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城南旧事》导读
- 格式:docx
- 大小:13.08 KB
- 文档页数:6
名著阅读《城南旧事》导读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品的内容。
2、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3、通过走进故事、走近人物、走进情节等方式回忆情节,交流独特的阅读感受,体会文字间蕴含的浓浓的爱。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悟文字的精妙,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教学难点:体会文字间蕴含的浓浓的爱。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影音导:一首美丽的歌谣《送别》曾伴随着我童年远去的足音,在一次次离别之际,给过我无限感动。
可我从来不知道这凄美动人的歌声背后还有一段《城南旧事》,不知道有一位名叫林海音的女作家深怀着新旧时代交杂的那份感伤,以童年的记忆写下了20世纪20年代北平城南的人情风物。
而这幅那个年代的北京风俗画,又以清新、淡雅、童稚的笔触,勾画出了普通百姓的命运遭际。
让我们一起走近----林海音……(看课件)二、阅读指导:1、看封面猜测内容2、初读浏览:了解大体内容。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目录、作者序言、摘要介绍、书后评论,从目录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先睹为快……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小结:《城南旧事》中,林海音化身为英子成就了自己半个世纪的怀乡梦。
她以一个孩子纯净得容不下任何尘埃的眼眸,给这个世界蒙上了一层梦幻般的明朗。
成人世界的痛苦与挣扎于是就滤去了浮世悲欢,还原成了生命的本来模样。
疯子也好,贼也罢。
贫穷也好,富庶也罢。
此时也褪去了世俗的烙印,取而代之的是有血有肉的、真实的生命。
让我们走进《城南旧事》……看目录:了解故事情节经过(课件----照片)3、细读品味:阅读方法指导(节选段落课件)A、节选段落示范指导:圈点勾划、写批注勾画出自己感触较深的词句,写下自己的见解----品味精妙、感想体会、不同见解等(课件展示)B、方法练习:同学们,你们读这本书的时候,有哪些片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1)你也可以像老师这样阅读: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5分钟时间,开始吧-----2)把你的感受与大家分享:指名同学在全班分享4、写读书感悟—--收获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城南旧事》说:这是作者林海音的传记式小说,写了5个故事。
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教学设计【文本解读】台湾被日本侵占期间,林家不甘在日寇的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
《城南旧事》是一本自传体小说,以林海音5——13岁在北京城南的生活为背景创作。
它透过主人公英子童稚的双眼,向世人展现了成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同时也再现了那个时代北京城独特的百姓生活与风俗旧貌,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及北京城南深深的思念。
【教学目标】1、了解主要内容:通过封面、序言等了解主要内容及创作背景,教给学生初次了解书目内容的基本方法。
2、激趣导向:通过故事中主要人物的选择角度,及英子与他们欢乐的童年往事的片段朗读,引导学生在以后的阅读过程中关注英子纯洁、善良的童心,及本书独特的描写角度。
3、紧扣“送别”主线,猜想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品味本书的“成长”主题。
【教学过程】一、了解主要内容:1、读封面(封面、封底、勒口):了解本书主要内容及作者、创作背景。
同学们:拿到一本书,我们最先看到的就是封面,购买一本书,最先吸引我们的也是封面,封面能告诉我们什么呢?让我们快速的阅读封面上的文字和图片,说说你的了解。
(自传体小说,以小孩的视角看大人的悲欢离合,反应背景二三十年代老北京的风貌,带领我们重温了那个年代社会底层普通百姓的生活。
)2、读封面图画:让我们阅读本书封面图画的片段描写,初步感受一下英子有着怎样的童年生活?(天真快乐的童年生活及良好的家庭条件)出示:我在医院住了十几天,刚可以起床伏在楼窗口向下面看望,爸爸就雇来一辆马车,把我接回家。
马车是敞篷的,一边是爸,一边是妈,我坐在中间,好神气。
前面坐了两个赶马车的人,爸爸催他们快一点,皮鞭子抽在马身上,马蹄子得得得得,得得得得,一路跑下去。
马车所经过的路,我全不认识。
这条大街长又长,好像前面没尽没了。
我觉得很新鲜,转身脸向着车后,跪在座位上,向街上呆呆地看。
两边的树一棵棵地落在车后面,是车在走呢?是树在走呢?我仰起头来,望见了青蓝的天空,上面浮着一块白云彩,不,一条船……3、读序言:这本书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又表达了什么感情呢?语言也会告诉我们很多(本书主要回忆了作者在北京城南生活的往事,表达了自己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及对北京城南深深的思念)。
城南旧事导读课教案和课件
一、课程导入
1. 图片导入:展示老北京的城南旧照片,引起学生对城南旧事的回忆。
2. 提问导入:问学生是否听过或读过城南旧事,谈谈他们对这本书的印象。
二、课程讲解
1. 作者介绍:介绍林海音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下了这本小说。
2. 内容概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这本书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 人物分析:分析书中的主要人物,包括英子、秀珍、妞儿等,让学生理解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探讨这本书的主题,例如童年、离别、成长等,让学生深入理解书中的情感和思想。
5. 写作手法:分析林海音的写作手法,包括语言特色、叙事风格等,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文字表达情感和刻画人物。
三、课堂互动
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他们最喜欢的情节或人物,并分享他们的看法。
2.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书中的某个角色,通过表演来加深对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理解。
3. 写读后感: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他们对这本书的看法和感受。
四、课程总结
1. 回顾总结: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强调这本书的主题和思想。
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件制作要求
1. 内容要简洁明了:课件内容要紧扣课程主题,避免过多的文字和图片,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 色彩要协调:课件的背景和文字颜色要协调,避免使用过于花哨的颜色,以免影响学生的阅读体验。
3. 图片要精选:课件中使用的图片要精选,要符合课程内容,避免使用与主题无关的图片。
《城南旧事》导读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城南旧事》的兴趣。
2.指导阅读整本书的常用方法。
3.初步感受名著《城南旧事》中的生动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掌握阅读整本书的方法;初步感受名著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城南旧事》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由课文《窃读记》导入我们学过一篇课文《窃读记》,你们还记得这篇课文是谁写的吗?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推荐一本林海音写的书,叫做《城南旧事》。
同学们愿意跟着老师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位作家和她的小说吗?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她吧。
二、简介名著作者1.(课件出示)林海音女士的中年及童年画像(字幕简介)林海音(1918年-2001年),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
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苗栗县,生于日本大阪,童年在北平长大。
她一生创作丰厚。
代表作品有《晓云》、《城南旧事》、《春风》、《孟珠的旅程》,其中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最为著名,曾入选《亚洲周刊》“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由《城南旧事》改编的同名电影还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
2.(课件出示图书封面)教师拿出《城南旧事》图书给学生看。
3.(课件出示)指着课件插图给学生看(童年纯真可爱的英子)这就是书中的主人公小英子,她的身上有着林海音童年的影子。
三、读书方法举隅1.引导学生看目录,读序言《城南旧事》这本书向我们讲述了几个故事?(6个)你从哪里知道的?我们看目录,有没有发现这其中有一个跟其他的几个标题有不一样的地方?对,第一个其实是这本书的序言,所谓“序言”,又叫“序”、“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内容多说明本书的主要内容,写作缘由,经过和特点。
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冬阳·童年·骆驼队》就是林海音女士为本书写的一篇自序。
(课件出示)“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哪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人教版初中语文下册名著导读《城南旧事》复习十五、《城南旧事》1、《城南旧事》的作者简介:林海音(1918年3月18日-2001年12月1日),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湾作家,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县头份镇。
3岁随父母返台湾,因台湾被日本控制便举家迁往北京,度过了难忘的童年生活。
25年后英子与夫君何凡扶着妈妈,携着、背着、抱着三个孩子。
1948举家迁往台湾,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湾的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台湾学青年出版了众多学名作。
被称为“台湾学的祖母级人物”,1998年荣获“终身成就奖”。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富的。
她已出版了18本书。
散集《窗》[与何凡(夏承楹)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另外有《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
此外,还有许多学评论、散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林海音2001年12月1日因中风、肺炎、败血症病发在台北振兴医院病逝,享年83岁。
2、《城南旧事》的主要内容: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
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的一个朋友。
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思康暗中相爱,后思康回了老家,再也没回。
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送到城墙根脚下,不知去向。
英子对她非常同情,于是答应帮秀贞找小桂子。
英子在不经意间发现妞儿的身世与小桂子极其相似,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
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
但最终在赶火车时母女二人一同丧命于火车下。
英子发着高烧,昏迷了十天,差点丢了性命。
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
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
城南旧事(二)——英子世界里的人和事上节课,我们讲述了作者、故事的历史背景,那么在故事发生及创作的背景下,《城南旧事》都写了哪些人和事?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些人和事呢?这是我们本节课要思考的问题。
问题来了1、刚到北京的小英子最喜欢吃()?(《惠安馆》)A、酸枣面儿B、山楂片儿C、八珍梅D、驴打滚儿2、英子从惠安馆那条胡同出来搬到了()胡同?(《我们看海去》)A、魏染胡同B、新帘子胡同C、椿树胡同D、绒线胡同一、《城南旧事》的故事简介除序言、短章《冬阳·童年·骆驼队》外,《城南旧事》共五篇,《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按照时间的顺序以及英子的情感发展都写了什么故事呢?前两个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小英子生命中的匆匆过客,小英子感受到离别的感伤,但故事仍然充满希望。
惠安馆第三个故事里英子开始感受到人生的无奈,但曾经经历了两次离别的她,开始能够勇敢面对,学会了同情,同情是一种学会换位思考的感同身受。
兰姨娘英子已经习惯了离别,适应了社会规则,故事不再流露出太多的伤感,小英子长大了,故事的结局也变得不一样.总之,《城南旧事》就是小英子的成长史。
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二、《城南旧事》人物分析《城南旧事》是以儿童视角书写,从小英子的眼中看人物、事情,那么作者是怎么描写这些人物的呢?问题来了1、《城南旧事》是()体裁?A、小说B、散文C、戏剧D、诗歌2、《我们看海去》里面的小偷儿的职业是()A、收破烂的B、打糖锣的C、没有职业D、赶车的你能说出这些人物吗?主要人物有:秀贞、妞儿草丛里的那个人兰姨娘宋妈爸爸当然最重要的人物是小英子,所有的人物都是通过小英子的眼睛看到,她串联起所有的人物。
(一)《城南旧事》中的女性形象1、秀贞秀贞是一个谜,被人不断说来说去,我们从宋妈等胡同街坊的口里,从秀贞自己的口里,了解到她的故事,从英子眼中又看到另一个秀贞,真正的秀贞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秀贞是不是“疯子"?在宋妈、妈妈、邻居,甚至秀贞妈妈眼中,秀贞是疯子.宋妈说:“你不怕惠难馆的疯子?”大门里疯子的妈妈出来了,皱着眉头怪着急地说:“秀贞,可别把人家小姑娘吓着呀!"换洋火的老婆子说“可不,打这儿就疯了!可怜她爹妈,这辈子就生下这么个姑娘,唉!"在英子眼里,英子觉得她很正常.我为什么要怕惠安馆的疯子?她昨天还冲我笑呢!她那一笑真有意思,要不是妈紧紧拉着我的手,我就会走过去看她,跟她说话了.秀贞主动向英子招手,引起了英子的注意,和英子成为了朋友,英子帮助秀贞找小桂子,还偷了妈妈的金镯子给她们做盘缠。
《城南旧事》导读资料内容简介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
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的一个朋友。
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思康暗中相爱,后来思康回了老家,再也没回来。
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送到城墙根脚下,不知去向。
英子对她非常同情,于是答应帮秀贞找小桂子。
英子在不经意间发现妞儿的身世与小桂子极其相似,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
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
但最终在赶火车时母女二人一同丧命于火车下。
英子发着高烧,昏迷了十天,差点丢了性命。
后来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
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
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
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便衣警察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因为失去了一个朋友。
后来,兰姨娘来到英子家,英子发现爸爸对兰姨娘的态度不对,英子想了一个办法,把兰姨娘介绍给德先叔,后来他们俩相爱,最后他们一起乘马车走了。
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来到林家。
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被淹死,女儿也被丈夫送给了一对没有儿女的骑三轮的夫妇,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
后来,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了。
最后,英子的爸爸也因肺病去世。
英子因为爸爸的离开,体会到了自己的责任,觉得自己长大了。
[2]作品目录1、《惠安馆》2、《我们看海去》3、《兰姨娘》4、《驴打滚儿》5、《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后记《冬阳·童年·骆驼队》[创作背景《城南旧事》是林海音以其7岁到13岁的生活为背景创作的。
在台湾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期间,林海音一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
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作者心头。
内容简介: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
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的一个朋友。
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思康暗中相爱,后来思康回了老家,再也没回来。
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送到城墙根脚下,不知去向。
英子对她非常同情,于是答应帮秀贞找小桂子。
英子在不经意间发现妞儿的身世与小桂子极其相似,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
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
但最终在赶火车时母女二人一同丧命于火车下。
英子发着高烧,昏迷了十天,差点丢了性命。
后来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
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
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
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便衣警察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因为失去了一个朋友。
后来,兰姨娘来到英子家,英子发现爸爸对兰姨娘的态度不对,英子想了一个办法,把兰姨娘介绍给德先叔,后来他们俩相爱,最后他们一起乘马车走了。
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来到林家。
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被淹死,女儿也被丈夫送给了一对没有儿女的骑三轮的夫妇,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
后来,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了。
最后,英子的爸爸也因肺病去世。
英子因为爸爸的离开,体会到了自己的责任,觉得自己长大了。
创作背景:《城南旧事》是林海音以其7岁到13岁的生活为背景创作的。
在台湾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期间,林海音一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
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作者心头。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一去不还。
作者因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时的那些景色和人物,于是把它们写了下来,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城南旧事》导读设计《城南旧事》导读设计一、走近林海音1、师:说说你最近都在读哪些书?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学生交流是啊,书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带给我们很多快乐。
2、师:还记得《窃读记》中那个专门躲在书店角落,贴在陌生的大人身边窃读的小女孩吗?她是多么爱读书呀。
她叫林海音,一个生于日本,长于北京,成就于台湾,享有盛名的女作家。
课文《窃读记》写的就是林海音小时侯在书店如饥似渴的读书的情景。
林海音有两个故乡,却只有一个童年,那就是她的《城南旧事》。
(播放电影片头画外音)3、师:有人说,电影丰富的画面固然吸引人,但相比之下,小说读起来却更有味道。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
(出示封面画面)师:想了解一下林海音吗?(出示林海音照片及作者简介)(林海音,台湾著名作家,以《城南旧事》等作品享誉文坛。
林海音,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一九一八年三月十八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随家人回到日本侵占下的台湾。
其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又举家迁居北京(当时称北平),小英子就是在北京长大。
林海音是个比“北平人还要北平”的老北京,她深切眷恋着她的第二故乡北京,她称在北京度过的二十五年时间,是“金色年代,可以和故宫的玻璃瓦互映”。
北京城南的胡同、四合院、西山脚下的毛驴,以及脖子上挂着铃铛的骆驼……这些影像给了她创作的灵感。
)二、走进《城南旧事》1、师:拿到一本书,一般你最先看的是什么?让我们来看看《城南旧事》的内容简介。
(出示简介)半个多世纪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随着爸爸妈妈从台湾飘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
京华古都的城垛颓垣、残阳驼铃、闹市僻巷……这一切都让英子感到新奇,为之着迷。
会馆门前的疯女子、遍体鞭痕的小伙伴妞儿、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娘宋妈、沉疴染身而终眠地下的慈父……他们都曾和英子玩过、谈笑过、一同生活过,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却又都一一悄然离去。
为何人世这般凄苦?不谙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却又不得其解。
《城南旧事》阅读指导课教案授课教师枣强县第四中学秦敏一、教材依据课文《冬阳. 童年. 骆驼队》,选自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
为了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亲近经典文学作品,推荐学生阅读《城南旧事》。
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内容;感受文字的魅力;激发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2、走近人物,了解文中主要人物的个性,体会童年的快乐与忧伤。
3、指导学生读整本的书,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人物个性,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阅读。
三、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城南旧事》一书,并自行开始阅读,做好读书笔记。
2、教师与学生一起阅读《城南故事》,并制作课件。
四、教学设计(一)链接课文,激情导入:播放《冬阳童年骆驼队》录音。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
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1、你熟悉这段话吗?你在哪里见过?你知道《冬阳童年骆驼队》和《城南旧事》有什么联系吗?2、认识“序”。
(可以写在前面,也可以写在后面。
可以是作者表达自己的写作愿望,也可以是别人对作品的见解)(二)把握全书。
1、作者介绍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
1918年生于日本大坂,3岁随父母返台,5岁来到北京,在北京度过了童年与青年时期。
在北京,她完成了从学生到新闻记者、从少女到为人妻母的转变,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
1948 年,举家迁往台湾,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台湾的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 。
林海音对北京有着深厚的情感,《城南旧事》一书既是她童年生活的写照,更是当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写真,也是她最具影响的作品。
2、借助目录了解全书内容:《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3、说说故事主要内容《城南旧事》透过英子童雅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文中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让我们一起走近这段尘封的记忆吧!(《惠安馆》: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
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
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
英子对她非常同情。
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
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
《我们看海去》: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
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
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
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
《驴打滚》: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
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
《爸爸的花儿落了》: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
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
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4、走近人物当我们读着《城南旧事》,英子、秀贞、妞儿、宋妈、爸爸、兰姨娘⋯⋯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都得归功于林海音传神的描写,接下来,老师将出示一些精彩的句子,同学们猜一猜,这些文字描写的是书中哪个人物。
(1)她从矮桌上拿起了一件没做完的衣服,朝我身上左比右比,然后高兴地对走进来的她的妈妈说:“妈,您瞧,我怎么说的,刚合适!那么就开领子吧。
说着,她又找了一根绳子绕着我的脖子量,我由她摆布,只管看墙上的那张画,那画的是一个白胖大娃娃,没有穿衣服,手里捧着大元宝,骑在一条大大的红鱼上。
她转到我的面前来,看我仰着头,她也随着我的眼光看那张画,满是那么回事地说:“要看炕上看去,看我们小桂子多胖,那阵儿才八个月,骑着大金鱼,满屋里转,玩得饭都不吃,就这么淘,, ”“她”指的是(秀贞),出自《惠安馆》。
(2)“我就是小时候贪玩,书也没念成,后悔也来不及了。
我兄弟,那可是个好学生,年年考第一,有志气。
他说,他长大毕了业,还要漂洋过海去念书。
我的天老爷,就凭我这没出息的哥哥,什么能耐也没有,哪儿供得起呀!奔窝头,我们娘儿仨,还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呢!唉!”他叹了口气,“走到这一步上,也是事非得已。
小妹妹,明白我的话吗?”“他”指的是(厚嘴唇青年),选自《我们看海去》。
(3)可是她常常要提回家去的话,她近来就问了我们好几次:“我回俺们老家去好不好?”“不许啦!”除了不会说话的燕燕以外,我们齐声反对。
春天弟弟出麻疹闹得很凶,他紧闭着嘴不肯喝那芦根汤,我们围着鼻子眼睛起满了红疹的弟弟看。
妈说:“好,不吃药,就叫你奶妈回去!回去吧!宋妈!把衣服、玩意儿,都送给你们小栓子、小丫头子去!”宋妈假装一边往外走一边说:“走喽!回家喽!回家找俺们小栓子、小丫头子去哟!” “我喝!我喝!不要走!”弟弟可怜兮兮地张开手要过妈妈手里的那碗芦根汤,一口气喝下了大半碗。
宋妈心疼得什么似的,立刻搂抱起弟弟,把头靠着弟弟滚烫的烂花脸儿说:“不走!我不会走!我还是要俺们弟弟,不要小栓子,不要小丫头子!”跟着,她的眼圈可红了,弟弟在她的拍哄中渐渐睡着了。
宋妈,选自《驴打滚儿》(4)“怎么还不起来,快起!快起!” “晚了!”我硬着头皮说。
“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 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但是我怎么啦!居然有勇气不挪窝。
他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
他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他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外面的雨声混合着我的哭声。
我哭号,躲避,最后还是冒着大雨上学去了。
我是一只狼狈的小狗,被宋妈抱上了洋车第一次花五大枚坐车去上学。
“他”指的是(爸爸),出自《爸爸的花落了》。
5、人物形象书里有大大小小好几个人物,其中最惹眼的、最让你感兴趣的人物是谁?这么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你认为他们什么地方打动了你?思念恋人和女儿的“疯子”秀贞:饱受养父毒打虐待的妞儿;为供弟弟上学而被迫偷窃的小偷;勤劳善良、坚强朴实的宋妈;受尽凌辱与损害的兰姨娘;聪明可爱、天真无邪、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英子。
小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也应该带着自己的情感,,要能和书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一起欢笑,一起流泪。
这样的阅读,才是一种享受。
6、语言特色《城南旧事》中满含着怀旧的基调,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恰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文中有细致的描写,有生动的比喻,有贴合人物身份的各种语言。
(1)﹡我把鼻子顶着金鱼缸向里看,金鱼一边游一边嘴巴一张一张地在喝水,我的嘴也不由得一张一张地在学鱼喝水。
有时候金鱼游到我的面前来,隔着层玻璃,我和鱼鼻子顶牛儿啦!﹡一只破藤箱子里,养了最近买的几只刚孵出来的小油鸡,那柔软的小黄绒毛太好玩了,我和妞儿蹲着玩弄箱里的几只小油鸡。
看小鸡啄米吃,总是吃,总是吃,怎么不停啊!(童心童眼看世界,童言童语无修饰,孩童俏皮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
)(2)她的麻花髻梳得比妈的元宝髻俏皮多了,看她把头发拧成两股,一来二去就盘成一个髻,一排茉莉花总是清幽幽、半弯身地卧在那髻旁。
她一身轻俏,掖在右襟上的麻纱手绢,一朵白菊花似的贴在那里。
(选取发髻和手绢对人物进行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3)跟兰姨娘坐在一辆洋车上很舒服,她搂着我,连说:“往里靠,往里靠。
” 不像妈,黑花丝葛的裙子里,年年都装着一个大肚子。
跟妈坐一辆洋车,她的大肚子把我顶得不好受,她还直说:“别挤我行不行!”(寥寥数语便将行动不便的孕妇形象刻画出来,让人忍俊不禁。
)(4)宋妈这时也向惠安馆里看,正好疯子的妈妈抬起头来,她和宋妈两人同时说“吃了吗?您!”爸爸说北京人一天到晚闲着没有事,不管什么时候见面都要问吃了没有。
(老北京的习俗,浓浓的北京味儿。
)(5)站在骆驼的前面,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
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这一小段话把骆驼咀嚼草料的神情与动作描写得非常具体、细致。
我们好像真的看到了一只骆驼弓着身子,吃着草,牙齿磨来磨去,发出嗞嗞的声音,磨着磨着,一些白泡泡就出来了,挂在骆驼的嘴上。
也让我们看到了梳着两个麻花辫的小海音深深地被骆驼吸引住了,眼睛直直的看着骆驼,牙齿有节奏地磨着。
)7、故事基调“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 虽然每个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是离作者而去,可是作者把每个人物都写得淋漓尽致,呼之欲出,即使闭上眼睛,他们的影子还盈盈浮现眼前:缓缓而去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人间的世俗与百态,在英子纯净的眼里滤去了悲欢,丝毫不带有任何烙印。
她的思想像玛瑙一样纯洁,像水晶一样透明。
在骊歌那悠扬、古朴、深婉的曲调中,英子静默着送别了自己的童年。
(播放音乐)8、深入阅读《城南旧事》是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小说,它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向我们展示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道尽了人世间复杂的情感,让我们再次深入的理解一下这部小说:议题一:秀贞是“疯子”吗?她为什么疯了呢?议题二:“小偷”是坏人吗?英子的无心之失让他落网,对这个人,这件事你有怎样的看法?议题三:宋妈离开自己正在吃奶的孩子到我家做奶妈,最后痛失一对儿女,她爱自己的孩子吗?你能走进她的内心,理解她的难处吗?请同学们自选一个议题,继续阅读《城南旧事》关注人物命运,体会人物情感,了解社会环境。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们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较好的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达到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但仍存在不足之处,在各环节的时间安排上不够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