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起源
- 格式:ppt
- 大小:391.50 KB
- 文档页数:44
第一章中华文化的起源(发祥)2一、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起源模式二、原始先民的物质文化三、原始先民的精神文化四、原始先民的婚姻和社会结构一、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起源模式1、中华文化起源的自然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中国的地势,西部高而东部低。
按落差可分为三个台阶:青藏高原为第一台阶,有“世界屋脊”的称号(涵育了母亲河长江和黄河)从大兴安岭到太行山、伏牛山、雪峰山一带为第二台阶。
东部地区是中国台地的第三阶梯中国大部分地处北温带,气候类型多,受季风气候明显的影响,降水量随季节而有显著的变化。
在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地带,大陆性气候强,影响之下,冬夏温差大,降雨多,降雨性质也多不同于海洋性气候,温度和水分条件配合好,极有利于农作物的发育生长。
先民最理想、聚集人数最多的开发区。
他们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创造,直接开启了中国文化的源头。
2、中华文化起源的模式中国文化是以区域文化汇聚融合模式形成的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氏族就是一个确定的,内部不能通婚的血缘亲属集团——恩格斯)代表:①仰韶文化、裴李岗文化、马家窑文化、山东大汶口文化等——黄河中下游②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长江流域特点:出现农业,图腾崇拜,组成部落,实行对偶婚父系氏族公社代表:龙山文化——黄河流域良渚文化——长江下游特点:锄耕农业发展,家畜饲养,形成部落联盟,私有制产生,一夫一妻制。
出现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经济分开)二、原始先民的物质文化围绕生产及人们的食、衣、住、交通,中国原始先民的成就有5个方面,内容相当丰富:一是器具制造业石刀、石斧、木耒、石耜、石锥、石铲、石锛、蚌刀、石镰、蚌镰等。
他们石块和吃剩的兽骨,打碎、磨光、钻孔、安柄、制成砍树、翻土、耕耘、收割、磨面、打猎的工具。
二是纺织、缝纫业衣着就是用兽皮、毛布、麻布等裁缝而成,骨针、骨锥、角锥、石纺轮、陶纺轮、麻布印迹等衣饰工具和材料。
传世的许多陶器上有绳纹、布纹的印痕。
第一章中国文化起源一、生命起源学说•1924年苏联生物学家奥巴林发表<<生命起源>>专著。
1929年英国遗传学家霍尔丹也提出类似观点。
1936年奥巴林专著再版,他提出的生命起源学说引起世界重视。
按照这个学说,生命是在长时期宇宙进化过程中发生的,是宇宙进化的某一阶段无生命的物质所发生的一个进化过程,而不是在现在条件下由非生命的有机物质突然产生的。
所以,生命起源大约发生在距今45—35亿年间。
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在生物分类学中,人属于哺乳动物纲(Mammalia)真兽亚纲(Eutheria)中的灵长目(Primates)。
人科中现存的仅一属一种,即Homo sapiens。
从亲缘关系来看,人与类人猿科动物关系最近:抗原—抗体试验表明,类人猿即猩猩、大猩猩、黑猩猩的血清蛋白与人类十分接近。
人与黑猩猩的血红蛋白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而与大猩猩和猕猴分别有2和15个氨基酸不同。
人类起源于动物,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即人来源于(古)猿。
原始人类的历史•1992至1995年在埃塞俄比亚阿法低地发现地猿(为始祖亚种),距今440万年前。
•1998年在同地又发现地猿的另一个更为古老的亚种(为祖先亚种),距今520万至580万年。
•2000年,在非洲肯尼亚的土根山区发现距今600万年前的原初人(土根种),因为发现于千年之交的2000年,故俗称为千禧人。
•因此,人类的历史现已有600万年记录。
人类进化系统示意图300万年—400万年前,人类从南猿到现代人的进化历程中包括南猿阶段,能人阶段,直立人阶段和智人阶段。
三、中国文化的起源•生命起源:45—35亿年人类文化史:600万年中国文化史:170万年(元谋人)•中国文明史:4100年(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前476年战国开始进入所谓的封建社会)中国文化起源的模式1、黄河中下游文化区:一是黄河中游以中原为中心,代表文化有磁山文化、裴里岗文化、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等。
中国文化的起源一、概述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深厚的文化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远古时期。
中国文化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艺术表达以及社会习俗等方方面面。
本文将探讨中国文化的起源及其重要性。
二、远古时期的贡献在远古时期,中国的文化起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史前文化:早在约7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出现了最早的农业文明,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等。
这些文化形态以农业为基础,以陶器、农具等实物文物为主要表现形式。
2. 传统宗教信仰:在远古时期,中国人民信仰着原始的宗教信仰,如巫教、崇拜自然等。
这些宗教信仰对于后来的宗教思想和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 文字的诞生:中国文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商代,古老的甲骨文和金文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石。
文字的出现使得知识和经验可以被记录、传承,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三、夏商周时期的发展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大大丰富和深化,形成了许多经典的文化元素。
1. 礼、乐、封建制度:夏商周时期,社会逐渐形成了以礼、乐为核心的人伦道德观念,并建立了严格的封建制度,将社会秩序进一步规范化。
2.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了众多重要的思想家和学派,如孔子、老子、庄子等,他们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文化经典的形成:在夏商周时期,中国文化形成了众多经典文化作品,如《诗经》、《周礼》、《论语》等,这些作品至今仍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国文化的起源与中华民族的形成是密不可分的。
中华民族的形成源于华夏族的血脉,并融合了其他华夏族后裔的血统。
这种血脉的融合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中国文化成为独特、多元且包容的重要原因之一。
1. 母系氏族制度:中国古代的母系氏族制度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促进了各个部落和氏族之间的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早期共同认同。
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一节农业的繁荣至迟在170万年前,我国境内就有人类在活动。
云南丰禄、陕西蓝田和北京周口店都发现了丰富的古人类遗址。
大约距今1万年前,我国南北各地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最显著地标志之一,是出现了农业。
农业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是一切文明的基础。
使人类从仰赖大自然的恩赐走向开发自然、创造社会财富的道路。
我国与西亚、中美洲等地,是举世公认的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
我国是大米和小米的故乡,对人类文明作出了主要贡献。
具有代表性的农作物和农具及其遗址:稻米遗址:湖南澧县的彭头山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遗址、太湖流域……小米(又称粟)遗址:磁山的第一、二期文化遗址、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锄耕和犁耕: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8000-5000年),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河姆渡文化等已经走出植物驯化和刀耕火种的阶段,进入了翻土播种、中耕锄草的锄耕农业阶段。
到新石器晚期(距今约5000-4000年),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齐家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晚期等,都进入了耕锄农业的发达阶段。
到龙山文化晚期,出现了木犁和石犁,开始向犁耕农业阶段迈进。
第二节金属冶铸技术的产生人类最早使用的铜是红铜。
但红铜质地软、溶点高,不适宜制作工具。
工具还是以石为主。
所以红铜时代往往被称为“铜石并用”时代。
齐家文化、龙山文化就处在这个时代。
青铜器的使用一直持续到东周时期。
春秋时期铁器已经出现,到战国铁器已经普及。
当时有“美金”与“恶金”之别。
是“铜铁并用时代”。
准确的“青铜时代”是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
历时约15个世纪之久。
早期青铜器早期青铜器的制作方法主要有锻打法和范铸法考古发掘的铜器我国目前考古所见年代最早的铜器,是仰韶文化临潼姜寨出土的经铸造而成的一块黄铜片和一根黄铜的管状物甘、青地区出土了不少铜器。
如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武威皇娘娘台(出土了年代最早的红铜器)、永靖大河庄、甘肃临夏、青海贵南朶(duǒ)马台等中原地区的龙山时代,冶铸铜器的地点明显增加,山东郊县三里河遗址、栖霞杨家圈、牟平照各庄出土了青铜锥。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精选3篇)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篇1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单元时段】从距今约170万年(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元谋人)至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消失)。
【单元特点】这个单元的内容主要是抓住一个词——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它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的。
第一部分讲的是:旧石器时代的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它从目前已知的最早的远古居民,距今约170万年云南的元谋人开头,始终讲到距今约三万年在北京的山顶洞人为止。
其次部分讲的是:新石器时代的农耕文明,主要介绍了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明和黄河流域的半坡文明。
第三部分讲的是:传奇时期华夏族的祖先,主要介绍了炎帝和黄帝时期的一些故事。
【内容标准】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奇,了解传奇和史实的区分。
【教学目标】[学问与力量]以教材中消失的基本人物、大事、时间为同学应把握学问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同学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力量;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的材料综合起来,以培育同学的思维力量;3、口头表达力量的熬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熟悉人类历史的起源;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缘由。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历史的制造者之间的关系。
【课时】4课时【课型】知新课、活动课【方式与方法】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多种形式【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觉图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设计思路】:本课是新学期第一课,用导读结合的方法完成任务。
指导同学观看课文的相关插图,提示一些观看的角度和思索的问题,培育同学留意观看的习惯和依据考古成果去了解和学习历史的爱好;在“活动与探究”中引导同学思索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从而培育同学的比较力量;在“合作与探究”中引导同学学会合作学习,加深彼此的了解。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二北京人发现时间:1929年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生存年代:20—70万年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留猿的某些特征生活状况:群居生活生产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发展水平:人工取火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1、时间---距今7千年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2、地点---山东大汶口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第3课华夏之祖1炎黄战蚩尤炎帝和皇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
涿鹿之战中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大败蚩尤,从此黄帝部落炎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黄帝----“人文初祖”尧、舜、禹的“禅让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的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的夏朝,原始社会到此结束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一、夏朝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2、都城:阳城3、建立人:禹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暴动,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青铜铸造业(1)形成发展①末期,出现青铜器。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起源——原始社会绵延5000年之久的中华文化诞生在东亚大陆上。
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合于人类生存和繁衍,因此,从数百万年以前,祖国大地上就已经留下了远古先民的足迹。
继此之后,黄河上下,大江南北,东自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会合处,西至帕米尔高原,几乎无处不有原始人类的分布。
他们在广袤的大地上,绵延的历史年代里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风俗习惯等文明,为中华文化的起源铺垫了丰厚的基础。
第一节中国文化起源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模式一中国文化起源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国文化赖以产生的东亚大陆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规定了原始先民生活和创造文化的自然地理条件。
中国的地势,西部高而东部低。
按落差可分为三个台阶:青藏高原为第一台阶,有“世界屋脊”的称号。
这里一般高度在4000—5000米,有的山峰超过7000米,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高度在8800米以上。
青藏高原巨大山脉之间的湖泊、沼泽与万古不化的积雪,涵育了祖国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她们和澜沧江等都是亚洲最大的河流。
高原东侧的横断山,由无数的高山峡谷组成。
再往东、往北,从大兴安岭到太行山、伏牛山、雪峰山一带为第二台阶。
第一、二台阶区既有神奇宏阔的盆地,如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四川盆地等,又有雄姿勃勃的西北和西南高原,如黄土高原、阿拉善高原、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云贵高原等,还有低于海平面155米的吐鲁番艾丁湖以及层出不穷的峻岭山梁、瀚海戈壁、丘陵、河谷、草地、绿洲等,地形极其复杂。
东部地区是中国台地的第三阶梯,它除台湾岛以外,地势均在海拔200米以内,包括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及江南的丘陵、盆地等。
总的来看,崇山、高原、大型内陆盆地多在西部,而丘陵、平原、山地多在东部,东南沿海,则有宽阔的大陆架,像一只巨型的手臂,缓缓地伸入海下。
中国大部分地处北温带,三面环山,或是无垠的大漠戈壁,东南一带沿海,气候类型多,有暖温、湿润、干旱、高寒、阴湿等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