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伦理

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伦理

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伦理
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伦理

1.写出学习“组织人格化”理论后你最深的感受。

答:学习“组织人格化”理论后我对该理论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具体如下:

(1)现代企业理论视企业为经经济组织,其本质是人的集合体,表现为企业内外成员之间的博弈关系。所以,企业组织和企业制度的运行载体及执行主体最终表现为组织成员,而个人是有人格特性的,因而企业也应该是有人格的,即人格化的企业。现在主流的经济学理论并没有将社会学、心理学的概念和逻辑引入到分析中来,其企业理论是非人格化的。随着新制度经济学和其他非主注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才进一步认训到企业是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相结合的经济组织,经济学对人的假定不应该只局限于经济人的假设,还应会包括理性人、社会人和复杂人的假设,解决个人效率与社会效率、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冲突。这点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新的认知,改变了以往对组织人格化的定论。

(2)个人的人格物质决定组织人格化的特征。人各有其人格特质,所以组织人格化也可以认为由不同人组成的组织也就必然具有群体人格物质。因此,企业也作为集体组织也必然有自己的精神体系,这个精神体系支撑着企业的运转。企业运行机制的人格化,在企业从抽象的存在物转化为现实的存在物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企业家或者高层决策者在企业的运转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就可以说,企业的命运由企业的人格决定,而企业家或者高层决策者的人格特质是决定企业人格化特征的最重要的因素。

(3)谈及学习“组织人格化”理论的感受,最先浮现在我脑中的是以下这个例子:韩国精密机械株式会社实行了一项独特的管理制度,即让普通职工轮流当厂长管理工厂大小事务。一日厂长和真正的厂长一样,拥有处理公务的权力。一日厂长要对工作的提出批评意见并详细记录在工作日记上以便让各部门的员工查阅。相关人员需依据批评意见随时修正自己的工作。通过这一制度的实施,工厂的向心力明显增强,工厂管理成效显著,在开展的第一年就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300多万美元。让企业的每一名员工都更深刻地体会到自己也是企业这个大家庭中的一份子,将个体与集体充分融合,从而有效发挥“组织人格化”管理的功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也可以从多方面看到管理上的不足并使之得到积极的改进。组织生活中每个员工在面对工作挑战、人与人的交流时积极的情绪对组织的绩效产生巨大的作用。

组织人格化也是为企业管理服务的,其责任在于谋求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两者的一致,两者越一致管理效果就越好。“上下同欲者胜”,韩国精密机械株式会社实行的一日厂长制度,就是把上下同欲的具体化。

(4)同时,在实施“组织人格化”措施的过程中,作为管理者在借鉴他人的模式时,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特点,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措施,且边实施边优化。

2.分析0(民众)与1(领袖)的关系。

答:针对0(民众)与1(领袖)的关系,分析如下:

(1)人民和自己的领袖是平等关系,不是人身依附关系。在领袖和民众的关系当中,民众可以选择领袖,领袖却不能选择民众。领袖如果得人心,民众会拥护他,热爱他,尊敬他,信任他。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是主人,干部是公仆,由此可见,领袖不能要求民众忠于他,而是领袖应当要忠于民众。

(2)民众可以选择领袖,但是领袖不能选择民众。客观条件需要一位人物出来发挥领袖的作用,就总会出现这样的人物。至于由谁来担负这个责任,归根到底,要由人民来选择。是人民创造伟人并推动历史。如果没有这个人,也会有另一个人被人民选择出来,被历史推上前列而成为领袖。

(3)如果把领袖个人的作用夸大,就会使领袖脱离民众,变成高高在上的“救世主”或“大救星”。盲目夸大领袖的作用易产生个人迷信,导致个人崇拜主义的产生,所以领袖还需回到民众的实践中积累经验,产生更系统的适合国情的正确思想。

(4)正如一个由1及0两个数字组成的数,当0在前1在后,将它无限扩大,最终整个数值还

是原来的值,1还是1,整个放大的过程毫无意义;而反过来1在前0在后,扩大10倍是百,扩大百位为千……由于可看出整个数据将带来无限的前景。同理,如果一个国家由普通的民众来引领,最后的效果也是不足为道;而当领袖走在前方来引领无数民众,会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得到巨大的效应。正是由于缺省一个正确的引领者在前头,才使得两种极端的现象出现。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_董进才

收稿日期:2010-06-15 作者简介:董进才(1967-),男,河北石家庄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浙江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黄玮(1987-),男,浙江温州人,浙江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生。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 董进才1,黄 玮2 (1.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27; 2.浙江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摘 要: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 的探讨与研究。本文通过对国外50年来发表的一部分重要相关文献的归纳和整理,旨在 理清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重点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理论模型进行 梳理,概括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特点,并对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定义研究;模型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892(2011)01-0112-05 尽管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便开始涌现出大量研究企业社会责任(C 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以下简称CSR)的文献,但直到1953年美国学者Bo wen 首次给出商人社会责任的明确定义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才逐渐规范起来[1] 。特别是20世纪中后期,伴随北美新大陆经济的急速发展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本单一追求利润的商人和企业家开始逐渐关注公共利益和社会弱势群体[2],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也因此开始走向繁荣。目前,学者们对企业社会责任定义的内涵、分类、产生机理及其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等都有过充分的研究,并建立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体系。 本文的主要任务是对50多年以来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上的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定义和模型的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和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过程,提出未来对这一问题研究的方向。一、文献期刊选择 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期刊文献的选择采用的是卢昌崇(2010)所提出的用来筛选国外理论研 究综述作为翻译对象的/五条选择标准0[3]。 1.与专题(主题)的相关性。本文所采用的国外期刊文献的标准是对企业社会责任定义及模型研究有一定贡献的20世纪50年代之后的文献,研究主题主要涉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和模型,少数实证研究也是对企业社会责任定义和模型的改进和完善有突出贡献的文献。此外,对于20世纪70年代之后产生的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相关的文献(如企业社会绩效、组织公民行为等),本文仅选择其中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有重要影响的一部分论文进行介绍和分析。 2.刊发期刊的影响因子。本文采用的期刊可以分为两个来源:一是国际顶尖经济管理研究杂志,如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AM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 w (AMR)、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C MR )等;二是国际顶尖企业伦理研究杂志,如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 (B EQ)、Journal of Business E thics (JBE)等。相比同类期刊来说,所选期刊影响因子都是比较大的,# 112#第1期(总第156期) 2011年1月财 经 论 丛Collected Essays on Finance and Econom ics No.1(General,No.156)J an.2011

从公司社会责任看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2009年第8卷第2期(总第107期) 作者简介:冯炜娟(1978年—),女,陕西安康人,青海民族大学2007级经济法专业研究生,安康学院经济管理系教师。 冯炜娟 (青海民族大学法学院,青海西宁810007;安康学院经济管理系,陕西安康725000) 从公司社会责任看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摘要:社会责任体现了政府代表的公共利益与企业利益之间的博弈,本文通过对二者利益关系的分析,针对政府和企业分别提出建议,以实现二者利益的共赢。 关键词:社会责任;政府公共利益;企业利益;共赢 中图分类号:F1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089(2009)02-0089-01 公司的社会责任是指公司应对股东这一利益群体以外的与公司发生各种联系的其他利益相关群体的利益和政府代表的公共利益负有一定的责任,即公司有责任维护债权人、雇员、供应商、用户、消费者、当地居民的利益以及政府代表的税收利益和环保利益等[1]。 一、政府与企业利益关系分析 社会责任涉及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和政府代表的公共利益。 由于利益相关者处于弱势地位,因此笔者认为,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在何种程度上、用何种方式履行社会责任,就要看企业利益与政府公共利益博弈的结果了。 1、企业利益与政府公共利益的协调一致。就企业自身而言,良好的社会责任行为提升了员工的士气和组织的凝聚力[2],提高了企业在社会中的形象和声誉,有利于保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对政府来说,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降低了政府监管成本,促进了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公共利益。因此,“利益相关者法代表了努力寻求弥 补提高社会福祉与最大化公司利益之间鸿沟的尝试。 [3] ”可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并不必然导致企业利益与政府公共利益的冲突。 2、企业利益与政府公共利益的冲突矛盾。企业存在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所以企业在此过程中会尽量减少社会责任成本支出。企业不良好履行或不履行社会责任,与政府维护公共利益的目的不符,加大了政府监管成本,而由此产生的外部不经济性却往往由政府承担。以三鹿事件为例,严重打击了消费者对奶制品安全的信心,导致奶制品库存积压,奶农缩减产量,政府要花更多的精力维护市场稳定;同时患儿不仅可以获得企业赔偿还可以获得政府补偿。这样一来,企业违法而政府买单,最终还是政府代表的公共利益受损。 二、政府与企业利益实现共赢的途径 从上述分析看,企业利益与政府公共利益冲突并非不可调和,要实现二者共赢,就需要企业与政府共同努力。 1、政府方面。市场经济下的政府,不仅是监管者,还是服务者。2008年,国资委明确要求国企在2009年尽力做到不裁员。金融危机形势下,企业生存是最大问题,一味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不合理的。因此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联合发出通知,采取缓缴社会保险费等五大举措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局势。如果这些措施落实到位,可在确保参保 人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不降低的前提下,为企业减负上千亿元,稳定上千万个职工就业岗位。医改新方案中,国家规定对于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所需资金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允许税前列支。从以上措施看,政府给企业提供了优惠政策,缓解了企业压力,企业保障了就业稳定,可谓是双赢。 但是,强调服务并不意味着放松管治,企业规避法律、逃避社会责任的情况时有发生,政府要加大对违规企业的管理和处罚力度,进行有效监管。其一,在《公司法》中明确规定公司承担哪些社会责任,结合劳动法、环境法、刑法等追究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的民事、行政甚至刑事责任。其二,纳入征信系统,将不履行或不良好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记录在案,供社会各界查阅。其三,通过专家库、信息化、电子化等途径降低监管成本,建立全方位多渠道的综合监管体系,以实现监管的低成本和高效率[4]。其四,实现企业社会责任评估的标准化。 2、企业方面。从长远看,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履行社会责任,应成为一种主动行为,而不是被动接受。首先,法律法规是对企业利益和政府公共利益的平衡,企业遵守法律法规,也就达到了政府、公众对企业的基本要求。其次,树立塑造企业形象的意识。企业形象往往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程度呈正比,企业为政府公共利益作的贡献越大,企业形象越好,越有利于保持长期竞争优势。汶川地震后,王老吉(加多宝集团)以一亿元人民币的捐款,成功树立了“中国饮料第一罐”的良好形象。第三,强化企业家个人伦理道德修养。全国人大代表张剑星表示, 企业家在经营活动中所秉持的信念和道德底线、价值选择、责任意识是必须增补的伦理道德重要一课。参考文献: [1]朱慈蕴.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与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学研究,1998;(5) [2]Solomon R ,Hanson K .It ’s Good Business [M].NewYork :Atheneum ,1985 [3]DAVIDS R S .Constituency statutes :an appropriate vehicle for addressing t ransition costs [J].Colum .J .L .&Soc .Probs ,1995.28 [4]林鸿熙.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政府监管的博弈分析.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8;(3) 89

浅析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

浅析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 南昌理工学院曾全声 摘要:自从跨国公司在中国推行SA8000标准认证以来,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引起了国人的关注,并形成了一种崭新的管理理论。本文从企业伦理理论、社会契约理论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从而为今后厘清概念和审视现实提供支撑点。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伦理论社会契约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它提出可以追溯到1899年美国钢铁集团公司的创始人卡耐基所著《财富福音》一书。20世纪20年代,美国管理学者韦博林和程序学派的科门斯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主张,开始引起学术界重视。1953年,美国霍华德博文的《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一书标志着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发端。面对这场国际性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本文从企业伦理理论、社会契约理论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从而为今后厘清概念和审视现实提供支撑点。 一、企业伦理论 企业伦理是管理学与伦理学的交叉课题。它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处理与利益相关者以及与社会关系时,为了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而应当遵守的符号伦理标准的行为规范。将管理和伦理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管理思想。 第一,企业伦理研究的三个层面的问题,都涉及企业社会责任。首先,在微观层面,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人,把人看作是目的,而不是实现目的的手段”1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把正确的行为观念传递给他们,规范他们的行为符合企业宗旨和道德伦理,促进他们的社会责任观的形成和发展。其次,在中观层面,企业作为社会经济体系中的组织,企业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各种组织之间都有各种的利益和行为方式,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性质,显示出来超越个人行为的特点。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经济组织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它们在出来与竞争对手、贸易伙伴等问题是,都涉及伦理和责任问题。再次,在宏观层面,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以社会的一系列制度为依据,同时企业的经

论企业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

最新会计专业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2 某大学贷款的风险及成因分析 3 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改善对策 4 某生物科技公司流动资产的优化管理 5 制造业存货管理水平提升途径的研究——以某集团为例 6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益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招商银行为例 7 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绩效管理与薪酬激励的相关性探讨——以xx为例 8 基于敏感性因素分析法的xx公司利润最大化研究 9 企业横向并购的价值效应分析——以美的并购小天鹅为例 10 我国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研究 11 网络交易税收问题的研究 12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财务战略探讨 13 企业合并所得税税收筹划 14 国内外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比较研究 15 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探讨 16 企业并购中的绩效与风险研究 17 谈会计电算化下的企业内部控制 18 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改进研究 19 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存在的问题与选择途径 20 某建筑工程公司营运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1 经济危机背景下汽车行业盈利能力评析 22 房地产公司的财务风险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23 房地产行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 24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25 上市公司会计报表附注披露问题的研究 26 论中小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7 公允价值计量的不利经济后果研究 28 某公司会计造假的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 29 对建立担保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机制的探讨 30 新会计准则的特点及影响 31 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 32 企业并购对财务状况变化的影响 33 浅析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实际运用 34 论我国代理记账业务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35 企业产品成本控制的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36 万达集团财务战略管理的研究 37 合并会计报表理论的评述 38 我国家电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 39 全面质量管理视域下xx建筑安装公司应用研究 40 某公司人力资本投资及其风险防范研究 41 xx集团财务分析 42 消费型增值税对纺织企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内涵_理论基础和责任边界_李彦龙

2011年2月 学 术 交 流 F e b .,2011总第203期 第2期 A c a d e m i c E x c h a n g e S e r i a l N o .203 N o .2[收稿日期]2010-11-28 [基金项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力拓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李彦龙(1967-),男,山东临沂人,副教授,博士,从事社会学研究。 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内涵、理论基础和责任边界 李彦龙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北京100010;中共云南省委党校,昆明650111) [摘 要]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必须做到三个紧密结合:一是企业社会责任必须与中国社会发展 的阶段特征紧密结合;二是企业社会责任必须与中国经济体制环境紧密结合;三是企业社会责任 必须与企业性质及其发展阶段紧密结合。界定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内涵必须立足于“责任铁律”, 体现三个有机统一:一是必须坚持权利与义务(责任)的有机统一;二是效益与公益的有机统一;三 是利己与利他的有机统一。利益相关者理论为企业社会责任“指明方向”,但利益相关者理论不足 以在理论上支撑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公民”理论可以在理论上支撑企业社会责任,成为企业社会 责任的理论基石,原因一是“企业公民”是一种人性假设,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二是“企业公民”假 设本身具有“经济性”、“社会性”和“道德性”等特性,兼备了“经济人”、“社会人”和“道德人”的部 分特性;三是“企业公民”假设本身有体现了层次性,即“企业公民”首先是“经济人”,然后是“社会 人”,最后才是“道德人”,“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首先是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然后才依次是社会 公益、道德责任、慈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是有边界的,作为特定时期社会(含国际社会)对企业应 该肩负义务或承担责任的特定期望,以及企业在自愿基础上给予这一特定社会期望的回应,企业 社会责任不能无限扩大,正确处理企业、社会和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应该始终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责任边界;“责任铁律”;企业公民 [中图分类号]F C 3;C 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1)02-0064-06 企业社会责任(C o r p o r a t e S o c i a l 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C S R )这一概念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备受争议,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概念界定的不清晰。即使是在这一概念的倡导者中,也未能就其形成一致公认的说法。时至今日,这一概念仍然存在着内涵不统一、理论基础不牢固、责任边界不清晰等诸多问题。本研究立足于权利和义务(责任)统一的角度审视和界定企业社会责任,回答企业社会责任是什么(W h a t );把“企业公民”理论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理论,回答企业为什么要履行社会责任(W h y );把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边界理论,回答企业应履行哪些社会责任(W h i c h ),并结合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现状,对这些理论问题进行总结和概括。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内涵———基于“责任铁律”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一经提出,争议就如影随形,时至今日,企业社会责任“还是一个非常含糊而有歧义的概念”[1]。本文以下首先对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种种定义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运用“责任铁律”,从权利和责任相互统一的角度探讨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内涵,以回答企业社会责任是什么。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梳理· 64·

浅析公司的营利性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法学研究

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第三种观点认为,公司在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之外还应当负有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 第一种观点实质上是将公司的营利性置于公司的社会责任之后,当公众需要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时候,公司应以社会责任为先而放弃营利的目的;第二种观点则将公司的营利性与社会责任置于同等的地位,公司不仅仅要为股东利益着想,同时也要最大限度的满足股东之外的其他群体的利益;第三种观点则认为与公司的社会责任相比,公司的营利性为先,而将公司的社会责任视为公司营利性的限制和补充。对公司社会责任含义的界定,我国著名学者刘俊海博士的观点更接近于前两种含义的概括,他认为,所谓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这种社会利益包括雇员(职工)利益、消费者利益、中小竞争者利益、当地社区利益、环境利益、社会弱者利益及整个社会公共利益等内容[2]6-7。他认为公司社会责任是对公司绝对营利性的一种修正,因此公司的社会责任也可以被称为公司的社会性或公司营利本质的相对性。 笔者认为,公司是以营利为目的而被创设的,其存在的价值和目标主要是为了实现股东的利润最大化。如果过于强调公司的社会责任,而忽略公司的营利性特征,那么股东的利益就无法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这将导致股东经营积极性的丧失,而公司也将走上破产消亡的道路。因此,笔者赞同上述第三种观点,在保证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 三、从公司的营利性看公司的社会责任 公司的营利性特征决定了公司开展经营活动的目的和动机,股东利益的最大化是公司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股东作为公司的投资者,其投资活动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利润的获得,股权的实现。因此,我们只有在优先考虑公司营利性的基础上,谈公司的社会责任才有意义。笔者认为,公司的营利性和社会责任之间是一种唇亡齿寒的关系,如果不谈营利性,反而过于强调公司的社会责任,则会陷入公司"泛社会性"的误区,那么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时限也不会太长,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公司能够持续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才是市场经济的需求所在。 因此,要实现公司的社会责任,就必须正确的分析公司的营利性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公司的营利性与公司的社会责任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公司的营利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决定着社会责任的承受载体能否健康稳定的存在和发展,因此,公司营利性的实现有助于公司社会责任的承担。公司的社会责任则是对公司营利性的限制和补充,它以营利性的存在为前提,但对公司的营利性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公司对社会责任的承担有利于提升公司的市场形象,从而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所以,公司应成为营利性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结合体[3]。公司社会责任的提出,并不是要从根本上否认公司的营利性,而是为了实现公司的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片面地强调公司的营利性将会导致公司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甚至会出现公司为营利铤而走险,触犯法律的现象;而单纯强调公司的社会责任,必然会使公司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背景下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因此这两种片面的认识都是不可取的,而是应该在坚持公司的营利性、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承担和履行公司的社会责任。 四、协调公司的营利性与社会责任的法律规制 我国《公司法》(2005年修订)第5条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城市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这一条虽然规定了公司的社会责任,但是仅仅作了原则性的规定,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因此在我国公司法中明确公司的社会责任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有利于预防公司滥用经济力量,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公司营利性的开展与实现。针对我国《公司法》对公司的社会责任规定较为笼统的现实,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完善: 首先,公司立法应以公司的营利性为主,将公司的社会责任作为公司营利性的限制和补充。营利性是公司存在的意义,公司失去了营利性,也就走到生命的尽头。将公司的社会责任作为公司营利性的限制和补充,这既尊重了公司的营利性,又照顾了非股东相关者的利益[4],当然,有些学者也提出了将公司的营利性与社会责任并重的立法模式,笔者并不赞同,因为当股东利益最大化与所有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那么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又应如何实现?这是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缺乏现实的可操作性,即便是立法也无法起到实际调节的作用,反而会被法官束之高阁。 其次,对公司的社会责任以及不承担社会责任的后果做具体规定,主要包括:为消费者提供丰富、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广大消费者不同的需求,并维护消费者权益;重视对公司雇员劳动权的保护,在劳动安全、劳动工时等方面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公平竞争并维护市场秩序;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社区关系,促进社区发展,热心资助慈善事业等等[5]。这样既可以对公司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起到具体的指导作用,又可以通过对公司不履行、逃避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予以处罚,来激励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以保障营业的顺利进行,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保证营利性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作全.商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 [2]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3]郭丽丽.试论公司目标定位——营利性与承担社会责任并重[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21). [4]梁秀超.论公司的社会责任[J].中国商贸,2010,(1). [5]丁亚丽.试论公司的营利性与社会责任[J].黑龙江政法管理干 部学院学报,2009,(4). (责任编辑/张华明)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基础分析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框架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背景 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与和谐社会的政治理想遥相呼应。企业社会责任所倡导的“义理兼顾”思想,一方面增加社会财富,另一方面则促进社会进步。企业树立什么样的企业社会责任观对构建“和谐企业”,进而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既要重视外部环境的建设,也要注重企业自身社会责任标准的制定和企业社会责任内化机制的建立与强化。 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快速增长期,在这样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中国政府提出要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企业界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同时也要求企业重视履行社会责任,与社会共同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从宏观上讲,它是经济全球化对企业所提出的新要求,是为了让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共享经济全球化成果的重要途径;从微观上讲,它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企业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价值管理最大化的重要保障。 二、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的发布(标志着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日渐成熟) 1、中国社会科学院定于2009年将发布《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2009》,公布中国100强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2009),评价中国100强企业的社会责任发展水平,辨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进程的阶段性特征。陈佳贵指出蓝皮书主要根据构建出一套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现状和责任信息披露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从责任管理、市场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等四个方面来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水平,并且以中国100强企业为研究对象,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财务报告、企业官方网站的公开渠道搜集到企业主动披露的责任信息来对中国的100强企业2008年的社会责任管理现状和信息披露水平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所以形成了2008年中国100强企业社会责任指数。钟宏武指出蓝皮书的第一篇责任管理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研究综述,二是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十大力量,三是企业社会责任推进体系;第二篇研究了市场责任,指消费者权益保护和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第三篇社会责任,主要讲到了劳动力权益保护、安全生产和企业防灾以及慈善捐赠问题;第四篇环境责任,目前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邹东涛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和公民的概念。殷格非指出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带来对公司和企业价值新的标准。 2、中国社科院发布2010年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研究发现,(1)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整体仍处于旁观阶段;(2)责任实践领先于责任管理,市场责任指数好于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3)电力供应业处于领先阶段,大半行业处于旁观阶段;(4)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指数领先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5)欧美日在华企业的社会责任指数好于中国台湾、韩国和亚洲其他国家。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内容 1、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韵江、高良谋《公司治理、组织能力和社会责任---基于整合与协同的演化视角》 2、从企业捐赠动机的角度出发,探讨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卢现祥,李晓敏《企业捐赠、社会责任与经济动机———基于“5.12地震”后世界500强公司捐赠情况的实证研究》 3、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调查。(崔媛媛、王建琼、卢涛《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现状调查———基于沪市上市公司调查问卷的实证研究》 4、从消费者的角度进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分析,(鞠芳辉、谢子远、宝贡敏《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基于消费者选择的分析》,周延风,罗文恩,肖文建《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消费者响应———消费者个人特征和价格信号的调节》

论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课程名称:管理学原理 作业内容: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 学生孙莹截至日期2014年04月25日 学号201241072038上交日期2014年04月25日 评分标准:%得分 文章的主题深度和思辨性文章的切题性及整合度文章结构及文字功力 参考文献引注的规范性20% 45% 25% 10% 100 具体的评分项目细节清单: 文章总体质量:优秀良好一般有待提高差结论的总结能力:优秀良好一般有待提高差思辨性衡量:优秀良好一般有待提高差结构及文字:优秀良好一般有待提高差参考文献:优秀良好一般有待提高差 批改老师的评语/反馈: (若有任何问题,请联系你的老师) 批改老师:日期:

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 首先我们要区分社会义务、社会反映和社会责任的区别。社会义务反映了社会责任的古典观点,指一家公司由于承担着履行特定经济和法律责任的义务而从事的社会活动。社会响应指公司为应对某种普遍的社会需要而从事的社会活动。社会责任则是指一个组织在其法律和经济义务之外愿意去做正确的事情并以有益于社会的方式行事的意向。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组织会去做正确的事情,因为它认为自己在伦理道德上有责任这样做。 企业的经济效益是指企业的生产总值与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所以要提高经济效益,就是要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利润。但即使劳动成本降低了,企业的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经济效益反而还会降低。 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无论是对企业、国民还是国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呢?纵观企业管理的全部历史,不难发现,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有以下三个情况: 一、注重经济效益不注重社会责任感 企业的经济效益是指企业的生产总值与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企业利润增加,并不一定意味着经济效益的提高。所以提高经济效益就是要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利润。对于有的企业来说: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要发展,必须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获得发展。而这就导致了有的企业产生了投机取巧的念头,他们想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就不顾一切压低产品成本。 前几年三鹿集团奶粉事件正是体现有的企业只追求经济效益而不管其社会责任感的现象。从三鹿集团对自身产品毒奶粉归因和其行业出于自身利益的对其罪行庇护,我们对国家免检产品的三鹿产生了高度的怀疑。长久以来三鹿给人以负责的态度,其产品也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可是这次三鹿应对毒奶粉事件的举动却将三鹿集团乃至整个奶制品行业推向了危险的边缘。可见,企业的社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及意义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必要性及意义 一、 企业有社会责任 企业的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又称企业的伦理责任,即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还应当承担更广泛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赖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回应社会的要求是企业理性的表现。 (一) 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分为两个方面:从企业内部看,就是要保障员工的尊严和 福利,从企业外部看,企业的社会责任可分为经济责任,文化责任,教育责任,环境 责任等几方面。就经济责任来说,企业主要是为社会创造财富,提供物质产品,改 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就文化责任和教育责任等方面来说,企业主要是为员工提供符合人权的劳动环境,教育职工在行为上符合社会公德,在生产方式上亦即生 产的产品性能上要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的决策能够保证雇员,客户,环境,社区和雇主的都健康发展并保持和谐。这与我国儒家提倡的"己 所不欲,勿施与人"为信条,"设身处地想一想"的理念,和推崇"双赢"的原则是一致的。倡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当前之所以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是诸于以下 的原因: 1、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这是企业实现其社会性的组织作用之需要。企业是具有社会性的组织,在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企业的生存 与发展依赖于社会的健康发展,正是作为社会代表的国家为企业提供了诸如物 资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优惠的投资条件,安全的保障等良好的社会环境,一个公正的,法制的和稳定的社会是企业生存及发展的必要条件。企业发 展壮大不仅需要社会提供良好的条件,而且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遭到破产,也要由社会来承担它失败的后果。社会既然赋予了企业存在的权力和发展 的条件,企业也就必须承担为人类生活不断提高而提供所需要的物资产品和精 神产品的义务,承担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义务,否则,企业 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与理由。总之,企业应社会的需要而存在,社会又为其 发展提供了生存空间;企业来自于社会,也必将还原于社会,企业与社会是一种共存共荣的关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企业本质上是社会性的组织。 他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必须重视社会利益,承担对社会负有的责任。 2、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这是企业保持和发展与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契约关 系之需要。企业不仅是一个独立的法人,而且需要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各 利益相关者为以下四类:一是劳动的提供者;二是各种资源的提供者(包括资本,土地和半制成品的提供者);三是顾客或消费者;四是社会和社会的代表—政府。这四种关系是企业存在所不可缺少的。"企业的多种社会利益关系方包括企业 雇员,消费者,投资者,供货商,企业所在的社会和社会的代表——政府等,"在市场 经济体制中,这些利益相关者彼此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交易的契约关系,正 是这种相互依存关系才促进了企业的经济发展和财富的增加。因此,企业必须 维系这种相互依存关系,才能使企业获得生存和发展,而企业对社会履行自己 的责任,正是对契约关系各方利益的最大的维护,自然会起到巩固 和发展契约关系的作用。

论利润最大化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

论利润最大化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 摘要:企业利润最大化观点在西方经济理论中有根深蒂固的地位。长久以来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会不惜一切,从而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日益改变,“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在西方发达国家悄然出现,并且进一步发展,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引发了人们对企业该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二者之间的问题的争议。本文通过分析利润最大化与企业社会责任各方面的内容,进而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利润最大化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企业社会责任依附于企业对利润的追求而存在,利润最大化要接受企业社会责任的限制。 关键词:利润最大化;社会责任;利益;制约 企业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单位,利润最大化是其关注的首要目标,它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去完成本应由政府或社会完成的工作。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盈利最大化的目标越来越受到挑战。从社会角度来讲,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企业是构成这个有机整体的单元。社会的和谐离不开企业,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任何一个企业,对于推进社会的有序发展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企业

应正确处理好利润最大化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以便在其今后于己于社会做出更加正确的决策。 一、利润最大化 一般微观经济学将企业看作是等价于“理性人”的组织,而追逐利润是企业的本质,因此企业利润最大化观点在西方经济理论中有根深蒂固的地位。利润最大化是重要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理念之一。它是指在企业投资收益确定的条件下,通过企业财务管理行为实现企业利润总额的最大值。这种观点认为:利润代表着企业能创造的财富,利润越多,则企业财富越多;当每个企业都在为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而努力时,就是实现了社会总财富的最大化。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各个企业之间此消彼长,优胜劣汰,企业为了谋求生存更是为了发展,必须要紧跟市场的需求,不断地将产品更新换代,不断地提高产品或者是服务的质量,用以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不让自己被其他企业挤垮。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有足够的资金,并能将有限的资金用以扩大生产规模,扩大销售以取得更多的收入。而企业通过将营业活动获得的盈利重新投入到生产、销售之中以获得更大的利润,促使企业不断更新改造设备、改进技术和管理,而企业也在这个资金的循环过程中发展壮大。由此可见利润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追逐利润已经是企业的本能。因此利润最大化这个观念在经济学界曾长期占主导地

企业社会责任需求层次理论

企业社会责任的需求层次理论 于蕾1,王爱君 2 (1.烟台大学;2.烟台大学) 摘要: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始于20世纪,在理论和实践上与西方相差甚远,因此片面的追求西方社会所倡导的社会责任不符合我国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本文立足中国企业目前状况,探讨处于不同需求层次的企业对社会责任的需求差异,建立符合我国企业发展现状的社会责任层次理论,丰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外延。 关键词:企业;企业社会责任;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出现于19世纪的西方社会,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理论上,西方企业社会责任已经形成了各种流派,实践上,很多企业也通过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给公司开拓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始于20世纪,在理论和实践上与西方国家相差甚远,介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加入WTO的经济形势,研究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尤为重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出现了诸如食品安全、环境破坏、虚假广告、劳工权益等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更多的是表现在慈善公益等非法定(强制)层面上,而忽视了这些法定(强制)层面的企业社会责任。我们不能拿来主义,应该明确目标,探讨处于不同需求层次的企业对社会责任的需求差异,建立符合我国企业发展现状的社会责任需求层次理论,形成引导我国企业发展方向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一、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层次理论 企业社会责任的层次理论是对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划分,即企业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国外的企业社会责任层次观主要体现在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和乔治亚大学卡罗尔教授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定义上;而随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国内学者也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层次观点,加深了理论界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一)国外企业社会责任层次观 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简称CED) 在1971年提出了一个三层同心圆的社会责任层次观:内层圆是最基本的责任,即有效的执行经济职能;中层圆是顺应社会价值偏好的变化来执行经济职能,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向顾客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等;外层圆包括企业应承担的新出现的和未明确的责任,广泛参与改善社会环境的活动。 Carroll(1991)提出公司社会责任金字塔说(四责任理论),从下往上依次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首先经济责任是企业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责任,没有经济责任也就无所谓其他的社会责任;其次企业在实现收益最大化等经济目标的同时应该遵纪守法,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从事经营生产;第三是企业在遵守强制的法律责任基础上也应承担被社会所公认的不成文的道德规范;最后是社会公众期望企业应该承担的更高层次的慈善责任,当然自愿是基础,主动权和选择权在企业手中。 (二)国内企业社会责任层次观 陈志昂等(2003)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三角模型,以帮助管理者评估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决策。该模型包括三个层次,最下面一层是法规层次,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强制性最强,是企业所必须承担遵守的法律法规;中间一层是标准层次,即企业应该按照社会标准、行业标准行事,如若不按此行事,则得不到社会各界的认同而逐渐被市场淘汰,这一层的强制性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论文-最新范文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论文 [摘要] 企业表现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或称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是近30年来国外企业管理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总结了国外有关该领域研究的三种不同观点以及六种不同的理论假设,并结合西方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发展,指出未来企业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 企业社会表现企业社会责任企业财务绩效随着雪灾、地震的到来,企业社会责任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企业应如何在赢利与社会责任之间寻找平衡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如何、企业应如何分配资源再次摆在人们的面前。 “企业社会责任之父”Bowen于1953年出版了《企业人的社会责任》一书,标志着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发端。针对主流企业理论忽视社会责任、只强调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观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均认为社会责任影响财务绩效。尽管二者研究视角不同,但探讨的议题均是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道德行为如何影响企业的财富。 一、三种不同观点 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Waddock 和 Graves(1997)[1]指出学术界存在三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二者负相关。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导致竞争劣势,弗里德曼等新古典家持此观点。第二种观点认为二者之间不相关。第三种观点认为二者正相关,利益相关者理论持这

种观点。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尽管任何时期都存在三种不同观点,但大多数研究支持二者之间正相关。 二、六种不同的理论假设 关于二者之间关系的影响方向,一种认为企业社会表现影响财务绩效,一种认为企业财务绩效影响社会表现,并有六种不同的理论假设。 1.社会表现影响财务绩效 对此有两个影响力最广的假说:一是社会影响假说(The social impact hypothesis),认为高社会表现会导致高财务绩效,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企业声誉,降低商业风险、获得监管机构更多的支持,吸引财政市场上更多的投资,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期望会增进财务绩效(Cornell & Shapiro,1987)。还有一种是交易假说(The trade-off hypothesis),认为高社会责任表现会导致低财务绩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导致财务支出,从而降低盈利能力,尤其是当其他公司不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时,会导致它们处于竞争市场中的不利地位与处境。 2.企业财务绩效影响社会表现 支持这种观点的也有两个假说。可利用资金假说(available funds hypothesis),也称闲置资源假说(the slack resource hypothesis)认为企业社会表现取决于可供利用的财务资源,良好的财务绩效使企业能够在社会责任上投入更多的资金,从而导致高度的社会表现。相反,管理机会主义假说则指出高财务绩效将导致低社会

公司社会责任制度

XXX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社会责任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XXX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倡导公司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等法律、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的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对国家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自然环境和资源,以及股东、债权人、职工、客户、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等利益相关方所应承担的责任。 第三条公司在追求经济效益、保护股东利益的同时,积极维护债权人和职工的合法权益,诚信对待供应商、客户和消费者,积极从事环境保护、社区建设等公益事业,从而促进公司本身与全社会的协调、和谐发展。 第四条公司在经营活动中,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社会公德和商业道德,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公司不得通过贿赂、走私等非法活动谋取不正当利益,不得侵犯他人的商标、专利和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不得从事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五条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定期评估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自愿披露公司社会责任报告。 第二章股东和债权人权益保护 第六条公司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公平对待所有股东,确保股东充分享有法律、法规、规章和本公司章程所规定的各项合法权益。 第七条公司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召开股东大会,并积极采取网络投票方式,促使更多的股东参加会议,行使其权利。 第八条公司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业务规则的规定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对可能影响股东和其他投资者投资决策的信息,公司应积极进行自愿性披露,并公平对待所有投资者,不得进行选择性信息披露。 第九条公司利润分配应当尽量采取长期及相对稳定的利润分配办法,制定切实合理的分红方案,积极回报股东。 第十条公司确保公司财务稳健,保障公司资产、资金安全,在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兼顾债权人的利益,不得为了股东的利益而损害债权人的利益。 第十一条公司在经营决策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向债权人通报与其债权权益相关的重大信息;当债权人为维护自身利益需要了解公司有关财务、经营和管理等情况时,公司应予以配合和支持。 第三章职工权益保护 第十二条公司严格遵守《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建立和完善包括薪酬体系、激励机制等在内的用人制度,保障职工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 第十三条公司尊重职工人格和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关爱职工,促进劳资关系的和谐稳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女职工实行特殊劳动保护。不非法强迫职工进行劳动,不得对职工进行体罚、精神或肉体胁迫、言语侮辱及其他任何形式的虐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声誉关系综述

2012年第21期 科技管理研究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12No.21 收稿日期:2012-01-04,修回日期:2012-04-2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业企业食品安全问题研究”(10BGL007);广东省软科学项目“食品安全导向下广东农业龙头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研 究”(2010B070300063)。 doi :10.3969/j.issn.1000-7695.2012.21.053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声誉关系研究综述 汪凤桂,戴朝旭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2) 摘要:通过文献回顾发现,(1)企业社会责任是声誉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2)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来提升其声誉,进而获取竞争优势;(3)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声誉的影响因利益相关者不同期望、社会责任多样性以及行业差异而有所不同。在此基础上,提出二者关系的概念模型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声誉;情景因素中图分类号:F272.1;F27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2012)21-0237-04 Research on Relations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Reputation WANG Fenggui ,DAI Zhaoxu (College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reviews the relative literatures and it finds out that :(1)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reputation evaluation system ;(2)Corporate improves its reputation through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n gains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3)Expectations of stakeholders ,diversity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industry diversity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have varied impacts on corporate reputation.On the basis ,the paper proposes the con-cept model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nd indicates the direction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Key word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rporate reputa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作为企业研究的新视角,声誉理论近年来迅速融入主流管理学并非偶然,最起码有两种动力在推进这一过程:一方面,商业伦理在西方国家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安然公司和世通公司等大企业接连爆出商业丑闻,使得许多学者和管理者开始重新审视企业声誉问题,并将其与商业伦理、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等结合起来考察;另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的迅速崛起使得企业声誉在风险投资行业的价值日益凸显。正是基于这样的环境背景,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声誉的重要性不断增长,关于二者的研究文献不断激增。 由于学科差异以及研究角度的不同导致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声誉至今尚无明确的、被普遍接受的 定义(Gotsi &Wi1son ,2001)[1] 。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声誉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如何测量,在处理二者关系时,大多数研究还停留在将企业社会责任视为评价(或者影响)企业声誉的指标之一,极少文献对其潜在关系进行系统梳 理(Brammer &Pavelin ,2006)[2] 。鉴于此,本文通过回顾相关经典文献,系统梳理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声誉之间的内在关系,在此基础上试图构建一个更加清晰的二者关系的概念模型并对未来的研究方 向提出展望。1 CSR :社会期望流派下声誉评价的重要内容 企业社会责任源于社会对企业的期望,最早由英国学者Oliver Sheldon1924年提出。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各类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的凸显和日益严重,企业社会责任投资成为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跨国公司也相继将其搬上了公司的发展议程,企业社会责任开始从边缘走向主流。企业声誉的研究在西方兴起于五六十年代,近五十年来国内外学者们从各个不同角度对企业声誉的概念、内涵、作用以及测量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Ponzi ,Fombrun &Gardberg ,2011)[3],一致认为企业声誉是决定企业成功的稀有的、有价值的、可持续的、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无形资产,在竞争中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 战略角色(Fombrun &Shanley ,1990)[4] 。1.1声誉评价的理论基础:三大思想流派 虽然在企业声誉是重要的这一说法上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但是关于如何测量它则众说纷纭。Be-rens 和Van Riel (2004)[5]通过对过去50年间企业声誉及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学者们所识别的测量维度和指标之所以存在差异是因为不同学者识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