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室人机分析与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326.50 KB
- 文档页数:4
飞机驾驶舱人机工程设计分析飞机运行环境特殊,如果因为设计不当而影响驾驶效果,很容易出现严重的安全事故。
因此,在对飞机驾驶舱进行设计时,需要确定人机工程核心地位,保证可以为驾驶员提供一个安全、舒适、高效的飞行环境。
文章结合现有设计经验,基于飞机驾驶舱人机工程设计准则体系和布局规则,对设计要点进行了简要分析。
标签:飞机;驾驶舱;人机工程设计合理的驾驶舱,要求可以为飞行员提供飞行信息,使其可以精准的控制飞机,完成飞行任务。
对飞机驾驶舱进行人机工程设计,核心要求对飞机安全、性能进行保障,充分发挥具有的作战效能,提高人机匹配度,为飞行员提供安全舒适的操作环境。
应结合实际情况,对现存不足进行分析,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优化。
1 飞机驾驶舱人机工程设计分析对飞机驾驶舱人机工程设计内容进行分析,涉及到的学科比较多,包括照明、视觉、色彩、多体动力学、光学以及生物力学等,需要根据实际操作应用需求,做好每个节点的科学设计,确保可以满足飞行员操作要求。
驾驶舱设计可分为需求定义、概念设计、总体设计、详细设计以及试飞几个阶段,在不同阶段均需要明确相应的人工工程设计要点和目的。
例如需求定义阶段,要确定合理的设计理念,并完成需求分析,确定各子系统设备系统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人因评估输出设计理念评估、需求分析与评估。
概念设计阶段即重点对驾驶舱功能流程与需求操作进行分析,确定概念设计框架,然后便可进行初步设计,做好人机功能分配与操作界面设计,并要适当引入人机工程新型技术与系统功能[1]。
详细阶段则必须要结合驾驶舱工程模拟器对机组工作负荷进行分析,并确定情景意识与人机差错,对飞机操作程序进行优化,为试飞阶段打好基础。
2 飞机驾驶舱人机工程设计要点2.1 人机工程设计要求2.1.1 一体化即控制和显示一体化要求,确定位置与运动关联分析必要性,将功能相关控制和显示设置在一起,并按照操作顺序与功能进行分类,将其设置在最方便位置[2]。
2.1.2 标记标牌任何标记标牌的设计,无论是内容还是位置均需要具有较高的可识别性、解读性,可以根据其内容描述来执行措施避免伤害。
汽车驾驶室人机界面设计技术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汽车驾驶室人机界面设计已经成为现代汽车研发的关键领域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汽车驾驶室人机界面设计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当前驾驶室人机界面设计面临的挑战,以及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和创新方法。
本文将介绍汽车驾驶室人机界面设计的基本概念,包括人机界面的定义、功能以及重要性。
随后,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述,概述当前汽车驾驶室人机界面设计技术的发展状况,包括最新的设计理念、技术手段和应用实例。
本文将重点分析汽车驾驶室人机界面设计面临的关键问题,如操作便捷性、信息呈现效率、用户安全性等方面的挑战。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提出一系列优化策略和创新方法,包括改进界面布局、优化交互流程、提升用户体验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本文还将展望汽车驾驶室人机界面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理念在驾驶室人机界面设计中的应用前景,以及未来驾驶室人机界面设计可能带来的变革和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汽车驾驶室人机界面设计领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用户体验的不断提升。
二、汽车驾驶室人机界面设计理论基础汽车驾驶室人机界面设计技术研究,离不开对人机界面设计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人机界面(Human-Machine Interface,简称HMI)是人与机器之间进行信息交互的媒介,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驾驶员的操作体验、驾驶安全以及车辆的整体性能。
在设计汽车驾驶室人机界面时,首先要遵循的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原则。
这意味着设计师需要从驾驶员的角度出发,考虑他们的操作习惯、视觉特性、认知心理等因素,确保界面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易于理解和操作。
界面设计应遵循一致性原则。
这意味着界面中的元素、操作方式、反馈机制等应保持统一,避免驾驶员在操作过程中产生混淆。
同时,界面设计还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驾驶员的个性化需求。
2020年第27卷第1期汽车驾驶室的人机工程学分析张 帅,张艳欣(沈阳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辽宁沈阳110159)摘 要:汽车驾驶室特别是驾驶员的操作空间设计,必须符合人机工程学。
人机工程学中的人体尺寸参数和人体结构特征使设计的产品更利于人体健康和操作舒适。
而基于汽车生产的特性,要求设计必须符合各种人群的人机关系。
分析了汽车驾驶舱内具有可调节性的配置,借此研究通用设计与汽车驾驶室的联系。
关键词:汽车驾驶室;人机工程学;通用设计doi:10.3969/j.issn.1006-8554.2020.01.073 汽车驾驶室空间与人机工程汽车驾驶室作为人自主操作的典型工作空间,在人机工程学中一直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汽车驾驶室空间狭小,活动范围有限,对驾驶员来说,长期处于驾驶状态,如果人机关系不能匹配,就会造成肌肉疲劳和驾驶风险。
良好的人机关系是驾驶舒适性、安全性的重要保证。
通过人机工程学的相关理论对驾驶室进行适合人体工作的设计优化后,可以减缓肌肉疲劳,也可以降低驾驶人员在长期驾驶过程中造成的驾驶危险。
对驾驶室的人机工程研究,主要是在车辆大构架尺寸固定的情况下,以不同身材的人的舒适性为前提,通过人体尺寸、人体生理、心理的特点考量,对已有驾驶舱设计进行分析完善,归纳总结不同功能区设计的最佳尺度,最大限度地创造舒适、健康的工作环境。
对汽车驾驶室而言,人机工程学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人机工程学通用设计应用汽车驾驶室是一个活动范围很小的工作空间,操作空间有限,导致人的工作姿势受限。
其工作特点是:工作时间长、以静态坐势和反复性工作姿势为主、负荷小。
由于长时间处于静态姿势和重复操作姿势,长期肌肉疲劳会导致骨骼肌肉方面的疾病。
汽车的驾驶舱设计就要考虑到驾驶者的身体健康因素,为其创造一个舒适的驾驶环境。
从人的角度上看,人机工程学可以改善驾驶室的人机环境,提高驾驶员的生理、心理舒适度。
除此之外,在经济角度上讲,人机工程学也为驾驶室设备的尺寸设计、空间布置提供了一个参数范围,可以使驾驶室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身形和性别的驾驶者,降低了经济成本。
客车驾驶室布置人机工程优化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关系以及如何优化这种交互的学科。
在客车驾驶室布置方面,人机工程学的原则和方法能够帮助提升驾驶员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本文将探讨客车驾驶室布置人机工程的优化。
一、驾驶员座椅设计驾驶员座椅是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最直接接触的部分,其设计直接关系到驾驶员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优化驾驶员座椅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调整座椅位置:驾驶员座椅的位置应该能够适应不同身高的驾驶员。
座椅高度和前后位置的调节功能可以帮助驾驶员找到最合适的驾驶姿势,从而减少疲劳和不适感。
2. 提供良好的支撑:座椅的结构应该能够提供良好的腰部和腿部支撑,以保持驾驶员在长时间驾驶时的舒适度和稳定性。
座椅背部和座垫的软硬度也需要适中,既不会太软以至于失去支撑,也不会太硬以至于不舒适。
3. 考虑体温调节:座椅材料的选择应该能够适应不同季节的温度变化。
在夏季,透气性强的材料可以帮助驾驶员保持凉爽和干燥,而在冬季,保暖的材料可以帮助驾驶员防止寒冷。
二、仪表盘和控制器布置仪表盘和控制器是驾驶员与车辆交互的关键部分,优化其布置可以提升驾驶员的操作便利性和安全性。
1. 人机交互界面:仪表盘和控制器的布置应该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要求,即遵循“用手可触及、用眼可看清、用脑可操作”的原则。
重要的控制器如方向盘、油门和刹车应该布置在容易接触的位置,使驾驶员能够快速反应并进行操作。
2. 控制器布置的合理性:控制器的布置应该符合人体工学原理,避免驾驶员在操作时过于扭转身体或转动手腕,从而减少驾驶员的疲劳和不适感。
3. 易于辨识的仪表显示:仪表盘上的指示灯和数字显示应该清晰可见,以便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迅速获取车辆信息。
颜色的选择也需要遵循人眼对颜色的辨识能力,例如红色表示警告,绿色表示正常。
三、储物空间和配件布置合理的储物空间和配件布置能够提高驾驶员的工作效率和乘坐舒适度。
1. 储物空间的设计:驾驶员座椅周围应该设置足够的储物空间,方便驾驶员存放常用物品,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等。
高速动车组驾驶室设计中的人机界面分析发布时间:2023-01-10T07:52:32.686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3年1期作者:黄镇,张宝强[导读] 在高速动车组的驾驶室进行人机关系的分析和设计时,由于驾驶室的空间尺度关系、视野、操纵设备的配置以及人的身体状况等,都会对行车安全、效率、舒适和健康产生重要的作用。
运用人机关系的分析和探讨,对驾驶室内部的环境、操作和显示装置进行了优化,可以大大地改善驾驶员操作的安全性、便利性和工作效能,为驾驶员创造了一个便利、舒适的操作空间,减少了驾驶员的体力和心理上的疲劳,减少了人为失误所造成的危险,同时也增加了系统的可靠性,实现了人与机的最佳匹配,确保了行车的安全性。
黄镇,张宝强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青岛 266000摘要:在高速动车组的驾驶室进行人机关系的分析和设计时,由于驾驶室的空间尺度关系、视野、操纵设备的配置以及人的身体状况等,都会对行车安全、效率、舒适和健康产生重要的作用。
运用人机关系的分析和探讨,对驾驶室内部的环境、操作和显示装置进行了优化,可以大大地改善驾驶员操作的安全性、便利性和工作效能,为驾驶员创造了一个便利、舒适的操作空间,减少了驾驶员的体力和心理上的疲劳,减少了人为失误所造成的危险,同时也增加了系统的可靠性,实现了人与机的最佳匹配,确保了行车的安全性。
关键词:高速动车组;驾驶室设计;人机界面引言:基于人机工程的高速动车组的驾驶室工业设计是动车车组设计中的重要一环。
随着我国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和铁路运输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其安全、舒适度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机车车辆的驾驶室是驾驶员工作的重要区域,其空间狭小,操作显示设备众多,室内环境复杂。
而司机与驾驶室及相关设备的人机关系,相较于乘客与客室的人机关系更复杂、涉及学科专业更多[1]。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基本思想,结合人体测量学、生理学、心理学、生物力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探讨了驾驶员与安全、操作方便与舒适度、驾驶员的身体状况等方面的关系。
文章标题:深度探讨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工业车辆驾驶室设计在当今工业领域,工业车辆的驾驶室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设计理念可以帮助优化驾驶室的布局,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疲劳,甚至提升安全性。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度探讨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工业车辆驾驶室设计研究。
一、人机工程学基础理论介绍人机工程学是一门关于人与机器交互的学科,它研究人类的生理、心理特征与机器、系统的适配性,以创造高效、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在工业车辆驾驶室设计中,人机工程学理论被广泛应用,以确保驾驶员在工作中能够得到最佳的支持和保护。
二、工业车辆驾驶室设计的需求分析在工业车辆的应用场景中,驾驶员面临着各种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
驾驶室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到工作环境的特点,为驾驶员提供舒适的工作空间。
在此基础上,人机工程学的理念可以帮助设计师充分理解驾驶员的行为特征、动作习惯和体力消耗,以优化驾驶座椅、操纵装置、仪表盘等设计,从而实现最佳的人机适配性。
三、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工业车辆驾驶室设计实践借助人机工程学的理念,许多企业已经在工业车辆驾驶室设计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通过准确的人体测量数据和工作姿势分析,一些公司成功地设计出了符合人体工程学要求的座椅和座椅调节系统;通过对驾驶员视觉需求和习惯的深入了解,一些企业改善了车辆的仪表布局和显示效果,使其更加符合人类视觉感知的特点。
四、工业车辆驾驶室设计的未来趋势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工业车辆驾驶室的设计也将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未来,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工业车辆驾驶室设计将更加注重数字化、智能化,通过智能人机交互界面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车辆驾驶过程中更加智能、便捷的操作和监控。
总结回顾通过对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工业车辆驾驶室设计的全面探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人机工程学的理念是工业车辆驾驶室设计的重要指导思想,它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驾驶员的需求,从而实现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特点的设计;未来,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人机工程学在工业车辆驾驶室设计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为工业车辆的安全性、工作效率和舒适性带来新的突破。
飞机驾驶舱人机工程设计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机交互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航空领域,飞机驾驶舱人机工程设计对于提高飞行安全和驾驶员的舒适性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飞机驾驶舱人机工程设计的原则、研究方法及其应用,为优化飞行体验和安全性提供理论支持。
飞机驾驶舱人机工程设计是通过对人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飞行环境的考虑,合理安排驾驶舱内的设备、布局、色彩、照明等因素,以提供舒适的驾驶环境,减少驾驶员的疲劳和误操作,提高飞行安全性的设计过程。
其设计原则包括:适应驾驶员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满足舒适性和安全性需求;优化驾驶舱布局,提高驾驶员的视野和操作便捷性;选用合适的色彩和照明,缓解驾驶员视觉疲劳。
本文采用文献调研、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通过文献调研了解飞机驾驶舱人机工程设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运用问卷调查收集驾驶员对现有驾驶舱布局、设备、色彩、照明的满意度及改进意见;通过实地调研,对不同类型飞机的驾驶舱进行测量、拍照、记录,为优化设计提供数据支持。
根据对文献的梳理和问卷调查的结果,本文得出以下研究结果:驾驶员操作体验分析:驾驶员在操作过程中存在视野受限、操作繁琐等问题,容易造成疲劳和误操作。
驾驶员对现有驾驶舱设备的舒适性和易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驾驶舱布局优化建议:根据实地调研数据和问卷调查结果,本文提出以下优化建议: a.调整驾驶舱布局:合理布局驾驶舱内的设备,提高驾驶员的视野和操作便捷性。
例如,优化仪表板和操纵杆的位置,以便于驾驶员读取信息和进行操作。
b.引入智能设备:采用先进的显示和操纵设备,如全息投影、语音识别等,提高驾驶员的效率和舒适度。
c.色彩和照明设计:选用柔和、自然的色彩搭配,降低驾驶员的视觉疲劳;合理设计照明,确保驾驶员在各种环境下都能获得良好的视野。
d.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根据驾驶员的生理特征,如手部尺寸、视高、坐姿等,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的座椅、操纵设备和仪表板。
轮式拖拉机驾驶室人机工程研究与设计摘要:轮式拖拉机驾驶室人机工程学视角的造型设计与研究,有利于提高拖拉机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有效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为同类农机产品的设计提供参考。
本文基于拖拉机人机工程学理论,根据拖拉机驾驶室的基本结构,从拖拉机驾驶员的操作行为出发,构建驾驶员任务模型,从用户的角度总结并提出驾驶室设计的切入点。
从整体驾驶室尺寸和视野分析的角度规划了拖拉机驾驶室空间尺寸,完成了轮式拖拉机驾驶室的造型设计,为后面的拖拉机驾驶室设计研究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轮式拖拉机;驾驶室;人机工程;研究一、轮式拖拉机设计中的人性化理念诉求轮式拖拉机是一种工作环境恶劣、控制系统复杂的重型机械。
其人机工程学系统中每个元素的设计都关系到机械的正常高效运行和驾驶员的安全舒适控制。
因此,在轮式拖拉机的工业设计中,对人性化概念的诉求尤为突出。
轮式拖拉机人机界面可分为控制系统人机界面、直接作用人机界面和间接作用人机界面三种。
1.1控制系统人机界面这种人机界面的特点是机器通过显示器(主要是视觉和听觉显示)向人传递拖拉机工作状态的信息,人通过控制装置向机器传达控制指令。
机器,使机器按人规定的状态运行。
在轮式拖拉机驾驶室中,控制系统的人机界面主要包括车速表、水温表、电压表、油压表、里程表等各种仪表,以及一些音响设备和状态指示灯。
对于有经验的司机,可以通过机器在运行过程中零件之间的摩擦声来判断机器相应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运行过程中的不良情况。
1.2直接动作人机界面如座椅、把手、方向盘和各种按钮。
这种人机界面的特点是“人”与“机”直接交互。
它对相应的“机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适合人体的大小和操作能力,使人在使用过程中能发挥适当的力量,感觉舒适,操作方便,安全可靠。
.1.3间接人机界面如光照、振动、噪音、小环境、气候和生命维持条件。
这种人机界面的特点是“机器”的输出通过对环境的影响间接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影响驾驶者的舒适、健康和生命安全。
汽车驾驶室⼈机学分析安全⼈机⼯程学课程设计设计⼈员:安全08-3班丁兴超(0805020301)丁怀对(0805020302)于志⾦(0805020303)马岚(0805020304)⽜訦琛(0805020305)王才丰(0805020306)汽车驾驶室⼈机学分析摘要:⼈机⼯程学是近⼏⼗年才发展起来的⼀门新兴边缘科学。
它主要研究⼯程技术设计如何与⼈体尺⼨、⽣理和⼼理特性相适应的问题,其⽬的在于获得最⾼效率及作业时的安全和舒适。
机车驾驶室是机车乘务员的作业场所,在机车驾驶室的设计中,应⽤⼈机⼯程学,其⽬的就是使所设计的机车驾驶室不仅能满⾜机车乘务员的作业要求,⽽且能使机车乘务员操作⽅便、舒适、安全,减少体⼒疲劳和精神负担。
笔者主要从⼈-机关系和⼈- 环境关系两个⽅⾯来分析机车驾驶室的设计,使其更适宜于⼈的操作,有效地发挥机车乘务员和设备的作⽤,从⽽使⼈- 机-环境系统总体性能达到最优。
随着轿车在⼈们⽣活中的普及、⾼速公路的发展,汽车速度的提⾼,驾驶室设计如何适应⼈体机构的要求,确保⼈-机系统的⾼效和安全、乘坐的舒适等已经成为⽬前汽车车⾝设计中的⼀个突出问题本⽂以⼈机⼯程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体特性的研究,详细阐述了国内确定座椅设计的理论依据,通过⼀系列运算公式和⽅法得到H点⽔平⾏程调整和靠背⾓调整时的⼈体机构运动规律,并对靠背曲线进⾏了优化,为轿车驾驶座椅的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提出能降低识别疲劳和减少误读率、合理优化仪表显⽰装置形式;对轿车⼿操纵装置和脚操纵装置进⾏⼈机分析,得出了⽅向盘、脚踏板等的合理设计形式;提出部分优化轿车内驾驶环境设计的建议,为驾驶室环境安全性、舒适性和宜⼈性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总结以往的设计经验,从⼈.机关系和⼈-环境关系两个⽅⾯对轿车驾驶室进⾏设计分析,⼈不再是被动地去适应汽车,⽽是与汽车共同完成⼀个⽬标,使其更适宜于⼈的操作。
充分考虑⼈的因素,确保轿车更舒适、更安全,最⼤限度适应最终⽤户,从⽽使轿车驾驶室的⼈-机-环境系统总体性能达到最优.关键词::驾驶室⼈机⼯程学环境设计⼈机学发展⼈体⼯程学起源于欧美,原先是在⼯业社会中,开始⼤量⽣产和使⽤机械设施的情况下,探求⼈与机械之间的协调关系,作为独⽴学科有40多年的历史。
汽车中的人机分析一、人机工程的目的1、满足汽车的驾驶和乘坐舒适要求;2、满足汽车的安全性要求;3、满足国家有关法规的要求;二、人机工程工作主要内容1、内饰布置和人机工程的布置设计;2、整车内饰及其他部分的结构考虑;3、国家有关法规要求项目的校核及报告的编写。
三、人机工程设计主要内容1、乘坐的舒适性2、操纵的方便性:如:组合仪表、操纵纽、附件及手柄3、视野:视野角:上、下、平面、盲区;外后视镜、内后视镜等4、上下车方便性:车门侧倾角、后支柱位置、车门洞尺寸、车门开度;门槛尺寸及高度;5、行车安全性四、人体概述及基本术语1、人体百分位的概念:人体的某项基础数据对于使用对象中有百分之几的人适用。
P5、P50、P952、几个特征点:根据ISO6549规定,与汽车设计有关的特征点为:Hp:胯点,也称为H点:躯干与大腿的关节点;Sp:肩点,上臂与肩的关节点;Kp:膝点,大腿与小腿的关节点;Ap:踝点,小腿与脚的关节点; AHp:踵点,脚跟的着地点。
H点:人体H点:Hp;汽车实际H点:三维人体模型按规定的步骤安放于汽车座椅中时,人体模型上左右两H点标记连接线的中点。
它表示人体在汽车上的实际位置。
它是汽车内饰布置人机工程布置设计的基准点。
R点:座椅调整至正常驾驶位置范围的最后、最下时的胯点。
是整车内饰布置设计的开始。
H:胯点高度; QB :靠背角度; QH:躯干与大腿角度;QTH:大腿角度; QK:膝点角度; QA:踝部角度;3、手控操纵区及手操纵面手控操纵区包络面:前后尺寸:以座椅坐标为基准,从H点向外400mm,向内600mm,向下100mm,向上800mm。
操纵力:20~50N;开关类间隔:60~90mm为宜。
在整车布置设计的过程中,车身布置设计时考虑乘坐要求,并使车身室内的布置能尽量降低驾驶员的疲劳程度。
选择人体关节角度,确定人体坐姿,与人体的舒适和疲劳程度直接相关。
通过对人体尺寸和汽车驾驶舱和乘客舱空间关系的研究而得到某类车型的舒适人体坐姿。
法规符合性报告题目: 人机分析报告设计:校对:审核:批准:上海双杰科技有限公司人机分析报告一、所用工具参考GB/T 21422-2008《三轮汽车驾驶员操纵位置尺寸》及GB/T 15705-1995《载货汽车驾驶员操作位置尺寸》,用50%SAE人体操纵及其舒适性进行分析。
二、目标驾驶室空间按微型卡车和三轮汽车推荐值布置,内部空间达到或超过长安1016微卡,满足国家推荐标准。
三、人机相关数据分析1、驾驶室内部空间分析(长度方向)结论:09G01驾驶室内部空间都达到GB/T 21422-2008及GB/T 15705-1995推荐的值,更优于长安1016微卡;2、驾驶室内部空间分析(宽度方向)结论:★座椅中性面到立柱距离比推荐值小,优于长安1016微卡和宗申样车;★车内宽优于宗申样车,比长安样车稍小,各尺寸分配上更加合理。
3、人体舒适性分析(50%SAE)结论:★ 09G01靠背角(A40)稍小于长安1016微卡,优于宗申样车;★ 09G01臀角(A42)都优于长安1016微卡和宗申样车;★ 09G01膝角(A44)都优于长安1016微卡和宗申样车;★ 09G01足角(A46)与长安1016微卡相当,优于宗申样车;★ 09G01人体各夹角都在推荐的人体舒适度范围内,稍优于长安样车。
四、结论09G01项目人体舒适性及内部操作空间都达到或超过长安1016微卡,同时满足GB/T 21422-2008《三轮汽车驾驶员操纵位置尺寸》及GB/T 15705-1995《载货汽车驾驶员操作位置尺寸》推荐值(由于驾驶室宽度1350mm所限,内宽稍小);座椅前后150mm的调节范围,满足不同的驾驶群体。
轿车驾驶室的人机分析摘要:本文运用人机工程学基本理论对操纵装置进行设计分析,减少驾驶员操作的疲劳性,提高轿车的主动安全性,使得驾驶员操作方便、舒适、安全。
关键词:驾驶室设计;人机分析;安全驾驶室设计是轿车设计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驾驶员的安全、效率、舒适和健康。
本文运用人机工程学基本理论对操纵装置进行设计分析,减少驾驶员操作的疲劳性,提高轿车的主动安全性,使得驾驶员操作方便、舒适、安全。
一、变速杆对于变速杆的人机分析,主要针对它的高低、前后的位置、手握部分的形状以及操纵的角度、位移等几个方面来进行。
①位置变速杆是驾驶员通过前后推拉和左右推拉进行控制,用以改变汽车速度的一种控制杆,它需要较大的力来进行操纵。
当人在进行前后推拉或者左右推拉的时候,其施力大小会有所不同。
在操纵杆的设计中,为使操作者能有一个较为舒适的控制过程,应尽可能的将操纵杆设置在人能够有较大施力的位置,并且对于需要使用较大力量操纵的控制杆。
考虑到在不同方式和位置下施力的大小,对控制桿的阻挠力大小进行相应的改变,这样能减小驾驶员操纵的疲劳度。
②形状驾驶员在对变速杆进行控制时,是通过手握住来进行操纵。
因此,要求变速杆的手握部分的形状应符合手的生理特点,以使驾驶员手握舒适、施力方便、不产生滑动。
从手掌的解剖特征来看,指球肌、大、小鱼际是手掌上肌肉最丰富的部位,是手部的天然减震器,而掌心是肌肉最少的部位,指骨间肌和手指部分则是布满神经末梢的部位。
因此,操纵器的手柄形状应使手柄被握住的部位与掌心和指骨间肌之间留有间隙,以改善掌心和指骨间肌集中受力状态,保证手掌血液循环良好,神经不受过强压迫。
用手对操纵器抓握进行控制,有着各种不同的方式,在设计时应根据各自特点并结合手掌的解剖特征来进行考虑。
对于轿车的变速杆,驾驶员一般较多的手的抓握方式。
针对这种抓握方式的操纵器的手握部分,可以考虑将它的顶面设计或平面或接近平面的弧面,这样能够使它与掌心间留有一定的间隙,从而可以避免对肌肉较少的掌心部位的压迫。
重型商用车驾驶室人机工程优化分析摘要:随着重型商用车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客户越来越重视重型商用车的设计,希望车辆的设计更为人性化,提高驾驶员的舒适度,相关的设计内容包括驾驶室的操控性设计、舒适性设计以及安全性设计等等,这些都关乎到车辆的使用以及交通安全。
所以现在和未来的重型汽车的设计中就要强调人性化,将人机工程学原理应用于其中,对重型汽车的设计发挥指导作用,提高车辆的舒适度。
本论文针对重型商用车驾驶室人机工程优化展开研究。
关键词:重型商用车;驾驶室;人机工程;优化引言:本文的研究中,核心内容是对重型货车驾驶室的设计进行分析,采用CATIA人机对重型商务车驾驶室人机工程系统所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了解其根本原因,优化设计,之后做出驾驶评价,对某重型卡车驾驶室的人机设计加以改进,提高其使用效能[1]。
一、驾驶室人机工程优化的评价设计(一)主观驾评设计方案主观驾评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从主观的角度出发驾驶评价重型商用车驾驶室的人机状态,阐明研究对象在设计中所存在的缺点,为了满足用户的要求,就需要对设计进一步完善,以便为后续的技术改进,以重型卡车驾驶室的人机工程学原理为基本指导思想进行设计,使得人机工程得到改善。
设计驾驶主观评价表的过程中,需要对重型卡车驾驶室的人机工程学深入研究,应用于设计中需要做出总结,并做好分类共工作。
重型卡车驾驶室驾驶主观评价表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易装卸性;第一部分为具有可操作性;第一部分为有较高的舒适性;第一部分为占用面积;第一部分为存储空间;第一部分为视野[2]。
(二)主观驾评的过程请专业重卡驾评人员参与评价,共12名,对重卡驾驶室的人机状态做出评价,之后得出评分。
(三)评价结果12名专业重卡驾评人员做出了评价结果,经过总结后可以从三个方面描述:第一个方面是重型商用车的驾驶室上下车很方便,但是上下踏步的舒适度不够;第二个方面是操作性方面存在不足,主要是指换挡杆的操作、驻车的操作以及挂车制动阀的操作上,舒适性不是很高;第三个方面是视野方面,组合仪表的视野不是很理想[3]。
驾驶室人机分析与报告
机车驾驶室是机车乘务员的作业场所,在机车驾驶室的设计中,应用人机工程学,其目的是使所设计的机车驾驶室不仅能满足机车乘务员的作业要求,而且能使机车乘务员操作方便、舒适、安全,减少体力疲劳和精神负担。
1、从人机关系方面考虑机车驾驶室的设计
(1)操纵台面板的设计
机车操纵台是列车运行的人机界面,是机车乃至列车设备系统的集中反映,操纵台上器件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对乘务员能否全面准确的完成驾驶智能有很大影响。
根据人机工程学,在布置控制器或显示器时,还应考虑功能性,即将功能上相关的控制器或显示器,布置在邻近位置上,对在操作程序上彼此有联系的几个控制器,按使用顺序予以合理布置,一般是由左至右或由上到下2种方法兼用排列。
幅控制系统设计还要考虑各种操作件的造型、色彩和运动方向。
操作手柄的外型一般要根据手幅的长度、手握的粗度、手掌肌肉和手柄接触位置来设计。
按钮接通/断开要有灯光色彩的显示。
按钮、旋钮和手柄三者的运动方向应符合外力的方向。
显示装置设计还要考虑选择显示器和仪表的易读性和准确性。
对于定量读数的显示,选择电子式数字显示。
对于定性读数的显示,由于它不要求具体的数字,且模拟显示更为灵敏、方便,因此选用指针式显示。
(2)座椅的设计
在机车驾驶中,乘务员主要采用坐姿工作,人与机器的一个重要接口即为座椅。
座椅的设计与布置直接影响到乘务员的乘座舒适性和室内其它相关设施的布置。
合理安置座椅,改善人与座椅之间的关系,对于给乘务员创造一个舒适安全的工作环境,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考虑座椅应有良好的静态特性、动态特性及足够的结构强度、刚度,并能进行适当的调节,还要符合乘务员的了望要求,根据人机工程学设计理念,对座椅进行如下设计要求: ①乘务员坐定在座椅上,在最佳视角范围内对侧窗几何中心进行了望时,其头部转动的角度不得超过60°,透过侧窗观察后视镜时,应能看见站台的发车信号。
②座椅高度可以调节,其可调范围应该满足不同身高使用者的要求,使用者的脚和腿能保持在舒适位置。
③座椅有背靠,背靠应该大小合适,设计成弯曲形,以适合人的腰椎形体,工作中根据需要加以调节,使其能分担部分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