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6
2017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知识点总结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两朝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科技上达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是什么?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2017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2017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知识点总结一:考点指南1、农业的发展识记并理解农业发展的三个特点。
引导学生对圩田、火耕等史实进行评价和分析,使学生认识人类对土地资源开发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后果,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2、手工业的发达分析手工业发展的一般表现;理解手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关系;结合农业发展等因素分析手工业发展应有的基本条件。
3、商业和城市繁荣认识隋唐时期商业繁荣的特点;理解商业繁荣的因素。
分析经济繁荣的原因,体现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法;分析隋唐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具体表现,体现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法。
2017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知识点总结二:重点和难点精析1、隋唐经济空前繁荣的原因及其启示原因:①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强盛,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到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到达印度、伊朗、阿拉伯各国。
海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达朝鲜、日本;从广州出发,可到达马来半岛、印度和波斯湾。
此外还有著名的南北大动脉──京杭大运河。
②政府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比如租庸调制和均田制,使农民得到了土地和生产时间,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民族交往频繁。
隋唐时各民族进一步融合,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密切。
④政府采取对外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经济交往频繁。
唐代与日本、朝鲜、印度、中亚、西亚各国的关系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唐政府还曾在广州设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
启示: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②正确的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③先进的科技是经济发展的条件之一。
④处理好民族关系、开展对外交往是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
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一个没有受到献身的热情所鼓舞的人,永远不会做出什么伟大的事情来。
下面是为您推荐高三历史教案:《隋唐时期》。
【单元特征】总体特征: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始于581年隋朝建立,止于907年唐朝灭亡,历时320余年。
政治特征:全国统一,政局稳定,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更加完善。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唐朝时,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少有的繁荣昌盛时期,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确立完善,完成了从府兵制向募兵制的转变。
经济特征: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封建经济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赋税政策实现了从租调制、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转变。
民族特征:隋唐时期加强了与边疆各族的联系,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开发,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外交特征:隋唐统治者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上海陆交通发达,与亚、非、欧各国的往来增多,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
文化特征:隋唐文化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
科学技术处在世界前列,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唐文化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考点清单】【解析】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是高考的相对热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开元之治",是高考的相对冷点。
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重点分析统一的原因;对"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重点掌握大运河的河段、评价及对后世的影响;对"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主要归纳隋朝灭亡的原因及对比秦、隋灭亡的共同点;对"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主要掌握唐太宗的统治思想与统治措施;对"武则天的统治"要以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标准进行评价;对"开元之治"主要归纳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统治措施。
高三隋唐时期历史知识点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涵盖了从隋朝到唐朝的历史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经历了政权更迭、社会经济的繁荣等重大变革。
以下是关于隋唐时期的历史知识点。
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1. 隋朝的建立:在北朝时期,北方多个政权割据,形成分裂局面,杨坚发动兵变成功,建立隋朝,并被尊为隋文帝。
2. 北方统一:隋文帝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开展改革、加强对南方的征服,最终实现了对北方的统一。
二、隋朝的政治改革1. 科举制度:隋朝推行科举制度,并对其进行改革,使其更加公平合理并且体现了功绩的选才制度,为后世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2. 倡导节俭:隋文帝倡导节俭,成为隋朝政府的治国理念。
三、隋朝与外国的交往1. 中亚和滇池:隋朝进行了对中亚地区和滇池地区的控制和征服,扩大了隋朝的势力范围。
2. 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征战:为了巩固北方的统一,隋朝对北方的游牧民族进行了多次征战。
四、唐朝的建立与盛世1. 李渊的起义:唐朝的奠基人李渊发动起义,推翻了隋朝的统治并建立唐朝。
2. 武则天的统治: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去世后,武则天成为女皇帝,统治着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五、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1. 文治政策:唐玄宗进行了一系列优秀的政策,如开元礼乐、推行佛教等,使得唐朝进入了一个繁荣的盛世。
2. 诗词的繁荣:唐朝出现了众多著名的诗人和作家,如杜甫、白居易等,使得唐代成为中国古代诗词的鼎盛时期。
3. 对外扩张:唐玄宗时期进行了对外的扩张,如对吐蕃的战争,进一步巩固了唐朝的统治。
六、唐末的动荡时期1. 宦官的干政:唐朝晚期,宦官插手政治,干涉朝政,导致朝廷内部动荡不安。
2. 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朝末年的一场重大叛乱,使得唐朝的统治受到严重威胁,国力大幅下降。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和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阶段。
通过了解隋唐时期的历史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一时期的发展变化,并且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整体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第五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教案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良,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发达的水陆交通,统一的货币,市场较前代发达;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繁华城市。
二、能力培养目标1.指导学生归纳隋唐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的发展情况,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2.在教师帮助下,让学生分析“为什么说隋唐是我国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达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出发,正确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教师在讲述隋唐经济的发展时,引导学生运用政治和经济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行分析:隋唐初期社会的安定和政策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经济的发展,又稳固了隋唐的政权。
三、思想教育目标1.隋唐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中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隋唐时期,长安和洛阳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
3.通过学习隋唐经济的繁荣以及它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来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要点五、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节为两课时。
本节重点: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商业的繁荣、长安和洛阳。
本节难点: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影响、邸店和柜坊。
二、引导学生回忆上节隋唐制度的革新情况,在学生答复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隋和唐前期推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农民有了土地,生产时间也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许多荒地开垦出来。
这些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发展,出现了一些繁荣的大都会,隋唐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然后引入新课。
三、“农业的发展”一目,为本课的重点。
本目需要讲清农业发展的三个特点。
1.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
江南地区本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的条件,但是江南的开发却非常晚。
高三历史隋唐时期知识点梳理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涵盖了隋朝和唐朝两个朝代。
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的发展和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对高三历史隋唐时期的知识点进行梳理。
一、隋唐时期的政治1. 隋朝的建立:隋文帝杨坚在统一北方后,于581年建立隋朝,开创了大一统的局面。
2. 隋炀帝的改革:隋炀帝杨广进行了一系列军事和政治改革,包括封禅制度、均田制度等,但后期统治不善导致国家内外交困。
3. 安史之乱:唐朝初年的唐玄宗时期,安禄山和史思明领导的安史之乱爆发,给唐朝带来严重的政治动荡和战乱。
4. 延续与发展:唐朝通过变法和政治手段,逐渐稳定国家局势,实行科举制度,开创了贞观之治。
二、隋唐时期的经济与农业1. 天下统一:隋文帝杨坚统一华北后,开展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修筑了大运河,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商业繁荣。
2. 粮食生产:隋唐时期实行的均田制度,有效分配了土地,提高了粮食的产量,保证了国家的稳定。
3. 经济发展: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国家开展了轮作耕作、水利工程建设等,加强了农田开垦和水利灌溉。
三、隋唐时期的文化与教育1. 科举制度:唐朝贞观年间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进入官府,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
2. 文学艺术: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高峰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人墨客,如王勃、杜甫、李白等。
3. 文化交流:隋唐时期与西域、中亚等地的交流频繁,带来了佛教、回纥文化等的传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隋唐时期的科技与发明1. 造纸术:隋朝末年,蔡伦发明了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书写、阅读和传播知识的便利性。
2. 印刷术:隋唐时期,唐朝宰相韩愈推动了活字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书籍的大规模印刷和流通。
3. 航海技术:隋唐时期的航海技术大幅提升,促成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加强了东西方交流。
五、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1. 与北方民族的关系:唐朝通过政治手段和军事手段与突厥、回纥等北方民族建立了友好关系,确保了边疆的稳定。
高三历史隋唐制度的革新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知识精讲人教版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四章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第五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二. 重点、难点:1. 重点:隋唐制度的革新、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2. 难点:对科举制实行的准确理解、府兵制到募兵制第四章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一)三省六部制1. 情况:隋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
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
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应驳回。
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事无不总”。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为尚书省下设机构,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管国家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用这种制度。
2. 意义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三省分掌议政、决政、行政三权,实际将秦汉以来的丞相之权一分为三,分隶三省,总与皇帝,从而大大加强了皇权。
六部各自分掌行政、财政、军政、司法、工程等权力。
各司其责,中央机构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三省六部制使秦汉以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得以完善,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这对于国家的统一,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1. 科举制产生的历史条件(1)产生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动的结果。
①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下去。
②自北魏推行均田制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庶族地主经济得到了发展,形成了一种社会力量,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
中央政府通过科举制给他们一个政治出路。
③中央政府利用庶族地主抑制士族势力,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④隋唐时期重视选拔人才,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2. 科举制的特点及作用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高三知识点:中国古代史知识封建社会战国时期:中国封建制度的确立阶段。
政治: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经济实力增强,各诸侯国先后展开了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在各国确立。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繁荣。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均获得一定发展,并互相推动。
文化:战国时期的思想、科技和文学艺术均取得突出成就。
最能反映时代特点的是“百家争鸣”。
这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
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巨变;封建地主阶级的集权政治代替了奴隶主的贵族政治;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飞跃发展;战国时代各国对人才的渴求和贵族垄断教育被打破;诸侯纷争为知识分子提供的自由流动和自由表达观点的社会环境;阶级关系的变动和阶级斗争的复杂化等等因素促成了百家争鸣的形成。
秦汉时期: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
政治: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整体的确立和巩固(史实略)。
经济: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
民族: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
长期的统一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根基。
在北方,汉族政权同匈奴族关系复杂。
在西部,同西域各族开始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
张骞和班超先后出使西域,沟通了西域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往来,密切了联系。
在南方,秦汉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
对外关系:奋发进取精神推动了秦汉走向世界的步伐。
秦汉向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
“丝绸之路”,使得汉代中国与世界融为一体。
文化: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的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长期分裂割据是基本格局,也孕育统一趋势;既有残酷的战争掠夺,也有对峙下的竞争发展。
经济:最重要是江南经济的开发,使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民族:在冲突中走向融合。
经历了民族大分裂到民族大融合的历程,为统一创造条件。
民族融合指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
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
这是中国历的进步现象,因为中国古代历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所以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重点:农业消费工具的改进。
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开展。
唐都长安。
难点:曲辕犁、筒车、绢、纱、锦等,学生未接触过实物,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教师应注教学过程唐初,太宗汲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整顿吏治,轻徭薄赋,开展消费,在其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场面。
〔提问〕课本中是怎样描绘贞观之治的?〔学生答复:政治比较清明,农民负担有所减轻,大量土地被开垦,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
〕〔提问〕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社会又出现了怎样的情景?〔学生答复:唐玄宗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唐朝进入全盛,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经济是政治的集中表现,强大的唐帝国的物质根底是繁荣的经济,本课即从农业、手工业、唐都长安等方面给同学们介绍唐朝盛世经济的繁荣情况。
讲授新课一、农业的开展1.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的进步请同学们看课本Pl5唐朝农畜产品分布图,由此可见唐主要农业区在黄河流域。
南方的农业也在不断开展。
唐朝北方以消费粟为主,南方以消费水稻为主。
中原地区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粮食品种,如高梁、荞麦等。
它们的产量较少,显得珍贵。
如今高梁在北方大量种植,已不再象唐朝时那么稀罕了。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内容,考虑唐朝农业消费的耕作制度如何?〔学生答复:北方推广二年三熟的耕作制度,南方那么出现了一年二熟的耕作制度。
〕南方水稻消费中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的方法,大量种植早稻。
唐朝的蔬菜已有40多个品种,如引进的莴苣、菠菜等。
据说菠菜从尼伯尔传入的。
课本P15的小字中有一句诗:“二月中旬已进瓜。
〞二月正是北方早春时节,气候仍然非常寒冷,怎么已经开始收获瓜果呢?请同学们考虑、答复。
〔学生答复:唐蔬菜栽培技术有了创新,在冬季利用温泉水促进瓜果蔬菜的成熟,如长安附近的农民,引俪山的温泉水流入田间,促进黄瓜和韭菜在早春成熟。
所以说:“二月中旬已进瓜〞〕我们如今一般是采用塑料大棚进步温度,促进瓜果、蔬菜的早熟。
##省汉川市第二中学高三历史单元测试卷第四单元隋唐测试<##省汉川市第二中学魏开方2006.8.>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隋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有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特点,据此回答1~5题。
1、隋朝能够统一全国的根本因素是〔〕A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经济的平衡B北方的民族融合民族间的矛盾消失C隋初出现"开皇之治" D战略战术正确2、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根本原因是〔〕A国家的统治中心逐渐东移B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C江南地区经济地位的日益重要D为镇压北方农民起义提供运输通道3、隋唐的大运河连接淮水和长江的那一段称为〔〕A邗沟B江南河C通济渠D永济渠4、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其主要作用是〔〕A巩固隋朝的统一B方便隋炀帝南巡C促进南北经济交流D加强北部的边防5、下列古诗中,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B"汴河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C"今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D"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唐朝前期,统治者励精图治,结果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恢复发展的盛世局面,据此回答6~9题。
6、通过秦末、隋末农民起义的史实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A实现了改朝换代B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C消灭了大批官僚地主,农民夺回了一些土地D使封建王朝名存实亡7、唐初皇帝调整统治政策所发挥的作用,客观上最能体现战国时期儒家"仁政"主张的是A三省六部制、科举制B租庸调制、科举制C均田制、科举制D均田制、租庸调制8、下列哪项内容与武则天有关〔〕A虚怀纳谏,知人善任,量才授职B破格用人,创立自荐求官制度C戒奢从简,禁止地方官进贡珍宝D限制佛教,裁汰僧尼和禁建新寺9、人们基本上肯定武则天的统治,主要是因为〔〕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B她协助多病的唐高宗处理政事C她重用了一些有才能的人做官D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得到发展,据此回答10~15题。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第五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教案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发达的水陆交通,统一的货币,市场较前代发达;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繁华城市。
二、能力培养目标1.指导学生归纳隋唐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的发展情况,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2.在教师帮助下,让学生分析“为什么说隋唐是我国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达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出发,正确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教师在讲述隋唐经济的发展时,引导学生运用政治和经济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行分析:隋唐初期社会的安定和政策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经济的发展,又巩固了隋唐的政权。
三、思想教育目标1.隋唐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中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隋唐时期,长安和洛阳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
3.通过学习隋唐经济的繁荣以及它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来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要点一、农业的发展1.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2.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二、手工业的发达1.产地分布广泛2.生产规模扩大3.分工细,品种多4.技艺水平提高三、商业的繁荣1.发达的水陆交通2.统一的货币3.市场较前代发达4.商人的发展和胡商四、城市的兴旺1.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繁华大都会2.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五、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节为两课时。
本节重点: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商业的繁荣、长安和洛阳。
本节难点: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影响、邸店和柜坊。
二、引导学生回忆上节隋唐制度的革新情况,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隋和唐前期推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农民有了土地,生产时间也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许多荒地开垦出来。
这些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发展,出现了一些繁荣的大都会,隋唐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然后引入新课。
三、“农业的发展”一目,为本课的重点。
本目需要讲清农业发展的三个特点。
1.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
江南地区本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的条件,但是江南的开发却非常晚。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和关中(包括淮河流域)遭受到严重破坏,而江南地区又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这对它后来代替原来的古老的经济区而上升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十分有利。
那时,江南开发以土地资源的开发成果最为显著。
江南多山多水,于是一场以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的造田运动大规模展开。
讲至此处,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刘禹锡和温庭筠诗歌内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师要先讲明圩田的概念,然后叙述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的具体情况,最后阐述造田运动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影响,和由此造成的水旱灾害,这是水土资源过度开发的消极方面。
此内容为本节的难点,可组织学生讨论,然后由教师归纳总结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教师还可联系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的事实,使学生对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危害有更深的体会。
圩田是水田,适宜种植水稻。
水田的增加,促使粮食产量大为提高。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应向学生指出,教材这里讲的是“开始南移”,到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才完成其转移的进程。
然后重点讲明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
隋和唐朝初期经济重心集中在黄河流域即中原地区,这种形势追溯到前代。
安史之乱以后,北方遭到战争的严重破坏,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停滞甚至倒退,而南方经济则持续发展。
北起淮水,南达五岭,西起湘水,东至海滨的广大地区,成为唐中叶后农业最发达地区。
2.农田灌溉的进步和农具的改进。
教师按教材内容应明确三点:①隋建立时间虽短,但水利事业成就相当巨大。
如先后开凿了广通渠和大运河。
它们本属运输渠,而也使沿河两岸获得很大的灌溉之利。
再讲明唐政府重视水利。
唐中央和地方政府设有专门机构和人员管理水利,兴修的水利工程遍布全国。
②先要讲明曲辕犁最早出现于江东地区,便于水田耕作,再讲明曲辕犁的三处重大改进:一是把长直辕改成短曲辕,犁架变小,便于回转省力;二是增加了犁评,使犁箭可上可下,可以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三是改进了犁壁,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并能翻覆土块,断绝草根生长。
这是唐朝农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
然后讲明筒车自行旋转汲水至高岸的道理,引导学生对比三国时马钧创造的翻车,让学生认识,使用筒车,人无灌溉之劳而田有常熟之利的功效。
指出生产工具的改进对唐代农业生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唐代茶叶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饮茶之风由南方传入北方,由中土传至塞外。
由于茶有广大的国内外市场,茶的销路甚广,各地茶场主要都是在进行专业化的商品生产,并且都是大规模经营,茶的产量很大。
贞元后开始征收茶税,后又实行禁榷制度,把茶的产销收归官营,于是茶税成为唐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部分。
讲完本目,教师可指导学生看课本插图和小字部分。
小字部分则具体说明隋和唐前期人口增长情况,是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发展的三个特点要求学生理解。
四、“手工业的发达”一目,需要讲明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教材从四个方面说明了这个问题。
教师要重点讲清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并通过课本的实例加深对这些特点的认识。
四个特点要求学生理解。
有关陶瓷业、冶铸业、丝织业的知识,因学生初中已有所了解,建议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上的小字和看唐朝的秘色瓷图画,自己分析回答。
然后教师再作画龙点睛式的讲解。
五、“商业的繁荣”一目,除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商业发达的基础外,隋唐两朝还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措施。
教材分三个方面作了论述。
1.发达的水陆交通。
唐朝继承秦汉以来的驿传制度,建立了通达全国的驿道。
在各驿道上,与官驿相邻,出现许多为旅客服务的民营店驿和往来神速的驿驴。
水路运输也很发达,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发挥了很大作用。
在南方,以长江为骨干,钱塘江、珠江等河流、湖泊,构成了纵横交错的水路网,把许多城市联结起来。
2.统一货币。
除发展交通外,唐朝也进行了统一货币的工作。
武德四年(621)以前,市场上流通的是隋的五铢钱和其他古钱,非常混乱。
武德四年废去隋朝的五铢钱,通行新铸的开元通宝钱,这是唐代近三百年间长期通用的钱币。
货币的统一,对商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唐朝的商业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
“开元通宝”这一名词要求学生掌握。
3.隋唐的市场较前代发达。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隋唐时期的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隋朝和唐前期商业交易大都在国家设立的固定市场中进行,县以上的城市都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政府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
朝廷对市场的控制非常严格,对市场的设立、交易时间、店铺的规模都有严格的规定。
从唐朝中期起,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与国家对市场控制的削弱,商业经营的广度大大扩展,突破了从前的限制。
市场结构有了很大变化,教材从五个方面讲述市场的变化和商人活动:①隋唐时期,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邸店在各大商业城市不断兴办,邸店是兼营旅店、货栈与交易的场所。
②唐代为大量货币存放服务的机构也在较大商业城市出现,专营钱币存放与贷出的机构称为柜坊。
这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
邸店和柜坊这两个名词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因为它涉及到许多学生不易理解的有关商品经济的概念。
教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可依据课文的叙述,作深入浅出的讲授。
上述两个名词要求学生理解。
③商业活动的时间,唐代中后期也同样突破了“日中为市”的传统,交易时间大大延长,出现了“夜市”。
④讲述“草市”时,教师应先指导学生看课本的小字,使学生对“草市”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教师作画龙点睛式的讲解。
⑤那时候,经商的人大量增加,再加上外商的贸易活动,使唐朝的商业更加繁荣。
讲至此处,教师可让学生阅读课本的小字部分。
不少唐诗反映出当时的商人众多。
从富商王元宝和玄宗的对话,可知当时豪商富贾钱财之多,势力之盛。
六、“城市的兴旺”。
由于经济的发展,隋唐时期出现了一些繁荣的大都会,主要有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
教师让学生在《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上找出这几个城市的位置。
这些城市的主要特点是人口众多、商业繁荣。
1.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繁华的大都会。
①长安。
讲述时可运用挂图《唐长安城平面复原图》,需要讲明四个问题:A.隋唐两朝的都城,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
B.规模宏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
C.人口众多,对商业的需求量大,促成长安商业的繁荣。
D.商业繁荣,东西两市店铺林立,行业很多,珍奇积聚。
课本上的小字描绘长安城的繁荣,可鼓励学生阅读。
②洛阳。
需讲清两个问题:A.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B.商业繁荣,有南、北、西三市:丰都市、通远市、大同市。
特别是通远市,由于面临通济渠,实际上是南北大运河的水运枢纽。
最后指出,长安和洛阳的交通和商业繁荣超过其他都市,成为全国性的商业都市。
2.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
唐代中期以后,北方遭受战乱的破坏,而南方的经济则保持稳定并继续发展。
随着经济重心的开始南移,繁华的商业城市也在南方大量出现,尤其是长江流域的许多州城成为新的商业城市。
其中最有名的是扬州和成都。
①扬州。
大运河开通后,扬州地处大运河和长江交汇处,成为南北交通的枢纽,又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
唐后期,由于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②成都。
与扬州齐名的成都位于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物产丰富。
成都又是长江上游货物集散中心。
其商业辐射范围远至河西及陇右、剑南诸州。
“扬一益二”成为当时的俗语。
七、“社会生活的变化”一目,教师不必再增加新的材料,主要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和看两幅插图,使学生对隋唐时期的社会生活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