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雨巷》[整理]
- 格式:ppt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15
高一语文《雨巷》优秀教案以及原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三课《雨巷》。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歌的背景介绍、全文阅读、生字词学习、课文解析、主题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雨巷》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掌握生字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3. 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意象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朗读课文,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雨巷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对雨巷的印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作者介绍和背景了解:简要介绍作者戴望舒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 生字词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并讲解重点词语。
4. 课文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5. 课文解析:分析诗歌的意象、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6.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7.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进行例题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雨巷》2. 作者:戴望舒3. 诗歌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
4. 写作手法:象征、隐喻等。
5. 主题: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雨巷》中的意象,并谈谈你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2. 答案要求:不少于200字,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戴望舒的其他诗歌,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文学素养。
高一语文《雨巷》优秀教案以及原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雨巷》,作者戴望舒。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诗歌的背景、意象、情感及表现手法;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掌握现代诗歌的朗读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描述《雨巷》的背景、意象和情感。
2. 能够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及表现手法,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3. 通过朗读、讨论和创作,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及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背景、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文原文、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雨巷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雨巷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 研读课文:a.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背景、意象和情感。
b. 学生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c. 教师讲解,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及表现手法。
4.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朗读技巧。
5. 随堂练习:学生选取一段诗歌,进行朗读练习。
6. 创作展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一首关于雨巷的诗歌,并进行展示。
六、板书设计1. 诗歌背景、意象、情感2. 结构、韵律、表现手法3. 现代诗歌朗读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雨巷》为素材,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散文。
答案示例:雨巷,悠长而又寂寥。
我独自漫步在其中,感受着雨水打在心头的那份清凉。
恍若隔世,却又触手可及。
那把油纸伞,宛如一朵盛开在雨中的莲花,优雅而神秘。
而我,就在这雨巷中,寻找那份久违的宁静。
2. 课后拓展:阅读其他现代诗歌,分析其背景、意象、情感及表现手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雨巷的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魅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雨巷》教学设计及反思一、课标分析《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学习诗歌要重视诵读,在品读中,要注意诗歌的情与景,境与情的不同层次的理解,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让学生学会感悟诗歌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雨巷》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这个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
高一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用诗歌的美感染熏陶他们,有助于他们热爱生活,培养乐观积极的态度。
雨巷有着极其浓重的象征意义,人生处处有“雨巷”,诗人在黑暗孤独中从未放弃对光明的向往,由此可以在教会学生语文知识,培养他们语文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引导他们勇往直前寻找人生出路,让青春之树结出灿烂饱满的果实。
此外,《雨巷》这篇课文抽象,只有将学生引入其中情景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具备初步阅读能力,诗歌学生一般能够顺利的读下来,但要求学生把握好节奏,把感情融入其中就比较困难了,如果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语文学习方法,让他们从中领会到学习的快乐及成就,他们将能够投入到课堂中。
通过学习《雨巷》,让学生学会在诵读中把握情感,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
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诗人的正确认识,引起对作品的共鸣。
四、教学重(难)点1.通过诵读把握情感2.分析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在把握意象的基础上了解其象征意义,提高感悟诗歌意境的能力。
五、教法与学法教法①.情景设想法:情景的创设一直以来都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一种手段,它能拉近读者与文本的时空距离,也为教学的开展做感情上的铺垫,尤其是诗歌的教学,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
②.朗读感悟法: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即可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诗歌的情感又可以让学生充份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③.交流探讨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中,就能很快突破难点,在意象和象征意义中寻找到沟通两者的桥梁。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雨巷》原文和讲解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诗人和文学翻译家。
因其著名诗作《雨卷》而有“雨巷诗人”之称,是30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早期诗作凄婉朦胧,后期诗作则趋于写实、明朗,主要作品有《我底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诗集。
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pǐ)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讲解《雨巷》一诗约写于1927年夏,发表于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19卷第8号上。
关于《雨巷》对当时诗坛及戴望舒本人的影响,戴望舒的挚友杜衡的下面一段话可供参考:“说起《雨巷》,我们很不容易把叶圣陶先生底奖掖忘记的。
《雨巷》写成后差不多有年,在圣陶先生代理编辑《小说月报》的时候,望舒才忽然想把它投寄出去。
圣陶先生一看到这首诗就有信来,称许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圣陶先生底有力的推荐,使望舒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号,一直到现在。
”(《望舒草·序》)让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内容。
《雨巷》一诗的音乐感很强,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缓、低沉而又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怅。
诗一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图景:白墙黑瓦的建筑物之间,小巷曲折而悠长;正是梅雨季节,天空阴沉沉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
一、教材分析《雨巷》是人教版语文必修第一册中的一篇现代诗歌。
这首诗歌是我国著名诗人戴望舒的代表作,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一个人在雨巷中孤独的行走,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爱情的向往。
本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2)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3)能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体会诗人所用的象征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2)通过合作学习,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3)通过探究学习,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爱情的向往;(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 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诗人所用的象征手法。
四、教学难点1. 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诗人所用的象征手法;2. 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爱情的向往。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思考题目与诗歌内容的关系。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合作学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体会诗人所用的象征手法;(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探究学习(1)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诗歌中的“雨巷”象征着什么;(2)让学生联系自身经历,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爱情的向往。
5. 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对生活的启示,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6. 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诗歌;(2)结合课后练习,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3)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诗歌中“雨巷”象征意义的理解。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雨巷的图片和音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中的场景,增强对诗歌意境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