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像处理3赵建峰
- 格式:pptx
- 大小:6.91 MB
- 文档页数:25
二、课程章节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数字图像处理方法概述讲课3课时了解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内容及其在培养软件编程高级人才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了解数字图像处理的应用;了解数字图像的基本概念、与设备相关的位图(DDB)、与设备无关的位图(DIB);了解调色板的基本概念和应用;了解CDIB类与程序框架结构介绍;了解位图图像处理技术。
重点:CDIB类与程序框架结构介绍。
难点:调色板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第二章、图像的特效显示讲课3课时、实验2学时了解扫描、移动、百叶窗、栅条、马赛克、渐显与渐隐、浮雕化特效显示。
重点:渐显与渐隐。
难点:马赛克。
第三章、图像的几何变换讲课2课时了解图像的缩放、平移、镜像变换、转置、旋转。
重点:镜像变换。
难点:旋转。
第四章、图像灰度变换讲课3课时、实验2学时了解非0元素取1法、固定阈值法、双固定阈值法的图像灰度变换;了解灰度的线性变换、窗口灰度变换处理、灰度拉伸、灰度直方图、灰度分布均衡化。
重点:灰度直方图。
难点:灰度分布均衡化。
第五章、图像的平滑处理讲课3课时了解二值图像的黑白点噪声滤波、消除孤立黑像素点、3*3均值滤波、N*N 均值滤波器、有选择的局部平均化、N*N中值滤波器、十字型中值滤波器、N*N最大值滤波器、产生噪声。
重点:消除孤立黑像素点、中值滤波器。
难点:有选择的局部平均化。
第六章、图像锐化处理及边缘检测讲课3课时、实验2学时了解梯度锐化、纵向微分运算、横向微分运算、双方向一次微分运算、二次微分运算、Roberts边缘检测算子、Sobel边缘检测算子、Krisch边缘检测、高斯-拉普拉斯算子。
重点:Roberts边缘检测算子、高斯-拉普拉斯算子。
难点:梯度锐化。
第七章、图像分割及测量讲课4课时了解图像域值分割、轮廓提取、轮廓跟踪、图像的测量。
重点:轮廓提取、轮廓跟踪。
难点:图像的测量。
包括:图像的区域标记、图像的面积测量及图像的周长测量。
第八章、图像的形态学处理讲课3课时了解图像腐蚀、图像的膨胀、图像开启与闭合、图像的细化、图像的粗化、中轴变化。
1Digital Image Processing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简介本课程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以及电气工程等学科下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
主要内容课程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数字图像处理的基础知识,包括绪论、图像与视觉系统、图像变换等;第二部分:介绍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包括图像增强、图像复原及图像压缩等;第三部分:介绍图像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包括图像分割、图像描绘及特征提取等。
教学目标⏹基本:完成课程学习,通过考试,获得学分。
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相关交叉学科的基本知识;⏹提高:能够将所学知识和内容用于课题研究;⏹再提高:通过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学习,改进思维方式。
教材及参考书第一章绪论绪论⏹前言⏹数字图像处理的起源⏹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内容⏹数字图像处理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应用⏹数字图像处理的发展动向前言“百闻不如一见”One picture is worth more than ten thousand words.在人类接受的信息中,听觉信息占约20%,视觉信息占约60%,其他如味觉、触觉等总起来不过占约20%。
所以,作为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图像信息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节数字图像处理的起源(1)世界上第一幅实景照片(1827)数字图像的应用之一是在报业,20世纪20年代的海底电缆使得伦敦与纽约之间图片的传输从过去的一个多星期缩短到3个小时以内。
1921年经编码后用电报打印机打印的图像1929年通过海底电缆从伦敦传输到纽约的一幅照片第一节数字图像处理的起源(2)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图像远距离传输第一节数字图像处理的起源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伴随着技术进步,数字计算机发展到一定水平,尤其是大规模的存储和显示系统的发展,数字图象处理引起巨大关注。
第一节数字图像处理的起源进实验室(Jet PropulsionLaboratory,JPL)运用计算机处理了由“旅行者7号”发回的月球表面照片。
数字图像处理的理论与方法数字图像处理(Digital Image Processing)是指利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的一种技术。
它涉及的理论与方法是指对图像进行数学建模和处理的一系列过程和方法。
下面将对数字图像处理的理论与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并分点列出步骤。
一、数字图像处理的理论基础1. 数学基础:数字图像处理的理论与方法建立在一系列数学基础上,包括几何学、代数学、概率论、统计学等。
2. 图像重建理论:数字图像处理的核心目标是从原始图像中还原出最准确的信息,图像重建理论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依据。
3. 信号处理理论:图像本质上是一个二维信号,所以信号处理理论对于数字图像处理至关重要,包括傅里叶分析、滤波器设计等。
二、数字图像处理的方法1. 图像获取:获得数字图像是数字图像处理的前提,方法包括数码相机、扫描仪、卫星遥感等。
2. 图像预处理:对原始图像进行预处理是为了去除噪声和改善图像质量。
常用的方法有平滑滤波、锐化、直方图均衡化等。
3. 图像增强:根据具体需求,对图像进行增强可以使图像更加鲜明和易于分析,常用方法有对比度增强、边缘增强等。
4. 图像恢复:通过数学模型和算法,重建被损坏的图像或以更好的方式表示图像是图像恢复的关键过程,常用方法有降噪、插值等。
5. 图像分割:将图像划分为具有特定特征的区域,常用方法有阈值分割、边缘检测、聚类等。
6. 特征提取:从分割后的图像中提取出与感兴趣的目标有关的特征,常用方法有形状分析、纹理分析等。
7. 目标识别与分类:根据提取的特征,利用模式识别算法对目标进行识别与分类,常用方法有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
8. 图像压缩与编码:为了减少图像数据的存储空间和传输带宽,常使用图像压缩与编码技术,例如JPEG、PNG等。
三、数字图像处理的应用领域1. 医学影像处理:数字图像处理在医学影像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X光、磁共振成像、超声等。
2. 人脸识别:数字图像处理为人脸识别提供了基础技术,常用于安全、人机交互等领域。
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报告学院:班级:学号:时间:2012.11.29实验三:数字图像的空间域滤波——锐化滤波1.实验目的1.掌握图像滤波的基本定义及目的。
2.理解空间域滤波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3.掌握进行图像的空域滤波的方法。
2.实验基本原理1.空间域增强空间域滤波是在图像空间中借助模板对图像进行领域操作,处理图像每一个像素的取值都是根据模板对输入像素相应领域内的像素值进行计算得到的。
空域滤波基本上是让图像在频域空间内某个范围的分量受到抑制,同时保证其他分量不变,从而改变输出图像的频率分布,达到增强图像的目的。
空域滤波一般分为线性滤波和非线性滤波两类。
线性滤波器的设计常基于对傅立叶变换的分析,非线性空域滤波器则一般直接对领域进行操作。
各种空域滤波器根据功能主要分为平滑滤波器和锐化滤波器。
平滑可用低通来实现,平滑的目的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模糊,目的是在提取较大的目标前去除太小的细节或将目标内的小肩端连接起来;另一类是消除噪声。
锐化可用高通滤波来实现,锐化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被模糊的细节。
结合这两种分类方法,可将空间滤波增强分为四类:线性平滑滤波器(低通)非线性平滑滤波器(低通)线性锐化滤波器(高通)非线性锐化滤波器(高通)空间滤波器都是基于模板卷积,其主要工作步骤是:1)将模板在图中移动,并将模板中心与图中某个像素位置重合;2)将模板上的系数与模板下对应的像素相乘;3)将所有乘积相加;4)将和(模板的输出响应)赋给图中对应模板中心位置的像素。
2.锐化滤波器图像平滑往往使图像中的边界、轮廓变得模糊,为了减少这类不利效果的影响,需要利用图像锐化技术,使图像的边缘变得清晰。
1)线性锐化滤波器线性高通滤波器是最常用的线性锐化滤波器。
这种滤波器的中心系数都是正的,而周围的系数都是负的,所有的系数之和为0。
对3×3 的模板来说,典型的系数取值为:[-1 -1 -1;-1 8 -1;-1 -1 -1]事实上这是拉普拉斯算子。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数字图像处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一门重要课程,它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和算法来处理和分析数字图像。
本课程旨在介绍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并培养学生的图像处理能力和技巧。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图像处理算法设计、图像增强、图像分割、图像压缩等技术的基本能力。
同时,通过实践项目的实施,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课程安排第一周:课程介绍与基本概念•课程介绍•数字图像的基本概念与特点•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步骤第二周:图像预处理•图像采集与获取•图像灰度变换•图像噪声模型与去噪方法第三周:图像增强•直方图均衡化•空域滤波与频域滤波•边缘增强与锐化第四周:图像压缩•图像压缩的基本概念与方法•离散余弦变换(DCT)与JPEG压缩算法•小波变换与JPEG2000压缩算法第五周:图像分割与边缘检测•阈值分割•基于边缘的图像分割•基于区域的图像分割第六周:实践项目1 - 图像识别•项目需求分析与设计•图像特征提取与选择•分类器的训练与测试第七周:实践项目2 - 图像恢复•项目需求分析与设计•图像模型与图像去模糊•图像去噪与图像修复第八周:实践项目3 - 图像处理工具开发•项目需求分析与设计•图像处理算法的实现•图形界面设计与用户交互评估方式•平时成绩:30%•作业与实验报告:30%•期末考试:40%参考教材•Rafael C. Gonzalez, Richard E. Woods. 数字图像处理(第三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Richard Szeliski. 计算机视觉:算法与应用.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参考资源•MATLAB图像处理工具箱文档•OpenCV计算机视觉库官方文档以上是《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大纲,希望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对数字图像处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具备实践应用的能力。
大学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教案大学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教案课程名称: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时数:48学时课程设计:王老师教材:1. 《数字图像处理》(第3版) - 冈萨雷斯 / 伍兹2. 《数字遥感图像处理》 - Mather / Koch教学目标:1. 熟悉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流程,了解数字图像的基本概念和处理方法。
2. 掌握数字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学习图像增强、分割、融合等处理方法。
3. 熟悉常用的遥感数据格式,能够读取、转换遥感数据。
4. 运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不同类型的遥感数据进行处理,获得有用的信息。
教学内容:第一章数字图像基础知识1.1 数字图像的定义和特点1.2 图像采集和表示方法1.3 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4 图像文件格式第二章数字图像增强2.1 空间域增强方法2.2 频域增强方法2.3 灰度变换2.4 直方图处理第三章数字图像分割3.1 基本概念和流程3.2 阈值分割3.3 区域分割3.4 模型分割第四章数字图像融合4.1 基本概念和流程4.2 像元级融合4.3 特征级融合4.4 决策级融合第五章遥感数据格式5.1 常用遥感数据格式5.2 遥感数据的读取和转换方法第六章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实例6.1 单波段图像处理实例6.2 多波段图像处理实例6.3 地物分类实例6.4 遥感图像融合实例教学方法:1. 讲授理论知识,辅以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处理方法。
2. 实验操作,让学生在软件中进行图像处理和数据读取等相关操作,以加深理解和掌握处理技能。
3. 课堂讨论,通过分析学生操作的结果,针对处理方法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评估方法:1. 实验报告:学生根据作业布置的题目进行实验操作,提交一份实验报告。
2. 课堂讨论:对学生在课堂中的问题解答和参与情况进行评估。
3. 期末考试:对学生整个学期的知识掌握水平进行综合评估。
教学建议:1. 建议学生提前学习相关的数字图像处理和遥感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胡学龙编著《数字图像处理(第 3 版)》思考题与习题参考答案目录第1章概述 (1)第2章图像处理基本知识 (4)第3章图像的数字化与显示 (7)第4章图像变换与二维数字滤波 (10)第5章图像编码与压缩 (16)第6章图像增强 (20)第7章图像复原 (25)第8章图像分割 (27)第9章数学形态学及其应用 (31)第10章彩色图像处理 (32)第1章概述1.1连续图像和数字图像如何相互转换?答:数字图像将图像看成是许多大小相同、形状一致的像素组成。
这样,数字图像可以用二维矩阵表示。
将自然界的图像通过光学系统成像并由电子器件或系统转化为模拟图像(连续图像)信号,再由模拟/数字转化器(ADC)得到原始的数字图像信号。
图像的数字化包括离散和量化两个主要步骤。
在空间将连续坐标过程称为离散化,而进一步将图像的幅度值(可能是灰度或色彩)整数化的过程称为量化。
1.2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有何优点?答:数字图像处理与光学等模拟方式相比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1.具有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共有的特点。
(1)处理精度高。
(2)重现性能好。
(3)灵活性高。
2.数字图像处理后的图像是供人观察和评价的,也可能作为机器视觉的预处理结果。
3.数字图像处理技术适用面宽。
4.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综合性强。
1.3数字图像处理主要包括哪些研究内容?答:图像处理的任务是将客观世界的景象进行获取并转化为数字图像、进行增强、变换、编码、恢复、重建、编码和压缩、分割等处理,它将一幅图像转化为另一幅具有新的意义的图像。
1.4 说出图像、视频(video)、图形(drawing)及动画(animation)等视觉信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答:图像是用成像技术形成的静态画面;视频用摄像技术获取动态连续画面,每一帧可以看成是静态的图像。
图形是人工或计算机生成的图案,而动画则是通过把人物的表情、动作、变化等分解后画成许多动作瞬间的画幅,再用摄影机连续拍摄成一系列画面,给视觉造成连续变化的图画。
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指导书电气信息工程系实验中心2008年8月目 录实验一、数字图像获取实验二、图像的傅立叶变换实验三、图像增强实验四、图像压缩实验一、数字图像获取一、实验目的1.掌握使用扫描仪等数字化设备以及计算机获取数字图像的方法;2.修改图像的存储格式。
二、实验仪器1.计算机;2.扫描仪(或数码相机、数字摄像机)及其驱动程序盘;3.图像处理软件(画图,photoshop, Microsoft photo edit等);4.记录用的笔、纸。
三、 实验内容用扫描仪获取图像也是图像的数字化过程的方法之一,扫描仪按种类可以分为手持扫描仪,台式扫描仪和滚筒式扫描仪(鼓形扫描仪)。
扫描仪的主要性能指标有x、y方向的分辨率、色彩分辨率(色彩位数)、扫描幅面和接口方式等。
各类扫描仪都标明了它的光学分辨率和最大分辨率。
分辨率的单位是dpi,dpi是英文Dot Per Inch的缩写,意思是每英寸的像素点数。
扫描仪工作时,首先由光源将光线照在欲输入的图稿上,产生表示图像特征的反射光(反射稿)或透射光(透射稿)。
光学系统采集这些光线,将其聚焦在CCD上,由CCD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然后由电路部分对这些信号进行A/D转换及处理,产生对应的数字信号输送给计算机。
当机械传动机构在控制电路的控制下,带动装有光学系统和CCD的扫描头与图稿进行相对运动,将图稿全部扫描一遍,一幅完整的图像就输入到计算机中去了。
图1.1扫描仪的工作原理扫描仪扫描图像的步骤是:首先将欲扫描的原稿正面朝下铺在扫描仪的玻璃板上,原稿可以是文字稿件或者图纸照片;然后启动扫描仪驱动程序后,安装在扫描仪内部的可移动光源开始扫描原稿。
为了均匀照亮稿件,扫描仪光源为长条形,并沿y方向扫过整个原稿;照射到原稿上的光线经反射后穿过一个很窄的缝隙,形成沿x方向的光带,又经过一组反光镜,由光学透镜聚焦并进入分光镜,经过棱镜和红绿蓝三色滤色镜得到的RGB三条彩色光带分别照到各自的CCD上,CCD将RGB光带转变为模拟电子信号,此信号又被A/D变换器转变为数字电子信号。
第二章2.1(第二版是0.2和1.5*1.5的矩形,第三版是0.3和1.5圆形)对应点的视网膜图像的直径x 可通过如下图题2.1所示的相似三角形几何关系得到,即()()01702302.x .d =解得x=0.06d 。
根据2.1 节内容,我们知道:如果把中央凹处想象为一个有337000 个成像单元的圆形传感器阵列,它转换成一个大小25327.⨯π成像单元的阵列。
假设成像单元之间的间距相等,这表明在总长为1.5 mm (直径) 的一条线上有655个成像单元和654个成像单元间隔。
则每个成像单元和成像单元间隔的大小为s=[(1.5 mm)/1309]=1.1×10-6 m 。
如果在中央凹处的成像点的大小是小于一个可分辨的成像单元,在我们可以认为改点对于眼睛来说不可见。
换句话说, 眼睛不能检测到以下直径的点:m .d .x 61011060-⨯<=,即m .d 610318-⨯<2.2 当我们在白天进入一家黑暗剧场时,在能看清并找到空座时要用一段时间适应。
2.1节描述的视觉过程在这种情况下起什么作用?亮度适应。
2.3 虽然图2.10中未显示,但交流电的却是电磁波谱的一部分。
美国的商用交流电频率是77HZ 。
问这一波谱分量的波长是多少?光速c=300000km/s ,频率为77Hz 。
因此λ=c/v=2.998 * 108(m/s)/77(1/s) = 3.894*106m = 3894 Km. 2.5根据图2.3得:设摄像机能看到物体的长度为x (mm),则有:500/x=35/14; 解得:x=200,所以相机的分辨率为:2048/200=10;所以能解析的线对为:10/2=5线对/mm. 2.7 假设中心在(x0,y0)的平坦区域被一个强度分布为:])0()0[(22),(y y x x Ke y x i -+--= 的光源照射。
为简单起见,假设区域的反射是恒定的,并等于1.0,令K=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