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13
水循环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在不同形态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这个过程对地理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水循环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表现在水资源分布与利用、气候变化、地貌形成和生态系统等方面。
本文将围绕这些关系展开讨论。
【引言段】水循环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循环之一,它具有广泛的影响。
在地理环境中,水循环与地形、地势、气候和生物等因素紧密相连,相互作用和彼此影响。
【一、水资源分布与利用】水循环直接关系到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水资源的分布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比如地形的高低、降雨的分布。
在地势较高且降雨充沛的地区,水资源较为丰富,容易供给居民和农业用水。
而在地势较低或干旱地区,水资源则相对匮乏,需要通过引水和储水等方式来调节。
此外,不同地区的水循环速率不同,有的地方水循环迅速,有的地方则较为缓慢,进一步影响着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气候变化】水循环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水能吸收和释放热量,通过蒸发和降水的过程,影响着大气的温度分布和湿度。
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湿度和降水量差异很大,导致了气候的多样性。
例如,赤道地区降雨多,气温高,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而寒带地区降水少,气温低,形成了苔原气候。
水循环还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长期循环不畅可能导致干旱和水灾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
【三、地貌形成】水循环是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
流水的冲击力可以改变地表的形态,形成各种地貌景观,如河谷、峡谷、冲积平原等。
河流在长时间的冲刷侵蚀作用下,形成了许多形态各异的地貌。
此外,水的冻融作用也会对地表产生影响,冰川对地形的改造能力很强。
各种地貌景观在地球上形成了多样性的地貌环境,与水循环的过程密切相关。
【四、生态系统】水循环对生态系统的维持和发展至关重要。
水是生命之源,对于陆地上的生物和植被来说至关重要。
水循环通过供应植物的水分需求,维持了地表的植被覆盖。
植被覆盖的多少又会影响降雨的形成和分布,从而影响着水循环的过程。
同时,水循环还为湿地、河流和海洋等水域生态系统提供了生存和繁衍的条件。
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成分在以太阳能和地球内能为主的各种环境能量的作用下,形成了各种自然地理组成要素。
每一组成要素都按自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着,其中没有一个要素是孤立的。
1.地形、地貌与河流地形决定河流流向、流速。
山区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速快,落差大,平原地区水的流速慢,落差小。
不同的地形条件形成的水系形状不同,如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四川盆地、新疆盆地),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亚洲水系),山前形成扇形(海河)、平行状(横断山区)、树枝状水系(黄土高原),低平平原形成方格状水系(长江下游、珠江下游)等;山谷处常发育河流,山脊为河流分水岭,以此可估算河流的流向和流域面积。
而河流在不同河段塑造的地貌也不同,一般来说,在河流上游流经山区形成“V”型河谷,在山前易形成冲积扇平原,在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地形区。
2.地势、地貌与气温由于大气的直接热源来自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在对流层中一般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C,地势越高,气温越低,山地一般成为低温中心;在夏季,盆地接受太阳辐射易升温,加上盆地比较闭塞,与外界的空气交换少,往往成为高温中心(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的高温中心);同时山地也起到屏障作用,一般来讲,迎风坡降水量多,气温相对较低,背风坡可形成焚风效应,降水相对较少,气温较高(武夷山夏季东坡是迎风坡,冬季东坡则成为背风坡,致使夏季西坡温度高,冬季东坡温度高)。
3.地形与降水山地的迎风坡常形成降水,而背风坡降水很少。
世界降水最多的地区之一乞拉朋齐,我国降水最多的地区是火烧燎,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这里的地形三面高,一面向海洋敞开,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在此被迫抬升,形成丰沛的降水。
又如天山北侧使得从大西洋、北冰洋来的湿润气流抬升,降水较多,由天山北侧向北、向南降水呈递减趋势。
4.气候与河流气候对河流的水文特征有重要影响,如对不同补给的河流,气候对其影响不同。
气温高低直接影响以高山冰雪为主补给的河流(如塔里木河),降水的多少与季节变化会影响以雨水补给为主河流的水量和汛期的长短(如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河流的水量与汛期由南向北呈减小的趋势),同时降水的强度也影响河流的含沙量等。
河流流域开发对环境的地理影响河流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系统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河流流域的开发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
这种开发对环境的地理影响是复杂而广泛的,从水资源的利用到生态系统的破坏,都会对人类社会和生态平衡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河流流域的开发对水资源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河流作为水资源的主要来源,被用于灌溉农田、工业生产以及人类日常生活。
这种开发可以提供大量的水资源,满足人类社会对水的需求。
然而,如果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就会导致严重的水资源匮乏和水质污染问题。
比如,长期过度抽取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甚至引发地质灾害。
此外,不合理的农田灌溉和工业排放也会污染河流水质,对水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河流流域的开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是不可忽视的。
河流流域是许多生物的天然栖息地,生态系统的均衡依赖于各种生物和植被的相互作用。
然而,流域的开发往往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例如,大规模的水库建设和水电站建设可能会淹没大片的湿地和森林,破坏动植物的栖息地。
此外,河流流域的开发还会引发水土流失和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给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影响。
另外,河流流域的开发对地理环境的改变也是显而易见的。
河流是地球表面的重要地貌特征,流域的开发会改变河流的自然形态和地貌特征。
例如,大规模的水调节工程和河道整治会改变河道的水流速度和河道的形态,从而引发水患和河道侵蚀等问题。
此外,河流流域的开发还会导致地下水文条件的改变,影响地下水的循环和水文地质过程,进而影响土壤侵蚀和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尽管河流流域的开发对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的地理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停止对河流流域的开发。
毕竟,人类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是无法回避的。
因此,在河流流域开发中应该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这包括制定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合理规划和使用水资源,减少污染和浪费。
河流水系对地域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引言:河流水系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地理现象,它不仅在地域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生态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河流水系对地域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影响。
1. 河流水系的地域发展作用1.1 运输与交通河流水系提供了良好的运输与交通条件,促进了地域的交流与发展。
河流可以成为重要的运输通道,帮助人们便捷地进行货物输送和人员流动。
一些历史上著名的河流,如长江、尼罗河等,为当地的贸易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2 农业生产河流水系对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为农业提供了水资源,用于灌溉作物。
许多河流水系还带来了肥沃的沉积物,为农田提供了养分。
例如,尼罗河的泥沙沉积,使得埃及的农业能够繁荣发展。
1.3 水文资源利用河流水系还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水文资源。
通过对河水的合理利用,可以促进地区的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
河流水系的存在使得人们可以充分利用河水进行发电、供水等方面的活动,满足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
2. 河流水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1 生物多样性保护河流水系作为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水系中的河流、湖泊等环境条件各异,为各类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条件。
保护河流水系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2.2 水质保护河流水系的水质对于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河流水系的污染会对水质造成严重威胁,危害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
因此,保护河流水系的水质,减少水污染,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关键。
2.3 水资源平衡河流水系在自然界中起着调节水资源的作用。
它们可以储存水量,调节水流量,并为地域的水资源平衡发挥重要作用。
保护河流水系,不仅能够维护生态平衡,也有利于保护地下水资源。
结论:河流水系对地域发展和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它促进了地域的交通、农业和水文资源的发展,同时也维护着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质和水资源平衡。
因此,保护和利用河流水系,是地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
河流系统的地理特征与功能河流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水系之一,它们扮演着连接山脉和海洋的纽带,为人类和动植物提供了宝贵的水源和生态环境。
河流系统的地理特征和功能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河流系统的地理特征。
河流源于山脉或高地的溪泉、冰川和湖泊等水源,逐渐向低洼地带流淌。
它们的形态各异,有陡峭的冲刷河、弯曲的弧形河、交叉蜿蜒的河和宽广平缓的漫滩河等。
同时,河流还具有流速、流量和水位等变化,这是由于地势、降水量和支流的加入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河流系统的功能也是多样的。
首先,河流为人类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
人类社会需要水进行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而河流通过蓄水、调节和输送等功能,满足了这种需求。
此外,河流也是沿岸城市和乡村地区的主要供水来源,为人们提供洗涤、饮水和灌溉的水源。
此外,河流还能为发电厂提供水力发电所需的水源,为能源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河流系统还具有促进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
它们提供了多样的生态环境,包括河道、湿地和水生植被等多个生态系统。
这些生态系统为生物提供了繁衍生息的场所,同时也为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河流的径流和水位变化,为鱼类、鸟类和其他沿岸动物提供了繁殖和迁徙的条件。
此外,河流还通过物理和化学方式,调节和净化水质,为生态系统提供了稳定性。
除了以上功能,河流系统还影响着整个气候系统。
河流通过蒸发、蒸腾和降水等作用,参与了水循环过程,调节了地球的水汽和能量平衡。
河流的水汽蒸发和降水,能够改变地表的湿度和温度,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分布和季节变化。
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河流对气候的影响更为显著,它们通过冷却和降水,为当地提供了宜人的气候环境。
总的来说,河流系统的地理特征和功能是多种多样的。
它们为人类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同时也对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和保护河流系统的地理特征和功能是我们保护自然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合理的利用,我们能够充分发挥河流系统的潜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目标。
河流径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河流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水系统之一,其径流对地理环境产生着广泛的影响。
从湿地生态系统到土地农业,从水文循环到地貌形成,河流径流起着中枢性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河流径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涵盖水资源管理、人类活动、生物多样性和地岩石圈的角度。
首先,河流径流对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影响。
河流作为地球上淡水资源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城市和农村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的重要供给渠道。
河流的径流量决定了水资源的可利用性。
因此,及时、有效地监测和管理河流径流是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通过使用水文学技术、监测仪器和数学模型,科学家和水利部门能够根据径流量来预测水资源的可利用性,并制定相应的水资源管理策略。
其次,人类活动对河流径流产生直接的影响。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人类对河流的开发和利用日益增加。
修建水坝和水利工程可以调节河流的径流,提供洪灾控制、灌溉和发电等服务。
然而,水坝修建和水利工程的过度利用也会干扰河流的自然水文循环,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和物种灭绝。
因此,平衡人类对河流的需求与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是保持地理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考量。
此外,河流径流对维持生物多样性也至关重要。
河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为许多物种提供了生存和繁衍的栖息地。
径流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河流内的生物多样性。
河流水位的上涨和下降可能改变河流的深度、流速和水质,从而影响其中的鱼类、两栖动物和昆虫等生物种群数量和结构。
维护河流水体的质量和连通性,以及保护河岸带的植被和湿地,对保持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丰富至关重要。
最后,河流的径流对地岩石圈也有着显著的影响。
长期以来,河流的侵蚀作用是地貌演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携带着溶解物质和沉积物的河流在流经地表时,会剥蚀周围的土壤和岩石,导致地表地貌的改变。
河流还可以通过切割山脉和淤积平原的方式,形成壮丽的河谷和河口地形。
径流的变化和季节性由此影响河流对地形的侵蚀和沉积过程。
河流地貌与地理环境演变河流是地球上最为常见的自然地貌之一,它们是地球表面的动脉,承载着水资源和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
河流地貌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演变密切相关,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塑造着我们的地球。
一、河流地貌的形成河流地貌的形成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地质构造和水力作用。
地质构造是指地球内部的构造活动,如地壳运动、断裂和抬升等。
这些活动会导致地表的起伏不平,形成山脉、高原和盆地等地形。
水力作用是指水的流动对地表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水流冲刷地表,形成河道和河谷,同时也会将携带的泥沙沉积在河床两侧,形成河滩和洪积平原。
二、河流地貌的类型根据地貌形态和水系特征,河流地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山地河流:这种类型的河流主要分布在山脉地区,水流湍急,河床陡峭。
山地河流的水量较大,常常形成瀑布和急流,给人一种壮丽的景观。
山地河流的河谷通常很狭窄,两侧的山峰陡峭,形成了峡谷地貌。
2. 平原河流:这种类型的河流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水流平缓,河床平坦。
平原河流的水量较小,常常形成弯曲的河道和河滩。
平原河流的河谷通常较宽,两侧的土地平坦,形成了平原地貌。
3. 河口河流:这种类型的河流主要分布在河口地区,水流汇入海洋。
河口河流的水量较大,常常形成三角洲和河口湾。
河口河流的河谷通常较宽,两侧的土地低洼,形成了河口地貌。
三、地理环境对河流地貌的影响地理环境对河流地貌的形成和演变起着重要的作用。
气候是地理环境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气候的变化会导致降雨量和蒸发量的变化,进而影响河流的水量和流速。
在干旱地区,河流的水量减少,河道可能变得干涸;而在多雨地区,河流的水量增加,可能导致洪水灾害。
此外,气候的变化还会影响河流的冰川和冻土融化,进而改变河流的水量和水质。
地形也是地理环境中的重要因素。
地形的起伏和坡度会影响河流的流速和侵蚀力。
在山地地区,河流的水流湍急,侵蚀力较大,容易形成峡谷和瀑布;而在平原地区,河流的水流平缓,侵蚀力较小,容易形成平原和河滩。
河流与水体的地理特征与环境保护河流与水体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们在地理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河流是地球上的血管,它们承载着水的流动,为生物提供了生存的环境。
水体则是地球上最广泛的自然资源,覆盖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区域。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干预,河流与水体正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河流的地理特征。
河流是由多个水流汇集而成的,它们在地表形成了一个网络。
河流有源头、中游和下游三个部分。
源头是河流的起点,通常位于山脉或高地的地方,水源主要来自于雨水或融雪。
中游是河流的中间部分,水流量逐渐增加。
下游是河流的终点,通常流入海洋或湖泊。
河流的长度和水流速度会随着地形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水体是地球上最广泛的自然资源之一,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和地下水等。
海洋是地球表面上最大的水体,覆盖了约70%的地球表面。
湖泊是由河流、地下水或降雨形成的,通常位于陆地上。
河流是连接湖泊和海洋的重要通道,它们承载着水的流动和物质的运输。
地下水是地球表面下方的水体,它们储存了大量的水资源。
然而,河流与水体正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首先,水污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工业废水、农业排放和生活污水都会污染河流和水体。
这些污染物会破坏水质,对生物造成伤害。
其次,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也是一个问题。
由于人类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一些地区的河流和水体已经出现了干涸的情况。
此外,气候变化也对河流和水体造成了影响。
全球变暖导致了冰川融化,导致河流水位上升和洪水的发生。
为了保护河流和水体,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水污染的防治。
政府应该加大对工业和农业的监管力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同时,人们也应该提高环保意识,减少生活污水的排放。
其次,我们应该合理利用水资源。
政府应该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政策,鼓励人们节约用水。
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对气候变化的应对。
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全球变暖的速度,减少对河流和水体的影响。
总之,河流与水体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
河流水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河流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水系之一,它们在地理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河流的形成和发展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而河流又通过水的运动和侵蚀作用,影响着地理环境的演变。
本文将探讨河流水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首先,河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河流的形成与地表的地形、地质构造、气候等因素有关。
例如,山地地区由于地势陡峭,降水较多,形成了众多的河流。
而平原地区则由于地势平坦,降水较少,河流相对较少。
此外,地质构造也对河流的形成产生影响。
例如,断裂带的存在会导致地表的断裂,形成河流。
因此,河流的形成是地理环境中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次,河流通过水的运动和侵蚀作用,影响着地理环境的演变。
河流的水流不断地冲刷地表,将沉积物带走,形成河谷。
河流还通过冲刷作用,改变地表的地貌。
例如,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它的水流冲刷着沿岸的土地,形成了壮丽的三峡地貌。
此外,河流的水流还能够改变地下水位,影响着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另外,河流水系也为地理环境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
河流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
河流的水被用于灌溉农田、供应城市的生活用水、发电等。
例如,尼罗河是非洲最长的河流,它为埃及提供了宝贵的灌溉水资源,支撑着埃及的农业生产。
河流水系的存在和发展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此外,河流还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河流的水流为沿岸的植被提供了水源,维持着河岸带的生态系统的平衡。
河流水系的存在还为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例如,亚马逊河是世界上最大的河流,它的水流为亚马逊雨林提供了水源,维持着世界上最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总之,河流水系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
河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密不可分,而河流通过水的运动和侵蚀作用,影响着地理环境的演变。
河流水系为地理环境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同时也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河流水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点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习目标】1.能说出自然地理环境的因素,并能结合实例,描述出各因素的相互转化以及不同因素对环境的作用。
2.能通过实例说出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新功能。
3.结合具体区域实例,能说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会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学习内容】整体性的表现也可归纳如下:一、地形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1.地形对气候影响地形不仅影响宏观气候,也影响局部小气候。
(1)地形对宏观气候的影响表现在五个方面:①形成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区。
如青藏高原、天山山脉由于海拔高,形成了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区。
②导致非地带性气候区形成的原因之一。
如位于赤道地区的东非高原本应该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但是由于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气流对流运动减弱,从而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本应该是热带草原气候,但是由于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加上沿海暖流增温增湿作用,最终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如下图所示。
③雨影效应。
如南美洲地处安第斯山脉背风坡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干旱环境的形成。
如下图所示。
④影响大气环流。
如北美西部南北向的落基山脉阻挡了西风深入;北美中央大平原贯穿南北利于冷空气南下和暖空气北上;而中国东西向的阴山、秦岭、南岭等对冬季风的阻挡明显。
⑤在干旱地区山地易形成“雨极”。
如我国祁连山、天山降水多于周围地区,是西北地区的“雨极”。
(2)地形对局部小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影响局部气温。
海拔影响气温,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山体的坡向影响气温,一般而言,同一海拔,山体阳坡气温高于阴坡;同一海拔,迎风坡气温低于背风坡(焚风效应)。
河谷地形影响气温,一般而言,河谷地形水汽较多且不利于散热,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气温。
②影响局部降水(地形雨)。
就同一山体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先增加后递减,降水最多的地方在山腰;山体的迎风坡降水远远大于背风坡。
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河流是流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一、自然环境对河流的作用河流流域内的气候,特别是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对河流的流量、水位变化、冰情等影响很大。
土质和植被的状况又影响河流的含沙量。
一条河流的水文特征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例如河流的含沙量,既受土质状况、植被覆盖情况的影响,又受气候因素的影响;降水强度不同,冲刷侵蚀的能力就不同,因此在土质植被状况相同的情况下,暴雨中心区域的河段含沙量就相应较大。
气候对河流的影响在诸要素中,气候起主导作用。
例如,降水的形式、总量、强度、过程及其空间分布,对河川径流的形成和变化有着直接的影响;而蒸发的强弱又制约着降水转变为径流量的多少。
上述降水和蒸发又与气温、大气温度和风等因素有关。
因此,这些因素实际上对河川径流起着间接的作用。
通常.气温湿润地区大气降水多.河网密集,径流充沛;而气候干燥地区降水少,河网稀疏.蒸发强烈,径流贫乏。
这说明气候状况严格制约着河流的发育和地理分布。
因此,有些学者认为.河流是气候的产物。
我国多数河流,特别是东部季风区的河流,补给水源主要靠雨水。
降水地区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规律,影响到我国的河网密度也具有由东南向西北减少的规律。
由于降水有季节分配不均衡、年际变化大的特点,影响到河流年内及年际的径流量变化大。
我国的大河多为东西流向,而锋面雨带的推移也具有纬向方向延伸的特点,使河流易形成全流域同时进入汛期。
西部干旱地区内流河的补给水源主要靠永久冰雪融水,气温高低直接影响到径流量的大小。
北方河流的补给水源中有季节性冰雪融水,河流一般有春汛。
河流冰封时间的长短也由气温决定,在由低纬向高纬流向的河段,由于气温的变化,还会出现凌汛。
(1)降水对河流的影响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的大小受雨量多少的影响,河流径流量的变化受降水量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的影响。
如:热带雨林气候区的河流,亚马孙河、刚果河,因降水量大而且分配均匀,河流的径流量大,而且季节变化小;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河流,莱茵河、泰晤士河等,因降水量较少,河流径流量较少,因降水的时间分配均匀,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也小;夏雨型气候类型区的河流,如温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带季风气候区、热带草原气候区,因降水量季节变化大,集中在夏季,使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夏季形成汛期、洪水期,冬季为枯水期;冬雨型的气候类型区,即地中海气候区,因降水季节变化大,集中在冬季,使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夏季为枯水期,冬季为汛期。
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河流是流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在诸要素中,气候起主导作用。
例如,降水的形式、总量、强度、过程及其空间分布,对河川径流的形成和变化有着直接的影响;而蒸发的强弱又制约着降水转变为径流量的多少。
上述降水和蒸发又与气温、大气温度和风等因素有关。
因此,这些因素实际上对河川径流起着间接的作用。
通常.气温湿润地区大气降水多.河网密集,径流充沛;而气候干燥地区降水少,河网稀疏.蒸发强烈,径流贫乏。
这说明气候状况严格制约着河流的发育和地理分布。
因此,有些学者认为.河流是气候的产物。
此外.其他自然地理要素,诸如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湖泊、沼泽等下垫面状况也对河川径流施加影响,使大气降水产生再分配。
反过来,河流对自然地理环境也有多方面的影响。
河流是陆地水的全体.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水分循环中一个重要环节.尤其外流河是实现海陆·之间水分循环的重要纽带。
通过水分循环.全球水量达到平衡状态.使物质和能量得以交换.全球自然环境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系。
河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世界古代文明.还是当今地区经济的发展多与河流有密切关系。
因为它不仅提供人类所需要的淡水资源,而且还提供灌溉、航运、发电之利。
当然。
洪水泛滥也给人类带来生命财产的损失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河流会影响周围环境,同时周围环境也会影响到河流的河流会侵蚀岩石,增加周围空气湿度,影响空气质量,灌溉作物,影响生物;环境会影响水质,山体会影响河流走向。
河流作为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他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之间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一、河流与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一)河流与岩石图的相互作用1.河流对岩石圈的作用(1)河流侵蚀地貌l 河流上游段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v型谷、峡谷地貌,河流溯源侵蚀,加之岩层有软硬差别,常形成陡崖和瀑布景观。
l 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使河面展宽。
l 在可溶性岩石广泛分布区,受河流的溶蚀作用形成地下喀斯特地貌(如地下暗河、溶洞等)和地表喀斯特地貌(如石林、峰林、峰丛、孤峰、溶蚀洼地等)。
(2)河流堆积地貌在河流出山口处河面变宽,流速变缓,其携带的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河段,泥沙沉积形成冲积平原、江心洲、地上河,在河流的入海口处形成河口三角洲。
(3)对岸河流作地貌的差异l 因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河流两岸又存在区别,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在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左,故使北半球河流右岸遭侵蚀,南半球河流左岸遭侵蚀,遭侵蚀的河岸河床坡度大;而对岸,即北半球河流的左岸,南半球河流的右岸,以沉积作用为主,河床坡度较缓,易形成浅滩。
l 在河流的中下游河段,河道多弯曲,在河流拐弯处,凹岸因河水流速快而被侵蚀,坡度较陡;凸岸因河水流速较缓慢泥沙沉积,形成浅滩河床。
2.岩石圈对河流的影响岩石圈在地表表现为不同的地形地貌,不同的地形地貌影响了河流的水系特征,即河流的源地、流向、河流长度、水系归属和水系形态(如树枝状、扇形等)、流域面积、水力资源、河道宽窄曲直、河网密度、支流的发育程度等。
因为河流水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所以,河流的水系特征取决于地形类型及其范围、地势的高低。
(二)河流与气候1、气候对河流的影响(1)降水对河流的影响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的大小受雨量多少的影响,河流径流量的变化受降水量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的影响。
如:热带雨林气候区的河流,亚马孙河、刚果河,因降水量大而且分配均匀,河流的径流量大,而且季节变化小;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河流,莱茵河、泰晤士河等,因降水量较少,河流径流量较少,因降水的时间分配均匀,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也小;夏雨型气候类型区的河流,如温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带季风气候区、热带草原气候区,因降水量季节变化大,集中在夏季,使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夏季形成汛期、洪水期,冬季为枯水期;冬雨型的气候类型区,即地中海气候区,因降水季节变化大,集中在冬季,使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夏季为枯水期,冬季为汛期。
降水强度的大小,影响雨水对地面的侵蚀强度,从而影响河流的含沙量,当降水强度的大时,雨水对地面的侵蚀强度大,使河流的含沙量变大。
(2)气温对河流的影响l 影响补给时间: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塔里木河,在气温低于0°C时,因冰雪不会融化补给河流,河流会出现断流现象;气温高于0°C时,高山冰雪开始融化补给河流。
在夏季气温高时形成汛期。
再如我国东北地区,因冬季气温低于0°C,积雪不能融化补给河流,春季气温回升到0°C以上时,积雪开始融化补给河流,形成春汛l 影响结冰期和凌讯:有些地区,在有些时段月均温低于0°C,河流出现结冰形象,结冰期的长短与气温低于0°C 时间长短成正相关,如我国北方的河流,冬季都有结冰期,东北地区的河流结冰期比华北地区长。
有结冰期的河流,若河流流向高纬度地区,就会出现凌汛现象,如黄河的上游和下游河段、松花江等。
l 对河流径流量的影响:当气温高,尤其风力强劲时,河流水的蒸发量大,河流的径流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现象。
2、河流对气候的影响l 影响沿河地区的降水:因河水蒸发使大气中水汽增加,湿度增大,云量、降水量增多。
l 影响沿河地区的光照和气温:在白天,大气中水汽和云量的增加,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气温偏低;在夜晚,因大气的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增强,气温偏高,从而导致气温日较差变小。
(三)河流与其它水体1、河流与湖泊(1)补给关系:一是湖泊在河流的源头,湖泊水成为河流的补给水源。
如长白山的白头山天池在松花江的源头,补给松花江。
二是湖泊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在汛期,河流水补给湖泊水,枯水期湖泊水补给河流水,故二者有互相补给的关系。
又因湖泊对河流有蓄洪补枯的作用,所以说湖泊对河流有调节作用,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鄱阳湖和洞庭湖。
(2)河流影响湖泊的性质:有些湖泊的湖水主要由注入其中的河流补给,而部分湖水通常由另一条河流输走,因河流输出湖水的同时,也输出了盐分,形成淡水湖;分布在内陆干旱地区的湖泊其补给水源是河流,而没有向海的出口,水体在这些湖中停滞并蒸发,河流带来的无机盐便积累起来并达到饱和状态,形成咸水湖。
2、河流与地下水l 有的地区,在汛期时,河流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河流水补给地下水;在枯水期时,地下水位高于河流水位,地下水补给河流水,因此,二者有互相补给的关系。
l 有的地区,因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河流水位总是高于地下水位,故该地区总是河流水补给地下水,如黄河的下游河段。
l 有的地区,地下水出露成泉,泉水补给河流水,如济南趵突泉和黑虎泉等泉水汇入小清河。
3、河流与冰川高山、高原地区的冰川积雪,在气温高于0°C时融化并且补给河流,冰川积雪量的多少会影响到补给河流水量的多少。
4、河流与海洋河流水汇入海洋,使河口附近海域的盐度变小,如亚马孙河河口海域,因汇入大量河水,河水盐度很低,有“河海”之称。
有的地区的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汛期时,使河口附近的盐度降低,枯水期时,盐度升高,更有甚者,因枯水期河流入海水量少,以至于涨潮时海水倒灌入河,形成咸潮,使河口处河水盐度变大,水质下降。
(四)河流与生物1、河流对生物的影响l 水是生命之源,尤其在气候干燥的地区,水的分布直接影响着生物的分布,如流经沙漠地区的河流,使沙漠中形成一条绿色长廊,像尼罗河谷地、塔里木河沿岸的绿洲等。
l 在急流河段,植被稀少,因为强劲的水流使得植物不能在两岸扎根生长,这也是为什么那里除鳟鱼和鲑鱼外,很少有鱼的原因。
l 在河流中下游地区,因地面较平坦,流速变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发生沉积,形成冲积层,植被大量生长,尤其沿河的两岸,植被更加茂密。
l 河口是河流入海的地方,只有能承受咸、淡水混合环境的生物,如鳗鱼,才能生存。
河流沿岸或河口的沼泽中,植被丛生并栖居着水陆两栖动物。
l 河流从陆地流向海洋,把陆地上的营养盐类物质带入海洋,使海洋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鱼类的饵料丰富,故在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丰富。
l 有些海洋鱼类生在河流,长在海洋,鱼群需要洄游到河流中产卵,如果河流径流量减少,出现断流现象,就会危及这些鱼类的生存。
2、生物对河流的影响因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作用,所以,植被覆盖率的大小直接影响河流的一些水文特征。
在河源处,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故我国在三江源地区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以保证源头处的水量供应。
因植被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故河流流域内植被覆盖率的大小会影响流域内的气候,从而影响河流径流量的大小及其变化。
因植被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所以,植被覆盖率的大小会影响到河流的含沙量,植被覆盖率的越高,含沙量越少。
二、河流与人类活动1、河流影响人类活动自古河流沿岸就是人口稠密,城市繁多的地方。
原因在于河流有提供水源和航运的功能,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形成地,最早形成城市的地方等,因为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河流沉积形成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农业生产发达,交通便利,所以说河流影响了人口的分布,农业生产的发布和发展,城市的形成发展和分布。
现代工业生产中,有些工业部门需要大量的水源,同时工业生产所需要的大量原料的输入和工业产品的输出,也需要廉价的水运条件,所以有些工业部门需要接近河流。
有些旅游景观沿河分布,如黄河壶口瀑布、长江三峡、钱塘江大潮、松花江沿岸的雾凇等等,沿河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由此可见,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上,河流发挥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人类活动影响河流然而人类在利用河流的同时,也往往因认识不足而破坏河流,给人类带来灾难。
如黄河径流量本来就少,又由于人们大量使用黄河水,造成黄河下游断流,人民生产生活用水困难,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
又如阿姆河和锡尔河沿岸人们过度引水灌溉,使注入咸海的水量减少,咸海萎缩,气候变得干燥,湖底盐碱成分析出,在风的作用下形成白色风暴。
再如,由于山地丘陵地区的人们滥砍滥发,使山区植被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加剧,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增加,阻塞河道,进而形成洪涝灾害,疫病蔓延等次生灾害。
灾害频发危机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阻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总而言之,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作为地理环境的一部分要充分认识环境,科学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使环境不断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这是每个公民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应该具备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