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电子版
- 格式:doc
- 大小:206.00 KB
- 文档页数:103
自然地理授课计划自然地理学讲义第一章绪论§1、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2、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任务及内容本章重点:了解自然地理学内涵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分科(一)地理学地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其研究领域是随着时代和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扩展的。
首先采用地理学(geography)这个词的人,是生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当时的含义是“对地球的描述”(geo一地球,graphein一描述)。
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类已经从地球的描述者变成了改变地球面目的巨大驱动力之一,因此,改善和协调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成为现代地理学关注的核心问题。
概括地讲,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与人类社会一经济一文化系统在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和时间动态等方面相互作用与相互依存机理的学科体系。
从研究对象上看,地理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或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按照传统的学科体系的最高一级划分,地理学可以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动态,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
由于地球表层物质系统及其组成要素的运动与变化过程主要由自然力量和人化了的自然力量所驱动,受自然规律的支配,所以,自然地理学通常归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人文地理学(human geography)研究人类社会一经济一文化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动态和人地关系的原理‘由于社会一经济文化系统及其组成要素的运动和变化过程主要由人为力量所驱动,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类所创造的社会形态、经济制度、文化传统等发展规律的支配,所以,人文地理学通常归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
地理学举科体系示意图同时依据地理学的研究层次可将地理学分为三个主要层次:综合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综合人文地理学;部门地理学。
水资源:在一定时期内,能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开发利用的那一部分动态水体,这种开发利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且对生态环境影响可以接受。
水资源的特性:循环再生性与有限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利用的广泛性与不可替代性;利与害的两重性。
我国水资源条件及对策:水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亩均水量较少,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应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国策;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匀,与人口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进行水量的地区调配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课题;水量的年内、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抗旱防洪始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增加了江河防洪困难,降低了水利工程效益;地下水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要合理开发利用,防止过量开采;天然水质相当好,但人为污染严重,防止水质恶化,保护水源已是当务之急。
水循环: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的机理:水循环服从质量守恒定律,实质是物质与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且存在于每个环节中;水循环的基本动力是太阳辐射、重力作用,前提条件是水在常温常压下的三台转换,外部环境包括地理纬度、海陆分布、地貌形态等则制约了水循环的路径、规模与强度;水循环广及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水圈,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全球水循环是闭合系统,局部水循环是开放系统;水循环指的是水分循环。
水循环的作用与效应:地球表层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以及水圈这一有序的庞大层次结构中,水圈居于主导地位,水圈中的水,通过川流不息的循环运动,积极参与圈层之间界面活动,并且深入4大圈层内部,将他们耦合在一起;(1)水循环与全球气候:水循环是大气系统能量的主要传输储存和转化者;水循环通过对地表太阳辐射能的重新最分配是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矛盾得到缓解;水循环的强弱及路径,还会直接影响到各地的天气过程,甚至决定地区的气候基本特征。
第一章地球1、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104km),即天文单位。
2、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8km),即一个光年。
3、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小而平均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少,称为类地行星。
4、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大而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多,称为类木行星。
5、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运动的基本特征?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
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
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
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6、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不发光却能反射阳光的天体。
太阳系的行星须符合的3个条件:在绕太阳系运动的前提下,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而成为其所在空间的最大天体。
具有足够大的质量,能够靠自身的引力使形状呈近似球形。
内部不发生核聚变反应。
7、矮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固体应力而使自己呈圆球状,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
8、当月球阻挡阳光照射地球时,发生日食;当地球阻挡阳光照射月球时,发生月食。
9、地球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太阳处在椭圆形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每年1月初地球和太阳最接近,地球的这个距离称为近日点;7月初地球和太阳最接远,地球的这个距离称为远日点。
10、一日的定义,如果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一恒星日。
如果取太阳为标准,则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和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叫做一个太阳日。
1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球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自然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其研究的空间范围既不是地球固体部分的最内部,也不是地球气体部分的最外层,而是接近地球固、液体表面,各圈层相互作用的、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球表层(上至大气圈对流层顶部,下至沉积岩底部)。
绪论一、“地球表层”特征●地球表层是物质三态存在和相互转化的场所●地球表层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场所●地球表层是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的场所●地球表层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地球表层是循环发展的动态系统(包括地质大循环、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二、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球表层环境,它包括人类社会及其周围的各种地理事物,具有独特的地理结构和形式。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1. 自然环境是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自然环境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又可分为两部分:●天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人为环境(次生自然环境)●天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即指那些只受人类间接的或轻微影响的,而原有自然面貌基本上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
●人为环境(次生自然环境),即指那些自然条件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自然地理环境。
2. 经济环境是经济活动的环境,包括自然资源、自然条件,产业结构及与经济有关的技术条件等。
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形成的一种地理环境。
它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的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3. 社会文化环境是社会活动、文化活动的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社会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社会本身所构成的一种地理环境。
第一章地球宇宙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物质世界,包含着无数的天体和极其广阔的空间。
《自然地理学》宇宙中的行星地球
提纲
一个天文单位
如果太阳是一只篮球
如果宇宙只有一年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屈原《天问》
从无到有的宇宙起源模式
地球:人类在宇宙中的唯一家园
FAST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贵州黔南州大窝凼(氹,dàng),是一个排水性良好的圆形喀斯特洼地,无重大自然灾害记录。
•从宇宙起源到星际物质结构的探讨
•对暗弱脉冲星及其他暗弱射源的搜索
•高效率开展对地外理性生命的搜索
哈勃空间望远镜
开普勒太空望远镜
行星凌日的观察
地球兄弟(地球2.0)
本节完。
第5章地貌5.1 复习笔记一、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地貌,又称地形,是指地球硬表面由内外动力共同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
1.地貌成因(1)构造运动与地貌发育构造运动造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是形成地表宏观地貌特征的决定性因素。
(2)地貌形成的气候因素气候水热组合状况不同导致外动力性质、强度和组合状况发生差异,最终将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及地貌组合。
同一地区气候变迁和外动力组合发生变化可以出现不同类型的气候地貌叠置的现象。
①高纬和高山寒冷气候条件冰川冰缘作用成为主要外动力。
在冰川作用下,山地将形成冰川地貌和冰缘地貌,其中,冰川气候地貌形态尖锐,冰缘气候地貌起伏小。
②温湿气候条件地表径流丰富,流水作用成为主导外动力,各种流水地貌类型普遍发育。
温湿气候地貌剖面轮廓和缓。
③干旱气候条件风与间歇性洪流为主要外动力,相应的地貌类型包括风蚀残丘、风蚀洼地、各种沙丘、沙垅、洪积扇、洪积倾斜平原等。
干旱气候地貌除残山外,一般无太大高度差。
④湿热气候条件流水作用仍居主导外动力地位,但同时化学风化强烈,平原、缓丘、穹状或钟状基岩岛山成为最常见的地貌类型。
湿热气候地貌多为夷平面。
⑤山地气候山地气候与地貌均因高度而异。
具体如下:a.湿润而有足够高度的山地以冰川冰缘作用与流水作用组合及相应地貌类型为主。
b.干旱区山地高、中、低山带则分别以冰川冰缘作用、流水作用和干燥剥蚀作用为主要外动力并形成相应的地貌类型。
(3)岩性对地貌形成的影响各种岩石因其矿物成分、硬度、胶结程度、水理性质、结构与产状不同,抗风化和抗外力剥蚀的能力常表现出很大差别,形成的地貌类型或地貌轮廓相差很大。
(4)生物对地貌形成的影响生物在其生命过程中使岩石发生机械风化和化学风化,进而影响地貌发育。
(5)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①通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某种地貌过程,例如,破坏植被加速地表侵蚀。
②直接干预地貌过程,甚至改变地貌发育方向。
例如,修堤筑坝约束河流或迫使其改道,从而改变冲积扇与冲积平原的发展道路。
自然地理学绪论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一)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科学。
地理学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学的“三层次”——统一、综合、部门地理学的“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三、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理坐标第五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一、宇宙和天体1.宇宙和天体宇宙宇宙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物质世界,其中包含着无数的天体和极其广阔的空间。
宇宙在空间上无边无际,时间上无始无终。
天体根据天体各自的特点可将其归纳为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
度量天体距离的单位。
2.宇宙中的天体系统及其层次天体始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宇宙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之中。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有不同的层次。
星系以上的四级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目前已经观测到,在银河系以外,和银河系同一级别的恒星系统约达10亿个。
因为它们都处于银河系以外所以统称为河外星系或河外星云。
银河系:银河系是比太阳系更高层次的庞大的天体系统。
其中恒星是最主要的成员,数目在1500亿颗以上。
除了恒星之外,还有各种类型的星云以及星际气体与尘埃。
太阳系: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它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
太阳系中,其他的天体都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绕太阳公转。
地月系: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在地球引力作用下,月球有规律地绕地球运行,构成地月系。
自然地理学实验指导书林惠花、肖宝玉、陈秀玲、刘强编2007.8自然地理气象实验部分实验一气象观测场和温度的观测一目的与要求了解气象观测场地的建立条件及掌握常见的温度观测方法二主要内容1 观测场地的选择要求和观测场内的仪器布置;2 百叶箱的结构与作用;3 常用的温度观测仪器与观测方法;三气象观测场的建立要求及测温仪器构造及原理(一)观测场地的选择要求地面气象观测的主要项目都是在观测场内通过各种仪器进行的,观测场地的选择是否适宜,对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影响很大。
观测场地的选择关键在于站址的选择。
站址应选择在能代表大范围的天气、气候特点的地区,除某些根据特殊需要而建立的专业台站外,一般要求建在平坦空旷,四周没有高大建筑物、树林和大水库的地方。
这是因为:在复杂地形影响下,风、云、温度、湿度等要素均有显著差异,不能真实反映这个地区自由大气的实际变化情况;树林及建筑物等障碍物对辐射、温度、降水,特别是风都有显著影响,如建筑物密集的城市,由于建筑物吸热和散热都较快,人类活动频繁,使得城镇温度比农村偏高,湿度较农村偏低,同时建筑群会影响空气的运行,既减小风速,也能改变风向。
此外,城镇空气固体悬浮物多,能削弱太阳辐射,使能见度下降,这对日辐射和日照观测均会造成影响;如果台站设在工业城市最多风向的下风方,经常受吹来烟尘的影响,将会影响资料的代表性。
因此观测场地距障碍物应保持一定的距离。
通常观测场离的距离应视障碍物的性质而定:孤立的障碍物离观测场地的距离应在3倍以上障碍物的高度;连续的或成片的障碍物离观测场地的距离应在10倍以上障碍物的高度。
场地的选择总体要求是要有代表性,避免局地因素的影响。
观测场地不宜过小,否则场内安置的仪器难以保持一定的间隔,容易彼此遮挡,影响通风。
普通观测场有25m*25m和20m*16m两种规格。
观测场地要求平整。
由于一般地区绿色植物分布的面积最广,所以观测场内应种植浅草(不长草的地区例外),以更好代表这一地区下垫面特征。
《自然地理学》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提纲
明天会更好!
过去没有固定的发展方向,也许有变化,但没有进步
可再生资源数量的有限性
马尔萨斯的《人口学原理》
《增长的极限》
《没有极限的增长》、《富足》
地区性资源稀缺
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储存性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自然资源的发展属性
荒漠、沼泽是否属于土地资源?
找到资源更好的用途
《夢溪筆談》: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
生於水際,沙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之,用採入缶中。
頗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皆黑。
余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為之,其識文為“延川石液”者是也。
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余始為之。
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
非洲的新能源潜力巨大
能源互联网
节约悖论
也说说经济学
循环经济
3R原则是循环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
发明家的错误期待
本节完。
自然地理学绪论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一)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科学。
地理学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学的“三层次”——统一、综合、部门地理学的“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三、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理坐标第五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一、宇宙和天体1.宇宙和天体宇宙宇宙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物质世界,其中包含着无数的天体和极其广阔的空间。
宇宙在空间上无边无际,时间上无始无终。
天体根据天体各自的特点可将其归纳为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
度量天体距离的单位。
2.宇宙中的天体系统及其层次天体始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宇宙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之中。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有不同的层次。
星系以上的四级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目前已经观测到,在银河系以外,和银河系同一级别的恒星系统约达10亿个。
因为它们都处于银河系以外所以统称为河外星系或河外星云。
银河系:银河系是比太阳系更高层次的庞大的天体系统。
其中恒星是最主要的成员,数目在1500亿颗以上。
除了恒星之外,还有各种类型的星云以及星际气体与尘埃。
太阳系: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它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
太阳系中,其他的天体都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绕太阳公转。
地月系: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在地球引力作用下,月球有规律地绕地球运行,构成地月系。
二、太阳和太阳系1.太阳系的范围和主要成员2.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太阳是一颗普通的恒星,但从日地关系的角度看,太阳又是一颗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恒星。
太阳的大小、质量、温度等物理性质。
3.太阳系的九大行星1)九大行星的分类以地球为界,分为地内行星和地外行星;以小行星带为界,分为内行星和外行星;根据物理性质分为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
2)九大行星的绕日公转运动行星绕日公转的几个共同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开普勒三大运动定律。
4.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彗星、小行星三、地月系月球概况月球的大小、质量,月地距离月球外部没有大气层,这一特点造成了(1)月空永远黑暗;(2)月面温度变化幅度大;(3)缺乏大气层保护的情况下月面经常遭受陨石撞击。
月球表面没有水,没有生物,也不可能形成土壤。
月球运动(1)月球的同步自转;(2)月球的绕地公转月相变化的周期及规律朔望月、月相变化及月球的出没规律日食和月食日食和月食现象、日食和月食的种类、日食和月食的形成条件、日食和月食过程。
四、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大地测量中的所谓地球形状,是大地水准面的形状。
地球形状的三种(不同精度)描述:正球体--地球的平均半径:与地球体积相同的正球体半径,6371km;地球椭球体--地球的半长轴(赤道半径,)、半短轴(极半径,)、扁率(1/;不规则的扁球体--"梨形体"2.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的纬向地带性分布。
二、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1.地球的大小半径、体积、质量2.地球大小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巨大质量,使它能够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拥有海洋和河湖,拥有生命……。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1.地球自转的规律1)地球自转的方向2)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太阳日(视太阳日或真太阳日)、平太阳日3)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除两极外,到处都是每日360?,每小时15?。
线速度:赤道处最大,南、北纬60?处减少一半,到两极则为零。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更替,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而南半球左偏),并使地球上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而且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差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潮汐作用,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密切相关。
1)昼夜更替;2)水平运动方向的偏转;3)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4)对地球形状的影响二、地球的公转1.公转的周期1)地球公转的方向2)公转的轨道3)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回归年4)公转的速度2.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运动时,它的自转轴倾斜于其公转轨道面(黄赤交角),这影响着太阳辐射能在地面上的分布和变化,从而决定了地球上有四季的递变和五带的区分。
1)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了地球上四季的更替。
2)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
3)五带的划分与黄赤交角。
第四节地理坐标一、纬线与纬度地轴:地球南北极的连线是地球自转的轴线,即地轴。
地心:地轴的中心称地心。
赤道:通过地心并和地轴垂直的面与地表相交而成的圆。
赤道将地球分为北半球和南半球。
纬线:所有和地轴垂直的面与地表相交而成的圆。
所有的纬线都是互相平行的,赤道是最大的纬圈,由此向两极纬圈半径有规律地减小。
纬度:一地的纬度就是该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
二、经线与经度经线:所有通过地轴的面与地表相交而成的圆,就是经线圈。
每个经线圈都包含两条相差181度的经线。
所有的经线都在两极交会。
本初经线或本初子午线的定义。
经度:某一地点的经度就是该地所在的经线与本初经线之间的角距。
第五节地球的圈层构造一、地球的圈层分化地球圈层的分化过程同整个地球的温度变化过程密切相关。
原始地球的铁元素因为温度超过了它的熔点而以液态出现。
液态铁由于密度大而流入地心,首先形成地核。
重物质向地心集中的同时发生压缩,压缩功转变为能量又使地球局部增温和熔化。
而物质的对流还伴随着大规模的化学分离。
最后,地球内部就分化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层。
在上述分化过程中,地球内部的气体经过"脱气"形成了大气圈。
地球上的水主要是从大气中分化出来的。
后来,原始生物出现了。
他们逐渐扩展到海洋、陆地和低层大气中,形成了生物圈。
二、地球的内部构造1.地壳地壳crust由富含SI、AL、Mg的硅酸盐类岩石组成厚度不一,大陆 33km,最厚70km;大洋6km,最薄5km双层结构,康拉德面将地壳分为花岗岩层和玄武岩层大陆型地壳古老、变形;大洋型地壳年轻、未变形。
2.地幔地幔(mantle)以雷波第面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厚2900km,上地幔由Fe、Mg含量很高的橄榄岩组成,50-250km处有古登堡低速层,其上为一个刚性的固体圈层,称为岩石圈。
下地幔为金属硫化物--氧化物层。
3.地核地核(core)的外核S波不能通过,为液态的Fe、Ni 厚1742km,过渡层已测得速度不大的S波,液态向固态过渡,厚515km;内核是固态的Fe、Ni ,厚1216km。
三、地球的外部构造1.大气圈大气圈的组成。
地球大气圈组成和密度的优越性。
2.水圈水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的物质。
水是地表最重要的物质和参与地理环境物质能量转化的重要因素。
水分和能量的不同组合使地球表面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地带和自然景观类型。
3.生物圈在地理环境中,生物圈并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而是分别渗透于水圈、大气圈下层和岩石圈表层。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一、海陆分布二、海陆起伏曲线三、岛屿四、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1.地球表面是太阳辐射和太阳能转化的主要场所。
2.地球表面是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两相或三相界面。
3.地球表面具有独特的物质现象,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粘土矿物、沉积岩以及各种地貌形态。
4.地球表层具有复杂的、高速度和高强度的物质、能量交换、转化和循环过程。
5.地球表层存在着复杂的强烈的内部分异过程。
6.地球表层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
第二章地壳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第三节大地构造学说第四节火山与地震第五节地壳的演变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一、化学成分与矿物(一)化学成分108种已知化学元素中,自然界存在92种,并有300余种同位素。
1924年克拉克据来自世界各地的5195个岩石样。
首次测定了16km厚度内地壳中63种化学元素的平均重量百分比(即元素丰度)所获数值后来被命名为克拉克值。
(二)矿物1.概念: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气态:天燃气液态:石油,汞固态:大部分2.矿物的形成方式:(1).气体升华。
(2).液体或熔融体结晶。
(3).胶体凝固。
(4).固体再结晶。
3.矿物的形态矿物的单体形态分为三种类型:一向延伸型、二向延展型、三向等长延伸型。
矿物的集合体形态a) 粒状b) 片状、鳞片状、针状、纤维状、放射状c) 致密块状d) 晶簇e) 杏仁体和晶腺f) 结核和鲕状体g) 钟乳状、葡萄状、乳房状h) 土状体i) 被膜4.光学性质.颜色矿物吸引了白光中某种波长的色光后(黄,绿,红)所表现出来的互补色;对各种色光吸收均匀,即黑色或灰色;基本上都不吸收即白色。
矿物的颜色是由其化学成分和结构特征决定的,固定不变的,是重要鉴定标志。
但是,外来原因可使颜色不固定。
条痕条痕是矿物粉末的颜色。
它对于基些金属矿物具有重要的鉴定意义。
如赤铁矿有赤红、铁黑或钢灰者,但其条痕则总为樱红色。
比较稳定。
透明矿物的条痕都是近白色,无鉴定意义。
光泽矿物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根据反射能力强弱分:(1) 金属光泽(2) 半金属光泽(3) 非金属光泽,又可分为:金刚光泽、玻璃光泽、脂肪光泽、珍珠光泽、丝绢光泽、土状光泽透明度矿物透过可见光的能力。
指显微镜下,薄片(3微米厚)的透光性。
一般地,非金属矿物都是透明矿物,金属矿物不透明矿物,有些金属矿物为半透明矿物。
5.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相对硬度)解理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叫做解理。
(1) 最完全解理(2) 完全解理(3) 中等解理(4) 不完全解理(5) 极不完全解理(无解理)断口矿物受力破裂后所出现的没有一定方向的不规则的断开面叫做断口。
断口出现的程度是跟解理的完善程度互为消长的。
根据断口的形状,可以分为贝壳状断口、锯齿状断口、参差状断口、平坦状断口等。
弹性和挠性矿物受力变形、作用力失去后又恢复原状的性质,称为弹性矿物受力变形、作用力失去后不能恢复原状的性质,称为挠性。
脆性和延展性矿物受力极易破碎,不能弯曲,称为脆性。
矿物受力发生塑性变形,这种性质称为延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