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讲 张爱玲与《金锁记》
- 格式:ppt
- 大小:859.00 KB
- 文档页数:78
《金锁记》与张爱玲小说的现代性《金锁记》与张爱玲小说的现代性导语:通过《金锁记》的个案分析可以看出张爱玲是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学,又利用西方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创作出了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学佳作,并把五四以来就开始的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推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以下是文学网小编整理的《金锁记》与张爱玲小说的现代性,欢迎大家阅读!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张爱玲的女性书写是主流文学之外的重要收获。
张爱玲对中国文学的最大贡献是将西方现代思想及写作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学做到了完美的融合,达到了古典性与现代性的和谐统一。
张爱玲的创作能够在传统风韵中凸现现代个性,从中国古老文化中渗透出现代气息,可以称得上是一位立足于古典文化基座上的现代派作家。
张爱玲小说的现代性特征在她的小说《金锁记》中可见一斑。
被傅雷称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的《金锁记》是备受读者关注的一篇小说。
文章围绕姜公馆二奶奶曹七巧被金钱的贪欲打造的金锁围困的30年展开情节,七巧用自己的青春,用受尽大家庭的欺侮,最终换取了一副沉重的金锁,这金锁压制了她的情爱,泯灭了她的人性。
别人毁掉了她的一生,她又变本加厉地毁掉了儿女长白、长安的一生,最后在所有人的愤恨哀怨中孤单地死去。
作家所描写的是自己熟悉的没落贵族的家庭日常生活,无论是构造故事、运用语言还是设置人物都深受《红楼梦》的影响,极易为中国读者所接受,而其小说的现代性也体现在《金锁记》的主题人物、艺术结构、叙述技巧的各个方面。
张爱玲的小说可以说是关于文明与人性的哀歌,其哀歌的主旨,不是对社会的批判,更谈不上对社会的改造,而只是在殖民地与半殖民地的都市背景中,展示人们精神的堕落与不安,展示人性的脆弱与悲哀。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就是产生于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反省、批判和仇视,对人的本性、人的生存困境以及人类命运的'思考。
恰恰,张爱玲就是这样表述了自己对于现代人与现代生活的理解。
张爱玲笔下的日常生活是庸俗、琐屑、无聊的,是一种存在处境,人生的荒诞与荒凉在《金锁记》中被诠释演绎到了极点,不仅描写了一段苦涩的婚姻,也描述了一个女人的疯狂。
《金锁记》:如果只看一本张爱玲,那就是《金锁记》如果,我是说如果只能看一部张爱玲的小说,那应该是什么呢?我的答案是《金锁记》。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个中篇小说《金锁记》。
1943年,张爱玲发表了这部作品,傅雷先生就写了一篇文学评论,说《金锁记》是张女士截至目前为止的最完美之作,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这个评价很高了。
后来中国旅美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先生就说,《金锁记》是中国自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一听到最伟大,你就难免心里会疑惑对吧,可是想一想,中国自古以来其实也没什么中篇小说,但夏志清显然也是对张爱玲的《金锁记》非常推崇,可以说它是张爱玲小说中成就非常高的一部作品。
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呢?一个女子嫁入豪门,为了金钱,为了情欲,导致心理扭曲,最后非常变态,葬送了自己,也摧毁了儿女的幸福。
听起来很惊悚,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看一个故事,看见一个人,不知道这个人为什么这么想这么做,遭遇这样的命运,那就没有读懂经典。
这个女子的名字叫曹七巧,她的形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短短的一部中篇小说,就写活了曹七巧。
没有出嫁的时候,她是麻油店家的女儿,被称为麻油西施。
青春健康,活泼可爱。
后来嫁入了豪门,成了姜家的二少奶奶,她伺候一个生病的男人,不受尊重,被人嘲讽,受到大家族里面的排挤和孤立。
那后来丈夫死了,家族分崩离析,她出来独立门户,手里面有了一些钱,但是青春已经逝去了,感情也已经远走了,这个母亲亲手摧毁了自己儿子和女儿的幸福。
阅读《金锁记》其实是有点费脑子的,所以好多人说看完了也不知道她想说什么,就觉得很悲凉。
但无论是作为人,还是作为女人或者是母亲,在这一系列的身份中,曹七巧都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她的人生就充满了悲剧意味。
那张爱玲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女人呢?为什么曹七巧在我们了解了她的故事之后,你会觉得她太可恨了,但又常常不由得可怜她?这就是张爱玲一贯的复杂,我们来看看这个故事。
张爱玲《金锁记》研究一、本文概述1、简要介绍张爱玲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张爱玲,原名张煐,笔名梁京,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女作家。
她出生于上海一个显赫的官宦世家,自幼接受传统与西方文化的双重熏陶,这使得她的作品既有古典的韵味,又充满了现代的意识。
张爱玲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张爱玲的创作生涯虽然不算长,但她的作品却影响深远。
她的小说多以旧上海为背景,描绘了都市男女的爱情与生活,展现了他们面临的种种困境和内心的挣扎。
她的文字细腻而富有感染力,能够深入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张爱玲的笔下,无论是繁华的都市风景,还是琐碎的生活细节,都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张爱玲的文学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她的作品不仅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文坛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她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为中国现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她的作品不仅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学风貌,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社会和人性的独特视角。
通过对张爱玲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也能更好地领略她的文学魅力。
2、简述《金锁记》的创作背景及作品概况。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
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张爱玲独特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深刻问题。
创作背景上,张爱玲身处乱世,亲历了家族的兴衰和个人的荣辱,这些经历为她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情感基础。
张爱玲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家族观念等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这些背景因素共同构成了《金锁记》的创作土壤。
作品概况方面,《金锁记》以曹七巧为中心人物,通过她的命运变迁,展现了封建家族制度下的种种弊端。
曹七巧原是一个麻油店的女儿,却嫁给了一个大户人家的残疾二少爷,从此被金钱和家族锁链所束缚。
金锁记张爱玲金锁记张爱玲《金锁记》·张爱玲·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月光照到姜公馆新娶的三奶奶的陪嫁丫凤箫的枕边。
凤箫睁眼看了一看,只见自己一只青白色的手搁在半旧高丽棉的被面上,心中便道:“是月亮光么?”凤箫打地铺睡在窗户底下。
那两年正忙着换朝代,姜公馆避兵到上海来,屋子不够住的,因此这一间下房里横七竖八睡满了底下人。
凤箫恍惚听见大床背后有人。
小双脱下了鞋,赤脚从凤箫身上跨过去,走到窗户跟前,笑道:“你也起来看看月亮。
”凤箫一骨碌爬起身来,低声问道:“我早就想问你了,你们二奶奶……”小双弯腰起那件小袄来替她披上了,道:“仔细招了凉。
”凤箫一面扣钮子,一面笑道:“不行,你得告诉我!”小双笑道:“是我说话不留神,闯了祸!”凤箫道:“咱们这都是自家人了,干吗这么见外呀?”小双道:“告诉你,你可别告诉你们小姐去!咱们二奶奶家里是开麻油店的。
”凤箫哟了一声道:“开麻油店!打哪儿想起的?像你们大奶奶,也是公侯人家的小姐,我们那一位虽比不上大奶奶,也还不是低三下四的人——”小双道:“这里头自然有个缘故。
咱们二爷你也见过了,是个残废。
做官人家的女儿谁肯给他?老太太没奈何,打算替二爷置一房姨奶奶,做媒的给找了这曹家的,是七月里生的,就叫七巧。
”凤箫道:“哦,是姨奶奶。
”小双道:“原是做姨奶奶的,后来老太太想着,既然不打算替二爷另娶了,二房里没个当家的妇,也不是事,索性聘了来做正头奶奶,好教她死心塌地服侍二爷。
”凤箫把手扶着窗台,沉吟道:“怪道呢!我虽是初来,也瞧料了两三分。
”小双道:“龙生龙,凤生凤,这话是有的。
你还没听见她的谈吐呢!当着姑娘们,一点忌讳也没有。
《金锁记》中曹七巧悲剧形象分析摘要:说到张爱玲的小说就让人想到那悲剧式的苍凉。
张爱玲总喜欢把爱写得“千疮百孔”,充满着缺憾与苍凉的味道。
《金锁记》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在上海风靡一时的传奇女作家张爱玲的代表作。
尤其是小说中曹七巧这一人物的成功塑造,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对女性的审美度,真实而完整地展现了一个身心健康的女性如何一步步酿成无可挽回的性格悲剧。
曹七巧性格悲剧的形成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本文就曹七巧形成悲剧形象的成因以及表现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张爱玲;金锁记;曹七巧;悲剧形象引言张爱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富有传奇色彩的著名女作家,在她的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许多有着种种人生悲剧命运的女性文学形象,反映着封建残余思想泛滥的年代中人们所遭受的精神创伤。
在她的众多女性女性文学作品中,《金锁记》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最能反映女性悲剧命运的典型的。
夏志清称赞它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顺着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隧道回望,曹七巧的悲剧形象依然鲜明生动,血肉丰满,具有怪而不诞的生命力。
张爱玲以其特有的苍凉笔法,及一种近乎冰冷的语调,展现了曹七巧如何从一个单纯要强的年轻姑娘演变成带着黄金枷锁舞蹈的女疯子,客观地剖析曹七巧灵魂蜕变的过程,以及黄金枷锁对人类灵魂的腐蚀与束缚。
本文将从历史因由、性别悲剧、爱的缺失、性压抑导致的畸变心理、社会因素来深入剖析曹七巧的悲剧形象。
同时,还写了曹七巧这个人物的悲剧形象在当时是如何表现和演绎的。
我们将从《金锁记》中看到的不仅仅是七巧这类女性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悲剧。
一、悲剧形象的体现曹七巧是开麻油店的女儿,嫁到虽然败落但世代书香、出侯入相的姜家,门不当户不对,地位低人一等。
虽然做正头奶奶,依旧弥补不了出身的低微。
按说,这样知书达理的人家,兄弟姐妹之间不会互相贬损、倾轧,小说中也没有明显暗示。
只是,七巧因为自小站柜台,与市井无赖打混惯了,通体不免透得鄙俗气味,时不常在叔伯妯娌姑嫂婆媳乃至下人间说些不中听又不得分寸的村话;因为她多疑善妒的性格;因为她进入大家庭的自卑;还因为丈夫情形(落地即患软骨症),难免受人欺负,“自己也知道这一屋子的人都瞧不起她,”敏感放泼,处处使性争强。
论张爱玲金锁记女性悲剧意识一张爱玲创作的悲剧意识的形成张爱玲终其一生都是封闭、孤独的。
虽出生于名门贵族,但从小就过着孤寂而凄凉的生活;曾在上海名噪一时,却又遭遇了刻骨铭心的爱情悲剧;晚年独居海外,杜门谢客直至在故乡的中秋月明之夜客死他乡。
透过热闹、凡俗的生活,她看到的是现实世界的风雨飘摇,情感世界的千疮百孔,人性的自私贪婪,生命的朝不保夕,人类文明的衰败灭绝。
笼罩于张爱玲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文学观的是无法消解的悲观。
沃尔波尔有一句常被引用的名言:“这个世界,凭理智来领会,是个喜剧;凭感情来领会,是个悲剧。
”张爱玲是凭感情来领会,她把这个世界看作悲剧。
因此,她的作品,一以贯穿的是“荒凉”。
深究其之所以形成浓厚的悲剧意识,主要是受到这么几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1 个人经历的影响张爱玲创作的悲剧意识与她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她在平平凡凡的世界中,走过的,却是极不平凡的一生。
在她的身上,辉映着三个朝代的影子。
从童年到少女时代,张爱玲是在父爱和母爱稀薄的时空里度过的,父母给予她的不是温暖的亲情,而是旧家规的威严与新时尚的约束,敏感内省的张爱玲心灵自小就刻上落寂的阴影;受到了严重的创伤,这些使她在潜意识中产生对父母和家庭的厌恶甚至敌对情绪,成年以后又遭受到了情感和事业上的打击,这些悲剧性生命体验使得张爱玲形成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持怀疑、否定乃至敌视态度的人格心理。
这样的一种人世挑剔者的态度严重影响了她的生活与创作态度。
在文化体验上,张爱玲对世界与人生的无法消解的深重的虚无与绝望予以特别的关注。
她的这种态度的产生,也正是因为她自己亲身体验了这种无法消解的悲剧意识。
张爱玲是否有直接的“文明的毁灭”的体验?对此最先使人想到的是她所表现的港战经验。
战争经验对许多作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就本世纪的许多西方文化人来说,两次世界战争使得他们突然之间对人性与文明失去了信心。
某种意义上,战争确实是文明的毁灭,至少,是文明部分的毁灭。
《金锁记》与张爱玲的形象艺术作者:蓝秀平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第28期[摘要]张爱玲处身新旧交替时代。
张爱玲小说的巨大魅力来自于形象的表现艺术:脱俗的形象构思,传统的语言塑造,巧妙的个性刻画,生动的比喻描写。
张爱玲的形象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传达出个人与历史、生活与命运、人性与生命的时代内涵。
[关键词]人物构思语言塑造个性刻画比喻描写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文坛,张爱玲是一道独特的景观,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时最走红的女作家。
她的童年是在孤独、寂寞和后母的凌辱与虐待中度过的—纷争、倾轧、暴虐和摧残,她的创作以其特定的视角和她的家庭环境、生活道路、气质教养微妙地联系着,笔下的女性或性格扭曲,或人格分裂,或心理变态,她的人物风格独特,表达别具一格,尤其是表现手段和语言个性化。
本文拟从小说《金锁记》作一探讨。
一、脱俗的形象人物构思七巧本姓曹,是《金锁记》的主要形象之一,她的命运在一系列矛盾中展开:和妯娌的矛盾,和女儿的矛盾,和媳妇的矛盾,和情人的矛盾。
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女人,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入了没落家族姜家,在姜家她处处遭到排斥和冷眼,她不断地反抗,在别人眼中她恶名昭著,直到丈夫和老爷相继死后姜家分了家产,她才得以脱离封建家族的桎梏。
张爱玲把它比作是一把金锁—带着儿女搬到了外头住,她从此开始有了经济基础,没有了压抑的生活。
可是好景不长,她的后半生过得并不如意:早时曾托以幻想的意中人姜三爷来找她,她毫不犹豫地揭穿了他骗财的把戏,把自己生命中唯一闪光的爱情葬送了;儿子好不容易拖扯长大成婚,她却将儿媳活活地气死了;女儿三十岁仍未婚嫁,好不容易找了对象她偏偏又从中破坏。
最后这么一个不幸的女人终于在郁郁中死去,结束了她不幸的一生。
七巧属于小市民群体范畴,年轻时自由而泼辣,她可以站在街上和卖肉的调情,后来她用青春和婚姻作代价嫁进了封建大家庭,成为姜家少奶奶。
但是一进豪门她就永远地失去了真正的爱情,甚至也失去了自我。
霍聃:张爱玲小说《金锁记》解读我们知道,鲁迅的童年很不幸,这使他有一颗受伤的灵魂,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他在《〈呐喊〉自序》中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看清了世人真面目的鲁迅在创作中无情地揭露造成人性扭曲的旧世界。
与鲁迅的童年有相似之处的女作家张爱玲,同样有着更加不幸的童年,这不幸的童年,使她的灵魂也受到了极大地伤害,也同样使她过早地看清了人世的真面目。
与鲁迅不同的是张爱玲不仅是灵魂受到伤害,而且是她健康的人性被压抑了,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张爱玲被压抑之后,她的反抗精神是很强烈的,这就使得她的创作有一种反抗压抑的复仇精神。
张爱玲原名叫张瑛,十岁的时候,她的母亲主张把她送进学校,她的父亲却坚决反对,最后还是她的母亲像拐卖人口一样硬把她送去了。
在填写入学证的时候,因为“张煐”这两个字不响亮,母亲想给她重取一个名字,一时踌躇着不知填什么名字好,支着头想了一会,说“暂且把英文名字胡乱译两个字罢”,这个词描述她当时的心情:ailing,意为烦恼。
张爱玲这个普通的名字只是母亲烦恼心情的随意表达,后来却响彻了整个文坛。
母亲一直打算替她改而没有改,再后来,张爱玲不愿意改,也没必要改了。
这真是一个可怕的巧合,张爱玲母亲的烦恼不是一时的,张爱玲呢,何尝不是。
也许烦恼才造就了一个旷世奇才。
张爱玲有着独特的家庭文化背景,这种文化背景造成了她的桀骜不驯,在她的心上播下了抗争的种子。
张爱玲的父亲是是一个典型的封建遗少式的人物,他出身豪门,是张佩纶之子、李鸿章之外孙,优越的生活条件磨灭了他美好的人性,他像一个寄生虫躺在大公馆里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在他身上既有纨绔子弟的花天酒地,又有没落世家的苟延残喘。
他嗜钱如命,既挥霍无度,又吝啬有加,对妻子陪嫁来的银子也不放过。
张爱玲的父亲其实就是一个“世人的真面目”的极好样本,也是在父亲身上,张爱玲最初感受到了人性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