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教案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13.63 MB
- 文档页数:10
非智力因素与教学作者:曲国莉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8年第15期非智力因素这一名词早在1935年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提出,我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被独立提出来的,非智力因素的广义概念是这样界定的,凡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都可以称为非智力因素。
它和智力因素是相对的。
智力因素包括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注意力五大因素。
国内外心理学家对人的智力水平也做过不少测试和分析,实验结果都证明:人的智力处在超高和超低水平的人只占少数群体。
也是就是说大多数人的智商都在中等水平。
由此可以看出,在同等智商水平的基础上,发展非智力因素至关重要成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也就是说,一个智力水平很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往往不会有多大的成就,但是一个智力水平中常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很好地发展,也会取得很大的成就。
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因为广义的非智力因素众多,不便于把握和培养,所以从众多的心理因素里择选出对学习作用较大、较为显著的五个基本心理因素,分别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
非智力因素的特点包括:意向性、习得性、聚合性、波动性、积极性、适度性;他的功能有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控、强化六大功能。
一方面,动机是进行学习的推动力量,在学习开始时,学习者应当尽可能激发自己的学习动机,并让它始终渗透在学习的全过程中;另一方面,学习活动也可以激发与加强学习动机。
也就是说一个人在没有任何学习动机时,也可以进行学习,一旦学习获得一定成效,并产生了学习兴趣或学习热情,他的学习动机便会应运而生。
不少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都证明:成就动机能促进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效果。
一个人在学习、工作或事业上为什么会取得成功或遭受失败,往往会追寻其原因。
这种有结果归究其原因的方法或过程,就是归因。
归因有两种形式:自我归因与他人归因。
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内在倾向。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摘要:知识技能的掌握,是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
体育教学中的经验表明,重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但有利于人才的成长,更的利于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开发的重要途径,首先要把学生学习动机的确立,兴趣的培养、意志的锻炼、情感的熏陶寓于体育教学之中,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教育作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体育教学;培养现代教学论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成功,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下取得的。
智力因素比作种子,把非智力因素比作土壤,优良的种子只有播在肥沃的土壤里才能茁壮成长。
构成智力主要有六种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
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
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自我意识、适应社会、情绪的控制、意志、自我激励、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能力。
人的学习水平发展除先天等因素,还与后天的教育、社会环境、家庭条件、经济水平的发展密切相关。
但是人们往往忽视一个重要因素,也就是体育对学习能力的开发促进。
学校体育教育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打下基础,具有培养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优势,但需要正确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
在教学和训练中,倘若我们能够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但对造就人才有利,而且体育教学中将能够使更多的学生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并掌握终身体育锻炼的本领。
1智力因素对体育教学的影响智力的开发可以更好的引导体育教育的开展。
人脑有了良好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记忆能力恰恰能更好的开展体育运动,发展体育事业。
首先,体育锻炼需要人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的注意力。
"全神贯注"的主要内容是指注意力高度集中,使大脑处于紧张状态,这有利于提高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智力水平。
在进行体育活动时,首先要对体育项目的动作进行全面的观察,特别是对动作姿势、运动方法、节奏变化等,要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再到全貌全新观察,进而才能予以领会,模仿和演练。
《非智力因素与学习》第一章非智力因素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第一章非智力因素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1935年,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就提出非智力因素,此后为韦克斯勒所继承和发展。
但是这一概念在西方并未引起多大反响。
1943年,我国心理学家曹日昌提出“非智慧的心理特质”一词。
1983年,燕国材在《光明日报》发表《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引起国内教育界广泛关注与重视。
一、非智力因素的基本性质1、非智力因素的内涵:人的意向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系列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叫做非智力因素。
对意向活动的理解:人的一生中有两大任务,一是认识世界(了解与掌握事物发生发展与形成的规律),一是改造世界(如何对待和处理外在事物)。
认识世界的活动反映在心理上就表现为认识活动,如感知、表象、想向、思维、记忆、注意等。
这些认识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会逐渐地形成一系列更稳定的心理特点,我们就把它们总称为智力因素。
改造世界的活动反映在心理上就表现为意向活动,如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
这些意向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也会逐步形成一系列稳定的心理特点,我们就把它们总称为非智力因素。
2、非智力因素的外延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以外的众多心理因素,它蕴含在意向活动以及意向活动所凝聚的个性特征之中。
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
具体的非智力因素:对狭义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分解,并根据它们对学习作用的大小、关系疏密程度,选取12个基本心理因素构成具体的非智力因素,从动机中分解出来的有成就动机;从兴趣中分解出来的有求知欲望;从情感中分解出来的有学习热情、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从意志中分解出来的有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从性格中分解出来的有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
二、非智力因素的功能1、非智力因素的特点:意向性、习得性、聚合性、波动性、积极性、适度性。
与之对面的是认识性、遗传性、结构性、稳定性、无积极性、非适度性的6个特点就把智力因素的性质也反映了出来。
第五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与学习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智力、创造性,非智力因素、学习动机、情绪情感、心境、激情、应激等基本概念;2.理解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不同作用;3.了解智力结构的一般理论,智力发展的个体差异,智力的培养;4.了解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情绪情感与学习的关系,情感教育的基本内容,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
二、教学重点、难点1.本章的重点内容主要有第一节的智力与智力发展的差异及培养,第二节中的动机、情绪与情感及个性差异与学习的关系。
2.本章的难点问题主要有智力结构理论,创造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教育的内容。
三、教学时数本章教学需6课时。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建议本章教学内容除特殊要求外,均以讲授为主。
第一节智力因素与学习一、智力与智力结构二、青少年智力发展的差异三、青少年智力的培养(“观察力的培养”部分建议自学)第二节非智力因素与学习一、学习动机与学习二、情绪、情感与学习(本目建议学生自学、讨论)三、个性差异与活动第一节智力因素与学习一、智力与智力结构长期以来,智力是一个受争议的概念,至今心理学家对智力尚无公认的确切定义。
我们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5个基本因素,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
智力的这种观点应理解为:第一,智力与认识过程有关,但并非认识过程本身;第二,构成智力的各种认识特点必须比较稳定,那些变化无常的认识特点不能称为智力;第三,智力不是五种因素的机械相加,而是五种因素的有机结合;第四,智力是一种能力,而情绪、情感、性格、气质、动机、兴趣、意志等非能力的特征则属于非智力因素。
(二)智力结构的理论1.单因素论主张智力单因素论的人认为,人与人之间智力上有高低,但智力只是一种总的能力。
2.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 E. Spearman,1904)提出二因素说,他将人类智力分为两个因素:一是普遍因素,又称G因素,是在不同智力活动中所共有的因素;另一是特殊因素,又称S因素,是在某种特殊的智力活动中所必备的因素。
第五课《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教学设计参宝镇中学赵春霞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锻炼学生的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
”其具体目标要求体现为在知识与能力上学生能够了解分析自己的学习习惯状况,知道良好学习习惯和不良学习习惯的表现及危害;能够认识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以及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必要性。
提高用相关方法培养好的学习习惯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观念,对学习充满兴趣和动力,努力克服厌学情绪。
【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目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动机,积极主动地学习。
【知识目标】认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意义,认识厌学情绪的危害及成因。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人的影响以及不良学习习惯危害,了解学习的目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动机。
难点:在实践中知道纠正自己不良学习习惯、建立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意义及方法。
四、教法学法(一)教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中我将采用谈话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养成乐于学,勤于思考的习惯。
(二)学法:结合教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小组交流展示等形式,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与发展自我的舞台。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本课教学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幻灯:猜一猜。
学生猜谜语,引入习惯的概念我不是你的影子,但我与你亲密无间。
我不是机器,但我全心全意听命于你。
对成功的人来说,--我是功臣;对失败的人来说,--我是罪人。
培训我,--我会为你赢得整个人生;放纵我,--我会毁掉你的终身。
我到底是谁?--我平凡得让你惊奇。
聪明的你,猜到我是谁了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习惯对人的影响是不是真的象谜面所说的那么重要呢?下面我们看看诺贝尔奖获得者是怎样看这个问题的。
第一部分智力因素一注意力⏹∙∙∙∙∙∙∙ 测试点:高度集中的能力。
⏹∙∙∙∙∙∙∙ 评分标准数完25 个数字所用时间越短,注意力水平越高。
7-12 岁(小学组)36"以下为【优秀】46"属于【良好】56"属于【较好】12-18岁(中学组)26"以下为【优秀】36"属于【良好】46"属于【较好】⏹∙∙∙∙∙∙∙ 结果分析【优秀】注意力优秀。
注意的广度很高,有“一目十行”的潜质。
注意力的稳定性优秀,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集中注意力,有很高的专注程度。
您的孩子具备很优秀的先天性学习条件,与其他人相比,有高效率学习的潜质。
【良好】注意力良好。
注意的广度与稳定性都属于正常发展水平,在一定的时间内,有较好的专注程度。
您的孩子有着很好的发展潜质,如果获得适合他的教育,将具备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较好】注意力较好。
注意的广度与稳定性都属于中等附近水平,在一定的时间内,有较好的专注程度。
您的孩子如果能适当放缓学习的速度与节奏,将有利于其更深刻地领会与理解。
⏹∙∙∙∙∙∙∙ 教育策略【优秀】您孩子的注意力为优秀,这说明他具备出色的注意力的天赋,但是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能否发挥其优势,还要看他是否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
其优秀的注意力能力,决定了他可以采用“短时高效”的学习方式,首先可限定一个大概的学习量,然后再集中精力完成学习。
对于大的学习量,可分割成各种小段,各个击破,这种“高效率”的学习方式,可是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得到的。
另外,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也会带来精力的高消耗,学习中,除非万不得已,不要陷入“疲劳战”,“疲劳战”未必能给他更大的进步,反而可能会是反效果。
另外,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营养,及时补充氧气和水分,不同学科的交替学习,对他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
【良好】您孩子的注意力为良好,这说明他在注意力的天赋方面属于正常发展水平。
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成绩能否提高,主要还是看他是否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