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内蒙访古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4
内蒙访古课文原文
【原创实用版】
目录
一、内蒙访古概述
二、内蒙访古的历史背景
三、内蒙访古的自然风光与农业
四、内蒙访古的游牧民族历史舞台
五、内蒙访古的文化意义
正文
一、内蒙访古概述
《内蒙访古》是一篇游记,记录了作者翦伯赞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访问经历。
在两个月的行程中,作者游览了广阔的内蒙古高原,见证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迹,体验了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
二、内蒙访古的历史背景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的故乡。
这里曾是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等多个游牧民族的统治领域。
在历史上,这些游牧民族曾在这里建立过辉煌的帝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内蒙访古的自然风光与农业
在内蒙古高原上,作者看到了一片广阔的原野,这里用望远镜都看不到边际。
虽然这里没有黄沙白草,但却有肥沃的田野,种植着各种各样的庄稼,如小麦、荞麦、谷子、高粱、山药、甜菜等。
在农业的发展下,这里的自然风光与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
四、内蒙访古的游牧民族历史舞台
内蒙古自治区是游牧民族的历史舞台,这里的草原文化源远流长。
作者在这里参观了许多历史遗址,如长城、秦始皇陵等,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
同时,他还体验了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了解了他们的风俗习惯,对游牧民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五、内蒙访古的文化意义
《内蒙访古》一文对于研究游牧民族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作者的实地考察和描绘,我们得以了解内蒙古自治区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内蒙访古》优秀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蒙访古》的主题和内容。
2. 激发学生对内蒙古历史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内蒙访古》的主题和内容。
2. 内蒙古历史的重要性和文化遗产的价值。
教学难点:1. 内蒙古历史的深入了解。
2. 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1. 教师简要介绍《内蒙访古》的主题和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内蒙古历史和文化。
2. 学生阅读《内蒙访古》文章,了解内蒙古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4.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内蒙古历史的重要性和文化遗产的价值。
第二章:内蒙古的历史概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蒙古的历史发展脉络。
2. 培养学生对内蒙古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1. 内蒙古历史的发展脉络。
2. 内蒙古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教学难点:1. 内蒙古历史的深入了解。
2. 学生对内蒙古历史事件的关联性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1. 教师简要介绍内蒙古的历史发展脉络,引导学生关注内蒙古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 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内蒙古历史的发展过程。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内蒙古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4.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内蒙古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培养学生对内蒙古历史的整体认识。
第三章:内蒙古的古文明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蒙古的古文明遗址和文化遗产。
2. 培养学生对古文明的研究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内蒙古古文明遗址和文化遗产的特点。
2. 古文明研究的重要性和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1. 内蒙古古文明遗址和文化遗产的深入了解。
2. 学生对古文明保护意识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1. 教师简要介绍内蒙古的古文明遗址和文化遗产,引导学生关注古文明的研究和保护。
《内蒙访古》资料赵武灵王名雍,战国时期赵国国君,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军事改革家,赵肃侯之子【修筑长城】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极为雄伟的防御建筑工程。
它东、西、南、北纵横交错绵延起伏于我们祖国辽阔的土地上。
其中横贯我国北方的长城规模更为宏大,东西相距长达一万余里,因此,被称之为万里长城。
绵延万里的长城它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
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
(明长城)战国长城战国时期的长城是诸侯国家互防长城,规模较小,互不连贯。
①楚国长城。
②齐国长城。
③中山国长城。
④魏国长城。
⑤韩国长城。
⑥秦国长城等秦始皇万里长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一方面拆除各国原有的长城,铲除了人为的障碍;另一方面为抵御北方匈奴的侵犯,派大将蒙恬驻守北方边境,并把秦、燕、赵长城连为一体,建成万里长城。
长城西起今甘肃岷县,向东到陕西绥德黄河边,与从河套高阙西来的赵国北长城连在一起,渡黄河到山西、河北北境,再利用燕国北长城,抵达辽东。
长城的修建从始皇三十年(前217 )开始,约到三十七年结束。
秦灭六国之后,即开始北筑长城,每年征发民夫四十余万。
在当时生产力极度低下,男人辛苦劳作尚不能果腹,女人纺织的布都无法蔽体的情况下,征调如此之多的民力去从事非生产性劳动,造成的结果只能是死亡人数无法统计,千里之地尽是尸首,血流成河的惨剧,所以百姓十户人家里有五户想要造反也就不足为奇了。
“孟姜女哭塌长城”的民间传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普通百姓对修筑长城的怨言和秦的暴政黑暗。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传说,它以戏剧、歌谣、诗文、说唱等形式,广泛流传,可谓家喻户晓。
这个故事大致梗概是这样的:秦朝时期,秦始皇发动八十万民工修筑万里长城。
苏州有个书生叫万喜良,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四处躲藏,误入孟家花园,无意中发现了孟姜女正在洗澡。
《内蒙访古》课文分析《内蒙访古》课文分析翦伯赞的课文《内蒙访古》,可以让我们对内蒙有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翦伯赞课文《内蒙访古》课文分析,供各位阅读和借鉴。
《内蒙访古》课文分析篇1关于教材已故历史学家翦伯赞同志所写的《内蒙访古》,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散文。
文章写于一九六一年。
那年的夏秋之际,翦伯赞、范文澜、吕振羽几位历史学家,应乌兰夫同志邀请,访问内蒙,历时近两月,行程达一万五千里。
访问归来,翦老便写了这篇《内蒙访古》,记述了这次访问的见闻和感想。
全文一万二千多字,分六个小节,分别用了六个小标题。
现在选入高中语文第四册作为教材的,是第二节《一段最古的长城》和第三节《在大青山下》。
课文这两节虽是原文的节选,但却是相对完整的。
原文一、六两节大体相当于文章的总说和结论,中间四节具体写访问古迹,二、三两节写的是内蒙西部访古,四、五两节则写内蒙东部访古,因此课文所选的这两节不妨看做内蒙西部访古的完整篇章。
下面分析一下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
一、内容分析(一)《一段最古的长城》我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古代宏伟建筑之一,是我国人民长期辛勤劳动创造的奇迹。
最早,是战国时期燕、赵、秦等诸侯国,分别在自己北部,凭借山险筑城,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秦灭六国后,把原先燕、赵、秦靠北部的长城连接起来,加以修补,建成西起陇西,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以后许多朝代都曾陆续修补、改建。
今天我们通常所说的万里长城,则是明代重新改建的。
目前,在内蒙西部大青山、乌拉山、狼山靠南边的山顶上,还绵亘着一段长达二百六十余里的古长城。
翦伯赞同志经过考证,认为这是赵长城的遗址,所以称之为“一段最古的长城”。
《一段最古的长城》,以访赵长城为线索,重点是分析在阴山一带筑城的原因,并评价完成这一巨大防御工程的历史人物,从而表达作者对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看法。
这节共十二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写开始进入内蒙时的感受。
第1段写将到内蒙时眼前展现的“古之所谓塞外”的雄浑气象。
内蒙访古读后感《内蒙访古》读后感。
《内蒙访古》是一本以内蒙古历史文化为主题的书籍,作者通过对内蒙古地区的古代遗迹、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的考察和探索,向读者展示了这片神秘土地的独特魅力。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内蒙古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首先,作者对内蒙古的历史文化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考察和介绍,让我对这片土地的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书中介绍了内蒙古地区的古代遗迹、历史名人、传统节日等内容,让我对这片土地的历史渊源有了更为具体的了解。
尤其是对于内蒙古地区的古代遗迹,作者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解读,让我对这些古代遗迹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这些介绍,我对内蒙古的历史文化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也对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其次,书中对内蒙古的自然风光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让我对这片土地的自然风光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
作者通过对内蒙古地区的自然风光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让我仿佛置身于那片广袤的草原之中。
书中介绍了内蒙古地区的自然景观、动植物资源、气候特点等内容,让我对这片土地的自然风光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了解。
尤其是对于内蒙古的草原风光和蓝天白云,作者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让我对这片土地的自然风光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
最后,书中还介绍了内蒙古地区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让我对这片土地的传统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作者通过对内蒙古地区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进行了生动的描述,让我对这些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有了更为具体和深刻的了解。
书中介绍了内蒙古地区的传统节日、民间艺术、饮食习俗等内容,让我对这些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尤其是对于内蒙古地区的传统节日和民间艺术,作者进行了生动的描述,让我对这些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
通过阅读《内蒙访古》,我对内蒙古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这本书让我对内蒙古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也让我对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传统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科目语文课题4、内蒙访古
任课教师吴伟明课型新授课教学对象11金融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夹叙夹议、记叙为议论服务的写法。
2、了解引用资料和抒发见解浑然一体的写作特点。
3、了解作者所表达的关于民族关系的正确观点,领会课文中洋溢的爱国主义和珍视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文章的内容结构,了解全文是怎样线索布局的
教学难点夹叙夹议以及引用资料、抒发见解浑然一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分析概括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理清第一部分作者的写作思路,理解夹叙夹议、记叙为议论服务的写法。
教学班级11金融1班 3.18 周一第二节11金融2班 3.18 周一第一节11金融3班 3.8 周五第一节
教学过程一、导
入
欣赏蒙古的几幅图片,感受蒙古的景物和风情。
二、作
者和
背景
1、作者介绍:
翦伯赞(1898-1968)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
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
1961年夏天,历史学家翦伯赞偕同范文澜、吕振羽两位历史学家一起访问内蒙。
这次访问历时两个月,行程一万五千余里。
访
问归来,翦老以流畅生动的笔触,写了一篇访古散文《内蒙访古》。
课文只选了全文六节中的二、三节。
2、题解
“访”是探访、寻求
“内蒙”是“访”的地域
“访古”表明记叙的范围是名胜古迹,同时也是本文的线索
3、图解课文中的一些地名和方位(ppt地图)
4、
三、第一部分赏析
(一)同学们先自己阅读第一部分,根据“访古”这一线索,用一个词语概括出来每个段落的内容,进而理清第一部分的结构。
1、广阔的塞外塞外风光
2、肥沃的塞外
3、大青山的地理环境
4、大青山的自然环境
5、大青山南麓美景大青山概况
6、大青山南麓的战略地位
7、大青山南麓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8、赵长城的修筑原因及地理位置
9、赵长城遗址面貌赵长城(大青山上)
10、赵武灵王修长城
11、12、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二)夹叙夹议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请同学们找出一些议论句,用横线划出来,并简单谈谈它们的作用
第4自然段末尾的判断:
阴山南麓,古代“是一个有森林、有草原、有鹿群出没的地方”。
这实际是指出阴山南麓是水草肥美的地方,进而强调阴山南麓沃野的重要地位,为下文肯定在此建长城张本。
第5段末的判断:
“这是多么平静的一个原野!但这个平静的原野在民族关系紧张的历史时期却经常是一个风浪最大的地方。
”
强调了阴山南麓的重要地位,亦为后文肯定建长城张本。
第6段,指出游牧民族必须占据阴山南麓,这个议论实际上是说明采取建长城的措施来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是十分必要的,间接肯定了建长城的历史作用。
第7段,一方面强调了沃野对于游牧民族是存亡攸关的地方,另一方面强调汉族守住阴山峪口是排除游牧民族侵扰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它们有力地说明了阴山南麓的沃野古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再次强调了修建长城的地理与历史背景。
第10、11、12段中的议论
可见,以上议论都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的,记叙则很好地为议论服务。
(三)、思考
1、第一部分小标题为“一段最古的长城”,可长城直到第8段才开始写,为什么?
2、写秦始皇休修筑长城有什么作用?
3、赵武灵王“修筑长城”和“胡服骑射”二者之间有何内在的联系?
这两件事反映了赵武灵王两个不同的侧面:“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外来侵略,保卫和平生活;“和服骑射”是学习外民族的长处。
看似矛盾,实则统一,两者都是属于民族关系方面的问题,并且都是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做法。
特别是“和服骑射”则是克服了
狭隘的民族偏见,虚心向少数民族学习,难能可贵。
作业根据课堂上梳理课文结构的方法,自己梳理出第二部分的结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理清第一部分作者的写作思路,理解夹叙夹议、记叙为议论服务的写法。
2、了解作者所表达的关于民族关系的正确观点,领会课文中洋溢的爱国主义和珍视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教学班级11金融1班 3.20 周三第三节11金融2班 3.21 周四第五节11金融3班 3.11 周一第四节
教学过程一、导
入
检查学生对第二部分结构的梳理。
二、第
二部
分欣
赏
(一)第二部分结构分析
1、承上启下
2、建古城的历史和古城分布
3、用史料证明古城分布 4 汉代古城
5、6、7、访问两个汉城遗址
8、建古城的目的
9、古城的作用
10、昭君墓的意义
11、昭君墓的位置昭君墓
12、多个昭君墓
13、14、作者对昭君及和亲的评价
(二)议论分析
对古堡,议论集中在第二部分的8、9自然段,
指出古堡所在的阴山一带“在民族关系缓和时期则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的驿站。
甚至在战争的时期,也不能完全阻止文化的交
流”,汉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和平往来,并没有完全被万里长
城和军事堡垒所遮断”。
这实际上是作者对于作为民族之间和平往来的中间站阴山一带的历史作用,予以很高的评价,并强调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更符
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对昭君墓,议论集中在10、13、14自然段,
指出昭君墓是“永远不会废弃”的,并对为民族友好做出贡献的王昭君予以积极的评价,突出了人民对昭君的怀念,并强调“和
亲政策比战争政策总要好得多”,充分肯定了昭君出塞与和亲政策,
表达了加强民族团结的愿望。
(三)体会叙议结合的手法
1、根据考古报告,在阴山南北麓发现了很多古城遗址,至少
有二十几处。
①(总说)这些古城大部分是西汉时期的,也有北
魏时期或更晚的。
古城遗址最大多数分布在阴山南麓通向山北的峪口,也有分布在阴山北麓的,还也分布在黄河渡口和鄂尔多斯东北地区的。
从古城分布的地位看来,几乎通向阴山以北的每一个重要峪口,都筑有城堡。
特别是今日呼和浩特市北的蜈蚣坝,包头市北大青山与乌拉山之间的缺口,城堡的遗址更多。
②(古城遗址的分布)大概这两个峪口是古代游牧民族,特别是汉代匈奴人进入中原的主要通路。
看起来,汉王朝在阴山一带的战略部署,至少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阴山北麓的峪口和更远的地方,第二道防线是阴山南麓的峪口,第三道防线是黄河渡口和鄂尔多斯东北一带。
③(推断出两个结论)
叙议间的关系:①②为记叙,③为议论记叙为议论铺垫,议论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
2、体会引用文献资料和叙议结合的手法
在阴山以北筑城障的事,《史记·匈奴传》有如此的记载:太初四年"汉使光禄徐自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余里,筑城障列亭,至庐朐(qú)"。
《正义》引《括地志》云:"五原郡相阳县(《汉书·地理志》作稒(gù)阳县),北出石门障,得光禄城,又西北得支就县(《汉书·地理志》注作支就城),又西北得头曼城,又西北得牢城河(《汉书·地理志》注作虖河城),又西北得宿虏城。
"由此看来,当汉武帝时汉王朝在阴山以北筑了很多城堡,几乎是步步为营,把它的势力远远地推到阴山以北的地方。
一直到元帝时由于匈奴呼韩邪(yé)单(chán)于款塞(sài)入朝,才从阴山以北的城堡撤退驻军,但仍然保留着通烽火的哨兵。
《汉书·匈奴传》记侯应谏元帝的话,其中有云:"前以罢外城,省亭隧,今裁足以候望,通烽火而已。
"这里所谓"外城",就是阴山以外的城堡。
三、总结
1、思考:
“一段最古的长城”和“在大青山下”两部分内容是如何组成一个整体的?
全文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访古”的游踪,把两部分内容串联起来。
暗线是作者无比珍视传统的民族团结的感情,作者无论是写古长城、汉代古堡和青冢,无不贯穿这一感情线索,从而使全文形成了一个事理相关的整体。
2、小结
作者以访长城、古堡和青冢为线索,通过对有关自然环境、历史事件、残存遗物和历史人物的记述与评论,追溯了先秦、西汉时期内蒙西部地区民族关系的一些历史状况,赞扬了振兴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肯定了抗击侵略的正义行为,强调了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和珍视民族团结的主张,表达了作者关于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思想。
作业自主学习第5课,理清作者行文的结构和要表达的观点。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