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特色-草房5年级、黄光葵
- 格式:doc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3
幼儿园佤族特色教案前言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缅甸等地。
佤族人民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丰富的民间艺术和习俗。
现在,随着中国的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佤族文化也逐渐被重视和传承。
本教案主要是针对幼儿园教育中佤族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旨在通过针对佤族文化的特点与幼儿学习发展阶段的特点,为幼儿园佤族儿童提供更加专业、系统、科学的教育。
目标与要求此次教育的目标主要有如下两方面:1.了解佤族文化的特点,包括佤族文字、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等。
2.培养幼儿在佤族文化中的艺术理解力、文化自豪感和探究精神。
要求:1.在教学中,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引导幼儿主动参与,营造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
2.倡导科学、实验、探究和创新的教学方式,强调多元化的教学内容。
3.为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营造一个和谐、舒适和有安全保障的教育环境。
教学方案第一天课程名称:学习佤族文字•目的: 通过学习佤族文字,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体验,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和自豪感。
•形式: 老师为学生介绍并展示佤族文字的书写方式,让学生模仿写。
•时间: 30分钟第二天课程名称:佤族祭祀活动•目的: 了解佤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形式: 老师进行多媒体展示,介绍佤族的祭祀活动,如佤族的寨门祭、小年祭、清明节祭等等,让学生对佤族文化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时间: 30分钟第三天课程名称:佤族民间艺术•目的: 了解佤族民俗文化,通过展示和学习佤族民间艺术,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和创造力。
•形式: 老师为学生介绍佤族传统编织、染色等手工艺及音乐、舞蹈等民间艺术,让学生通过表演、体验等方式进行学习。
•时间: 1小时第四天课程名称:游园活动•目的: 在游园活动中,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佤族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培养学生判断能力和表达能力。
•形式: 老师带领学生玩游戏,如民族竹马、射箭等游戏,增加学生的身心体验。
•时间: 2小时教育评估1.通过观察、访谈和听课记录等方式,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并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
佤族建筑佤族的民居建筑有何民族特色佤族聚居的澜沧江边、怒山山脉的南段地带,山峦叠嶂,被称为阿佤山区。
这里在北回归线之内,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足。
佤族先民600多年前就迁徙、聚居在这里,繁衍生息。
佤族的住房,各地区不同。
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一般是四壁着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个别的瓦房。
而大部分佤族地区的住房构造和外形与傣族的住房相像,建筑材料均为竹子(竹藤、竹竿、竹片、竹篾等)、草(茅草、椽子、脊檀、木板等)。
木柱的顶端保留树杈,用以托梁,横梁上再托上一些细竹子,然后覆以茅草,筑成架空的“竹楼”。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翁丁村的村民都是佤族,村寨建在大山里一个平缓的小山顶上。
房屋依山势地形而建,分布随便,没有全都朝向,多年自然生长形成的荆棘丛成为村寨的栅栏。
进寨的路口有竹木搭建的寨门,寨子四周有茂密的竹林和充分的水源,还有爱护很好的祭祀神林。
寨内都是佤族的传统民居——“四壁落地房”,即以3根带长杈原木作柱梁,用平直的细木条作椽子,椽子上掩盖事先编好的茅草排,用藤条绑扎固定。
四壁用竹篾编成栅墙,向东面开一道门。
房顶至房檐斜度大,房檐离地面不足1米,几乎看到墙壁,以老虎窗(一种开在屋顶上的天窗)采光,并设小晒台,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鸡覆盖房”。
房内一般隔成里外两间,里间狭小,光线暗,是仆人的卧房,只放双人床和一小部分生活用品。
外间宽大,是生火煮饭、聚会待客和子女就寝的地方。
火塘设在里间屋的门外,放铁制三脚架,三脚架对应的方位有固定的用途,即靠里间房门一方为仆人的座位,靠外间房门一方为客人的座位,火塘上方靠墙处为子女的床位。
如有成年子女和新婚夫妇,则在外间再隔出小间,里间和外间存放着生产用具和酒具。
房内几乎没有什么家具和装饰性的陈设,有的甚至没有桌椅和床铺,只在火塘四周铺着竹席或木板,合衣向火而眠。
火塘上面1米多高处悬挂着竹编的约1米见方的架子,上面放着食具、盐巴、辣椒等,也是烘烤牛肉干的地方。
架子上面靠房顶处并排放着几个粗大的竹筒,里面存放粮食。
浅谈佤族舞蹈的风格特点摘要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南部,集中聚集在著名的“歌舞之乡”——云南。
作为五十六个民族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佤族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艺术形式,其中佤族舞蹈更是因其特有的艺术风格而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喜爱。
佤族舞蹈种类内容繁多,形式众多,语汇丰富,风格独异,是佤族传统艺术璀璨夺目的结晶,它形象地再现了佤族的社会风貌和风土人情。
讨论和研究佤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发掘民族民间舞蹈中的审美因素,将其中所蕴含的各种美展现出来,并运用于相关教学和研究中,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佤族舞蹈;风格;特点引言佤族历史悠久,佤族舞蹈也蕴含着深远的民族文化内涵,具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
佤族舞蹈和其他少数民族的舞蹈一样,其取材真实还原和再现了佤族人民的日常劳动、生活,是佤族文化的一种艺术体现。
每一部艺术品的诞生都能找到它所归属的社会文化,佤舞蹈也一样。
佤族舞蹈的形成,与其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有关,它与其民族的日常生活相关,有反映猎守游牧的作品、宗教祭祀的作品、欢庆聚会的作品,这些舞蹈风格的形成也与其文化息息相关。
一、佤族舞蹈的起源及种类(一)佤族舞蹈的起源佤族舞蹈的起源古老而悠远,它是伴随着佤族先民们的各种信仰和崇拜的祭祀活动中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艺术文化。
[1]传统佤族在民族活动中,由于对于科学知识的缺乏,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生活现象无法解释,产生了迷信与天神的崇拜心理。
所以,此刻佤族人民通常会把这些活动理解为神灵起的作用,从而产生了与神灵相通的图腾元素。
古老的佤族民众常常将图腾的作用放大,在日积月累的传播中人民越来越相信神灵的作用,由此图腾的传承也尤为重要。
舞蹈便是传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
舞蹈的动作展现是佤族创作者依据佤族的民族特点创作而成,由表演者借助肢体动作进行演绎完成。
[2]演绎过程中,表演者可以借助舞蹈动作表现出内心情感,进而可以表达民族的情感,人们可以宣泄情感、表达喜悦等等。
云南佤族的民国岁月,老照片展示一个民族曾经的生活模样
佤族,最早世代居住在云南的古老民族,主要位于澜沧江与萨尔温江之间。
虽然佤族对本民族来源,各地传说不一,但是都把阿佤山区视为佤族的发样地。
【图片拍摄于30年代的勐董,当时正在赶街的佤族人】
历史上佤族有不同的自称,主要有阿佤、巴饶克、佤、勒佤、拉佤、腊、布饶等23种称谓。
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本民族多数人意愿,统称为佤族。
【图为30年代勐董的赶街(赶集的意思),佤族妇女的合影】
镖牛是佤族传统宗教仪式的一个项目,每逢重大节庆和祭祀活动,佤族都要举行镖牛。
佤族崇拜牛,牛在佤族心目中是庇佑自己的神灵,剽牛、祭牛头的这种习俗,具有庆贺、祈福、结盟、吉祥的含义。
【图为佤族镖牛时使用的牛角叉】
在佤族村寨会看到很多牛头,牛头的多少代表着财富的多寡,另外在自家门口挂牛头还有辟邪的功能。
图中如此长的竹筒是用来装水的。
佤族人居住的房屋,会因为所处地区不同而有差异,图中的佤族房屋为干栏式结构,分上下两层,屋顶用茅草覆顶,吃饭睡觉都在上层,下层空间用来饲养牲畜或家禽。
有些地方,佤族人建的不是竹楼,而是四壁落地的茅草房。
图左是佤族村寨里的铁匠。
图中不只是简单的竹笼,而是盛放人头用的。
在过去,佤族人祭祀以求丰收,会用人头来供奉神灵,1958年被彻底废除。
佤族服饰多以黑为底色,配以红色作为装饰,佤族妇女喜戴大耳筒,宽手镯、细藤圈,在过去,不仅妇女戴耳环,男子也戴耳环。
佤族妇女头戴发箍也是此民族的显著特色,我国各民族中只有佤族使用。
图为一对佤族父女,可以看到女孩上着黑色无领短衣,下着筒裙。
佤族传统节日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缅甸和老挝等地区。
他们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节日庆祝活动。
本文将介绍佤族传统节日的相关内容。
一、节日名称及背景佤族传统节日有很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邛都节”和“槟榔节”。
邛都节是佤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至二十三日举行,是佤族人民祭祀祖先、祈求丰收的盛大庆典。
槟榔节则是佤族人民庆祝丰收的节日。
二、邛都节的庆祝活动1. 祭祖祈福:邛都节的主要活动之一是佤族人民通过祭祖祈福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他们会亲自走进祖坟,献上香烛和食物,并祈求祖先保佑家庭幸福、平安。
2. 传统歌舞表演:邛都节期间,佤族人民会举行精彩的传统歌舞表演。
男子身着佤族传统服装,手持鼓、锣等乐器,跳起欢快的舞蹈;女子身着华丽的佤族服饰,手舞足蹈,展现出佤族人民的豪迈和热情。
3. 民俗游戏:邛都节期间,佤族人民还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民俗游戏,例如冠胆比赛、射箭比赛等。
这些游戏不仅丰富了节日的内容,也增进了村民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三、槟榔节的庆祝活动1. 槟榔树婚礼:槟榔节期间,佤族人民会举行槟榔树婚礼,这是佤族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项仪式。
男女青年会选择一棵高大的槟榔树,在树干上搭建拱门,并用布条、彩带等装饰。
然后,男女青年手持槟榔果,相互交换并用各种仪式互相祝福。
2. 丰收庆典:槟榔节是佤族人民庆祝丰收的节日,他们会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
人们身着节日盛装,在村头村尾的大地上跳起传统舞蹈,欢呼雀跃,共同庆祝辛勤劳作的成果。
3. 食物美食:在槟榔节期间,佤族人民还会准备丰盛的食物,例如佤族特色的酸辣炒米、酸橙鱼等。
这些美食不仅让人们品尝到佤族传统的美味,也是庆祝丰收的象征。
四、佤族传统节日的意义佤族传统节日不仅仅是一场丰富多彩的庆典活动,更是佤族人民传承和弘扬自己文化的重要方式。
它们代表着佤族人民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也体现了他们对土地和自然的崇敬。
总结:佤族传统节日是佤族人民传承文化、庆祝丰收的重要方式。
佤族舞蹈剧目佤族是云南省有名的少数民族之一,在此地有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佤族舞蹈。
这种舞蹈源远流长,形式多样,节奏明快,动作优美,在观看上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佤族舞蹈剧目中的舞蹈种类繁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有《石头比哭》、《知火》、《羊羔子》、《赤脚老妪》、《陶冶》、《鹰和鹰鸟》、《西藏的挽歌》、《大象》、《铁杯花》、《金牛座》等。
其中,《石头比哭》以三个舞者以比哭叫的动作,来表现他们对被困住的石头的情怀,形成了一段激动人心、丝丝入扣的舞蹈。
《知火》是佤族舞蹈的一首经典,它表现的是一群男女歌唱放火的故事,舞者们以精湛的身段,将火的的传播和精神的升华表现的淋漓尽致。
《羊羔子》取材于典型的佤族牧民生活,用轻快的舞蹈动作表现出羊羔子食用草,以及牧民们调教小羊羔和放羊的画面,给人以诗意的感受。
《赤脚老妪》是佤族舞蹈中受人们喜爱的一首舞曲,它描绘了赤脚老妪跳舞,欢跃喜悦的场景,反映出佤族民族的精神。
《陶冶》是一首传统佤族舞蹈,表演者以精湛的技艺,将陶造的文化融入舞蹈中,将美丽的陶器表演的十分生动,让人们对佤族手艺的传承由衷佩服。
《鹰和鹰鸟》是佤族舞蹈中一首充满着戏剧性的舞曲。
两个舞者以一种威武雄壮的动作,模仿一只鹰及一只鹰鸟,在天空中相互追逐,表演场面十分壮观,引人入胜。
《西藏的挽歌》是佤族舞蹈的一首传奇,舞者以激越的舞姿表现出西藏牧人关于挽留牛羊的情绪,整场舞蹈轻快活泼,令人赏心悦目。
《大象》是佤族舞蹈的佳作,两个舞者以宏伟的动作和步调,表现出大象的伟岸气势,带给人们以磅礴的力量,令人感受到佤族神奇的舞蹈艺术。
《铁杯花》也是佤族舞蹈中很出名的一首节奏激烈的曲子,两个舞者以灵巧的动作,表现出铁杯花的特色,使整曲舞蹈充满了旋转的美感,令人惊叹。
《金牛座》是佤族舞蹈的另一首经典曲子,它融入了金牛座的特征,两个舞者身着华美服装,以优雅的动作表现出金牛座的神采,表演时令人振奋。
佤族舞蹈剧目真是多种多样,它们不仅突显了佤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还表现出佤族民族特有的独特精神,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佤族特色传统民居佤族在世界上共有近400万人,主要分布在柬埔寨、缅甸、中国、马来西亚、越南、印度等国。
佤族在历史生活当中,创造了自己的建筑文化,其房屋被人们称之为孔明冒。
在中国境内,东至思茅,西至腾冲都有佤族居住,总人口38万人。
他们的杆栏式建筑和其他民族还有所不同,它的两边是半圆形的,从而创造了佤族独特的建筑文化。
佤族传统民居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干栏式楼房”和“四壁落地房”。
干栏式楼房与四壁落地房共居一寨,房屋顺应地势建盖,布局得错落有致。
传统民居草片覆顶,竹木结构,檐口低矮,形如孔明帽,原始古朴的传统民居其原形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沧源崖画村落图。
佤族传统民居建筑取材于大自然。
主要建筑用材有竹子、麻栗木、红毛树、水冬瓜树、白树、茅草等。
佤族建盖新房,只需两三天的时间就可完工,原因是佤族保留“一家建房,全寨帮忙”的优秀传统。
建房流程主要是①选地基、备料;②挖地基、竖房柱;③搭房架;④上草片;⑤搭设地板,围房墙;⑥设火塘;⑦搭设楼梯。
建成的新房分正房和两端扇形(或半圆形)外延房,俗称:“马屁股房”。
佤族建盖新房、新房落成后都有一套风俗、仪式。
这些风俗、仪式因不同的地域而各有特点。
有的地方,佤族的进新房仪式非常有趣。
进新房前预先请德高望重的老人守在新房里,户主进新房前,老人说:“寨中的父老乡亲、寨神,我们来到家了。
”之后,老人发问,户主回话:老人问“你从哪里来?你为什么来我家?”户主回答“我从东边来,从云彩里来,讨你家的房子住,我是穷苦人,一无所有,来家里看望老人,问候老人。
”“如果你是强盗,是坏人,我不欢迎你来。
”“我不偷也不抢。
”“如果你抽大烟,我不让你进来住。
”“我不抽大烟,我只求供佛,做善事,孝敬老人。
”“如果你这样做,你就住下吧!”这段进新房的对白,体现出佤族是一个尊敬老人,注重道德风尚,一心向上的民族。
他们把自己对社会风尚的理解、要求融入到进新房的习俗里,并行成不成文的规矩,教化人们。
佤族特色-草房教学设计
资料:
如今少数民族群众在脱贫致富住进瓦房的同时,怎样保护好本民族的生活习俗,是一个亟待研究并解决的问题。
翁丁位于沧源,这是个一向以佤乡风貌、佤族风情示人的佤族自治县,可要想见到佤族茅草房,就只有去翁丁,这是目前唯一保持完整的佤族原始茅草房村落。
据说,这是目前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原生态佤族村。
云雾缠绕牛头草屋
进了寨门,一片空旷的广场上立着几个牛头树桩,透过迷雾的草房扑面而来。
最高大建筑是佤王府,接下来沿着窄路小径布局着各式佤族茅草房民居,相伴的是房屋内外无数的牛头。
有人介绍说,原生态佤族茅草屋民居,是杆栏式竹木楼。
从大的方面分两类,一是单身成人住的屋顶很矮的单层椭圆形屋,成年未婚和孤寡中老年都住这样的房;另一种就是普遍的两层楼,楼上住人,楼下畜居。
此外,佤族人家都会在村边建自己的一间储藏屋,主要装粮食,且都没有锁,佤族还保留着路不拾遗的遗风。
记者问一位佤族村民想不想搬出茅草屋,这位50多岁的老人通过小男孩说:“习惯住茅草屋,不想搬。
”当地一位领导说:“茅草屋很适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很好住,就是怕火。
扶贫攻坚要求拆茅草屋建新瓦房,而保护民族独有的民居、服饰、文化生活方式让我们也很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