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视知觉与中国书法艺术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书法艺术与现代视觉艺术的融合书法艺术和现代视觉艺术是两种迥然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发展,二者的融合也成为了当代艺术的一种新趋势。
本文将探讨书法艺术与现代视觉艺术的融合,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一、融合的背景与原因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多元化,单一的艺术形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艺术的需求。
传统的书法艺术主要注重笔墨、纸张和字体的表现,而现代视觉艺术则更加注重表达思想、情感和审美理念。
正是这两种不同的注重点,促使了书法艺术与现代视觉艺术的融合。
其次,文化的多元发展也为书法艺术与现代视觉艺术的融合提供了条件。
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增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艺术表达方式相互借鉴,融合并形成了新的艺术形式。
书法艺术与现代视觉艺术的融合正是其中一个例子,它不仅在传统书法中引入了现代元素,同时也在现代视觉艺术中融合了传统的书法技巧。
二、书法艺术与现代视觉艺术融合的方式书法艺术与现代视觉艺术的融合方式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式:1. 拼贴艺术:将书法与现代绘画相结合,利用拼贴的方式达到效果。
通过将书法艺术的笔墨韵味与现代绘画的多样性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作品。
2. 数字艺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书法与现代视觉艺术相结合。
艺术家可以通过数字软件进行编辑和设计,创作出独特的书法艺术作品,并且可以通过打印和展示的方式传播。
3. 跨界合作:书法艺术家与现代艺术家之间的跨界合作,也是书法艺术与现代视觉艺术融合的一种方式。
两种艺术形式的碰撞与融合,常常会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三、书法艺术与现代视觉艺术融合的意义1. 传承与创新:书法艺术与现代视觉艺术的融合既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带来了创新的艺术表达方式。
通过将书法与现代视觉艺术相结合,使得传统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更好地适应了当代社会和审美需求。
2. 文化交流与融合:书法艺术与现代视觉艺术的融合,不仅是艺术形式的融合,也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当代视觉传达设计对传统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作者:张鹏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33期摘要:传承是一个民族立足的根本,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本文对视觉传达设计和传统书法艺术的概念进行了简要介绍,介绍了传统书法艺术在当代视觉传达设计中体现的审美特征,分析了当代视觉传达设计在实际运用中对传统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视觉传达;书法艺术;审美特征;创新应用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瑰宝是一种极为特殊的艺术形式,传统书法艺术涵盖了线条、造型、章法等方面的内容,创作者可以通过墨色的挥洒和线条的流动体现出创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品格修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视觉传达设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不能是单纯的功能性需求,而是对文化的再创造。
而书法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在当代视觉传达设计中融入传统书法艺术元素既可以实现对传统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又能丰富当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内涵,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视觉传达设计。
一、视觉传达设计与传统书法艺术1、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设计[1]是指利用视觉符号来传递信息的设计方式,最早起源于"平面设计"或称"印刷美术设计"。
当代的视觉传达设计包含了新的信息传达媒介和影视等新映像技术,是连接技术和人文文化的桥梁,不在单纯追求形式和色彩的表达,而是通过视觉符号在给受众以强烈视觉冲击的同时,向受众展现设计者的诗意情感和抒情特点,体现出作品的生命和灵魂气质,给受众以某种启示。
2、传统书法艺术书法是用笔通过点、线、面等组成的各种文字形状形成的汉字艺术形式,由笔法、结构、章法、墨法四部分组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五种书体[2]。
传统书法艺术兼具神、形、意,是典型的东方艺术的代表。
书法作为具有符号特征的象形文字具有丰富的视觉内容和平面审美价值,可以通过视觉设计演化成纹饰或装饰图案。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书法艺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传承和创新,并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中国书法在平面视觉中的运用书法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它的历史悠久,早在先秦伏羲氏时期,就产生了文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是各种书体交相发展的时期,隶书已走东汉末年程序化的道路,楷书趋向成熟,草书经章草阶段发展到今草,行书在隶楷递变过程中从产生经过发展到成熟。
书法大体可分为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章、今草)等五种。
篆书体空间构筑以匀称、中正、严整有序显著,结字大小一致取纵势,章法纵横有序,整齐划一。
向我们展示的是严谨、秩序、肃穆的静态美,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
运用到包装设计中会给人一种古色古香、古朴高雅的的感觉,再加上设计师艺术化的字体变形处理,多数设计者喜欢把篆书应用于文化产品包装或首饰包装、贺年卡、请柬、印章设计等方面。
要掌握隶书的精髓,就要先了解汉碑,在结构和运笔极尽变化、风格多样的汉碑面前,我们才能感受到隶书在书法风格上的多样性。
隶书的主要特点:隶书是小篆的省易写法,隶书是改篆书圆转的笔画为方折,变弧线为直线,并截断了篆书的笔画,行笔中有停顿和换笔。
这些原因造成了隶书方正的体势,为方块形的汉字奠定了基础。
隶书还由于点画俯仰呼应的产生和波势挑法的确立,产生出了一波三折、蚕头雁尾的横和分张外拓的撇捺,成为隶书最有特征的笔画。
隶书平正端严、字口清晰,给人一种庄重、匀整的感觉。
字体风格适用于企业宣传册主标题字体风格,同时,因为隶书字口清晰,也较容易阅读,也适用于其它重工型机电企业、电子产品、轻工产品以及食品、饮料类字体运用。
楷书的发展是从篆、隶而来,以中锋运笔为主,提按、顿挫注重腕力,划点势尽力收之。
楷书笔画有点、横、竖、撇、捺、勾、折、挑,而这些笔画又有各种变化,楷书之用笔又有方笔、圆笔、方圆兼备三种。
行书兼具楷书、草书的特点,笔法方面特点有:顺势入笔、点画呼应、牵丝引带、简括省略、收放变化、离方遁圆、重按轻提等特点。
行书浓淡相映,动静兼有,颇具有阳刚之美。
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相关理论在书法赏析当中的运用【摘要】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中的感知规律对书法赏析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书法作品。
在书法作品中,色彩和形状的运用与阿恩海姆理论密切相关,通过对光影效果和线条与空间的处理进行分析,可以深入挖掘书法作品的艺术内涵和审美特点。
阿恩海姆的理论为书法赏析提供了更深层次的视觉解读,使人们对书法作品的美感和艺术价值有了更系统的理论支撑。
通过运用阿恩海姆的理论,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书法作品,从而提升对书法艺术的欣赏水平和审美体验。
【关键词】阿恩海姆, 艺术与视知觉, 书法赏析, 感知规律, 色彩, 形状, 光影效果, 线条, 空间, 理论, 视觉解读, 审美价值.1. 引言1.1 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在书法赏析中的重要性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在书法赏析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融合了文字、美学、审美等多种元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让人着迷。
阿恩海姆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科学的视知觉分析方法,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书法作品所传达的意境和美感。
通过对书法作品的视觉分析和感知规律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书法作品的表现方式和艺术特点,进一步提升作品的欣赏价值和艺术品位。
阿恩海姆理论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书法作品的内在美学,还可以启发我们在书法创作中运用更科学的视觉效果,实现更高水平的艺术表现。
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在书法赏析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更深入、更广阔的视觉艺术之门。
2. 正文2.1 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中的感知规律对书法赏析的启示阿恩海姆在其理论中强调了人类对视觉信息的感知和认知方式,揭示了人类视觉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规律。
这些规律对于书法赏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阿恩海姆理论证明了人类视知觉的主观性,即不同的人可能对同一件艺术作品产生不同的感知和理解。
在书法赏析中,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书法作品往往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需要观者通过个人的感知和认知来解读和理解。
广西艺术学院学报《艺术探索》!""#年第!"卷第!期(总第$%期)中国书法给了我们太多的启迪,中国文化的很多现象都与中国书法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作为视觉艺术的一种,中国书法的繁衍与继承,在中国有古典派、学院派、现代派,在日本有汉字派、假名派、少字派、近代诗文派、前卫派,在韩国有汉字派、韩文派、现代书艺派,法国有“书法画”,美国有“抽象表现主义”等。
其实,其影响不独在书法的本身,英国美术评论家赫伯特・里德(HerbertRead)在其名著《现代绘画简史》里有这样一段名言:“一个新的绘画运动已经崛起,这个运动至少部分地是直接受到中国书法的启示。
”[1](p256)正是由于这样的背景,在现代视觉传达中,许多创作者也受到中国书法的滋养,并从中受到不同的启发,创作出不少佳作。
书籍装帧、匾额招牌、招贴海报、广告设计、影视传达、标签标识等均受到了中国书法的影响或对中国书法进行了借鉴和运用,乃至2008年奥运会的标识“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也正是运用了中国书法中的篆刻方法创作完成的。
种种现象表明,在视觉传达中存在一种中国书法情结。
究其原因有三:一、中国书法———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中国书法(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合二为一传统文化是外在于主体、历史的凝固的种种文化事实,而中国文字(或中国书法)正是这些文化事实的最好载体。
文化传统则是内在于主体之中,支配着民族的认识和行为的观念形态或习惯势力。
对中国汉字的书写至少引出六个学科:书法学、文字学、美学、文学、史学、哲学,这些构成了中国文化框架的重要支柱。
中国文字的起源,自古众说纷纭,但一般认为影响之大者,要数“仓颉造字说”。
而从“仓颉造字说”的发展来看,“是越往后越发神圣细密,愈靠前愈简朴粗略,这正反映出古代‘集体思维’形成‘集合概念’过程的一般规律。
”[2](p106)而正是这种“一般规律”反映出先民们的思维方式,笔者称之为抽象的形象思维。
中国书法是视觉艺术吗北京大学三届书法研究生:李君毅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与象征——中国书法,在当代,在其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无可避免地遇上了视觉艺术。
是碰撞、接轨还是独立、坚守,是当代艺术圈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也是书法这种文化艺术形态发展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书法与视觉艺术两种不同的艺术发展理念厘清中国书法与视觉艺术的关系,我们还要从二者的基本概念及其艺术形态、发展成因上找答案。
中国的书法艺术来开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
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
”因此,产生了文字。
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
汉字的刻画符号,首先出现在陶器上。
最初的刻画符号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没有确切的含义。
书法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的艺术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文书法等。
其中“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
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书法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书法是以文房四宝为工具抒发情感的一门艺术。
工具的特殊性是书法艺术特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借助文房四宝为工具,充分体现工具的性能,是书法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离开文房四宝,书法艺术便无从谈起。
2、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艺术。
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为上古时代的汉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
再由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被取名为“汉字”,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楷书。
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
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
书法与视觉艺术书法与视觉艺术刘斌视觉艺术是能看的见,用手摸地到的艺术,强调真实性。
绘画艺术、雕塑艺术、建筑艺术、服装艺术、摄影艺术等都是传统的视觉艺术。
影视艺术和动漫艺术属于综合艺术,既属于视觉艺术又属于听觉艺术。
听觉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随时间展开,有一个时间过程。
书法是能看的见,用手摸地到,真实的艺术作品,书法是视觉艺术。
书法作品有书写顺序、书写过程,书写过程是有节奏、有韵律的,是一个时间过程。
书法即是视觉艺术又具有听觉艺术的时间属性,书法不同于纯粹视觉艺术与纯粹听觉艺术。
书法艺术高于视觉艺术。
书法有视觉艺术的美,即形体的美;节奏旋律的美,即时间属性;书法意境的美。
书法的意境是书法艺术作品的灵魂。
意境是书法作品的总体审美意向和审美氛围,书法作品的艺术氛围使欣赏者感受到作品艺术美,审美意向使欣赏者产生相关联想,书法艺术的意境美具有时间上的无限性。
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的。
书法美首先体现在丰富多彩,具有一定力度和不同质感的美的点线上。
不同书体,不同风格流派,其点线形态各具特色,具有无限丰富的美的感染力。
书法线条具有丰富的抒情能力,毛笔对纸面线条的宽窄粗细的接触面,线条伸延时疾徐顿挫地运动节奏,使每一线条在任何一个细微动作变化中细腻而又灵敏地反映出书法家情性地变化轨迹。
正如一棵有生命的树的每一根树枝都有生命一样,一幅好字的每一笔每一划都具有生命。
汉字以点线组合,各种形态的点线,结合成千变万化的图形,表意字汉字具有一种抽象的、形象化的特点,这种特点进一步加强了书法的视觉吸引力。
以不同速度书写的点线,犹如一串音符,高低转折,抑扬顿挫,欣赏书法,就如聆听乐曲中的旋律与节奏。
书法是视觉艺术,书法从外部特征而言,是以点画线条组合成书体规定的字形结构,近于绘画变形的造型性艺术。
内部特征上看,书法又是一种借汉字点线的运动完成结体造型,来表达书家对社会生活、对宇宙万象的审美情感的艺术,它体现着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和书家的个性心理特质。
浅析视知觉发育对低年段学生汉字书写水平的影响作者:章濛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下旬》 2019年第5期浙江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313008)章濛[摘要]如今的语文课堂中部分学生的汉字书写困难、字迹潦草、错别字多,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不聪明、不努力或者粗心等,还可能是他们的学习能力没有与他们的身体发育相匹配的结果。
这里的“身体发育”主要指的是视知觉能力的发育水平。
教师从心理学方面出发,针对学生的视动统合能力进行训练,针对学生的视知觉空间方位感进行训练,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汉字书写水平;视知觉能力;训练游戏[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5-0010-02从教这几年,班里总有那么几个学生,在学业上已经付出了比别人更大的努力,却收效甚微,甚至与其他同学相差越来越大。
有时候学生的态度、习惯、方法都不存在大的问题,但书写字迹潦草,而且错误百出。
对此,我认为,学生作业质量低下,并不能简单归因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可能还有其他因素存在。
一、着眼、剖析现状1.错误握笔我观察到,有些学生没有掌握握笔方法,写字姿势不正确;有些学生不知道写字是要移动本子的,而不是移动身体。
这样写字,学生很容易感到疲劳,从而导致书写时汉字“千呼万唤始出来”。
2.频繁停笔——视动统合能力不足我们的多数运动在正常情况下都离不开视觉的帮助。
同理,学生的书写也离不开看和动的配合。
经我观察,有些学生写作业,经常会抬头看一眼,用视线去寻找要写的字,这样明显会耽误时间。
这是学生的视动综合能力发展不足所致。
如果他们的视觉记忆能力发展较为缓慢,手上的细小动作又弱,就会导致他们的书写姿势错误,进而导致他们在书写速度上的缓慢。
3. 错字、别字层出——视觉空间方位感欠缺部分学生书写时经常出现汉字反写、笔画不清这样的情况,还有部分学生把握不好字的间架结构,很难把汉字在田字格中定好位,常写到格子外面去,字也显得很不均匀,更别说做到“横平竖直、撇收捺放”了。
论主观意识在书法欣赏中的适用[摘要]书法美的可视形态是笔墨造型。
笔墨造型质量的高低决定着作品的优劣。
因此,书法欣赏中,以笔墨形态作为欣赏依据非常重要。
然而,书法外表实相的客观存在尽管给欣赏者带来美感,但它只能向欣赏者提示这个“象”什么,而始终无法自我表白这个“是”什么。
“是”具有着实和肯定的意味,而“象”则停留在一种假设的、待定的理解上。
很显然,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书法欣赏,其途径就是要通过主观联想和想象,从无现实之主体中寻找自我心目中的真实,虚拟的第二欣赏形象,然后进入比较彻底的书法欣赏。
能否自主自觉地进行如此的书法欣赏,也是专业欣赏与非专业欣赏存在差异之所在。
[关键词]主观;联想;想象;书法欣赏;适用在诸多艺术门类中,与汉字语言最亲近的莫过于汉字书法艺术,正是这种天然的联系,为大众欣赏书法艺术提供了便利。
对方块汉字的认识,本身就具备了最基本的能力,当然,这仅仅是个基本能力,正如黑格尔说过的那样,熟知并非真知。
从严格意义上讲,书法欣赏需要建立在书写汉字可读性(即字义可读和汉字艺化后的可读两方面)的基础之上,欣赏者要从抽象的墨迹中获得审美信息并自觉地与作者、作品同步进入书法欣赏之起点,进而透过作品、作者本身进行主观判断、联想和想象,这正是本文所要谈及的主观意识在书法欣赏中的适用。
一、书法欣赏的特点书法美的可视形态,除墨迹之外没有更多的审美参考物。
因此,书法欣赏,不能完全按照其他艺术品的欣赏和批评之思维方式来完成,比如电影、戏剧、小说等作品中都有人物或故事情节,而且比较具象化,有的画面虽然没有具体的人和事,但均是对现实世界中的具体描绘和反映,只要跟着画面的叙述便可以直接欣赏。
而书法艺术则借助汉字书写,“重塑”出以象表意形态基础上进行迂迥(折射)的欣赏,倘若要赋予眼前的墨象艺术品味、拟生命和人格化,不得不强调欣赏者的主观的决定性作用。
不待言,书法美的再度呈现,应首先在于书法家对汉字的“重塑”而产生新、更具美术性的笔墨形态,这是创作者与欣赏者对话的交汇点。
试论视知觉与中国书法艺术的关系
作者:李国睿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5期
摘要:中国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但更是一门特殊的视觉造型艺术。
书法不同于文字,文字要求书写整齐看懂即成。
而书法的观赏形式是属于绘画角度的,书法的外在气质是流动的线条,即美感神韵,内涵则更近于文学。
以往的书法教学可能更重“习字”,注重字的美感,主要讲解执笔、运笔的方法及书写要领,极少涉及对碑帖的讲解、书法的品评以及书法相关的文史知识。
要想真正把书法课上好不是件易事,那些能够结合历史并且文学功底强的人在书法的研究和认识方面觉悟可能更高一些。
关键词:书法;视觉;造型;心象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094-01
从艺术心理学上讲,书法的临摹、创作和赏析等艺术行为过程,都伴随着一系列“视、知、觉”的过程。
也是书家从“所见”到“所知”,再还原到“所见”的过程。
一个书家的汉字字体记忆,开始并非“艺术”的经验,他必须通过临摹,“努力与对象的外貌匹配。
许多好的艺术作品都有相似的地方,其独特之处便是书者自身的个性造成的,包括其人生阅历、性格、学识等原因。
我们先以黄庭坚大草《刘禹锡竹枝词》为例。
此卷草书书写风格与《李白忆旧游诗卷》相似,墨色淡雅,用笔随意且颤笔较多,行距不明显,整体章法满密。
此为黄庭坚草书作品中极尽圆柔用笔之能事的作品之一。
黄的草书主要出自醉僧怀素,他将传统大草书连绵取势之法改为字内各部分穿插、避让、错位连接之法,在草书发展史上是一次成功的突破。
如此卷中,仍是以上述方法进行草书创作,黄庭坚的大草与前人对比来看,注重理性,即情感的宣泄大大少于对作品本身技法的追求。
作品大部分为字字断开或两三字为一组。
该作品中几组相连的字即是作者情感表现之处,这些情感上的微妙变化也为作品本身增加了节奏感。
作者当时的书写状态究竟如何无人知晓,单从作品本身来看,其书写速度不会太快,应是一种悠闲的状态,并非如张旭、怀素那样龙腾虎跃、奔蛇走虺,气势逼人。
黄庭坚的创作思路或者说他的艺术追求略异于其他书家,他更想给观者讲述书法的黑白关系,也可以说是现代经常谈的空间分割理论。
在他书写的这幅《竹枝词》中,没有一个空白的形状是规则的,也没有一个空白的形状是相同的。
欣赏他的草书,更直观的是一幅画的感觉而非一幅字。
当他在进行空间分割的时候也不忘对字势进行设计、调整,使章法避免平均、单调。
如此做法,作品字与字虽是断多连少,但给人的感觉却是连贯动荡、一气呵成的?我认为此诗卷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下部皆有残破;第二部分相对完整、清晰。
第一部分连属较少,墨色较淡,章法纵势明显,呈上疏下密之势。
这一部分整体略显拘谨,写至第二部分逐渐放开,字形大小对比、变化开始明显,出现跌宕起伏之感,字与字之间连属频繁,个别字形极其夸张,行距也变的不均
匀,纵势亦不明朗。
此部分为作者对空间分割的淋漓发挥,疏密得宜,节奏感不断加强直至作品高潮。
用笔缠绕苍劲,真如万岁枯藤。
至最后两行,笔速减缓,作品恢复平静状态。
第二部分最后四行为作者行书跋文,是对刘禹锡诗文的赞美与认同,用笔厚重迟涩,墨色较重,与前文形成对比,将整幅草书流动之势压住,有巨石横江之感。
黄庭坚喜在其大草作品后用大字行楷书跋尾,其行楷书出自《瘗鹤铭》,中宫仅收,四维扩张,放纵奇逸,大气磅礴,与草书部分相得益彰,此诗卷确为不可多得的书法经典。
由此作品传达的信息我们大致可以推断书者是一个较为理性却又不愿被束缚的大气之人。
大草已是较能体现书者其人及表达感情的书体了,但在所有的书体中,以狂草的艺术造诣最高,也最能表现书者内心复杂的情感及其人生经历。
狂草虽狂,但狂中亦有法,其中包含了书者的匠心独运。
清人刘熙载曾有“书者,如也……总之如其人”的论断,这个观点是很有道理的。
谈到狂草,就不能不提唐代张旭与他的代表作《古诗四帖》。
该作品整体气势奔放,运笔如锥画沙,毫无纤巧浮滑之笔,力到笔端在他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这大概就是书者的高明之处,他以独特的技法使观者产生视错觉,从而达到他想要表达的东西。
以原帖前四行为例。
在一片黑墨之中,用几处枯笔使原本处于同一平面的字形成一个三度空间,使之有了前后之分,当从远处观看此作时,就会看不清虚的地方,产生一种朦胧之感,如同雨后观看远处的山峰一般。
“车”字竖笔也并非简单的干湿变化,而是“浓-淡-枯-淡”的变化顺序。
其实从这一笔墨色变化便能大致想象出书者当时的书写速度,这也算是一种惯性思维,因为作品距今已有千年之久,我们只能通过这种日常经验来推断书者当时的书写状态。
大多数观者都会得出书者是由慢到快的简单结论,不过问题可能不会如此简单。
一件成功的艺术作品传达给人的信息是各种各样的,单说这一竖笔,还有一种可能性便是书者书写速度并未改变,而是笔中无墨自热产生的效果,至于真实情况究竟如何,便不得而知了。
我们再来看书者的用笔,从转折之处及线条的质感来推断,原帖可能用的是羊豪笔或是软豪一类的毛笔,传说张旭本人喝醉酒后有用头发作书的喜好,由此看来,这个推断是有可能的。
从字的空间分布来看,书者也是字字用心,虽是狂草,无一字之空间设计是雷同的,亦无一字空间分割是均匀的。
若是没有相当深厚的功力,写草书便如同画圈,极易把每个圈画成相似的形状,且难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行与行之间也有变化。
第一行中部与第三行中部是断开的,第二行与第四行中部却是连接的。
即便是连接处,书者也极尽变化之能事,“九”与“芝”以笔意相连,“芝”与“盖”则以实线相连。
第二行“云”字由于右边“芝”字的原因,书者故意将其下部收紧,避免了空间过于满密而造成的堵塞感。
横向来看,顶端“东、烛、飖、上”四字大小不一,为了避免顶部齐平产生的呆板效果,又要保持整幅作品的重心,书者便使“烛”字左部高出,如此便使局部章法活了起来,由于用笔较细,产生了一种物理上根本不存在的重力作用,让人感觉上部的空间像是被冲破了,有一股上升的力,但实际它只是一条墨线,不会产生任何真实的作用力。
四行之中字字之间也
有或隐或显的暗示,这也是狂草作品本身造型奇崛的原因所在,每一字在造型时必须为通篇服务,要与其他字有内在关系,如此整件作品才会融为一体。
原作中,每字的收笔之处也带有一定的暗示,即收笔方向暗示观者下一笔的起笔之处,若下边已不需要再写,笔锋便会自然的往回转,如“泉”,或是直接驻笔,如“飘”、“没”,此类例子在原帖中不胜枚举,在此只略举几例已达其意。
原帖本身传达出最直接的信息其实是有关书者本人的,书法作品,尤其是狂草作品,历史上能写的便寥若晨星,不用细看便可感知书者必是放浪洒脱之人,凡人是无法写出此等优秀的艺术作品的。
虽然视知觉是西方研究的一门学科,但不难发现中国古人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已经有所运用了。
书法“视知觉”的艺术心理活动,在各种物理手段和技法的帮助下,形成了心象之图式,从“胸有成竹”到“书为心画”,使我们的创作和审美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尧.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2]邱振中.中国书法:167个练习·书法技法的分析与训练[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孙晓云.书法有法[M].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4]费新我.怎样学书法[M].中华书局2008.
[5]启功.启功给你讲书法[M].中华书局2005.
[6]邱振中.书写与观照:关于书法的创作、陈述与批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