之,若才流③及父,当收。
儿以咨母,母曰:“汝等虽佳,才具④不多,率胸怀与语,便无所忧;不须极哀,会止便止⑤;不可少问朝事。
”儿从之。
会反,以状对,卒免。
(选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注释】①虎贲(bēn):官名,负责侍卫君主和保卫王宫。
②举尔所知:语出《论语•子路》,意思是“提拔你所了解的人”。
③才流:指才能品级。
④才具:才能,才干。
⑤会止便止:古人按礼节慰问死者家属时当哭泣。
【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1)为称职与不( )(2)皆官得其人( )(3)举家号哭( )(4)寻还( )(5)早知尔耳( )(6)无预诸儿事。
( )2.选出“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 )( )A.魏明帝遣虎贲收之(本文)B.句读之不知(《师说》)C.臣之乡人(本文)D.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E.帝核问之(本文)F.顷之(本文)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4.第一段中许允最终获释的原因是什么?二、李夫人不欲见帝初,李夫人病笃,上自临候之,夫人蒙被谢曰:“妾久寝病,形貌毁坏,不可以见帝。
愿以王及兄弟为托。
”上曰:“夫人病甚,殆将不起,一见我属托王及兄弟,岂不快哉?”夫人曰:“妇人貌不修饰,不见君父。
2010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4.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2010年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八则8Y第o二A教|育Q资 源网L 2010年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八则8一、无道人之短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①。
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②。
隐心而后动③,谤议庸何伤?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④。
在涅贵不缁⑤,暧暧内含光⑥。
柔弱生之徒,老氏戒刚强⑦。
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
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详⑧。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选自东汉•崔瑗⑨《文选》)【注释】①施:给予,加惠。
②纪纲:法度。
③隐心:审度内心。
④臧:善,好。
⑤涅:黑泥,黑色颜料;涅而不缁,喻品格高尚,不受外界污染。
⑥暧暧(ài):昏暗;日月无光。
⑦老氏:指老子。
《老子》第四十二章:“坚强死之徒,柔弱生之徒也。
”这是诫逞强的话。
⑧详:通“祥”,吉利。
⑨崔瑗(77-142),字子玉,安平(今河北省安平县)人。
东汉文学家、书法家。
【练习】1.“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流传至今可归纳成一个成语:( )。
2.给下面的字注音并解释它的意思,然后组词:①臧( )藏( )②谤( )傍( )③缁( )锱( )④暧( )暖( )⑤涅( )捏( )3.下列加点词和“无使名过实”中“名”的意思一样的是( )。
A.名不符实B.不名一文C.莫名其妙D.不能名其一处也二、以学自损,不如无学夫学者,所以求益①耳。
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昂大,凌忽②长者,轻慢同列③。
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④。
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注释】①求益:求得长进。
②凌忽:凌,欺侮;忽,轻视。
③同列:同辈。
④鸱(chī)枭(xiāo):两种恶鸟,这是古人的看法。
【练习】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①所以求益耳( )②人疾之如仇敌( )2.“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中“此”指代( )(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3.短文告诫人们的一个道理是____________。
三、任末负笈从师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
中考语文试题课外文言文完整版附带答案2010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1.(2010·武汉市,9-11,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1题。
全品中考网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
富人只一子,不肖,斥逐之。
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
孝基与治后事如礼。
久之,其子丐于途。
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何幸!”孝基使灌园。
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
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何幸也。
”孝基使管库。
其子颇驯谨,无他过。
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选自《厚德录》)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斥逐之追赶B.富人病且死将要C.如得灌园以就食,何幸多么D.不复有故态原来的10.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A.何以战B.不以物喜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全品中考网D.以塞忠谏之路11.下列对张孝基的评价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张孝基信守承诺,把岳父的丧礼操办得很风光。
B.张孝基心地善良,见妻弟乞讨,顿生怜悯并积极给予帮助。
C.张孝基助人有方,让妻弟灌园管库,在劳动中促其转化。
D.张孝基为人厚道,把全部财产归还给悔过自新的妻弟。
【答案】9.A 10.C 11. A2.(2010·江苏省南京市,9—12,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12分)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博学有才气。
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
”恺之每食甘蔗,恒自梢至根。
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①,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
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
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尤信小术②,以为求之必得。
人尝以一柳叶绐③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
”恺之喜,引叶自蔽,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2010重庆中考规定文言文篇目基础训练题一、《论语十则》三、文后练习: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吾日三省吾身3、温故而知新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士不可以不弘毅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附加练习1、阅读理解。
①选文中讲学习方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讲学习态度的句子是③讲思想道德修养的句子是2、写出出自选文的六个成语: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有过不同看法。
请你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观点。
二、爱莲说三、文后练习:翻译下面句子。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四、《爱莲说》一文附加练习1. 阅读理解。
①作者称莲是花中君子,赋予莲象征意义。
其中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沉浮的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是象征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象征君子美好资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本文自始至终采用衬托写法,用________ __、_____ ___衬托,从而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说说“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言外之意。
3.“莲,花之君子者也。
”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4.《爱莲说》中渗透着几种人生观?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人生观。
5、作者认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与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看法相反。
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6、你喜欢哪一种花?它寄托了你怎么样的志趣?简要谈一谈。
(三)三峡解释下列词语。
2010年中考语文试题:课内文言文阅读(按册精编)八下一、(2010天津)(一)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一文,回答题。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下面选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走:步行B.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质:询问C.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等待D.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汤:热水2.下面选文中的句子是省略句的一项是A.余幼时即嗜学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C.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选文开篇即点出作者“家贫”和“嗜学”的矛盾处境,由此引出求学的艰难。
B.选文将富家子弟的奢华和作者的贫寒加以对比,表现了作者求学意志的坚定。
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向人们展示自己成长之路的曲折与艰辛。
D.作者通过现身说法表明: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
答案:1.A 2.B 3.C二、(2010四川泸州)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2010年中考语文试题:课内文言文阅读(按册精编)七上、下一、(2010浙江舟山)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3分)(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2) 徐.喷以烟 (3)鞭.数十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A.使之冲烟而飞鸣(但是)B.余常于土墙凹凸处(在)C.以丛草为林(把)D.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4、作者小时候把烟和蚊子想像成云、鹤,可见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2分)答案:1、(1)观察(2)慢慢地(3)打(鞭打)A3、果然像鹤在云端鸣叫,为这一景象感到非常愉快。
(意思符合即可)4、富有情趣(可爱),充满想像力。
二、(2010浙江温州)童趣沈复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2010中考文言文训练题与答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上枢密韩太尉书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升斗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解释下列词语。
1、执事:2、生:3、好:4、气:5、然:6、养:7、致:8、浩然:9、宏博:10、乎:11、称:12、故:13、疏荡:14、奇气:15、岂:16、尝:17、充:18、中:19、溢:20、见:21、有:22、游:23、自广:24、陈迹:25、遂:26、汩没:27、故:28、故都:29、恣:30、慨然:31、宫阙:32、仓廪:33、池:34、苑囿:35、巨丽:36、秀伟:37、冠:38、恃:39、惮:40、发:41、入:42、出:43、志:44、故:45、愿:46、光耀:47、大观:48、通:49、向:50、禄:51、幸:52、赐:53、优游:54、益:55、治:56、苟:57、辱:58、幸:二、翻译下列句子。
2010年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八则2一、秦临周而求九鼎①秦临②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
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
”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③,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
周之君臣,内自尽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
愿大王图之。
”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选自《战国策·东周一》)【注释】①九鼎:传说为大禹所铸,世代以为传国之宝。
②临:出兵进逼。
③秦之为无道也:秦国的做法不符合正道。
【练习】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患( )(2)于( )(3)与( )(4)不若( )(5)存( )(6)图( )(7)罢( )2.颜率是用什么理由打动了齐王,使齐王出兵援周的?二、秦攻宜阳①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
”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②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③,秦必无功。
”对曰:“甘茂,羁旅④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⑤也;无功,则削迹于秦。
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而攻宜阳。
宜阳不拔,秦王耻之。
臣故曰拔。
”(选自《战国策·东周》)【注释】①宜阳:韩国的一个都城。
②公仲:韩国相。
③临山:依山扎寨。
④羁旅:寄居秦国。
⑤周公旦:西周政治家。
周公姓姬,名旦。
周武王之弟,亦称叔旦。
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
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
【练习】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以为( )??(2)拔( )??(3)方( ) (4)支( )??(5)无功( )??(6)而( )??(7)义( )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文中“秦王耻之”的“耻”用法相同是( )。
A.吾妻之美我者B.大王必欲急臣C.直可惊天地泣鬼神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3.为什么赵累认为秦军一定能攻下宜阳?三、鲁人徙越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屦:古时用麻葛等织成的草鞋。
②缟(gǎo):古代的一种白绢。
【练习】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1)身( )(2)善( )(3)或( )(4)穷( )(5)其(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这则短文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四、燕王学道客有教燕王为不死之道者?王使人学之,所使学者未及学而客死。
王大怒,诛之。
王不知客之欺己,而诛学者之晚也。
夫信不然之物而诛无罪之臣,不察之患也。
且人所急无如其身,不能自使其无死,安能使王长生哉?(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练习】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道( ) (2)之( )(3)未及( )(4)之( )(5)然( ) (6)察(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五、曾子①辞邑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②焉。
曰:“请以此修③衣。
”曾子不受。
反复往,又不受。
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不畏乎?”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说苑·曾子立节》)【注释】①曾子,即曾参。
②邑,城镇。
致邑,封赠一座城镇。
古代诸侯封给卿大夫的土地,称作采邑。
③修,修饰。
【练习】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衣( )?(2)以( )??(3)奚( )??(4)骄( )??(5)纵( )??2.与“不我骄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时人莫之许也B.宋何罪之有C.沛公安在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六、秦假道于周以伐韩秦假道于周以伐韩,周恐假之而恶于韩,不假而恶于秦。
史黡谓周君曰:“君何不令人谓韩公叔曰:‘秦敢绝塞而伐韩者,信东周也。
公何不与周地,发重使使之楚,秦必疑,不信周,是韩不伐也。
’又谓秦王曰:‘韩强与周地,将以疑周于秦,寡人不敢弗受。
’秦必无辞而令周弗受,是得地于韩而听于秦也。
”(选自《战国策·东周》)【练习】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假( ) ? (2)恶( ) ??(3)重使( ) ??(4)使( ) ??(5)是( ) ??2.下列各句与文中的“是韩不伐也”句式不同是( )。
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而君幸于赵王C.屈平既黜D.刘备天下枭雄3.史黡给周君出了什么主意来解决这个两难的问题?七、贯高保王汉九年,贯高怨家知其谋,乃上变告之。
于是上皆并逮捕赵王、贯高等。
十余人皆争自刭,贯高独怒骂曰:“谁令公为之?今王实无谋,而并捕王;公等皆死,谁白王不反者!”乃车胶致①,与王诣长安。
治张敖之罪。
上乃诏赵群臣宾客有敢从王皆族。
贯高与客孟舒等十余人,皆自髡钳②,为王家奴,从来。
贯高至,对狱③,曰:“独吾属为之,王实不知。
”吏治榜笞数千④,剌剟⑤,身无可击者,终不复言。
吕后数言张王以鲁元公主故,不宜有此。
上怒曰:“使张敖据天下,岂少而女乎!”不听。
廷尉以贯高事辞闻,上曰:“壮士!谁知者,以私问之。
”中大夫泄公曰:“臣之邑子⑥,素知之。
此固赵国立名义不侵为然诺者也⑦。
”上使泄公持节问之箯舆前⑧。
仰视曰:“泄公邪?”泄公劳苦如生平欢,与语,问张王果有计谋不。
高曰:“人情宁不各爱其父母妻子乎?今吾三族皆以论死⑨,岂以王易吾亲哉!顾为王实不反,独吾等为之。
”具道本指所以为者王不知状⑩。
于是泄公入,具以报,上乃赦赵王。
(选自《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第二十九》)【注释】①车胶致:乘坐密闭的囚车。
②髡(kūn)钳:把头发剃光,用铁圈锁住脖子。
③对狱:回答审问。
④榜笞:捶击,鞭打。
⑤剌?(duō)用烧红的铁条刺。
⑥邑子:同乡人。
⑦不侵:不受侵辱。
然诺:答应,允诺。
⑧节:符节,凭证。
箯(biān)舆:竹编的舆床,类现在竹床。
⑨三族:说法不一。
一说父昆弟,已昆弟,子昆弟;一说父、子、孙。
此处指父母、兄弟、妻子。
论:依法判处。
以:通“已”,已经。
⑩本指:原意。
指,通“旨”。
状:情况。
【练习】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刭( ) (2)白( ) ?(3)诣( ) (4)族(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对于贯高的“忠”,你怎样理解?八、赵高当权李斯已死,二世拜赵高为中丞相,事无大小辄决于高。
高自知权重,乃献鹿,谓之马。
二世问左右:“此乃鹿也?”左右皆曰:“马也。
”二世惊,自以为惑①,乃召太卜,令卦之。
太卜曰:“陛下春秋郊祀,奉宗庙鬼神,斋戒不明②,故至于此。
可依盛德而明斋戒。
”于是乃入上林斋戒。
日游弋猎③,有行人入上林中,二世自射杀之。
赵高教其女婿咸阳令阎乐劾不知何人贼杀人移上林,高乃谏二世曰:“天子无故贼杀不辜人④,此上帝之禁也,鬼神不享⑤,天且降殃,当远避宫以禳之⑥。
”二世乃出居望夷之宫。
留三日,赵高诈诏卫士,令士皆素服持兵内乡,入告二世曰:“山东群盗兵大至!”二世上观而见之,恐惧,高即因劫令自杀,引玺而佩之,左右百官莫从,上殿,殿欲坏者三。
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⑦,授之玺。
子婴即位,患之,乃称疾不听事,与宦者韩谈及其子谋杀高。
高上谒,请病⑧,因召入,令韩谈刺杀之,夷其三族。
子婴立三月,沛公兵从武关入,至咸阳,群臣百官皆畔,不適。
子婴与妻子自系其颈以组,降轵道旁。
沛公因以属吏。
项王至而斩之,遂以亡天下。
(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注释】①惑:受盅惑而迷乱。
②斋戒不明:指在斋戒时不够虔诚。
③弋猎:射猎。
④不辜人:无罪之人。
⑤不享:不享用祭祀品,即不接受祭祀。
⑥禳:祈祷以消除灾祸。
⑦《秦始皇本纪》谓“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
⑧请病:询问病情。
【练习】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且( ) (2)乡( ) ?(3)因( ) (4)患( ) ?(5)畔( ) (6)适(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选文第一段是哪个成语的来源?这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参考答案】一、1.(1)为……忧虑不安(2)向(3)给(4)比不上(5)使……保存、保全(6)考虑(7)撤退2.如果齐王肯派兵援周,就既保存危国拥有美名,又获得九鼎占有实惠。
二、1.(1)认为(2)被攻下(3)方圆(4)支用(5)没有功劳,即不会成功⑹如果⑺通“议”,意见2.A(意动用法,其余选项均为使动用法)3.因为甘茂是寄居秦国的客将,如果攻打宜阳有功,就成了秦国的周公旦;如果不成功,就将在秦国被革除官职。
而如宜阳攻不下来,秦王会以此为耻。
因此无论是甘茂还是秦王,都会尽最大可能攻下宜阳以保全或证明自己,所以他认为宜阳一定能攻下来。
三、1.(1)自己(2)擅长(3)有人(4)穷困(5)怎么2.草鞋是为了用来穿的,可越国人光着脚走路;白绢是为了用来束发的,可越国人披着头发(不束)。
3.说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先做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千万不可以凭主观臆断,心血来潮,莽撞行事。
四、1.(1)方法(2)指代不死的方法(3)没来得及(4)所派去学习的人(5)对的、正确的⑹考察2.况且人最重视着急的莫过于自己,(那个门客)不能使自己免于死亡,哪里能够使燕王长生呢?五、1.(1)穿(2)用(3)何,为什么(4)以骄横的态度待人(5)纵然、即使2.D(D为定语后置句,其他三项与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
)3.(1)使者回去又前来,曾子又不接受。
(2)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曾参的话足够用来保全他的气节。
”六、1.(1)借(2)得罪(3)以重臣或公子作使者(4)出使,到……去(5)这样,如此2.D(D 为判断句,例句与其他三个选项都是被动句。
)3.建议周君派人对韩相国公仲说:“秦国敢于借道东周以攻打韩国,是因为相信东周。
您为何不给东周以土地,派特使去楚国?这样,秦国一定怀疑楚国,不相信东周。
如此,韩国就不会受到秦国攻打。
”再对秦王说:“韩国硬要把地送给我们,想使秦国怀疑东周,我们不敢不接受韩国的赠地。
”秦王一定无法找到借口,不让东周接受韩国的赠地。
这样,东周既可以从韩国得到土地,又顺从了秦国。
七、1.(1)用刀割脖子(2)辩白,洗刷(3)往,到(4)灭族2.(1)高祖诏令赵王的群臣与宾客有敢随从赵王上京的,要诛灭全族。
(2)人之常情,难道不爱自己的父母和妻子儿女吗?现在我的三族都将被判处死刑,难道我会为了张王而交换牺牲自己的亲人吗?3.从“应当尽忠”或“尽忠应当看清明主”等角度阐述都可以。
八、1.(1)将(2)通“向”,面向(3)趁机(4)以……为患(5)通“叛”,背叛⑹通“敌”,进行抵抗2.(1)自己拿过皇帝的玉玺就佩带起来,左右百官都不听从他;赵高上殿去,殿堂好多次像要坍塌一样。
(2)子婴和妻子儿女用丝带系在自己的脖子上,到车道旁边去投降,沛公便把他们交给了有关的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