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945.50 KB
- 文档页数:45
西方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消费者行为理论是研究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服务时的决策过程和行为模式的学科。
它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市场研究和商业决策中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介绍西方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并探讨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一、效用理论效用理论是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基石,也是西方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消费者行为模型之一。
效用理论认为消费者在购买决策中追求的是最大化的效用。
效用可以理解为消费者获得满足感或实用性的量度,通过比较不同商品或服务的效用,消费者选择对自己来说效用最大的选项。
效用理论分析了需求曲线的形成和消费者剩余的产生,对市场需求和供求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边际效用理论边际效用理论是对效用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它认为消费者在购买决策中不仅考虑总效用,还需要考虑单位增加或减少的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递减的原理指出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每增加一单位的消费所带来的边际效用会递减。
在实际购买中,消费者通常会停止在边际效用下降的点上。
边际效用理论解释了消费者为什么会选择不同数量的商品或服务,并对价格弹性和市场供给作出了贡献。
三、理性行为理论理性行为理论假设消费者在进行购买决策时是理性的,即他们会根据个人偏好、预算限制和市场信息来做出最优选择。
理性行为理论强调消费者的决策过程是基于合理的思考和评估。
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局限性等原因,消费者实际的购买行为并不总是完全理性的。
因此,理性行为理论在解释消费者行为时也注重考虑心理因素和情感因素的影响。
四、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因素除了理性行为理论提到的个人偏好、预算限制和市场信息外,消费者行为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社会文化因素包括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地位和团体认同等。
个人特征因素涉及到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个体特点。
市场环境因素包括价格、广告和产品品质等。
以上因素共同作用,塑造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五、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应用消费者行为理论在市场研究和商业决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西方经济学》课程典型考点解析(2)典型考点1:消费者行为理论(一)考点扫描该考点是考查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包括的知识点:总效用与边际效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边际效用分析,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公式);无差异曲线及其特征,消费可能线,消费者均衡点等。
(二)真题链接[1](2007-7)某消费者有120元,当X商品的价格为20元,Y商品的价格为10元时,各种不同数量的X和Y商品的边际效用如下表:该消费者在购买几单位X商品和几单位Y商品时,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2](2007-1)用图形说明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三)考点解析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是决定需求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在下一章里将要学习决定供给的生产者行为理论。
本章要求重点掌握总效用与边际效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边际效用分析法,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公式);无差异曲线及其特征,消费可能线,消费者均衡点等知识点。
总效用是指从消费一定量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
而边际效用是指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这是我们首次接触“边际”这个专业术语,一定要认真体会、把握。
边际效用的规律是普遍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
效用理论分为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
其中基数效用论要求掌握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消费者均衡的条件为:x x Y Y P Q P Q M ⨯+⨯= (1)X Y MU MU m X YMU P P == (2) 式(1)是限制条件,说明收入M 是既定的;式(2)是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每一单位货币不论用于购买X 商品,还是购买Y 商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
结合(2007-7)试题和参考答案来理解。
序数效用论中要求掌握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
无差异曲线的特征结合(2007-1)试题与参考答案来理解。
把无差异曲线I 1、I 2、I 3与消费可能线AB 合在一个图上,那么消费可能线必定与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中的一条相切于一点E ,在这个切点E 上,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
西方经济学第4章--消费者行为理论西方经济学第4章---消费者行为理论2005.81.效用U(utility)消费者消费某种商品(或劳务)后的满足程度。
-----效用是一种主观评价。
2.基数效用理论: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具体的数字进行度量的一种理论3.总效用TU(total utility):是指消费一定量的商品(或劳务)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
例:假定,第一个包子的效用为5,第二个包子的效用为4,第三个包子的效用为3,第四个包子的效用为2,第五个包子的效用为1,第六个包子的效用为0,第七个包子的效用为-1,第八个包子的效用为-2.那么:吃1个包子的总效用为5;吃2个包子的总效用为:5+4=9;吃3个包子的总效用为:5+4+3=12;吃4个包子的总效用为:5+4+3+2=14;吃5个包子的总效用为:5+4+3+2+1=15;吃6个包子的总效用为:5+4+3+2+1+0=15;吃7个包子的总效用为:5+4+3+2+1+0-1=14;吃8个包子的总效用为:5+4+3+2+1+0-1-2=12;令:()Q3=f...()12f.f,()128=2=f,()9TU=,()5f1=4.总效用函数的特征:5.边际效用MU(marginal utility):是指消费数量增加一个单位(或减少一个单位)时总效用的变动。
6.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消费某种商品,随着对该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消费者产生的满足程度的增量递减。
7.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问题:8.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注意:本图不具有普遍性,边际效用曲线不一定是直线。
9.消费者均衡问题的证明(拉格朗日乘数法):假定消费者的收入为I,全部用来购买X和Y两种商品,这两种商品的价格分别为x P 和y P ,购买量分别为x 和y .例:若某人的效用函数为Y X TU +=4,原来他消费9单位X ,8单位Y ,现在X 减少到4单位,问需要消费多少单位Y 才能与以前的满足相同?例:某消费者每月收入800元,用于购买X 和Y 两种商品,他的效用函数为XY TU =,并且6=x P ,10=y P 。
《西方经济学》重点内容提示(2)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第一节欲望与效用一、效用效用是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
消费者消费某种物品获得的满足程度高就是效用大,反之,满足程度低就是效用小。
如果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感受到痛苦,则是负效用。
效用是对欲望的满足。
效用和欲望一样是一种心理感觉。
某种物品效用的大小没有客观标准,完全取决于消费者在消费某种物品时的主观感受。
二、、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基数效用论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
其基本观点是:效用是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的,因此,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正如长度单位可以用米来表示一样。
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
序数效用论是为了弥补基数效用论的缺点而提出来的另一种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理论。
其基本观点是: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
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第二节边际效用分析与消费者均衡一、总效用与边际效用总效用是指从消费一定量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是指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当边际效用为正数时,总效用是增加的;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达到最大;当边际效用为负数时,总效用减少。
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物品消费量的增加,他从该物品连续增加的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被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以用以下两个理由来解释:第一,生理或心理的原因。
第二,物品本身用途的多样性。
三、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均衡所研究的是消费者在既定收入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的问题。
在研究消费者均衡时,假设:第一,消费者的嗜好是既定的。
第二,消费者的收入是既定的。
第三,物品的价格是既定的。
1.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消费者用全部收入所购买的各种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与为购买这些物品所支付的价格的比例相等,或者说每1单位货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
梁小民《西方经济学第二版》第四章课后习题答案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1、如果消费者对苹果的偏好大于橘子,对橘子的偏好大于西瓜,那么,该消费者对苹果的偏好大于还是小于西瓜,为什么?答:该消费者对苹果的偏好大于西瓜。
消费者的偏好表示对一种物品或几种物品组合的排序,这种排序表示了消费者对不同物品的喜好程度,可以代表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偏好具有传递性,该消费者对苹果的偏好大于橘子,对橘子的偏好又大于西瓜。
所以,该消费者对苹果的偏好大于西瓜。
2、经济学家认为,向低收入者发放实物津贴带给他们的效用小于相当于这些实物津贴额的货币津贴,这种看法正确吗?为什么?正确答:(1)效用是消费者从消费某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
消费者对某种物品的满足程度高就是效用大,反之,满足程度低就是效用小。
(2)效用是对欲望的满足,是一种心理感觉。
效用的大小没有客观标准,完全取决于消费者在消费某种物品时的主观感受。
向低收入者发放实物津贴的效用小于货币津贴,对于低收入者而言,货币津贴更加灵活,可以自由支配,心理满足程度高。
4、在炎热的夏天,当你吃第一根冰棍时感觉最好,吃得越多感觉越不好,如果一次吃十几根就会痛苦。
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解释这种现象。
(1)随着消费者对某种物品消费量的增加,其从该物品连续增加的消费单位中所得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种现象被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2)连续消费十几根冰棍,反复的冰爽刺激,使消费者在心理或生理的满足减少,从而满足程度降低,甚至会造成生理或心理上的痛苦。
5、如果你有100元,苹果价格为10元1千克,橘子价格为20元,1千克的苹果与橘子的边际效用如图(图略)。
消费者购买多少苹果与橘子可以实现消费者均衡?为什么?解法一:组合方式MU某/P某与MUy/Py总效用Q某=10Qy=010/10≠0/20550Q 某=8Qy=130/10≠200/20720Q某=6Qy=250/10≠170/20820Q某=4Qy=370/10≠140/20850Q某=2Qy=490/10≠110/20810Q某=0Qy=50/10≠80/20700由此可以看出,各种组合都正好用完100元,但只有当Q某=4,Qy=3时才能满足MU某/P某=MUy/Py的条件,这种组合带来总效用最大,,为850个单位。
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一.填空题:1 .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P852 .当边际效用为正数时,总效用是(增加);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是(达到最大);当边际效用为负数时,总效用是(减少)。
P873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以用两个理由来解释:第一、(生理或心理原因);第二、(物品本身用途的多样性)。
4 .在研究消费者均衡时,有三点假设或条件:第一、(消费者的嗜好是既定的);第二、(消费者的收入是既定的)第三、(物品的价格是既定的)。
5 .用公式表示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1 )(Px ·Qx+Py ·Qy=M );( 2 )(Mux/Px=Muy/Py=MUm )。
6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
7 .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
8 .在同一个无差异曲线图上,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越大),离原点越近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越小)。
9 .消费可能线的假设条件是(消费者收入既定)和(商品价格既定)。
P9710 .如果商品价格不变而消费者的收入增加,则消费可能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
P9811 .消费者行为理论有三个暗含的基本假设,即:(消费者是具有完全理性的)、(存在着消费主权)、(消费仅仅是个人的事,与社会无关)。
二.选择题:1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萨寥尔森的“幸福方程式”,使幸福增加的有效方法是:(C )。
A 、提高欲望的同时,增加效用B 、减少欲望的同时,减少效用C 、欲望不变而提高效用2 .某消费者逐渐增加某种商品的消费量,直至达到了效用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该商品的(C )A 、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不断增加B 、总效用不断下降,边际效用不断增加C 、总效用不断增加,边际效用不断减少3 .下列那种情况是边际效用(A )A 、面包的消费量从一个增加到两个,满足程度从5 个效用单位增加到8 个效用单位,即增加了3 个效用单位B 、消费两个面包获得的满足程度为13 效用单位C 、消费两个面包,平均每个面包获得的满足程度为 6 。
国家开放大学《西方经济学》章节测试参考答案
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一、填空题
1.消费者的()表示为对一种物品或几种物品组合的排序。
a.偏好
b.欲望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以用两个理由来解释:第一、();第二、物品本身用途的多样性。
a.边际的原因
b.生理或心理的原因
3.在研究消费者均衡时,有三点假设:第一、()是既定的;第二、消费者的收入是既定的;第三、物品的价格是既定的。
a.消费者的嗜好
b.欲望
4.用公式表示消费者均衡的限制条件和均衡条件:()、()。
a.Px·Qy+Py·Qx=MMUy/Px=MUx/Py=MUm
b.Px·Qx+Py·Qy=MMUx/Px=MUy/Py=MUm
5.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
a.收入
b.效用
6.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
a.右下方
b.右上方
7.在同一个平面图上,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离原点越近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
a.越大越小
b.越小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