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建筑欣赏选修结课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6
•上海中外建筑赏析论文(9816-UATXVWN1WUB-WUNN-INNUL-DQQTY-建筑作品赏析结课论文班级:城规13班学号:姓名:刘嘉琛《论自己最喜欢的五个建筑》从古至今,天下建筑千千万,千姿百态各显其貌,西方的建筑注重突出雕刻般的造型,中国的建筑注重山水画般的写意园林风貌。
至我们这一代,建筑的历史已过去数千年。
而我们终究选择了与建筑相关的专业,那么就绝对少不了和建筑打交道。
无论是去设计还是去欣赏,无论是从现实中看到的还是从书籍或者网络上浏览到的,总有那么一些建筑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得自己去研究、学习借鉴。
接下来,让我来说说我所欣赏喜欢的一些建筑其中的五个一一之所以喜欢,是因为他们都有值得我为白己设计建筑而去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一、Shan Dong Art Gallery山东省美术馆新馆/同济设计集团1、建筑介绍坐落在山东济南市文博中心的山东省美术馆新馆由同济设计集团设计,新馆的建设总面积5. 2万平方米,其中地上五层,地下一层。
馆内一至四层设有展厅12个,展览总面积19700平方米,实际可用展线1600 米。
美术馆一至四楼都有咖啡厅,地下有下沉式餐厅。
馆内还设置了艺术衍生品商店、书店、儿童托管区、学术报告厅、美术培训教室等。
2、建筑赏析其实单纯从平面图来想象美术馆的外形,无非是一个巨大不对称的四边形盒子,但是如果真的做成这样是无法满足任何人的视觉和内心需求,所以建筑师运用方形切割的手法将建筑的外形做的更加生动。
而建筑从整体四层到局部六层过渡在外形设计上并不突兀,显得比较平和,或许这点设计更好的把握了泰山山脉与济南南部平缓交接,将建筑与济南的地理特征比较完美的衔接,同时建筑的外形又像一块巨大不规则的岩石,坐落在这座山城之中。
所以我认为这座建筑的主题应该是“山与城相辅相成、相互依存”。
建筑顶部的天窗让我想到了“地面和水”,于是在我的思维中演变成济南着名的“釣突泉”,或许该美术馆还有所谓“泉、城相依”设计理念,这样即与“泉城济南”相互呼应,又更进一步的增强了建筑与城市的兼容性。
2010 —2011 学年第(2) 学期课程名称:现代建筑结构赏析任课教师:李琨题目:论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学号:ACC08056姓名:杜怀志年级:08级专业:会计提交日期:2011年6月12日评语:成绩:评卷人:论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杜怀志 ACC08056摘要:迪拜塔作为目前世界第一高建筑,不仅是在实际用途和数据上都是遥遥领先于第二名的,我们在赞叹其雄伟磅礴气势的同时,也需要一些深层次的了解。
关键字:迪拜塔、钢结构、世界第一高正文:迪拜塔是世界最富有的国家之一—阿联酋政府所决策修建的,而迪拜塔作为世界最高建筑的落成,也为当地的旅游和世界品牌影响做出了贡献,也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颗最耀眼最璀璨的明珠。
建造背景:迪拜市也是阿联酋第二大城市,位于阿拉伯半岛中部、阿拉伯湾南岸,是海湾地区中心,被誉为海湾的明珠。
迪拜经常以奢华但构思巧妙的建筑吸引人们的目光,从比较早的七星级帆船酒店,到模仿地球、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世界岛”,再到热带沙漠中的“雪穹”滑雪场,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迪拜塔是由迪拜酋长国政府决策,由SOM 美国著名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内部则由乔治·阿玛尼设计,建造由韩国三星公司负责。
SOM 设计事务所以设计世界超高层建筑闻名于世,例如:芝加哥的西尔斯大楼与纽约市的自由塔;而乔治阿玛尼更是世界奢侈品牌——ARMANI所创立,这两家的合作正所谓强强联合,使得迪拜塔不仅仅只是高度上是世界第一,其内部外部的装修和设计理念也是世界首屈一指的。
2010年1月4日当地时间晚8点(北京时间夜12时)举行落成启用典礼,位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的“迪拜塔”在烟火的点缀下正式亮相。
阿联酋副总统兼总理、迪拜酋长谢赫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马克图姆以阿联酋总统、阿布扎比酋长谢赫·哈利法·本·扎耶德·阿勒纳哈扬的名字将“迪拜塔”重新命名为“哈利法塔”。
世界建筑名作赏析课程论文学院:经济学院专业:10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一班姓名:***学号:*********每当看到宏伟壮丽的建筑物时,一种喜悦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对建筑产生了兴趣。
这学期,我很高兴选择了世界建筑名作赏析这门课。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领略了更多建筑的美。
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了建筑的文化韵味。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对建筑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也还是上网看了许多建筑,但我还是比较喜欢苏州园林。
园林建筑和美景交互呼应,有一种古典美,无法用言语表达,就是感觉很美。
下面我将以苏州园林为例,谈谈我的感受:苏州园林历史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园林城。
苏州园林历史之悠久,数量之多,造园艺术之高在全国首屈一指。
从最早东晋的辟疆园起,已有一千五百年治园经验,城内曾有大小园林二百余处,至今保存尚好的仍有六十九处。
苏州园林的真正含义远非苏州的园林,她已成为江南私家花园的总称。
苏州园林,名扬中外,不仅是因为苏州现今保存的古代园林为数众多,更是由于这里造园历史及其悠久。
从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到,苏州最早见诸历史书籍的园林,出现在春秋吴国营建阖闾大城之前,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自此之后,造园活动几乎一直绵延不绝。
尤其是在唐宋之后,历代都有许多文人、宦官因向往这里的山水秀丽、物产丰富、经济繁荣而到此定居,从而带动了当地园林建设的发展。
时至明清,不仅“吴中富豪,竞以湖石筑峙奇峰隐洞,凿峭嵌空为绝妙”,就是“闾阎下户,亦饰小山盆岛为玩”。
在如此普遍的造园之风的影响下,不仅当地园林数量激增,同时也促使造园艺术日臻完美。
有人以“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来赞美苏州的园林艺术(陈从周《清雅风范——苏州园林鉴赏》),实非过誉之词。
苏州园林特点苏州园林是城市中充满自然意趣的“城市山林”,身居闹市的人们一进入园林,便可享受到大自然的“山水林泉之乐”。
在这个浓缩的“自然界”,“一勺代水,一拳代山”,园内的四季晨错变化和春秋草木枯荣以及山水花木的季相变化,使人们可以“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乐”。
中外名建筑鉴赏姓名:学号:中国银行大厦中银大厦是中银香港的总部,位于香港中西区金钟花园道1号。
在1989年竣工,1990年启用。
原址为美利楼。
大厦为香港第3高的建筑物,仅次于国际金融中心及中环广场,全球排名则为居第12位。
(截至2008年6月)中银大厦地处中区经济和金融核心地带。
一九八五年四月开始动工,建筑期达4年零4个月;一九八九年八月启用;1990年五月大厦正式开幕。
大厦楼高70层,另地库停车场4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约50多米)共有367.4米。
中银大厦于一九八九年建成时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也是世界第五高建筑物。
建筑外墙以铝板和银色反光玻璃装嵌,大厦底层铺砌深浅不一的灰色花岗岩。
整座大厦依靠四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内外附加一系列包混凝土的钢焊斜撑,这不仅给大厦外观带来独特的面貌,而且比传统方法节省钢材4成,且室内无柱,空间开阔。
大厦底层平面呈5 2米×52米的正方形,沿两条对角线分为4个三角形。
贝聿铭在此又一次发挥出他的设计天才,他着力刻画建筑的崭新造型,通过三角形母体的巧妙变换,节节升高,造型简洁明快又极富标志性,形成了香港城市轮廓线的一个制高点。
这幢大厦的设计过程备受挫折。
迷信风水的香港人认为它是不祥之物,说大厦像个三棱的刀,以至建成后周围的居民竟在家里装上了反光镜,声称要把这个“刀光”挡回去。
贝聿铭尊重了香港人的思想,原来想利用陡峭的地势,从大楼的一端引入喷泉水,再让水从另一端喷出,但根据风水的原则,这样做意味着失败,于是贝聿铭决定在庞大的地基两侧设置两座倾斜式喷泉,以减轻周围车辆的噪音。
贝聿铭所运用的是香港人能够理解的象征手法。
他让那幢闪闪发亮的方形尖塔座落在3层楼高的花岗岩地基上,笨重的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基座与上面轻巧的塔楼十分笨拙地联结在一起,整体上却达到了表现尊贵气质与实力并存的目的。
如今,像贝聿铭设计的多数建筑一样,中银大厦已成为香港的标志性建筑物。
《建筑名作赏析》课程论文比萨大教堂建筑赏析界之上的神圣空间,是神在人间的宅邸,对于欧洲的基督教世界国家来说,教堂无疑是一个时代最好的建筑,而比萨大教堂无疑是罗马-比萨艺术的最高杰作。
为了纪念比萨城的守护神圣母玛丽亚,1063年比萨人开始在城区东北角的广场上建筑这个具有所谓罗马-比萨风格(Romanesque - Pisa Style)的比萨大教堂(Duomo- the Cathedral)。
由雕塑家布斯凯托·皮萨诺(Bonanno Pisano)主持设计,另外还有一个圆形的洗礼堂和一个钟塔,构成一组建筑群,这也是意大利仿罗马建筑之典型。
正如照片上所看到的:在这组建筑群中,洗礼堂位于主教堂前面,与教堂在同一中轴线上,钟塔在教堂的东南角,这两个圆形建筑在空间上的大小、矮高、远近搭配得当,显得与主教堂非常和谐。
教堂的外墙是用红白相间的大理石砌成,色彩庄重和谐;始建于1153年的洗礼堂是一座用大理石建造的圆形建筑,其大理石外墙墙面的装饰华美、一圈精致的尖拱券环绕着红色的中央大圆穹顶,再被周围的绿地所映衬,真是美不胜收;比萨斜塔更是广场上的宠儿,实事求是地说,到这里的大部分游客都是冲着斜塔来的。
比萨城的著名斜塔实际是比萨大教堂的钟楼,是大教堂、钟楼、洗礼堂和墓地所组成的宏伟的整体的一部分。
比萨大教堂平面呈长方的拉丁十字形,象征着基督宗教信仰,总长95米,纵向四比萨大教堂全貌排68根科林斯式圆柱。
纵深的中堂与宽阔的耳堂相交处为一椭圆形拱顶所覆盖,中堂用轻巧的列柱支撑着木架结构的屋顶。
大教堂正立面高约32米,底层入口处有三扇大铜门,上有描写圣母和耶稣生平事迹的各种雕像。
大门上方是几层连列券柱廊,以带细长圆柱的精美拱圈为标准,逐层堆叠为长方形、梯形和三角形,布满整个大门正面。
教堂外墙色彩鲜明,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
教堂的正面正面和入口处大门上的罗马风格的雕像非常精美。
比萨大教堂也同其他著名的罗马式教堂一样,大量地使用雕刻装饰,特别是开始使用浮雕和圆雕。
杜伊斯堡风景公园一、简介(项目名称、地点、时间、造价、规模、设计师简介等);项目名称:杜伊斯堡风景公园地点:德国杜伊斯堡市的北部,位于玛埃特里希的前蒂荪鼓风炉炼钢厂的遗址。
时间:从1990起,经过努力,1994年公园部分建成开放。
规模:面积230公顷设计师简介:设计师为彼得· 拉茨(Peter Latz),彼得-拉茨(Peter Latz),1968年在德国成立(Peter+Partne r)设计事务所,1973年担任卡塞尔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教授,1983年担任慕尼黑工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教授,同时还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大学的客座教授。
其作品始终贯彻技术和生态的思想,同时与艺术完美结合。
尤其擅长用生态的手法,巧妙将旧工业区改建为公众休闲、娱乐的场所。
他的作品为世界许多旧工业区的改造树立了典范,在当今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领域影响广泛。
代表作:彼得·拉茨代表作品有位于德国杜伊斯堡市北部、根据废旧钢铁厂改建的杜伊斯堡风景园公园和位于德国萨尔布吕肯市的港口岛公园(该设计获得1989年德国风景园林学会奖)。
总述: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位于杜伊斯堡,它是一个集采煤、炼焦、钢铁于一身的大型工业基地。
现在被改造为以煤—铁工业背景为主的大型工业旅游主题公园。
园内的休闲旅游活动丰富多样,例如,废旧的贮气罐被改造成潜水俱乐部的训练池;用来堆放铁矿砂的混凝土料场,被己经设计成青少年活动场地,墙体被改造成攀岩者乐园;一些仓库和厂房被改造成迪厅和音乐厅,甚至交响乐这样的高雅艺术都开始利用这些巨型的钢铁冶炼炉作为背景。
站在公园内可以俯瞰整个鲁尔工业区,著名的埃姆舍尔河和“北极星公园”连为一体,而前者曾经是鲁尔工业区污染最严重的主要排污河。
经过治理以后,它已变成了一条供游人泛舟游览的河流,河流滨水区的整体改造与设计使这个休闲园区充满了魅力。
二、区位分析;位于德国杜伊斯堡市的北部。
公园建在原钢铁厂与炼炉厂所在地,是工业地更新与改造的经典设计案例。
建筑欣赏论文范文建筑欣赏摘要:本文通过对多个建筑作品的欣赏和分析,探讨了建筑艺术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建筑不仅是人们生活的空间,也是一种艺术表达的形式,它结合了美学、工程学和社会文化的因素,对人们的情感和意义都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对建筑作品的欣赏和研究,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建筑艺术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关键词:建筑欣赏,美学价值,社会意义引言建筑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不仅是实用的空间,更是一种富有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的艺术表达。
从古至今,各个时期的建筑作品都承载了当时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的特点,通过对建筑的欣赏和分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建筑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一、建筑的美学价值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建筑具有形式美。
建筑的形式是建筑师通过几何结构和比例关系的运用创造出来的,它反映了人们对空间和比例的审美追求。
例如,古代希腊的柱廊式建筑采用了严谨的几何结构,并通过柱子和横梁的比例关系营造出整体的和谐美。
其次,建筑具有空间美。
建筑是人们居住和工作的空间,它的设计和布局对人们的情感和体验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教堂的尖顶和拱形天花板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与信仰和宗教活动的内涵相吻合。
再次,建筑具有装饰美。
建筑的装饰是建筑师通过雕塑、壁画和装饰细节等手法对建筑外观进行装点,以增加建筑的美感。
例如,巴西里斯那斯冰岛教堂的外墙装饰采用了独特的几何图案,增加了建筑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氛围。
二、建筑的社会意义建筑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意义。
首先,建筑是社会文化的表达。
不同时期和地域的建筑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例如,中国古代的皇家建筑以宏伟壮丽和庄严肃穆为主,体现了中国古代王朝的权威和尊严。
其次,建筑是城市发展的标志。
城市的建筑风格和建筑物的规模都与城市的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有关。
例如,现代城市的高楼大厦和摩天轮成为城市标志,展示了城市的现代化和繁荣。
再次,建筑也是社会生活的载体。
中外建筑赏析论文1"东方之冠"——世博会中国馆东方奥运传奇之后,“鸟巢”和“水立方”依然在展示着“奥运之城”的无穷魅力,无论是晴日里蓝天、白云下,还是阴天里冷冷的北风中,总有无数游人穿梭其间,领略其独特的建筑设计所带来的雄伟和震撼。
的确,它们是2008年奥运留给北京、留给中国遗产的核心内容之一。
带着对奥运辉煌的美好记忆,人们不禁遐想,中国另一件举世瞩目的盛事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黄浦江畔,给上海、给中国留下什么样的珍贵馈赠呢?当然,上海不会让每一个中国人、让每一个关心中国的人失望。
这座富有无限生机和活力的远东都市,这座长江文明的核心之地,这座近代以来就一直为向现代社会转型而不停探索的中国经济中心,在悄然间铸造着巍峨、瑰丽的“东方之冠”,它就是作为永久性建筑的2010年世博会中国馆。
展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
展馆从当代切入,回顾中国三十多年来城市化的进程,凸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和成就,回溯、探寻中国城市的底蕴和传统。
随后,一条绵延的“智慧之旅”引导参观者走向未来,感悟立足于中华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未来城市发展之路。
中国国家馆的展示主题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以东方为视角,以寻觅为主线。
展馆共分三层,展示总面积达15000平方米。
搭乘电梯,观众可以直奔49米上层,这是展馆最高、最大的展层,也是核心展示层“东方足迹”,面积达8500平方米。
“发展”和“时空转换”为该层的两个核心展示角度。
这座名为“东方之冠”的中国馆,享有东道国的先天优势——紧邻黄浦江,处于南北、东西轴线交汇的视觉中心。
它由国家馆、地区馆、港澳台馆组成,其中,国家馆居中升起,形如冠盖,层叠出挑,制拟斗拱。
地区馆平卧于国家馆之下,为人们活动提供坚实的平台。
1.矶崎新的发展历程1.1丹下健三的影响矶崎新就读于东京大学,每个学生在写毕业论文时必须找一位教授指导,于是他去了丹下工作室。
那时,他兴致勃勃地研究19世纪末芝加哥学派,因为他认为,从某种角度看,芝加哥学派是现代建筑的开端:在欧洲,现代建筑运动更像是一场意识形态的宣言,但在芝加哥,完全没有宣言,办公建筑类型随着框架结构和纯技术的发展而得以发展。
同时,他们致力于直接的实用观念。
因此,他特别专注于研究那个时期的办公建筑类型。
但是,他没能把这个课题研究范围发展到当时所在的时期,即20世纪50年代,他的研究范围限于1929年的“大衰退”前,以及那段时期办公建筑类型的有趣变化。
这些就是他随丹下所做的研究课题。
当时丹下请他加入他的研究室。
但那时,矶崎新尚未确定他是否会成为一名建筑师。
对于建筑设计,他知之甚少,只不过由于两个兴趣,其一是对所谓艺术本身,即现代艺术的兴趣,其二是对纯粹技术的兴趣,但他并不知道如何将二者统一起来。
也就是说,在进入丹下事务所时,正处于他的学生阶段。
他加入时,东京市政厅正在建设中,而广岛和平纪念会馆也即将竣工。
他参与的第一组项目是香川县政厅,以及后来的今治市政厅。
在那之后,他参加了1960年的东京湾规划项目组。
那时的东京湾规划出人意料,日本的年轻一代开始提出“未来都市规划”的设想。
菊竹清竹提出了“海上都市”设想,黑川纪章提出了“组群造型”方案。
在他加入后,他个人也尝试了几个方案,如“空中都市”或者称为“空中居住”。
在那以后,他仍然在丹下事务所研究东京湾规划,同时也做他自己的项目。
丹下说:“我和矶崎不是师生关系,我们同是设计组的成员,有时他受到我很大的影响,而我也经常从矶崎那儿获得好的主意。
”当时,丹下主要关心的是“统合”理论。
这是丹下一贯的主题思想,就是将现代建筑与日本传统建筑融合起来。
事实上,通过广岛的作品他尝试实现了“统合”理论,他获得了成功。
而且,大概是从广岛开始,到东京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竞技场,丹下主要尝试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同时,包括当代与传统的融合,那是现代日本建筑的全盛时期。
郑州轻工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建筑鉴赏课程论文赵雅轩古罗马斗兽场提到意大利首都罗马,令人不禁想起了传颂千年的古语:“条条大路通罗马”。
据说,早在公元八世纪时,从意大利半岛以至欧洲的任何一条大道开始旅行,只要不停地走,最终都能抵达罗马,所以,罗马皇帝尤里安不无得意的说出了这句话。
如今的古罗马,让人很难想到一句确切的词汇来形容它,古老,壮观,陈旧?似乎这些言语都无法表达它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辉煌与自豪,这是一个充满神奇的能让时光倒流的地方,罗马市中心凯旋门旁边的斗兽场虽已破败,但依旧魏然耸立着,中世纪历史学家彼得的一句话:只要斗兽场还耸立着,罗马就魏然不动,一旦斗兽场颓圮了,罗马也就倒下了,一旦罗马倒下,世界也就完了,这句名言虽然很好的诠释了罗马与斗兽场的关系,但罗马斗兽场在整个罗马的历史中为什么占有这么重要的地位呢,翻开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罗马斗兽场兴建于公元72年,是古罗马皇帝提图斯·弗拉维乌斯·苇斯巴芗为罗马军队征服耶路撒冷而建造的,它的建造是为了显示罗马的力量与光荣,但也有记载说它的建造是当时的皇帝为了稳固政权争取民心,建造它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这中间又有怎么样的故事呢。
现在依旧巍峨耸立的斗兽场,它的建造又是运用了什么科学的建造方法呢,而使他屹立千年而不倒的呢,而在斗兽场的舞台上,究竟又上演过怎样的故事呢。
在长而略显昏暗的长廊里,一座座拱门比邻而建,关于斗兽场拱门数量的不同说法,据说,每个门都有不同的门号,观众入场会领导一个木牌式的入场劵,根据入场劵入场,好似现今观看篮球比赛的篮球场,不同的是他们没有座位号,当时是按距离坐的,出的钱越多,买的位子就会越宽,当然的罗马人对斗兽场的座位安排也进行了合理的安排,罗马斗兽场份四层,不同的层次是为不同的人设计的,皇帝和贵族被安排在了最下层的用高级大理石铺成的看台之上,而骑士,罗马市民则被安排在中间的二三四层,最高一层不设坐席,那里就像阳台一样,奴隶们允许在那里观看比赛,如此学者们至今也就无法准确估计斗兽场究竟能容下多少观众,一个被广泛认可的数字大概是在五万到七万人之间。
中外建筑赏析论文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人类的生活和文化,展现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独特风貌。
在世界范围内,中外建筑各具特色,呈现出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中外建筑进行赏析,探讨其设计、结构和文化内涵。
首先,中国古代建筑被誉为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以木作为主要结构材料,以天地人为立构之基础。
例如,皇宫建筑如紫禁城,以其庄严壮观的外形和独特的屋檐风格闻名于世。
其传统的斗拱悬山、彩绘瓦片和雕龙画凤的装饰,展示了中国古代帝王权威与尊崇的象征。
此外,中国的园林建筑也独具特色。
比如,苏州园林以其精巧细腻的布局和设计,营造了无尽的意境和富有诗意的空间。
这些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细腻的工艺,彰显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与中国古代建筑不同,西方建筑注重石材和混凝土等坚固的材料,以建筑的稳定性和巨大规模著称。
例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其高耸的尖塔和精美的立面雕塑,展示了中世纪欧洲宗教建筑的庄严和神圣。
此外,罗马的斯德归斯大教堂以其巍峨的柱廊和广阔的穹顶而闻名。
这些建筑向人们展示了西方建筑精湛工艺与宏大气势的完美结合。
除了古代建筑,现代建筑也是中外建筑中的亮点。
中国的现代建筑以其超前的设计和惊人的速度而著称。
例如,中国的鸟巢体育馆是2008年奥运会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其造型独特、结构复杂,通过使用大量的钢材和玻璃材料,创造了一个无柱内部空间,给人一种开放和灵动的感觉。
此外,外国的现代建筑作品也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例如,美国的纽约帝国大厦以其标志性耸入云霄的尖塔和照明效果而闻名。
这座建筑物以其独特的纺锤形式和雕塑装饰,成为现代建筑中的经典之作。
除了设计和结构,建筑也承载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建筑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审美观。
其中一座最著名的例子是长城,它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象征。
长城的建设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技术水平,还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坚韧和团结。
世界中外建筑艺术欣赏论文让我国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艺术立于世界建筑之林,必须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和着新的时代脉博去探索、去创造。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世界建筑艺术论文,供大家参考。
世界建筑艺术论文篇一:《试论建筑艺术赏析》【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和西方的建筑艺术的比较,发掘古今中外建筑艺术的特点,对因社会背景和民族文化的差别而形成的不同的建筑文化作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中国建筑艺术西方建筑艺术建筑欣赏建筑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熔铸、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审美追求,建筑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显示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精神文明,以其触目的巨大形象,具有四维空间(包括顶面)和时代的流动性,讲究空间组合的节律感等,而被誉为“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画”、“无形的诗”和“石头写成的史书”。
建筑艺术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体形式、结构造型、内外空间组合、装修和装饰、色彩、质感等方面的审美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实用造型艺术。
而中国和西方的建筑艺术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本篇论文就将中西各个时期的建筑文化入手,通过介绍各种建筑,分析其体现的内部特征。
一. 中国建筑艺术的概况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这是世界公认的事实,而建筑艺术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出的方形或圆形房屋发展到今天,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这其间有在崇山峻岭中蜿蜒万里的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长城;有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前列的隋代的安济桥;有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高达67. 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而座落在北京的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古建筑群;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由于独特的艺术风格,更使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
这一系列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大放异彩,是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建筑赏析论文迪拜塔第一篇:建筑赏析论文迪拜塔哈利法塔,原名迪拜塔,又称迪拜大厦或比斯迪拜塔,是位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的一栋已竣工投入使用的摩天大楼,有160层,总高828米。
迪拜塔由韩国三星公司负责营造,2004年9月21日开始动工,2010年1月4日竣工启用,同时正式更名哈利法塔。
哈利法塔的建筑理念是“沙漠之花——Desert Flower”,平面是三瓣对称盛开的花朵;立面通过21个逐渐升高的退台形成螺旋线,整个建筑物像含苞待放的鲜花。
这朵鲜花在沙漠耀眼的阳光下,幕墙与蓝天一色,发出熠熠光辉。
三瓣盛开的沙漠之花—哈利法塔的建筑幕墙总面积为13。
5万m2,其中塔楼部分为12万m。
幕墙总造价约为人民币8亿元。
约为6000元/m2。
哈利法塔很高,风力作用下,上部楼层水平位移较大,将酒店和公寓安排在下部楼层,办公楼层放在上层,可获得更好的舒适性。
按现在的布局,公寓最高层为108层,最大位移为450mm,办公最高层为162层,最大位移为1250mm。
SOM创新了一种结构体系,使用支撑核心让塔楼稳固而且经济。
塔楼由围绕核心的三个“翼”元素,随着塔楼高度增加,“翼”的终端都是向上旋转递减的造型,减小塔的体型,楼面为不断上升的“Y”字形,这种设计有助于减少风的影响。
利用塔的高度优势,设计师发明高空气体冷却系统,从楼顶吸入冷空气(比底层空气低10度),再输入楼体下层以降低塔楼温度,而塔楼高性能外立面系统可以抵御迪拜夏季数月极端高温的考验。
混凝土结构设计按美国规范ACI318—02进行。
混凝土强度等级:127层以下为C80;127层以上为C60。
C 80混凝土90d弹性模量为43800N/mm2,采用硅酸盐水泥,加粉煤灰。
进行了构件截面尺寸的仔细调整以减少各构件收缩和徐变变形差。
原则上使端柱和剪力墙在自重作用下的应力相近。
由于柱和薄的剪力墙收缩较大,所以端柱的厚度与内墙相同,取600mm。
设计时尽量考虑构件的体积与表面积的比值接近,使各构件的收缩速度接近,减少收缩变形差。
世界著名建筑介绍作文篇一《埃菲尔铁塔:巴黎的钢铁巨人》一提到法国巴黎,人们肯定就会想到那高耸入云的埃菲尔铁塔。
这铁塔就像一个钢铁巨人,稳稳地站在那儿,俯瞰着整个巴黎城。
我第一次见到埃菲尔铁塔的时候,那感觉可太震撼了。
当时我跟着一群游人,从远处慢慢走近它。
越走越近,就感觉它好像在不断地往上长似的,越来越高大。
它的那些钢铁架子看起来特别结实,交叉纵横的,就像是一个超级巨大的脚手架被艺术化了一样。
这铁塔一共有三层呢。
我为了能够好地看看巴黎的景色,决心要爬到最高层。
开始爬的时候还觉得挺轻松的,边爬还能边透过那铁架子上的空隙往外面瞅。
可是爬了一会儿就有点累得气喘吁吁了,这时候我才真正意识到这铁塔到底有多高。
不过看旁边那些外国小孩,精力充沛得很,就像小兔子似的窜来窜去,我可不能输啊。
好不容易爬到了第二层,我靠着栏杆往外面看,哇,下面的人都变得小小的,汽车就像小甲虫一样在马路上爬来爬去。
再抬头往上面看,离最高层还有好远呢。
可是都爬到这儿了,说什么也得上去啊。
咬咬牙继续往上爬,每爬一步都觉得脚发软,不过心里却有一种要征服它的倔强。
终于爬到了最高层,那一瞬间的感觉真的无法形容。
整个人好像在云端一样,远处的塞纳河像一条蓝色的丝带蜿蜒穿过城市,那些古老的建筑好像小玩具似的分布在大地上。
埃菲尔铁塔就像是巴黎的守护者一样,静静地站在这里这么多年,见证了无数的故事,从人们的相聚离散,到城市的发展变迁,它就这样一直站着,让每一个来到这儿的人都能感受到巴黎独特的魅力。
篇二《神秘又宏伟的金字塔》在埃及那片神奇的土地上,金字塔绝对是最吸引眼球的存在。
这些金字塔就像从沙漠里冒出来的巨大沙丘,但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可不像沙丘那么松散平凡。
我去埃及那次,目的地就是金字塔。
我坐着那辆有点破破烂烂似的小汽车,在满是黄沙的路上晃悠着往金字塔那儿赶。
那感觉就像穿越回了古老的时代。
突然,远远地看到金字塔的尖尖冒出来的时候,我的心跳都开始加速了。
那可是金字塔啊,以前只在书本和电视上看到过的。
2014/XDD&XED[中外名建筑赏析]结课论文——浅谈米拉公寓的设计想法与艺术特点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专业班级:环境艺术设计13-2班姓名:薛泽鹏学号:3113008859任课老师:张家睿摘要:坐落于巴塞罗那市一座极富个性化和独特而又不失现代化风格的楼房,它以造型怪异、超凡脱俗而闻名于世,并于1984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它就是西班牙著名建筑师安东尼·高迪为实业家佩德罗·米拉所设计建造的——米拉公寓。
关键字:独特、曲线、自然、个性化、独创性一、引言:米拉公寓是高迪一生中最中意的作品,其造型独特、形状怪异的特点,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风格和高度个性化的设计,获得了世人的高度赞扬。
二、正文:1)米拉公寓的概况:米拉公寓建于1906年至1912年间,当时是实业家佩德罗·米拉先生(Pere Milà)因非常欣赏高迪为巴特由先生设计的巴特由之家CASA BATLLÓ ,为了和富孀 Roser Segimon 结婚,而请高迪设计的。
它坐落于巴塞罗那帕塞奥·德格拉西亚大街上。
198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将包括米拉之家在内的几个高迪设计的建筑列入世界遗产中。
这是一座纯粹现代化风格的楼房,又名“采石场”,米拉公寓处街道转角,地面以上共六层(含屋顶层),墙面凸凹不平,屋檐屋脊高低错落,呈蛇形曲线,有奇形怪状突然物做成的烟囱和通风管道。
建筑物造型仿佛是一座被海水长期浸蚀又经风化布满孔洞的岩体,而墙体本身也像波涛汹涌的海面,富有动感。
米拉公寓里里外外都显得非常怪异,甚至有些荒诞不经,米拉公寓仍被许多人认为是所有现代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最有独创性的建筑,是二十世纪世界上最重要的建筑之一。
2)米拉公寓——设计想法:该建筑无一处是直角,这也是高迪作品的最大特色,因为高迪认为:“直线属于人类,而曲线归于上帝,”。
那些像翻滚着的海浪的墙面,那些像扭曲回绕着生长的不知名植物的阳台栏杆和那些房顶上的烟囱和通风口成了幻影似的战士,抽象的陶瓷拼花螺旋,都无不向人们展露出一种自然、和谐、奇妙的美感!于此同时,也体现出建筑师高迪崇尚大自然,对自然美的热烈追求,也折射出他对现代建筑由于工业化带来的那些硬邦邦、死气沉沉的直线直角的鄙弃和批判。
国外建筑欣赏范文国外建筑有着丰富多样的风格和历史背景,展现了各个国家和文化的独特魅力。
以下是我个人对几种国外建筑风格的欣赏和介绍。
首先是古希腊建筑,古希腊建筑的风格独特,体现了古希腊文明的精神和智慧。
典型的希腊建筑有阿卡迪亚的巴俄斯神庙和雅典的帕台农神庙。
这些建筑都采用了多柱式结构,具有优雅的比例和对称性。
它们的建筑材料主要是大理石,表面装饰有精美的浮雕,展示了希腊神话和历史事件的故事。
古希腊建筑代表着古代希腊人对美的追求和精神的表达,具有深远的影响。
其次是古罗马建筑,古罗马建筑继承了古希腊建筑的风格,并加以改进和发展。
著名的罗马建筑有罗马斗兽场和万神殿。
斗兽场是古罗马时期的大型娱乐场所,采用了椭圆形的设计和大规模的建筑工程。
万神殿是古罗马帝国时期的一座巨大的神庙,用来崇拜所有的罗马神祇。
古罗马建筑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采用了拱门和穹顶等独特的结构,这些设计成为了后世建筑的重要元素。
再次是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起源于法国,在中世纪时期盛行于欧洲。
哥特式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代表作有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和英国的坎特伯雷大教堂。
哥特式建筑充满浪漫和神秘的气息,以宏大的尖顶和高耸的飞扶壁为特征。
教堂内部则采用了复杂的拱形结构和玻璃窗的巧妙运用,使建筑内部充满了射线和色彩斑斓的光线。
哥特式建筑体现了中世纪人们对神圣和虔诚的向往,展示了独特的宗教信仰和建筑技术。
最后是现代建筑,现代建筑的特点是注重功能性和创新性的设计。
现代建筑可以是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也可以是独特的文化艺术中心。
例如美国的纽约帝国大厦和悉尼的悉尼歌剧院都是现代建筑的经典代表。
现代建筑追求独特的外形和创造性的结构,采用了各种材料和技术,打破了传统建筑的界限。
现代建筑代表了当代人对未来和创新的追求,体现了现代社会的科技进步和文化多元化。
总之,国外建筑以其各具特色的风格和独特的设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古典建筑,到哥特式的浪漫风格,再到现代建筑的创新和大胆,每一种建筑风格都展示了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魅力和智慧。
世界著名建筑欣赏
结课论文
专业: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
姓名:张若男
学号:1110604223
“绿色建筑”—当今世界建筑发展的主流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
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
许多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人类本身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它与其支撑的环境息息相关。
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我们今天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同时,还要进一步高瞻远瞩,通盘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
这就需要一种新的建筑观——可持续发展建筑观,即保护生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是21 世纪建筑的基本任务,绿色建筑及其研究和实践正是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而提出的。
1、何谓绿色建筑体系
绿色建筑体系是基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绿色”社会为内涵,“绿色”技术为支撑,“绿色”环境为标志建立的一种新型建筑体系。
在研究上,它将自然、人和人造物纳入统一研究视野,不仅研究人的生活、生产和人造物的形态,而且也研究人赖以生存的自然发展规律,研究人、自然与建筑的相互关系。
在目标上,它追求人(生产和生活)、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协调和平衡发展。
在方法上,它主张“设计追随自然”。
在技术上,它
提倡应用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和节水的建筑技术。
绿色建筑所代表的是高效率、环境好而又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自身适应地方生态而又不破坏地方生态的建筑。
它所寻求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模式。
绿色建筑要赋予建筑以生命。
它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型的、可调节的系统。
2 、绿色建筑的能源观———节能与环境
现代建筑是一种过分依赖有限能源的建筑。
能源对于那些大量使用人工照明和机械空调的建筑意味着生命,而高能耗、低效率的建筑,不仅是导致能源紧张的重要因素,并且是使之成为制造大气污染的元凶。
因此,绿色建筑设计必须深入到整个建筑生命周期中考察、评估建筑能耗状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建立全面能源观。
首先必须注重研制、优化保温材料与构造,提高建筑热环境性能。
如在建筑物的内外表面或外层结构的空气层中,采用高效热发射材料,可将大部分红外射线反射回去,从而对建筑物起保温隔热作用。
目前,美国已开展大规模生产热反射膜,主要用于建筑节能。
此外,还可运用高效节能玻璃,硅气凝胶——新型节能墙材,以提高节能效率;其次,研制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核能、风力、水力)的收集,储存装置和热回收装置。
太阳能是一种最丰富,便捷,无污染的绿色能源,近年来在我国的天津、北京、甘肃、河北等省市建立了17 座被动式太阳能恒温式住宅,以建筑物本身为太阳能收集器,从而达到屋内取暖制冷的目的。
3 、绿色建筑的设计观———建筑与气候
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可以用机械空调来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这自然是人类的幸运,但这种违背气候环境的高能耗建筑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和能源代价,同时增加了生态环境的污染,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居者与自然环境人为地分离。
为了克服现行建筑模式对人的负面影响,绿色建筑注重地区气候与建筑的关系,并将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作为绿色建筑的一项基本方法,这是一种按人体的舒适要求和气候条件来进行建筑设计的系统方法,即根据当地气候特征,运用建筑物理的原理,合理组织各种建筑因素。
事实上,人类对于环境的舒适、健康需求,常常无需现行空调设备也能得到满足,如:我国陕北的窑洞在- 20 ℃左右的气候下,其室内被大地包围着,仍保持着15 ℃上下的舒适室温;还有西双版纳干阑住宅在酷热的气候中,仍可在室内创造出荫凉的空间。
因此,以绿色建筑的设计观来看,大自然是主要的供给者,而辅助设备系统属于其次。
因而大部分的照明可以由太阳光提供,制冷由流动的空气产生,采暖可以从人体以及办公设备中获得通过其他自然方式补充:太阳加热,以风压和太阳浮力产生自然通风,以水的蒸发产生制冷。
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是一种可以在任何技术层次上使用的方法,因为,在绿色建筑中气候所包含的各种因素是当作资源来考虑的,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率,是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的本质。
如果将其原理与未来智能技术、信
息技术、控制技术以及其他节能技术结合在一起,就会构成丰富多彩的绿色建筑前景。
4 、绿色建筑的技术观———技术与形式
绿色建筑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的、可调节系统。
因此,它要求建筑外层的材料和结构,一方面作为能源转换的界面,需要收集、转换自然能源,并且防止能源的流失;另一方面,外层必须具备调节气候的能力,以消除、减缓、甚至改变气候的波动,使室内气候趋于稳定,而实现这一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必须有赖于未来高技术在建筑中的广泛运用。
首先,环保节能型材料是绿色建筑所必须的,必须对现有建材和技术进行环保、节能评估,提出技术改良、更新措施,使之符合环保、节能的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日益走向成熟,在绿色建筑中这些高技术将得到广泛的运用:如建筑结构有可能引入有机体的原理,在混凝土中埋设光导纤维,可以经常地监视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状况,自我修复混凝土可得到实际应用。
建筑物表面材料,通过多功能的组织进行呼吸,可净化建筑物内部的空气,并降低温度,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可用于百页窗的调整或空调系统风口的开闭,自动调节太阳光亮,建筑物表面的太阳能电池,可提供采暖和照明所需要的能源,无论使用何种技术,绿色建筑总是立足于对资源的节约(reduce)、再利用(reuse)、循环生产(recycle)等几个方面。
其次,绿色建筑的形式必须利于能源的收集,建筑的外层将不
再是“内部”与“外部”的分界线,而将逐步成为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界面。
绿色建筑的材料和形式将是多样的,尤其是外层材料将是高度综合、高效多功能的,而且,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建筑行业将最大限度地吸收各种先进技术,创造一种能更加适合人类生活的、与大自然高度和谐的高科技建筑环境。
“绿色”不仅带给人们富有新意的建筑,也带来了全新的开发原则,绿色建筑的兴起反映了当今世界建筑领域和建筑环境发展上的一个重大变化,它将有助于人们更新观念、开阔视野。
“绿色建筑”主要强调的一点是:建筑物不仅仅是你遮风避雨、享受服务和振作精神的地方,不该是与周围环境相隔绝的包厢,而应当成为环境的一部分,与之共同构成一个和谐的有机系统,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都应如此。
绿色的概念包涵了生态、增长和经济的全部关系,开发商、开发公司与建筑师对人与环境共同赋予建筑物的要求认识得越深刻,他们赋予绿色建筑的内涵就会越丰富。
所以,应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尽快确定一个宏伟的目标以及架构起一套可行的制度框架,从而使我们这一代的即时利益与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将一个地区的局部利益与整个世界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地与他人分享我们这个地球上有限的资源。
同时,最大限度地杜绝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这样才有可能为后人留下一片静谧而丰腴的乐土,使人类能够长久地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