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八年级上册的历史维新变法运动知识点:维新变法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12.15 KB
- 文档页数:1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1课鸦片战争知识点1 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鸦片走私: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
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
林则徐禁烟: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在林则徐的主持下,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
虎门销烟的意义: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知识点2 英国发动浸略战争原因:根本原因一一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借口)—中国的禁烟运动。
时间:1840年6月至1842年8月。
经过:英军封锁珠江口→攻陷浙江定海,直趋天津→道光帝派琦善与英军谈判→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攻虎门、广州→占厦门、定海、宁波→1842年进犯吴淞→占镇江→8月初,英军到达南京下关。
民族英雄:关天培等战死虎门,陈化成在吴淞力竭牺牲。
结果:战争终以清朝的失败结束。
知识点3 《南京条约》的签订签订: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虎门条约》: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美法扩大侵略权益:1844年,清政府被迫与美国、法国分别签订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知识点1 英法再次发动俊华战争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侵略者:英法组成联军,俄、美支持。
借口:“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经过:1856年10月,英军炮轰止广州,挑起战争→次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攻陷大沽,逼近天津。
八年级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点戊戌变法是中国晚清时期维新变法运动的一部分,发生于1901年的戊戌年,因此得名。
本文将介绍戊戌变法的知识点,包括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
一、背景1.1 甲午战争的惨败:1894年到1895年,中国和日本爆发了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割让台湾,赔款近百亿两白银。
1.2 国际压力的增加:在甲午战争后,各国开始对中国进行资本的侵略,并对中国的文化进行解构和批判。
这个时期被称为“百日维新”,文化大革命,秉承自立自强的精神,提出理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倾向。
1.3 倭寇的肆虐:自甲午战争以来,一些不明身份的倭寇纷纷侵扰,给民众社会带来很大的安全威胁。
二、内容2.1 组建新军:戊戌变法的重要举措是组建了新式军队以应对严峻的国家危机,现代性和航海的发展与持续,新的工业黄金时代的到来,对于机械化发展的发明与运用都为组建新军队提供了技术上的必要条件.2.2 实行科举:在戊戌变法期间,科举制度得到了一些调整,不论贫富都有机会参加考试。
2.3 推行宪政:虽然戊戌变法的宪法没有得到实施,但在理念上逐渐接受了相应的现代价值观念,宪政会议也在中国其他领导人的带领下继续开会,推动了宪政的发展。
2.4 推进工业发展:广州,天津,上海等城市建立了许多新的工厂和工业企业来支持现代化的国家建设三、影响3.1 振兴国家、推动科技发展:戊戌变法试图进行一次全面的变革,而新政不仅为社会稳定的维持提供了基础条件,而且也激活了社会发展的多项因素,包括消极经济和文化现象的淘汰、创新思想的更新、城市化的推进、文化复兴等。
3.2 促进文化交流和知识更新:戊戌变法期间,中国人开始获得海外信息和知识。
一些学者和学生开始到国外留学回来后带着新知识,推动科技和文化的进步,使中国在许多方面逐渐赶上西方。
3.3 逐步推进宪政:戊戌变法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是实践过程中的宪政意识,帮助了中国形成了逐渐向前的宪政概念,并为未来的宪政进程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第1课鸦片战争1.背景:(1)罪恶的鸦片贸易: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
(2)鸦片给中国带来了严重危害:①白银外流,造成清财政危机。
②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③统治机构更加腐败.④毒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⑤严重削弱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3)虎门禁烟: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2.战争经过:爱国官员:关天培——中国近代牺牲的第一位清军将领。
见P4画像。
3.结果:签订中国第一个丧权辱国中英《南京条约》,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4.影响:(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3)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侵华罪行1.第二次鸦片战争:(1)根本目的: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扩大侵略权益。
(2)时间:1956年10月——1960年10月(3)主凶:英、法,帮凶:俄、美2.太平洋军抗击洋枪队在慈溪之战中,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
(见课本第9页华尔的照片。
)第3课收复新疆1.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是我国西北的门户。
2.新疆危机:(1)1865年,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自立为汗。
(2)英俄两国支持阿古柏伪政权,妄图分裂新疆。
3.左宗棠收复新疆。
(1)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2)战略方针“先北后南,缓进急战”(3)1878年,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
19世纪80年代,通过外交努力,中俄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但是损失了中国西部的一块土地和大量赔款。
4.历史意义:巩固了祖国的西北塞防,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和主权。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1.甲午中日战争(1)原因: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战争。
(2)主要战役:①黄海海战:此战后,日本舰队控制了黄海制海权。
八年级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点汇总
1.背景: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政治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
3.目的:救亡图存,变法图强
4.简单经过:
⑴序幕:1895年,“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要求拒和、变法、迁都。
),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⑵发展: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图强,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和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
⑶高潮: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⑷失败:1898年9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康有为、梁启超出逃。
谭嗣同、刘光弟、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变法最终失败。
5.影响: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6.变法失败的原因:
⑴客观原因:顽固派势力强大,维新派力量薄弱。
⑵主观原因: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只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8.教训: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复习资料维新变法运动
适用精选文件资料分享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复习资料:维新变法运动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复习资料:维新变法运动
公车上书: 1895 年,由康有为、梁启超领导。
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
的序幕。
戊戌变法: 1 、时间: 1898 年 6 月――9月( 共 103 天,又
称“百日维新”) 2 、人物: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 ) 3、戊戌变法
的主要内容: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 经
济方面:鼓舞个人创办工矿企业 ; 思想、文化方面:创办新式学堂培育
人材,翻译西方书本,流传新思想 ; 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 军事方面:
训练新式军队等。
4 、失败原由:①维新派离开广大人民民众,只依靠
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②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固执权利的反对和破坏。
5 、谭嗣同的绝命词:“存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回答:①“存心杀贼”的贼指的是谁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固执派②维新
派为何“ 无力回天” ? ①维新派离开广大人民民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固执权利过于强盛。
③我们应当向谭
嗣同学习些什么 ?学习为他进步事业不怕流血牺牲的献身精神 ; 情愿为
变法流血牺牲的信心和杀身成仁、大义凛然的精神; 情愿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主义精神。
百日维新简介百日维新 Hundred Days of Reform1898年(夏历戊戌年)中国维新派在清光绪帝支持下推行的革新运动。
又称戊戌维新、戊戌变法。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希望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推行政治、经济改革,争取国家富强。
维新派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设立学堂,宣传变法主张,受到少数官僚赞助。
光绪接受维新派改革方案,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不要以为我打错了,没错,是“国是”)诏”,宣布变法维新。
在103天里颁布数十条维新诏令。
新政主要内容为倡办新式企业、奖励发明创造;设铁路、矿务总局,修筑铁路开采矿产;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学校,提倡西学;裁汰冗员,削减旧军,重练海陆军。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派。
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谭嗣同、康广仁、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等“六君子”被杀害。
新政全部取消,“百日维新”失败。
百日维新详细介绍自清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诏定国是、决定变法起,至同年八月初六慈禧太后重新“训政”止,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毅然颁布“明定国是诏”,决定变法,自是日起,开始了中国近代史上轰动一时的“百日维新”。
二十八日,光绪帝在颐和园仁寿殿召见了时任工部主事的康有为,这是他们君臣初次会见。
康利用这次面谈机会,重申其全面变法的主张。
首先陈述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到了生死关头,非尽变旧法不能自强。
光绪同意,表示:今日诚非变法不可。
康又指出,近年来并非不言变法,然少变而不全变,举其一而不改其二,结果必至无功。
认为欲变法必先改订制度法律,否则只是变事,不是变法,要求光绪帝“先开制度局而变法律”。
并说他研究过各国变法的情形,西方各国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三十年而强,相信中国只要认真变法,三年可以自立。
光绪帝认为他讲的条理很详备。
维新运动知识点总结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政治运动,其影响穿越了整个近代中国历史,对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维新运动不仅是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挑战,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重新认识。
以下是对维新运动的几个重要知识点的总结:一、维新运动的背景1. 封建专制制度的崩溃维新运动的背景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深重危机。
清朝在19世纪后半叶,面临着外国列强入侵和国内民族危机的双重压力,社会动荡不安。
清政府的腐败和软弱无能,使得国家陷入了空前的灾难之中。
2. 外国列强的侵略维新运动的背景还包括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失去了主权和领土,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受到了严重的压迫和摧残。
3. 经济危机和民族矛盾清政府的腐败和税收政策使得民生日益贫困,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一系列的农民起义和民间抗争活动不断涌现,中国社会深陷于一片动荡之中。
二、维新运动的基本内容1. 改良派的政治主张维新运动一开始是由一些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主张。
他们希望能够通过改革清政府的体制和政策,来挽救国家的危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2. 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维新运动的一大内容是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和掠夺。
知识分子们希望能够通过改革自强,来振兴中华,保卫祖国。
3. 推行西方的科学和民主维新运动的知识分子们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他们希望能够通过推行西方的科学和民主,来改变中国传统的文化和政治制度,实现现代化和民主化。
三、维新运动的发展和失败1. 戊戌变法的实施维新运动发展到了最高潮的时候是光绪十六年,戊戌变法的实施。
戊戌变法是清政府在推行一系列政治改革,希望能够挽救国家危机。
但是由于保守势力的强大和外国列强的干涉,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2. 维新运动的失败和挫折戊戌变法失败后,维新运动开始走向了挫折和失败,一些主要的维新派人物先后被清政府处死或者逼迫宫禁。
而维新运动也因为清政府的镇压和外国列强的干涉而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8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和重点笔记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和重点笔记如下:
1、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中法战争后,清朝政局由慈禧、同治帝亲政到慈禧太后手中。
2、第二单元:洋务运动和民族危机的加剧
清朝同治年间,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近代军事工业。
洋务派创办了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
洋务派创办了近代海军——北洋舰队。
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英勇牺牲。
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加剧。
3、第三单元:变法图强和辛亥革命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等人以“甘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精神就义。
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成功后,中华民国成立。
4、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胜利
五四运动中,北京学生罢课、游行、示威,要求“外争主权,内惩国
贼”。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合作实现后,创办了黄埔军校。
国民革命运动中,北伐战争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两大军阀。
初二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初二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一、洋务运动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统治)时间: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代表:中央:以恭亲王(奕)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为代表。
内容:(1)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化(军事)工业。
(2)、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主要有(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3)海军:洋务派筹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学堂:1862年成立(京师同文馆),各地开办了一些(科技)学堂和(军事)学堂,培养人才破产:(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随之破产。
评价:(1)局限性:是一次失败和(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2)积极性: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二、戊戌变法公车上书:(1)背景:1895年春,《马关条约》的签订。
(2)经过:(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和省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
(3)影响: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
创办报刊: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宣传维新变法组织团队:在(北京)组织(强学会),(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
百日维新:(1)时间:(1898)年6月----9月,历时103天。
结果: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杀害(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变法失败。
三、辛亥革命:创建革命党:(1)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成立(2)同盟会:时间:(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报刊:创办机关刊物《民报》。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学问点总结归纳一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内容标准】(1)简述其次次鸦片斗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同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2)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
(3)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根本史实。
1.简述其次次鸦片斗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侵略史实1860年,英法两国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大规模出兵。
英法联军相继攻陷大沽、天津,10月,攻占北京。
英法侵略者闯入北京西郊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疯狂劫掠园中珍宝。
洗劫过后,侵略者又放火烧园。
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壮观华美的圆明园变成了一片废墟。
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
相识:①落后就会挨打;②斗争破坏了人类文明;③国家:开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④个人:勿忘国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学问,为祖国的强大作出奉献等。
2.简述俄国通过不同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其次次鸦片斗争前后,俄国利用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时机,采纳先武力强占中国领土,然后强迫清政府签订条约的卑劣手段,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l50多万平方千米。
时间条约名称割占据土第3课甲午中日斗争【内容标准】(1)讲解并描述甲午中日斗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抵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2)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1.讲解并描述甲午中日斗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抵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1894年9月,在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激战中,致远舰多处中弹,舰身紧要倾斜。
邓世昌毅然下令,开足马力,直冲敌舰,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
日舰慌张躲避,同时施放鱼雷,击中致远舰。
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
精神:抵抗外敌侵略,保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利益,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2.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1895年4月,李鸿章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重要历史事件记忆要点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第1课鸦片战争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2、鸦片走私带来的危害:白银大量外流,影响清政府财政,加重农民负担;大批官僚、地主、军管、士兵吸食鸦片,事情政府更加腐败,军对战斗力进一步削弱。
3、林则徐虎门硝烟:时间:1839年6月地点:广州虎门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4、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原因:打开中国大门和维护鸦片贸易。
中国战败的原因:清王朝政治腐败,经济和军事技术落后,道光帝忽战忽和。
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5、《南京条约》的内容: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税款,中国必须同英国商定。
附件的内容:英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6、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的影响: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中国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1、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1856-1860年原因:英、法两国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2、经过:1856年10月,英国首先挑起战争,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炮轰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再次出兵,攻占天津,进逼北京,10月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
3、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部编历史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点归纳课程标准要求: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学习目标:1、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及主要活动。
2、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3、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实质及进步意义。
重点:1、公车上书意义2、百日维新内容及进步意义难点:百日维新内容及进步意义新课讲解:知识点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公车上书时间:1895年春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领导人:康有为、梁启超核心内容: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在位皇帝:光绪帝(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却轰动京、沪)意义: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2、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1)表现: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B、严复等支持《国闻报》,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
—《国闻报》严复结束:1898年9月,戊戌政变(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帝)别名:百日维新(变法历时103天)也称戊戌变法(1898年是旧历的戊戌年)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谭嗣同名言: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影响: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
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知识点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初中历史戊戌变法知识点内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基本内容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
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这次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二、变法内容文教改革创办京师大学堂;所有书院、祠庙、义学、社学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各省会设高等学堂,郡城设中等学堂,州县设小学;鼓励私人开办学堂;设立翻译、医学、农务、商学、路、矿、茶务、蚕桑速成学堂;派皇族宗室出国游历,挑选学生到日本游学废八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设译书局,颁发著书及发明给奖章程,保荐格致人才。
主要措施为: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经济改革康有为强调中国必须以工商立国,才能富国养民;另因为官办企业多弊病,故也着重鼓励民办企业;设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并在各省设分局;广泛开设农会,刊印农报,购买农具,订立奖励学艺、农业程序,编译外国农学书籍,采用中西各法切实开垦;颁发制器及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在各地设立工厂;在各省设商务局、商会,保护商务,推广口岸商埠、开放八旗经商的禁令,名其学习士农工商自谋生计;倡办实业,促进生产;鼓励私人开办工矿企业。
“维新变法”知识点总结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
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首的维新派开始用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来评判中国,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
维新,是指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特指政治上的改革运动。
维新变法就是政治上、经济上反对旧事物,实行新法。
维新思想传播的方式──开办学堂、著书立说。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由于维新运动的高涨,引起封建顽固势力的仇恨和攻击而展开的。
洋务派也站在顽固派一边,形成了维新派与顽固派、洋务派的尖锐对立。
变与不变的矛盾空前激化,面对时代推来的问题,做出了两种相反的回答。
建议指导学生制作论战内容对照表,分析这场论战的性质和作用。
维新派用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为武器,提出了系统的维新变法的理论和主张。
通过这场论战,使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知识分子中不少人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形成向西方寻找真理,学习新学的热潮。
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进步的,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意义,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
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深感“亡国无日”。
上书光绪帝,痛陈国难深重,应赶紧变法图强,光绪帝也“不甘作亡国之君”。
1898年1月,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表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全部要求,也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
当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这是一篇以皇帝名义宣布实行变法的宣言,标志戊戌变法的开始。
光绪帝主持的戊戌变法,触犯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这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所不能容忍。
变与不变的矛盾发展为一场带血的斗争,变法运动遭到了失败。
可以从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
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
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他们提倡资产阶级新学,批判封建主义旧学,引导人们重新认识世界,他们痛感民族危机的严重,号召人们奋起救国,谋求国家的独立富强;给古老的中国社会注入的活力是不可低估的,站在历史长河的高度看,由传统农耕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尽管它在19世纪末的中国遭到了暂时挫折,但对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却是一次巨大的强烈的冲击波,它留下的痕迹是永不磨灭的,是永远鼓舞与启迪后人的。
维新变法高考知识点总结伴随着中国近代史上一系列的改革运动,维新变法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考题中占据了一定的比重。
下面将对维新变法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这一内容。
一、维新变法的背景众所周知,维新变法是中国晚清时期的一次改革运动,但是这次运动并非突然发生,而是有其背景和原因的。
1.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导致中国迅速丧失了主权,签订的南京条约更是割让了大片领土,并强制开放了一系列的通商口岸,从而使得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窘境。
2. 内忧外患的加剧:清朝封建统治体制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西方列强的侵略势头不断加剧,内地各种社会矛盾也逐渐形成。
3. 科技与思想启蒙的传入:西方科学技术革新的传入,以及启蒙思想的传播,对当时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时代背景。
二、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维新变法的核心目标在于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个方面,下面我们将对其主要内容进行一一梳理。
1. 改革政治制度:废除科举制度,设立新式教育机构。
清廷知道科举制度的失败,开始启用洋员外,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法律。
2. 推行教育改革:兴办公立学校,启蒙思想的传播。
维新派倡导实用主义教育,注重科学和技术的学习。
3. 经济改革:实行官办和民办并举的经济政策,鼓励工商业的发展,推进现代企业制度。
4. 军事改革:以西方军事科技为基础,进行废兵抚恤、新军编练等一系列改革,以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
三、维新变法的失败与启示虽然当时的维新变法只经历了短短的几年,但其失败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1. 内外因素的困难:维新变法时期,清朝内部的保守势力各种阻挠和抵制,列强干涉的强大压力,以及局限于改革者本身的能力等因素,都成为维新变法的困难。
2. 社会传统观念的束缚:维新变法需要改革中国的政治制度、军事体制和教育方式等,这与封建社会中传统观念的冲突使得变法难以顺利进行。
关于八年级上册的历史维新变法运动知识点|维新
变法知识点总结
1、公车上书(时间:1895年春)
背景:《马关条约》的签定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作用:为维新变法运动拉开了序幕。
2、康有为称的“中国西学第一”指严复,初中政治,他著有《天演论》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他是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
.
3.百日维新
(1)时间: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到9月
慈禧发动政变,前后103天,最终失败.
(2)内容:(P39自我测评答案)
经济:发展工商业;军事:训练新式陆海军;政治: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文化教育:开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废除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创办报刊。
(3)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但不可能实现救亡图存的愿望,不可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