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请牢记这些心脑血管意外“先兆”
- 格式:pptx
- 大小:84.39 KB
- 文档页数:30
心脑血管疾病的原因与禁忌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四大疾病之一,而心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
下面店铺给大家分析心脑血管疾病的原因,希望能帮到大家。
心脑血管疾病的原因1.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使动脉血管壁增厚或变硬,管腔变细,进而影响心脏和脑部供血。
高血压可使心脏负荷加重,易发生左心室肥大,进一步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
当血压骤升时,脑血管容易破裂发生脑出血;或已硬化的脑部小动脉形成一种栗粒大小的微动脉瘤,当血液波动时微动脉流破裂而造成脑出血;或高血压加快动脉硬化过程,动脉内皮细胞受到损伤,血小板易在伤处聚集,又容易形成血栓,引发心肌梗死或脑梗死。
2.血液黏稠现代生活节奏紧张,家庭、事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情绪也愈来愈不稳定;同时,过量饮酒、摄入太多食物脂肪、缺少必要的运动,加之生活环境的污染,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急剧下降,摄入体内的负离子也就不足,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减慢,血液流速会减慢,血黏度迅速升高,造成心脑供血不足,如果不及时预防、调理,将会引发冠心病、高血压、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
3.吸烟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发病率高得多,在每天吸烟20支以上的人中,冠心病的发病率为不吸烟者的3.5倍,冠心病、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为不吸烟者的6倍,蛛网膜下腔出血多3~5.7倍。
在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中,吸烟占第一位。
烟碱可促使血浆中的肾上腺素含量增高,促使血小板聚集和内皮细胞收缩,引起血液黏滞因素的升高。
4.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非正常代谢血管组织和人体的其他组织一样在一定周期内完成新陈代谢。
在血管壁平滑肌细胞代谢的过程,若新的细胞组织不能正常的形成,使血管壁本身存在“缺陷”,就容易使血管舒缩不畅,就像是一条破烂不堪的旧管道,随时都有阻塞或破裂的可能。
血管是血液流通的重要通道,同时也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因此神经系统不正常也能够导致供血的紊乱。
所以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5.酗酒酒精摄入量对于出血性卒中有直接的剂量相关性。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如何防治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比普通人患脑卒中的风险大3~6倍;收缩压从120毫米汞柱上升到140毫米汞柱,脑卒中的发生率会提高3倍;单纯性收缩压从140毫米汞柱上升至159毫米汞柱,脑卒中的发生率会上升40%。
如果血压升得很高,并且长时间不受控制,会引发脑功能动脉硬化、管腔变窄或闭塞,进而引发中风,因此,高血压为引发脑梗死的重要因素。
并且,高血压可能会引起脑部血管薄弱处形成微动脉瘤破裂出血,因此,高血压为脑出血的主要诱因。
那么高血压患者应当如何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呢?一、稳定血压血压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引发脑中风,高血压患者应当在医师指导下服降压药,因此应当避免服用大剂量降压药短时间内大幅度降压,通常情况下,2~3个月内将血压降至理想水平为宜。
二、稳定血脂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的患者出现脑中风的几率更大些,因此,降压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稳定血脂水平。
三、预防血凝血小板凝集为出现脑中风的病理因素,高血压患者可通过服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
常用药物为小剂量阿司匹林。
四、规律生活日常生活中应当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懂得调节自己的心情,避免过度紧张、疲劳、情绪波动大,平时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尽量避免熬夜,以保证充足的睡眠。
平时多锻炼身体,每天的运动量保持在半小时左右,量力而行,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没事可以散散步、扭扭秧歌、做做保健操等。
五、控制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代谢紊乱,很容易出现高血压,而此类患者的血管也非常容易受损,进而引发中风。
积极、有效控制糖尿病对于脑中风的预防来说非常重要。
六、心理调节此类患者平时应当保持豁达的胸襟和开朗的心态,懂得进行自我排解。
平时可为自己增加些文娱活动,如书法、绘画等,对于身心健康都是有好处的。
七、多喝水平时应当养成多喝水的好习惯,尤其在睡前、晨起之时,喝上适量的温开水更是有益身心健康。
八、畅通大便便秘会加重腹压,进而引发血压上升,排便的过程中如果用力多度可能会诱发脑卒中,因此,患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膳食,适当增加高纤维食物的摄入,以免发生便秘。
高血压预防知识宣传一、什么是高血压高血压是指在动脉血管内,血液对于血管壁的压力过高,超过正常范围,长期维持在这种状态下会导致心脏、脑部、肾脏等多个器官受到损害。
二、高血压的危害1.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容易导致冠心病、心肌梗死、中风等严重疾病。
2.肾功能损伤:长期高血压会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导致肾功能逐渐下降,最终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
3.眼部损伤:长期高血压会影响眼底微循环,导致视网膜出现出血和渗出现象,引发视力下降。
4.其他器官损伤:如动脉硬化、周围动脉疾病等。
三、如何预防高血压1.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2.控制体重:过重和肥胖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保持适当的体重可以有效预防高血压。
3.减少盐的摄入:摄入过多的盐会导致身体内液体潴留,增加心脏负担,容易引发高血压。
4.避免长期精神紧张:长期紧张、焦虑容易导致血压升高,因此要学会放松自己。
5.定期监测血压:对于有家族史或其他危险因素的人群来说,应该定期检查血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四、高血压患者的日常护理1.饮食调理:尽量少吃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
2.适度运动:适当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健康,但要注意不要过度劳累或剧烈运动。
3.心理调节:保持良好心态可以缓解情绪压力,减少心理负担。
4.药物治疗:高血压患者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不可随意停药或更改剂量。
五、高血压的常见误区1.认为自己不会得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很多人会认为自己不会得高血压,但实际上很多人都存在患病的风险。
2.只关注收缩压:很多人只关注收缩压,而忽略了舒张压的重要性。
事实上,舒张压同样重要,应该定期检查和记录。
3.过度依赖药物治疗:药物治疗虽然可以有效控制高血压,但不应该过度依赖。
还需要从生活方式、饮食等方面综合预防和管理。
六、总结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与要点◆1. 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仍呈增长态势,每10个成人中就有2人患高血压;估计目前全国高血压患者至少2亿;但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低。
2. 高血压是我国人群脑卒中及冠心病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控制高血压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及死亡。
3. 我国是脑卒中高发区。
高血压的主要并发症是脑卒中,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
4. 降压治疗要使血压达标,以期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和死亡总危险。
一般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为140/90mm Hg以下;在可耐受情况下还可进一步降低。
5. 钙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噻嗪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以及由这些药物所组成的固定复方制剂均可作为高血压初始或维持治疗的药物选择。
联合治疗有利于血压达标。
6. 高血压是一种“心血管综合征”。
应根据心血管总体风险,决定治疗措施。
应关注对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
7. 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病”,认真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限盐、限酒、控制体重,有利于预防和控制高血压。
8. 关注儿童与青少年高血压,预防关口前移;重视继发性高血压的筛查与诊治。
9. 加强高血压社区防治工作,定期测量血压、规范管理、合理用药,是改善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根本。
◆1.我国人群50年来高血压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目前我国约有2亿高血压患者,每10个成年人中有2人患有高血压。
2.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从南方到北方,高血压患病率递增;不同民族之间高血压患病率存在一些差异。
3. 高钠、低钾膳食是我国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超重和肥胖将成为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增长的又一重要危险因素。
4.我国高血压患者总体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明显较低,分别低于50%、40%和10%。
◆1.血压水平与脑卒中、冠心病事件的风险均呈连续、独立、直接的正相关。
高血压健康教育知识科普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血管综合病征,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排血量和血容量增加,其主要区分为原发性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在患有高血压的人群之中,85%左右的病患都是由于遗传因素以及其他病因而导致的高血压,而此类高血压就被称为原发性高血压。
针对高血压的诊断准则,在2017年就已经有了新的诊断准则,201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等十余个学会提出如果病患的收缩压≥130mmHg,(或)舒张压≥80mmHg,就患有高血压。
但以往的高血压诊断准则,是病患的收缩压≥140mm Hg(或)舒张压≥90mmHg,则认为患有高血压,现如今对于高血压的诊断准则也越来越严格。
诱发高血压的主要原因都有哪些?(一)受遗传因素影响高血压具有特殊的家族遗传性。
如若父辈均患有高血压,而儿女后期患有高血压的几率竟高达40%。
据统计,大约有50%高血压病患带有家族遗传史。
其主要分为基因显性遗传以及多基因关联遗传两种方式。
同时,高血压遗传性不只体现在发病几率上,其中人体血压指数、受其他病症影响以及受有关因素的影响,例如,肥胖等也与遗传有关。
(二)受精神、生活习惯、环境因素影响人如果出现长时间的精神异常、兴奋、失眠以及受噪音或视觉刺激等因素的影响也可能会导致高血压的产生。
因此,长时间从事精神高度集中工作的人群,与长时间处于噪音环境中的人群,患高血压病症几率较大。
而在病患精神放松后,高血压的症状通常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恢复。
同时,如果具有不良的饮食习惯,例如,高脂肪、高糖、高盐,饮酒以及出现蛋白质、碳水摄入量超标等,都会导致人体血压升高。
同时,抽烟可使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出甲肾上腺素从而使人体血压升高,其可以通过氧化应激损害一氧化氮介导的血管舒张,导致血压升高。
(三)受年龄因素影响据统计,高血压的发病几率伴随着年龄增长进行逐年增长,通常45岁的以上人群发病几率极高。
(四)受所服用药物的影响而避孕药、激素、抗生素药物等都可以影响人体血压指数。
心脑血管疾病科普
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脑血管及其他血管的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跳过缓或过速、心力衰竭、高血压、中风、动脉硬化等。
这些疾病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甚至威胁到生命。
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它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和缺氧。
冠心病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但当病情进展时,患者可能会出现胸痛、心悸、气短等症状。
心跳过缓或过速也是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
心跳过缓指的是心率低于正常范围,而心跳过速则是指心率高于正常范围。
这些症状可能会导致心脏供血不足,从而引起胸痛、晕厥等症状。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它指的是血压持续高于正常范围。
高血压可能会导致心脏肥大、心脏衰竭、中风等疾病。
中风是一种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它是由于脑血管破裂或血管阻塞引起的。
中风可能会导致失语、瘫痪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动脉硬化是一种慢性的心脑血管疾病,它是由于血管壁内层积聚脂质和胆固醇,以及血管壁中层的肌肉纤维增生和钙盐沉积引起的。
动脉硬化可能会导致心肌梗死、中风等疾病。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包括控制血压、控制血脂、戒烟限酒、适量运动、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等。
如果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应当积极治疗,控制病情,同时注意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
- 1 -。
健康随笔心血管之友那些意想不到的心梗症状心绞痛,说明心脏的血管开始堵上了,已导致心肌缺血,如果再不注意就会发展为心肌梗死(简称心梗)。
在此,要说的是有些意想不到的信号,竟是心梗的前兆,即心绞痛的表现,万不可轻视。
1.牙痛案例:一男患者,经常发作性左下颌牙痛,口腔科查过多次,没有问题,后来被诊断心肌缺血。
之后每次牙痛发作,就含服硝酸甘油,一两分钟牙痛就缓解了。
后来做手术打通了血管,从此牙痛消失。
解答:本案中牙痛症状的确为严重心肌缺血的症状,是某些心梗病患的首发症状,特别是含服硝酸甘油后能缓解,更加提示为心肌缺血症状。
牙痛、咽痛都可能为心肌缺血的相关症状,这是因为它们有相同的脊髄中枢反射区。
2.头晕案例:一公务员,头晕多年,脑部CT 、磁共振等检查都未发现问题。
后来体检发现冠状动脉前降支有狭窄。
没想到术后头晕症状也消失了。
解答:头晕症状是部分心梗患者的首发症状,特别是糖尿病患者的心脏前降支严重病变,胸痛不典型,严重心肌缺血可能导致心脏供血功能下降,致血压一定程度下降,出现脑动脉供血不足的头晕症状。
尤其是合并脑动脉硬化的人,这种症状表现更明显。
3.头疼案例:一老太,活动走路就会头疼,各种颅内血管检查没有发现问题,神经内科医生开的药物也解决不了疼痛,只要走快了、走急了、走远了就头疼,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就好了。
做动态血压监测没有发现血压明显升高,排除头疼是血压升高所致。
检查心脏发现右冠状动脉出现严重狭窄且钙化。
处理后,头疼消失,走远走急走快头都不疼了。
解答:头疼可能为某些心梗患者的表现,多为伴发症状。
心梗患者发病时,在脑动脉硬化基础上发生血管痉挛,可引起头疼症状。
4.胸口憋闷案例:一老板,总觉得胸口像是缠了一圈透明胶带,有说不上来的束缚感或憋闷感,怀疑是肺部问题,但一直查不出问题。
医生建议他去查心脏,含服硝酸甘油,说如果症状明显缓解,那说明存在心肌缺血问题。
进一步检查是心脏血管堵塞,针对性治疗之后症状消失。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预防知识点心血管疾病是指累及心脏和血管的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等。
这些疾病已经成为全球居民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
本文将介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以及预防知识点。
一、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1. 高血压: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长期的高血压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损害,增加心脏负担,导致心脏肥大、冠状动脉狭窄等并发症。
2. 高血脂:血液中的脂质异常增高,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增高,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增加患冠心病和脑卒中的风险。
3. 吸烟:吸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
烟草中的尼古丁和其他有害物质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痉挛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4. 缺乏体力活动:缺乏体力活动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长期的久坐不动容易导致肥胖、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5. 不健康的饮食:高盐、高脂、高糖的饮食习惯会导致血压升高和血脂异常,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6. 高龄:年龄是心血管疾病的非可逆性风险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逐渐变硬、血管弹性下降,容易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生。
7.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其自身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
一些基因突变也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
二、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知识点1. 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针对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积极进行控制。
定期测量血压、血脂和血糖,如有异常及时进行调整和治疗。
2. 建立科学的饮食习惯:摄入均衡的营养,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
多食用蔬菜水果、全谷物、低脂奶制品等健康食品。
3. 积极参与体力活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游泳等。
增加身体的活动量,有助于减轻体重、降低血压和改善心血管功能。
4. 戒烟限酒:尽量避免吸烟和饮酒的行为。
戒烟可以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减少心脏病和脑卒中的风险。
过量饮酒不仅对心脏有害,还容易导致高血压和肥胖等问题。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分层标准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它已成为世界上最常见的死因之一,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
心血管分层是有效的高血压治疗手段,此外,也能有效地降低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风险。
因此,心血管分层技术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
本文旨在介绍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分层标准。
一、心血管分层的概念心血管分层是一种评估心血管风险的技术,主要是以血压、血脂、血糖、肥胖和癌症作为主要指标,以测量患者危险性,根据患者的危险性将其分为四个级别,即最低、低、中等和高危。
二、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分层标准1.血压分层:(1)最低危级:血压≤140/90 mmhg;(2)低危级:血压140-159/90-99 mmhg;(3)中等危级:血压160-179/100-109 mmhg;(4)高危级:血压≥180/110 mmhg。
2.血脂分层:(1)最低危级:总胆固醇<180mg/dl;(2)低危级:总胆固醇180-209 mg/dl;(3)中等危级:总胆固醇210-239 mg/dl;(4)高危级:总胆固醇≥240 mg/dl。
3.血糖分层:(1)最低危级:空腹血糖≤100mg/dl;(2)低危级:空腹血糖101-125 mg/dl;(3)中等危级:空腹血糖126-149 mg/dl;(4)高危级:空腹血糖≥150 mg/dl。
4.肥胖和癌症分层:(1)最低危级:体质指数(BMI)≤25kg/m2;(2)低危级:BMI 25-29.9 kg/m2;(3)中等危级:BMI 30-34.9 kg/m2;(4)高危级:BMI35 kg/m2,或者有癌症史。
三、心血管分层的目的心血管分层有助于更好地评估患者的心血管风险,有助于根据患者的风险水平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1、最低危级:仅需要简单的干预,如定期随访、血压、血糖控制以及改善生活方式等。
2、低危级:除上述的健康指南外,应采取病变性心脑血管病变的相关干预,可采取健康教育、合理营养、奥秘及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