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经济模式
- 格式:docx
- 大小:13.38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林下经济模式研究及其产业发展对策一、引言林下经济是指指在森林内部的地表面或林冠下的土地上,利用林下资源和生态系统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取得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模式。
林下经济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也是一种环境友好、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
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的当下,林下经济模式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林下经济模式进行研究,并探讨其产业发展对策。
二、林下经济模式的研究1. 林下经济的概念林下经济是指在森林内部的地表面或林冠下的土地上,利用林下资源和生态系统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取得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模式。
林下经济包括了林下畜牧业、林下种植业、林下休闲观光业等多种经济活动形式。
林下经济的核心是在最大限度地利用森林资源的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1) 生态友好:林下经济是以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前提的经济模式,通过合理的利用森林资源,不破坏生态平衡,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2) 多样性:林下经济包括了多种形式的经济活动,如林下畜牧业、林下种植业、林下观光业等,可以满足不同需求群体的经济和生活需求。
(3) 可持续发展:林下经济在利用森林资源的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为未来的发展留下更多的空间和资源。
3. 林下经济模式的发展现状目前,我国的林下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随着国家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林下经济已成为我国森林资源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各地的实践中,林下经济模式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成果,对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发展林下经济的过程中,需要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符合当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的林下产业。
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发展林下种植业、林下休闲观光业、林下畜牧等多种产业,形成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格局。
2. 加强林下经济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是发展林下经济的关键。
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畜牧技术,提高产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林下经济模式及综合效益林下经济是指利用林地下部的土地资源和植物资源进行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模式。
林下经济模式具有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等优势,对于林地资源的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中,林下经济模式不仅可以带动农民增收,更可以有效保护和利用林地资源,实现良性循环的发展。
林下经济模式具有丰富的资源及多样性。
林下资源包括药材、竹笋、野生果蔬、花卉、蜂蜜等,这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农业生产,为农民提供增收的机会。
与农作物不同,林下资源具有天然优势,无需化肥农药,环保健康。
林下经济资源种类繁多,可以满足市场多样的需求。
林下经济模式利用了林地的空间资源,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在我国,林地资源相对丰富,但是许多地区的林地资源并没有得到合理利用。
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这对于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以及生态旅游等领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林下经济模式可以有效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由于林下资源的收入相对较高,可以为农民提供增加收入的机会。
林下资源的采集、加工、销售等环节,也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对于农村的劳动力输出具有积极的作用。
林下经济模式的发展还可以有效实现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
林下经济模式还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
许多林下资源是天然生态资源,其采集、加工及销售的过程会为林地资源的保护带来积极的意义。
与此林下资源的种植和采集也可以为土地水土保持带来重要的意义。
通过实践证明,林下经济模式的发展可以有效保护和利用林地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重目标。
林下经济模式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
由于林下资源种类繁多,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也较大,这就需要政府和企业对于林下资源的市场需求进行有效预测和引导。
其次是资源保护的问题。
由于一些林下资源具有野生性,它们的过度开发可能会影响到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需要加强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最后是政策支持不足。
林下经济模式及综合效益林下经济模式是一种在森林下开展农业和其他经济活动的模式,它能够兼顾自然资源保护和经济效益,同时为社会带来多重综合效益。
林下经济模式的典型代表包括林下种植、林下畜牧、林下蘑菇种植等,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下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林下经济模式及其综合效益。
林下经济模式带来了生态效益。
林下经济的开展可以保护森林资源,减少对天然林的砍伐和开垦,从而减缓了森林资源的消耗和破坏。
林下种植和畜牧的发展也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减少了土地的裸露,防止了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有助于水土保持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林下经济还有利于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减少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
林下经济模式也产生了经济效益。
林下经济活动的开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林下经济的产品也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可以创造销售收入,为农民带来增值收益。
林下经济活动还能够提高土地的资源利用率,充分利用了森林资源和土地资源,提高了农业的产出,增加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林下经济模式还带来了社会效益。
林下经济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减少了农民的贫困现象。
林下经济的发展也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减少了农村的环境污染,提高了农村的生态面貌。
林下经济也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拉动了农村的消费需求,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繁荣。
林下经济模式产生了多重综合效益。
它保护了森林资源,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从而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林下经济模式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障碍,比如技术水平不高、市场需求不足、政策支持不力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民共同努力,加强技术研发、拓宽市场渠道、加大政策支持,不断推动林下经济模式向着更加可持续、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林下经济六⼤模式⼀、林粮模式
林下种植⼩麦、棉花、花⽣、⼤⾖、绿⾖、⽢薯等
⼆、林菜模式
适合林菜模式种植的菜类:⼤葱、青椒、茄⼦、卷⼼菜、黄花菜、蒲公英、蕨菜、马齿苋、薇菜、酸模、苋菜、落葵、乌塌菜、荠菜、黄秋葵、⼭芹菜、荆芥、紫苏、树番茄、酸浆、菊花脑、紫背菜、刺菜蓟、苦荚菜、⾦丝⽠、⾹椿
三、林药模式
草药品种:⼈参、西洋参、灵芝、天⿇、⽥七、黄连、⾦银花、天门冬、⽔飞蓟、枸杞、百合、细⾟、⼤黄、⽢草、红景天、何⾸乌、半夏、天南星、柴胡、元胡、五味⼦、板蓝根、砂仁、巴戟、草果、益智、⽯斛、青天葵、灵⾹草、苦草、千年健、黄姜、薄荷、⽩术、黄芪、桔梗、党参、芍药、刺五加、⽩芷、茯苓、⼭茱萸
四、林草模式
适合林草模式种植的林草品种:苜蓿草、⿊麦草、红三叶草、⽩三叶草、鸭茅、⽆芒雀麦、狼尾草、鲁梅克斯
五、林菌模式
林下⾷⽤茵品种:平菇、鸡腿菇、⾹菇、⿊⽊⽿、⽑⽊⽿、草菇
六、林下养殖
林下散养鸡、鸭、⽜、⽺等家禽⾛兽,以及养殖梅花⿅、马⿅、⼩尾寒⽺、⾁狗、⾁免、⼩型猪、⾹猪、⿅⿏、海狸⿏、果⼦狸、⽵⿏、蛇、蛤蚧等特种畜禽。
当前林下经济的几种模式林下经济是指利用林木资源及其周边灌木、草本植物、菌类等特有生物资源进行经济活动的一种产业模式。
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林下经济逐渐被广泛关注和应用。
目前,林下经济的几种模式主要包括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采集和林下旅游等。
下面将分别对这几种模式进行详细介绍。
其次是林下养殖。
林下养殖利用山区森林资源进行畜禽养殖的模式。
利用林下草本植物及野菜、菌类等作为饲料,养殖家禽、猪、牛、羊等农产品,提供新鲜、绿色、无公害的肉食品。
此外,林下养殖还可以为农民提供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等产业链的延伸,增加经济效益。
第三是林下采集。
林下采集是指在森林中采集林下资源,包括草药、木材、野生菌类、蜂蜜等。
林下采集是一种绿色、生态友好的采集方式,对采集资源的数量和采集方式有着一定的限制。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采集政策和管理规定,可以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促进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是林下旅游。
林下旅游是指利用森林底层的自然风光和特色文化,开展观光、度假、休闲等旅游活动。
林下旅游以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特色吸引游客,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同时,林下旅游还可以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增强民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林下经济模式,还有一些其他模式也值得关注,比如利用林下资源制作工艺品、林下教育等。
这些模式都能够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林区经济的繁荣发展。
总结而言,林下经济是一种专注于利用森林资源进行经济活动的模式,能够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未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进一步提升,相信林下经济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适合我省发展的几种林下经济模式彭国营周立林林下经济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林地资源和林阴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经营模式,使农林牧业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多态经营模式。
发展林下经济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促进林业进入良性循环,而且对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林民增收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一、林下经济发展原则发展林下经济要有利于林木的生长发育,在不影响林木生长的前提下,可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
种植作物应选不与林木发生剧烈的水分与养分竞争的品种,作物要与林木保持一定距离做好树盘,尤其是播种多年生牧草,更应注意,应避免其根系与林木根系交叉,减少肥水竞争。
种植作物要植株矮小,生育期短,适应性强,与林木大量需水期最好能错开。
种植作物与林木没有共同病虫害,比较耐阴和收获期较早等。
发展养殖业时,所选动物应不啃食林木、不对林木造成伤害。
二、林下经济主要模式1.林药模式即在林间空地上间种较为耐阴的半夏、柴胡、金银花等,幼林地还可种植白菊花、知母、丹参、射干、板兰根、生地等。
2.林草模式在幼林地,有选择地种植不同种类的优质牧草,如紫花苜蓿等绿肥作物或牧草。
3.林禽模式充分利用林下昆虫、小动物及杂草多的特点,在林下放养或圈养鸡、鸭、鹅等,在一般情况下,每亩可投放50~100只,以多地块轮替放养为宜。
4.林菌模式利用林下遮阴空气湿度较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小的特点,在郁闭的林下种植平菇、香菇、双孢菇等食用菌。
5.林经模式一般以种植绿豆、大豆、豌豆、花生、棉花、红薯等低杆小杂粮和经济作物为主。
这些作物具有固氮根瘤菌,不与林木争肥争水,又能覆盖地表,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
6.林蝉模式即在郁闭的林下浅埋蝉卵枝条,2~3年后即可收获,不用再投成本,操作简单,省工省力。
7.林菜模式根据林间光照强弱及各种蔬菜的不同需光特性科学地选择种植种类、品种,发展蔬菜种植。
发展林下经济,能起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补长、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使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业资源转向林业资源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大大延伸了林业产业化的内涵,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综合体现,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互利 林下经济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既包括林下产业,也包括林中产业,还包括林上产业。
林下经济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 从事林下养殖、种植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 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发展林下经济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 而且对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实现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林树种特性及多年试验推行的经验, 发展林下经济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林菌模式即充分利 用林荫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 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小的特点, 在郁闭的林下种植双孢菇、鸡腿菇、平菇、香菇等食用菌。
二、林禽模式即充分利用林下昆虫、小动物及杂草多的特点, 在林下放养或圈林地、园地食用菌菌棒废弃后菌棒 有机肥食用菌生产 枝条废弃物互利 养肉鹅、柴鸡、肉鸭等。
三、林牧模式即在林下放养或圈养肉牛、奶牛、肉羊、肉兔, 每667m2可分别投放牛5头、 肉羊5只、兔30只。
四、林药模式即在林间空地上间种较为耐荫的白芍、金银花等, 金银花株距一般为70~100cm 。
五、林粮模式农作物种植一般的绿豆、豌豆等小杂粮为主。
目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小杂粮的需求不断增加, 市场前景广阔, 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六、林油模式油料作物属浅根作物, 具有固氮根瘤菌。
不与林木争肥争水, 且又覆盖地表, 防止水土流失, 提高土壤肥力, 种植作物一般为花生、大豆为主。
七、 林蝉模式即在郁闭的树行间浅埋孵化好的蝉卵枝条, 养殖金蝉18~24个月即可收获, 667m2收益可达数千元。
林地、园地杂草、虫类禽类粪便 鸡鸭禽类八、林菜模式根据林间光照强弱及各种蔬菜的不同需光特性科学地选择种植种类、品种, 发展蔬菜种植。
九、林草模式即在郁闭度80%以下的林地, 有选择地种植不同种类的优质牧草,如紫花、苜蓿等。
林下经济模式及综合效益在当今社会,随着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林下经济作为一种创新的经济模式正逐渐崭露头角。
林下经济是指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一、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1、林菌模式在林下种植食用菌是一种常见且高效的模式。
树木提供的遮荫环境为食用菌创造了适宜的生长条件,湿度和温度相对稳定。
例如,香菇、木耳、平菇等食用菌可以在林下的空间中茁壮成长。
同时,废弃的菌棒还可以作为有机肥料,为树木提供养分,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2、林禽模式将家禽养殖与林下空间相结合,既能充分利用林下的杂草、昆虫等自然资源,又能为家禽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
鸡、鸭、鹅等家禽在林下自由觅食,不仅减少了饲料的投入,还提高了家禽的肉质品质。
同时,家禽的粪便也能为林地提供肥料,促进树木的生长。
3、林药模式许多中药材适合在林下生长,如天麻、三七、金银花等。
林下的阴湿环境和丰富的腐殖质为中药材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还增加了中药材的品质和产量。
4、林菜模式选择一些耐阴的蔬菜品种在林下种植,如韭菜、空心菜、莴笋等。
这些蔬菜可以在林荫的庇护下生长,减少了阳光直射和水分蒸发,降低了病虫害的发生。
同时,也为市场提供了新鲜、绿色的蔬菜。
5、林草模式在林下种植牧草,如苜蓿、黑麦草等,可以为畜牧业提供优质的饲料。
牧草的根系还能起到固土保水的作用,有助于改善林地的生态环境。
二、林下经济的综合效益1、经济效益林下经济为农民和林业经营者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收入。
通过合理的林下种植和养殖,不仅可以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还能提高土地的产出率。
例如,林下种植的中药材和食用菌往往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而林下养殖的家禽和家畜也因其绿色、生态的特点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从而能够获得更高的销售价格。
此外,林下经济还能够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浅谈林下经济模式研究及其产业发展对策林下经济模式是指在林木生长的地域范围内,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木资源进行经济开发的一种农林复合经济模式。
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经济发展的需要,林下经济模式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就林下经济模式的研究以及其产业发展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林下经济模式的研究1.林下经济模式的发展历程林下经济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它是一种农林复合的经济模式,能够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它能够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实现农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它能够丰富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它还能够促进当地的产业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优化林下资源配置,发展林下产业针对林下经济资源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优化林下资源配置,发展林下产业来实现对林下经济模式的产业发展。
具体来讲,可以通过开发林下特色产业,如林下果业、林下草本养殖等,形成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社等机构,推动林下产业的发展,提高林下经济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林下经济产业链水平3.推动林下经济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三、结语林下经济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于解决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推动林下经济模式的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深入研究林下经济模式的发展规律,科学规划林下经济模式的产业发展对策,加强林下经济模式的宣传推广和示范引导,助力林下经济的产业发展和经济效益。
相信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林下经济模式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更加重大的贡献。
林下经济模式
(一)林禽模式。
在速生林下种植牧草或保留自然生长的杂草,在周边地区围栏,养殖柴鸡、鹅等家禽,树木为家禽遮荫,是家禽的天然“氧吧”,通风降温,便于防疫,十分有利于家禽的生长,而放牧的家禽吃草吃虫不啃树皮,粪便肥林地,与林木形成良性生物循环链。
在林地建立禽舍省时省料省遮阳网,投资少;远离村庄没有污染,环境好;禽粪给树施肥营养多;林地生产的禽产品市场好、价格高,属于绿色无公害禽产品。
(二)林畜模式。
林地养畜有两种模式:一是放牧,即林间种植牧草可发展奶牛、肉用羊、肉兔等养殖业。
速生杨树的叶子、种植的牧草及树下可食用的杂草都可用来饲喂牛、羊、兔等。
林地养殖解决了农区养羊、养牛的无运动场的矛盾,有利于家畜的生长、繁育;同时为畜群提供了优越的生活环境,有利于防疫。
二是舍饲饲养家畜如林地养殖肉猪,由于林地有树冠遮荫,夏季温度比外界气温平均低2~3℃,比普通封闭畜舍平均低4~8℃,更适宜家畜的生长。
(三)林菜模式。
林木与蔬菜间作种植,是一种经济效益较高的模式。
林下可种植菠菜、辣椒、甘蓝、洋葱、大蒜等蔬菜,一般亩年收入可达700~1200元左右。
(四)林草模式。
该模式特点是在退耕还林的速生林下种植牧草或保留自然生长的杂草,树木的生长对牧草的影响不大,饲草收割后,饲喂畜禽。
一般说来,1亩林地能够收获牧草600千克,可得300元左右的经济收入。
(五)林菌模式。
在速生林下间作种植食用菌,是解决大面积闲置林下土地的最有效手段。
食用菌生性喜荫,林地内通风、凉爽,为食用菌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可降低生产成本,简化栽培程序,提高产量,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生产空间,而食用菌采摘后的废料又是树木生长的有机肥料,一举两得。
(六)林药模式。
林间空地适合间种金银花、白芍、板蓝根等药材,对这些药材实行半野化栽培,管理起来相对简单。
据调查,林下种植中药材每亩年收入可达500~700元。
(七)林油模式。
林下种植大豆、花生等油料作物也是一个好路子。
油料作物属于浅根作物,不与林木争肥争水,覆盖地表可防止水土流失,可改良土壤,秸秆还田又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八)林粮模式。
这种模式适用于1~2年树龄的速生林,此时树木小,遮光少,对农作物的影响小,林下可种棉花、小麦、绿豆、大豆、甘薯等农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