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导练:4.4光的色散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3
物理八年级上册4.34.4光的折射、光的色散导学案沪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4章的第34节,即光的折射和光的色散。
具体内容如下:1. 光的折射:光的传播路径在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折射。
本节将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让学生了解折射现象及其规律。
2. 光的色散: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
本节将引导学生认识光的色散现象,并理解各色光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规律,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2. 掌握光的色散现象,了解各色光的性质,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光的色散现象的解释。
2. 教学重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规律,光的色散现象及其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如光具、三棱镜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如水中的鱼看起来更浅、彩虹等,引发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的思考。
2. 知识讲解:引导学生学习光的折射定律,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让学生理解折射现象及其规律。
3.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折射定律解决问题。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光的色散讲解:引导学生学习光的色散现象,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让学生了解各色光的性质。
6.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色散现象解决问题。
7. 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光的折射:折射定律、折射现象。
2. 光的色散:色散现象、各色光的性质。
七、作业设计:1. 简述光的折射现象及其规律。
2. 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4.4光的色散一、夯实基础1.下列不是红外线应用的实例是()A.空调器的遥控器B.适当地晒太阳,合成维生素DC.利用“热谱图“帮助大夫诊断疾病D.步枪瞄准器上的夜视仪2.以下各例中,不是利用红外线工作的是()A.验钞机可通过验证钞票上的荧光标记,来检验钞票的真伪B.某种导弹可以跟踪敌方飞机尾部的高温,达到攻击的目的C.某种“夜视仪”可根据人体、岩石、坦克的温度不同,在夜晚观察和监视目标D.火灾时利用安装在卫星上的探测器拍摄照片,从而使人们及时、准确地了解火场位置等信息3.家庭淋浴房安装的浴霸有多个红外等品牌,严冬季节,打开浴霸沐浴,温暖如春.此过程是利用红外线的()A.荧光效应 B.热效应 C.保温性 D.屏蔽效应4.图中不属于紫外线应用与防护的是()二、能力提升5.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雨后彩虹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B.光从空气进入水中,传播方向一定改变C.人能通过平静的湖面看到自己的脸是光的折射现象D.同学们发现路灯排列整齐,可以通过光沿直线传播来判断6.在研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小明让一束激光沿白纸板照射,把手指头放于S点时刚好接收到红色的亮点.然后将玻璃砖放于白纸板上,激光经玻璃砖向右侧照射,如图所示.他将手指头放于哪一点才可能接受到红色的亮点()A.放于S点 B.放于A点C.放于B点 D.无论哪一点都可以7. 2014年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学家中村修二,以表彰他们发明蓝色发光二极管(LED),并因此带来新型的节能光源.要通过混合色光获得白光,除蓝光外,还需要的两种色光是()A.黄光和绿光 B.绿光和橙光 C.红光和绿光 D.橙光和红光8. 阳春4月,荷兰花海的各种郁金香竞相开放,争妍斗艳,喜迎各地的游客.在太阳光的照耀下,游客看到的鲜艳的红郁金香是因为()A.红郁金香能发出红色的光B.红郁金香能反射太阳光中的红色光C.红郁金香能发出白色的光D.红郁金香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红三、课外拓展9. 抗强冲击、抗穿透、抗高温火烧、抗深海压力、耐海水浸泡、耐腐蚀性液体浸泡等特种防护能力.飞机失事后,在陆地上,可通过“黑匣子”的颜色和反光标识快速找到它;在水中,可通过如图甲所示声呐接收“黑匣子”脉冲发生器发出频率为37.5kHz的超声波找到它.下列关于“黑匣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黑匣子”在陆地的定位主要依靠人工目视,所以“黑匣子”表面的颜色应是醒目的橙红色B.“黑匣子”表面贴有方便夜间搜寻的反光标识.反光标识如图乙所示,它能让一束光线向各个方向反射C.“黑匣子”落入浅水区,搜救人员只要用如图丙所示的医生听诊器也能听到脉冲发生器发出的声波D.“黑匣子”发出的声波如果在10s后刚好被声呐探测仪接收到,则“黑匣子”到声呐的距离约为1700米10. 有了光,自然界才绚丽多彩.下列有关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泸州市城区内南宋建筑的“白塔”,塔身洁白,是因为它吸收了所有的色光B.光从空气进入水中,传播方向一定发生改变C.电影屏幕选用粗糙的布料,目的是避免光发生漫发射D.一束光与镜面成30°角照射到平面镜上,其反射角是60°四、中考链接11、戴红色镜片看白纸,白纸变成红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白纸反射来的光通过镜片时,被镜片染成红色B.白纸只能反射红色光C.眼镜片挡住了白纸反射光中的红色光D.以上说法都不对12、如图所示的现象与光的色散有关的是()A.阳光下的树影 B.汽车倒车镜 C.“折断”的铅笔 D.雨后的彩虹参考答案一、夯实基础1、【答案】A【解析】紫外线有杀菌的作用,X射线在医学上用来检查疾病,红外线用在遥控器上,红光能帮助我们看见物体.故选A.2、【答案】A【解析】A、验钞机是利用紫外线进行工作的,符合题意;B、某种导弹可以跟踪敌方飞机尾部的高温,是利用红外线的热作用强,不符合题意;C、某种“夜视仪”可根据人体、岩石、坦克的温度不同,在夜晚观察和监视目标,是因为温度不同的物体辐射红外线的数量不同,不符合题意;D、火灾时利用安装在卫星上的探测器拍摄照片,是利用红外线的热作用强工作的,不符合题意;故选A.3、【答案】B【解析】严冬季节,打开浴霸沐浴,温暖如春,说明浴霸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浴室内的温度,红外线的热作用强,所以“浴霸”装有红外线灯泡,用于取暖和照明.故选:B.4、【答案】A【解析】A、红外线热作用强,一切物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高温物质辐射红外线强,因此制成红外线夜视仪,可以用在军事上.故A符合题意.B、紫外线有荧光效应,使荧光物质发出荧光,可以做成验钞机,检验钱的真伪.故B不符合题意.C、紫外线化学作用强,可以杀死微生物,用紫外线等可以杀菌.故C不符合题意.D、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害,轻则皮肤粗糙,重则引起皮肤癌,可以用遮阳帽防护.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二、能力提升5、【答案】D【解析】A、雨后彩虹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错误;B、当光从空气垂直进入水中,传播方向不变,故B错误;C、人能通过平静的湖面看到自己的脸是光的反射现象,故C错误;D、同学们发现路灯排列整齐,可以通过光沿直线传播来判断,故D正确;6、【答案】B【解析】:光线从O点斜射入玻璃中发生折射现象,折射光线向靠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玻璃射向空气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如图所示:所以从玻璃砖再射出,射出点可能是图中的A点,因此他将手指头放于A点才可能接受到红色的亮点.故选B.7、【答案】C【解析】要使LED灯发出白光,可用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故选:C.8、【答案】B【解析】在太阳光下我们能看到红色的花,是因为太阳光中的红光被红花反射了,而太阳光中的其它色光都被红花给吸收了.故选B.三、课外拓展9、【答案】A【解析】A、橙红色比较醒目,有利于通过目视寻找,故A正确;B、直角反射结果能把入射光逆着反射回去,故B错误;C、“黑匣子”发出的脉冲是超声波,人耳不能感知,故C错误;D、声音在水中传播速度约1500m/s,“黑匣子”发出的声波如果在10s后刚好被声呐探测仪接收到,则“黑匣子”到声呐的距离约为15000米,故D错误.故选A.10、【答案】D【解析】A、泸州市城区内南宋建筑的“白塔”,塔身洁白,是因为它反射了所有的色光.故A 不正确.B、光从空气垂直进入水中,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故B不正确.C、电影屏幕选用粗糙的布料,目的是使光发生漫发射,让各个方向的观众都能看到.故C不正确.D、一束光与镜面成30°角入射在平面镜上,则入射角为90°-30°=60°.则其反射角也是60°,故本选项正确.故选D.四、中考链接11、【答案】D【解析】戴红色镜片看白纸,白纸变成红色,是因为白纸反射所有的色光,所有的色光只有红色的光进入人的眼睛,眼睛感觉白纸是红色的.故选D.12、【答案】D【解析】A、阳光下的树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不合题意;B、汽车倒车镜可以成后面物体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不合题意;C、“折断”的铅笔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不合题意;D、雨后彩虹是光经过空气中的小水滴时发生折射,分散为多种不同色光的现象,属于光的色散,符合题意.故选D.。
4.4 光的色散基础训练知识点1 研究光的色散1.如图所示的现象中,属于光的色散现象的是()2.太阳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m/s。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光的现象叫做光的。
3.人们把红、、三种色光叫做色光的三原色,如图所示,三种色光按一定比例混合(阴影部分),可以形成.知识点2 色光混合及物体颜色4.生物学研究表明,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光;而物理学研究表明,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由此可以初步推测,不利于绿色植物生长的光是()A.红光B.黄光C.绿光D.紫光5.红色三角梅在阳光下十分鲜艳,它反射了太阳光中的色光;若只被蓝光照射,该三角梅看起来是色的。
6.在暗室中将三基色光投射到白色屏上,其投射情况如图所示,A区域是_____色。
综合训练7.光使世界绚丽多彩,人们的生活更离不开光。
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用玻璃三棱镜可以使太阳光发生色散B.红外线具有热效应C.光在银幕上发生漫反射时反射角大于入射角D.家里的穿衣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8.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月食是光的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B.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后传播速度会变大C.物体通过平面镜能成正立、等大的实像D.太阳光是白色的,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9.白纸上印有黑字,每个人都看得特别清楚。
我们之所以能看清楚这些字的主要原因是()A.白纸和黑字分别发出了不同颜色的光进入眼睛B.白光照到纸上,白纸和黑字分别反射出白光和黑光进入眼睛C.白光照到纸上,白纸反射白光进入眼睛,而黑字不反光D.黑字比白纸反射光的本领强10.光的色散说明白光是一种复色光,棱镜对不同色光的偏折程度不同,其中对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对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
图中能正确表示白光通过三棱镜发生色散的是()11.电视机遥控器可以发出不同的,来实现电视机的遥控;适当的照射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
12.如图所示是济宁市2013年中考试卷答题卡中用来识加别考生信息的条形码(样码)。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第四章§44光的色散导学案一、教学内容1. 光的色散的概念与现象;2. 光的色散的原理;3. 彩虹的形成;4. 光谱的分布。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光的色散的概念,并能够解释光的色散现象;2. 学生能够掌握光的色散的原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3. 学生能够了解彩虹的形成过程,并能够解释彩虹的颜色分布;4. 学生能够理解光谱的概念,并能够解释光谱的分布规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光的色散的概念与现象;2. 光的色散的原理;3. 彩虹的形成过程;4. 光谱的分布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白板、彩色粉笔;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包括三棱镜、白色光屏、光源等)、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彩虹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彩虹的形成原因,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光的色散;2. 理论讲解: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光的色散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光的色散现象;3. 实验演示:进行光的色散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光的色散现象,加深对光的色散的理解;4. 彩虹形成原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了解彩虹的形成过程;5. 光谱分布:讲解光谱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光谱的分布规律;6. 课堂练习:随堂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六、板书设计1. 光的色散的概念;2. 光的色散的原理;3. 彩虹的形成过程;4. 光谱的分布规律。
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光的色散的概念和现象;2. 请说明光的色散的原理,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3. 请描述彩虹的形成过程,并解释彩虹的颜色分布;4. 请解释光谱的概念,并说明光谱的分布规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光的色散的概念和原理,以及彩虹的形成和光谱的分布;2. 对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引导他们思考光的色散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光纤通信、光谱分析等。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4.4光的色散同步测试一、单选题1.下列不属于三原色的色光是()A. 红光B. 黄光C. 蓝光D. 绿光2.如图中是光的色散现象的是()A. 从后视镜中看车后景物B. 铅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C. 日晷仪计时D. 雨后天空中出现彩虹3.生物学研究表明,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光;而物理学研究表明,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由此可以初步推测,不利于绿色植物生长的光是()A. 红B. 黄C. 绿D. 紫4.小明同学在课外探究活动过程中,戴蓝色太阳镜看一张红纸板,看见纸板的颜色是()A. 品红B. 黑色C. 红色D. 紫色5.如图所示的现象中,属于光的色散现象的是(A. 日环食B. 钢勺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C. 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D. 雨后天空中出现彩虹6.菜市场里,有些卖肉的商贩在肉摊的上方亮一盏红灯,其目的是()A. 杀菌消毒B. 防止蚊、蝇叮肉C. 醒目,吸引顾客D. 使肉看起来新鲜些7.下列关于图中所示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A. 此图中,小孔成的是倒立的虚像B. 此图中,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C. 此图中,太阳光通过三棱镜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D. 此图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8.报道:2013年8月份,南京“低碳灯光节”在奥体中心启动,奥体中心附近灯饰景观工程全长6千米,每千米每小时耗电8千瓦时,比普通灯管要节约电能30%﹣40%,灯光可以有七色同步、七色渐变、七色追逐等变化…”由此可以知道,灯管内至少有几种颜色的光源()A. 7种B. 5种C. 3种D. 1种二、填空题9.电视画面的颜色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色光合成的,三种色光混合在一起的颜色是________.10.雨后的天空常会出现美丽的彩虹,如图所示.彩虹主要是由于太阳光在空气中的小水滴里发生________而产生的;彩虹常呈现出七彩颜色,说明太阳光________;七色光由上到下的顺序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说明水滴对________光的折射能力最强.11.在无其他任何光源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红光,照在穿白上衣、绿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的上衣 ________色,裙子是 ________色.12.如图是超市中用来识别货物和价格的条形码,它就是黑白相间的条纹,当扫描仪照射它时,黑条纹将光________(选填“反射”或“吸收”),白条纹将光________(同上),再通过电脑解码就可以了。
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4.4光的色散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第四章第四节“光的色散”。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了解光的色散现象,掌握光的色散的原理。
2. 掌握光的折射定律,了解全反射的条件。
3. 能够运用光的色散现象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光的色散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通过光的色散现象,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
3. 引导学生运用光的色散现象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的色散现象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光的折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激光笔、三棱镜、白屏、投影片。
学具:实验器材一套、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利用投影片展示彩虹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彩虹的形成原理。
2. 实验观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激光通过三棱镜后的色散现象。
3. 讲解与探究:讲解光的色散原理,引导学生探究光的折射定律。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光的色散现象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雨后的彩虹、白光的色散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光的色散实验现象原理讲解折射定律应用拓展七、作业设计1. 描述光的色散实验的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答案:光的色散实验中,激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
这是因为光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率不同,导致光的速度发生改变,从而使光发生色散。
2. 用光的色散现象解释雨后的彩虹。
答案:雨后的彩虹是由于太阳光经过水滴折射、反射和色散形成的。
太阳光中的白光经过水滴折射后,不同波长的光发生色散,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即彩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光的色散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实验观察和课堂练习,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光的色散的原理和应用。
但在讲解光的折射定律时,部分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和练习。
教案: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教案:4.4光的色散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第四章第四节“光的色散”。
本节主要内容包括:1. 光的色散现象:通过三棱镜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2. 光的色散原理:光的色散是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在介质中的折射率不同导致的。
3. 光谱:白光通过三棱镜分解后的七种颜色光称为光谱。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光的色散现象,能够解释白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原因。
2. 掌握光的色散原理,了解不同颜色的光在介质中的折射率不同。
3. 了解光谱的概念,认识光谱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的色散现象及其原理。
难点:光的色散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三棱镜、白光灯。
学具:实验手册、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白光灯照射三棱镜,观察白光经过三棱镜后的颜色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光的色散现象。
2. 知识讲解:(1)光的色散现象:通过三棱镜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2)光的色散原理:光的色散是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在介质中的折射率不同导致的。
(3)光谱:白光通过三棱镜分解后的七种颜色光称为光谱。
3. 例题讲解: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例题,如:“为什么彩虹是七彩的?”引导学生运用光的色散原理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光的色散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太阳升起时天空是红色的?”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光的色散板书内容:光的色散现象:白光→ 红、橙、黄、绿、蓝、靛、紫光的色散原理:折射率不同光谱:白光分解后的七种颜色光七、作业设计1. 描述光的色散现象,并解释其原因。
答案:光的色散现象是指白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这是因为不同颜色的光在介质中的折射率不同,导致光的折射角不同,从而出现色散现象。
2. 举例说明光的色散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4.4光的色散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四章第四节“光的色散”。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1. 了解光的色散现象,掌握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的过程。
2. 掌握光的色散的原理,理解不同颜色的光在折射过程中的不同折射角度。
3. 学习光的合成,了解光的三原色,掌握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混合能产生各种颜色的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色散现象,掌握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的过程。
2. 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掌握光的色散的原理,理解不同颜色的光在折射过程中的不同折射角度。
3.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的色散现象的原理和过程,光的合成,光的三原色。
难点:光的色散原理的理解,光的三原色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棱镜、白色光屏、透明塑料尺。
学具:实验套件(包括三棱镜、白色光屏、透明塑料尺)、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张美丽的彩虹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彩虹的形成原理,激发学生对光的色散的兴趣。
2. 光的色散现象:讲解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理解光的色散过程。
3. 光的色散原理:讲解不同颜色的光在折射过程中的不同折射角度,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解光的色散原理。
4. 光的合成:讲解光的三原色,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解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混合能产生各种颜色的光。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彩色电视机的画面颜色是如何产生的。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光的色散现象: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原理:不同颜色的光在折射过程中的不同折射角度。
光的合成: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混合能产生各种颜色的光。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同步练习:4.4光的色散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如图所示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色散现象的是( )A.B.C.D.2.阳春4月的百里杜鹃,马樱、迷人、露珠等杜鹃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喜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太阳的照耀下,游客看到的鲜艳的红杜鹃是因为A.红杜鹃能发出红色的光B.红杜鹃能反射太阳中的红色光C.红杜鹃能发出白色灯光D.红杜鹃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红色光3.如图所示,在盛水脸盆内倾斜放入一面镜子,当阳光射入时,会在对面的光屏上出现彩色光带。
下列是同学们关于这个现象的描述和分析,其中不正确的是( )A.彩色光带共分七种颜色B.这个现象说明白色的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成的复合光C.太阳光和七种色光一样都属于单色光D.红光和紫光分别位于彩带的两端4.生物学研究表明,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光;而物理学研究表明,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由此可以初步推测,不利于绿色植物生长的光是()A.红光B.黄光C.绿光D.紫光5.成语“白纸黑字”喻指证据确凿,不容抵赖.从物理学看()A.白纸和黑字分别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进入人的眼睛B.白纸和黑字分别反射出白光和黑光进入人的眼睛C.白纸反射出白光进入人的眼睛,而黑字不反光D.黑字比白纸反射光的能力强二、填空题6.毛泽东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主要涉及的物理知识是____。
7.如图是一种自然奇观,我们会看到太阳周围出现一个七彩“光环”,这就是“日晕”.这种天象形成的重要原因是阳光通过无数小冰晶后发生了色散,其中各色光按红、橙、黄、____、蓝、靛、紫的顺序依次排列,说明了太阳光是______(选填“单色光”或“复色光”).8.阳光下看到一朵花是红色的,是因为这朵花______(选填“反射”或“吸收”)红光;透过蓝色的玻璃看这朵花,则这朵花呈现______色.9.如图所示是光的_____现象,它说明了太阳光是_______。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4.4 光的色散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四章第四节,主要讲述了光的色散现象。
具体内容包括:1. 光的色散的定义和现象;2. 光的色散的原因和原理;3. 彩虹的形成和七种颜色的含义;4. 光的色散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色散的定义和现象,能够解释光的色散的原因和原理;2. 让学生掌握彩虹的形成和七种颜色的含义,能够运用光的色散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现象;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的色散的定义和现象,光的色散的原因和原理,彩虹的形成和七种颜色的含义;难点:光的色散的原理和彩虹的形成机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三棱镜、白光等);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张彩虹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彩虹的形成原因,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光的色散。
2. 光的色散的定义和现象:讲解光的色散的定义,通过实验演示光的色散现象,让学生观察并理解光的色散。
3. 光的色散的原因和原理:讲解光的色散的原因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光的色散是由于不同波长的光在介质中的折射率不同导致的。
4. 彩虹的形成和七种颜色的含义:讲解彩虹的形成过程和七种颜色的含义,让学生掌握彩虹的形成机制和光的色散在彩虹中的体现。
5. 光的色散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光的色散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彩色电视、摄影等,让学生了解光的色散在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光的色散的题目,让学生当场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光的色散定义:光通过介质时,不同波长的光发生折射,形成彩色光谱的现象。
原因:不同波长的光在介质中的折射率不同。
原理:光的色散是由于不同波长的光在介质中的折射率不同导致的。
彩虹的形成:阳光通过水滴时发生折射和反射,形成彩虹。
4.4光的色散
基础导练
1.光色的“三基色”是指____、____、____.紫外线属于____光.太阳的能量是以____辐射到地球上.雨后,天空中出现绚丽的弧形彩虹,它的外侧是____色,内侧是____色.
2.我国唐朝的张志和在《玄真子》中记载了著名的“人工虹”:“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形成这种现象是由于()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色散
C.光的反射
D.光被染色了
3.雨后的天空,有时会出现美丽的彩虹,关于“彩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是光的折射现象
B.是光的色散现象
C.是光的反射现象
D.是由于空气中悬浮有大量的小水珠而形成的
4.以下现象,反映了光的色散现象的是()
A.雨后天空,弧状光带
B.岸边树木,水中倒立
C.水中铅笔,水面折断
D.井底之蛙,所见甚小
能力提升
1.老河口市举办的第五届梨花节,香港某歌手来到了梨花节晚会的舞台上,现场观众能从不同的位置看见他,这是由于光的____,当时他身穿红色T恤,蓝色裤子,如果舞台只用红色灯光照向他时,观众看到他的上衣是___色,裤子是___色.
2.太阳光通过一个三棱镜后,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在白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光带上色光的排列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七种颜色的光.这就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所做的____实验,他证明了白光不是单色光.
3.透过蓝色的透光玻璃,进行下列观察,结果是()
A.观察黄色的物体,看上去是绿色
B.观察绿色的物体,看上去是蓝色
C.观察红色的物体,看上去是黑色
D.观察任何颜色的物体,看上去都是蓝色
4.下面关于颜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单色光,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复色光
B.白光和红光都是单色光
C.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D.白色光通过三棱镜在白纸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这一现象叫光的色散,此实验说明了白光是复色光
5.生物学研究表明,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光;而物理学研究表明,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由此可以初步推测,不利于绿色植物生长的光是()
A.红光
B.黄光
C.绿光
D.紫光
参考答案
基础导练
1.红绿蓝不可见光光的形式红紫
2.B
3.C
4.A
能力提升
1.漫反射红黑
2.红橙黄绿蓝靛紫光的色散
3.C
4.B
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