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健康管理师》第九章 心理健康知识框架
- 格式:pdf
- 大小:181.06 KB
- 文档页数:1
全新健康管理师资格考试-基础知识考点精华健康管理师基知识第九章心理健康第一节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一、心理学基础(一)心理现象概述人类心理现象:是指各种心理活动的总和,包括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部分。
心理活动过程: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脑对现实的反映过程。
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对个体的心理活动过程和心理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掌握个体心理活动的总体概况。
1.脑是心理的活动器官大脑的功能活动分为三个基本功能系统:基本功能系统区分感觉功能系统特异性传入系统:传入到大脑特定皮层投射区引起特定感觉;非特异性传入系统:投射到大脑皮层非特定区域,不产生特定感觉。
运动功能系统人类的一切随意活动是由大脑皮层、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的皮层代表区,大脑皮层相当广泛的区域都与随意运动有关。
联络功能系统感觉联络区:解析进入感觉区的神经冲动,获得精确信息;运动联络区:控制和协调动作的精细化程度;前额联络区:意向形成、运筹规划、调节和监督行动等。
2.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大脑为心理活动提供物质基础。
心理活动依赖于客观现实而存在。
心理活动包括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部分。
心理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注意等)、➢情感过程(基本情绪与情感活动)、➢意志行为过程(确定目标并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过程)。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观念等)➢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活动过程解析——(1)认知过程: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人们对事物特点的认识,即信息加工过程。
包括:感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痛觉、温度觉、本体感觉(位置)等)、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记忆(记忆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回忆))遗忘(部分遗忘、完全遗忘、暂时遗忘、永久遗忘)思维、想象、注意(指向性和集中性的特点)和语言等多种形式。
(2)情感过程:对客观事物带有主观态度的内心体验活动过程称为情感过程。
健康管理师基础知识第九章心理健康抑郁的症状包括()A.一天中的多数时间情绪沮丧(正确答案)B.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正确答案)C.精力明显减退,无原因的持续疲乏感(正确答案)D.自信心下降或自卑或有内疚感(正确答案)E.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正确答案)个体在遇到新情境时,基本的适应方式包括()A.坚持自己的价值观B.问题解决(正确答案)C.接受情境(正确答案)D.心理防御(正确答案)E.心理压抑人类心理现象通常是指各种心理活动的总和,包括()等部分。
A.心理活动过程(正确答案)B.认识过程C.情感过程D.意志过程E.个性心理特征(正确答案)关于心理活动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A.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正确答案)B.是人类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过程(正确答案)C.认知、情感和心理特征三者共同构成心理活动的完整过程D.由于个体的生物学特质和环境因素(生活、文化、教育等)的不同,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发展都有所不同(正确答案)E.个性心理亦称人格或个性,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特征(正确答案)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它一般分为()区域。
A.感觉投射区(正确答案)B.运动区(正确答案)C.感觉联络区(正确答案)D.联络区(正确答案)E.运动联络区(正确答案)关于大脑联络区功能系统叙述正确的是()。
A.由于随意运动是为满足个体的需要和保证种系生存而进行的,意志行为活动必然受到周围环境和体内环境传入信息的控制和影响,因而与大脑各皮层区域和脑干网状系统、下丘脑和边缘系统均有着广泛的联系B.除了特异感觉投射区和运动区之外,还有更广大的区域。
这些区域一般称为联络区,主要有感觉联络区、运动联络区和前额联络区(正确答案)C.与各感觉区的特异神经元有着广泛的联系,感觉联络区的主要功能是解析进入感觉区的神经冲动,以便获得更精确的信息(正确答案)D.运动联络区是控制和协调动作的精细化程度(正确答案)E.前额联络区在意向形成、运筹规划、调节和监督自己的行动使之与目的、计划相适应的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正确答案)心理活动包括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部分,而心理活动过程又包括()等。
第九章心理健康心理现象(200-201)概念:通常是指各种心理活动的总和,包括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部分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三者共同构成心理活动的完整过程【必考】个体心理也称人格或个性,包括1.人格倾向性2.人格特征【必考】感觉功能系统其中传送到大脑特定皮层投射区引起特定的感觉部分称为特异性传入系统【必考】心理学基础及其概念【重点】心理活动包括1.心理活动过程 2.个性心理特征【必考】心理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行为过程【必考】这个表格要掌握,会设计到很多题认知过程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机体的感觉器官对环境变化(刺激)的反应,是个体对刺激的基本反映和体验形式。
感觉可以分为: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痛觉、温度觉、本体感觉知觉可以分为:空间、时间、运动知觉空间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空间特性的反映,包括距离、形状、大小、方位和森都等记忆:用信息加工理论来说,记忆则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心理健康的概念、标准(204-205)概念:心理健康是指心理上各个方面的活动过程均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标准为:【必考】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不同年龄时期的划分【会考】0—3岁为婴儿期,3—6岁为幼儿期,6—12岁为儿童期,12—18岁为青春期,18—35岁为成年早期又称青年期,35—65岁为成年期又称中年期(或壮年期)65岁以后为老年期更年期:女性在45—55岁,男性在50—60岁家庭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影响家庭心理健康的因素:1.家庭关系、家庭成员的角色、家庭的结构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215)【会考】一般心理问题通常由一般现实生活中遭遇到的日常生活刺激引发的情绪失衡状态。
一般心理问题持续存在的负面情绪一般仅为数日或数周,持续交久的可以长达1—2个月,某些情况会出现一系列多种不同的事件连续发生,逐渐引发或间断出现的负面情绪超过2个月,个体虽然情绪烦恼但能够在理智的控制下,保持行为明显偏离常态、基本能维持日常生活、工作或学习、社会交往等功能的正常状态,但效率有所下降。
第九章:心理健康基础知识第1题(单选)个性心理特征不包括()A认知B能力C气质D性格第2题(单选)心理过程包括()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E知觉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第3题(单选)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下列不属于其心理健康标准的是()A有充分的适应能力B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C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D能控制和不发泄自己的情绪E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和谐第4题(单选)不属于心理健康内容的是()A行为协调B毅力超强C情绪愉快D心理特点符合年龄E智力正常第5题(单选)关注心理卫生开始的时候应为()A胎儿期B新生儿期C婴儿期D幼儿期E少年期第6题(单选)关于网络成瘾的表述正确的是()A网络成瘾一般不会出现心理异常B网络成瘾一般不会产生生理性不适C网络成瘾的发生有明确的生物学基础D网络成瘾与物质成瘾具有相类似的表现E网路成瘾也包括对电视的成瘾第7题(多选)下列属于人格倾向性的心理现象的有()A需要B动机C兴趣D理想E世界观第8题(多选)我国心理健康的标准,其特征包括()A智力正常B情绪稳定,积极与情景相适应C良好的睡眠D良好的人际关系E良好的适应能力第9题(单选)青春期的心理健康应注意事项不包括()A适当的性教育B保持情绪稳定C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D培养社会适应能力E保护自信心和自尊心第10题(多选)成年期(中年期、壮年期)的心理健康,主要关注()A.加强自我心理保健B.正确面对疾病和死亡C.提前适应退休后的生活D.顺利度过更年期E.积极适应子女的心理成熟第11题(多选)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影响健康状态的重要原因,其中包括()A吸烟B严重酗酒C膳食不平衡D睡眠不足E从不运动第12题(多选)一般心理问题的基本特点包括:()以及当事人能够保持相对理性的思考,接受发生应激事件的现实;应激事件刺激前后当事人的人格和人际关系及行为模式没有改变;周围人对当事人在应激事件中的态度和感受多数能够理解等等。
第九章心理健康第三节心理问题是指由于各种心理社会因素引发的内心冲突,导致心理活动的失衡状态。
临床对心理问题的理解:狭义的心理问题:是指由现实的心理社会因素所引发的心理冲突导致的心理活动的暂时失衡状态。
广义的心理问题:是指各种心理社会相关因素引发的心理活动失衡和社会功能缺损状态。
心理问题曾经的分类心理紊乱:指在心理社会因素刺激下个体短时内出现心理失衡状态,产生的痛苦体验在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情绪反应虽强烈但未影响思维的逻辑性,行为未失控,没有造成社会功能影响。
心理疾病边缘状态:是指个体的心理失衡处于其能够承受的边缘状态,情绪反应强烈,有时会出现情绪和行为的失控,导致社会功能的暂时缺损,但尚未达到精神疾病的程度。
此类划分定义不明确,实际应用中难以判定,近年来已越来越少被采用。
现在分类(严重程度):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
一、一般心理问题概述一般心理问题通常由一般现实生活中遭遇到的日常生活刺激引发的情绪失衡状态。
当事人为此而感到痛苦,常常表现出厌烦、后悔、懊丧、自责等。
持续存在的负性情绪一般仅为数日或数周,持续较久的可以长达1-2个月;某些情况下会出现一系列多种不同的事件连续发生,逐渐引发或间断出现的负性情绪超过 2 个月,个体虽然情绪烦恼但能够在理智的控制下,保持行为明显偏离常态、基本能维持日常生活、工作作或学习、社会交往等功能的正常状态,但效率有所下降。
一般心理问题的界定——基本特点①具有明显的现实应激事件刺激因素,该因素对当事人来说相当意外,难以接受令当事人感到紧张不安、恐惧、愤怒等情绪,且反应较强烈;多数人对该刺激尚能承受,对当事人的反应也能理解。
②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情绪焦虑、紧张、烦恼、恐惧、自责、忧伤、愤怒等,且情绪反应主要针对该事件,对其他不相关的人或事能妥善面对或处置。
③对突发性的应激事件或一过性事件引发的心理反应一般仅持续数日,不超过1个月;但连续发生的应激事件,或事件持续存在难以脱离或改变,心理反应可以持续长达2-3个月。
心理健康目录010*******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常见心理障碍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01学习目标Ø掌握:心理学基础心理健康概述Ø熟悉:心理卫生概述人类心理现象:通常是指各种心理活动的总和,包括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部分。
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人格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人格倾向性人格特征1.认知过程(1)感觉:视、听、嗅、触觉等(2)知觉:时间、空间、运动知觉(3)记忆:识记、保持、再认、回忆(4)遗忘:艾宾浩斯曲线(5)思维(6)想象(7)注意:指向性和集中性2.情感过程(1)情感(2)情绪(3)心境3.意志过程:是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内在动力)4.人格:是指一个人整个的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主要表现为人格倾向性和人格特征两个方面。
1.2心理健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力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02Ø熟悉:个体心理健康与发展群体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学习目标儿童期的心理健康主要关注:1.合理安排学习2.防止不良心理及性格的产生3.培养社会适应能力青春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1.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2.保护自信心和自尊心3.保持情绪稳定4.适当的性教育成年早期(青春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1.积极适应社会变化2.树立良好的婚恋择偶观成年期(中年期、壮年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1.加强自我心理保健2.顺利度过更年期老年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1.尽快适应离退休后的生活2.正确面对疾病和死亡2.1群体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群体心理健康主要是包括三大方面:(一)家庭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二)学校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三)社区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03Ø了解:一般心理问题概述Ø熟悉:严重心理问题概述不良行为概述学习目标1.1一般心理和严重心理问题区别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刺激因素直接引发的内心冲突较强烈、较严重情绪反应强度一般反应强烈、难以平息情绪持续时间未超过2个月超过2个月,一般不超过半年意志行为和社会功能未对社会功能造成影响对社会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泛化程度没有泛化稍泛化1.2不良行为概述不良行为的特点:1.危害性:对人、对自己2.稳定性:行为并非偶然发生,具有一定的强度和持续时间3.习得性:有损健康的行为都是个体在后天的生活中习得的不良行为的表现:1.不良生活方式:吸烟、酗酒等2.致病性行为模式3.不良疾病行为:不遵医嘱、讳疾忌医4.违规行为:违反法律法规A型行为模式: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C 型行为模式:与某些肿瘤的发生密切联系游戏与网络成瘾1.痴迷状态2.欣快感与虚空状态3.成瘾性4.与现实的冲突常见心理障碍041.1心理障碍的概念临床上对于心理障碍的诊断至少需要关注四方面的因素:1.应激因素,即当事人是否存在足以引起心理异常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2.心理异常的表现形式与内容,即心理异常的具体表现以及是否与应激因素相关;3.心理异常是否造成当事人精神痛苦或社会功能损害;4.心理异常的持续时间以及影响因素。
第九章-心理健康(备注:部分为01版教材重要内容的补充,文字加深加粗的多为曾出现真题考点的地方。
)◆心理学基础(1)心理是物质进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的心理现象既是神经系统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
(2)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各种心理活动都是脑的功能。
大脑的功能活动分感觉、运动、联络三个功能系统。
(3)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内容的源泉。
◆人类心理现象,常指各种心理活动的总和,包括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部分。
◆心理活动过程:(1)认知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遗忘、思维、想象、注意、言语等。
(2)情感过程。
包括:情绪、情感、心境。
(3)意志过程。
是确定目标并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过程。
◆个性心理特征(也称人格、个性):(1)人格倾向性。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观念、世界观等。
(2)个人特征。
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心理活动相关概念要点内容认知过程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人们对事物特点的认识,即信息加工过程。
感觉是一切较高级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痛觉、温度觉、本体感觉(位置)等。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感觉信息的分析、解释和整合。
分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回忆)三个过程。
遗忘包括部分遗忘、完全遗忘、暂时遗忘、永久遗忘。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想象是一种思维活动,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动。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外界某事物或自身的指向和集中。
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特点。
情感具有相对较高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不一定有外部表现。
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的特点,外部表现明显。
生理作用有:影响全身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影响内分泌代谢功能、影响人体免疫功能。
心境是指一种较为微弱且持久的情绪状态。
意志过程意志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第九章-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汇总一、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1、心理学基础及其基本概念(1)心理活动包括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2)心理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行为过程(3)个性心理特征保罗人格倾向性和人格特征2、心理健康(1)概念:指在身体、智力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心理健康就是在身心和谐的作用下,给个体带来一种主观幸福的体验。
(2)标志: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3、心理卫生(1)定义:通过各种有益的教育和措施,维护和改进的心理以适应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使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保持良好或完美状态二、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1、个体心理健康与发展(1)儿童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合理安排学习;防止不良心理及性格的产生;培养社会适应能力;(2)青春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保护自信心和自尊心;保持情绪稳定;适当的性教育(3)成年早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积极适应社会变化;树立良好的婚恋择偶观(4)成年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加强自我心理保健;顺利度过更年期(5)老年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尽快适应离退休的生活;正确面对疾病和死亡2、群体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1)家庭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沟通;家庭心理咨询;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正确对待子女的发展(2)学校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应该以能够促进所有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目标,为处于潜在危险或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充分的保护性支持和无条件的关注,并以这样的教育氛围,鼓励和应道学生做好应对各种心理健康的挑战和心理问题的准备(3)社区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三、常见心理行为问题(1)概念:影响健康的行为,是对身体、心理、社会各个方面带来健康损害的一类危害行为的统称,又称不健康行为或称为危害健康的行为(2)特点:危害性、稳定性、习得性(3)表现:不良生活方式、致病性行为模式、不良疾病行为、违规行为3、游戏与网络成瘾(1)网络成瘾的概念:指慢性或周期性对网络的生理和生理依恋的现象。
健康管理师第九章心理健康辅导您的姓名: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单选】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包括 [单选题] *A:智力正常B:情绪良好C:人际和谐D:认知评价(正确答案)答案解析:心理健康的标准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与愉快,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适应能力。
2、【单选】心理过程包括 [单选题]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正确答案)E:知觉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答案解析: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过程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
3、【单选】个性心理特征不包括 [单选题] *A:认知(正确答案)B:能力C:气质答案解析: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与个性特征,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
4、【单选】对于心理健康的标准看法,它的基本内涵不包括一下为哪几个方面 [单选题] *A:有正常的智力水平B: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正确答案)C: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D:情绪稳定并保持愉快E:有良好的环境适能力答案解析:心理健康的标准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与愉快,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适应能力。
5、【单选】关于人际沟通含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单选题] *A:人际沟通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B:人际沟通是一种直接的沟通形式C:人际沟通一般由七个要素构成D:人际沟通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个人E:人际沟通通过影视等媒体中介传递信息(正确答案)答案解析:大众沟通通过影视等媒体中介传递信息。
6、【单选】心身疾病通常不包括( ) [单选题] *A:高血压B:冠心病C:肺结核(正确答案)D:糖尿病答案解析:心身疾病是一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主要特点包括:1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表现为躯体症状,有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已知的病理生理过程;3不属于躯体形式障碍。
第九章心理健康第一节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一、心理学基础心理活动包括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部分,心理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行为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特征。
二、心理健康的定义健康至少应包含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三方面。
心理健康的标志: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三、心理卫生的范畴1.从优生学的角度指导婚姻、配偶、受孕等过程,提高个体的心理卫生素质。
2.研究各年龄阶段(如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心理卫生特点与规律,指导各年龄阶段的人们搞好心理卫生。
3.研究各社会群体中的心理卫生问题,使人们在家庭、学校、工作单位、业余团体中能良好的适应环境,搞好人际关系,以便心情舒畅地工作、学习与生活。
4.研究个体主动积极研究心理卫生的机制与措施,指导人们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做情绪调节控制的主任,改正不良行为与性格特征,掌握一至几种身心放松技术,以便随时调节身心平衡,讲究心理卫生。
第二节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一、个体心理健康与发展青春期的心理健康应注意:①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②保护自信心和自尊心;③保持情绪稳定;④适当的性教育。
二、群体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一)家庭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1.沟通2.家庭心理咨询3.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4.正确对待子女的发展(二)学校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应该以能够促进所有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目标,为处干潜在危险或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充分的保护性支持和无条件的关注,并以这样的教育氛围,鼓励和引导学生做好应对各种心理健康的挑战和心理问题的准备。
(三)社区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目前社区心理健康促进针对人群主要涉及儿童、青少年女性、老年群体和有需求的个体。
社区心理健康促进活动面向整个家庭、学校、工作场所和各种社区组织及相应社会文化环境等。
第三节常见心理行为问题一、一般心理问题的界定基本特点:1.具有明显的现实应激事件刺激因素2.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情绪焦虑、紧张、烦恼、恐惧、自责、忧伤、愤怒等,且情绪反应主要针对该事件,对其他不相关的人或事能妥善面对或处置。
第九章心理健康1.心理卫生定义通过各种有益的教育和措施,维护和改进健康的心理以适应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使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都保持良好或完美状态。
2.人类生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划分通常把从怀孕开始到出生为胎儿期,0~3岁为婴儿期,3~6岁为幼儿期,6~12岁为儿童期,12~18岁为青春期,18~35岁为成年早期又称青年期,35~65岁为成年期又称中年期(或壮年期),65岁以后为老年期又称成年晚期。
3.儿童期的心理健康主要关注①合理安排学习②防止不良心理及性格的产生③培养社会适应能力4.青春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①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②保护自信心和自尊心③保持情绪稳定④适当的性教育5.成年早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①积极适应社会变化②树立良好的婚恋择偶观6.成年期(中年期、壮年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①加强自我心理保健②顺利度过更年期7.老年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①尽快适应离退休后的生活②正确面对疾病和死亡8.促进家庭健康健康的方式①沟通②家庭心理咨询③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④正确对待子女的发展9.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区别一般心理问题基本特点:①具有明显的现实应激事件刺激因素,该因素对当事人来说相当意外,难以接受;或者事件的出现具有一定的情境性,令当事人感到紧张不安、恐惧、愤怒等情绪,且反应较强烈;多数人对该刺激尚能承受,对当事人的反应也能理解。
②对突发性的应激事件或一过性事件引发的心理反应一般仅持续数日,不超过1个月;但连续发生的应激事件,或事件连续存在难以脱离或改变,心理反应可以持续长达2~3个月。
情绪反应缓解后常可以恢复到事件发生前状态。
③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情绪焦虑、紧张、烦恼等,且情绪反应主要针对该事件,对其他不相关的人或事能妥善面对或处置。
④即使情绪反应强烈,当事人的职业工作、人际关系等基本保持此前水平,社会活动功能未受到实质性损害。
⑤一般心理问题的个体即使出现冲动行为也有一过性,不会给自身或他人造成严重后果⑥当事人能够保持相对理性的思考,接受发生应激事件的现实⑦应激事件刺激前后当事人的人格和人际关系及行为模式没有改变⑧周围人对当事人在应激事件中的态度和感受多数能够理解严重心理问题的基本特点①由较强烈的现实应激事件引发,该因素对当事人来说相当意外,难以接受;或者事件的出现具有一定的情境性,令当事人在心理上感受到较严重的伤害,出现极度的恐惧、紧张、悲伤,或是强烈的愤怒等,反应强烈,应对不够理性具有失控趋势。
健康管理师《基础知识》9章节测试第九章心理健康单选题(1~20)1.人从事生产劳动的本事,就是() [单选题] *A.需要B.能力(正确答案)C.兴趣D.气质E.信念2.大脑为心理活动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但它本身()自发地形成心理活动的内容 [单选题] *A.也能够B.并不能(正确答案)C.偶尔能D.或许能E.一定能答案解析:大脑为心理活动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但它本身并不能自发地形成心理活动的内容,只有在与客观现实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形成心理活动的内容,推动着心理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因而心理活动依赖于客观现实而存在,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内容的源泉,离开了客观现实,心理活动难以形成和发展。
3. ()是指由于各种心理社会因素引发的内心冲突,导致心理活动的失衡状态 [单选题] *A.心理问题(正确答案)B.一般心理问题C.狭义心理问题D. 广义心理问题E.严重心理问题答案解析:所谓心理问题是指由于各种心理社会因素引发的内心冲突,导致心理活动的失衡状态。
临床上关于心理问题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两种。
4.关注心理卫生开始的时候应为() [单选题] *A.胎儿期(正确答案)B.新生儿期C.婴儿期D.幼儿期E.少年期答案解析:胎儿期指从受孕成胎至出生的这一时期。
胎儿是否能够正常发育,将影响到个体生理、心理的正常发展,个体心理健康的维护,应从胎儿期开始。
5.外讳疾忌医属于下列哪项危险行为() [单选题] *A.不良生活方式B.不良心理行为模式C.不良疾病行为(正确答案)D.危害健康行为E.不良生活习惯答案解析:不良疾病行为是指个体从感知到自身疾病到康复的过程中所表现出非理性康复治疗性行为。
如:不遵医嘱,讳疾忌医,疑病恐病,自暴自弃,求治于迷信活动等6.C型行为模式是与下列哪项疾病关系最密切() [单选题] *A.冠心病B.恶性肿瘤(正确答案)C.糖尿病D.高血压E.心理障碍答案解析: C型行为模式:与某些肿瘤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又称为“肿瘤易发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