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语文《大自然的文字》
- 格式:doc
- 大小:1.37 MB
- 文档页数:6
《大自然的文字》课文
我们认识了文字,就可以读很厚的书,就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事情了。
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
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料小石子也是一个字。
古代,当水手们需要在海上寻找道路和时候,他们就去看星星写成的天书。
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
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由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会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会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
云,也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
炎热的夏季,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砧了。
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
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
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有趣的书。
建筑工地上挖出了一块灰色的石头,你只知道这不过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可在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看来,它并不普通。
它是石灰石,是由碎贝壳造成的。
大家都知道贝类是海洋里的居民,可见在远古时代,现在是城市的这块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
在森林里行走,有时会忽然看到树林当中立着一块很大的花岗石,上面披着青苔,就像披着毛皮一般。
它是怎么到这儿
来的呢?谁有这么在的力气把它搬到森林里来的呢?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树林的呢?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会说,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
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
这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了,当时这儿根本就没有森林。
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起来的。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4课《大自然的文字》教学案例[文本解析]«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性文学作品,它生动笼统地把知识性、迷信性、兴趣性三者融为一体。
不只通知了我们有关大自然文字的种种,而且重点表达了辩识这些自然文字的方法和意义。
文章深刻生动,深刻易懂,教学时宜以读为主,让先生在阅读实际中开启思想,沉淀情感,并辅以议的方式,使先生对文本加深了解和体验,取得思想启迪。
一方面既要教育先生从小学习看法大自然,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先生树立探求大自然微妙的志向。
[设计理念]本文教学时采用读议写三结合的战略:在读中内化文本,在议中升华文本,在写中逾越文本。
力图凸显简复杂单教语文,简复杂单学语文的教学新境界。
[设计进程]一、读————在读中走进文本(1)读课题从课题上能搜集到哪些相关信息?(①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②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③大自然的文字能否奥秘?怎样看法大自然的文字?)(2)读作者①组织先生展开讨论。
(可围绕«十万个为什么»一书)②小资料阅读:伊林(1895—1953),苏联儿童文学作家、工程师,被称为科普创作的巨匠。
他努力于写作深刻迷信作品,如«十万个为什么»、«人与自然»和«改造行星»等,对前苏联科普文学有一定贡献。
伊林降生于乌克兰。
从小热爱读书,喜欢大自然,喜欢迷信实验。
童年时期曾细心观察和研讨蚂蚁的生活状况,观察天空和星象。
这一切,为他日后用文艺的手法,诗普通的意境、创作科普作品打下了基础。
1914年中学毕业,因效果优秀取得金质奖章。
从1924年起,他还在大学念书时就末尾创作迷信文艺性短文。
1925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工艺学院。
1927年创作的«不夜天»是他第一部有重量的作品,一出版就遭到读者的喜欢,在这之后的30多年中,他为青少年创作了«几点钟»、«黑色»、«十万个为什么»等几十部喜闻乐见的迷信文艺著作,在普及迷信知识、鼓舞人们看法自然改造自然等方面起了庞大作用。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4大自然的文字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大自然的文字——星座可以辨别方向,看云识别天气,脚下的石头告诉我们地质变迁。
2.学会“熊、耸、兆”三个生字,并能书写美观;理解“预兆、耸立、迷失、汪洋、铁砧”等词语的意思;读准平舌音“耸”和翘舌音“兆”、“砧”,会用“苔”、“岗”、“壳”不同的拼音组词。
3.反复朗读,品味课文的语言特点,用心体会第六段中的动词“搬、爬、带、走”的巧妙,理解作者借助拟人的手法,活灵活现的写出了地质的变迁,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4.解读和破译大自然的文字,并能利用大自然的文字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5.领会“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这句话的含义。
明白走进自然,仔细观察,深入思考,善于请教,才能懂得更多的大自然的文字。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
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中思考、发现、体会,了解课文中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以及它们的意义。
教学难点:揣摩理解“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等句子;了解大自然的文字无处不在;品读大自然的文字,并学会解读大自然文字的方法,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三、教学评价设计:1.检查学生预习环节中,通过查看预习单、检查朗读,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包括生字词的掌握,正确、流利读书的情况等,以便课堂学习时,学生掌握不好的地方,侧重指导一下。
2.在精读感悟环节中,通过圈画,理解重点词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第二段,紧扣关联词“即使……也……”,体会看星星辨别方向的巨大作用,第六段让学生找到文中的动词“搬、穿、爬、带、走”让学生反复朗读,用心体会动词使用的准确性,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推进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朗读妙趣横生。
3.借助拓展小练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搜集相关资料,仿照课文的拟人写法,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一种大自然的文字。
大自然的文字【教材分析】《大自然的文字》是苏教版国标本十一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学习有方”。
这是一篇科普小品文,生动形象的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作用,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认识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这篇课文文字不仅浅显,而且生动活泼,通俗易懂。
因此我们的教学一方面采用“以读代讲,自主学习交流”的教学思路,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
虽然是科普小品文,同样要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学情分析】《大自然的文字》生动形象地把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三者融为一体。
不仅告诉了我们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而且重点叙述了辩识这些自然文字的方法和意义。
语言浅显,通俗易懂,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较为容易把握,但本课涉及的科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有些难度,因此教师教学时可以以议为主,加以指导,让学生在搜集资料、思考与讨论的过程中开启思维,对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
2、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掌握它们。
3、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品味课文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以探讨问题为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层次,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等句子。
【教学准备】老师:多媒体课件学生:相关资料【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1、有趣问题,引入新课。
“为什么水不能燃烧?啤酒为什么会发出咝咝的响声,并且还起很多沫?我们为什么不吃生的马铃薯?”多么有趣的问题啊!知道这些有趣的问题来自于哪本书吗?对,是《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
《大自然的文字》课文我们认识了文字,就可以读很厚的书,就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事情了。
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
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料小石子也是一个字。
古代,当水手们需要在海上寻找道路和时候,他们就去看星星写成的天书。
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
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由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会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会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
云,也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
炎热的夏季,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砧了。
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
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
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有趣的书。
建筑工地上挖出了一块灰色的石头,你只知道这不过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可在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看来,它并不普通。
它是石灰石,是由碎贝壳造成的。
大家都知道贝类是海洋里的居民,可见在远古时代,现在是城市的这块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
在森林里行走,有时会忽然看到树林当中立着一块很大的花岗石,上面披着青苔,就像披着毛皮一般。
它是怎么到这儿来的呢?谁有这么在的力气把它搬到森林里来的呢?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树林的呢?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会说,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
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
这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了,当时这儿根本就没有森林。
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起来的。
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从小就应当到树林里或者田野上走走,注意观察。
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再到书里去寻找,看那里有没有解释。
你还应该去请教有学问的人:这是什么石头?这是什么树?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大自然的文字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
2.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掌握它们。
3.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品味课文语言特点。
二、【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掌握它们。
三、【教学评价与设计】
1.认识自然、热爱自然,探究大自然的奥秘所在;
2.养成观察思考、勤学好问的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的好习惯。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课前预习
1.学生默读“自读提示”和注释①。
2.通过查阅图书、上网等手段,了解作者伊林,并搜集和整理与课文中的自然现象相关的资料。
(一)作家卡片——伊林
(二)读文章,写收获
(3)交流:大自然的文字指书中的星星、云、石灰石、花岗石。
此时的我们知道这大自然就是一本书。
3.而且这本书可以分为上下两册。
那么,你能根据课文给上下两册分别取个书名吗?
(对呀,我们可以一本叫神奇的天书;一本叫有趣的地书。
)
4.那么神奇的天书上的目录就有哪些内容呢?(有星、云、)
有趣的地书的目录上有(石灰石,花岗石)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1、好了,孩子们让我们赶紧从“神奇的天书”和“有趣的地书”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段文字读一读吧。
呆会老师可要让你来与我们分享一下你读书的收获哦,当然你在读书中有什么疑惑也是可以提出来。
(1)学生自由读一个自然段。
(2)你选择的是哪一本书呢?(多媒体显示天书和地书)
你选择书中目录中的什么呢?(分别显示书目)
恩,先请你把这个自然段读一下,再来交流你读书的感受好吗?
①先让学生自由说,在出示填空。
你能简单的概括一下吗?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②这“砧”读什么呢?什么叫铁砧?
(砧:锤或砸东西时垫在底下的器具称为“砧”,那么铁砧就是砸钢铁材料时用的铁制成的叫铁砧)(我们平时切菜用的砧板)
这里说的是砧状云,老师这儿有一幅图,大家可以看一下。
(多媒体出示)
同样出示填空:
③原来,这石头还是碎贝壳呢!你能直接填出来吗?
④恩,这段文字比较长,我们有必要都来看一看。
你看这儿一共有几个问号?这也是我们的疑问呀,读出好奇奇怪的语气。
恩,你有什么收获呢?
(1)从这些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大自然真的很神奇)
(2)那么你能用你的朗读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神气吗?
(恩,听了你的朗读我也想仔细读一读这神奇的书了)
(3)不仅神奇,我还感觉到很有趣呢?你看冰块还会“爬”呢?这是用的拟人手法。
谁能再用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它神奇有趣。
小结:看来,同学们把这两本书读得很认真。
刚刚啊,同学们读的是有字书,现在啊我要请同学们读一读无字书了,你们敢不敢读?
三、拓展练习
1.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几幅图,请你仿照这几句,选择一幅图写写好吗?当然你可以谢谢你平时所观察到的大自然的文字。
把我们这两册书的内容补充的更完整。
2.看来大家对大自然观察得非常细,要知道这正是看懂大自然的大自然这部大书的首要条件。
那么我们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还要注意什么呢?
3.让我们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4.这个自然就是告诉我们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就要(注意观察、认真读书、学会请教)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1.大自然的语言
戴巴棣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如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如蚂蚁忙着搬家,出门就要带好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写着:春天已到人间。
大雁集队南飞,不就“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已在眼前。
如果你砍倒大树,就会把“车轮”发现;一年只长一圈,计算起来方便。
如果你捕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从不把人欺骗。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是在告诉人们,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巨大的“漂砾”,搁在温暖的庐山,那又在告诉人们,这儿曾有寒冷的冰川。
……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
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2.训练学案
(1)“我们脚下的这块大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有趣的书。
”这是课文第五、六自然段的总起段。
请仿照这样的表达方式,给第二、三自然段加上一个总起段。
(2)请根据我们学过的一首古诗,仿照本文的语言特色,介绍其中包含的“大自然的文字”。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采。
3.多元化开放性作业
(1)“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谈一下以后将如何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2)阅读伊林作品《十万个为什么》和《人与自然》
板书设计: 24大自然的文字
教学反思:
作为一篇科普小文,本课围绕“大自然的文字”分别写了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大自然中都有哪些文字及怎样才能读懂大自然的文字。
这里需要首先让学生明确的是“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从而使学生心感疑惑:大自然怎么会有文字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描绘了从天空到大地所呈现给我们的一页页鲜活有趣的大自然文字,这里需要突出的是鲜活有趣。
从奇妙的天书到有趣的地书,作者把科普知识蕴于日常生活可见可感的现象,让学生读来感觉触手可及,举目可见。
语言平白且富有儿童情趣。
冯卯镇辘轳小学李付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