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写给女儿的信
- 格式:pdf
- 大小:113.34 KB
- 文档页数:2
《见字如面》:书信里的人生百味作者: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2017年第05期“一定要说人话,用正常人的思维去感受这个节目和你的世间万物,而不是用一种又假又空的东西去做这件事情。
”从不在综艺节目中露面的归亚蕾,此刻站在陈设简单的舞台中央。
她对观众微笑点头致意后,开始读手中的《让他活在我的歌里吧》。
这是她的朋友蔡琴写给媒体的信,在前夫、著名导演杨德昌逝世的当晚。
读完,归亚蕾也没有多余的话,转身离去。
在汹涌的明星真人秀当中,这档名为《见字如面》的综艺节目显得安静而克制,被誉为一股“清流”。
两名学者,8名演员,100多封信,两亿多的点击量。
演员们固然都大有来头:张国立、归亚蕾、何冰、张涵予、王耀庆、蒋勤勤、徐涛、林更新;但真正的主角,还是写信的人。
文艺青年聚集的豆瓣网评分9.0,对一个电视节目来说是不可思议的成绩。
导演说,他们只是在做一件事,用书信打开历史。
他们仅仅是回归了人性的常识:“一定要说人话,用正常人的思维去感受这个节目和你的世间万物,而不是用一种又假又空的东西去做这件事情。
”你为势位所误节目中的100多封信,是制作团队从1万多封信里挑出来的。
他们网罗了可以搜集到的所有书信出版物;组建了由30多位历史、文物、语言、文学学者,以及书信藏家和新闻作者组成的顾问团;在存有30多万封普通人书信的复旦大学“中国人生活资料研究中心”推荐的数千封信里反复筛选。
選信的标准是什么?“这封信必须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总导演关正文简单概括。
这些信跨越2000多年,从秦军将士黑夫和惊写给兄长的家书,到刘慈欣写给女儿只能在200年后打开的信;从韩愈被贬后对当地鳄鱼下的战书,到欧阳修对不作为的谏官高若讷的痛斥信;从蒋介石的求爱信,到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拒绝信;从萧红“九一八”当天在香港病床上写给弟弟的思念,到北京非典期间莫言写给山东老家父亲讨要个锤子砸核桃吃的撒娇;从毛岸英写给保姆孙嫂的叮嘱,到白求恩去世前一天写给聂荣臻的遗书……其中,有1/3是没发表过的手写信,来自众多博物馆及民间信件研究者。
《见字如面》:现在的网综太“没礼貌”,只想帮助大家活在当下写信人从文字里走出来,历史场面从声音里再生,而此情此景,能让现代人隔空掉一点眼泪,再能想到点跟自己有关的什么,甚至对“自己生命的下一刻”有点启发,就好了。
“这场战事不知道还要持续多久。
”秦楚大战间隙,一对兄弟凑在淮阳战壕一角,给大哥写信,“借了战友的钱,都用光了。
”从军一年多,身上的棉袄早该换了,“家里要是再不寄钱来,就要出人命了,急急急。
”还拜托大哥照顾新媳妇,“打柴一定不要去太远的地方”。
这封刻在木牍上的信被送到三千公里外的家中,最后随大哥进了坟墓,上世纪70年代被考古学家挖掘,成为中国已知最早的书信。
在2249年后的北京红砖美术馆里,一盏灯,一个讲台,被演员林更新一字一字念出:“求神祭拜的时候,如果得到的是下下签,那只是因为我身在叛逆之城的缘故,别想多了。
”2016年12月29日,国内首档明星读信综艺《见字如面》首播——12期节目8位明星现场朗读古今近100封书信。
播放过半,单集点击量超过1800万次,总点击量达1.5亿。
豆瓣上,《见字如面》评分9分,一万多名观众近六成给出5星,“向书信传统致敬”、“重回旧时光”总被提及,《见字如面》导演关正文却说,节目的野心远不止“怀旧”。
片牍成章导演关正文一年多前,导演关正文想做一档读书节目,他和团队曾推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文化综艺,“这么大的中国没有一档读书节目是一件很丢脸的事儿。
”做到一半卡了壳。
一本书无论怎么摘出一段,总会牵扯上下文一大堆情节,难以独立成篇。
困惑不已时,他偶然翻到一本英国书《见信如晤》(letter of notes)。
这本书收集了124封名人书信:英国女王给美国总统的信件里附着烤饼配方;女作家伍尔夫自杀前留给丈夫的绝笔;11岁小女孩给林肯写信,建议他留络腮胡;一名自称“开膛手杰克”的人给警戒委员会写信坦白,里面附赠半个人类肾脏。
关正文突然发现,之前“读书节目难以解决的问题”在书信里一下子迎刃而解。
名人写给女儿的信优秀范文推荐文章写给党的一封信3篇热度:写给闺密的一封信精选范文3篇热度:父母给女儿十六岁的一封信作文热度:家长写给女儿军训的一封信满分模板热度:父母写给女儿的一封鼓励信热度:明星他们也有自己的孩子,他们也会给自己的女儿写信的。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名人写给女儿的信,一起来看看吧。
名人写给女儿的信篇一洪晃写给女儿的信:人最宝贵的不是粉红裙子和芭比娃娃平平:妈妈匆匆忙忙给你写信,是因为有个姐姐要把这个信登在报纸上。
其实妈妈平常该跟你说的都说了。
不用写信,妈妈没那么文艺。
但是既然写了就要说点什么,咱们就聊聊平常说不清楚的事情。
平平,你上学了,就开始懂事了。
妈妈希望你懂的第一件事情是人的尊严,就是爸爸常说的,你要有礼貌,别人才会对你有礼貌。
当你需要阿姨帮你的时候,要说“劳驾”,不能用命令式的口气。
我知道你的小朋友中有的不是这样的,但是你要按照我和爸爸教你的去做,别人没有礼貌,不要去理睬,但是自己要有礼貌,这就是你的尊严。
你的尊严不是别人对你有礼貌,是你对别人有礼貌,不管别人是什么样的。
第二个事情是价值观,比如你觉得粉红是最好看的,黑色是不好看的。
那么你的价值观中粉色就比黑色好。
妈妈想送你去一个学校,你老师的价值观和妈妈爸爸的差不多。
也就是说我们都觉得粉色比较适合平平,而不是老师说黑色,爸爸妈妈说粉色。
这样你就会很难受,对吧?所以我们没有送你去公立学校念书。
在中国,城市里的人都有户口,户口上规定你在哪个城市、哪条街道、哪个门。
你的户口还在史家胡同51号,就是你小时候跟外婆一起住的院子。
你还记得吗?那个院子我们还给国家了,因为那是国家的。
我们现在住的地方不能接收你和爸爸的户口,因为我们住在北京的郊区。
这里原来是农村,没有我们的户口。
至于你和爸爸的户口为什么不能从史家胡同搬过来,我不太说得清楚,只能告诉你,在咱们国家,很多东西不像白纸黑字上写的,就比如你的户口,上面写着你住在史家胡同51号,但是你并不住在那里。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师用书九年级语文上册电子教案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师用书电子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借助课_释,读懂文章内容,反复诵读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语感。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梳理本文的叙事脉络,通过人物语言的描写,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从历史人物身上汲取积极的精神力量,树立远大的志向和理想。
二、教学重点梳理本文叙事脉络,明确大泽乡农民起义的前因后果。
三、教学难点本文从情节和人物语言两个方面分析了陈涉的形象。
四、教学过程(一)文本导入《史记》我过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我国历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两个“第一”叠加,产生的效应不是“1+1=2”,而是“1+1=2107”,还用问吗?今天学习的这篇的文章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二)突破标题“陈涉世家”中“陈涉”即“陈胜”,那为什么不直接用“陈胜世家”;“世家”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平民能进入“世家”行列?(三)梳理脉络通过观看大泽乡起义的视频,梳理本文的叙事脉络。
谋划起义→舆论造势→发动起义(四)探究形象在每一个情节的基础上,筛选出陈涉的语言,从中总结出陈涉的形象:洞察时局、卓越的组织领导、远大的志向和非凡的抱负。
五、拓展延伸对比:《史记•陈涉世家》和《汉书•陈胜传》,功劳大vs 功劳小?六、板书设计九年级语文上册电子教案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师用书电子版篇二《致女儿的信》教学目标:1.积累文字、名言警句和一些文学常识。
2、理解文中故事的寓意,和对爱情的诠释,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领会故事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爱情的真谛,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2.学生准备:阅读课文,收集有关爱情的歌曲、名言、诗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歌曲《最浪漫的事》)刚才的这首歌曲是《最浪漫的事》,老师很喜欢其中的几句歌词:“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直到我们老的哪儿也去不了,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孩子们,这首歌的主题是什么呢?(相守到老的爱情),那么爱情是什么呢?(学生发言)有一个小姑娘也曾经向她的父亲提出过这个问题,而她作为教育家的父亲苏霍姆林斯基,不回避,不敷衍,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致女儿的信》。
【见字如面·书信类范文】名家书信1.梁启超·写给孩子们的信2.胡适·写给儿子的信3.曹禺·写给黄永玉的信4.麦家·给儿子的一封信5.王朔·致女儿书【梁启超·写给孩子们的信】孩子们:思成和思永同走一条路,将来互得联络观摩之益,真是最好没有了。
思成来信问有用无用之别,这个问题很容易解答,试问开元天宝间李白、杜甫与姚崇、宋璟比较,其贡献于国家者孰多?为中国文化史及全人类文化史起见,姚、宋之有无,算不得什么事;若没有了李、杜,试问历史减色多少呢?我也并不是要人人都做李、杜,不做姚、宋,要之,要各人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人才经济莫过于此。
思成所当自策厉者,惧不能为我国美术界作李、杜耳。
如其能之,则开元、天宝间时局之小小安危,算什么呢?你还是保持这两三年来的态度,埋头埋脑去做便对了。
你觉得自己天才不能负你的理想,又觉得这几年专做呆板工夫,生怕会变成画匠。
你有这种感觉,便是你的学问在这时期内将发生进步的特征,我听见倒喜欢极了。
孟子说:“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凡学校所教与所学总不外规矩方圆的事,若巧则要离了学校方能发见。
规矩不过求巧的一种工具,然而终不能不以此为教、以此为学者,正以能巧之人,习熟规矩之后,乃愈益其巧耳。
不能巧者,依着规矩可以无大过。
你的天才到底怎么样,我想你自己现在也未能测定,因为终日在师长指定的范围与条件内用功,还没有自由发掘自己性灵的余地。
况且凡一位大文学家、大美术家之成就,常常还要许多环境与其附带学问的帮助。
中国先辈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你两三年来蛰居于一个学校的图案室之小天地中,许多潜伏的机能如何便会发育出来,即如此次你到波士顿一趟,便发生许多刺激,区区波士顿算得什么,比起欧洲来真是“河伯”之与“海若”,若和自然界的崇高伟丽之美相比,那更不及万分之一了。
然而令你触发者已经如此,将来你学成之后,常常找机会转变自己的环境,扩大自己的眼界和胸怀,到那时候或者天才会爆发出来,今尚非其时也。
万芳我和你书籍简介
《你和我》讲述了父亲和母亲的恋情故事。
曹禺24岁即发表处女作《雷雨》,30岁左右,完成了一生最重要的几部作品:《日出》《原野》《北京人》,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作家创作力的奔涌喷发,也和他的感情经历有关。
曹禺有过三次婚姻,万方是曹禺和第二任妻子方瑞的女儿,很长时间以来,她一直觉得父母情感是隐私,尽管多次被询问,她从未谈起。
直到她下决心,用最真实真诚的态度来写这本书。
《你和我》收录了曹禺和方瑞之间的情书,以及曹禺给女儿的信。
《你和我》是一部真诚的回忆录,那些民国故事早已远去,万方对父母人生的追问和记录,是对真相的好奇,这本书经过将近十年的酝酿,这本书叫《你和我》,就是他们和他们那一代人和我自己。
在书中,万方试图寻找真相,回答母亲意外身亡和父亲“江郎才尽”的猜测,最终接受了母亲的嗜药和父亲性格的弱点,以及更内在的时代创伤。
但愿迷途未远,还能追回已逝的光阴曹禺写给黄永玉1983年4月2日永玉大师:收到你的信。
好像一个一无所有的穷人,突然从神女手里,得到不可数量的珍宝。
我反复地看,唤出我的妻女一同看,一块儿惊奇上天会毫无预感地给了我这样丰满、美好、深挚、诚厚的感情。
我的确没有想到,你会写给我这样一封长信。
你鼓励了我,你指责我近三十余年的空洞,“泥溷[hùn]在不情愿的艺术创作中”。
这句话射中了要害,我浪费了成熟的中年,到了今日这个年纪,才开始明白。
你提到我那几年的剧本,“命题不巩固、不缜密,演释、分析得也不透彻”。
是你这样理解心灵的大艺术家,才说得这样准确,这样精到。
我现在正在写一个剧本,它还泥陷于几十年的旧烂坑里,写得太实也陈腐,仿佛只知沿着老道跋涉,不知回头是岸,岸上有多少新鲜的大路可走。
你叫我:“醒来啊,把沉睡赶走!”我一定!但我仍在矇眬半醒中,心里又很清楚我迷了路。
但愿迷途未远,我还有时间能追回已逝的光阴。
天下没有比到了暮年才发现走了太多的弯道更痛心的了。
然而,指出来了就明白了,便也宽了心,觉得还有一段长路要赶,只有振作起来,再写多少年,报答你和许多真诚的朋友对我指点的恩德。
永玉,你是一个突出的朋友,我们相慕甚久,但真见面谈心,不过两次。
我能得你这般坦率、真诚的言语是我的幸福,更使我快乐的是,我竟然在如此仓促的机遇中,得到你这样真诚见人的友人。
你说我需要阿瑟•密勒的草莽精神,你说得对。
他坚实,沉肃,亲切,又在他深厚的文化修养中又时时透出一种倔强,不失在尘俗中屈服的豪迈气概。
我时常觉得我顾虑太多,又难抛去,这已成了痼习。
但是如果不下决心改变,所谓自小溪再汇为沧海是不可能的。
你像个火山,正在突突喷出白热的火岩。
我在你身边,是不会变冷的。
你说要写二十个剧本,如果我真像你举出的那种巨人,我是会如数写出的。
不过,有你在身旁督促我,经常提醒我,我将如你所说“不饶点滴,不饶自己”。
你的画,世间有多少人在颂扬,用各种语言来赞美,我再添什么是多余的。
《致女儿书》:我坦诚自己的过往,希望提醒你的人生随着孩子长大,和父母渐行渐远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不管两辈人多么相爱,也很难表达出来。
面对这种情况,很多作家会把自己想对孩子说的话,写进书中。
我们都很熟悉的作家王朔,也给自己的女儿写了一本书。
《致女儿书》最初是王朔当遗书写的,想到自己如果有个万一,可以给女儿一个交代。
我们可以从王朔的这本书中,看到一个父亲,通过坦诚自己的种种缺点,来诉说自己对女儿的爱。
第一,我所缺失的,想要你都可以拥有王朔是一个诚恳的人,在《致女儿书》这本书中,他一点也不隐瞒女儿自己对父母的全部感受。
自小就在群宿环境中长大的王朔,一度以为自己是国家生的。
每一次父母出现,都需要别人指给他看,他才能认出他们。
父母对王朔过少的陪伴,他当然怨恨。
以至于在很多场合,他都会说自己小时候认不出父母这件事。
王朔告诉女儿,他不记得自己爱过父母,从小时候怕他们,大一点烦他们;到后来针尖对麦芒,见面就不可避免发生争吵;最后是瞧不上父母,躲着他们。
他对父母的情感,十分矛盾。
虽然内心清楚应该要对父母好一点,但就是无法装出和气的样子来。
最后,他一想到父母,甚至会觉得十分难受。
父母不仅很少陪伴王朔,还限制王朔交朋友,王朔的父亲对那些自认为的坏孩子,从来没有给过好脸色。
在王朔父亲的眼中,自己的孩子从来都是最好的,而别人家的孩子,则浑身充满缺点。
王朔向女儿控诉,父母不理解小孩子之间的友谊,带给他的情绪。
王朔害怕自己的女儿,得一种叫皮肤饥渴症的病,长大后变得冷漠和害羞,害怕和别人亲密接触,只要有人一挨皮肤,就会显得尴尬不自然,汗毛倒竖。
所以,他在女儿小时候,总是亲吻她,拥抱她。
王朔自己没有得到的,他希望女儿都可以拥有。
童年带给他的不好阴影,他要避免在女儿身上出现。
因此,他用一种袒露内心,通过诉说自己,来对女儿的人生进行一丝提醒。
他公开谈论一切,其实是在通过转换自己怨恨父母的不良情绪来教会女儿:对于自己遭遇的伤害,可以选择说出来,而绝不是闭口不言,任由情绪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