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标版)2019高中地理 模块复习课学案 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261.00 KB
- 文档页数:6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学习目标:1.了解天体系统的概念、层次和常见的天体。
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重点)3.能够运用相关资料,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重难点)[自主预习·探新知]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1)概念: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2)常见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等。
(3)请把常见天体及其特点连起来2.天体系统(1)概念: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层次:常见天体系统分为四级。
[特别提醒](1)各类天体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2)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如恒星、行星等)和人造天体(如在太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
(3)总星系≠宇宙。
总星系是我们所说的“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仅是宇宙的一部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观察到的宇宙范围会不断扩大。
1.八大行星⎩⎪⎨⎪⎧类地行星:①水星、②金星、③地球、④火星巨行星:⑤木星、⑥土星远日行星:⑦天王星、⑧海王星2.运动特征⎩⎪⎨⎪⎧同向性:绕日公转的方向大都是自西向东近圆性:绕日公转的轨道近似圆形共面性: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3.结构特征:与其他太阳系行星(水星、金星和火星)有许多相同之处。
[特别提醒] 八颗行星的自转方向大部分是自西向东的,只有金星逆向自转(自东向西自转),因此在金星上看太阳是西升东落的。
1.地球的特殊性:太阳系中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
2.两大条件(1)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状态稳定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2)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条件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有液态水[自主诊断]1.在轨运行的“天宫二号”是天体。
( ) 2.总星系就是宇宙。
( )3.在太阳系八颗行星中,水星是距离太阳最近、表面温度最高的行星。
地理必修第一册第4章总复习教学设计第4章地貌一、思维导图二、主体探究主题1:外力作用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和相应的地貌表现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2)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3)高山地区以冰川作用为主,多角峰、冰斗、“U ”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4)沿海地区以海浪作用为主,多海蚀柱、海蚀崖、沙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1)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
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2)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3)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或风力强大的地方)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3.外力作用的几点规律(1)总体来说,外力作用通过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所以一般而言,高处易被侵蚀,低处易接受沉积。
速度大小是影响外力表现形式的主要因素。
速度较快时流水、风力、海浪等都以侵蚀作用为主;速度降低到不足以搬运挟带物质时,则表现为沉积作用。
(2)河岸与流水作用:河道比较平直时,一般可以从地转偏向力方面来分析,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沉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沉积。
如果是弯曲的河道,应该根据凹岸与凸岸的情形来判断。
不论哪个半球,都是凹岸侵蚀、凸岸沉积。
(3)沉积规律:颗粒较大、比重较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较小、比重较小的物质后沉积。
流水沉积、风力沉积、海浪沉积均遵循以上规律,而冰川沉积则为杂乱堆积。
主题2:认识河流阶地1.河流阶地的形成(1)概念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相对抬升到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简称阶地。
(2)形成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地球内、外部动力及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课程标准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学习目标1.了解天体的概念及其类型。
2.学会利用图示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3.能够利用图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4.利用重大的天文事件作为背景材料,学会分析地球上出现生命的条件。
[基础知识梳理]教材梳理1 宇宙阅读教材P4~P6“宇宙”,填写下列知识。
1.宇宙的概念宇宙⎩⎪⎨⎪⎧“宇”——指“上下四方”,是空间“宙”——指“往古来今”,是时间2.天体——宇宙的物质性 (1)定义:宇宙中不同形态的物质。
(2)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 质等基本天体:星云和恒星3.天体系统(1)形成原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2)层次性:按大小可分为总星系、星系、恒星系统、行星系统四个层次。
【图表解读】 读教材图1-1-2天体系统的四个层次,据图分析:(1)图示中四幅小图分别代表了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逐层套合表达了什么内容? (2)图中最低级别的天体系统是哪个?其组成成员有哪些? 提示 (1)表达了不同级别天体系统之间的隶属关系。
(2)地月系。
地球和月球。
教材梳理2 太阳系阅读教材P6~P7“太阳系”,填写下列知识。
1.组成:由太阳、八颗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
2.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整个太阳系的99%以上。
3.八颗行星(1)水星、B 金星、地球、火星、木星、A 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2)按照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进行分类:水星、B 金星、地球、火星属于类地行星;木星、A 土星属于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属于远日行星。
【图表解读】 读教材图1-1-3太阳系示意,据图分析: (1)八颗行星公转方向相同吗?(2)八颗行星公转的轨道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3)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在运动特征方面有没有特殊的地方? 提示 (1)相同。
【2019统编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目录1.1《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1课标: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本课时课标: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教材将视点放在与地理环境紧密相关的“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上,首先介绍了宇宙的概念,天体的主要类型,重点介绍了恒星和星云这两种最基本天体的组成和特征;教材涉及各类天体及其特点、天体系统成因、行星类型等内容,这些只需引导学生一般性了解。
学情分析:每个人从童年时代就对神秘浩瀚的宇宙有无限向往,对宇宙、天体、太阳系、外星人等怀有极大的好奇心,这对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极为有利。
但本节知识较为抽象,视野宏大广博,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具有极大的挑战性。
教师需要通过影像等直观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运用图表和数据资料训练学生观察、思维、获取信息的技能,创设情境问题进行探究学习,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地理新高考下的学习方式。
学生能够从各种媒体了解宇宙与地球的相关知识,但多数不系统,更不能聚焦于地球的宇宙环境这个核心上,发散度高。
另外学生对宇宙的一些概念常常含糊不清,教学中有必要进行适当的纠正。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地理实践力:运用资料,用图表和文字的形式说明天体的概念,了解主要的天体类型,树立宇宙是物质的观念绘制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示意图,树立宇宙是运动的观念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资料查阅,PPT制作进行展示2、区域认知: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3、综合思维:天体及天体系统的关系,地球和其它天体和天体系统的关系4、人地协调观:认识人类活动所在的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培养学生认识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资料,用图表和文字的形式说明天体的概念,了解主要的天体类型,树立宇宙是物质的观念。
难点:天体及天体系统的关系,地球和其它天体和天体系统的关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展示归纳。
修一复习学案爱锋准静止锋团主动势力相当箪前续性持续性压高、天气晴朗气压降低、阴雨K降低、天气转咕梅雨准静止锋北半球气旋南半球气旋北半球反气旋3.1.自然界的水循环一、主干知识梳理水圈的概念:自然界的水共同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厂存在J修态:固态、液态、气态数量最大、分布次之的是液态,*1.相互联系的水时存在空间:地球上的水体存在于海洋水| 球储水量的96. 53% 。
陆地淡水中,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是—: I储量占地球上总水储量的i -万分之一<概念:指自然界的水在大气圈、_ 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水芥2.水循环的类型和意义类型:海陆间大循环、_J 「①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使陆地上淡水资源不断了5 ③促使物质的迁④不断地塑造着地表形三、各种水体之间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河流的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河流补给涉及到的水体21 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河流其径流量与降水量•有关,以视与气温有关。
请辨识下而两幅图分别表示的是以哪种利河流水与地卜水的补给关系气旋反气旋低压高压时针辐合顺时针辐散时针辐含逆时针辐散上升下沉阴雨晴朗枯水期:湖泊水补给河水丰水期: 河水补给湖泊水读右图写出水循环的各个环节:E 、C水汽输送、B 降水、F地表径流、H 、G 地下径流A 蒸腾、D 降水°其中人类能够干预或控制水循环环节有(填名称)蒸发、降水、地表径流下渗蒸腾海陆间大循环走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密度流、补偿流。
为中心北顺南逆的大洋环流。
寒流充千岛寒流暖流东格陵兰寒流暧流拉布拉多寒流u逆流减慢速度、浪费燃料。
;扩大污染范围。
(3)假若图中海域为太平洋,则A处为世界著名的大渔场之一£ 北海道渔场,它是由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而形成的。
3.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主干知识梳理广义水资源:地球上所有的水体狭义水资源: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人类较易利用的淡水咨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_ 水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学案】必修第一册第三章地球上的水3.1 水循环【学习导航】一、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1.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________、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________、水汽输送、降水、________、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分类(按发生的空间范围)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大量________,形成水汽。
水汽上升到空中,在一定条件下形成________。
降落到地面的水,或被蒸发(蒸腾),或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或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
两者汇集成河,最后又返回海洋。
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从而维持全球水量的________。
2.塑造着________。
3.成为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4.缓解不同纬度地区________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5.影响着全球的________和生态,对全球自然环境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微思考)公元前 3世纪的《吕氏春秋·圜道》篇比较完整地记述了水文循环现象:“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
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重为轻,圜道也。
”体现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1.试解释这段古文的涵义。
2.“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
上不竭,下不满……”这段文字涉及了水循环的哪几个环节。
【重点导析】探究1:水循环的类型及特点【探究活动】“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在城市看海……”每到汛期,城市内涝就会成为公众聚焦的热点。
“海绵城市”的治水方式,能把水患威胁转化为发展契机。
这样的“治水”方式,能把“城市看海”景象变成今后实实在在的“城市一景”。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问题1:(地理实践力)实地观察思考:汛期频繁出现的城市内涝现象,主要是水循环中的哪个环节导致的?问题2:(综合思维)“城市内涝”现象反映出城市地区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对水循环中的哪些环节产生的不利影响而导致的?问题3:(综合思维)“海绵城市”建设的一大特点是将每次降水能有效储存下来供城市发展利用,主要是利用了水循环过程中的哪个环节的作用?【知识归纳】1.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水循环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其主要环节和特点列表总结如下:最重要的类型,又称为大循环,使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1.水循环的类型判断(1)根据水循环的发生领域判断⎩⎨⎧海陆间循环:发生于海洋与陆地之间海上内循环:发生于海洋与海洋上空陆地内循环:发生于陆地与陆地上空(2)根据水循环包括的环节判断⎩⎨⎧海陆间循环:包括水循环的所有环节海上内循环:主要包括蒸发、降水陆地内循环:主要包括蒸发(蒸腾)、降水2.水循环示意图的判读(1)分解主要环节,借助模式图理解 ①海陆间循环②陆地内循环③海上内循环(2)结合箭头指向,判断各环节名称结合水循环示意图中箭头指向及箭头两端的内容,判断图中未知环节的名称。
第一章行星地球本章考点:1.掌握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宇宙探测的意义.2.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地理意义.3. 能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本章重难点: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地理意义.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课标解析(1)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有特殊的行星。
(2)能够运用有关资料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二、主干知识点的梳理(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概念:中各种物质的存在形式。
常见的天体:、、、、、等。
2.天体系统概念:宇宙中运动着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形成天体系统。
系层次:总星系系系系系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九大行星的位置:距太阳由近到远依次为、、、、、、、、。
2.运动特征:、、。
3.按、、等特征,通常将九大行星分为、、三类。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是中唯一具有生命物质的行星。
原因有:1.适中:温度适宜,利于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
2.、适中: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
3.内部物质的运动:不断产生:逸出、凝结,形成:汇集到地表低洼地带,形成了。
三、典题解析1、1994年7月苏梅克—列维(SL-9)彗星撞击木星,与该行星相邻的是()[1998年全国] A.地球、火星B.地球、木星C.火星、土星D.木星、金星答案:C解析:该题所选材料并非教材所提供的资料,要求学生注意课外有关读物所提供的天文地理知识信息。
此题考查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2、仰望晴朗的夜空,北极星周围各星座的视运动状况是()A.静止不动B.部分有位移C.绕北极星作顺时针方向转动D.绕北极星作逆时针方向转动答案:D解析:该题考天球视运动的的规律。
观察天球上所有天象变化都为天体的视运动,并非真正的运动轨迹;地球自西向东运动,人们视觉感受到的天体运动都是东升西落;面对北极星,所有的天体都围绕北极星作逆时针方向运动。
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与其他行星相比较,地球的条件是非常优越的.首先,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加上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适当,使得全球能够接受适量的太阳光热.整个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约为15℃,适于万物生长,而且能够使水在大范围内保持液态,形成水圈.而水星和金星离太阳太近,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分别为地球的6.7倍和1.9倍,表面温度达350℃和480℃;木星、土星距太阳又太远,所获得的太阳辐射的能量仅为地球的4%和1%,表面温度是-150℃和-180℃;更远的三颗行星的表面温度则都在-200℃以下,环境条件十分严酷。
2019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教案1.1 宇宙中的地球[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二、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重难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教学媒体与教具]:地球仪、地球的卫星照片,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挂图,多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挂图,录像机及自行剪辑九大行星概况、彗星录像节目,投影片或月貌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对其只是作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高中阶段继续对其作进一步的介绍。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
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
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
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
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
再后来,加上射电望远镜,人们还发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
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阅读材料,并结合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谈谈你在天空中可以看到的星星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略【总结讲解】天体的主要类型:星光闪烁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圆缺多变的月亮、轮廓模糊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彗星、气体和尘埃(备注: 1此部分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各种天体的主要特点及各种天体的视形状和特点;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模块复习课[核心知识回顾]一、行星地球1.地球具备生命物质的条件:(1)外部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太阳光照。
(2)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液态水的存在。
2.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1)对电离层:扰动地球的大气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2)对磁场: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3)对气候:影响地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现象发生的几率增加。
3.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球内部圈层从里向外依次是:地核、地幔、地壳。
(2)岩石圈的范围: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3)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二、地球上的大气受热过程太阳通过太阳辐射将热量传给地面,地面增温并以地面辐射的方式将热量传给大气,大气增温并以大气逆辐射的方式将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三、地球上的水1.水循环:(1)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
(2)主要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径流、下渗等。
2.水资源的合理利用:(1)水资源及其分布①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②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a.空间分布: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
b.时间分布:夏秋降水多,冬春降水少。
(2)合理利用水资源①开源措施: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库、开渠引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
②节流措施:提高公民节水意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从农业和工业中挖掘水资源的潜力等。
四、地表形态的塑造1.地质构造:(1)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岩石中间老两翼新,一般形成山岭,易受外力侵蚀形成谷地。
(2)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岩石中间新两翼老,一般形成谷地,但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可能形成山岭。
(3)断层:断层后相对上升的岩体形成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4)山地地区通常会把交通线路地址选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而且往往是需要迂回前进。
2.河流地貌的发育:(1)侵蚀地貌:河谷发育初期横剖面呈“V”型。
中期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后期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型。
(2)堆积地貌:河流在山麓地带形成冲积扇;中下游地区多个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河口前方泥沙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
(3)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河流为聚落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交通运输通道以及农副产品。
[易错易混辨析]1.在金星上可以看到太阳西升东落。
( )【提示】√由于金星自转的方向与地球相反为自东向西转,故在金星上太阳是西升东落。
2.极光出现在高纬度地区的夜晚。
( )【提示】×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与稀薄的大气相互碰撞,出现美丽的极光。
因而极光出现在极地地区。
3.夏至日时,我们感觉天气较热,是因为此时地球距太阳较近。
( )【提示】×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距远日点较近,故此时地球距太阳较远。
4.黄赤交角的度数决定了回归线的度数。
( )【提示】√回归线的度数等于黄赤交角的度数,因此,黄赤交角的度数决定了回归线的度数。
5.如果地球不自转,就不存在昼夜现象。
( )【提示】×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本身不发光、不透明,不停自转产生的。
若不自转,则仍存在昼夜现象,只不过其周期变为1年。
6.软流层位于上地幔,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 )【提示】√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顶部,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7.白天没有大气逆辐射。
( )【提示】×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被称为大气逆辐射,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它都存在。
8.气流的垂直运动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而水平运动是由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引起的。
( ) 【提示】√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垂直运动,而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导致大气的水平运动。
9.随着海拔的升高,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越来越小。
( )【提示】√随着海拔的升高,摩擦力越来越小,使得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也越来越小。
10.寒潮是冷锋过境形成的。
( )【提示】√寒潮是冷空气入侵造成的,故是冷锋过境。
11.台风是高压(反气旋)系统。
( )【提示】×台风是强烈发展的低压系统。
12.外流区只发生海陆间循环。
( )【提示】×外流区不仅发生海陆间循环,还发生陆上内循环。
13.海陆间循环的“水汽输送”环节是双向的。
( )【提示】√海陆间循环的“水汽输送”不仅有海洋输往陆地,还包括陆地输往海洋。
14.褶曲的基本形态可分为背斜和向斜。
( )【提示】√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褶曲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
15.山区的公路多呈“之”字形弯曲。
( )【提示】√山区公路多与等高线平行,呈“之”字形弯曲。
16.河流发育初期,河流以向下和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为主。
( )【提示】×河流发育初期,河流以向源头的侵蚀为主。
17.在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的过渡地带。
( )【提示】√为躲避洪水,在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的过渡地带。
[高考真题感悟](2017·全国卷Ⅲ)某日,小明在互联网上看到世界各地好友当天发来的信息:甲:温暖的海风夹着即将到来的夏天的味道扑面而来。
乙:冬季临近,金黄的落叶铺满了一地。
丙:又一次入秋失败了,这还是我四季分明的家乡吗?丁:又是黑夜漫长的季节,向北望去,小城上空的极光如彩色帷幕般挂在夜空。
据此完成1~2题。
1.以上四人所在地从北到南的排列顺序是( )A.甲乙丙丁B.丁乙丙甲C.丁丙甲乙D.甲丙乙丁2.当天可能是( )A.4月28日B.6月28日C.9月2日D.11月2日1.B 2.D[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丁向北望去,看到极光,说明北极地区出现了极夜,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
丁看到极光,说明位置在四人中最靠北;乙冬季临近,位置在丁以南;丙快入秋,说明丙位于丁和乙以南,乙丙丁均位于北半球;甲即将进入夏天,说明甲地位于南半球,位置在四人中最靠南。
四人所在地从北向南依次为丁乙丙甲。
第2题,由上题的分析可知,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时间应为9月23日前后到次年3月21日前后。
] (2017·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4.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16℃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3.B 4.C[第3题,B对,A错:丰雪年阴天多,加之积雪覆盖薄膜,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较小,为曲线①;枯雪年晴天较多,薄膜覆盖积雪少,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较大,为曲线②。
C、D错:③④曲线表示的温度较低,为膜外温度。
第4题,C对:根据图中①②两条曲线可以看出,积雪的多少影响了膜内温度的日变化。
A错:该题的统计数据是“平均气温”,因此不能确定该地寒冷期最低气温高于-16℃。
B错:图中曲线③④基本平行,说明积雪的多少并没有明显地影响到膜外气温的日变化。
D错:对比曲线①②和③④,其变化明显不同。
] (2017·全国卷Ⅰ)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
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
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
据此完成5~6题。
5.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A.远大于2 000毫米B.约为2 000毫米C.约为210毫米D.远小于210毫米6.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A.坡面B.洪积扇C.河谷D.湖盆7.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A.湖盆蒸发量增多B.盐湖面积缩小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D.湖水盐度增大5.C 6.A7.B[第5题,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说明该流域蒸发量和降水量大致相当。
第6题,读图可知,该流域坡面坡度较大,地表水驻留时间短,实际蒸发量最小。
第7题,B对:虽然是耐旱植物,但注意是“大量种植”,依然会消耗大量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导致入湖水量减少,盐湖面积缩小。
A错:大量种植植物,植物蒸腾量增多,但与湖盆蒸发量关系不大。
C错:水域富营养化一般与高强度的人类活动相关,材料中没有这方面的体现。
D 错:材料中说该盐湖的盐度已经饱和,湖水减少只能导致盐分析出,盐度不会再升高。
](2016·全国卷Ⅱ)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
据此完成8~10题。
8.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C.降水变率增大D.河道淤积9.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①降水量增加②坡面径流增加③蒸发(腾)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0.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8.B9.C10.D[第8题,森林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森林植被遭破坏后,一方面降水较多的季节下渗减少,从而使更多降水转化为坡面径流,使河流汛期径流量增加;另一方面汛期地下水减少使其在枯水期补给河流的水量也减少,进而导致枯水期水位下降,所以河流径流量的年内波动强烈;降水变率主要取决于该地的气候,小范围森林植被遭破坏,对降水影响较小;河道淤积是森林植被遭破坏后,降水冲刷地面,河水含沙量增加的结果,而不是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的原因。
第9题,森林植被恢复后,植被覆盖率增加,植物蒸腾作用会明显加强,但是山地绿化只是小范围的植被变化,对降水影响较小;植被恢复后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
第10题,森林植被恢复后,下渗增加,透水岩层中含水量增加,则甲、乙两河径流总量会减少;从图中岩层倾斜状况可知,同一岩层的海拔在甲河流一侧高于乙河流一侧,因此降水时甲河流一侧山体的降水转化形成的地下水就会成为乙河流的补给水源,导致甲河流径流量减少,乙河流径流量增加。
](2017·全国卷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
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也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