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自考《大学语文》复习重点:再别康桥
- 格式:docx
- 大小:37.72 KB
- 文档页数:2
《再别康桥》知识点复习《再别康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绚丽的画面,营造了一种脱俗、空灵的意境,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情别绪,给人以审美享受。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知识点复习,希望大家喜欢!《再别康桥》知识点复习一1、开头结尾连续使用轻轻、悄悄的作用?【1、反复修辞,增加了诗歌轻盈、飘逸、洒脱的节奏2、营造了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3、反映了诗人对康桥的喜欢,眷恋以及离开时的惆怅4、只身而来,只身而去,并不打扰谁,虽为洒脱,内心不舍,无奈惆怅。
】2、“西天的云彩”。
【康桥的化身。
人文与自然景色的融合,生活理想的结合体。
】3、为什么柳树是金色的?【河畔的柳树沾染了夕阳的颜色。
】4、如何理解“新娘”?【比喻、拟人。
状柳枝的婀娜,鲜明动人,美丽而甜蜜,从而有力的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眷恋,对母校的难分难舍(在心头荡漾)。
】5、青荇为什么是油油的?招摇可以改成“摇动”么?【1、写出了青荇的鲜活、明亮,具有生命力2、不可以,拟人修辞,写出了青荇有情有意,作者赋予青荇人的情感、生命,把植物写得情意绵绵,活灵活现。
3、青荇似乎在向诗人招手致意,体现了一种难分难舍,依依惜别的深情。
】 6、为什么我甘愿做一条水草?【可以永远和康河相依相偎,永不分离,表达诗人对康河的永久眷恋之情。
】 7、“天上虹和彩虹”象征什么?为什么天上虹被揉碎?【1、象征诗人的理想,美丽却易碎,美好的事物往往不长久2、暗示诗人的梦想破灭,彩虹又把无形的梦想具体化了。
】8、为什么而想放歌?为什么“向青草更青处漫溯”?【1、为了追寻他人生的梦想;为美丽的母校而放歌2、载着星辉去追寻人生梦想。
】9、为什么又不能放歌?【1、即将离别康桥,幻梦回到了现实;2、寻到的.不是理想,是哀愁、沉默。
】10、诗歌情感线索。
【惆怅=眷恋=放歌=哀愁=沉默=离别】【入梦=寻梦=梦破】11、“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悄悄:离开时的心情,无形;笙箫:奏出哀怨的乐音,把离愁具体化,形象化。
《再别康桥》逐节讲析《再别康桥》逐节讲析轻吟漫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会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一个个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逐节讲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2、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
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3、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
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4、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
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5、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
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6、第六节,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
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诗境恢复寂然。
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保持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
7、第七节,与开头呼应。
《再别康桥》2020年自考专科大学语文考试重点(含答案)努力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年龄无关!生活要有激情,只要你有前进的方向和目标,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负能量的脑袋不会给你正能量的人生!简简单单,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
考点放送丨《再别康桥》2020年自考专科大学语文考试重点(含答案)
269.本诗主旨是什么?答:重游故地时眷恋、珍惜而又略带忧郁的情怀,寄托着他对西方文明的深挚向往和追求。
270.本诗有什么艺术风格?答:写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华美、言简意赅、音调柔美。
271.这首诗的诗性美感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答:⑴意象美、景物美。
⑵抒情手法精彩多样。
⑶建筑美——结构完整、章节整齐。
音乐美——节奏的匀称,音节的顿挫,韵律的和谐。
272.诗中主要运用了哪些抒情方法?
⑴“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答:移情于景
⑵“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借比喻抒情
⑶“西天的云彩”、“彩虹似的梦”:借象征抒情。
前者象征西方的文明。
后者象征美好的理想。
以上就是考点放送丨《再别康桥》2020年自考专科大学语文考试重点(含答案)相关内容
1。
再别康桥徐志摩一、文学常识:1、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2、主编《新月》月刊,是新月社的主要代表;3、早期的诗歌抒发了对英美式资产阶级民主的追求和期待,后期的诗歌多表现理想破灭后的彷徨、迷惘、幻灭的没落情绪;4、诗风纤丽委婉,轻盈飘逸,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5、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翡冷翠的一夜》;散文集:《爱眉小扎》《秋》;小说集:《轮渡》。
二、特点:运用鲜明生动的意象(内含意藴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营造梦幻般优美意境、寓意于景、抒发独特的思想情感。
三、理解诗歌中比喻、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的深刻内涵。
四、反复诵读、体味诗歌的结构、语言特点及音乐美。
五、课文说明:1结构:全诗以诗人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展现了康桥迷人的秀丽风光,从而抒发了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深情。
全诗七节,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7节),先实写诗人独自悄悄来到康桥作别的情景,连用三个“轻轻的”,在轻盈跃动的节奏中透露了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托出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末尾一节呼应开头,用夸张的手法,再次表达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深情。
“云彩”本来就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偏说“不带走一片云彩”,钟爱、惜别之情浓烈真切。
两节在节奏、句式上都是一致的,只是将“轻轻”变成了“悄悄”,融入了更多的浓得化不开的离别之情。
第二部分(2-3节),选择鲜明生动的意象,描绘了康桥的所见所感,尽情抒发了对康桥和自由生活的深情热爱和无限眷恋的感情。
第2节描绘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的情景。
夕阳照射中的柳树,如同镀上了一层金色,妩媚娇艳。
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水中,就像一位娇艳美丽的新娘。
于是诗人感到在水中荡漾的波光艳影,就荡漾在自己的心头,浸透诗人无限欢乐和眷恋之情。
第3节,描写康河的水草。
水草绿绿的在柔波中招摇,就好像有意向诗人招手示意。
诗人深受感染,情不自禁地愿意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承受清波的抚爱。
《再别康桥》一、写作背景《再别康桥》这首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旅游欧洲的归途中,时值1928年11月6日。
“康桥”现在通译为“剑桥”,英国的学术、文化中心,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也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
徐志摩年轻的时候曾在此读书、生活过,结识过许多英国朋友。
这次重游康桥是在一个夏天晴朗的午后,诗人独自怀着对往事美好回忆的激动心情,悄悄地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但遗憾的是,由于他事先没有联系好,他所熟悉的朋友一个也不在。
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地迎接他。
于是,他就一个人漫步在七八年前曾生活过的地方,感受那份美好的回忆。
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在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挥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表现了一种淡淡的离情别绪,较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的创作风格。
二、文章结构从意象上看,全诗有一个由概括到具体再到概括的过程:从第一节的“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到第二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再到第三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意象逐渐地由大到小,由概括到特写。
而第四、五节的寻梦放歌进入了更具体的意象特写之中。
然后由第六节的“悄悄是别离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到第七节“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逐渐由具体的特写回到概括的大景之中。
诗中,不愿打扰康河的“我”因金柳艳影荡入心中而走近康河,看着向自己招手的水草,竟忘了不愿打搅的初衷,想象自己成了一株康河的小草,进而飘向自己如诗如梦的遥远青春。
于是此时不管是撑长篙漫溯还是载星辉放歌,都已是景中有我、我中有景,康河就是我,我就是康河。
游梦的极致为放歌,放歌却让自己走出了梦境,于是又开始走向大景,走向主客互为呵护的相对画面。
从情感抒发上看,与意象变化相对应,有一个抒情主体与客体之间感情交流的由浅到深再到浅的过程。
由第一节的“轻轻的我走了”到第二节的“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再到第三节的“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逐渐由较浅的交流到较深的交流。
《再别康桥》原文及内容赏析《再别康桥》原文及内容赏析(通用8篇)《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再别康桥》原文及内容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别康桥》原文及内容赏析1《再别康桥》原文作者: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再别康桥》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笔名南湖、云中鹤。
浙江海宁人。
1921年前后开始写诗,被誉为新月诗派的台柱。
1918—1922年先后曾留学于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
1922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徐志摩是发起人之一。
1926年他与闻一多等主持《晨报》的《诗镌》。
在《诗镌》上,徐志摩与他的新月派诗人一起,做着他们的新诗实验。
1927年春与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创办《新月》月刊,并主持编务工作。
《新月》的创刊,把新月诗派的创作推向高峰。
1931年11月19日,从上海飞往北平的途中,因飞机在济南开山一带失事,年仅35岁的徐志摩不幸身亡。
1922年徐志摩回国。
军阀统治下中国现实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渐渐破灭。
1928年秋天,他再度游历英国,《再别康桥》写于从英国回来的1928年11月6日的轮船上。
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那段日子,尤其深深地影响了徐志摩的一生,他称剑桥(也即“康桥”)为自己的“精神故乡”。
剑桥所体现的英式文明,令徐志摩陶醉,逐渐形成他心中梦寐以求的“康桥理想”。
《再别康桥》基本解读“康桥”是徐志摩精神的故乡,与康桥匆匆作别,那种心情自然是依依难舍的。
《再别康桥》原文解析《再别康桥》原文解析这是一首抒写自然之美与作者心情的短诗,诗人是崇尚、赞美自然的。
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细腻,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
不仅如此,而且康桥是诗人的理想。
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然而,满目疮痍的中国,是非颠倒的年代,艰难的民生,使诗人的康桥理想逐渐破灭。
这首诗写于一九二八年诗人重返英伦归国途中。
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忆,而离别在即,诗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荡起阵阵伤感的涟漪!描写康桥的自然美,表现作者对康桥的不舍眷恋及心底的惆怅,是这首诗的主题。
徐志以其独抒性灵的诗风一时。
他的诗,轻灵飘逸,幽婉洒脱,集意境美、建筑美、音节美和绘画美于一身,同时对中外诗艺进行融合,追求一种“纯真的诗感”。
这些在《再别康桥》可见一斑。
这首诗意境优美,情感深挚含蓄,诗思精巧别致。
诗人以康桥的自然风光为直接抒情对象,采取间接抒情的方式,寓情于景,人景互化。
通读整首诗,无一处不是在写景、又无一处不是包含着诗人那淡淡的离别愁绪。
诗的第一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行文看似洒脱,实则是无奈与惆怅:诗人知道,康桥的美景是永存的'无法带走的,改变的是人的心境,失落的是曾经的梦想,而带走的只是那份似淡实浊的眷恋与忧愁。
往下,诗人运用比喻,将金柳看成是荡漾自己心头的新娘,甚至他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第四节中,是清泉倒映了天上的彩虹,还是天上的彩虹融入了清泉?那种“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意境开阔而悠远,正如诗人那淡淡的却又无处不在的愁情。
那绚烂如虹的梦早已揉碎、沉淀在其间诗人轻轻地吟哦也许正是对往日康桥理想的一种悼念?情感在每一个意境中不断升华至高潮。
如果说诗的前四节描写的是自然之景,而到了第五节则回忆人的活动。
诗人仿佛看到往日的自己长蒿漫溯,在康桥寻梦的情景,那时的自己是怎样的意气风发啊,现实中的诗人禁不住也要放歌了——但他不能放歌,因为要离别,因为离别时是满心的不舍与惆怅。
《再别康桥》全文简析《再别康桥》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节诗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
最后的“西天的云彩”,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
所以这节诗为整首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再别康桥》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新月诗派的“三美”,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
音乐美是徐志摩最强调的,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例如“悄悄”、“轻轻”、“沉默”,再者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
再是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再是压韵。
所谓建筑美,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
再谈到绘画美即是词美,如“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
这三者结合起来,徐志摩追求“整体当中求变化,参差当中求异”,显示出新月似的特点和个性,概括为: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飘逸的风格。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
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
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
再别康桥原文与赏析再别康桥原文与赏析《再别康桥》格调委婉轻盈,诗行整齐和谐,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流露出诗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再别康桥原文与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赏析一:《再别康桥》最初发表于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诗集《猛虎集》。
是诗人重游康桥之后,在归国途中写下的一首绝版之作。
诗人一开头用三个轻轻的,写作别母校的离别情绪,给人一种宁静的氛围,同时也把自己对康桥的缠绵之情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在诗人的心中康桥已经被理想化、诗化了,诗人对那里的一草一木,无不包含着深情厚意。
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清泉,星光斑斓的夜色,沉默的夏虫,无一不被理想化、诗化、人格化。
康河边那婀娜多姿的翠柳被夕阳染成灿烂的金色,宛如戴着红盖头的美丽动人的新娘,夕阳又把她的艳影投入微波荡漾的康河。
诗人完全沉醉在这如诗如画的黄昏美景中,他神思恍惚,心儿似乎又成了康河的水波,那新娘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诗人对康桥是那么痴迷,以至于当他看到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时,顿生羡慕之情。
他竟甘心做一条水草,渴望如那水草一般永远生活在康河柔波的爱抚中,榆荫下那一潭清泉也被夕阳点染的绚丽迷人,仿佛是那七色的彩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诗人在康河留连忘返,夜色降临还不忍离去,他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在星辉斑斓的康桥夜色中泛舟寻梦,这里最宜放歌的时候,但诗人已无心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切都在不言中,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样自然而然的引出了最后一节那种“悄悄的”心情。
2020年自考《大学语文》复习重点: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学习要点
(选择)(1)本诗是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在英国再度游览剑桥大学后
的一首抒情诗。
(选择、简答)(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重游故地时眷恋、珍惜而略带
忧郁的情怀,寄托着他对西方文明的深挚向往和追求。
(选择、简答)(3)本诗具有悦目赏心的意境美。
这意境美体现在诗
情画意的意象美。
诗人的情感都是通过描写物象来渲染的,所以诗意
含蓄而蕴籍。
垂柳艳影、青荇柔波、榆潭彩虹、篙船星辉、夏虫笙箫,一个个画面动静交错,历历在目。
作者将自己的身影、心意、向往糅
合进画面,情与景水乳交融,使意象内涵丰富而韵味浓郁。
(选择、简析)(4)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波
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这是自喻为物,托物寄托作者对西
方文明的崇敬之情,贴切而易懂。
“西方的云彩”和“彩虹似的梦”
是隐喻,前者是即景暗示西方文明,后者是造景隐喻美好理想。
以
“夕阳中的新娘”喻“河畔的金柳”,表现诗人对西方文明的崇敬;以
声音“别离的笙箫”通感比喻行为举止的“悄悄”,表现诗人对康桥
的依恋之情,新鲜而动人。
(选择、简析)(5)“西天的云彩”和“彩虹似的梦”是象征,前者
象征西方文明,后者是造景象征美好理想。
(选择、简析)(6)本诗具有诗歌体式的建筑美、音乐美。
建筑美主
要体现在结构的完善、章节的整齐、句式的匀称;音乐美主要体现在节
奏的流畅、章节的顿挫、韵律的和谐。
尤其理应指出的是,本诗的建
筑风格和音乐节奏,与诗情的轻柔基调、诗人的幽微心态十分吻合,
而首尾内容的呼应、形式的对称、韵魏合拍,则给人一种周而复始、
循环往复的旋律感、委婉精妙。
(选择、简答)(7)本诗抒情手法精彩多样。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
甘心做一条水草”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这是自喻
为物,托物寄情,贴切而易懂。
以“夕阳中的新娘”喻“河畔的金柳”,以“别离的笙箫”喻“悄悄”,是通过比喻抒情,新鲜而动人。
“西天的云彩”和“彩虹似的梦”是用象征抒情。
特别是反复用“轻
轻来”、“悄悄走”,是用行为举止来渲染惜别之情,更是亲切感人。
正保网校推荐:2020年自学考试课程!点击进入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