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法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 格式:docx
- 大小:12.87 KB
- 文档页数:2
遗产继承法律的基本原则解析遗产继承法作为一项具有重要法律意义的法规,旨在规范遗产继承的相关权益和程序。
在执行过程中,有一些基本原则需要我们理解和遵守。
本文将对遗产继承法律的基本原则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些法规。
一、平等原则遗产继承法律注重平等原则,即在遗产继承中,法律将权益平等地给予遗产继承人。
这意味着,无论是直系亲属、旁系亲属还是其他法定继承人,都享有平等的继承权。
平等原则确保了财产的公正分配,维护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
二、优先继承顺序根据遗产继承法的规定,法定继承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继承顺序。
一般而言,直系亲属如配偶、子女具有较高的继承优先权,而旁系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等则处于次要位置。
法定继承人的继承权优先级排列明确,以保证继承人的正当权益。
三、共有继承原则根据遗产继承法规定,继承人对所继财产享有共有权。
这意味着,在继承后,继承人共同享有遗产的权益和责任。
共有继承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继承人之间的联系和合作,确保了遗产的共同管理和使用。
四、无偏见原则遗产继承法的另一个基本原则是无偏见原则。
法律不会对继承人的性别、年龄、国籍或宗教信仰等因素进行歧视。
无论继承人的身份如何,法律都将根据统一的标准来确定其继承权益。
无偏见原则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性,避免了个人主观因素对继承权的影响。
五、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原则遗产继承法在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方面有着明确的原则。
在继承过程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应得到维护,而不应受到侵犯。
法律对于继承人的权益和义务有着明确的规定,并为当事人提供了依法维权的途径。
总结遗产继承法律的基本原则是在继承过程中应当遵守的准则。
平等原则、优先继承顺序、共有继承原则、无偏见原则以及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原则是其中的核心原则。
这些原则的存在和贯彻,旨在保障遗产继承的公正和正当性,维护家庭成员间的利益关系。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当根据遗产继承法的相关规定,遵循这些原则,并且了解具体的程序和条款,确保继承的合法性和顺利进行。
继承权的基本原则和限制条件继承权作为一种法律关系,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涉及到财产的转移和权益的保护,在继承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和限制条件。
本文将探讨继承权的基本原则和限制条件,并对其进行详细分析。
一、继承权的基本原则1. 平等原则继承权的平等原则是指在继承财产时,每个合法继承人都应享有平等的权利。
根据我国《继承法》的规定,合法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以及其他近亲属。
无论是谁,都应享有平等的继承权,没有任何歧视或偏袒。
2. 自由原则继承权的自由原则是指个人拥有对自己财产的自主支配权。
当一个人去世后,他的财产由他自己决定如何分配,这一权利应予以尊重。
继承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来接受或放弃继承权。
3. 血缘原则继承权的血缘原则是指继承应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根据我国《继承法》的规定,被继承人的财产首先由其直系亲属继承,即配偶、子女等,然后才是更远的亲属。
这一原则保护了血缘关系,维护了家族的传承。
二、继承权的限制条件1. 排除继承人的限制在继承权中,有些情况下法律会对一些继承人进行限制,排除其继承权。
例如,被继承人可以通过遗嘱或其他方式对某些继承人进行剥夺或限制。
此外,一些违法犯罪行为、对被继承人严重伤害或虐待等行为也可能导致继承权的限制。
2. 债务限制继承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债务的限制。
被继承人如果留下了债务,继承人在接受继承时需要优先偿还债务。
同时,债权人也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追索被继承人的债务。
3. 限制遗嘱自由继承权中的遗嘱自由也存在一定的限制。
尽管被继承人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自行支配财产,但也受到一些法律规定的限制。
例如,法律规定一定比例的财产必须由法定继承人继承,不可随意剥夺。
4. 继承权的时效限制继承权也受到时效限制,即继承人在被继承人去世后一定时间内必须主动行使继承权。
如果继承人未能在规定的时效期限内行使继承权,其继承权将会被取消或受到限制。
总结:继承权作为一种法律关系,具有其特定的基本原则和限制条件。
继承法与继承纠纷解决机制继承是指一个人在其死后,其财产和权益的转移。
在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中,继承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规定了财产的继承流程、权益的分配方式以及解决继承纠纷的机制。
本文将探讨继承法的基本原则,重点介绍继承纠纷解决的机制和方法。
一、继承法的基本原则继承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导继承权益分配的准则。
在大多数国家,继承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原则、先德原则和自由意愿原则。
1. 平等原则平等原则是指继承权益应在继承人之间平等分配。
根据平等原则,继承人之间享有同等的权利,不论他们的性别、年龄、职业或婚姻状况如何。
2. 先德原则先德原则是指在继承财产时,亲属关系的密切程度是决定因素之一。
根据先德原则,直系亲属(如子女和配偶)在继承财产方面享有优先权。
3. 自由意愿原则自由意愿原则是指个人有权自由指定继承人和继承份额。
根据自由意愿原则,个人可以通过遗嘱或其他合法文件来明确其继承意愿,包括继承人身份、分配比例等。
二、继承纠纷解决机制尽管继承法确立了基本原则,但由于各种原因,继承纠纷时有发生。
为了解决这些纠纷,各国都建立了相应的继承纠纷解决机制,包括调解、诉讼和仲裁等。
1. 调解调解是解决继承纠纷的一种常见方式。
在调解过程中,有争议的双方通过第三方中立人的帮助,寻求共同的解决方案。
调解强调的是双方的沟通和妥协,以避免长期的法律纠纷。
2. 诉讼诉讼是继承纠纷解决的法律手段。
当调解无法解决争议时,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诉讼程序通常包括起诉、辩护、审理和判决等环节。
诉讼过程中,法院将根据继承法的规定来判断案件的合法性并作出决定。
3. 仲裁仲裁是指通过委派独立的仲裁员来解决继承纠纷。
仲裁员根据各方提供的证据、法律规定和公平原则来做出裁决。
仲裁通常更加迅速、有效,并且可以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隐私。
三、继承纠纷解决的方法除了以上介绍的解决机制,还有其他一些方法可以应用于继承纠纷的解决。
1. 委托律师当遇到继承纠纷时,当事人可以委托律师为他们提供法律咨询和辩护。
我国继承制度的基本原则1.保护公民私有财产继承权不受非法侵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三条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
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七十六条规定:公民依法享有财产继承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一条明确了继承法的立法目的和立法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为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制定本法。
”因此,保护公民私有财产继承权不仅是继承法的立法依据,而且也是继承法的基本原则。
这一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是:(1)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为遗产,继承人可以依法继承;(2)被继承人的遗产一般不收归国有,尽可能由继承人继承;(3)公民的继承权不得非法剥夺;(4)保障继承人、受遗赠****利的实现;(5)公民的继承权和受遗赠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得到司法救济。
2.继承权男女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九条明确规定:“继承权男女平等。
”3.养老育幼、照顾无劳动能力人继承法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养老育幼、照顾无劳动能力人的精神:(1)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上,被继承人的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与被继承人的配偶同为法定继承人。
(2)规定了代位继承制度;(3)在分配遗产时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应当予以照顾;对继承人以外的依靠被继承人扶养的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或者继承人以外的对被继承人扶养较多的人,可以分给他们适当的遗产。
(4)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份额;(5)继承人中有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即使遗产不足清偿债务时,也应当为其保留必要的遗产。
4.互助互让、团结和睦在法定继承时,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当均等。
继承人协商同意的,也可以不均等。
继承人应当本着互谅互让、和睦团结的精神,协商处理继承问题。
遗产分割的时间、办法和份额,由继承人协商确定。
协商不成的,可以由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我国继承制度的基本原则一、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是指继承应当在合法的范围内进行,并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继承人应当依法继承遗产。
这一原则主要体现在继承的主体和继承的对象上。
在继承的主体上,我国实行的是法定继承制度,即根据法律规定,符合继承资格的亲属或其他法定继承人可以成为继承人。
继承人的资格是依照法律规定进行确认的,不得由个人自行确定。
在继承的对象上,我国继承的对象是遗产。
遗产是指被继承人在其死亡时遗留下来的财产、权利和义务。
合法性原则保证了只有合法的财产、权利和义务才能成为继承的对象,确保了继承的公平合法性。
二、平等性原则平等性原则是指在继承中,继承人应当平等享有继承权,没有任何歧视。
平等性原则体现了继承制度的公平性和社会公正性。
首先,平等性原则要求无论继承人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等因素如何,都不应该影响他们享有继承权。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无论年长还是年幼,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都应该平等地享有继承权,维护了继承人的平等权利。
其次,平等性原则也要求对于继承人而言,每个人的继承份额应当相等。
这意味着在没有遗嘱的情况下,各继承人应当按照法定继承顺序和法定继承份额来分割遗产,确保了各继承人的平等待遇。
三、自由性原则自由性原则是指继承人可以依据遗嘱来自由选择继承人,并对继承份额进行合理划分。
这一原则主要体现在遗嘱继承的制度上。
遗嘱继承是指被继承人在其生前通过遗嘱表达自己对财产的继承意愿,对财产继承进行安排。
遗嘱的制定和效力是在法定的范围内自由选择的,被继承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确定继承人和继承份额。
自由性原则提高了继承制度的灵活性和个性化,在尊重被继承人意愿的基础上,进一步保障了继承的公正与合法性。
四、稳定性原则稳定性原则是指继承制度应当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能轻易改变。
这一原则主要体现在法定继承顺序的设定和遗嘱效力的限制上。
法定继承顺序是根据亲属关系和继承顺序来确定继承人的顺序,一旦确定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法定继承的遗产分配原则1. 介绍在现代社会中,当一个人去世时,他或她的遗产将由生前所立的遗嘱来分配。
但是,当一个人没有立遗嘱或遗嘱被视为无效时,法定继承的遗产分配原则将适用。
法定继承是指根据国家法律规定的一套规则,来确定去世人的遗产将如何分配给合法继承人。
2. 法定继承的原则根据中国法律,法定继承的遗产分配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则:2.1 平等继承平等继承是指在法定继承中,合法继承人之间享有平等的继承权。
无论是儿子还是女儿,都有平等的权利来继承去世人的财产。
这个原则反映了性别平等的社会观念,旨在防止对某一性别的歧视。
2.2 直系继承直系继承是指法定继承中,只有一些特定的亲属可以成为合法继承人。
根据中国继承法,合法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和父母。
其他亲属,如兄弟姐妹或祖父母,在法定继承中不享有继承权。
2.3 优先级继承在法定继承中,不同的亲属之间享有不同的继承优先权。
配偶是继承优先级最高的亲属,他或她享有一定的继承份额。
如果去世人有子女,那么子女将共同分享剩余的遗产。
如果去世人没有子女,而是有父母,那么父母将继承全部遗产。
在没有配偶、子女和父母的情况下,兄弟姐妹以及其他近亲有权继承遗产。
2.4 替代继承当合法继承人去世或放弃继承权时,替代继承原则将适用。
例如,如果去世人的子女先于去世人去世,那么子女的子女(即去世人的孙子孙女)将作为替代继承人继承遗产。
3. 遗产分配顺序在法定继承遗产分配中,有一个明确的顺序来决定继承人的身份。
1.首先,配偶将继承1/4或1/3的遗产,具体比例由各地法规规定。
2.其次,在有子女的情况下,子女将平均分享剩余的遗产。
如果有多个子女,他们将平均分配。
3.如果去世人没有子女,但有父母,那么父母将继承全部遗产的一半。
4.在没有配偶、子女和父母的情况下,兄弟姐妹以及其他近亲将分享遗产。
5.当所有合法继承人都不可行时,国家将对遗产进行处理。
4. 法定继承的限制虽然法定继承是一种公平和合理的方式来分配遗产,但也存在一些限制。
法律基本知识继承法的基本原则与制度继承法作为民法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规范继承关系的法律制度,对于继承人的权益保护和遗产的合理处置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就继承法的基本原则以及相关制度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法定继承与遗嘱继承继承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法定继承与遗嘱继承并存。
法定继承是指在继承人没有立下遗嘱或者遗嘱无效的情况下,依据法律规定对遗产进行分割。
法定继承在保障继承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公平性。
而遗嘱继承则是指遗嘱的制定者根据个人意愿对遗产进行安排和分配,为继承人提供了更大的自由与灵活性。
二、平等继承与差别继承继承法的基本原则之二是平等继承与差别继承并存。
平等继承是指不论继承人的性别、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等身份与地位,所有合法继承人在分割遗产时均应享有平等的权利。
平等继承体现了法律上对于个体平等权利的尊重和保障。
而差别继承则是针对特定情况下的特殊制度安排,例如对无婚生子女、养父母等群体进行特殊继承安排。
三、退位继承与追溯继承继承法的基本原则之三是退位继承与追溯继承并存。
退位继承是指继承人在遗产分割时拒绝继承或者放弃继承权,其继承份额将依法分割给其他具有继承权利的人。
退位继承的制度安排可以充分尊重个体意愿,保护个体自由权利。
追溯继承则是指对于未出生的继承人,在其出生后即可享有继承权。
追溯继承的制度安排体现了对于未成年继承人权益的保护。
四、继承人的范围与顺序继承法对于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进行了具体规定。
在法定继承中,继承人的范围主要涵盖配偶、直系卑属和旁系卑属。
顺序上,配偶和子女享有首位继承权,依次为父母、祖父母等。
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的具体规定既考虑了家庭关系的亲密度,也兼顾了合法继承人的实际需要。
五、署名继承人与无署名继承人继承法中还存在署名继承人与无署名继承人的区分。
署名继承人是指在继承人未进行公证、登记等形式手续前,可以享有遗产继承权的人。
无署名继承人则是指在继承人未指定的情况下,由法律进行统一规定的继承人身份。
继承遗产计算方法举例说明在传统的社会有限责任公司或个体财产的继承中,继承人经常面临继承遗产计算的问题。
正确计算继承遗产可以保护继承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是社会公正的体现。
本文将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详细说明继承遗产计算的方法和步骤。
一、继承遗产计算方法的基本原则继承遗产的计算方法基于以下几项基本原则:1. 依法平等:继承人在继承遗产时应该平等对待,不论和被继承人的亲属关系有多远。
2. 取固定份额:继承人的份额应该按照法定继承顺序和继承人的数量分配,可以根据继承法确定每个继承人应该继承的固定份额。
3. 不知悉原则:继承人通常不知道具体的财产情况,因此在计算遗产时,应该先确定财产总额,然后按照份额分配给继承人。
4. 有偿做继承:如果继承人在继承时给予了被继承人财产性补偿,这部分财产通常不计入继承遗产的范围。
二、继承遗产计算方法的具体步骤为了更好地理解继承遗产计算方法,我们将通过以下两个例子详细说明其具体步骤。
例子一:小明和小红是一对夫妻,他们没有子女。
小明的父母已经去世,而小红的父母还在世。
小明在去世时留下了一个价值100万元的遗产。
步骤一:确定可继承的遗产范围根据继承法,小明的父母已去世,被继承人包括小红和小明的父母。
小明和小红没有子女,因此小明的父母应该平等分配小明的遗产。
小明的父母共同继承小明的100万元遗产。
步骤二:确定每个继承人的份额根据依法平等原则,小明的父母的继承份额应该是相等的。
因此,小明的父母每人应该继承50万元的遗产。
例子二:小李是一家公司的股东,拥有公司总股份的40%。
他没有夫妻和子女,但有一个兄弟和一个姐姐。
他在去世时留下了公司总资产的价值为500万元的遗产。
步骤一:确定可继承的遗产范围根据继承法,小李的兄弟和姐姐是小李的合法继承人。
他们应该共同继承小李的公司股权以及其他财产。
小李的兄弟和姐姐共同继承小李的500万元遗产。
步骤二:确定每个继承人的份额根据依法平等原则,小李的兄弟和姐姐应该平等分配小李的遗产。
继承法的基本原则继承法的基本原则1、继承权男女平等原则。
继承权男女平等原则是指:被继承人不论男女有同样的处分自己遗产的权利;同一顺序继承人不分男女都享有平等的继承权;夫妻都有继承对方遗产权利。
2、养老育幼的原则。
养老育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继承法也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原则,规定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适当予以照顾,为末出生的胎儿保留继承份额。
3、互谅互让、和睦团结的原则。
继承人应当本着互谅互让、和睦团结的精神,协商处理遗产继承问题。
分割遗产时适当考虑各继承人的经济状况,与被继承人的关系、对家庭的贡献等各种因素,互相协商确定各自的继承份额,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予以照顾。
在一般情况下,同一顺序的继承人采取平均分配的办法。
4、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原则。
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原则主要表现在:(1)继承人的范围、继承顺序的划分,除依据血缘关系和亲属关系以外,还有权利义务关系。
一般情况下,第一顺序继承人与被继承人之间的生活依赖程度及所尽扶养义务要大于第二顺序继承人,所以优先继承;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的继承权根据双方是否形成抚养关系来确定;丧偶的儿媳对公婆、丧偶的女婿对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列为第一顺序继承人;在同一顺序中,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的可多分遗产。
(2)有扶养能力而不尽扶养义务的继承人,应当不分或少分遗产;继承人对被继承人有遗弃、虐待、甚至故意杀害的行为的,其继承权依法丧失。
继承法律的相关关系关于继承法律关系的概念,《继承法》中没有明确规定,这一概念有以下含义和特征:(1)它是因自然人死亡才发生的法律关系。
(2)它是财产继承上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3)它是一种绝对财产法律关系。
继承法律关系的要素(1)继承法律关系的主体,指享受权利和负担义务的人。
(2)继承法律的客体,指权利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主体的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即遗产。
(3)继承法律关系的内容。
一、讲座背景在我国,继承法是关系到每个家庭、每个公民切身利益的重要法律。
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普及继承法律知识,增强人民群众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我国各地纷纷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普法公益活动。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由某法律援助中心举办的继承普法公益讲座,收获颇丰。
二、讲座内容此次讲座邀请了资深律师担任主讲,内容涵盖了继承法的基本原则、继承人的范围、继承权的放弃与丧失、遗产的处理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我对讲座内容的几点心得体会。
1. 继承法的基本原则继承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合法原则等。
这些原则旨在确保继承过程中各方权益的平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通过讲座,我深刻认识到,继承法不仅是保护个人权益的法律,更是维护家庭、社会和谐的重要法律。
2. 继承人的范围继承人的范围包括:法定继承人、遗嘱继承人、遗赠扶养协议继承人。
讲座中,律师详细介绍了各类继承人的权利义务,使我对继承人的范围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此外,律师还强调了在继承过程中,继承人之间应本着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原则,共同维护家庭和谐。
3. 继承权的放弃与丧失讲座中,律师详细解释了继承权的放弃与丧失的情形。
当继承人放弃继承权时,应向法院提出申请,经法院裁定后生效。
同时,继承人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导致被继承人或者其他继承人权益受到损害的,丧失继承权。
这些规定有助于维护继承人的合法权益,防止恶意侵害他人利益。
4. 遗产的处理遗产的处理是继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讲座中,律师详细介绍了遗产的分割、分配原则。
在分割遗产时,应遵循公平、合理、自愿的原则,充分考虑继承人的实际需要。
此外,律师还提醒大家在处理遗产时,要依法纳税,确保合法合规。
三、心得体会1. 提高法治意识通过此次讲座,我深刻认识到继承法的重要性,提高了自己的法治意识。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 增强维权能力讲座中,律师详细讲解了继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简述继承法的原则
继承法的原则是指在转让财产时,无论是自然继承,还是受遗赠或委托,都有一定规则被认可。
继承法最主要的目的是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防止滥用权利和资产转移,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一般来说,继承法的原则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自然继承法原则。
自然继承原则指的是死者在继承所拥有的财产时,根据法律规定,直系亲属有优先的继承权,比如父母、配偶、子女以及孙子。
二是继承人人制原则。
继承人人制原则是指继承人被视为一个整体,死者的财产由继承人共同继承,不能够单独由某一个继承人拥有。
三是受遗赠原则。
受遗赠原则指的是死者可以自行留下遗嘱,规定遗嘱具有最终绑定法律效力,死者可以规定财产如何分配,即使违背了自然继承法原则,也可以被履行。
四是委托继承原则。
大多数情况下,继承人有义务接管死者的遗产,但如果继承人的状况不许可,他们可以委托其他人接管遗产。
委托人有义务完成被委托的任务,并严格遵守死者的意愿。
五是继承行为的公平原则。
继承行为一定要符合公平原则,死者的子女,配偶,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员都有权利继承其财产,不应该只向某一方继承。
此外,继承法中还有其他原则,比如保护未成年人的原则、法定继承人优先原则、依法继承原则、死者终止权原则、财产继承限制原则、排它性原则等等。
有关继承法的原则,不仅要使社会的经济利益得到有效保护,同时也要有效保障各级当事人的权利,保证财产的依法转移,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已经成为一项永恒的法律原则,它会指导我们逐步深入发展,有效地实施继承法律。
继承法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继承权男女平等原则。
继承权男女平等原则是指:被继承人不论男女有同样的处分自己遗产的权利;同一顺序继承人不分男女都享有平等的继承权;夫妻都有继承对方遗产权利。
2、养老育幼的原则。
养老育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继承法也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原则,规定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适当予以照顾,为末出生的胎儿保留继承份额。
4、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原则。
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原则主要表现在:
(1)继承人的范围、继承顺序的划分,除依据血缘关系和亲属关系以外,还有权利义务关系。
一般情况下,第一顺序继承人与被继承人之间的生活依赖程度及所尽扶养义务要大于第二顺序继承人,所以优先继承;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的继承权根据双方是否形成抚养关系来确定;丧偶的儿媳对公婆、丧偶的女婿对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列为第一顺序继承人;在同一顺序中,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的可多分遗产。
(2)有扶养能力而不尽扶养义务的继承人,应当不分或少分遗产;继承人对被继承人有遗弃、虐待、甚至故意杀害的行为的,其继承权依法丧失。
关于继承法律关系的概念,《继承法》中没有明确规定,这一概念有以下含义和特征:
(2)它是财产继承上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3)它是一种绝对财产法律关系。
(1)继承法律关系的主体,指享受权利和负担义务的人。
(2)继承法律的客体,指权利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主体的义务共同
指向的对象即遗产。
(3)继承法律关系的内容。
指继承人所享有的权利和继承人以外
的人所负担的义务。
3.继承人
继承人是继承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主体,是在法定继承或遗嘱继承中有权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自然人。
继承人非为法定继承人和遗嘱
继承人。
主要是继承人与非继承人、继承人之间、继承人与受赠人
之间、继承人与被继承人的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关系。
4.继承权
继承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权利,具有排它性。
它是一种既得权和财产权。
继承权的丧失指依法取消继承人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资格。
继承权的行使指继承人实现自己的继承权。
继承权的放弃指继承人
对自己权利的一种处分。
继承权的保护指继承人的继承权受到侵害时,法律给予的救济。
5.遗产
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下的个人合法财产。
遗产包括财产,但不能包括的权利义务如人身权、承包经营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