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 示儿
- 格式:pptx
- 大小:7.39 MB
- 文档页数:27
(统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素材-古诗三首《示儿》知识点图文解读《示儿》是《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诗,它描绘了一个母亲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诲。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感人的情感,诗人传达了母爱的伟大和深远。
下面我们就来图文解读这首古诗。
古诗《示儿》的内容主要围绕着一个母亲对自己孩子的期望和教诲展开。
诗的起句就揭示了这个主题:“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诗人以死去的身份说出这句话,表达了自己的哀痛之情,同时也为母爱注入了更加深刻的内涵。
《示儿》描绘了诗人对孩子的期待和嘱咐:“愿我君,万寿无疆。
”这是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美好祝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长寿健康。
这种对孩子的期待和祝福,展现了母爱的宽广和深沉。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借用了自然景象,来形容母爱的浩荡和伟大:“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
”通过这些自然景象的描写,诗人生动地表达了母爱的伟大和超越时空的力量。
母爱如山无陵,永恒不变;母爱如江水为竭,源源不断;母爱如冬雷震震,激励和鼓舞;母爱如夏雨雪,滋润和滋养。
最后一句,“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深情地表达了母亲与自己孩子之间的情感纽带,母亲表示除非天地合一,否则绝不与孩子分离。
这里蕴含了母亲对孩子的深深眷恋和无尽的牵挂之情。
通过对《示儿》这首古诗的图文解读,我们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浓浓母爱。
母亲的爱是无私而伟大的,无论时间如何推移,母爱从不改变。
这首诗以细腻动人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深远。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母爱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和支持。
无论在我们面临挫折时,还是需要温暖和鼓励时,母亲总是默默地支持着我们、关心着我们,并给予我们无尽的爱和智慧。
正是因为母爱的给予,我们才能够茁壮成长。
我们应该珍惜母爱,将她寄托在我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通过这首古诗,我们也能够深刻理解母爱的伟大和深沉。
这是一种无私的情感,它不图回报,只为我们的幸福付出。
因此,我们要懂得感恩,用真心去回报母亲的爱。
以《示儿》这首古诗为切入点,我们更应该将这种爱心和关怀传递给他人。
12古诗三首《示儿》(课件)《示儿》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据文字可 inferred,“儿”指王之涣的儿子,心系子嗣,此诗即为王之涣对其儿子的谆谆教诲,尤其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厚情感和强烈的教育责任感。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三首“示儿”,探索古人的家庭教育之道。
1.《示儿》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在玉垒上看清瑟,缓歌慢舞凝丝竹。
尽日君王看不足,也知道泪尽偏多。
这首《示儿》给人的感觉古色古香、婉转动人。
在诗中,以西湖风光为切入点,从美好的自然和独具特色的景色中传导父子之情。
诗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一刻画生动形象,大写繁华丽景,天上地下,无物不是。
但是“在玉垒上看清瑟,缓歌慢舞凝丝竹”却是王之涣对于儿子的教育。
不要过于妄想,要放慢自己的步伐,在放松的同时,细心观察自然的美景。
这对儿子的成长意义重大。
2.《示儿》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篇《示儿》不像上一篇那样志趣非凡的写景。
反而,这首诗以颓废悲凉的意象描绘了儿子的心理状态。
意思是,不要说我没有心志,不要说我没有理想追求,是因为岁月的冲刷,因为悲欢的交替,使我魂灵不振,身体日渐消瘦。
这种松散的生活状态对一个成长中的“儿子”来说非常不利。
王之涣写这篇诗,正是告诉他的儿子,人生路难走,要珍惜时间,不断努力,不卑不亢,向着心中的目标前进。
3.《示儿》悬崖百丈冰,愁云千里暝。
浩气常潜舍,磨砺出迎苦。
往事足心知,未来诚可瞻。
棋疏云影重,道远雁音寡。
心与山水侣,年来繫远阔。
这篇诗的表达方式十分简洁优美。
王之涣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写出了自己的教诲。
他告诉儿子,人生路上会遇到很多困难和艰险,但我们不能屈服,更不能逃避。
只有在磨难中,我们才会变得更加坚强。
这篇诗强调要勇往直前,铭记过去的教训,把握未来的机会,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通过这三首古诗,我们可以了解到王之涣对于儿子的教育思想。
由此看来,他不仅是一个优秀的诗人,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伟大的父亲。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本文概要】《示儿》是写给儿子的临终遗言,《题临安邸》是讽刺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醉生梦死,不思收复失地的。
《己亥杂诗》是希望统治者不拘一格启用人才。
以下是本文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_____________注释①[示儿]给儿子看。
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
②[元]同“原”,本来。
③[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④[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⑤[乃翁]你们的父亲。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_____________注释①[临安]南宋都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②[邸]旅店。
③[汴州]北宋都城汴梁,即今河南省开封市。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_____________注释①[已亥杂诗]《已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已亥年(1839年)写的一组诗,共315首。
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②[生气]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③[恃]依靠。
④[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
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
喑:沉默。
【篇二】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知识点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主题:《示儿》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一首诗,诗人痛惜自己无法亲眼看到国家统一,希望儿子以后家祭的时候能将这一好消息告诉自己,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注解]①示儿:给儿子看。
②元:同“原”,本来。
③但:只是。
④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⑤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⑥乃翁:你们的父亲。
鉴赏:①人死之后万事皆空,诗人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
古诗三首示儿的意思诗的原文是“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一、字词解析。
1. “死去元知万事空”- “元”通“原”,本来的意思。
诗人说,人一旦死去,本来就知道世间的一切都和自己没有关系了。
这是一种很豁达又很无奈的想法,人都要死了嘛,就像灯灭了一样,什么都没了。
2. “但悲不见九州同”- “但”是只是的意思,“悲”就是悲伤,“九州”这里指的是全中国。
陆游只是悲伤自己看不到国家统一。
这老头子,都快死了,心里想的还是国家大事呢。
他一辈子都盼着宋朝能把被金兵占领的地方给收复回来,到死都没看到,能不伤心吗?3. “王师北定中原日”- “王师”就是南宋朝廷的军队。
“北定”就是向北平定,也就是收复北方被金兵占领的中原地区。
陆游希望有一天南宋的军队能够北伐成功,把中原大地给收复回来。
4. “家祭无忘告乃翁”- “家祭”就是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
“乃翁”就是你的父亲,这里陆游指的是他自己。
他叮嘱儿子们,在家里祭祀的时候可别忘了把南宋军队收复中原的好消息告诉他这个已经去世的老爸。
这就像他在地下还留了个心眼儿,盼着国家统一的消息呢。
二、整体赏析。
这首诗写得特别感人。
陆游一辈子都想看到国家统一,他年轻的时候就想着要为国家打仗,收复失地。
可是呢,南宋朝廷老是软弱无能,他的理想一直实现不了。
到他快死的时候,还念念不忘这件大事。
从情感上来说,这首诗充满了陆游对国家深深的热爱和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渴望。
他都不在乎自己死了,什么都没了,就只在乎国家统一没统一。
这种爱国情怀就像一团火一样,在诗里熊熊燃烧。
而且他这种写法很直白,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就像一个老人在临终前拉着儿子的手,很恳切地说出自己最后的心愿。
读这首诗的时候,就感觉陆游这个爱国的形象一下子就立起来了,他的那种执着和对国家的忠诚特别让人敬佩。
五年级12课古诗三首意思
《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的绝笔,先来看看这首诗的译文:“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后万事万物都没有了,只是痛心没有亲眼看到全国统一。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意思是:(南宋)朝廷的军队向北进军平定中原的那一天,在家祭时千万不要忘记告诉你们的父亲。
《题临安邸》是宋代林升写的,是一首非常有名的政治讽刺诗,诗的译文如下:青山重重叠叠,楼台望不到头,西湖上的歌舞,什么时候才能停止?暖风把人们吹得像喝醉了酒似的,(南宋朝廷)简直是把杭州当作了故都汴州。
《己亥杂诗》是清代的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在己亥年(1839年)写的一组诗,共315首,课文选的是其中的一首。
当时清朝的国势日衰,英国利用鸦片入侵中国,朝廷分为主战与主和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其长官,赋归来”。
此诗就写于诗人辞官南归途中。
译文:要使中国重新朝气蓬勃,就要依靠风雷激荡般的重大改革,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的局面毕竟让人心痛。
我奉劝天公重新振作,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导语】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种体裁,⼜称古体诗或古风,指的是产⽣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名今体诗)相对的⼀种诗歌体裁。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学五年级上册语⽂第12课《古诗三⾸》课⽂原⽂ ⽰⼉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 家祭⽆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外青⼭楼外楼, 西湖歌舞⼏时休? 暖风熏得游⼈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 [清]龚⾃珍 九州⽣⽓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格降⼈材。
【篇⼆】部编版⼩学五年级上册语⽂第12课《古诗三⾸》教案:⽰⼉ 教学⽬标 1.会写“祭、乃”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诗中诗⼈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导⼊,揭⽰诗题 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
他写过很多⾸爱国诗篇,其中《⽰⼉》就是最的⼀篇。
板书:陆游 ⽰⼉ 2.作者简介及背景 ①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宋爱国诗⼈。
乾道⼆年,因主张抗⾦⽽免职。
四⼗六岁⼊蜀,六⼗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阴达⼆⼗年。
②了解背景,宋⾼宗赵构建⽴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到被元朝所灭,⼤好河⼭落于⾦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的遗嘱,也是诗⼈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五岁的陆游⼀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表达了诗⼈的⽆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诗题 ①“⽰⼉”是什么意思:“⽰”告诉,告之,“⽰⼉”是写给⼉⼦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提出哪些问题?诗⼈想告诉⼉⼦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说诗的⼤意。
古诗三首示儿意思诗的原文是“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一、诗句解析。
1. “死去元知万事空”- 这里的“元知”就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人一旦死去,按常理来说,世间的一切就都和自己没有关系了,就像一场空。
这是一种很实在的想法,陆游也知道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终结,所有的功名利禄、恩怨情仇都将化为乌有。
2. “但悲不见九州同”- “但”是只是的意思,“悲”就是悲伤。
陆游悲伤的是什么呢?是看不到国家统一。
“九州”在古代代表中国,当时南宋面临着北方金国等的威胁,国土分裂。
陆游一生都渴望收复北方失地,实现国家的统一,在他快要死的时候,这个愿望还没有实现,这是他心中最大的遗憾。
就好比一个人一直心心念念要完成一件大事,到死都没看到这件事有个结果,那得多难受啊。
3.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王师”指的是南宋朝廷的军队。
“北定中原”就是向北进军收复中原地区。
陆游希望在南宋的军队收复北方失地的那一天,家人在祭祀他的时候,可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
这两句诗把陆游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都快死了,还在想着这件事,就像一个执着的老顽童,临死前还不忘叮嘱家人自己最牵挂的事。
二、整体赏析。
这首诗短短二十八个字,却饱含着陆游深深的爱国情怀。
从情感上来说,它非常真挚。
陆游不是在那儿故作姿态,而是真的把国家统一这件事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他知道自己快要死了,生命即将结束,可心里还是放不下国家的统一大业。
这种爱国之情就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即使到了生命的尽头也没有熄灭。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写得很直白。
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特别复杂的意象。
但就是这种直白,让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陆游的内心世界。
就像一个老朋友在你耳边诉说他最后的心愿一样,简单却又动人。
它能够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无论是当时南宋的百姓,还是后世的中国人,读到这首诗都会被陆游的爱国精神所打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