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贿罪客观方面问题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10
受贿罪客观方面之我见(一)受贿罪的客观方面必须具备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是受贿罪客观方面的必备要件。
但在具体案件的认定和法律适用上,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
(一)关于“利用职务之便”如何理解“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在刑法理论和实践中的争议主要有两点:一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否仅限于利用本人职务上的便利,二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否包括利用将来或者过去的职务便利。
对此,一种观点认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包括“直接利用本人职务上的便利”和“利用与职务有关的便利条件”两种情况。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同时指出,《刑法》第388条规定的“间接受贿”,指的是利用与本人职务无关的便利条件,即利用亲属关系、友情关系和工作关系,如果利用与本人职务有关的便利条件通过第三者的职务便利为请托人牟利而受贿的,应解释为属于刑法第385条规定的范围。
另一种观点认为:《刑法》第385条中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专指利用本人职务范围内的权力,即自己职务上主管、负责或者承办某种公务的职权所形成的便利条件。
笔者认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利用本人的职务便利。
因为刑法规定的行为要件,都是针对行为主体而言的。
受贿罪中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当然指的是利用行为人本人职务上的便利。
行为人如果利用他人职务上的便利,对行为人而言就不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了。
需要注意的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在1999年9月16日公布施行的《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中,明确规定:“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利用本人职务范围内的权力,即自己主管、负责或者承办某项公共事务的职权及其所形成的便利条件。
“这一规定正确地区分了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与间接受贿的界限。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否包括利用将来的职务便利?对此,笔者的观点是肯定的。
所谓利用将来的职务便利,是指行为人利用现在尚未担任但即将担任的职务上的便利。
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用以权钱交易的“权”,在行为人收受贿赂时还不是现实的职权,与一般情况下的受贿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行贿者已经将贿赂送出,受贿人也已经将贿赂收受,而且答应将来担任职务时为请托人牟利,请托人与受贿人之间已经存在“权钱交易”的不法行为。
受贿罪认定问题探讨【摘要】这篇文章对受贿罪认定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首先从受贿罪的构成要件入手,分析了其主观和客观方面,以及认定标准。
然后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受贿罪的具体情况。
在结论部分指出了受贿罪认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认定的建议,同时展望了问题的前景。
文章全面而深入地分析了受贿罪认定问题,对读者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受贿罪、认定问题、构成要件、主观方面、客观方面、认定标准、案例分析、存在问题、建议、前景展望1. 引言1.1 受贿罪认定问题探讨受贿罪是指以谋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行贿或者收受贿赂的行为,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序良俗和国家利益。
受贿罪认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其认定标准不清晰,容易产生争议。
本文将围绕受贿罪的构成要件、主观方面、客观方面、认定标准和相关案例展开探讨,分析受贿罪认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受贿罪认定的建议,展望受贿罪认定问题的未来发展。
通过对受贿罪认定问题的深入探讨,希望能够为完善我国受贿罪认定制度提供借鉴和参考,保障司法公正,维护社会正义。
2. 正文2.1 受贿罪的构成要件受贿罪的构成要件主要包括主体、客体、行为和结果四个方面。
受贿罪的主体一般是指国家工作人员。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受贿罪主体包括任何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在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事业单位担任职务的人员。
这些人员在执行公务或者利用职权的过程中,利用自身的权力、地位或者机会,接受他人财物或者其他不正当利益,即可构成受贿罪。
受贿罪的客体一般是指受贿的财物或者其他不正当利益。
受贿罪的客体也包括贿赂的方式和行为方式,例如行贿人给予的礼金、财物等。
受贿罪的行为一般指受贿行为必须是以收受财物或者其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的。
受贿罪行为要求受贿人明知是非法从而接受贿赂。
受贿罪的结果一般是指受贿行为最终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例如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权益等。
受贿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主体、客体、行为和结果四个方面,这些要件的具体内容与受贿罪相关法律规定和实践经验有关。
论受贿罪适用中的几个问题(一)论文摘要:贿赂,作为一种超越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且为迅速蔓延的社会现象,表现在我们的刑事审判中,是受贿罪案件数量的增加和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
本人通过多年的司法实践,试从其客观方面、犯罪主体、量刑情节等几个方面做一粗浅的分析,以期能对我国的反腐倡廉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受贿客观主体量刑情节一、受贿罪客观方面认定中的问题〈一〉、“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认定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受贿罪的必备要件,这已是司法界的共识。
但是在对受贿罪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理解却存在较大的争议,而争议焦点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包不包括利用第三者职务上的便利。
两高曾在《解答》中肯定了利用第三者职务上便利的间接受贿犯罪也是受贿的一种形式。
新刑法基于司法实践,设专条规定了间接受贿犯罪,分解了原来受贿罪中的部分行为方式。
那么,刑法第385条中受贿罪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否还包括利用第三人职务上的便利,有不同意见。
一种认为刑法第385条受贿罪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专指利用本人职务范围内的权力,即自己职务上主管、负责或者承办某种公务的职权所形成的便利条件。
另一种认为,刑法第385条规定的一般受贿罪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也包括利用他人职务上的便利。
它和刑法第388条规定的利用他人职务上的便利的区别在于前者在本人职务与他人职务之间存在着制约关系,后者则不存在制约关系。
我认为,从对受贿罪的司法认定角度,由于第388条规定的行为以受贿论处,因此对“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作哪种理解都无碍于对受贿行为的惩治。
但是从刑法完善和刑法理论上.间接受贿独立成罪的情况下,应作第一种意见的理解是恰当的。
在此,我们作第二种意见的理解。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根据两高《解答》规定,是指利用职权或者与职务有关的便利条件。
“职权”是指本人职务范围内的权力。
“与职务有关”是指虽然不是直接利用职权,但利用了本人的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
直接利用本人职权,为他人谋取私利而收受贿赂的,是典型的以权谋私,是名副其实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浅议受贿罪的主体和客观方面受贿是一种权钱交易行为,是腐败犯罪中所占比重较大的一种犯罪。
在我国当前经济的转型时期,各种法律法规尚待健全,极易滋生各种腐败。
如不依法惩治,将严重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和正常的经济活动,因此,应加强完善各种法制,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订和完善,依法惩治各类腐败,保障社会久安。
根据我国刑法第385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是受贿罪。
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以受贿论处”。
第388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以受贿论处。
”虽然法律上对受贿罪的定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在具体的案件当中,对于法条的认识理解仍存在着不同的主,如何对主观和客观方面的问题进行科学的界定,将关系到案件的正确处理和对腐败的惩治。
现就经常出现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以便法律进一步完善。
一、关于受贿罪主体的认定从条文规定可看出,受贿罪的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专指国家工作人员,即在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刑法第93节第2款规定,在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
上述人员也构成受贿罪的犯罪主体。
在理论界,对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围的界定已渐趋一致,而对于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围仍有很大争议。
因此,也给受贿罪主体的认定带来不便。
(一)与贪污罪主体的区别受贿罪有人将其理解为: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从事公务活动的人。
即刑法第382条第2款规定的:“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国有财物的,以贪污论。
受贿犯罪客观要件疑难问题研究摘要近年来,我国受贿犯罪率不断升高,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
受贿罪表现出更加多样和智能化的情况,在我国的司法审判实践中,受贿罪的定性更加复杂,疑难问题也更加多了,尤其是受贿犯罪司法确定的难点,即受贿中客观方面要件的确定。
为了严厉打击受贿犯罪行为,现阶段有必要对受贿犯罪的客观要件进行严格界定,尤其是要解决“以权谋私”、“索取、非法接受”,以及“为别人谋利”等认定中的疑难问题,更好地实现对受贿犯罪客观方面的认定,也有利于司法实践中对受贿犯罪保持高压的打击态势。
关键字:受贿罪客观要件职务上便利利益AbstractIn recent years,the constant increase of bribery crime in our co untry,caused serious social impact.Due to taking bribes continuousl y appear more diversified and intelligent,judicial practice in our c ountry,taking bribes of qualitative is more complicate and difficult to change,especially the cognizance of objective elements of briber y crime,has become the difficulty of bribery judicial cognizance.Th erefore,in order to crack down on bribery crime,at this stage it is necessary to strictly defined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of bribery crime,provide specific guidance for the judicial practice.In this a rticle,the author mainly from the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 to study ,namely first to general bribery objective elements,to strictly def ine"by taking advantage of his","solicit or illegally accept"and" seek interests for others".This paper hope through the complicated p roblems and objective elements of bribery crime,to facilitate better contain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 in our country and to crack down on the crime of bribery.Key words: Bribes Onhis office; objective elements of; interest目录引言 (1)1.受贿罪的客观要件概述 (1)2.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认定 (2)3.索取、非法收受”的认定 (4)3.1“索取贿赂”的认定 (4)3.2“非法收受贿赂”的认定 (5)4.“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认定 (6)结论 (8)参考文献 (9)受贿犯罪客观要件疑难问题研究引言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腐败现象频发,受贿罪的案发率也不断攀升。
简析受贿罪的客观要件受贿罪,随着党和国家反腐运动的持续进行,逐渐从职务犯罪的专业名词变为舆论关注的网络热词。
然而,细心的网友或许注意到,同样是收受他人钱财,有些官员被认定触犯受贿罪而受到刑法制裁,而有的官员却仅受到党纪或行政处分,从而容易产生司法不公的误解。
因此,笔者将从司法实务的角度就受贿罪的客观要件做简单叙述,以供大家探讨。
根据我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的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
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以受贿论处。
当然,刑法还规定了斡旋受贿、利用影响力受贿等特殊情形,笔者在这暂且介绍最常见的两种受贿情形,即主动索贿与被动受贿。
所谓主动索贿,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主动索取他人财物。
这种情形要想构成受贿罪,在客观方面应当具备以下两点:第一,行为人必须存在利用职务便利的情节,具体就是指利用本人职务范围内的权力,也即利用本人在职务上直接处理某项事务的权利,比如后勤部门负责人利用其所拥有的采购权、调配权等。
但如果利用的是自己的亲属关系或者私人关系,则一般不应当认定为受贿。
第二,行为人必须存在索取财物的情节,也即行为人主动明示或暗示行贿人向自己行贿,而对于行贿的财物形式是现金还是实物、行贿的对象是本人还是指定的第三人,则在所不问。
应当注意的是,在主动索贿时,刑法并不要求受贿人一定要为行贿人谋取利益,只要具备上述两点,一般即可认定客观方面符合受贿罪构成要件。
因此,在一些商人不堪官员频繁索贿而检举告发的案例中,受贿官员通常会被定性触犯受贿罪。
而所谓被动受贿,一般是指行贿人主动以各种方式主动进行收买腐蚀,而受贿人一般是被动接受他人财物或者是接受他人允诺给予的财物,而为行贿人谋取利益。
在这种情形下,受贿罪的客观方面除了仍需具有“利用职务便利”的情节外,尚需满足“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和“为他人谋取利益”两个构成要件。
受贿罪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关于受贿罪的主体问题1、我国新刑法规定的受贿罪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
从刑法第93条规定来看,国家工作人员包括该条第1款规定的现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及该条第2款规定的准国家工作人员。
换言之,受贿罪的主体范围同贪污罪的主体范围是一致的。
但刑法第382条第二款增加了准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国有财物以贪污论处的专门规定,而受贿罪却没有,这是否意味着刑法将准国家工作人员排除在受贿罪主体之处?刑法的这种规定,给司法实践带来困惑。
2、由于立法过于笼统,在司法实践中难于确定受贿罪主体构成的问题还很多。
例如:对于即将担任公职以及曾经担任公职的人员能否构成受贿罪主体问题尚不明确。
又如:我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具有极大的广泛性,他们当中既有国家工作人员,也有一般的工人、农民、个体业主等,刑法对于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身份认定也不够明确。
3、随着新形势下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也将进一步转变,依法从事公务的非国家机关的社会公共机构会不断增加,市场经济是公平竞争经济,作为市场主体的公司、企业,既有国有的,也有非国有的,需要法律平等地保护其合法权益,同时也需要法律将依法从事公务的非国家机关的社会公共机构纳入受贿罪的主体范围。
(二)关于受贿罪的客体问题关于什么是受贿罪的客体在刑法理论上争议较大,从新刑法颁布后迄今,对受贿罪客体的若干学说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1、国家机关正常活动说。
该说坚持传统的观点,把侵犯国家机关对内对外的职能活动作为受贿罪的客体,实质上是把受贿人收受贿赂后为他人谋取利益与国家机关职能两者联系在一起。
2、双重客体说。
该说认为,受贿罪不仅侵犯了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而且侵犯了公私财产的所有权和社会主义经济秩序。
3、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说。
此说的主要理由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严明与公正,是以其职务行为的廉洁为前提的,只有他们在执行公务时廉洁自律毫无贪鄙之心,才能保证其职务行为廉洁公正。
论述受贿罪疑难问题论述受贿罪疑难问题一、客观方面的一些问题(一)、应取消受贿罪“为他人谋取利益”构成要件“为他人谋取利益”在受贿罪中的构成地位,向来是理论和实务界争论的焦点。
对此问题,曾出现过“旧客观要件说”、“新客观要件说”、“主观要件说”等学说,但是,无论将“为他人谋取利益”作为主观要件还是客观要件,都存在弊病。
这些缺陷通过对立法的科学设计、合理界定是可以避免的。
因此,取消“为他人谋取利益”这一构成要件,可以避免诸多争议,有利于打击愈演愈烈的受贿犯罪,贯彻落实我国一贯坚持的“从严治吏”的刑事政策。
其理由如下: 1、该要件有违受贿罪本质。
受贿罪侵犯的客体是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和不可收买性,其本质在于权钱交易,任何权钱交易行为都有可能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廉洁性构成威胁。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进行权钱交易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1)、“只收钱不办事”;(2)、为他人谋取正当利益;(3)、为其职务要求不应当为之行为,且收受了他人财物。
此三种行为无论哪一种都是以职务行为作为筹码换取额外利益,都侵犯了职务行为的廉洁性,但这三种情况中只有后两种符合“为他人谋取利益”这一要件,然而第一种情况在现实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同样对社会主义社会关系造成了侵犯,而依此要件,却有可能无法入罪,甚至放纵某些犯罪。
因此,“为他人谋取利益”这一要件不符合受贿罪本质 。
2、该要件的存在,增加司法实践中的操作困难。
如前所述,将“为他人谋取利益“作为受贿罪的成立要件,可能会放纵诸如“只收钱不办事”之类的受贿犯罪,然而要将其入罪,却又会违背罪刑法定的原则,从而导致司法实践中的两难境地。
另外,取消这一要件,也可以降低司法机关证明上的难度。
3、该要件的存在,可能导致对同一行为的重复评价。
司法实践中,对因受贿而进行违法活动构成其他犯罪的,一般以数罪论。
这就意味着,行为人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若构成其他犯罪,其行为既是“为他人谋取利益”的一种表现,同时又构成了刑法分则的其他犯罪,同一犯罪行为在同一犯罪构成中被评价两次,违背刑法禁止对同一行为重复评价的原则。
关于受贿罪既遂与未遂的疑难问题研究论文关键词:受贿罪既遂未遂论文摘要:关于受贿罪的既遂与未遂标准问题,存在承诺行为标准说、收受行为标准说或称贿赂取得标准说、谋利行为标准说、收受贿赂与实际重大损失择一说和取财、谋利双重标准说等五种观点。
应以是否收到贿赂作为区分受贿罪的既遂与未遂的统一标准。
如果受贿人收到的“贿赂”是伪劣物品,应以受贿人对贿赂的认识错误来处理。
具体来说,分为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贿赂的伪劣物品,经过物价部门实际评估的价格为零时,应按对象认识错误,以未遂处理。
二是作为贿赂的伪劣物品,经过物价部门实际评估的价格低于相对应的正牌商品的价值时,是对象部分认识错误,不能以未遂处理,应当以受贿既遂论。
关于受贿罪的既遂与未遂标准问题,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当受贿人收到的“贿赂”是伪劣物品时,该如何处理,与犯罪未遂有没有联系呢?笔者就受贿罪的既遂与未遂问题略谈管见,诚望与专家学者共同研讨。
一、受贿罪既遂与未遂的标准问题研究受贿罪是否存在未遂的问题,理论界经过一番激烈的论争基本上达成了共识,即受贿罪是存在未遂的。
但由于受贿罪的客观构成要件较为复杂,对于该罪的既遂与未遂的划分标准,理论界与实务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种观点。
其一,承诺行为标准说。
此说认为在收受贿赂的情况下,应以受贿人承诺之时为既遂标志,即只要行为人作出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利益而收受他人贿赂的承诺,即为受贿既遂。
其主要理由是:受贿罪侵犯的客体为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承诺受贿已经产生了危害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破坏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声誉的结果,即构成受贿罪的既遂。
其二,收受行为标准说或称贿赂取得标准说。
此说主张应以受贿人是否收受到贿赂作为受贿罪既遂与未遂相区别的标准。
其主要理由是:第一,受贿罪侵害的客体不仅仅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更主要的是公私财产所有权。
是否收受贿赂,取决于公私财产所有权这一主要客体是否受到了实际损害。
受贿罪客观方面问题研究【内容摘要】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由于在受贿罪的犯罪构成诸要件中,其客观方面处于核心地位,是受贿罪的本质特征,因此对受贿罪的客观方面进行研究,对于我们正确认定受贿罪,区别受贿罪与其他犯罪有着重要意义。
鉴于此,笔者将就受贿罪的立法状况作个探讨,从现行刑法对受贿罪客观方面的规定为切入点,分析受贿行为的方式、条件、对象等三个方面认定的难点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完善受贿罪客观方面的法律规定,提出相应的立法建议,以期在实践中更好地打击受贿行为。
【关键词】受贿罪客观方面问题完善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它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犯罪,是典型的侵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廉洁性的犯罪,这种犯罪严重毒害社会风气,败坏党和政府的声誉,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历来是我国刑法打击的重点。
鉴于受贿罪在适用中存在诸多疑难问题,笔者将就受贿罪的立法状况作个探讨,从现行刑法对受贿罪客观方面的规定为切入点,分析受贿行为的方式、条件、对象等三个方面认定的难点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完善受贿罪客观方面的法律规定,提出相应的立法建议,以期在实践中更好地打击受贿行为。
一、受贿罪客观方面的立法规定我国新刑法关于受贿罪的立法,规定在第八章“贪污贿赂罪”,主要体现在刑法第385、386、388条,具体如下:刑法第385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的,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以受贿论处;刑法第388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以受贿论处。
2009年2月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七)针对领导干部“身边人”如配偶、子女、关系密切的人参与受贿作案的现象而新增加了规定,但仅是对主体、受贿金额、量刑幅度等方面进行修正,对受贿罪的客观方面则基本上没有新的规定,因而仍有许多此方面的问题值得探讨。
受贿罪的客观方面,包括受贿的行为条件、行为方式、行为对象。
由于刑法第385条第一款对受贿罪的规定更具有普遍性、典型意义,因此,以此款来具体分析受贿罪的客观方面,主要包含这样的内容:1、行为条件——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即以公权力为基础,滥用公权力,这种滥用公权力的行为实质上就是一种利用公权力的交易行为,就是“权钱交易”,①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却存在着一个困惑,即如何正确界定一个行为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还是刑法第388条规定的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2、行为方式——受贿罪的行为是由作为构成,即行为人通过索取、收受等方式获取他人的贿赂,为他人谋取利益,其中为他人谋取利益从现行法的文义上来看,为受贿罪的构成要件,但在司法实践中与刑法理论界对此均存在着争议,主要有肯定与否定两种观点;3、行为对象——受贿罪的行为对象主要是财物,这在刑法中是明确规定的,财物泛指一切财产和物品,是指具有使用价值的资产、货币、生活物品,既包括动产,也包括不动产,既包括自然物,也包括人造物,而对于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对象,例如无形资产(知识产品、商标等)、性服务、别人请客、付款的旅游、工作提拔等能否成为受贿罪的行为对象,现行刑法中则无具体的规定。
新型的贿赂形式,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贿赂”突破了财物的范围。
下文将以受贿罪客观方面的三个内容(行为条件、行为方式、行为对象)为出发点,结合司法实践中认定的难点对受贿罪的客观方面进行探讨。
二、受贿罪客观方面认定上存在的疑难问题(一) 如何界定行为条件作为受贿罪的行为条件,“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正确界定是受贿罪构成与否的前提条件。
同时,由于刑法第385条与第388条规定的行为条件,一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一为“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正确区分两者也是准确适用法律的基础。
1、“职务上的便利”的界定对于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学界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主要有以下这么几种观点:有一种观点认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利用行为人现有职务范围内的权力或者与职务相关的便利条件。
②另一种观点认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不宜作扩张性解释,因为刑法典已经对受贿罪的罪状作了明确的修改,故应作限制性解释,即限定为直接利用职权。
职权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即利用职务范围内的直接权力,包括自己职务上主管、负责或者承办某项公共事务的职权。
事实上,这样的观点将利用他人的职务和地位所形成的便利条件这一范围排除在外了。
对于以上两种观点,均存在着极大的弊端。
第一种观点,将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含义扩大了,如按照此观点,将造成刑法第385条与388条的重合,不利于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相反,第二种观点缩小了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范围,将给一些不法之徒带来法律空子,因为一旦界定为不符合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而是符合刑法第388条规定的“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那么意味着必须符合“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这一要件,在犯罪构成上此条款更加严格。
2003年11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试行的《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中对“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有了新的解释,根据此解释,刑法第385条规定的受贿罪的行为条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利用本人职务上的权力;二是利用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权力,且行为人与被利用人之间存在着职务上的隶属或者制约关系,所谓隶属,是指行为人与被利用人之间在职务上具有上下级的关系,所谓制约,是指行为人与被利用人虽然在职务上没有上下级的关系,但彼此的工作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三是利用不属于自己主管的下级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的权利,这种情况下的行为人必须是担任领导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
③不难看出,此解释克服了上述两种观点的弊端,可以说比较全面,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所以得到不少学者的肯定,但是,仍有一定的缺陷,何为制约?如何准确界定“制约”?有学者将利用他人的职务归为“间接利用本人职务上的便利”,同时提出必须更加严格界定“第三者”与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隶属或制约的关系。
2、“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的界定学界有一种“影响说”,该观点认为行为人对第三者所形成的是非制约性的影响作用,其对第三者具有的影响力的程度还没有达到制约的程度。
不难看出,影响说与上文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试行的《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的解释构成互补的系统,即如果两者的职责范围不具有直接上下级关系,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若不依该国家工作人员要求实行职务行为,对其以后的工作、协作等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而“不利影响”与不依要求实施职务行为之间缺乏必然性,达不到制约的程度。
根据此观点,利于司法实践中更好地认定一个行为是构成一般受贿还是刑法第388条规定的特殊受贿,为正确适用法律提供基础。
(二)如何认定行为方式——“为他人谋取利益”作为传统受贿罪的行为方式,可以说索取、收受贿赂在客观上没有争议,在司法实践中出现的疑难点就在于对“为他人谋取利益”的理解。
有学者认为应将“为他人谋取利益”作为受贿罪的构成要件,这也是现行刑法的规定。
从受贿罪的本质看,“为他人谋取利益”决定受贿行为的危害性,因为受贿罪归根到底是以权力换取私利。
这其中还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如果国家工作人员收受财物但事实上没有为他人谋取利益,不构成受贿罪;二是如果有对他人进行许诺将为其谋取利益,即使事实上没有谋取利益也构成受贿罪。
这就导致在司法实践中面对相同的案件,适用“为他人谋取利益”这一要件时,却存在不同的结果。
例如,某审判员张某在收受某当事人的钱财后,其工作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人民法院调到了税务部门工作,对王某作出的许诺未能实施兑现。
这时,对张某的收受财物的行为如何认定,将出现分歧,即一种认为张某的行为不应该构成犯罪,或至少不构成受贿既遂,因为没有为他人谋取利益。
另一种认为张某的行为理所当然地构成了受贿罪,因为其对他人有许诺。
因此,关于“为他人谋取利益”,如果严格依照现行法的规定,由于理解的不同,在司法实践中将可能直接导致不少矛盾,甚至不同地方、不同法官对同类个案也会有不同的处理,从而影响到打击受贿犯罪在全国的统一性。
另外一些学者认为把“为他人谋取利益”作为受贿罪的构成要件,于法理有悖,将给理论和司法实务造成混乱,认为受贿罪不应以“为他人谋取利益”为要件,而应把是否谋取不正当利益作为处罚时考虑主观恶性大小、刑罚轻重的一个量刑情节,不宜作为是否构成犯罪的一个必备要件。
可以看到在实践中,国家工作人员往往不需要为他人谋取利益就可以收受到贿赂,有些行贿人出于“放长线钓大鱼”的考虑,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而在行贿当时并不提出自己的要求,只是为了现在或将来能让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手中的职权为自己谋取利益,国家工作人员在收受贿赂后当然有可能为行贿人谋取利益,但也有可能不为其谋取利益,所以可见,如果以“为他人谋取利益”作为受贿罪的必备要件,将导致大量凭借职权大肆受贿而不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国家工作人员逃脱法网的制裁,收受的贿赂也就成为了“灰色收入”,对这些“灰色收入”该如何界定,能否依据现行刑法的规定将其界定为“贿赂”,在司法实践中仍存在着争议。
(三)行为对象的认定——“财物”上文已指出受贿罪的行为对象是财物,这是刑法中明确规定的,而在现今社会出现的各种新的贿赂形式却远远超过了传统意义上的“财物”的范围。
传统意义上的财物,指的是金钱和物品,物品是指直接用于消费的,或者具有消费功能的物品,包括有价证券、有价支付凭证、有价票证,④此观点在理论界称为财物说。
如果严格按照该学说,在现代社会中出现的一些设定债权、免费提供食宿旅游、提供劳务或者担保、降低贷款利息等都不属于“财物”的范围,可使得一些变相的贿赂形式逃脱法律的制裁。
因此,关于“财物”,学者们提出了新的解释。
第一种观点认为,受贿罪的行为对象是指财物及其他财产性利益,是可以用货币计算的一切物质性利益。
也称为物质利益说,该说认为财产性利益与财物只是表现形式不同,本质上是一致的,在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许多物质性利益都可以转化为财物,例如免费提供食宿旅游等,以物质性利益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的现象迅速膨胀,以规避法律的制裁,其危害性并不亚于用财物行贿的行为,都是收买国家工作人员,如果对这些行为不予以处罚,必然会放纵犯罪,危害社会。
第二种观点认为,受贿罪的行为对象应当包括财物和其他不正当利益,不正当利益包括财产性利益和非物质利益,非物质利益包括如给予提拔、迁移户口、提供升学就业的机会、调动工作以及性贿赂等,这些利益是不能用金钱予以衡量的,故该学说也称为利益说或需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