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的CT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1.75 MB
- 文档页数:1
CT扫描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摘要] 目的探讨ct扫描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对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46例原发性肝癌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ct平扫均发现病灶肝癌患者的典型ct表现是肝区出现低密度占位性病变,其中2例肝硬化者病灶与肝实质等密度,4例肝癌患者病灶其中可见到高密度钙化灶,8例肝癌患者卫星灶平扫不明显,增强时发现。
另有6例肝癌患者经过强化呈高密度。
结论 ct扫描速度快,提高了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且能全面了解肿瘤的大小、位置、血供及其与周围毗邻结构的关系,将在选择治疗方案、预测手术风险及评估预后效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ct扫描;诊断价值[中图分类号] r246.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1-174-01原发性肝癌(prmiary carcinoma of the liver)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极高。
ct扫描可显示病灶密度的改变以及病灶的数量、大小、与大血管及胆道系统的关系以及转移情况等等,对病情发展的判断以及预后是非常有利的。
本文收集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46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表现,从而来探讨ct扫描在肝癌的诊断中的重要价值。
1 材料和方法1.1 本组46例肝癌患者中,其中40例为男性肝癌患者,6例为女性肝癌患者,年龄为18~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5岁。
手术或活检证实32例肝癌患者,按照1990年中国抗癌协会制定的《原发性肝癌防治规范》中肝癌的诊断标准做出临床诊断[1]以对待其余情况。
1.2 肝癌患者的临床表现:肝癌患者有34例(73.9%)伴有右上腹胀痛不适;腹部包块的肝癌患者各10例(20.3%),同时伴有乏力、纳差、消瘦;其中肝癌患者伴有黄疸为8例(17.4%),下肢浮肿的肝癌患者为4例(10.1%),其他10例(23.2%)。
肝癌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周康荣螺旋CT在肝脏检查中的优势非常明显,除一般或共同的优点外,如容积扫描和采样以及一次屏气扫描减少病灶的漏检,部分重叠重建也可增加小病灶的检出率等,其最突出的优点是利用肝脏双重血供的特点,发挥螺旋CT扫描速度快可以控制扫描期相的优势,进行动脉期、门静脉期,或者双期甚至多期增强扫描。
以往的常规CT即使采用动态扫描也难以完成某一期相的全肝扫描。
至于采用何种方式扫描,必须结合具体病例和临床要求而定。
螺旋CT可提高小的局灶性占位病灶的检出率,对这些病例,螺旋扫描应列为常规。
增强扫描,究竟采用何期扫描,以及采用单相、双相还是多相(多期)扫描,不同学者意见略有分歧。
综合多数学者以及我们自己的经验认为,凡富血供的病灶动脉期扫描最具诊断价值,故必不可少,但单纯动脉期扫描,有其固有的一些缺点,门静脉期扫描可克服和弥补其不足,因此一般作双期扫描为宜。
临床上经常遇到的富血供病灶主要为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HCC)、海绵状血管瘤、局灶性结节增生(FNH)、腺瘤和部分肉瘤,有5%-12%为转移性病灶,后者主要见于甲状腺癌、肾癌、乳腺癌、黑色素瘤、平滑肌肉瘤、神经内分泌肿瘤,如胰岛细胞瘤、类癌等转移,结肠癌和胃癌中的少数转移灶也可能为富血管病灶。
对少血供病灶,门静脉期增强扫描其检出率明显高于动脉期,一般作单相门静脉期扫描即可。
这类病灶临床上主要见于大多数转移性肝癌,以及少数原发性肝癌和机化性血管瘤等。
由于临床情况往往较复杂,事先难以预料病灶血供情况,故需灵活掌握和结合本单位具体情况而定。
如临床上疑及肝癌患者,双期扫描较为合适。
如已知为肝外原发性肿瘤患者,特别是结肠癌或胃癌病例,无论是术前检查或术后随访,一般作门静脉期扫描即可,当然小部分人也推荐采用双期扫描,其优点为检出率也许略有增加,但必然增加患者的曝光量,延长检查时间,摄片数量也增加,故各有得失。
弥漫性肝脏病变,如脂肪肝和肝硬化等的CT检查,螺旋扫描较常规CT 扫描并无很大优势。
原发性肝癌运用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的价值评价【摘要】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对于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评价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通过介绍多期增强扫描技术原理,分析多层螺旋CT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优势及影响诊断的因素,并评价其诊断准确性。
研究结果显示,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具有潜力,提高了诊断准确性和可靠性。
未来发展方向应该更加注重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提高,以进一步提升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准确性、优势、影响因素、潜力、发展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均呈上升趋势。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有数百万人被确诊患有原发性肝癌,其中亚洲地区的发病率尤为突出。
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生存率至关重要,然而其症状常常不具特异性,使得早期诊断面临一定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优势,评估影响诊断的因素并对诊断准确性进行评价,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案。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评价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多期增强扫描技术原理、诊断优势、影响因素以及诊断准确性进行评估和分析,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敏感的肝癌诊断方法,并为患者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从而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的痛苦和死亡率,为临床肝癌诊断和治疗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全面了解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情况,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方法和数据支持,促进肝癌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2. 正文2.1 多层螺旋CT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多层螺旋CT技术的出现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CT诊断及介入治疗目的探讨CT诊断原发性肝癌的准确性,分析介入治疗应用于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9例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CT诊断,均给予介入治疗。
结果CT扫描显示巨块型肿瘤13例,结节型肿瘤6例,其中6例伴有明显出血症状,5例为斑片状出血,8例自发性破裂腹腔内出血,其中合并肝被膜下出血5例。
17例患者经肝动脉栓塞治疗后均止血成功,治疗后2例患者因肝衰竭死亡,死亡率为10.53%,治疗后6个月患者的死亡率为47.37%,治疗后12个月患者的死亡率为100.00%。
结论CT对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诊断准确率较高,介入治疗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重要手段,能有效提高肝癌晚期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标签: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CT诊断;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主要好发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该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其中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是引起肝癌患者死亡的重要诱因。
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起病急、病情进展快,大量出血可引起休克,甚至死亡,因此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CT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通过对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患者采用CT诊断,研究显示CT的临床诊断准确率达到100%。
对患者采用介入疗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同样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对实验结果进行回顾分析,详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9例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8例;患者的年龄在59~79歲,平均年龄为(71.8±6.3)岁。
试验类型为回顾性分析试验,试验时间为2014年8月~2016年8月。
纳入标准:全部患者均经临床诊断确诊为原发性肝癌;均为肝癌晚期;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血压下降、腹痛、腹腔穿刺抽血不凝血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接受介入治疗。
原发性肝癌CT表现与鉴别(1)
原发性肝癌CT表现与鉴别
原发性肝癌是最常见的肝癌类型。
CT是常用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可提供肝癌的明细信息。
以下是原发性肝癌CT表现与鉴别的相关内容。
1. 肝内肿块
原发性肝癌通常表现为单个或多个肝内肿块。
CT影像上,肿块呈高密度,它可以是空心状,也可以是实性的。
肿块边缘呈现出结节状,甚至可能是分叶状。
但在某些情况下,肝内肿块不一定是原发性肝癌,应注意鉴别。
2. 鉴别与良性病变
肝内囊肿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缘清晰,密度均匀。
肝内脂肪瘤呈现出低密度,亦有良好的边缘清晰特点。
这些良性的肝内病变可通过CT成像排除原发性肝癌的可能性。
3. 肝外转移
常见的肝外转移有肺、肾上腺、胰腺、胆囊、胃等部位。
肝外转移通常表现为多发性肝内肿块或近似肝上的病变。
CT可以提供有关肝外转移部位的详细信息。
4. 鉴别与其他恶性病变
肝内恶性淋巴瘤是可能的肝内肿块,而肝外恶性淋巴瘤通常表现为脾
肿大、腹水和淋巴结增大。
肝内转移性瘤通常表现为多个肝内不规则、边缘不清的肿块。
5. 关键点
原发性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
CT影像可以提供关于肝癌的细节信息,如肝内肿块、肝外转移等。
鉴别原发性肝癌与肝内囊肿、肝内脂肪瘤
等良性肝病;以及与肝内转移性瘤、肝外恶性淋巴瘤等恶性病变。
在评估原发性肝癌和相关病变时,CT成像是一个有用的工具。
识别出
该肿瘤,对于早期治疗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文章目录*一、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1. 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2. 原发性肝癌如何检查3. 肝癌如何自我检查*二、原发性肝癌是怎样引起的*三、原发性肝癌如何预防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1、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 1.1、原发性肝癌病理学诊断标准:肝脏占位病灶或者肝外转移灶活检或手术切除组织标本,经病理组织学和/或细胞学检查诊断为HCC,此为金标准。
1.2、原发性肝癌临床诊断标准:具有肝硬化以及HBV和/或HCV感染(HBV和/或HCV抗原阳性)的证据。
血清AFP≥400μg/L持续1个月或≥200μg/L持续2个月,并能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AFP升高,包括妊娠、生殖系胚胎源性肿瘤、活动性肝病及继发性肝癌等。
典型的HCC影像学特征:同期多排CT扫描和/或动态对比增强MRI检查显示肝脏占位在动脉期快速不均质血管强化(Arterial hypervascularity),而静脉期或延迟期快速洗脱。
2、原发性肝癌如何检查 2.1、超声诊断肝癌B超检查是一种经济方便的方式,可以直观的显示出肝部肿瘤的大小、形态与具体的部位,诊断肝癌的准确率是比较高的。
对肝脏病变的检出率也是比较高的。
2.2、CT诊断肝癌用CT诊断肝癌也是临床一个非常重要的检查手段之一,在全国来说这种方法应用的是比较多的。
不过当肝癌患者肿瘤的直径小于2cm或是密度近似正常的肝实质的话,CT是难以显示的。
肝癌呈弥漫性,CT不易发现;区别原发性或是继发性肝癌有困难。
2.3、PET-CT诊断肝癌PET-CT是早期发现肝癌的诊断项目之一,有乙肝等情况的患者可考虑检查。
PET-CT是将PET与CT融成的功能分子影像成像系统为一体,既可通过CT形态显像进行病灶的精确解剖定位,又可由PET功能显像反映肝脏占位组织的生化代谢信息,并且同时浑身扫描可以了解整体状况和评估转移情况,达到早期发现病灶的目的,同时可了解肿瘤治疗前后的大小和代谢变化。
3、肝癌如何自我检查原发性肝癌是指发生在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上的肿瘤。
201见囊性低回声带,囊壁粗糙,厚度较大,可见点状反射、絮状反射,囊内出血患者内部透声效果不理想,蒂部可见不均匀回声,盆腔内可见暗带,未检出血流信号。
(7)肾积水、输尿管结石:声像图可见强回声、声影。
3 讨论临床上多数疾病可表现为右下腹疼痛,疾病多为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其中急性阑尾炎占据较大比率。
我院纳入50例疑似急性阑尾炎患者参与研究,临床均以右下腹疼痛为症状,且体检显示患者存在压痛症状、反跳痛症状,临床均予以超声检查[3-4]。
通过超声检查,可排除因其余存在相同症状的急腹症,有利于医师的临床诊断。
正常生理状态下,阑尾体积较小,且声阻抗与周围组织相近,超声难以检测。
而病理状态下阑尾会水肿充血,超声下可见盲端有低回声,肠管管腔扩张[5-6]。
超声诊断阑尾炎的临床征象主要如下:(1)阑尾部存在压痛点,且管径在6mm 以上;(2)阑尾壁厚度增加,管腔直径增加,内有积液出现;(3)阑尾囊可见实质性包块,周围可见积液;(4)阑尾存在粪石影或闭塞。
我院研究得出,50例患者中有45例患者实施手术,有36例超声诊断患者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有5例患者经超声检查疑似为急性阑尾炎,经保守治疗后均确诊。
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2%。
综上所述,对于首发症状与急性阑尾炎相似的患者,应用超声进行诊断具有较高诊断率,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1]张姮.慢性下腹部与左下、右下腹痛的鉴别诊断[J].医学新知,2017,27(5):448-449.[2]骆炳嘉,钟燕,赖丽萍,等.高频超声显像技术在诊断小儿急性阑尾炎的应用价值研究[J].当代医学,2017,23(22):91-93.[3]王小伟,姚根新,钱俊,等.超声检查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2):385-388.[4]张俊.超声诊断在急性阑尾炎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84):125-127.[5]陈龙兰.超声检查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外医疗,2017,37(32):191-192.[6]侍艳,何丹.超声间接征象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J].吉林医学,2018,61(3):451-453.原发性肝癌属于临床中十分常见的一类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疾病,同时也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位居前五的恶性肿瘤疾病,其致死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