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粤沪版)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2)
- 格式:pptx
- 大小:257.33 KB
- 文档页数:5
4.3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固体和液体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2)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3)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4)理解晶体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过程与方法】(1)通过熔化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2)通过两个实验数据、图像比较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3)能利用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等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应价值观】(1)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感知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熔化过程中现象的观察及结果分析。
【难点】冰和松香的熔化实验。
课时安排1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一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液态和固态相互转化的例子,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在生活中发现过哪些固态和液态相互变化的现象?(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老师也可补充)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固体变成液体、液体变成固体的情况。
导语二演示实验:将蜡烛点燃后倾斜一个角度,让烛油滴进一个空火柴盒。
提问:你所观察到现象说明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蜡烛熔化了。
(又凝固了)师:可见固态的蜡烛和液态的烛油可以相互的转变。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固体变成液体、液体变成固体的情况。
导语三生活事例引入: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儿变成了水,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两种状态之间变化。
物质在固、液之间变化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熔化和凝固【交流讨论】举出生活中哪些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哪些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点拨】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等等,这些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工厂的铸造车间里,工人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4.3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作为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4.3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的编写者,我在设计这节课时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熔化和凝固的基本概念,以及这两种状态变化的特点。
同时,我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 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及特点;2. 学会使用温度计和计时器进行实验;3. 能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在教学难点和重点方面,我认为熔化和凝固的物理原理是重点,而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和准确记录实验数据是难点。
我会以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例如“冰棍熔化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熔化的概念。
然后,我会向学生介绍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并通过示例解释这两种状态变化的特点。
接着,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实验。
实验分为两组,一组是熔化实验,另一组是凝固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使用温度计和计时器,记录铁块或冰块从熔化或凝固开始到结束的温度变化和时间。
在活动重难点方面,我认为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和准确记录实验数据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熔化和凝固的基本概念,以及这两种状态变化的特点,并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4.3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掌握熔化和凝固的基本概念以及这两种状态变化的特点。
学生需要学会使用温度计和计时器进行实验,并能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和准确记录实验数据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对于这些重点细节,我想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掌握熔化和凝固的基本概念以及这两种状态变化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在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实际观察和测量温度变化来深入理解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例如,当冰块加热时,学生可以看到冰逐渐融化成水,同时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也在逐渐上升。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4.3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物质在升高温度时的熔化和在降低温度时的凝固的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及其实验观察。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和材料:试管、水浴、盛水容器、蜡烛、冰块、铁块等。
2.教学PPT:准备一份内容详细且图文并茂的教学PPT。
3.教辅资料:备一些相关实验过程图、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的解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约5分钟)老师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问引入本课的话题。
•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熔化和凝固吗?有什么例子可以举出来?学生可能会提到融化冰块、熔化蜡烛等例子。
2. 实验引入(约10分钟)•老师:通过一组简单的实验来观察物质在升温和降温过程中的变化。
首先,我们来做一个熔化实验。
老师将一根蜡烛点燃,并将试管倒立插入水中,保持试管底部不接触水,等待蜡烛熔化。
•老师:观察一下,蜡烛变成了液体,这就是熔化的过程。
蜡烛的固体变成了液体。
接着,将试管取出,放入水中迅速冷却。
•老师:现在,试管中的蜡烛又恢复成了固体,这就是凝固的过程。
蜡烛的液体变成了固体。
通过实验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3. 实验设计(约15分钟)•老师:现在,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如何利用我们身边的材料和器材来设计一个能观察熔化和凝固过程的实验。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设计。
•学生:我们可以用冰块和铁块来进行实验。
首先将冰块放入一个盛水容器中,放入水浴中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然后,将铁块放入冷水中,观察铁块的变化。
4. 实验操作和观察(约20分钟)学生按照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
5. 实验数据分析和总结(约15分钟)•老师:同学们,你们观察和记录到了什么现象和数据呢?学生逐组汇报实验数据。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各种物体的熔化和凝固现象,比如冰化成了水、蜡烛融化后凝固成烛蜡等等。
那么什么是熔化和凝固呢?它们有哪些特点呢?本文将通过数据采集、实验探究等方式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
熔化和凝固的定义熔化和凝固是物质的相变现象,当物质受到一定的条件变化时,原来的物态状态会发生改变。
其中,熔化是指物质从固态向液态转变的过程,凝固是指液态物质变为固态的过程。
熔化和凝固的特点熔化我们首先来探究一下熔化的特点:1.熔化是吸热过程,需要一定的能量来完成。
这是因为在熔化过程中,原本密排有序的固态分子结构被打乱,进而变为无规则排列的液态分子结构,因此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
2.熔化是温度不变的过程。
通常情况下,熔化过程发生时,温度保持不变,直到所有物质均已熔化为止。
这是因为在一定温度下,固态和液态之间处于平衡状态,熔化过程中所吸收的热量用于打乱固态分子结构,而不是用于升高温度。
3.熔化和凝固的温度一致。
固态和液态之间的平衡状态在一定温度下达成,这个温度就是物质的熔点。
当加热物质温度达到熔点时,熔化发生;反之,当物质温度降至熔点时,固态分子结构逐渐形成,凝固现象出现。
凝固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凝固的特点:1.凝固是放热过程,释放一定量的能量。
这是因为在凝固过程中,原有的无规则排列的液态分子结构重新排列,变为密排有序的固态分子结构,从而释放出能量。
2.凝固是温度不变的过程。
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直到所有物质均已凝固为止。
同样是因为凝固过程所释放的能量用于重组分子结构,而不是用于升高温度。
3.凝固和熔化的温度一致。
同样的,固态和液态之间的平衡状态在一定温度下达成,这个温度就是物质的熔点。
当降温至熔点时,液态分子结构逐渐重组成为固态分子结构,凝固现象出现。
实验探究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以观察熔化和凝固现象:1.实验材料:一个冰块、一个装有水的密闭容器、一个温度计、一个夹子。
2.实验过程:•将温度计浸入容器中,并用夹子固定。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教学目标】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教学重点】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物态变化和吸热放热过程【教学器材】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冰块、松香、水、火柴。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教师:我们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
当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所以物质状态的变化也属于热现象。
二、进行新课1.熔化和凝固教师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学生回答)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等等,这些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学生回答)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工厂的铸造车间里,工人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
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刚才我们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冰是凝固。
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工件是凝固。
除此之外,蜡、松香、沥青、玻璃等物质也能熔化和凝固。
2.实验:观察冰块的熔化。
(1)讲述实验的做法将搅拌器和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试管里的冰块粉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接触试管壁和底,要埋在冰块中。
把试管放在大烧杯的水中,将烧杯放在铁架台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
待水温升至30℃以上时,用搅拌器不停地搅动,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冰块的温度,并观察冰块的状态。
最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冰块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2)注意事项实验中,搅动必须不停地进行,以保证冰块受热均匀。
(3)待熔化过程完成后继续加热。
3.冰块的熔化曲线的分析(教师画出熔化曲线,请该组同学画在黑板上,图①)教师:大致形状如图所示。
我们将这一曲线分为AB、BC和CD三段,请同学们结合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AB段。
在这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冰块是什么状态?温度怎样变化?(答:AB段所对应的时间内冰块是固态,温度升高)(2)在曲线上的哪一点冰块开始熔化?(答:B点)(3)在BC段对应的时间内,冰块的状态如何?温度是否变化?这段时间是否对冰块加热?(答:BC段所对应的时间内冰块的状态是固态和液态共存。
课题§4.3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熔化和凝固现象。
2.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的区别。
3.知道熔化、凝固的应用。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图像分析问题的能力。
5.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物理研究活动中来,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观察固体的熔化现象
难点: 晶体熔化时吸热而温度不变
三、教学方法及教学辅助手段
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实验探究和多媒体辅助。
、奔腾万里的滔滔大江,你可曾想到过,
消融后的点点水滴。
演示:干冰制冷是水结冰、加热使冰
体,接着又由固体变成
过程。
尽管不断吸
非晶体
精品【初中试题课件】
精品【初中试题课件】
⑵继续吸热
冷冻食品保鲜
高热病人利用冰袋降温
将固体工业原料制成生活、生产所需成品:
把塑料颗粒做成塑料盆
学生观察生活,举一些铁
即有固定的
的凝固温
凝固时
五、板书设计
熔化:特点:
凝固:特点:
晶体:
非晶体:
应用:
六、教学反思
1.
2.
精品【初中试题课件】。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 4.3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导说课稿引言大家好,今天我们要来探究一下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现象,比如冰块融化成水、蜡烛燃烧后冷却凝固等等。
那么,为什么物质会熔化和凝固呢?这和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有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会一起探索这个问题,并了解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开始这个探索之旅吧!一、熔化的特点1. 定义熔化是指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当物质受到热能的作用时,其内部结构会发生变化,分子之间的距离会增大,从而使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
2. 温度变化在物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会保持不变。
这是因为在熔化过程中,物质所吸收的热量主要用于分子之间的相互滑动,而不是增加分子的动能,因此温度不发生变化。
3. 熔化点每种物质都有其特定的熔化点,是指在这个温度下,物质开始熔化。
不同物质的熔化点是不同的,比如冰的熔化点为0°C,铁的熔化点为1535°C。
熔化点可以用来鉴别物质的纯净度,通常纯净度高的物质的熔化点比杂质多的物质要高。
4. 熔化热熔化热是指在单位质量物质熔化的过程中吸收的热量。
不同物质的熔化热也是不同的,有些物质熔化热较大,有些则较小。
例如,水的熔化热为334J/g,而铅的熔化热为24J/g。
熔化热可以用来衡量物质的热稳定性和熔化能力。
二、凝固的特点1. 定义凝固是指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当物质受到冷却等因素的作用时,分子会减少相互滑动的能力,从而使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
2. 温度变化在物质凝固的过程中,温度会保持不变。
这是因为在凝固过程中,物质所释放的热量主要用于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而不是增加分子的动能,因此温度不发生变化。
3. 凝固点每种物质都有其特定的凝固点,是指在这个温度下,物质开始凝固。
凝固点和熔化点一样,不同物质的凝固点也是不同的。
4. 凝固热凝固热是指在单位质量物质凝固的过程中释放的热量。
沪粤版4.3《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南昌二十四中学刘献沛教材内容:4.3 《探究物质的密度》沪粤版新教材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节(需要二个课时)教材分析:本实验是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应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实验应当测量的物理量以及选择的仪器,并进而明确实验的原理。
本节实验能力的培养重点应放在实验设计能力上,因而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实验所选择的仪器以及实验要测定的对象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自己设计实验表格,并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学情分析:本节实验所需仪器设备较多,应通过本节课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工作习惯,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目标:1. 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环节,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分析和论证、评价与反思、合作与交流。
2. 会应用“比值”的方法探究物质的性质,建立密度的概念,认识密度公式和单位的由来。
3. 学会查物质的密度表,并能说出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
4. 会测量一些物质的密度。
5. 会应用物质的密度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理念:这是一个测定性实验,通过这一实验应使学生明确实验原理,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根据给定的仪器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进行表格设计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测量和应用教学难点:密度的概念、测量和应用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新授一. 密度概念的引入我们这个世界就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
如:空气、水、泥土、石头、铁、铜等等。
每种物质又都有自己的特性。
如:空气是气体,水是液体,泥土是软的,石头是硬的,金属有光泽,非金属无光泽等等。
形状、颜色、软硬、气味等这些就是物质的特性,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性来鉴别物质。
我们可以根据它的气味鉴别它是水还是酒精,可以根据它们的颜色及锈迹,鉴定是铜还是铁。
如果我们桌上放的这两个物体,外面涂有同样的颜色,我们要怎样判断它们是什么物质呢?我们鉴别物质,有很多时候,仅靠气味、颜色、软硬、形状等特性是不够的,那么物质是否还有其它特性呢?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些实验:a. 将涂有同种颜色、同体积的两物体放在托盘天平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平失去平衡.b. 取同体积的水和酒精倒入质量相等的两个空烧杯中,然后分别放到天平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平也失去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