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鲁科版)】化学反应的限度(1)-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43.98 KB
- 文档页数:4
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篇一:化学反应限度教学设计】化学反应的限度授课人: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可逆反应的概念,知道可逆反应的特征。
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能够描述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探究实验原理,从而加强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热趣。
通过情景的创设,加深化学的理论知识和生活的实例的联系,加强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化学原理中的相关现象与生活中事例的比喻,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
重点:可逆反应的判断和方程式的书写;化学平衡状态下的特征。
难点:化学反应平衡的判断。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多媒体辅助法二、教学过程环节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回顾旧知】: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它是描述化学反应的快慢的。
同时也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的影响因素。
那么是否只要我们改变了化学反应的条件,化学反应都会进行完全的?【学生活动】:【新课导入】:同学们举得例子都很到位,我们知道化学反应有些是可以反应完全的,比如碳酸钙是盐酸的反应,碳酸钙在盐酸过量的情况下,是会完全反应的。
同时也有许多反应是不能完全进行的。
我们先结合两张图片回忆一下上个学期我们所学的一个知识点。
氯水的相关性质了。
【解析概念】:我们一起看看ppt上放的两张图片。
同时思考下氯水中含有哪些物质。
氯水具有漂白性(这说明它里面包含次氯酸),同时氯水是呈现黄绿色的(说明它其中含有氯气)。
我们知道氯水少量的氯气溶解在大量的水中形成的,同时氯气和水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次氯酸。
可是即使氯气和水发生反应了,氯气仍然可以存在于氯水中,这说明氯气和水的反应是不完全的。
我们也就称这个反应是有限度的。
【学生活动】:现在大家先在草稿纸上写下氯气和水的反应方程式。
环节二:概念解析,形象讲解【教师活动】:下面我们在一起看看刚刚我们提取出来的两种物质在氯气的这个反应充当什么角色?【学生活动】:氯气是反应物,次氯酸是生成物。
高中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反应的限度概念和计算方法;2. 理解化学反应中限度反应物和多余反应物的概念;3. 掌握化学反应的平衡态和反应物的转化率计算方法。
导入:通过实验演示或图像展示引出化学反应的限度概念,并引发学生对限度反应物和多余反应物的讨论。
教学内容:1. 化学反应中的限度:- 定义:限度反应物是一个反应物中最先用完的反应物;多余反应物是在反应结束后仍有剩余的反应物。
- 计算方法:通过反应方程式和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反应物的数量比较。
2. 化学反应的平衡态:- 定义:当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达到一定比例时,反应达到平衡态。
- 反应物的转化率:反应物的转化率表示反应物被转化为生成物的比例。
- 计算方法:通过实验数据或平衡式中的系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实例练习:1. 对于反应式2H2 + O2 -> 2H2O,如果有3mol H2和2mol O2参与反应,求限度反应物和多余反应物。
2. 对于反应式N2 + 3H2 -> 2NH3,如果有4mol N2和8mol H2参与反应,求反应的平衡态下N2的转化率。
实践应用:让学生通过实验或模拟实验,验证化学反应的限度概念,并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检测评价: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化学反应限度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化学反应的限度如何影响反应过程和产物得率。
课堂总结:总结化学反应的限度概念和计算方法,强化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反馈和实际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教案主题:化学反应的限度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反应的限度概念。
2. 掌握如何计算化学反应的限度。
3. 理解化学反应限度对反应速率与产物数量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板书或投影仪。
2. 化学反应公式和反应速率方程的例子。
3. 实验装置和化学试剂。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学生观察一种化学反应的示范实验,例如放一块锌片进入盛满盐酸的试管中,观察产生气体的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反应是否可以一直进行下去?反应会到达一个什么样的“限度”?理论讲解:1. 板书或投影仪上给出化学反应公式,例如:Zn + 2HCl → ZnCl2 + H2。
2. 解释反应公式中的化学符号和数字的含义。
3.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是否永远进行下去?4. 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限度,即反应物的数量限制了反应的进行。
5. 进一步解释化学反应的限度对反应速率和产物数量的影响。
例如,当反应物A的数量达到反应的限度时,反应速率会减慢,产物的生成量也会减少。
计算练习:1. 给出一个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方程,例如:rate = k[A]。
2. 引导学生计算反应速率随反应物浓度变化的关系。
3. 引导学生思考,当反应物的浓度达到一定数值时,反应速率是否会变化?为什么?实验探究:1. 设计一个实验,例如,利用导线连接一片锌片和一块铜片,浸泡在盛满铜离子溶液的两个杯子中。
2. 观察实验过程中铜在锌片上的生成情况。
当铜生成一定量后,观察反应是否停止,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停止。
讨论和总结:1.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
2. 总结化学反应的限度对反应速率和产物数量的影响。
3.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反应物的数量,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化学反应的限度。
拓展活动:1. 学生可选取其他化学反应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并记录反应过程中的限度现象。
2. 小组讨论不同反应的限度条件可能出现的原因。
作业:要求学生总结化学反应的限度概念,并选择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研究报告。
《化学反应限度》说课稿说说课内容:鲁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第二章第二节《化学反应限度》,第一课时:化学平衡常数。
从教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谈一谈关于《化学反应限度》第一课时的设计。
一、教材内容的选择与呈现课程标准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及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的内容在初中化学、高中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均有安排,既有学习的阶段性,又有必修、选修的层次性,在具体内容上前后还有交叉和重叠,学生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形态。
二、说教学目标1.根据新大纲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平衡常数(K)的含义,会求算某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
(2)了解浓度商(Q)的概念,并能利用浓度商与化学平衡常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通过化学平衡常数的研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以及从数据中获取信息、总结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切实体会通过实验获得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规律的学习过程,形成科学严谨的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根据浓度商与化学平衡常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
三、学情分析知识层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的基本定义,对化学平衡及平衡的移动有了初步的认识,但不能定量的描述化学反应的限度,且对化学平衡的知识容易出现遗忘,所以在讲授新知识前应先回顾旧知识。
能力层面: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归纳能力较强,能够根据问题、材料进行分析推理。
情感层面:高中生的求知欲较强,喜欢挑战,在课堂上应采用学生广泛积极参与的讨论法,设置层层问题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方法本节课信息较多,逻辑推理性强,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数据、总结规律的能力。
化学平衡常数化学平衡常数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无论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也不管反应物起始浓度大小,最后都达到平衡,这时各生成物浓度的化学计量数次幂的乘积除以各反应物浓度的化学计量数次幂的乘积所得的比值是个常数,用K表示,这个常数叫化学平衡常数(1)平衡常数表达式及其意义对于化学反应mA+nB pC+qD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化学平衡时,其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c^p(C)·c^q(D)]/[c^m(A)·c^n(B)]在书写平衡常数表达式时,要注意以下问题:①在应用平衡常数表达式时,稀溶液中的水分子浓度可不写。
因为稀溶液的密度接近于1 g/mL。
水的物质的量浓度为55.6 mol/L。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水量的改变对水的浓度变化影响极小,所以水的浓度是一个常数,此常数可归并到平衡常数中去。
对于非水溶液中的反应,溶剂的浓度同样是常数。
②当反应中有固体物质参加时,分子间的碰撞只能在固体表面进行,固体的物质的量浓度对反应速率和平衡没有影响,因此,固体的“浓度”作为常数,在平衡常数表达式中,就不写固体的浓度。
③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式有关。
同一个化学反应,由于书写的方式不同,各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不同,平衡常数就不同。
但是这些平衡常数可以相互换算。
④不同的化学平衡体系,其平衡常数不一样。
平衡常数大,说明生成物的平衡浓度较大,反应物的平衡浓度相对较小,即表明反应进行得较完全。
因此,平衡常数的大小可以表示反应进行的程度。
(2)平衡常数的测定平衡常数可以用实验方法测定,也可以利用热力学数据计算而得。
实验方法通常有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
化学方法是通过化学分析法测定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
但必须防止因测定过程中加入化学试剂而干扰了化学平衡。
因此,在进行化学分析之前必须使化学平衡“冻结”在原来平衡的状态。
通常采用的方法是采取骤冷、稀释或加入阻化剂使反应停止,然后进行分析。
高二化学第2节化学反应的限度鲁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2节化学反应的限度二. 教学目的:1. 掌握化学平衡常数和平衡转化率的含义2. 能够利用平衡常数进行平衡转化率的换算3. 掌握条件改变对平衡移动方向的规律三. 重点、难点:平衡常数和平衡移动规律四. 知识分析(一)化学平衡常数1. 定义:对于给定化学方程式的可逆反应,温度一定,不管反应物和产物的初始浓度多大,达到平衡时,产物浓度系数次方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系数次方乘积的比值是一个不变的常数。
2. 表达式:对于aA(g)+bB(g)dD(g)+eE(g),有K=〔D〕d·〔E〕e/〔A〕a·〔B〕b3. 注意事项:(1)在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中,纯固体或纯液体(包括溶剂液体)的浓度视为常数,不在表达式上列出。
(2)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与方程式的书写有关,系数变为原来的n倍,平衡常数变为原来的n次方,单位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3)正逆反应的平衡常数互为倒数。
(4)对于给定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可逆反应,平衡常数仅是温度的函数。
4. 实际应用、判断可逆反应的方向定义所选时刻反应aA(g)+bB(g)dD(g)+eE(g)的浓度商为:Q=c d(D)c e(E)/c a(A)c b(B)则:Q>K 反应逆向进行Q=K 反应已达平衡Q<K 反应正向进行(二)平衡转化率指定反应物A的平衡转化率表示为:a(A)=(A的初始浓度-A的平衡浓度)/ A的初始浓度×100%={c0(A)-〔A〕}/ c0(A)×100%注意:①多种反应物参加反应时,提高其中一种物质的浓度,可以提高其它物质的转化率,而其自身转化率会降低。
②平衡常数和平衡转化率虽然都可以表示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但是平衡转化率随着反应物起始浓度的不同而变化,而平衡常数却不受起始浓度的影响。
因此平衡常数更能反映出反应的本质。
平衡常数与某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之间是可以互相求算的。
高中化学反应限度的教案
年级:高中
主题:反应限度
教学目标:
1. 理解化学反应中的限度概念。
2. 掌握如何计算反应的限度。
3. 能够根据反应的限度计算出产物的产生量。
4. 掌握化学反应中的相关计算技巧。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或其他教学工具。
2. 化学实验材料。
3. 计算工具。
教学活动:
1. 导入:通过引用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反应例子,引起学生对反应限度的兴趣和认识。
2. 知识讲解:讲解反应限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介绍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3. 案例分析:给学生几个实际反应的例子,让他们根据反应物的量和限度来计算产量。
4. 实验操作:进行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并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反应的限度和产量。
5. 讨论总结: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和计算过程,进行讨论和总结,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评估方法:
1. 口头提问:随堂随机提问学生相关知识点。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和讨论。
3. 小测验:进行一次简单的考试,检测学生对反应限度的掌握程度。
教学延伸:
1. 拓展知识:介绍更复杂的反应限度计算方法,并让学生进行更多实验。
2. 实践应用:邀请专业化学家或工程师来分享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应用反应限度概念。
3. 研究课题:让学生自选一个关于反应限度的研究课题进行探究,展示成果并进行讨论。
高中化学反应限度教案
学科:化学
年级:高中
课时:1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反应中限度的概念和意义。
2.掌握如何通过反应物的量来计算产物的生成量。
3.能够应用限度概念解决化学反应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1.化学反应限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如何根据反应物的量来计算产物的生成量。
3.限度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1.化学反应中限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限度概念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掌握如何根据反应物的量来计算产物的生成量。
2.能够独立解决化学反应限度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化学反应中的实例引入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启发学生思考。
二、讲解(15分钟)
1.讲解化学反应中限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介绍如何根据反应物的量来计算产物的生成量。
三、示例演练(15分钟)
教师通过示例演练,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四、操练(15分钟)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拓展(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限度概念在其他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六、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七、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目作为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有了清晰的了解,掌握了相关计算方法,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练习和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化学反应限度的知识。
鲁科版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掌握化学反应的分类及特点。
2. 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包括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的限度和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3. 学会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2. 化学反应的分类及特点3.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及意义第二章:化学反应的限度1. 化学平衡的概念及特点2. 化学平衡的建立与破坏3. 化学平衡常数及其应用第三章:化学反应速率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意义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3. 化学反应速率的应用第四章: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1. 化学反应的能量与热量2. 热化学方程式与热效应3. 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原理第五章:化学反应与实际应用1. 化学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2. 化学反应在工业中的应用3. 化学反应与环境污染及防治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化学反应原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能够将化学反应原理应用于实际问题。
3. 运用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测验成绩。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化学反应原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鲁科版高中化学反应原理》2. 辅助教材:《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指导》3. 多媒体课件:用于讲解复杂概念和示例分析。
4. 网络资源:查阅相关学术文章和实际应用案例。
六、教学资源1. 实验室设备:用于进行化学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化学反应过程。
2. 实验试剂:配合实验教学,让学生亲手操作,加深对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
3. 教学挂图:用于展示化学反应原理的结构和过程。
4. 教学视频:播放有关化学反应原理的实验现象和微观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七、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课时,每课时45分钟。
【联想·质疑】在工业生产和实验室中,人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可逆反应,如合成氨的反应。
研究表明,可逆反应在适当条件下进行一段时间后一定会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给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是反应所能达到的最大程度,即该反应进行的限度。
如何定量地描述化学反应的限度呢?
【任务一】表中所列为测量反应CO2(g)+H2(g)CO(g)+H2O(g)在1473K时各物质的初始浓度和平衡浓度所获得的数据。
1.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计算平衡时的值,将计算结果填入表中。
2.分析计算所得数据,寻找其中的规律。
【任务二】验证你所获得的规律,你还能获得哪些结论。
在698.6 K 时,I2(g)+H2(g)2HI(g)各物质的初始浓度和平衡浓度如下。
学生1:计算的值。
学生2:计算的值。
发现第一种计算方法,计算结果不是常数,第二种计算方法,计算结果为常数。
我们再举一例:工业上制备硫酸过程中的核心反应。
不同温度下,2SO2(g)+O2(g)2SO3(g)各物质的初始浓度和平衡浓度如下。
学生通过计算发现,温度一定时,计算结果为一常数。
温度不同,数值不同。
【归纳】
一、化学平衡常数
1.定义
在一定温度时,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生成物平衡浓度的幂之积与反应物平衡浓度的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称为化学平衡常数(简称平衡常数)。
在研究了大量实验的基础上,人们总结出可以用化学平衡常数来定量描述化学反应的限度。
2.符号及表达式:
对于可逆反应a A(g)+b B(g)c C(g)+d D(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