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简介
- 格式:pptx
- 大小:731.26 KB
- 文档页数:8
林清玄的代表作林清玄的代表作林清玄,1953年出生,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侠安、晴轩、远亭等。
台湾高雄人,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
1953年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
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
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
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作品欣赏煮雪传说在北极的人因为天寒地冻,一开口说话就结成冰雪,对方听不见,只好回家慢慢地烤起来听……这是个极度浪漫的传说,想是多情的南方人编出来的。
可是,我们假设说话结冰是真有其事,做起来也是颇有困难的,试想:回家烤雪煮雪的时候要用什么火呢?因为人的言谈是有情绪的,煮得太慢或太快都不足以表达说话时的情绪。
分别心我们凡夫对世间万象总会生起分别的执着,对现前的事物产生是非、善恶、人我、大小、美丑、好坏等种种的差别观感,这种取舍分别的心正是障碍佛道修行的妄想情执,这种心也称为“执着心”、“涉境心”。
依照《摄大乘论》的说法,凡夫所起的分别,是由迷妄所产生的,与真如的理不相契合,如果要得到“真如的心”,就必须舍离凡夫的分别智,依无分别智才行。
菩萨在初地入见道的时候,缘一切法的真如,超越“能知”与“所知”的对立,才可能获得平等的无分别智,所以才说:“大道无难,唯嫌拣择。
”“分别心”的对待是“平常心”,平常心不是没有是非、善恶、人我、大小、美丑、好坏的智觉,而是以心为主体,不被是非、善恶、人我、大小、美丑、好坏所转动、所污染。
让我们再来复习一下马祖道一和南泉普愿禅师的话——“道不用修,但莫污染。
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污染。
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
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
”“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
若真达不拟之道,犹如太虚廓然洞豁,岂可强是非也。
”清净之莲林清玄作品偶尔在人行道上散步,忽然看到从街道延伸出去,在极远极远的地方,一轮夕阳正挂在街的尽头,这时我会想,如此美丽的夕阳实在是预示了一天即将落幕。
林清玄的经典散文作品原文
林清玄的经典散文:《莲花开落》、《人生最美是清欢》、《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桃花心木》、《睡吧小小的人》。
作者简介:林清玄,台湾高雄人,著名散文大师,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主编等职。
二十岁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莲花开落》,正式走上散文创作的道路;三十岁前揽尽台湾各项文学大奖;三十二岁与佛法结缘,入山修行三载,出山后写成“身心安顿”系列,成为20世纪90年代台湾最畅销的作品;四十岁出版“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被推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图书;五十二岁完成《林泉》、《清欢》和《玄想》,被选为台湾中学生优秀读物。
他从文学到佛学,悲智双运,情境兼容,不断创造推新,自成一家之言。
三十多年来,他著书百余部,且本本畅销,风靡整个华人世界,被誉为海内外最有影响力的华语散文大师。
林清玄:人间有味是清欢林清玄,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他的文字清新淡雅,富含哲理,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作品《人间有味是清欢》更是广受好评,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经典。
这篇文章将介绍林清玄及其作品《人间有味是清欢》,并从不同角度解读其中的哲理与内涵。
林清玄,原名李福义,生于台湾,曾在美国留学,后来定居香港。
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涉猎广泛,作品包括散文、小说、诗歌等多种类型。
他的文字清丽而有深意,笔下的哲理和人生感悟常常触动人心。
《人间有味是清欢》是他的一篇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了一代读者。
《人间有味是清欢》这个标题十分朴实无华,却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在这篇散文中,林清玄以淡雅的文字,细腻地描绘了生活中的点滴滋味,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他认为,人生的真正快乐并不在于奢华与繁华,而是在于对生活的感悟与体味。
清欢并非是外在的享受,而是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林清玄在文章中写道:“烟火人间,诗意清欢,山水悠然,神明自在。
”他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清欢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散文中的篇章充满了平淡中的深意。
林清玄以诗意的语言,描绘了生活中的琐碎细节,从而带领读者感受生活中的真挚情感和真实美好。
他以一种超然的姿态,审视着生活中的百态人生,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感悟生活的真谛。
在他的笔下,每一个平凡的瞬间都变得有趣而美好。
这种细腻入微的描写,使得读者仿佛置身感受到清欢生活的美好与意义。
林清玄在《人间有味是清欢》中还对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认为,生活不仅仅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他提倡人们要用一颗宁静的心去面对世界,对待生活中的得与失,从容淡定地过好每一天。
他倡导人们要追求内心的安宁与清欢,而非被外在的功名利禄所困扰。
在他看来,真正的清欢生活在于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超然物外,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升华。
这种对内心世界的关注与追求,使得《人间有味是清欢》成为了许多人灵魂的慰藉与启迪。
林清玄在《人间有味是清欢》中还对人性、情感、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思考。
中国当代八大散文家散文家是作家序列的一个分支,是指从事文学体裁散文创作的作家。
指在散文创作领域取得一定的成绩和有一定知名度的人。
下面就让店铺带大家一起了解下中国当代八大散文家吧。
一、中国当代八大散文家--林清玄林清玄,(1953--),台湾高雄人,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
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台湾、大陆、香港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华语教本,也多次被选入大学国文选,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
1. 我也愿学习蝴蝶,一再的蜕变,一再的祝愿,既不思虑,也不彷徨;既不回顾,也不忧伤。
2. 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
3. 如果内心的蝴蝶从未苏醒,枯叶蝶的一生,也只不过是一片无言的枯叶。
4. 谦卑的心是宛如野草小花的心,不取笑外面的世界,也不在意世界的嘲讽。
5. 玫瑰与爱是如此类似,盛开的玫瑰会一瓣一瓣落下,爱到了顶点,也会一步步地走入泪中。
二、中国当代八大散文家--林清玄余光中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
因眷恋母乡,神游古典,亦自命江南人。
历任台湾师大、政大、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曾在美国讲学四年。
他的散文,阳刚与阴柔并工,知性与感性并济,文言与白话交融。
梁实秋言:“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1. 世界上高级的人很多,有趣的人也很多,又高级又有趣的人却少之又少。
高级的人使人尊敬,有趣的人使人喜欢,又高级又有趣的人,使人敬而不畏,亲而不狎,交接愈久,芬芳愈醇。
2. 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
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在窗外喊谁。
3.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4. 期待是一种半清醒半疯狂的燃烧,使焦灼的灵魂幻觉自己生活在未来。
5. 你是挣不脱的夸父,飞不起来的伊卡瑞斯。
每天一次的轮回,从曙到暮。
扭曲不屈之颈,昂不垂之头。
【人物介绍】林清玄当代著名作家、散文..阅读下列一组材料。
(17分)【人物介绍】林清玄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
曾任记者、主编等职。
1953年出生于台湾高雄。
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还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作为台湾自由作家曾创造了连续3年台湾年度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的佳绩。
其作品逾百部在华人阅读圈尤其是青少年中赢得了“世纪末最清明的文章人世间最美妙的声音”的美誉。
其散文也呈现出质朴、清新、真纯的特点.悲悯情怀是林清玄的情感内核,悲悯是其散文的精神特质,清真成为其散文重要的美学风格.【记者访谈】记者:您30岁之前得遍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直到不再参赛此外您还是台湾最高产的作家除了众人以为的文思泉涌还有别的诀窍吗?林清玄:我很喜欢一句古诗:书到今生读已迟。
就是说这辈子你要读书已经来不及都是上辈子的积累。
我想这种积累重要的是怎么坚持每天写一点一个月以后回头看会觉得性情上有变化这种慢慢积累的过程是快乐的。
记者:从乡下奋斗到台北您的经历也是比较坎坷的。
小时候您随父兄在田间地头流汗受苦这段经历对您今后的成长有何影响?林清玄: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什么情况都能适应。
从出生到现在我没有一个晚上睡不着觉没有一餐饭吃不香随时都能笑得出来。
因为小时候在大山中长大生活很苦心思也单纯天黑上床马上睡觉你不会有欲望有欲望也没用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慢慢久了你对欲望就不会太敏感。
记者:在您的环境里面显然没有成为作家的条件但您成功了。
林清玄:的确我家代代都是耕农可是我对文字有非常深刻和敏锐的感爱。
记得有位文人叫张潮他讲“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你把地上的东西看清楚了那就是一篇文章。
我小时候的成长不可能像一般人所说的学富五车而是一门深入。
我记得小时候读每本书拿过来都珍贵得不得了抱着枕着经常拿到什么就很用心地看。
小学三年级以后每天我要抱着一本书才睡得着;每天一定要读到一篇好文章才肯睡觉。
记者:在经历5000年未有之变局之后拜金拜物对传统价值观的疏离逐渐明显在这样光怪陆离的时代怎样才能活出真正的优雅?林清玄:其实这是一个向欲望倾斜的时代全世界都是这个样子有时候你看报纸会看到一个爱玛仕的包卖到100万人民币荒唐!但大家已经习惯了不以为怪它是名牌就值这个钱那是因为你已经迷失了对事物的真实判断。
林清玄的经典散文作品
林清玄,号梅谷,出生于1932年,是当代著名作家、诗人、散文家、评论家,曾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作家称号,江苏省文联主席。
林清玄以其清新自然的文风,质朴自然的情怀,深刻感悟的力量,触及到了人们心灵深处,深受读者喜爱。
林清玄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文风,深刻的思想和发人深省的感悟而闻名。
他的散文题材多样,以家乡的风土人情为主,不仅写出了美丽的田园风光,更深入人心,揭示了大自然的蕴含,写出了深厚的情怀。
林清玄的经典散文作品中,有《清明上河图》、《秋分日》、《冬至》等,他把自己对家乡的思念渲染得深情款款,让人心醉神迷,无不深深感动。
比如,《清明上河图》,他把一幅幅美丽的江南水乡描绘得如画一般,把淡淡的思念和涓涓的情思深深注入文字之中,把这片美丽的江南描绘的如此细腻,令人折服。
《秋分日》,林清玄笔下的秋分,仿佛一抹画卷,他把醉人的秋色以及家乡的秋景描绘得淋漓尽致,穿梭于温馨的秋风中,充满着淡淡的思念。
《冬至》,雪花纷飞,一片洁白,林清玄笔下的冬至,把淡淡的思念,抚慰着读者的心灵,令人回味无穷。
林清玄的散文作品,不仅有着深刻的思想,更有深沉的情怀,使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深深的感动。
他用文字勾勒出的美丽风景,令人心旷神怡,让人深深地怀念家乡的乡愁,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林清玄《桃花心木》原文及赏析林清玄《桃花心木》原文及赏析林清玄的散文正如他的名字一样一向以“清而不玄”,他的散文清新明丽,意味隽永,总在淡淡的语气中告诉读者人生的哲理,表达他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的感悟和认识。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林清玄《桃花心木》原文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者简介】林清玄(Lin Qingxuan,1953年2月26日—2019年1月23日),中国台湾当代作家、散文家,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侠安、晴轩、远亭[1]。
1953年2月26日,出生于台湾省高雄县旗山镇。
1967年起,住在台南,并在瀛海中学就读。
1970年,在报纸上发表《行游札记十帖》。
1972年,考入世界新闻专科学校[2]。
1981年,出版散文集《温一壶月光下酒》。
1986年,散文集《紫色菩提》在中国大陆出版。
1990年,散文集《红尘菩提》在中国大陆出版。
2008年,散文集《平常茶非常道》在中国大陆出版。
2014年,散文集《清欢玄想》在中国大陆出版。
2016年,散文集《心有欢喜过生活》在中国大陆出版[3]。
2019年1月23日,因心肌梗死,在台湾去世[4-5]。
《桃花心木》原文:乡下老家前面,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林场的桃花心木已是高达数丈的成林,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种桃花心木的是一个高大的人,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不同的是,这是旱地,不是水田?树苗种下以后,他总是隔几天才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天数没有规则,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来一次。
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种有桃花心木苗的小路散步,种木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我感到愈来愈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有时就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林清玄作品代表作林清玄,台湾高雄人,著名散文家,连续十年雄踞“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榜单,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以下是为您整理的林清玄作品代表作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林清玄作品代表作:纯善的心我每一次去买花,并不会先看花,而是先看卖花的人,因为我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把自己装扮得与花相衬,是不应该来卖花的。
惟有像花的人,才有资格卖花。
像花的人指的不是美丽的少女,而是有活力,有风采的人。
所以,每次我看到俗人卖花,一脸的庸俗或势利,就会感到同情,想到我国民间有一种说法,有三种行业是前世修来的福报,就是卖花、卖伞和卖香。
那是因为这三种行业是纯善的行业,对众生只有利益,没有伤害,可以一直和人结善缘。
可叹的是,有的人是以痛苦埋怨的心在经营这纯善的行业。
我常常去买花的花店,卖花的是一位中年妇人,永远笑着,很有活力;永远穿着干净而朴素,却很有风采。
当我对她说起民间的说法,赞美她说:“老板娘一定是前世修来的福报,才能经营这纯善的行业呀!” 她笑得很灿烂,就像一朵花,不疾不徐地说:“其实,只要有纯善的心,和人结善缘,所有的行业都是前世修来的。
”林清玄作品代表作:一生一会我喜欢茶道里关于“一生一会”的说法。
意思是说,我们每次与朋友对坐喝茶,都应该非常珍惜。
因为一生里这样的喝茶可能只有这一回,一旦过了,就再也不可得了。
一生只有这一次聚会,使我们在喝茶的时候,会沉入一种疼惜与深刻,不至于错失那最美妙的因缘。
生命虽然无常,但并不至于太短暂。
与好朋友也可能会经常对坐喝茶,但是每一次喝茶都是仅有的一次,每一次相会都和过去、未来的任何一次不同。
“有时,人的一生只为了某一个特别的相会。
”这是我喜欢写了送给朋友的句子。
与喜欢的人相会,总是这样短暂,可是为了这样短暂的相会,我们已经走过人生的漫漫长途,遭受过数水清的雪雨风霜。
好不容易,熬到在这样的寒夜里,和知心的朋友深情相会。
仔细思索起来,从前走过的那些路途,不都是为了这短短的相会做准备吗?这深情的一会,是从前几十年的总成。
人物:林清玄林清玄: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人物名片林清玄(Lin Qingxuan,1953年2月26日—2019年1月23日),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
当代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他是台湾地区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2019年1月23日,林清玄去世,享年65岁。
事迹片段(一)一个故事前些年,名列台湾“十大杀手”之首的死囚在临刑前,说他的最后一个心愿是见一见林清玄。
林清玄谈起这事时说,当监狱打电话告诉他,那个有名的杀手唯一的心愿是要见他时,自己很感动。
这位死囚在关押期间几乎读完林清玄的作品,并把生命里的最后一次机会给了一个陌生的作家,还对林清玄说:“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有人能提前告诉我读书是这么好的事,会让人这么感动,我就不会成为一个杀手。
”从那以后,林清玄记住那个死囚读者的话,他说:“当一个作家写作时,内心是孤独的,但当作品完成以后,那种分享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一个作家的想象时,他又是快乐的。
”而孤独,就是一个人的清欢。
在孤独里感悟,使他相信所有美好的东西,都可以给一些处在困境的人带来安慰,得到力量。
这或许就是林清玄的文字魅力。
杀手死了,林清玄依旧在寂寞孤灯下笔耕不辍,他活得真实、坦然、淡然。
为文题材三变:唯美-禅宗-寓言,为人不好与人争,“要争就争大好河山。
”如果没有婚变,林清玄几乎是个完人。
可婚姻如穿鞋,合不合适只有自己知道。
他说他的选择凭借的是一颗真诚的心,他还说,如果有一件事可以用幸运来形容,那就是遇到现在的太太。
在延安,林清玄用自己的版税所得在黄河边建了一所希望小学:贵和希望小学,以他岳父贵和的名字命名,亦取富贵和平之意。
希望让更多的孩子有受教育的机会,有更好的受教育环境和条件。
他在《人生最美是清欢》里说:“清欢是生命的减法,在我们舍弃了世俗的追逐和欲望的捆绑,回到最单纯的欢喜,是生命里最有滋味的情境。
林清玄散文集简介 导语:林清玄 写的散文 与我平常遇到的散文不同, 他写的散文语言通俗易懂, 不像我看的大多数散 文那样难以理解, 让我有种读不下去的冲动。
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林清玄散 文集简介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林清玄散文集简介 林清玄, 1953 年出生 , 中国台湾省高雄人, 当代著名作家、 散文家、 诗人、 学者。
笔名有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侠安、晴轩、远亭等。
著名散文《查 塔卡的杜鹃》。
文章《和时间赛跑》、《桃花心木》选入人教版、北师大版小学 语文课本。
1953 年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
林清玄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 专科学校。
曾任《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
他是台湾地区 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 奖最多的一位,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林清玄的散文创作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七十年代他 初登文坛的七八年间,散文集有《莲花开落》《冷月钟笛》等;第二个阶段是他 从 1980 年结集《温一壶月光下酒》起,相继出版了《白雪少年》《鸳鸯香炉》 《迷路的云》《金色印象》《玫瑰海岸》等;80 年代后期迄今,是林清玄散文 写作最辛苦和最多产量的第三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他以十本“菩提系列”震撼了 文学界内外。
林清玄也是大陆读者广为熟知和爱戴的畅销书作家。
应广大读者要 求,又以真诚之心,感性之笔,将多年来感悟的智慧精华,结晶于《玄想》、 《清 欢》、《林泉》三册书中。
第一次公开这些年来的写作心得,让人格外珍惜和感 动。
(二)主要作品 林清玄在大陆出版了《在云上》 《清音五弦》 《心的菩提》 《情的菩提》 《马 尾》《林寺》等,饱含着他对佛教,人生的感悟,非常值得去品味。
2012 年,菩提十书重新出版:《境明,千里皆明》《心美,一切皆美》《情 深,万象皆深》等。
2014 年禅意散文精选(全四册):《不争,是一种慈悲》《不辩,是一种 智慧》《不闻,是一种清净》《不看,是一种自在》。
林清玄散文《早觉》林清玄散文《早觉》【作者简介】林清玄,1953年出生,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侠安、晴轩、远亭等。
台湾高雄人,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
1953年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
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
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
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散文:早觉我在不知不觉间就参加了早觉会。
在住家附近有台北的四兽山,近几个月时常清晨去攀爬,认识一些早觉会的人,他们说:“林先生这么早起,也算是我们早觉会的人了。
”我就这样参加了早觉会。
像我这样的年纪参加早觉会是有一点尴尬,因为“早觉会”的.成员大多数是老人和妇女,不是早已退休,就是在家中无事,才有时间把一天最好的时光花在山上。
我既不老不少,又是个忙人,在“早觉会”中是个异数。
不知道“早觉”这两个字是怎么来的,意思可能是“早睡早醒”的人。
那么,是不是所有早睡早醒的人都可以说是“早觉”呢?在我们这个社会,有很多人早睡早起,但是他们是为了谋求更大的权力、独揽更大的利益、追求更大的名声,他们虽然也早睡早起,但睡觉时千般计较,醒来时百般需索,这种人,算不算是“早觉”呢?早觉,应该不只是早睡早起。
早觉,应该是“及早觉悟”。
由于看清了权位名利终必成空,及早开启自已的性灵之门,这是早觉。
知道了人生的追求到最后只是一场游戏一场梦,及早去探索自己的神明之钥,这是早觉。
体会了现在乃是生命惟一可掌握的时刻,进入一种清明欢喜的境界,这也是早觉。
因此,早觉不只是早睡早起这么简单的事,早觉是放下、得、无所牵绊的大丈夫事。
有时起得更早,唱着许多年未唱的歌,内心就随着早晨的微风与鸟鸣飞扬起来。
感觉那些早觉的人,个个像赤子一样。
俯望着台北东区过分拥挤的楼房,我就祈愿:希望这城市多一些早觉的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