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公开课: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美日资产阶级革命
- 格式:docx
- 大小:13.18 KB
- 文档页数:5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一)俄国1861年改革1.原因(1)根本原因:农奴制的存在导致俄国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
(2)直接原因: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遭到惨败。
2.目的:挽救统治危机,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维护沙皇专制统治。
3.措施(1)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干涉他们的生活。
(评:未能获得真正自由,但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市场。
)(2)规定农奴可以得一块份地,但必须以高出当时实际地价许多的价格出钱来赎买。
(评:对农民的掠夺,但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金。
)4.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意义(1)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由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步伐。
但改革很不彻底(从目的而言),保留了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
(二)美国内战1.评价西进运动:一方面给印第安人造成了灾难和痛苦(又称作印第安人的“血泪史”)。
并未给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另一方面它促进了西部广大地区的开发和美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从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看,应肯定(主流)。
2.美国内战原因(1)根本原因:伴随着美国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两种经济制度矛盾(即北方工商业资本经济和南方种植园主经济)激化。
注意:这两种经济实质都是资本主义经济。
焦点: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3)直接原因:1860年,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总统。
另注意美国独立后领土扩张的方式:赎买(路易斯安)、武装颠覆或入侵(新墨西哥、得克萨斯)。
3.过程:(1)开始标志:1861年,南方一些州建立南部同盟,挑起战争。
(2)战争初期失利(原因:南方准备充分,北方幻想妥协,战备松懈)。
(3)重点掌握转折原因:1862年《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颁布(特别注意:文献颁布的原因:为摆战争困境,扭转战局;民意的推动)。
注意:《宅地法》内容:美国公民(主体)只要交付10美元的手续费,就可以在西部获得一块相当于64公顷的土地;连续耕种5年以上,这块土地就成为私有财产。
高中历史教案: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_高中历史教案范例第四节 19世纪六七十年月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重点: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难点: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形势的冲突;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胜利的缘由教学手段:利用地图、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进展形象直观的教学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一、导入引导学生分析时代特征,随着资产阶级力气的不断壮大,在19世纪六七十年月,一场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如洪水般向世界涌来。
二、俄国1861年改革:一组同学演示:“俄国农奴贫困的生活”主要表现大批农奴被农奴主束缚在土地上,过着贫困生活,没有自由,随时被打受虐,甚至降为奴隶。
而农奴主却过着浪费的生活,为牟取暴利,他们将大批的粮食、原料出口欧洲。
导致俄国资本主义进展所需的劳动力、原料、市场和资金无法解决,远远落后于西欧。
并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分析农奴制这种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已成为俄国经济进展的严峻阻碍,并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
二组同学演示:“克里米亚战斗俄国战败”主要表现经济上的落后导致军事上的失败,俄国社会冲突进一步激化,国内人民起义不断。
一名学生演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上台讲话:“与其等农夫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夫。
”引导学生分析沙皇改革的根本缘由,投影显示改革内容。
可启发学生思索:为什么废除农奴制“是一次对农奴的‘合法’掠夺?”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和有关资料。
组织学生探讨、评价改革的性质、作用及不彻底性。
本目小结提问:为何在封建制度最顽固的俄国会消失自上而下的改革,并且取得胜利?强调俄国改革的力气大于封建势力。
三、美国内战:三组同学演示:“美国的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出示“美国领土扩张”地图。
主要表现美国自独立后,制定的对外扩张领土的政策、扩张的手段、结果。
播放录像:“西进运动”片断,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其历史作用。
四组同学演示:“两种经济形式的冲突”突出表现美国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进展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间的冲突。
第六节《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有:俄国1861年改革及其评价;美国内战及其意义;德意志统一的历史条件;意大利的统一;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及意义。
二、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既有重点又能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使学生认识到:俄国1861年改革是由俄国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改革,它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仍保存大量封建残余。
美国内战是两种经济形式矛盾发展的结果,它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结果取消了黑人奴隶制度,加速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德、意两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其统一的必要前提,两国均采取王朝战争形式完成统一,因而保存了大量封建残余。
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的强国。
【教学重难点】本节重点: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
本节难点: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
【教学内容】一、俄国1861年改革1、改革背景内因①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场越来越多,交通运输与对外贸易也比以前发达。
②农奴制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外因:1853—1856年,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战败克里木战争中惨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俄国的腐朽性。
正如恩格斯说:“克里木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2、改革者:亚历山大二世亚历山大二世自幼被立为太子,学习治国之策。
曾周游欧洲各国,深知农奴制是俄国落后的根源。
1855年匆忙继位,正值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国力急剧下降之际,国内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材料: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目的:挽救统治危机性质:沙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2、开始为了阻止革命的发生,1861年2月19日(公历3月3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改革法令和关于废除农奴制度的特别宣言。
第四节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之俄国1861改革课标要求:了解 1861年俄国改革的背景和评价。
通过学习1861年俄国改革认识到:废除农奴制是俄国沙皇为巩固统治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它为俄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改革也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内容讲解一、1861年俄国改革的历史背景{原因?}1、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农奴制改革的根本原因。
19世纪上半叶,俄国仍然是一个以农奴制为基础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
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因素在俄国社会内部逐步发展起来。
到1860年,俄国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已经有一万多家,工人人数达到86万,其中百分之六十二是雇佣工人。
但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发展。
农奴没有人身自由,工厂中缺乏大量自由的劳动力;农奴收入微薄,购买力很低,使得工业发展缺乏广阔的国内市场。
残酷的封建剥削激起广大农民的反抗,严重威胁着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
2、克里米亚战争是诱发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直接因素。
克里米亚战争{俄国与英法争夺土耳其的争霸战争}的失败彻底暴露了农奴制落后和腐朽,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经济状况更加恶化,使一切矛盾表面化和尖锐化。
而此时有些地主已经看到了农奴制不如资本主义更为有利可图,开始放弃自然经济,逐步转向商品经济。
3、俄国内部革命是农奴制改革的社会因素。
1825青年军官发动了反对沙皇专制的和农奴制的起义,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但失败了。
以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揭露和抨击消息专制和农奴制,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
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1858年到1860年。
俄国共发生300多次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实质上是农民“自下而上〞的消灭农奴制的尝试。
4、在内外交困形势下上台的亚力山大二世认识到惟有变革才能自救,他认为“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强制在俄国发起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
19世纪60—70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教案19世纪60—70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本节重点知识】1、俄国1861年改革的原因、人物、内容、评价;2、美国领土扩张的手段、结果和影响(西进运动);3、美国内战的根本原因(特别是两种经济制度及其矛盾的焦点和影响)、导火线;4、美国内战的起讫时间、林肯政府的两个法令、葛底斯堡战役及其意义、林肯被刺;5、对美国内战的评价;6、德意志统一的根本原因和普鲁士具有的优势;7、俾斯麦的“铁血政策”;8、德意志统一过程中的三次王朝战争的名称、结果;9、德意志统一完成的标志和影响;10、意大利统一的根本原因和撒丁王国的成为统一核心的原因;11、加里波第远征两西西里王国和意大利王国成立的时间;、意大利完成统一的标志和影响;13、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危机的表现;14、日本倒幕派的核心和武装倒幕的经过、明治政府迁都;15、明治维新的目的、措施、成功原因和影响。
【知识结构图解】一、俄国1861年改革1、历史背景:①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a、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在俄国有了一定发展;b、农奴生活贫困,没有人身自由,造成国内市场狭窄,自由劳动力缺乏,社会经济大大落后于西欧。
②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国内的社会经济危机③目的:为了挽救统治危机,俄国统治者不得不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2、时间:1861年3、人物:沙皇亚历山大二世4、内容:①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②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以高价赎买(实质是对农民的掠夺)5、评价:①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资产阶级性质),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②废除了农奴制度,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二、美国内战1、背景:美国的领土扩张①手段:赎买、武装颠覆、入侵(侵略战争)②结果:19世纪中期,美国领土从大西洋沿岸扩展到太平洋沿岸③影响:形成了美国历史上的西进运动——一方面,土著印第安人遭到血腥屠杀,或被赶往更为偏远、荒凉的地区;另一方面,西部广大地区得到开发,客观上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上册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第2课时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9世纪60~70年代俄国、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
这些国家国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强,在世界上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然而到目前为止,一个曾经为人类文明作出杰出贡献的国家还没有进入我们的视野,那就是德意志。
截止到19世纪60年代,德意志还是一盘散沙。
所以,德意志当时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要实现日耳曼民族的复兴,必须首先实现国家的统一。
三、德意志统一1.统一的历史条件(1)统一的必要性师:(演示软件地图“德意志的分裂”)生:(看图,思考)师:19世纪中期的德意志有近四十个邦和自由市,各邦在内政、外交和军事等方面仍各自为政。
其中,奥地利是德意志政治领袖。
而普鲁士紧随其后,双方为争夺德意志领导权明争暗斗。
19世纪五六十年代,德意志的工业革命蓬勃开展起来。
各邦中普鲁士的地位越来越重要,1834年,以普鲁士为主,共有10多个主要邦国成立了德意志关税同盟,该同盟免除各邦之间的内部关税。
(演示软件地图“德意志关税同盟”)生:(看图,思考)师:通过观察以上两张史图,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师:德意志的经济状况与政治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政治四分五裂,经济上统一已初露端倪。
这强烈呼唤着政治统一,因为分裂已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最严重的障碍。
例如:各邦之间当时迫切需要的人口和资源技术的流动被限制;资产阶级要拓展海外殖民地,缺乏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护。
可见德意志统一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经济上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政治分裂的严重阻碍。
另外,19世纪中期欧洲民族主义方兴未艾,在德意志的四周,早已出现了一系列民族成分单一的统一国家,德意志要在未来强国林立的欧洲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以政治统一来实现民族的复兴。
因此,19世纪中期德意志要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要振兴德意志民族,首先都必须实现国家的统一。
可见,统一已是大势所趋,越来越急迫地提到了历史发展日程上。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说课稿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第三章的第四节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第一个课时的内容,具体设计如下: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第三章讲述的是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历史,主流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本节承接第一节工业革命,讲授在工业革命推动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的政治运动,包括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的统一和日本明治维新,通过改革或革命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又为下一节的资本主义扩张埋下了伏笔.
教学目标:通过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原因,内容和影响;美国内战的背景,经过和意义等基本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中期俄国封建农奴制面临严重危机,改革是挽救统治危机的措施,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是封建主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历史的转折点,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而美国内战是美国两种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之间矛盾斗争的必然结果,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维护了国家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但内战没能彻底消灭种族歧视,黑人仍受到不平等待遇.利用对教材部分内容的处理提高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通过教材两段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
19世纪60—70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教案19世纪60—70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本节重点知识】1、俄国1861年改革的原因、人物、内容、评价;2、美国领土扩张的手段、结果和影响(西进运动);3、美国内战的根本原因(特别是两种经济制度及其矛盾的焦点和影响)、导火线;4、美国内战的起讫时间、林肯政府的两个法令、葛底斯堡战役及其意义、林肯被刺;5、对美国内战的评价;6、德意志统一的根本原因和普鲁士具有的优势;7、俾斯麦的“铁血政策”;8、德意志统一过程中的三次王朝战争的名称、结果;9、德意志统一完成的标志和影响;10、意大利统一的根本原因和撒丁王国的成为统一核心的原因;11、加里波第远征两西西里王国和意大利王国成立的时间;12、意大利完成统一的标志和影响;13、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危机的表现;14、日本倒幕派的核心和武装倒幕的经过、明治政府迁都;15、明治维新的目的、措施、成功原因和影响。
【知识结构图解】一、俄国1861年改革1、历史背景:①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A、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在俄国有了一定发展;B、农奴生活贫困,没有人身自由,造成国内市场狭窄,自由劳动力缺乏,社会经济大大落后于西欧。
②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国内的社会经济危机③目的:为了挽救统治危机,俄国统治者不得不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2、时间:1861年3、人物:沙皇亚历山大二世4、内容:①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②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以高价赎买(实质是对农民的掠夺)5、评价:①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资产阶级性质),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②废除了农奴制度,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二、美国内战1、背景:美国的领土扩张①手段:赎买、武装颠覆、入侵(侵略战争)②结果:19世纪中期,美国领土从大西洋沿岸扩展到太平洋沿岸③影响:形成了美国历史上的西进运动——一方面,土著印第安人遭到血腥屠杀,或被赶往更为偏远、荒凉的地区;另一方面,西部广大地区得到开发,客观上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俄国1861年改革的原因、内容和影响;美国内战的背景、经过和意义;德意志统一的历史条件,俾斯麦和“铁血政策”,三次王朝战争和统一的意义;意大利统一的历史背景及统一进程、加富尔和加里波第;日本明治维新之前的社会状况、武装倒幕,明治维新的内容及成功原因和历史影响。
二、思想教育目标1.通过分析俄国1861年改革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中期俄国封建农奴制面临严重危机,改革是挽救统治危机的措施,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是封建主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历史的转折点,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2.通过分析美国内战使学生认识到这场战争是美国两种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之间矛盾斗争的必然结果,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北方主张废除黑人奴隶制,维护国家统一,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历史发展趋势。
北方的胜利,黑人奴隶制的废除,维护了国家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
但内战没能彻底消灭种族歧视,黑人仍受到不平等待遇。
3.通过分析德意志统一和意大利统一,使学生认识到工业革命的开展,使德意志、意大利两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两国统一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特殊的国情及当时两国资产阶级软弱,使两国都采取了自上而下王朝战争的形式完成了统一。
但统一后两国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统一使德国、意大利走上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道路,并对欧洲格局产生了重大历史影响。
4.通过分析日本明治维新使学生认识到日本明治维新是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通过武装倒幕建立起以天皇为首的地主资产阶级联合政权,自上而下地进行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日本由封建落后、民族危机走向发展资本主义、实现民族振兴的历史转折点,给亚洲国家和人民带来深刻的启示和影响,同时也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
三、能力培养目标1.在本节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从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第四节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知识与能力1、了解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南北战争、林肯颁布的《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德国的统一和俾斯麦的“铁血政策”、王朝战争、意大利的统一、加富尔和加里波第、日本明治维新等有关大量史实,宏观认识这一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浪潮。
2、认识这一革命与改革浪潮时期的背景和原因,了解历史大趋势。
3、认识这一系列运动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的有关内容,了解社会运动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进步性。
4、了解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认识历史名人成长的关键过程,尤其是年轻时代的特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这一系列运动的共同背景、共同特征、共同作用和影响,掌握宏观把握分析历史大事件的方法。
2、通过分析一系列历史事件性质与表现形式的不同,学会区分历史事件的属性与表相。
3、通过地图了解和进一步认识这一次改革与革命浪潮对国际关系格局产生的重大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和了解重大社会改造运动,认识世界近代史的趋势和历史进步性的特质。
2、通过了解重大历史人物的生平,尤其是青少年时代的成长经历,使学生受到感染,树立为人类进步事业努力读书的理想。
3、通过分析以上重大历史事件属性的共性和特性,了解历史时期的阶段性特征。
教学重点: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
教学难点: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各国资产阶级运动的背景认识。
教学方法:史论结合法、横向对比、教学课件。
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848年革命失败后,欧洲暂时陷入了革命低潮,封建势力甚嚣尘上。
但19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欧洲和北美,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
于是,为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加快发展步伐,俄、美、德、意、日本四国展开了不同形式的政治斗争。
联系工业革命的影响。
一、俄国1861年改革。
回顾前次俄国彼得一世改革,指出其基本特征为加强农奴制度,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使俄国走上扩张道路。
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课程导入】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革命和改革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席卷了欧美大陆和东方的日本,它们相继步入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以确立。
我们已经知道英、法、美通过革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那么,俄国和日本是以何种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呢?解放农奴19世纪中期,俄国的农奴制危机非常严重,极大地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俄国实行一次废除农奴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这就是俄国历史上的1861年改革。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次改革是怎样进行的吗?有何作用?标志着什么?为什么列宁说“当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了呢?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日本和中国曾经都是西方列强侵略和掠夺的目标,但与中国不同的是,日本很快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一处炼钢厂成为亚洲惟一从西方殖民压迫的厄运中解脱出来的国家,并开始了对外侵略扩张;而中国依旧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任人宰割。
你们一定想知道是什么原因使日本历史发生了如此重大的转折?我们在谴责日本侵华的同时,从中又受到哪些启示,得出怎样的历史教训呢?让我们现在一起走进日本明治维新时代,共同探讨。
明治维新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明治政府采取了哪些有效的改革措施?对日本的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又有何局限性呢?通过本课的学习,让我们一起去寻找解答这些问题的钥匙吧。
【知识网络】【学习探索】1.列宁说:“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1)列宁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俄国1861年改革对农民的掠夺性和历史进步性两者之间的关系?(2)假如你是俄国当时的一个农民,你愿意接受这个改革吗?为什么?请大家讨论后,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2.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分别是发生在日本和中国的较为典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结果截然相反:一个成功,走上了近代亚洲强国之路;一个失败,依旧是任人宰割的对象。
专题复习2: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美日资产阶级革命》
教学设计
陈永贵
一、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知道亚历山大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理解改革促进了俄国历史的进步:知道《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知道明治维新的主要政策,理解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梳理资本主义发展的线索,识记相关事件的基本史实。
2、比较资本主义的革命和改革,能够多角度分析比较其异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现象。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复习内容是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扩
展》,主要内容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后,资产阶级统治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进一步巩固与扩大的历史过程,这部分内容在整个世界历史中属于重点内容,占有重要地位。
三、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近三年历史学科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在第一轮新课学习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上可以拥有较大的发挥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挖掘教学潜力,努力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师生合作,进行知识整合。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设计“抢答我最快”“说异同”等活动,采用半扶半放方式,老师做必要的指点和补充,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多角度分析比较其异同,归纳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形成对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发展的历史较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
当堂检测,精心设计练习题,引导学生掌握选择题及材料题的答题方法。
五、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