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认识 发展认识
- 格式:ppt
- 大小:563.00 KB
- 文档页数:15
高二政治第五课第二节、第三节深化认识发展认识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五课第二节三、深化认识发展认识第三节一、分析与综合相结合二、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二. 知识重难点:1. 重点:认识为什么需要不断深化、不断扩展、不断向前推移;认识事物要把分析与综合结合起来2. 难点: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过程是一个艰苦的、反复的过程;分析与综合为什么必须相结合三. 主干内容讲解:5.2.3 深化认识发展认识(一)导入新课:在实践中,我们同客观事物相接触,事物的现象反映到我们的头脑中,形成感性认识;感性材料积累多了,经过我们头脑的思考加工,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那么,认识的任务完成了没有?完成了,又没有完成。
完成了,是指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一个具体的认识过程完成了;为什么又没完成呢?认识不能就此止步,还需要不断地发展。
为什么认识要不断发展?怎样发展?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三、深化认识发展认识1. 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一个认识过程包括两个阶段。
(1)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这就是我们前面讲的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理性认识同感性认识已经有了质的不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中的质变,因而称之为“飞跃”。
但是,一来我们费了很大气力得到的这个认识是否正确还不知道,还需要接受检验,二来认识的目的在于用来指导实践,否则,再好的认识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理性认识还需要回到实践中去。
(2)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指导了实践,同时,又是认识过程的继续,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在第二次飞跃中,认识得到了检验和修正。
当一个认识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若干次反复,经过不断检验和修正,被证明是正确的时候,认识过程是否结束了呢?可以说这个认识过程是完成了,但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过程则还没有结束。
认识发展知识点总结引言认识发展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涉及个体如何获得、组织、理解和利用信息的过程。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认识发展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认识发展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涵盖认识的定义、认知发展的理论、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认知的定义认知在心理学中是一个核心概念,它指的是个体对世界的认识、理解和思维过程。
认知包括感知、记忆、学习、推理等一系列心理活动,是人类智力活动的基础。
认知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漫长的过程,从婴儿期到成年期都在不断进行。
了解认知的发展规律对于促进个体的学习、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二、认知发展的理论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著名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从感知运动阶段到具体运算阶段再到形式运算阶段的三个发展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特征和心理活动,使得皮亚杰的理论对于理解儿童认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维果茨基的文化发展理论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文化发展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
在文化发展理论中,维果茨基强调了社会交往对认知的影响,提出了近似发展区概念,强调了引导性活动的重要性。
3.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强调了认知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认为个体通过感知、编码、存储和检索信息来进行认知活动。
信息加工理论对认知发展的过程和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对认知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个体的遗传背景会对其认知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在双胞胎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证实,双胞胎的认知能力往往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2.环境因素个体所处的环境对其认知发展也具有一定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会有利于个体的认知发展。
而贫困、落后的环境则会对认知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
3.个体因素个体的年龄、性别、教育水平等因素也会对认知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深化认识 发展认识【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能够以具体事例说明,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一个艰苦的、反复的过程;能够结合实例,理解认识为什么要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了解认识深化、扩展、推移的基本含义。
2、能力方面:上列知识方面的观点,都体现了唯物主义基础上的辩证法,只有用辩证思维才能深刻理解这些问题。
因此,通过这方面的教学,要着重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3、觉悟方面:树立认识事物需要付出艰苦劳动的观点。
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有关问题认识的事例的分析,提高应用“认识总是要发展的”观点的自觉性,进一步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教学重点】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
因为:从第二节的中心思想来说,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二节的节题是“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那么,怎样来分析事物的本质呢?一是要创造两个条件。
二是要知道认识事物的本质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艰苦的、反复的过程。
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它事实上应属于“识记”的要求。
三是要不断地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对某一事物(或某一类事物)的本质有了正确的认识,还有新的事物(或新的一类事物)的本质需要人们去认识。
第二,从能力的培养来看,搞好这部分教学,很有利于克服在认识问题上的形而上学思想,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
第三,明确这一观点,对于人们解放思想,防止思想僵化,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是极为有益的。
【教学难点】对本质的认识过程是一个艰苦的、反复的过程。
原因不在于这个观点多么难于理解,而是在于课时限制不能作出比较深入的阐述。
教材在第1段,实际上讲了三个观点:一是,认识过程两次飞跃的观点;二是,对一个具体事物形成正确认识需要多次反复的观点;三是,这是一个艰苦的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过程的观点。
在很短的时间里,要作深入地讲解是很难的。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与讲授法相结合。
【教学时间】1课时。
【复习提问】1、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必须创造哪些条件?2、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时应注意怎样的思维过程?【导入新课】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后,认识过程结束了吗?【讲授新课】1、对具体事物本质的认识(板书)深化认识发展认识 对具体事物 本质的认识 对整个世 界的认识 两次飞跃艰苦的反复的过程 认识要不断深化 认识要不断扩展 认识要不断向前推移 指导认识的两次飞跃:实践————认识————实践(1)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发挥思考的作用,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只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事物,而我们对这些事物的认知也是非常重要的。
认识是指我们对事物的了解和理解,它是人类思维的基础,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解读和行为的选择。
那么认识的本质是什么?它是如何发展的呢?一、认识的本质认识的本质可以理解为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过程。
它可以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层面。
感性认识是指我们通过感官来感知事物的现象和特性,它是对事物表象的直接把握和认识。
而理性认识则是基于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和推理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和思考,从而形成更深层次的认识。
认识的本质还包括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矛盾统一。
主观性是指认识是一个主体的活动,是从主体的角度对客体进行认识,反映主体的思维和意识活动。
客观性则是指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独立于主体的存在。
认识的本质就是通过主观的认识去反映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和本质。
二、认识的发展规律认识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它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阶段。
认识的发展规律有以下几个方面: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与客观世界接触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基础,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
2.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官对事物进行直接感知和把握,它是对事物的表面现象进行认识。
而理性认识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和推理对事物进行深入分析和抽象概括,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 从具体到一般的认识。
认识的过程是从对具体事物的认识逐渐上升到对一般规律性的认识。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认识,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一般规律,并能够将这些规律应用到其他具体事物中去。
4. 从表面现象到本质规律的认识。
认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表面现象到本质规律的深化过程。
通过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我们可以初步认识事物的现象和特性,而通过理性认识,我们可以进一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对事物有更深刻的理解。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反映,是人类对对象的理解和把握过程。
它是人类思维活动和意识活动的核心内容,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认识的特点1.主观性:认识是人类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主动思维和意识活动,是人类从自己的立场和角度去理解和把握外部事物的过程。
2.社会性:认识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无论是语言、符号、概念还是科学理论,都是在社会交往和实践中产生和演变的。
3.目的性:人类的认识活动是有目的的,通过认识来掌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实现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
4.过程性: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人类在实践中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作用不断推进的。
认识的要素认识的要素主要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指人们通过感官对事物进行直接感知、观察和描述。
感性认识具有直观性、特殊性和个别性的特点。
它是人类认识活动的起点和基础,是理性认识的源泉和依据。
理性认识是在感性基础上进行的思维和推理活动。
它通过概括、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形成抽象概念、法则和理论。
理性认识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的特点,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认识的发展规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落脚点,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获得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真实认识。
实践有助于人们主动积累和更新认识内容,不断推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在实践中,人们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作用,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认识体系。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两个阶段,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起点,后者是前者的深化和升华。
感性认识通过感官对事物进行直接感知、观察和描述,在经验基础上形成对事物的直观印象和具体认识。
但感性认识的局限在于只能揭示事物的现象和特殊情况,无法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深入理解。
理性认识通过概括、分析、归纳、演绎等思维活动,将感性认识所获得的具体材料进行加工和组织,形成抽象概念、规律和理论。
强化思想认识加快科学发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之二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一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再教育运动,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生动实践。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表达了中央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于我们立足本职、把握大局,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我有三个方面的体会:一、要更加坚定思想,切实增强把握发展规律的责任感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不仅包括要发展,而且包括为什么发展和怎么样发展的问题。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面性的重大影响。
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了国内国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的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指明了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中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可以这样说,科学发展观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观。
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真正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尊重发展规律,努力探索发展规律,深入把握发展规律,严格遵循发展规律。
一是应坚定实践的观点,检验发展成效由主观意志向客观实际转变。
要求认识发展规律,尊重发展规律,坚持在规划发展,部署工作,检验成果的过程中,自觉地以客观规律为准绳,在制定决策时必须以客观规律为依据,在总结工作、检验发展成效时必须以客观效果来评价,用客观效果来检验,让广阔人民群众去评判,为单位和自身的工作校准坐标。
二是坚定创新的观念,坚持科学发展由被动应对向超前谋划转变。
在探索和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遵循和服从发展规律,自觉地按照已经认识到的规律指导实践。
我们深知,没有厚实的理论基础,就看不到事物的本质,找不准前进的方向,目标没有坚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储备,就无法深入事物内部,容易为表象所迷惑,雾里看花,茫然不解,把自己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天地中。
三、深化认识 发展认识【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能够以具体事例说明,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一个艰苦的、反复的过程;能够结合实例,理解认识为什么要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了解认识深化、扩展、推移的基本含义。
2、能力方面:上列知识方面的观点,都体现了唯物主义基础上的辩证法,只有用辩证思维才能深刻理解这些问题。
因此,通过这方面的教学,要着重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3、觉悟方面:树立认识事物需要付出艰苦劳动的观点。
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有关问题认识的事例的分析,提高应用“认识总是要发展的”观点的自觉性,进一步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教学重点】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
因为:从第二节的中心思想来说,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二节的节题是“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那么,怎样来分析事物的本质呢?一是要创造两个条件。
二是要知道认识事物的本质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艰苦的、反复的过程。
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它事实上应属于“识记”的要求。
三是要不断地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对某一事物(或某一类事物)的本质有了正确的认识,还有新的事物(或新的一类事物)的本质需要人们去认识。
第二,从能力的培养来看,搞好这部分教学,很有利于克服在认识问题上的形而上学思想,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
第三,明确这一观点,对于人们解放思想,防止思想僵化,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是极为有益的。
【教学难点】对本质的认识过程是一个艰苦的、反复的过程。
原因不在于这个观点多么难于理解,而是在于课时限制不能作出比较深入的阐述。
教材在第1段,实际上讲了三个观点:一是,认识过程两次飞跃的观点;二是,对一个具体事物形成正确认识需要多次反复的观点;三是,这是一个艰苦的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过程的观点。
在很短的时间里,要作深入地讲解是很难的。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与讲授法相结合。
【教学时间】1课时。
【复习提问】1、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必须创造哪些条件?2、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时应注意怎样的思维过程?【导入新课】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后,认识过程结束了吗?【讲授新课】1、对具体事物本质的认识(板书)深化认识发展认识 对具体事物 本质的认识 对整个世 界的认识 两次飞跃艰苦的反复的过程 认识要不断深化 认识要不断扩展 认识要不断向前推移 指导认识的两次飞跃:实践————认识————实践(1)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发挥思考的作用,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只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深化认识发展认识第X二 教C育 资x源Q网5深化认识发展认识理解:认识要不断深化、不断扩展、不断向前推移1、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是艰苦的探索过程:(1)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①第一次飞跃: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发挥思考的作用,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②第二次飞跃:把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使之得到修正和完善(2)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①从认识的对象本身看,它的本质的显现可能需要较长的过程②从认识对象所需的客观条件看,主要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尤其是实践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们的认识③从认识对象所需的主观条件看,主要是人们原有的认识能力限制着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
2、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认识(无限性):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的认识,一个方面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
而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因此,就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而言,人的认识运动没有也不可能结束。
(1)深度:认识要不断深化→由浅入深,由比较深刻到更为深刻①原因:A、复杂事物包含若干层次,整个世界的层次是无限的;B、事物的发展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C、事物发展的矛盾也有一个由表层到深层的暴露过程;D、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水平制约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
人们的每一个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总是有限的。
②含义:认识的深化是指一个由浅入深,由比较深刻到更为深刻的过程。
③在认识深化过程中,认识的深刻程度是相对的,认识要由比较深刻到更为深刻无限的深化下去。
人们应当把每一次认识中的宝贵因素保留下来,深化到下一步的认识中去,使后次认识比前次认识更深刻,使认识无限地深化下去。
(2)广度:认识要不断扩展→更广阔的领域;更抽象的形式①原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具体认识在广度上总是有局限性的,整个世界在广度上则是无限的。
客观事物发展的领域在扩大,新事物层出不穷,不同类型事物,不同领域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和规律,即概括和抽象出整个世界普遍存在的一般东西,就要把认识不断地扩展。
龚自德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的历史考察与思考关于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我国社会主义○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和伟大意义的会议,是我党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点。
这次会议也是我们党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历史转折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的认识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果。
回顾和考察三中全会以来20年党对我国社会主义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的历程,既是对三中全会胜利召开20年的纪念,同时对于继续坚持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认真贯彻十五大精神,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也具有重要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的一个转折点和新起点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党对我国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历程新中国建立初期,党对我国国情的认识是比较正确的,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胜利完成,“一化三改造”和经济发展大体上是平衡的,没有发生大的社会震动。
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党对我国社会主义正确认识发展的高峰。
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明确肯定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第二,指出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当前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第三,确认我国生产力落后的事实,规定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后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变落后农业国的面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实际上八大已经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并把发展生产力提高到了战略高度和全局高度。
这种清醒正确的认识和决策,不久就被接踵而来的对社会主义的错误认识所改变了。
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1957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的二十多年,是党对我国社会主义认识发展十分曲折的二十多年,也正是陷入超越阶段的“左”的空想并进而酿成极“左”错误的20年,其高峰是成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理论纲领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
推动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引言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推动认识发展已经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任务。
认识发展是指人们对事物的了解、认知和思考能力的进步,是个体和社会进步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推动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并分析其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
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推动认识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全球化使得人们能够接触到更多不同文化、不同观点和不同思维方式,从而促进了认识的多样性和广度。
信息技术的发展则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提供了方便和高效性,加速了认识的速度和深度。
全球化的推动作用1.提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平台,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和价值观。
2.加强了国际合作和交流,推动了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发展。
3.拓宽了就业和学习的机会,提高了人们的综合素质和认识能力。
信息技术的推动作用1.提供了海量的知识和信息资源,帮助人们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各个领域的知识。
2.加速了知识传播的速度,使得人们能够及时获取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
3.促进了个体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了集体智慧的发展和利用。
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教育和学习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关键环节,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教育和学习,人们能够获取知识、培养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不断提升自己的认识能力。
学校教育的作用1.培养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为个体的认识发展提供基础。
2.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其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3.塑造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提高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终身教育的重要性1.终身教育可以满足人们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需求,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2.终身教育可以帮助人们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和发展,提高就业竞争力。
3.终身教育可以推动社会的知识更新和技术进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研究与创新的推动作用科学研究和创新是推动认识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科学研究通过实证和实践,可以推动人类对事物的深入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