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仕要览(明朝佚名)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6
《四库总目》卷一百·子部十《兵家类》(湖北三闸岳满)△《握机经》·三卷、《握机纬》·十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曹允儒撰。
允儒字鲁川,太仓人。
是书首载风后古文一十九字,次载太公望增衍三百六十五字,次载宋阮逸所撰《李卫公问对》中六十七字,采辑诸家注释,於衡冲风诸阵,皆绘为图,凡三卷。
又以《孙子》十三篇、《吴子》六篇为《握机纬》。
《孙子》辑诸家训释,凡十三卷。
《吴子》惟用刘寅注,凡二卷。
考《千顷堂书目》有元人《孙子握机纬》十三卷,刘寅《吴子握机纬》二卷,书名卷数与此书一一相合,其即得此书之残本,误为标目欤。
据王世贞序,称昆山明斋王氏与念罗公荆川唐公因倭变,力研穷之,而以其说尽授之鲁川曹君。
曹君向与戚大将军商之,戚深以为然,数数向予称道之云云。
则确非元人及刘寅作矣。
然以孙、吴二子加以纬名,亦殊杜撰。
二子之书,各明一义,与握机不相发明也?△《握机经解》·一卷(山西巡抚采进本)国朝王[A162]撰。
[A162]字始旦,绛州人。
是编据《李卫公问对》,以《握机经》三百八十四字皆太公增衍之文,因捃摭往说,并摅己见为之集注。
考《李卫公问对》三卷,本宋阮逸伪撰,[A162]乃据以定此书为太公之文,殊不足信。
後附增衍《握机经》六十八字,自注云:相传宋阮逸拟作。
则亦明知其伪矣。
△《太公兵法》·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案此书首列天阵、地阵、人阵之名,其说出於《六韬》。
而风、日星等占皆以七言诗句为歌诀,辞甚鄙俚。
其伪托不待辨也?△《孙子参同》·五卷(江苏巡抚采进本)此本不知何人所辑。
前有凡例,又有万历庚申吴兴松筠馆主人序,亦不署姓名。
其板用朱、墨二色,与世所称闵版者同,疑为乌程闵氏刻也。
所采注释,列曹操、李筌、杜牧、王、张预、贾林、梅尧臣、陈、杜佑、孟氏、何氏、解元、张鏊、李材、黄治徵十五家。
所采批评,列苏洵、王圻、唐顺之、王世贞、陈深、李贽、梅国桢、焦、郎文焕、陆宏祚十家,而卷中不尽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22子部32杂家类六(杂说下32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二二·子部三二·杂家类六杂家类三、杂说之属下(32部)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杂家类六杂家类三、杂说之属下(32部)△《困学斋杂录》·一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元鲜于枢撰。
枢字伯机,渔阳人。
官太常寺典簿。
《书史会要》称其酒酣豪放,吟诗作字,奇态横生,赵孟頫极推重之。
是书所纪,当时诗话杂事为多。
原本不著名氏,故嘉靖中袁袠跋称撰人未详。
曹溶收入《学海类编》,以鲜于枢自号困学民,题所居曰困学斋,遂以此书为枢撰。
今考其书,虽随笔劄录,草草不甚经意,而笔墨之间,具有雅人深致,非俗士所能伪托。
且元初诸人,亦别无称困学斋者,溶定为枢作,似乎可信。
末有厉鹗跋,谓卷中金源人诗,可补刘祁《归潜志》之阙,存之亦可以资采录也。
开卷引李平、许褚二事,但录旧文,无所论断,莫详其意。
卷中赵复初二诗,前后两见,字句亦有异同。
殆亦偶然杂录,未经编定之本。
后人因其墨迹,缮录成书如苏轼《志林》、仇池《笔记》之类欤。
△《隐居通议》·三十一卷(江西巡抚采进本)元刘埙撰。
埙字起潜,南丰人。
书中自称开庆元年年二十,则宋亡之时已年三十六,故於宋多内词。
然书中又称至大辛亥为南剑州学官,计其年已七十二矣。
日暮途穷,复食元禄,而是书乃以隐居为名,殊不可解。
考其《水云村稿》中延祐己未重题梅氏海棠诗,有花甲重周人八十之句,则埙入元四十四年尚存,最为老寿。
是书当其晚岁退休时所著也。
凡分十一门。
理学三卷,古赋二卷,诗歌七卷,文章八卷,骈俪三卷,经史三卷,礼乐、造化、地理、鬼神杂录各一卷。
其论理学,以悟为宗,尊陆九渊为正传,而援引朱子以合之。
至谓朱子后与道士白玉蟾游,始知读书为徒劳,盖姚江晚年定论之说源出於此。
皆乡曲门户之私,无庸深辨。
其经史以下六门,考证亦未为精核,且多饾飣,而鬼神一门,尤近於稗官小说。
惟评诗、论文之二十卷,则埙生於宋末,旧集多存,其所称引之文,今多未见其篇帙,其所称引之人,今亦多莫识其姓名;又多备录全篇,首尾完具,足以补诸家总集之遗。
《四库全书》一百九十二卷·集部四十五之《总集类》(湖北三闸岳满)△《浙元三会录》·(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明杨守编。
守有《碧川文选》,已著录。
是书乃以浙江解元同仕於朝者邀为文会。
其六元文会始於成化六年,范理、商辂、姚夔、杨守陈、卢楷及守也。
至成化十五年复为七元会,则胡谧、沈继先、杨文卿、黄、谢迁及守陈、守也。
成化二十二年再为後七元会,则李、王华、胡谧、沈继先、谢迁及守陈、守也。
守兄弟後先三会皆与焉,故守录赠答倡和诗文汇为此编。
△《二戴小简》·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不著编辑者名氏。
所载一曰《赘言录》,明戴豪撰。
一曰《筠溪集》,戴撰。
豪字师文,台州太平人。
成化戊戌进士,官至广东布政司参政。
字师观,豪之弟。
正德辛未进士,官至兵科给事中。
《万姓统谱》载豪所著有《赘言录》若干卷;《太平志》载有《倦歌集》,又有《筠溪杂稿》。
此本以两人书简各一卷,合为一编。
盖摘录於全集之中,而仍以原集标目,非其完本也。
△《宸章集录》·一卷(左都御史张若氵桂家藏本)明费宏编。
宏有《文集》,已著录。
此书乃嘉靖五年六月十三日世宗御平台,召宏及大学士杨一清、石缶、贾咏入见,各赐御制诗。
宏得七言古诗一章,一清、缶、咏各得五言古诗一章。
宏等疏谢,并依原韵和进,帝复赐以批答,宏因集为一帙,梓而传之。
《明史》宏本传称:“帝尝御平台,特赐御制七言诗一章,命辑倡和诗集,署其衔曰'内阁掌参机务辅导首臣’。
其见尊礼,前此未有。
张璁、桂萼滋害宏宠,萼言:“诗文小技,不足劳圣心。
且使宏得凭宠灵,凌压朝上。
帝置不省”云云。
然则此书乃承世宗之命所编也。
△《振鹭集》·一卷(衍圣公孔昭焕家藏本)明陈镐编。
镐有《阙里志》,已著录。
弘治十六年,孔子六十二代孙袭封衍圣公孔闻韶入觐京师。
事毕将还,朝臣咸赋诗赠行。
馆阁自大学士刘健以下三十五人为一轴,吴宽为之序。
卿寺自马文升以下三十六人为一轴,谢铎为之序。
丛书集成初编⽬录太平寰宇记残六卷 (宋)乐史撰影古逸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098册元丰九域志⼗卷 (宋)王存等撰据聚珍版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099-3103册舆地⼴记三⼗⼋卷•附札记⼆卷 (宋)欧阳忞撰;(清)黄丕烈撰札记) 据⼠礼居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04-3109册江汉丛谈⼆卷 (明)陈⼠元撰据湖北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10册搅辔录⼀卷 (宋)范成⼤撰据知不⾜斋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10册北道勘误志⼀卷(宋)王瓘撰未出乘軺录⼀卷(宋)路振撰未出北辕录⼀卷(宋)周辉撰未出北⾏⽇录⼆卷(宋)楼轮撰未出北边备对⼀卷(宋)程⼤昌著未出河朔访古记三卷(元)纳新撰未出冀越通⼀卷(明)唐枢撰未出兴复哈密记⼀卷(明)马⽂升撰未出游历纪存⼀卷 (清)朱书撰据问影楼舆地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13册云中纪程⼆卷 (清)⾼懋功撰据粤雅堂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13册骖鸾录⼀卷 (宋)范成⼤撰据知不⾜斋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14册南中纪闻⼀卷 (明)包汝楫撰据砚云甲⼄编本排印史地类第3114册三省⼭内风⼟杂识⼀卷 (清)严如煜撰据问影楼舆地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14册柳边纪略五卷 (清)杨宾撰据仰视千七百⼆⼗九鹤斋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15册陇蜀余闻⼀卷 (清)王⼠禛撰据龙威秘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16册万⾥⾏程记⼀卷 (清)祁韵⼠撰据问影楼舆地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16册滇⾏纪程⼀卷•续抄⼀卷 (清)许缵曾撰据龙威秘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17册东还纪程⼀卷•续抄⼀卷 (清)许赞曾撰据龙威秘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17册蛮书⼀卷•附校讹⼀卷•附续校⼀卷 (唐)樊绰撰;(清)胡xyz撰校讹);(清)董⾦鉴撰续校) 据琳琅秘室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17册桂林风⼟记⼀卷 (唐)莫休符撰据学海类编本排印史地类第3118-3119册岭外代答⼗卷 (宋)周去⾮撰据知不⾜斋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18-3119册峤南琐记⼆卷 (明)魏浚撰影砚云甲⼄编本史地类第3120册君⼦堂⽇询⼿镜⼀卷 (明)王济撰影纪录汇编本史地类第3120册⾚雅三卷 (明)邝露撰据知不⾜斋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21册粤述⼀卷 (清)闵叙撰据龙威秘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22册粤西偶记⼀卷 (清)陆祚蕃撰据龙威秘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22册岭表录异三卷 (唐)刘恂撰据聚珍版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23册南海百咏⼀卷•附校讹⼀卷•附续校⼀卷 (宋)⽅信孺撰;(清)胡珽撰校讹);(清)董⾦鉴撰续校) 据琳琅秘室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23册始兴记⼀卷 (刘宋)王韶之撰;(清)曾钊辑) 据岭南遗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23册⼴州游览⼩志⼀卷 (清)王⼠禛撰据学海类编本排印史地类第3124册岭海舆图⼀卷 (明)姚虞撰据守⼭阁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24册南越笔记⼗六卷 (清)李调元撰据函海本排印史地类第3125-3127册南汉地理志⼀卷 (清)吴兰修撰据岭南遗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28册琼州杂事诗⼀卷 (清)程秉钊撰据灵鹣阁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28册岭南杂记⼀卷 (清)吴震⽅撰据龙威秘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29册西陲要略四卷 (清)祁韵⼠撰据粤雅堂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30册听园西疆杂述诗四卷 (清)箫雄撰据灵鹣阁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31-3132册西藏记⼆卷 (清)佚名撰据龙威秘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33册卫藏通志⼗六卷•⾸⼀卷•附校字记⼀卷 (清)和琳撰;(清)袁昶撰校字记) 据渐西村舍丛刊本排印史地类第3134-3140册西藏考⼀卷 (清)佚名撰据仰视千七百⼆⼗九鹤斋丛书史地类第3141册⼤理⾏记⼀卷 (元)郭松年撰据奇晋斋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42册滇南新语⼀卷 (清)张泓撰据艺海珠尘本排印史地类第3142册滇游记⼀卷 (清)陈⿍撰据学海类编本排印史地类第3142册滇载记⼀卷 (明)杨慎撰据古今说海本排印史地类第3142册南中杂说⼀卷 (清)刘昆撰影豫章丛书本史地类第3142册维西见闻纪⼀卷 (清)余庆远撰据艺海珠尘本排印史地类第3142册长河志籍考⼗卷 (清)⽥雯撰据问影楼舆地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43-3144册晋录⼀卷 (明)沈思孝撰据学海类编本排印史地类第3143-3144册⼭东考古录⼆卷 (清)顾炎武撰据龙威秘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43-3144册⼭左笔谈⼀卷 (明)黄淳耀撰据学海类编本排印史地类第3143-3144册江西粤地图说⼀卷 (明)赵秉忠撰影纪录汇编本史地类第3145册饶南九三府图说⼀卷 (明)王世懋撰影纪录汇编本史地类第3145册吴地记⼀卷•附后集⼀卷 (唐)陆⼴微撰;(宋)佚名辑后集) 据学津讨原本排印史地类第3146册吴郡图经续纪三卷•附校勘记⼀卷•附续校⼀卷 (宋)朱长⽂撰;(清)胡珽撰校勘记);(清)董⾦鉴撰续校) 据琳琅秘室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46册吴郡志五⼗卷•附校勘记⼀卷 (宋)范成⼤撰;(清)钱熙祚撰校勘记) 据守⼭阁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47-3152册江上杂疏⼀卷 (明)彭宗孟撰影盐⾢志林本史地类第3153册吴船录⼆卷 (宋)范成⼤撰据知不⾜斋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53册杨州⿎吹词序⼀卷 (清)吴绮撰据龙威秘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53册云间第宅志⼀卷 (清)王澐撰据艺海珠尘本排印史地类第3153册⾦陵赋⼀卷 (清)程先甲撰据⾦陵丛刻本排印史地类第3154册桃溪客语五卷 (清)吴骞撰据拜经楼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54册中吴纪闻六卷 (宋)龚明之撰据知不⾜斋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55册平江记事⼀卷(元)吴德基撰史地类第3156册吴中旧事⼀卷(元)陆友仁撰史地类第3156册凇故述⼀卷(明)杨枢纂史地类第3156册吴乘窃笔⼀卷(明)许元溥撰史地类第3156册虞乡杂记三卷(明)⽑晋辑未出云间杂志三卷撰⼈不详未出松江衢歌⼀卷(清)陈⾦浩撰未出松南乐府⼀卷(清)杨光辅纂未出⾦陵历代建置表⼀卷 (清)传春官撰据⾦陵丛刻本排印史地类第3158册京东考古录⼀卷 (清)顾炎武撰据龙威秘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59册潞城考古录⼆卷 (清)刘锡信撰据畿辅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59册燕魏杂记⼀卷 (宋)吕颐浩撰据艺海珠尘本排印史地类第3159册汝南遗事⼆卷 (明)李本固撰据借⽉⼭房汇钞本排印史地类第3160册豫志⼀卷 (明)王⼠性撰据学海类编本排印史地类第3160册闽部疏⼀卷 (明)王世懋撰据宝颜堂秘笈本排印史地类第3161册泉南杂志⼆卷 (明)陈懋仁撰据宝颜堂秘笈本排印史地类第3161册闽⼩纪⼆卷 (清)周亮⼯撰据龙威秘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62册海盐澉⽔志⼆卷 (宋)常棠撰影盐⾢志林本史地类第3163册嘉⽲百咏⼀卷 (宋)张尧同撰据学海类编本排印史地类第3163册⾦华游录⼀卷 (宋)⽅凤撰据学海类编本排印史地类第3163册景定严州续志⼗卷 (宋)郑瑶等撰据渐西村舍丛刊本排印史地类第3164册严州图经三卷•附校字记⼀卷 (宋)陈公亮修);(清)袁昶撰校字记) 影渐西村舍丛刊本史地类第3165-3166册洞霄图志六卷 (宋)邓牧编) 据知不⾜斋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67-3168册游唤⼀卷(明)王思任著未出熙朝乐事⼀卷(明)撰⼈不详未出西湖⼿镜⼀卷(清)季婴辑补未出⽯柱记笺释五卷 (清)郑元庆撰据粤雅堂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70册湖需杂记⼀卷 (清)陆次云撰据龙威秘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71册西湖纪游⼀卷 (清)张仁美撰据借⽉⼭房汇钞本排印史地类第3171册硖⽯⼭⽔志⼀卷 (清)蒋宏任撰据别下斋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71册清波⼩志补⼀卷 (清)陈景锺撰据读画斋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72册清波⼩志⼆卷 (清)徐逢吉撰据读画斋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72册会稽三赋注五卷(宋)王⼗朋撰未出乐郊私语⼀卷(明)姚桐寿撰未出瓯江逸志⼀卷(清)劳⼤兴著未出东城杂记⼆卷 (清)厉鹗撰据粤雅堂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74册渚宫旧事五卷•补遗⼀卷 (唐)余知古撰;(清)孙星衍校并增辑) 据平津馆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75册岳阳风⼟记⼀卷(宋)范志明撰未出楚书⼀卷(明)陶晋英著未出楚南⼩记⼀卷(清)吴省兰纂未出和林考⼀卷 (清)黄楙材撰据灵鹣阁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77册和林诗⼀卷 (清)李⽂⽥撰据灵鹣阁丛书本排印据灵鹣阁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77册⿊鞑事略⼀卷•附校勘记⼀卷 (宋)彭⼤雅撰;(宋)徐霆疏证);(宋)胡思敬撰校勘记) 据问影楼舆地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77册西北域记⼀卷 据龙威秘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77册译语⼀卷 (明)岷峨⼭⼈撰;(明)尹耕撰影纪录汇编本史地类第3177册吉林外记⼗卷 (清)萨英额撰据渐西村舍丛刊本排印史地类第3178-3179册宁古塔记略⼀卷 (清)吴振⾂撰据渐西村舍丛刊本排印史地类第3178-3179册出⼝程记⼀卷 (清)李调元撰据函海本排印史地类第3180册滦京杂咏⼆卷 (元)黄懋材撰据知不⾜斋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80册西陲闻见录⼀卷 (清)黎⼠宏撰据学海类编本排印史地类第3180册凉州记⼀卷 (北凉)段龟龙撰;(清)张澍辑) 据⼆⾣堂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81册塞外杂识⼀卷 (清)龙⼀鹏撰据借⽉⼭房汇钞本排印史地类第3181册沙州记⼀卷•附录⼀卷 (刘宋)段国撰;(清)张澍辑) 据⼆⾣堂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81册西河记⼀卷 (晋)喻归撰据⼆⾣堂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81册西河旧事⼀卷 (清)张澍辑) 据⼆⾣堂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81册黔书四卷 (清)⽥雯撰据粤雅堂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82-3183册黔志⼀卷 (明)王⼠性撰据学海类编本排印史地类第3182-3183册黔游记⼀卷 (清)陈⿍撰据学海类编本排印史地类第3184册续黔书⼋卷 (清)张澍撰据粤雅堂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84册黔记四卷 (清)李宗昉撰据问影楼舆地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85册龙沙记略⼆卷(清)⽅式济撰未出东三省兴图说⼀卷(清)曹廷杰撰未出建州⼥真考⼀卷(明)撰⼈不详未出华阳国志⼗⼆卷 (晋)常璩撰据函海本排印史地类第3187-3189册⼊蜀记六卷 (宋)陆游撰据知不⾜斋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90册蜀都杂抄⼀卷 (明)陆深撰据宝颜堂秘笈本排印史地类第3190册益部谈资三卷 (明)何宇度撰据学海类编本排印史地类第3190册蜀中名胜记三⼗卷 (明)曹学诠撰据粤雅堂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91-3195册罗江县志⼗卷 (清)李调元撰据函海本排印史地类第3196册蜀鉴⼗卷 (宋)郭允蹈撰据守⼭阁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97-3198册⾦川琐记六卷 (清)李⼼衡撰据艺海珠尘本排印史地类第3199册⿊龙江外记⼋卷 (清)西清撰据渐西村舍丛刊本排印史地类第3200-3201册西征道⾥记⼀卷 (宋)郑刚中撰据⾦华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02册校正康对⼭先⽣武功县志三卷 (明)康海撰;(清)孙星烈校注据得⽉簃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02册游城南记⼀卷 (宋)张礼撰据宝颜堂秘笈本排印史地类第3202册秦录⼀卷(明)沈思孝著未出陕西南⼭⾕⼝记⼀卷(清)⽑凤枝撰未出⾟⽒三秦记⼀卷(清)张树编辑未出三辅黄图六卷•补遗⼀卷 (汉)佚名撰;(清)毕沅校) 据经训堂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04册两京新记残⼀卷 (唐)韦述撰影佚存丛书本史地类第3205册三辅故事⼀卷 (清)张澍辑) 影⼆⾣堂丛书本史地类第3205册三辅黄图⼀卷 (汉)佚名撰;(清)孙星衍,庄逵吉校) 史地类第3205册三辅旧事⼀卷 (清)张澍辑) 影⼆⾣堂丛书本史地类第3205册唐两京城坊考五卷 (清)徐松撰;(清)张穆校补) 据连筠簃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06-3208册长安志⼆⼗三卷(宋)宋敏求撰未出六朝事迹编类⼆卷 (宋)张敦颐撰影古今逸史本史地类第3213-3214册⼲道临安志⼗五卷•附札记⼀卷 (宋)周淙撰;(清)钱保塘撰札记) 据式训堂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15册东京梦华录⼗卷 (宋)孟元⽼撰影秘册汇函本史地类第3216册武林旧事⼗卷(宋)周密辑未出古杭杂记⼀卷 (元)李有撰据古今说海本排印史地类第3219-3221册梦梁录⼆⼗卷 (宋)吴⾃牧撰据学津讨原本排印史地类第3219-3221册南宋古迹考⼆卷 (清)朱彭撰据指海本排印史地类第3222册故宫遗录⼀卷 (明)萧洵撰据知不⾜斋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23册⾦鳌退⾷笔记⼆卷 (清)⾼⼠奇撰据龙威秘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23册东三省韩俄交界道⾥表⼀卷 (清)聂⼠成撰影问影楼舆地丛书本史地类第3224册边纪略⼀卷 (明)郑晓撰影百陵学⼭本史地类第3225册东南防求利便三卷 (宋)陈克撰;(宋)吕祉编) 据学海类编本排印史地类第3225册靖海纪略四卷 (明)曹履泰撰据别下斋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26册靖海纪略⼀卷 (明)郑茂撰据盐⾢志林本排印史地类第3226册塞语⼀卷 (明)尹畊撰据畿辅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27册乡约⼀卷 (明)尹畊撰据畿辅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27册备倭图记⼆卷(明)⼘⼤同辑未出□李记⼀卷(明)王樵撰未出备边屯⽥车铳议⼀卷(明)赵⼠桢纂未出倭情屯⽥议(明)赵⼠桢纂未出江防总论⼀卷(清)江⾠英撰未出海防总论⼀卷(清)江⾠英撰未出海防述略⼀卷(清)杜臻著未出江防述略⼀卷(清)张鹏翮著未出江防集要⼀卷(清)韩奕辑未出海蔻议⼀卷(明)万表著未出奉使俄罗斯⾏程录⼀卷(清)张鹏翮著未出出塞记略⼀卷(清)钱良择撰未出台海使槎录⼋卷 (清)黄叔璥撰据畿辅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31-3232册台湾随笔⼀卷 (清)徐怀祖撰据学海类编本排印史地类第3231-3232册采硫⽇记三卷 (清)郁永河撰据粤雅堂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33册蠡测汇抄⼀卷 (清)邓传安撰据豫章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34册台湾纪略⼀卷 (清)林谦光撰据龙威秘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35册台湾杂记⼀卷 (清)季麒光撰据龙威秘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35册宣和奉使⾼丽图经四⼗卷•附录⼀卷 (宋)徐兢撰据知不⾜斋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36-3239册朝鲜纪事⼀卷 (明)倪谦撰影纪录汇编本史地类第3240册朝鲜志⼆卷 (朝鲜)佚名撰据艺海珠尘本排印史地类第3240册輶轩纪事⼀卷 (明)姜⽈⼴撰影豫章丛书本史地类第3240册东篱隅谈四卷(朝鲜)⾦正喜撰未出朝鲜国记⼀卷(明)黄洪宪著未出使琉球录⼀卷•附夷语夷字⼀卷 (明)陈侃撰影纪录汇编本史地类第3242-3243册使琉球纪⼀卷 (清)张学礼撰据龙威秘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44册琉球国志略⼗六卷•⾸⼀卷 (清)周煌撰据聚珍版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45-3247册三⼗国记⼆卷(晋)施法显撰未出⼤唐西域记⼗⼆卷(唐)释⽞奘译未出长春眞⼈西游记⼆卷 (元)李志常撰据连筠簃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52册使西域记⼀卷 (明)陈诚,李暹撰影学海类编本史地类第3253册西游录注⼀卷 (清)李⽂⽥撰据灵鹣阁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53册西域释地⼀卷 (清)祁韵⼠撰据粤雅堂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53册汉书西域传补注⼆卷 (清)徐松撰据指海本排印史地类第3254册奉使安南⽔程⽇记⼀卷 (明)黄福撰影纪录汇编本史地类第3255册交州记⼆卷 (晋)刘欣期撰;(清)曾钊辑) 据岭南遗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55册缅述⼀卷 (清)彭崧毓撰据问影楼舆地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55册南翁梦录⼀卷 (安南)黎澄撰影纪录汇编本史地类第3255册安南传⼆卷 (明)王世贞撰影纪录汇编本史地类第3256册安南纪游⼀卷 (清)潘⿍珪撰据龙威秘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56册安南杂记⼀卷 (清)李仙根撰据学海类编本排印史地类第3256册越史略三卷 (安南)佚名撰据守⼭阁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57册西洋朝供典录三卷(清)黄省曾撰未出东西洋考⼗⼆卷 (明)张燮撰据惜阴轩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59-3261册外国⽵枝词⼀卷(清)尤侗撰未出海国闻见录⼆卷(清)陈伦炯纂未出⼋纮译史四卷 (清)陆次云撰据龙威秘书排印史地类第3263册⼋次荒史⼀卷 (清)陆次云撰据龙威秘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64册译史纪余四卷 (清)陆次云撰影龙威秘书本史地类第3264册职⽅外纪五卷•⾸⼀卷 (明西洋)艾儒略撰影守⼭阁丛书本史地类第3265册坤舆图说⼆卷 (清西洋)南怀仁撰影指海本史地类第3266册坤舆外纪⼀卷 (清西洋)南怀仁撰影龙威秘书本史地类第3266册地理备考全书⼗卷(泰西)玛吉⼠辑译未出诸蕃志⼆卷 (宋)赵汝适撰据学津讨原本排印史地类第3272册异域志⼆卷 (元)周致中辑) 影夷门⼴牍本史地类第3273册瀛涯胜览⼀卷 (明)马欢撰影纪录汇编本史地类第3274册瀛涯胜览集⼀卷(明)张升撰未出星槎胜览四卷(明)费信著未出四夷考⼋卷(明)叶向⾼著未出西南夷风⼟记⼀卷 (明)朱孟震撰据学海类编本排印史地类第3277册异域⽵枝词三卷 (清)福庆纂) 据艺海珠尘本排印史地类第3277册海录⼀卷 (清)杨炳南撰据海⼭仙馆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78册⽇本考略⼀卷 (明)薛俊撰据得⽉簃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78册西⽅要纪⼀卷 (清西洋)利类思撰;(清西洋)安⽂思撰;(清西洋)南怀仁撰据学海类编本排印史地类第3278册新嘉坡风⼟记⼀卷 (清)李锺珏撰据灵鹣阁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78册朔⽅备乘札记⼀卷 (清)李⽂⽥撰据灵鹣阁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79册异域录⼆卷 (清)图理琛撰据借⽉⼭房汇钞本排印史地类第3279册澳太利亚洲新志⼀卷 (清)吴宗濂译);(清)赵元益译) 据灵鹣阁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80册使德⽇记⼀卷 (清)李凤苞撰据灵鹣阁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80册英轺私记⼀卷 (清)刘锡鸿撰据灵鹣阁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80册⽒族姓名诗⽒族考六卷 (清)李超孙撰据别下斋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81-3282册风俗通姓⽒篇⼆卷 (汉)应劭撰;(清)张澍注据⼆⾣堂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83册魏⽒补证六卷 (清)万光泰撰据艺海珠尘本排印史地类第3283册姓⽒考略⼀卷 (清)陈廷炜撰据学海类编本排印史地类第3283册古今同姓名录⼆卷 (梁)元帝撰;(唐)陆善经读);(元)叶森补) 据函海本排印史地类第3284-3291册九史同姓名略七⼗⼆卷•补遗四卷 (清)汪辉祖撰据史学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84-3291册三史同名录四⼗卷 (清)汪辉祖辑);(清)汪继培补) 据史学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92-3295册姓解三卷 (宋)邵思撰据古逸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96册古今姓⽒书辩证四⼗卷•附校勘记三卷 (宋)邓名世撰;(清)钱熙祚撰校勘记) 据守⼭阁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97-3304册希姓录五卷 (明)杨慎撰据函海本排印史地类第3297-3304册姓觽⼗卷•附录⼀卷•札记⼀卷 (明)陈⼠元撰;(清)丁兆松撰札记) 影湖北丛书本史地类第3305-3307册姓觽琴误⼀卷•札记⼀卷 (清)易本良撰;(清)丁兆松撰札记) 影湖北丛书本史地类第3308册⾃号录⼀卷 (宋)徐光溥撰据⼗万卷楼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309册名疑五卷(明)衬⼠元著未出男⼦双名记⼀卷(明)陶涵中录未出妇⼥双名记⼀卷(明)李肇亨纂未出历代讳名考⼀卷(清)刘锡信撰未出左传⼈名辩议三卷(清)程廷祚辑未出周秦名字解诂附录⼆卷(清)王萱龄学未出⼩名录⼆卷 (唐)陆龟蒙撰据稗海本排印史地类第3312册补侍⼉⼩名录⼀卷 (宋)王铚撰据稗海本排印史地类第3313册乐府侍⼉⼩名⼆卷 (清)李调元撰据函海本排印史地类第3313册侍⼉⼩名录拾遗⼀卷 (宋)张邦⼏撰据稗海本排印史地类第3313册续补侍⼉⼩名录⼀卷 (宋)温豫撰据稗海本排印史地类第3313册奇字名⼗⼆卷 (清)李调元撰影函海本史地类第3314册世系东家杂记⼆卷•⾸⼀卷•附校讹⼀卷•附续校⼀卷•附补校⼀卷 (宋)孔传撰(清)胡珽撰校讹);(清)董⾦鉴撰续校补校) 据琳琅秘室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315册孔⽒祖庭⼴记⼀⼆卷•附校讹⼀卷•附续补校⼀卷 (⾦)孔元措撰;(清)胡珽撰校讹);(清)董⾦鉴撰续校补校) 据琳琅秘室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316-3317册圣门志五卷 (明)吕元善撰据盐⾢志林本排印史地类第3318-3321册圣贤总传孔⼦弟⼦考⼀卷 (清)朱彝尊撰据学海类编本排印史地类第3322册孔⼦门⼈考⼀卷 (清)朱彝尊撰据学海类编本排印史地类第3322册孟⼦弟⼦考⼀卷 (清)朱彝尊撰据学海类编本排印史地类第3322册学术家总传正学续四卷 (清)陈遇夫撰据岭南遗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323-3324册汉西京博⼠考⼆卷 (清)胡秉虔撰据艺海珠尘本排印史地类第3325册汉学师承记⼋卷•附经师经义⽬录⼀卷 (清)江藩撰据粤雅堂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326-3327册学统五⼗三卷 (清)熊赐履撰据湖北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328-3337册哲学家总传道统录⼆卷•附录⼀卷 (清)张伯⾏撰据正谊堂全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338-3339册伊洛渊源录⼗四卷 (宋)朱熹撰据正谊堂全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340-3341册道命录⼗卷 (宋)李⼼傅辑) 据知不⾜斋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342-3343册道南源委六卷 (明)朱衡撰据正谊堂全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344-3345册宋学渊源记⼆卷•附记⼀卷 (清)江藩撰据粤雅堂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346册释道总传禅⽞显教编⼀卷 (明)杨溥撰影稗乘本史地类第3347册列仙传⼆卷•附校讹⼀卷•附补校⼀卷 (汉)刘向撰;(清)胡珽撰校讹);(清)董⾦鉴撰补校) 影琳琅秘室丛书本史地类第3347册海陵三仙傅⼀卷 (宋)佚名撰据古今说海本排印史地类第3349册仙吏传⼀卷 (唐)太上隐者撰据龙威秘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349册⾹案牍⼀卷 (明)陈继儒撰据宝颜堂秘笈本排印史地类第3349册续神仙传⼀卷 (南唐)沈汾撰据夷门⼴牍本排印史地类第3349册疑仙传三卷•附校讹⼀卷•附补校⼀卷 (宋)隐夫⽟简撰;(清)胡珽撰校讹);(清)董⾦鉴撰补校) 据琳琅秘室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349册钟吕⼆仙传⼀卷 (明)黄鲁曾撰据宝颜堂秘笈本排印史地类第3349册莲社⾼贤传⼀卷撰⼈不详未出⾼僧传⼗三卷(梁)释慧皎撰未出罗湖野录四卷 (宋)释晓莹撰据宝颜堂秘笈本排印史地类第3354册孝⼦忠义总传孝传⼀卷 (晋)陶潜撰据汉魏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354册古孝⼦传⼀卷 (清)茆泮林辑) 史地类第3354册备遗录⼀卷(⼀名建⽂忠节录) (明)张芹撰据古今说海本排印史地类第3355册殉⾝录⼀卷 (明)裘⽟撰影稗乘本史地类第3355册昭忠录⼀卷 (元)佚名撰据守⼭阁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355册名⾂官吏军⼈总传群辅录⼀卷(晋)陶潜著未出英雄记抄⼀卷(魏)王粲撰未出英雄传⼀卷(唐)雍陶撰未出元朝名⾂事略⼗五卷•附校勘记⼀卷 (元)苏天爵撰;(清)傅以礼撰校勘记) 据聚珍版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357-3359册造邦贤动录略⼀卷(明)王炜集未出名卿绩纪⼀卷(明)王⼠贞撰未出明良录略⼀卷(明)沈⼠谦著未出晋诸公别传⼀卷(清)汤球辑未出嘉靖以来内阁⾸辅传⼋卷(明)王⼠贞撰未出御史台精舍碑题名⼀卷(清)赵魏录未出⼴名将传⼆⼗卷 (明)黄道周注断) 据海⼭仙馆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364-3368册河州景忠录三卷(清)胡秉虔纂未出陈张事略⼀卷(明)吴国伦编未出算学家总传畴⼈略四⼗六卷(清)阮元撰未出续畴⼈传(清)罗⼠林续补未出⽂学家总传唐才⼦传⼗卷(元)⾟⽂房撰未出江西诗社宗派图录⼀卷 (清)张泰来撰据知不⾜斋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381册吴郡⼆科志⼀卷 (明)阎秀卿撰影纪录汇编本史地类第3381册新倩籍⼀卷 (明)徐祯卿撰影纪录汇编本史地类第3381册名家诗抄⼩传四卷(清)郑⽅坤撰未出名⼈总传三辅决录⼆卷(汉)赵歧纂未出钱塘先贤传赞⼀卷(宋)袁韶撰未出京⼝耆旧传九卷撰⼈不详未出国宝新编⼀卷 (明)顾濂撰影纪录汇编本史地类第3387册浦阳⼈物记⼆卷 (明)宋濂撰据知不⾜斋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387册⼴州⼈物传⼆⼗四卷 (明)黄佐撰据岭南遗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388-3391册国琛集⼆卷 (明)唐枢撰影纪录汇编本史地类第3392册续吴先贤赞⼗五卷 (明)刘凤撰影纪录汇编本史地类第3393-3394册百越先贤志四卷 (明)欧⼤任撰据岭南遗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395册前徽录⼀卷 (清)姚世锡撰据咫进斋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395册三峰传槁⼀卷 (明)万应隆撰据泾川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395册隐逸总传⾼⼠传三卷 (晋)皇甫谧撰影古今逸史本史地类第3396册绍陶器录⼆卷(宋)王质撰未出宋遗民录⼗五卷(明)程敏政辑未出逸民传⼆卷 (明)皇甫濂撰;(明)刘凤补遗) 影夷门⼴牍本史地类第3398册贫⼠传⼆卷 (明)黄姬⽔撰据宝颜堂秘笈本排印史地类第3399册⼩隐书⼀卷 (明)敬虚⼦撰据砚云甲⼄编本排印史地类第3399册妇⼥后妃总传藏书纪事诗六卷(清)叶昌炽撰未出。
和氏談選辑佚和氏談選辑佚【宋】和平时撰羅寧審定●书目提要和氏談選十卷宋和平时撰。
《提要》:“佚名撰。
《宋史?藝文志》小說類著錄,一卷。
原書已佚,未見佚文。
”按,張鎡《仕學規範》編書目有“和氏談選”,注“平時”。
蓋作者為和平時,書名為《談選》。
涵芬樓《說郛》卷五節錄二十二條,注“十卷”。
卷數與《宋志》相異。
昌彼得《說郛考》云:“舊抄本及《培林堂書目?說郛目》均題宋江湖隱逸撰。
”江湖隱逸或即和平時之號。
重編《說郛》卷三十五據此收入而誤題《談撰》,作者為元虞裕,係妄題撰者。
錄文以涵芬樓《說郛》本為底本,以重編《說郛》為校本。
並從各書輯得佚文8條。
西南交通大學中文系09級學生整理,羅寧審定。
1.萬物之理,雖有所謂易知;事變之起,亦有所謂難測。
易知者,常也;難測者,變也。
君子道其常而已,變則在所不論。
世之所謂常者,皆能言之,或不明其所以,此疑誕所自而生焉。
因摭所聞,以析厥理。
有生斯有化,有形斯有變。
釋氏謂濕生、化生之類,皆可以理而推。
然無情者能變而為有情,若腐草化為螢,陳麥變為蝶之類是也;有情者或變為無情,若婦人化為石,山蚯化為百合之類是也。
蛇化為雉,形[故]〔固〕不相若也;雀化為蛤,迹固不相類也。
不知者或以為異,殆非造理者爾。
2.陰陽之氣,行乎天地之間。
其相薄也,則感而為雷,激而為霆;其偏勝也,則怒而為風,和而為雨。
故東方之氣雷,南方之氣電,西方之氣虹霓,北方之氣雲、雨、雹、霰、雪,中央之氣露。
是以陰凝,故雨墜為雪。
雪者,水氣也。
陽氣蒸於九泉之下,洩而為雲。
山雲草莽,水雲魚鱗,旱雲煙火,雨雲水波,各從其類耳。
3.北方之氣寒,東方之氣〔溫〕。
風自北自東者,[風寒]〔寒溫〕之氣也,故〔能〕為雲為雨。
風高者道遠,風下者道近。
不鳴條枝者四十里,折大枝者四百里,折大木者五千里。
三日三夕者天下盡風,二日二夕者天下半風,一日一夕者其風行萬里。
4.水旱之變,與天地震,日月薄食,皆出於常數。
常數亦不能無舛。
有所謂遭之者,不能也。
刘基(子琏璟)宋濂叶琛章溢(子存道)刘基刘基,字伯温,青田人。
曾祖濠,仕宋为翰林掌书。
宋亡,邑子林融倡义旅。
事败,元遣使簿录其党,多连染。
使道宿濠家,濠醉使者而焚其庐,籍悉毁。
使者计无所出,乃为更其籍,连染者皆得免。
基幼颖异,其师郑复初谓其父 龠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门矣。
”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
行省辟之,谢去。
起为江浙儒学副提举,论御史失职,为台臣所阻,再投劾归。
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
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
知方国方国珍起海上,掠郡县,有司不能制。
行省复辟基为元帅府都事。
基议筑庆元诸城以逼贼,国珍气沮。
及左丞帖里帖木儿招谕国珍,基言方氏兄弟首乱,不诛无以惩后。
国珍惧,厚赂基。
基不受。
国珍乃使人浮海至京,贿用事者。
遂诏抚国珍,授以官,而责基擅威福,羁管绍兴,方氏遂愈横。
亡何,山寇蜂起,行省复辟基剿捕,与行院判石抹宜孙守处州。
经略使李国凤上其功,执政以方氏故抑之,授总管府判,不与兵事。
基遂弃官还青田,著《郁离子》以见志。
时避方氏者争依基,基稍为部署,寇不敢犯。
主及太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
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
既至,陈时务十八策。
太祖大喜,筑礼贤馆以处基等,宠礼甚至。
初,太祖以韩林儿称宋后,遥奉之。
岁首,中书省设御座行礼,基独不拜,曰:“牧竖耳,奉之何为!”因见太祖,陈天命所在。
太祖问征取计,基曰:“士诚自守虏,不足虑。
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
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
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
”太祖大悦曰:“先生有至计,勿惜尽言。
”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
太祖召入内,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
”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
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
”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赏基。
《姑苏志 (正德)》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姑苏志 (正德)》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明苏州都邑志。
《明史·湛若水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明史·湛若水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明史·湛若水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明史·湛若水传》原文及翻译明史原文:湛若水,字元明,增城人。
弘治五年举于乡,从陈献章游,不乐仕进,母命□出,乃入南京国子监。
十八年会试,学士张元祯,杨廷和为考官,抚其卷曰:“非白沙之徒不能为此”。
置第二。
赐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
时王守仁在吏部讲学,若水与相应和。
寻丁母忧,庐墓三年。
筑西樵讲舍,士子来学者,先令习礼,然后听讲。
嘉靖初,入朝,上经筵讲学疏,谓圣学以求仁为要。
已,复上疏言:“陛下初政,渐不克终。
左右近侍争以声色异教蛊惑上心。
大臣林俊、孙交等不得守法,多自引去,可为寒心。
亟请亲贤远奸,穷理讲学,以隆太平之业。
”又疏言日讲不宜停止,报闻。
明年进侍读,复疏言:“一二年间,天变地震,山崩川涌,人饥相食,殆无虚月,夫圣人不以屯否之时而后亲贤之训明医不以深锢之疾而废元气之剂宜博求修明先王之道者日侍文华以裨圣学。
”已,迁南京国子监祭酒,作《心性图说》□教士。
拜礼部侍郎。
仿《大学衍义补》,作《格物通》,上□朝,历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
南京俗尚侈靡,为定丧葬之制颁行之。
老,请致仕,年九十五卒。
若水生平所至,必建书院以祀献章。
年九十,犹为南京之游。
过江西,安福邹守益,守仁弟子也,戒其同志曰:“甘泉先生来,吾辈当宪老而不乞言,慎毋轻有所论辩。
”若水初与守仁同讲学,后各立宗旨。
守仁以致良知为宗,若水以随处体验天理为宗。
守仁言若水之学为求之于外,若水亦谓守仁格物之说不可信者四。
又曰:“阳明与吾言心不同。
阳明所谓心,指方寸而言。
吾之所谓心者,体万物而不遗者也,故以吾之说为外。
”一时学者遂分王、湛之学。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一,有删节》)译文:湛若水,字元明,广东增城人。
弘治五年(1492),科考乡试中举,跟从陈献章学习,不乐于追求功名。
第九章教育、科举与铨选、考核制度第一节教育制度明代教育可以分为民间教育和官方教育两个不同层次。
民间教育是官方教育的基础,官方教育则是民间教育的准则。
一个人从幼时的启蒙教育开始,便在为日后进入官方学校作准备。
进入学校以后,则要为日后的科举考试作准备。
因此,他所学习的内容,也便限定在了官方规定的文化范围之中。
但是,民间教育与官方教育又毕竟有所不同,民间教育不像官方教育那样有着比较严格的制度,如私塾、家馆、义学、族学等等,可以有各种形式,也可以比较随意地设立。
官方教育则具有一套完整的体制和制度,而且它只有一种形式,那就是各级学校。
在这两个不同层次的教育体制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书院。
书院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同,它虽然属于民间教育范围,却必须有官方的认可。
它不是一种低层次的教育,而是一种高层次的、属于学术传播探讨性的教育。
因此,民间教育、官方教育和书院教育构成了明代多层次相关联的教育体系,明代的各种文化现象,几乎都与这种教育体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私塾与社学明代的民间教育范围是相当广泛的,除官方学校诸如国子监、府州县学及卫学等官学之外,所有非官方教育形式,都可以算作是民间教育的范围。
对于明代民间教育的情况,史书中没有明确而集中的记述。
从零散的记述中,可以得知当时的民间教育包括了私人教育和半官方的教育两部分。
私人教育主要指遍布于城乡的私塾、家馆等。
半官方的教育则包括地方民办的义学、族学和社学等各类学校。
这虽然并不都属于官方规定的正规化的教育体制范围,但是由于中国长期的教育传统的影响,到明代已经相当的成熟,并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教育方式。
从学生的入学拜师到授课程式,从教授的内容到考试方法,都有固定的规矩。
一般来说,这类民间教育都属于启蒙教育的阶段。
所学习的内容也是从识字开始的。
学习中使用的教科书主要有:《百家姓》、《千字文》、《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千家诗》、《神童诗》等等,由浅入深,依次学习。
《明史·杨廷和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明史·杨廷和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明史·杨廷和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明史·杨廷和传》原文及翻译明史原文: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
父春,湖广提学佥事。
廷和年十二举于乡。
成化十四年,年十九,先其父成进士。
改庶吉士。
廷和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简畅有法。
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郁然负公辅望。
乾清宫灾,廷和请帝避殿,下诏罪己,求直言。
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躬九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
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
帝不省。
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
三请乃许。
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
服甫阕,即召至。
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
复与大学士蒋冕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
帝令谷大用扼关门,乃归。
帝命回銮日群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曰:“此里俗以施之亲旧耳。
天子至尊,不敢渎献。
”帝再使使谕意,执不从,乃已。
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
工部及给事、御史言之,皆不听,趣内阁撰敕。
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
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
廷和力争,言:“臣等与举朝大臣、言官言之不听,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陛下能独与二三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哉?宪宗、孝宗爱民节财美政非一,陛下不取法,独法其不美者,何也?”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
帝为谢不审,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
廷和先累疏乞休,其后请益力。
三年正月,帝听之去。
明年六月卒,年七十一。
居久之,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所积几何,时对曰:“可支数年。
”帝慨然曰:“此杨廷和功,不可没也。
”(节选自《明史·杨廷和传》)译文:杨廷和,表字介夫,新都人。
父亲杨春,官居湖广提学佥事。
杨廷和十二岁时参加乡试考中举人。
成化十四年,十九岁,比他父亲先考中进士。
初仕要覽(明)不著撰人●目錄一潔巳一持謙一勤政一愛民一催科一折獄一釐弊一交際一仁恕一城郭細一吱志尚一權持宜一恒居敬一戒偏僻一懲忿怒一守清白一果剖决一主忠信一別嫌疑一除讒諂一擴度量一嚴家法一保善終一明知機一視監禁一明律令一置簿書一防吏書一勸急公一馭門隸一厚僚寀一慎倉庫一廣稅課●初仕要覽夫仕曰初亦云難矣難者何一旦有人民社稷之責非泛泛可當之也故學割者不使宰百里製錦者不可治家邑誠慎重□比比士之未遇患無一命之膺既膺之又乏一籌曆者十恒八九么麼小子非曰能之第愚者千慮一得有焉蕘芊甚卑聖人採焉敢以初仕大要漫陳數款于左操守者仕之主帥主帥端則三軍用命百戰而百勝之故設祿養廉禁人墨也初仕者不能儉于伺選之時每至揭貲抵任迨仕未幾營營虞債主之臨心一涉此利曾隨之欲端主帥而主帥不可端矣誠能節用于未任之先守廉于既任之後婢僕不盛服用不奢俸貲雖簿亦可飽孥享子清風偃草民自懷恩又何患仕之不昌哉○一持謙謙者人之美德禮之良媒也易曰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無不利撝謙謙之係人大矣初仕者公廳謁接拜揖之儀在邑令則有憲綱有儀注一矚了然有佐尉則無此當先詢諸同官或訊之左右隨彼成規執我恭敬各地禮節不符似難膠柱鼓瑟嗟夫世人事上多堳御下多高高者固非謙而媚者亦失謙也惟寓謙于正禮之中持敬于行謙之際斯為善謙者矣○一勤政初仕以勤政為首務政不勤則百事怠故曰毋留案毋廢事是也然政有緩急有重輕精爽勝政兼緩急輕重而理之稍不能兼擇重急者先董夫心生于惧則事覺難事難則日積而漸廢欲勤政者當先操勇為心心一勇為難者易之勞者安之始雖勉強久合自然終則不知何所為勤矣○一愛民民者國之本愛民者政之先也故文王視民如傷邠人有仁人之戴子產施惠不斁宣尼有遺愛之稱嗚呼愛民之效速矣邁世在位者不知民之可愛而以民為可欺教令未施光齊其效瘡痍未起先責其難甚有口多愛民之言心懷剝民之毒笑刀腹劍乳虎蒼鷹諸如此輩不惟上負君恩下殘民命即作孽致殃自隕遐福可不戒哉○一催科催科者有司政事之急務然其間有良法存焉地方彈丸賦課銖兩者如無論惟閥閱蛆聯之邑疲癃初起之秋催科每為所苦大約當先禁攬納之人夫攬納者家居城市奸慣公門鄉民私則藉為居停公則賴為打點一切差粮催比荅應懲解之役咸彼任之徵令未行銀先有袖前者那後舊者移前也到未期不過酒食覓人銀錢買杖鄉民鬻妻賣子之物彼為肥家未室之貲以故逋負日多有司受罰愚謂每都圖應設一長單前載本圖粮賦之總額尾分各甲銀米之多寡約以日期計以銀數每限完至幾分違則令里長經催各執一月至期依則輸納自到投櫃不假攬歇之手納後給我官票填彼長單完及數目不必候點不及者拘正身責之□比及正身則親受杖楚不待比而自完及數者免點則民樂安閑成觀感而爭納各地風俗難齊又在隨機應變○一折獄折獄原云難事非細務也兩造當庭曲直立辨聰□少檢則佞者舌勝訥者肺冤矣顧獄貴初情久則百偽日起小事宜决之速大事宜折之精殺有七贓有六奸盜詐偽有條餘則不應之笞杖巳爾察于幾微變態之中酌諸情法適均之域雖不過人亦猶人也折獄者其慎之乎弊者蠹政之謂善革者不在驟于更張而在因事損益更張驟則造弊者無所容此革皮開曷勝釐剔惟在官君子鑒事之巨細稽弊之有無一得其私即禁其竇不必察察為明而無中求有苐犯者無赦而巳庶政不擾而事不煩法無回而奸自息○一交際交際者士人所不免厚幣諂人者君子所深羞邇來仕者奇品珍玩之物廣市出都以備官中遺餵及任後又紛紛幣帛走役權門殊不知一介不取諸民者定不能以一介與人欲取諸人者故能先與人以利夫苟不貪雖無交際可之况有淺淺之將敬乎交際不濫潔巳之本也○一仁恕大地以好生為心民雖至微亦天地之赤子也當仕之必仁以存心恕以立政一催科則思民有藜藿不也者一用刑則思民亦父母所生者雖隸卒下人亦不輕怒詈甚至于盜賊亦曰飢寒所迫必不得巳而後刑之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斯之謂也○一城郭城所以禦暴完固則遏驚驚守犯壞則社稷安恃海內屡稔生?月災盜賊蠭集城池之務尤所宜先官是工者陴隍有缺修補以時門禁有常啟閉不紊抱隱憂懷遠畧者幸母作處堂之燕雀可也○細一吱志尚夫功崇惟志先聖格言士當草茅時所志固不同一當蒞仕之日百感華其心鮮不易慮焉是必有確然不變之志以古之循吏良牧自期以今之名臣碩輔自任志所欲為者可矢天日可質鬼神利慾不能移權勢不能撓則終身鴻勛偉績基於此也○一權持宜夫新任之初士民觀聽攸係九百舉動必詳審參酌便於民情宜於一俗方可行之切不可輕與人交恐生窺同如好技萟則星卜之輩投之好奇玩則書畫之輩投之嗜好一偏便中機穽非惟有妨治理有累官箴而請托之釁由此起矣○一恒居敬修巳以敬唐虞事業備是矣故必正衣冠尊瞻視一毫謔浪之語不談一毫輕褻之事不作雖對門吏如接嚴賓臨兆民如承大祭則可以遠慢辱可以杜謗議居上之體端矣○一戒偏僻人情溺干意向之偏而不加察人人乘其偏投之鮮不外矣是必公平正大不以私意行賞不以私意行罰凡下情之發五官之所好一有偏處節為病根必省察克治不著于胸臆如明鏡正水可也○一懲忿怒人之最難制者莫如怒怒心一起非惟害人忤物抑且借事傷生故居官者逞怒于刑則酷而民稱冤發怒于事則舛而事不理遷怒于人則怨而禍由生須涵養氣質廣大心胸非禮之觸必思明哲所容無故之加必慮禍機所伏故曰人不能無怒制之使無而巳○一守清白夫人之心本至公至明塵埃不滓一為利欲所誘則蔽而昏世之貪者其初非不知民不可冤一思及宮室之美妻妾之奉御服之華玩好之餙廣僕從以耀閭里置阡陌以遺子孫由是浚民肝腦剝民脂膏朝通百鎰則夕蒙百鎰之利夜納千金則且受千金之賜百計銖求多方鞭朴惟恐私囊之不充民財之不罄未聞卻昌邑之暮夜四知下江南之圖書數卷者也不知快意一時有敗官辱巳玷及妻孥者有遺臭□里唾罵及父母者有貽辱于子孫至不敢認為巳祖者念及于此何以貪為故曰愚而多財則益其過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此格言也柰何甘為衣冠之沒而計及後人乎○一果剖决夫執狐疑之心者來讒邪之口持不斷之意啟犹豫之門况當官者百務叢集案疊如山若優柔不决非惟吏書生奸且民受無窮之病矣葢一人舉訟閤家不寧一時在官百活俱廢必剖决如流古稱霹靂手者真良也○一主忠信忠信可行於蠻貊况為治乎故期會必如其約無因冗而違告諭必如其言無因事而改接士大夫尤宜以信處之雖以事相托勢不可行必婉言善詞明告其所以不可行之由母面諾而背違母陽是而陰非至于處同僚亦然有過必規有言必踐虛誰之念毫無萌于方寸矣○一別嫌疑瓜田李下之訓君子慎之葢雜流之人不可交避嫌之地不可往非禮之饋不可受內言不可出于外私言不可聽于公富戶俳優不宜私見門隸下人不宜私語一涉嫌疑則奸說者得以詐詞騙害讐嫉者得以造言嫁禍不可不慎○一除讒諂夫讒者乘吾之怒而行譖諂者投吾之善而獻諛易千變亂是非顛倒曲直苟借以詞色則酬私雪忿送煖偷寒無不至矣如譽吾之善當忘有何實惠及民毀人之惡即察有何顯跡敗露如此則讒邪屏息而舉動光明矣詩曰取彼譖人投彼有比讒之當惡何如哉○一擴度量山藪藏疾河海納污君子之量以之葢容能恕人忍能耐事苟一咈吾意即咆哮而怒一快吾意即雀躍而喜一善之長即揚揚表暴一言之譽即沾沾動色此皆涵養之未至也故大丈夫當容人無為人所容若娄師德丙吉呂蒙正諸人可以為法矣○一嚴家法國本于家家本于身此格言也故必嚴謹約束勿令子弟出游勿令官衙需索一魚一菜食有常規匹夫匹媍門無濫入地方土物不宜輕買同僚妻女宜絕往來葢一家之政理而治可移于官矣○一保善終君子當蒞官之始多振剔精神至于宦成之後鮮不因循苟且怠荒廢事故一言之發必堅金石信四時不以始終改節昔尼父論政先勞之外益以無倦誠從政之藥石也至于移任之日令民立石誦德饋送物儀亦足以致謗敗名尤宜戒之○一明知機天道惡盈好虛君子居寵思危急流勇退苟大爵高官不思完名全節徒貪恋富貴依依不去吾知仕路風波譬如大海漂舟汎汎靡定何時到得彼岸語云知止不辱知足不殆此當官者不可不聞此言○一視監禁視監須吊取監簿逐一查點更問有無在外羈候如應釋放者即與釋放應保候者即與保候應鎖押者即與鎖押凡床槈扃鎖周圍廵視墻坦堅固監房須令編號以別男女仍戒諭禁子人役毋得凌虐索取燈油床蓆等錢置鑼或鼓或響板一而如有虐詐者許其擊之申屈一憑究治○一明律令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也無術此宋儒蘇子瞻語也入官之初先將大明律見行條例公餘研窮仍選善刑名法家一人朝夕議論其申呈上司供招俱要情與律合律與招同若不明于律法則舞文之輩賄賂抗法出入生死致情律不同上司翻駁切宜戒之○一置簿書從政日有百事不能一一悉記必須各置簿冊如上司轉行勘合置簿一扇開明年月日情由以便完結置上司批狀簿以便人報置本衙門訟詞簿牌票簿公文簿以便稽察置公罰簿以便又費置在官人役簿以便查點又置監禁簿粮役簿禮儀簿馬匹舡隻簿皆用鈐記以防遺忘仍私置小簿懷袖中以記逐日緊關重件即先發落○一防吏書夫猾吏積書窺伺耳目百端變詐不可測識要在有制馭之術而巳故必嚴于自立非呼喚不近公案非問及不許妄稟不時檢點勿使外遊酗酒宿娼勿使交通富豪漸起倖門勿使說事過錢漏洩機密書手不拘積年有犯即問如律○一勸急公百姓所耕之田土皆朝廷之田土所納之賦稅原是還朝廷之賦稅故於農事方興之時民有小過者宥之使得力于南畝民無種粒者貸之使有秋成之望未有為民父母盡心為民而民不完賦稅者也為政首務莫踰於此○一馭門隸夫門隸下人類多積猾多至于悞我大事故門子必擇質實者半年一換准受詞狀勿使經手以防抽滅斷訟之時須令遠立丈許勿容近案以防誆騙一應機密事情勿使覘知以防漏洩皂隸兩旁站立堦下抽籤行杖不許欃越凡事不許代稟方便杖畢不許外出需索酒食比較里甲不許需索常例不許下鄉騙害不許頂名包當弄法即行革出如革出者即出一示不許改名夤緣復入許設立一牌門外被害之人呈告葢此輩鬼域存心弊端萬狀難以枚舉不如少一人是省一蠹也○一厚僚寀僚寀首領官乃吾之手足四體也唇齒相依輔車相倚世之當仕者往往自恃其科第鄙寮屬為異途自驕自亢甚非忠厚長者之道也不知和氣致祥乖氣致異故必正巳以率之循禮以遇之有公事必相議論有詞狀必當分埋葢君子責巳當重以周待人當輕以約器識宏者其地位亦宏倘輕浮忌刻終身可卜矣縉紳君子不可不審也○一慎倉庫夫倉庫為民收者第一要務收貯必謹稽查必明到任交代之際尤宜謹之如便民廣儲二倉收粮必禁粮長刁蹬留難多收虛串之弊吏書民皂索取常例等錢重治示眾兌運貴先期出納貴登薄暇必稽覈以警人心此當慎者一也預備倉收贖穀廒須置木牌編定字號并收貯數目原收年分與自巳收執廒經對同庶上司委官查盤備見年久朽腐者申請糶賣以換新穀仍令逐年新舊斗級交代之時當官查盤明白取具舊役供結在官即與更換役定常規非惟有益于官且免後人監守累賠之苦又置倉庫簿二扇印鈴一存縣一付斗級犯人贖穀先書縣簿給小票掛號發犯人赴倉交納斗級亦書簿給與犯人收票赴縣銷繳庶免侵欺此當慎二也庫收一應金銀等物置簿給票亦如預□倉之制天秤法馬較平勿令更換當堂秤收各封□□姓名□□與簿相同庶便查盤月終則總開舊管新收開除實在之數凡一應解發支用須親筆填註於下不必另立草簿及□□□所以致上疑倘庫子告有羡餘不宜聽從被其挾制此當□三也○一廣稅課夫關市之征不可無每見差遣廵攔弓兵把截往往受賂雖有漏稅匿稅即與放行苟有不遂其欲駕名匿稅漏報甚至肆惡羣聚搜檢藏袱遂致望風□□驅之而去者多矣不若定為輕例曉諭客商苛政細人盡行痛革自然人心悅而國課充矣其所收商稅亦須逐相登記支解必明毫髮不與經手非□杜絕奸欺亦且免招物議初仕要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