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监控量测观测标埋设要求(仅供参考)
- 格式:doc
- 大小:537.50 KB
- 文档页数:6
隧道现场监控量测工艺标准FHEC-SD-10-20071.适用范围适用于采用复合式衬砌的隧道。
现场监控量测是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掌握围岩在开挖过程中的动态和支护体系的稳定状态进行预测并据此确定相应的施工措施,以确保围岩结构的稳定。
2.主要应用标准和规范2.0.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 042-94)。
2.0.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
2.0.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铁路隧道施工规范》(TB 10204-2002)。
3.施工准备3.1 根据隧道的围岩条件,支护类型和参数,施工方法以及所确定的量测目的,编制量测计划。
量测计划的内容应包括:现场量测的主要手段,量测仪表和工具及其选用,量测项目及方法的确定;施测部位和测点布置人员组织;测试方案和实施计划的测定;量测数据处理与应用,量测管理等。
监控量测应符合设计要求。
隧道现场量测项目及量测方法现表所列。
隧道现场监控量测项目及量测方法注:上表中1,2,3,11项为必测项目,其余为选测项目。
3.1.2 对专职量测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要求量测人员持证上岗,确保现场量测,数据处理等工作的顺利进行。
3.1.3 检查仪表设备是否完好,如发现问题及时修理或更换。
3.2机具准备3.2.1 单点或多点锚头和传递杆,配以机械式百分表或电测位移计(如滑阴式,电感式,差动变压器式等形式的位移计)3.2.2 单点或多点锚头和传达室递钢丝,配以机械式百分表,挠度计或电测位移计。
3.2.3 各种类型的收敛计,应考虑到既简易可靠,又具有规定的精度,便于撑握使用和具有长期稳定的性能,3.2.4 精密水准仪,精密水准尺和挂钩式钢尺。
3.2.5 地质罗盘和地质锤等。
3.3财料准备埋设测点所用的钢钎或φ22mm螺纹钢,带孔钢板,水泥锚固剂等。
3.4 作业条件3.4.1量测前应根据围岩条件,隧道工程规模,覆盖层厚度,支护类型和施工方法等选择测试项目。
隧道沉降观测的规范要求1. 引言本文档旨在规范隧道沉降观测的要求,确保沉降观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观测设备的要求- 观测设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 观测设备应具备高精度、高稳定性和可靠性;- 观测设备应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
3. 观测点布设- 观测点应在隧道工程设计阶段确定,并符合设计要求;- 观测点布设应具备代表性和典型性,覆盖隧道沿线各个部位;- 观测点布设应考虑地形、地质条件和隧道结构物的影响。
4. 观测数据的采集和记录- 观测数据的采集应准确、连续和完整;- 采集到的观测数据应及时记录,并包括观测时间、观测点编号等信息;- 观测数据的记录应使用统一的格式和标准,方便后续分析和验证。
5. 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观测数据的处理应遵循科学准确的原则;- 观测数据的分析应考虑隧道沉降规律、统计特性等因素;- 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应使用专业的软件和工具,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和精确性。
6. 报告和评估- 根据观测数据的分析结果,编制观测报告;- 观测报告应准确、清晰地呈现观测结果,并包括数据分析、评估和建议;- 观测报告应及时提交给有关部门,并按照要求进行评估和审查。
7. 安全和环境要求- 在进行沉降观测工作时,应遵守相关的安全和环境要求;- 观测设备和人员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保障观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沉降观测工作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8. 结论本文档总结了隧道沉降观测的规范要求,包括观测设备要求、观测点布设、观测数据采集和记录、观测数据处理和分析、报告和评估,以及安全和环境要求等方面。
遵守这些要求,能够保证沉降观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隧道工程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隧道监控量测规范-隧道监控量测规范隧道监控量测要点分析摘要:为确保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施工质量和结构的长期稳定性,本文结合向莆铁路某隧道施工状况,重点阐述了Ⅴ类围岩采用三台阶七步开挖法施工阶段的监控量测,为二衬施工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Abstract:In order to ensure the construction safety,construction quality and long-term stability of structure of the tunnel project,combined with the construction condition of a tunnel construction of Xiangtang-Putian Railway,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onitoring and measurement of V-type surrounding rock by three-step and seven-step excavation method in construction phase to provide important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second lining construction.关键词:隧道工程;监控量测;数据分析、处理、反馈;预警值Key words:tunnel project;monitoring and measurement;data analysis,processing and feedback;warning value1 监控量测目的把量测结果反映到设计施工中的目的,首先是确认施工的安全性,其次是提高工程的经济性。
现场监控量测是新奥法施工的三大要素之一,是复合式衬砌设计、施工的核心技术。
通过施工现场监控量测监视围岩变化,掌握支护结构在施工过程的力学状态和稳定程度,确保施工安全。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1、为加强隧道施工安全质量管理,充分发挥监控量测在隧道安全质量管理中的作用,规范铁路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工作,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O1-2003、《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F60-2009、《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TJ 076-9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的要求,制定本办法。
2、监控量测是隧道施工过程中,对围岩支护体系的稳定状态进行监测,为初期支护参数的调整和二次衬砌施作的时机提出依据,是确保施工安全和结构安全可靠、指导施工过程和施工安全监控的重要手段,是铁路隧道设计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铁路隧道施工作业中关键的重要作业环节,监控量测须纳入工序管理。
第二章监控量测职责及组织机构1、监控量测组织机构:组长:**副组长:** **组员:** *** *** ***2、监控量测职责隧道监控量测实行施工单位、业主第三方、公司三级管理制度。
⑴隧道施工现场监控量测工作,对监控量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并组织第三方开展评估工作。
成立现场监控量测工作小组,配备专业监控量测人员和设备,建立健全监控量测质量安全保证体系。
⑵根据设计要求,编制监控量测实施细则,经项目部总工程师审核后报监理、建设单位审批后实施。
⑶按批准的实施细则组织实施,作好量测记录,及时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⑷根据揭示的地质情况,及时调整监控量测方案。
⑸配合监控量测评估单位对现场监控量测的检查和复核工作。
⑹根据监控量测复核成果,及时向建设、施工、监理和设计单位反馈安全评估意见。
按规定向建设、监理单位提报监控量测抽检、复核报告。
第三章监控量测方法1、地质及支护状态观察在施工过程对开挖工作面周围的岩石特性、围岩状态、地下涌水情况等进行观察,并绘制地质素描和现场拍照,并对开挖后支护状态进行观察记录。
建设项目施工标准化9隧道监控量测9.1一般要求9.1.1隧道开工前,应根据设计要求,并结合隧道规模、地形地质条件、施工方法、支护类型和参数、工期安排,以及所确定的量测目的等制订施工全过程量测方案。
监控量测必须纳入管理,现场应严格执行相关监控量测工作。
9.1.2现场量测仪器,应根据量测项目及测试精度选用。
宜选择简单适用、稳定可靠、操作方便、量程合理、便于进行结果处理和分析的测试仪器,并经过有效校验;鼓励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9.1.3周边位移、拱顶下沉、地表下沉和拱脚下沉等必测项目宜布置在统一断面,其量测面间距及测点数量应根据隧道埋深、围岩级别、断面大小、开挖方法、支护形式等确定。
隧道开挖后应及时进行围岩、初期支护的周边位移量测、拱顶下沉量测。
当围岩差、断面大或地表沉降控制要求高时宜进行围岩体内位移量测和其他量测。
洞口段、浅埋段或地表有建(构)筑物,应进行地表沉降量测。
富水软弱破碎围岩、流沙、软岩大变形、含水黄土、膨胀岩土等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段,应进行拱脚下沉量测。
9.1.4当围岩条件差、变形过大或初期支护破损变形较大时,应进行支护结构内的应力及接触应力量测。
9.1.5对于膨胀性和挤压性围岩,位移没有减小趋势时,应延长量测时间。
9.1.6各预埋测点应牢固可靠,并设置专用标识牌,标明测点的名称、部位、编号、埋设日期等;要加强教育,提高所有进洞人员保护意识,对测点进行妥善保护,不得任意撤换和遭到破坏;施工过程中应做好仪器的日常维护工作,保证性能良好;量测人员进洞应满足隧道洞内作业施工要求。
9.1.7应确保现场照明、通风等作业条件良好,满足正常量测作业需要。
9.2量测项目按照《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T3660-2020)执行。
9.3实施要求9.3.1一般要求(1)监测测点应根据隧道的特点(断面大小,地质条件,变形情况等)进行布设。
布设符合以下原则:①洞口、洞身浅埋段以及地质条件复杂段落,监测断面适当加密;②施工方法出现变化时,应在变化里程前后布置1~2个监测断面;③选测项目监测断面宜与必测项目布置在同一断面。
一、监控量测基本规定1、监控量测的管理必须科学合理,设计单位应进行监控量测设计,施工单位应编制监控量测实施细则,施工中应按细则实施,工程竣工后应将监控量测资料整理归档并纳人竣工文件中。
2、监控量测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1)确定监控量测项目;(2)确定测点布置原则、监控量测断面及监控量测频率;(3)确定监控量测控制基准。
3、施工单位应拥有专业的监控量测人员和设备,掌握成熟、可靠的测试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
4、施工单位应成立现场监控量测小组,建立相应的质量保证体系,负责及时将监控量测信息反馈于施工和设计。
监控量测人员要求相对稳定,以确保监控量测工作的连续性。
5、现场监控量测工作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现场情况的初始调查;(2)编制实施细则;(3)布设测点并取得初始监测值;(4)现场监控量测及分析;(5)提交监控量测成果。
6、监控量测实施细则应报监理、业主,经批准后实施,并作为现场作业、检查验收的依据。
监控量测变更必须经项目技术负责人审核,报监理工程师批准。
7、监控量测系统应可靠、稳定、耐久,在服务期内运转正常。
仪器设备应按规定进行检查、校对和率定,并出具相关证明。
8、测点应牢固可靠、易于识别,并注意保护,严防损坏。
9、施工现场必须建立严格的监控量测数据复核、审查制度,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监控量测数据应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由专人负责。
如有监控量测数据缺失或异常,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并详细做出记录。
10、根据监控量测精度要求,应减小系统误差,控制偶然误差,避免人为错误。
应经常采用相关方法对误差进行检验分析。
11、施工与监控量测应密切配合,监控量测元件的埋设与监控量测应列人工程施工进度控制计划中,监控量测工作应尽量减少对施工工序的影响。
二、监控量测技术要求1、监控量测应达到下列目的:(1)确保施工安全及结构的长期稳定性;(2)验证支护结构效果,确认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法的准确性或为调整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法提供依据;(3)确定二次衬砌施做时间;(4)监控工程对周围环境影响;(5)积累量测数据,为信息化设计与施工提供依据。
技术交底记录施工单位: *******************工区编号:JSJM **一、工程地质特性隧道位于陇西系内旋带,构造相对简单。
隧道洞身通过第四系上更新统砂质黄土与上第三系泥岩及华力西期花岗岩;泥岩与花岗岩呈不整合接触,未发现有大的构造形迹<隧道通过地区属黄土高原,地表覆盖有厚度较大的第四系砂质黄土,基岩仅在冲沟陡坎处出露。
下浮基岩为第三系泥岩,根据隧道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等地质构造等条件,隧道区地下水类型可分为黄土孔隙裂隙和基岩裂隙水。
黄土孔隙裂隙水主要赋存于上更新统砂质黄土中,结构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有利于大气降水的入渗。
***隧道围岩分级表三、 基础沉降观测断面及观测点布置1 •隧道洞口段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起每25m 布设一个断面,结合本隧道设计图纸,其沉降观测点布设里程为 DK**9+687、DK**9+662、DK**9+644。
2. DK**9+644段位于基础处理与不处理分界段,此里程桩设置时左右各布置一个断 面。
3. 洞身段范围内W 级围岩每隔300m V 级围岩每隔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4•隧道两个相向施工贯通面处两侧各布置一个断面。
5.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每个观测断面在相应于两侧边墙高于沟槽盖板 0.3m 处设一对沉降观测点。
四、 监控量测频率隧道必测项目的监控量测频率根据测点距离开挖面的距离及位移速率确定。
如有出 现异常情况或不良地质时,应增大监控量测频率。
B 五、 监控量测人员及仪器1. ***隧道监控量测人员有甲、乙、丙2. 监控量测仪器采用莱卡TCR402全站仪一套、苏光DSZ2水准仪一套、收敛计一套 六、 监控量测断面设置原则:1. 监控量测断面及测点布置原则由于隧道洞口处于浅埋段,隧道地表沉降点应在隧道开挖前布设,地表沉降点和隧 道内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里程,一般条件下,地表沉降测点纵向间距应按下表的要求 布置。
注:HH —隧道埋深;B —隧道最大开挖宽度。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实施细则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实施细则是为确保隧道施工过程中各项工程质量及安全指标能够得到有效监控和量测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下面是关于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实施细则的整理,内容包括监控范围、监控设备、监控参数及频率、数据处理和报告等方面。
一、监控范围
1.涵盖隧道施工过程中的主要工程环节,包括开挖和支护、疏浚和排水、灌浆和注浆、衬砌和顶板施工等。
2.对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地面沉降、应力变化、位移变形、渗流压力等参数进行监测。
二、监控设备
1.包括测量仪器、传感器、数据采集装置等设备。
2.所使用的设备应具备高精度、高灵敏度、稳定性好等特点。
三、监控参数及频率
1.监控参数应根据隧道施工的特点和工程要求进行确定,包括地表沉降、位移变形、渗流压力等。
2.监控频率应根据工程进展情况进行调整,通常为每天、每周或每月进行一次监测。
四、数据处理
1.对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及时处理和分析,包括数据的校验、去噪、滤波等工作。
2.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以得到准确的监测结果和趋势。
3.对异常数据进行识别和处理,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五、报告
1.定期编制监测报告,包括监测数据的分析和总结,重点描述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措施。
2.监测报告应及时传达给有关人员,并进行讨论和分析。
3.对于存在风险的情况,及时提出相应的处理建议和预警。
以上是关于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实施细则的整理,通过对监控范围、监控设备、监控参数及频率、数据处理和报告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可以确保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工程质量和安全指标得到有效的监控和量测,提高工程施工的可靠性和可控性。
9 监控量测9.1 一般规定9.1.1采用复合式衬砌的隧道,必须将现场监控量测项目列入施工组织设计,并在施工中认真实施。
9.1.2量测计划应根据隧道的围岩条件、支护类型和参数、施工方法以及所确定的量测目的进行编制。
同时应考虑量测费用的经济性,并注意与施工的进程相适应。
9.1.3 监控量测应达到以下目的:(1)掌握围岩和支护的动态信息并及时反馈,指导施工作业;(2)通过对围岩和支护的变位、应力量测,修改支护系统设计。
9.1.4 采用复合式衬砌的隧道,施工、设计单位必须紧密配合,共同研究,分析各项量测信息,确认或修正设计参数。
9.2 量测内容与方法9.2.1 复合式衬砌的隧道应按表9.2.1选择量测项目。
表9.2.1中的1~4项为必测项目;5~11项为选测项目,应根据围岩条件、地表沉降要求等确定。
隧道现场监控量测项目及量测方法表9.2.1注:B为隧道开挖宽度9.2.2爆破开挖后应立即进行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状况观察和记录,并进行地质描述。
地质变化处和重要地段,应有照片记载,量测记录表见附录E。
初期支护完成后应进行喷层表面的观察和记录,并进行裂缝描述。
9.2.3 隧道开挖后应及时进行围岩、初期支护的周边位移量测、拱顶下沉量测;安设锚杆后,应进行锚杆抗拔力试验。
当围岩差、段面大或地表沉降控制严时宜进行围岩体内位移量测和其它量测。
位于Ⅲ~Ⅰ围岩中且覆盖层厚度小于40m的隧道,应进行地表沉降量测。
9.2.4 量测部位和测点布置,应根据地质条件、量测项目和施工方法等确定。
9.2.5 测点应距开挖面2m的范围内尽快安设,并应保证爆破后24h内或下一次爆破前测读初次读数。
9.2.6 测点的测试频率应根据围岩和支护的位移速度及离开挖面的距离确定。
9.2.7 现场量测手段,应根据量测项目及国内量测仪器的现状来选用。
一般应尽量选择简单可靠、耐久、成本低、稳定性能好,被测量的物理概念明确,有足够大的量程,便于进行分析和反馈的测试仪具。
王家麻窝隧道监控量测(必测内容) (1)、全隧应进行洞内外观察、拱顶下沉、净空变化的监控量测,拱顶下沉观测点和净空变化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上,拱顶下沉及净空变化的量测侧线数,围岩量测断面纵向间距为:Ⅴ级5m。
(2)、地表沉降监测适用于隧道浅埋段,测点应在隧道开挖前布设,地表沉降观测点和隧道内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里程,本隧暗洞段600m 均为浅埋地段,应开展地表沉降观测,地表沉降观测点纵向间距按《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的要求布置。
各项监控量测点的具体布置原则、量测断面、量测频率以及控制基准等要求详见《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
对监控量测数据应用应严格按《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进行分级,位移管理分级指导施工管理及支护等措施。
何家岩隧道监控量测(必测内容)全隧施工期间应开展监控量测,将监控量测作为关键工序列入现场施工组织,并对支护体系的稳定性进行判别,监控量测必测项目包括以下内容:(1)全隧应进行洞内外观察,拱顶下沉,净空变化的监控量测,拱顶下沉测点和净空变化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上,拱顶下沉及净空变化的量测测线数,各级围岩量测断面纵向间距为:V 级5m ,IV 级10m ,III 级30m 。
(2)地表沉降监测适用于地表浅埋段,测点应在隧道开挖前布设,地表沉降测点和隧道内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里程,本隧进口DK108+186~+220 段34m 及出口DK110+000~+095 段95m,为隧道浅埋地段,应开展地表沉降观测,地表沉降测点纵向间距按《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的要求布置。
各项监控量测点的具体布置原则,量测断面,量测频率以及控制基准等要求详见《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
对监控量测数据应用应严格按《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进行分级,位移管理分级指导施工管理及支护等措施。
明硐一号隧道监控量测(必测内容) (1)、全隧应进行洞内外观察、拱顶下沉、净空变化的监控量测,拱顶下沉观测点和净空变化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上,拱顶下沉及净空变化的量测侧线数,各级围岩量测断面纵向间距为:Ⅴ级5m,Ⅳ级10m,Ⅲ级30m. Ⅱ级围岩根据具体情况确定间距。
监控量测作业标准要点如下仅介绍隧道施工监控量测项目中的必测项目,选择项目需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和科研项目的开展进行选择监测。
1、围岩地质素描①监测方法:开挖后对掌子面和开挖轮廓面的围岩地质进行观察和记录。
先是细致地观察围岩变化情况、岩性、岩体结构特征(岩层产状、层厚、层数,节理产状、长度、宽度,裂隙走向、缝宽、填充情况、数量等)、特殊构造带的发育和扩展情况、渗漏水情况、岩体结构类型等,初步判断围岩级别,再采用地质罗盘对围岩产状进行走向和倾角数据量测。
进行摄相,并将量测结果进行记录,形成地质素描。
最后取样进行围岩物理力学性质检测。
②监测频率:每次开挖后进行。
③监测仪器:地质罗盘、放大镜、小铁锤、数码相机。
④资料记录:地质监测记录表、数码相片。
2、拱顶下沉量测①量测断面间距要求:Ⅴ级围岩按 5~20m 一个断面、Ⅵ级围岩按 20~40m 一个断面,Ⅲ级围岩按 40~100m 一个断面,Ⅰ、Ⅱ级围岩根据实际情况布设,同时保证同一围岩类别内每 50m 设一个量测断面,每种围岩类别内不少于 2 个量测断面。
②量测点布置:开挖和初期支护完成后,距掌子面 2m 范围内,在隧道中线拱顶部位设 1 个带挂钩的锚桩,测桩埋深约 30cm,锚桩用φ6圆钢加工。
锚桩不能与钢架或钢筋网、锚杆焊接,埋设牢固可靠。
③量测方法:用精密水平仪,水准尺对测点进行测量,利用读数差系列数据组合,分析判断。
④量测频率:按隧道施工技术规范,同时满足下表要求,变形异常时,需加大频率。
⑤量测仪器:水平仪、水准尺、钢尺或测杆。
⑥量测记录:隧道现场监控量测记录表⑦信息反馈:从量测数据及时反馈技术负责人或项目总工。
3、周边收敛量测①量测断面间距:Ⅴ级围岩按 5~20m 一个断面、Ⅵ级围岩按 20~40m 一个断面,Ⅲ级围岩按 40~100m 一个断面,Ⅰ、Ⅱ级围岩根据实际情况布设,同时保证同一围岩类别内每 50m 设一个量测断面,每种围岩类别内不少于 2 个量测断面,并布置在与拱顶下沉同一断面。
一.地表沉降监测点
在与隧道中线垂直的横断面上布置监控量测测点,间距2~5m,在一个断面上布置7~11个点,靠近中线位置测点适当加密,量测范围为中线两侧不小于HO+B,明挖段量测范围为基坑开挖边线两侧不小于3倍开挖深度。
其测点布置如下图所示。
地表沉降测点纵向间距
测点埋设:在地表开挖90cm 深基坑,浇筑混凝土基础,同时放入长300mm ,直径22mm 的圆头钢筋,外露5mm ,四周填实。
在开挖影响范围以外设置水平基准点2~3个,水平基准点埋设方法见"基准点布置示意图"。
基准点布置示意图(单位cm )
二.洞内监控量测
1.洞内观察
开挖后及初支后及时采用肉眼观察和地质罗盘仪对开挖面揭示的地质情况进行描述,包括围岩岩性、岩质、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和方向、有无松散坍塌、剥落掉块现象、有无渗漏水等;初期支护状态包括喷层是否产生裂隙、剥离和剪切破坏、钢支撑是否压屈进行观察分析。
详细描述、记录、并予以评估,作为支护参数选择的参考及量测等级选择的依据。
2.洞内净空收敛监测点
净空收敛点量测断面间距根据围岩级别、隧道断面尺寸、埋置深度及工程重要性确定,参考下表确定。
必测项目监控量测断面间距表
净空收敛量测点距开挖面应小于1~2m,在每次开挖后尽早埋设读数,初始读数应在开挖后12h内读取,最迟不得大于24h,而且在下一循环前必须完成初期支护变形的读数。
测线布置和数量与地质条件、开挖方法、位移速度等因素有关,本段隧道施工工法包括全断面法、台阶法、三台阶法、三台阶临时仰拱方法、六步CD法,其主要布置形式见图“拱顶下沉和净空收敛测线布置图”
3.拱顶下沉监测点
拱顶下沉量测断面间距、量测频率、初读数的测取等同收敛量测。
每个断面布置1~3个测点,测点设在拱顶中心或其附近。
量测时间应延续到拱顶下沉稳定后。
主要布置形式见图“拱顶下沉和净空收敛测线布置图”
洞内监控量测点不得焊于钢拱架上,必须单独打孔直接安装于岩体中,预埋测点由钢筋加工而成,采用冲击电锤或风钻钻孔,埋入钢筋采用直径不小于16mm的螺纹钢,前端外露钢筋(外露部分不得小于6mm)与正方形钢板焊接(60*60),然后贴上反射膜片(50*50)。
测点用快凝水泥或锚固剂与围岩锚固稳定,埋入围岩深度不小于20cm,若围岩破碎松软,应适当增加测点埋入深度不得小于50cm。
拱顶测点和1条水平测线(全断面法、台阶法)拱顶测点和2条水平测
线、2条斜测线(三台
阶法)
六步CD法拱顶测点和测线
由于隧道内作业机械、设备、人员较多,若不注意很容易碰撞或损坏监测点,现场应对作业人员进行相关保护的教育,同时监控量测点埋设后,应及时进行标识,标识牌长21cm,宽15cm,红底黄字。
标识内容如上图所示。
(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