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北京大学“建筑与考古”高校博士生论坛
- 格式:pdf
- 大小:310.59 KB
- 文档页数:4
北京大学通选课申请表(教务部·2001年3月修订)通选课申报表第一项·共二页通选课申报表第二页·共二页北京大学考古学系考古学导论教学大纲1998年8月壹、目的和要求本课为考古学专业和博物馆学专业基础课,目的在于使同学初步了解考古学的性质及其在人文科学中的地位,中外考古学发展的历史,考古学的田野考查方法和室内研究方法,当代考古学研究的主要流派与马克思主义考古学的任务。
从而对考古学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以便为后续的各项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初步的基础。
贰、教材和教学方法教材主要是自编讲授提纲和参考资料。
教学方法则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配合形象化教学,包括放映考古现场的录象和曲型遗迹、遗物的幻灯片,参观考古遗址和博物馆等。
叁、讲课提纲第一章一、古学的语源和定义二、考古学的性质与特点三、考古学科的基本结构与分支学科四、考古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本章参考书目:1.保罗·巴恩:《当代学术入门:考古学》(覃方明译),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
2.夏鼐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首条目:《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3.Colin Renfrew and Paul Bahn, “Archaeology: Theories, Methods and Practice.” Thames and Hadson ltd. New York, 1991.4.B.G.Trigger, “Archaeology as Historical Science”. Varanasi, India, 1995.第二章考古学发展的历程一、考古学的萌芽二、近代考古学的发生三、战后考古学的发展本章参考书目:1.王世民:《中国考古学简史》,《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689-695页。
2.夏鼐:《三十年来的中国考古学》,《考古》1979年5期。
3.丹尼尔:《考古学一百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87年。
我每年在复旦上考古课,选课的女生都比男生多。
课间课后来问我能不能去野外考古的,女生更是比男生兴致勃勃。
是女生比男生更有当考古学家的梦想么?但另外一个事实告诉我,毕业后真干了考古的,倒是男生的从业人数比女生多得多。
可见,考古是一个非常惹女生喜欢,但又容易使她们华丽转身,并不会选做终身职业的行当。
许多原初喜欢考古的女生之所以没选择考古为终身职业,是由考古这一行的野外工作属性造成的。
野外在常人的概念里,就是远离城市的地方。
远离城市的地方,就意味着交通不便、吃住不便、资讯不便、啥都不便。
不便到什么程度呢?比如交通,考古去的地界,多是柏油马路都铺不到的乡村。
有路,也多是土路,要么晴天尘土飞扬,要么雨天泥泞坎坷。
如果一座墓地恰好被发现在山岗上,那可能只有放羊人走出来的羊肠小路可行。
我带去过野外的不少学生在乡野走惯了深一脚浅一脚的山路,回城后一下子走不惯城里平坦马路的人不乏其见,总有踩空的感觉,不敢迈脚。
还有个女生告诉过我:“我回城连交规意识都没了,在乡下横着逛惯了,那里只有月亮,哪来的红绿灯啊!”交通不便其实不打紧,男的能走,女的就能走,体力强点,体力弱些,也都不是特别打紧的事。
打紧的是野外工作的安全系数,对女生绝对是个考验。
知道考古的都清楚,野外工作要满山遍野搞调查的。
调查时为了增加发现古代遗存的可能性,不能像驴友探险那样一溜排队走,要相互分开,独自找,效率才高。
假使一位女生,哪怕她胆子再大,那也有遇到虫蛇的时候,还有遇到比虫蛇更歹毒的坏人的时候不是?除非那姐妹练过武把招,三五人近不了身。
否则练过瘦身瑜伽街舞什么的,危急时刻起不到一指封喉的自救作用,白扯。
即便是不做野外调查,住在村子里做考古,那女生惯有的洗洗涮涮也不会方便到城里自来水那样,左拧热水来,右拧冷水出。
野外住宿能有井水就不错了,保不齐只有山泉溪流也不一定,弄不好三五天洗不上澡,也没啥惊讶兮兮的。
比这更烦的是如厕,别说抽水马桶,调温便座,有茅坑蹲蹲就不赖了,还是男女共用,进出以咳嗽为号。
人事工作简报2015年第11期(总第71期)北京大学人事部编2015年12月29日2015年度全国博士后综合评估北京大学取得优异成绩2015年11月26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下发《关于2015年度博士后综合评估结果的通报》(人社部函〔2015〕241号),我校校本部所有参评的3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顺利通过评估。
其中,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被评估为优秀,2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被评估为良好,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被评估为合格。
优良率占我校参评总数的91%,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
获评优秀的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分别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力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社会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数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心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史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根据《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评估办法》(人社部发〔2008〕115号)的要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于2014年12月下发《关于开展2015年度博士后综合评估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函〔2014〕204号),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并开展2015年度博士后综合评估工作。
根据通知要求,北京大学校本部3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全部参加此次博士后综合评估工作。
2015年1月,学校人事部博士后管理办公室召集全校各学院(系、所、中心)博士后工作负责人召开我校参加全国博士后综合评估工作会议,动员各学院(系、所、中心)根据通知要求做好各类数据统计和问卷调查工作。
2015年春节假期期间,各学院(系、所、中心)负责博士后工作的老师认真组织各流动站所招收的共计3268名博士后填写各项数据,数百名博士后合作导师填写调查问卷。
人事部博士后管理办公室针对各位老师在数据统计和问卷调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解答,并组织所有参评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撰写流动站自我评估陈述,重点要求陈述能够体现流动站在博士后工作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和优势,以及数据统计和问卷调查所不能反映出来的重要内容。
北京大学第十六届史学论坛分论坛主题分论坛一:制度和文献——古代中国的国家与社会方向一:“人”与“制”的互动――先秦至六朝的政治与制度从先秦到六朝,君王与臣僚的博弈屡有反复:周秦之际由封建贵族制转入郡县官僚制的巨大变化,显示了专制皇权的扩张和封建贵族的衰落;但魏晋时期随着门阀制度的兴起,又出现官僚的贵族化和皇权衰落的现象。
随着这些政治势力的权力斗争,国家制度也发生着演进、完善、断裂和更新。
本方向期待从先秦到六朝时期的政治史与制度史研究,突出历史发展中“人”与“制”的互动。
方向二:历史的潜流——出土文献中的古代社会与文化古人在甲骨、金属、简帛、石头等载体上记录的文字,是传世文献之外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资料。
王国维说:“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见。
”汉晋时期的古文经和汲冢竹书大大促进了传统学术的发展,宋代以后,研究出土文献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金石学。
20世纪以来,各类出土文献大量涌现,引起了海内外研究中国古代社会与文化的学者极大的关注。
出土文献中或有着较为系统的思想倾向,或是当时礼仪实践、行政运作和经济生产等社会活动中产生的文字记录。
它们都是研究古代社会运行实态和思想文化的第一手资料。
本方向期待结合出土文献进行的先秦至六朝古代社会运行实态研究和思想文化史研究。
分论坛二:文集和方志——中国古代史料学与史学研究“史学即史料学”,文集和方志作为两类大宗史料,内容丰富,存世量惊人。
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我国现存方志多达八千余种,方志内容涵盖舆地、建置、赋役、典礼、武备、官秩、人物、艺文等各个方面,是研究国家制度和基层社会的重要史料。
文集中除了《文苑英华》《宋文鉴》《明经世文编》等总集外,根据《中国古籍总目》的记载,现存各馆藏唐宋别集近四千种,明代别集七千余部,清代诗文集更是多达上万种。
文集收录的作品体裁多样,从史学研究的角度看,奏、表反映了基本制度和行政运作,墓志、传、状则是重要的传记材料,诗歌、书、序可以了解仕宦交游,等等。
北大考古系建筑考古博士书目北大考古系建筑考古博士书目是深入研究建筑考古学领域的重要参考书籍,涵盖了从古代文明的建筑遗址到现代建筑史的广泛范围。
以下是一些具有生动、全面和指导意义的书目,供考古学研究者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基石。
1. 《世界建筑史》–作者:鲁道夫·维特曼这本经典巨著是建筑学领域不可或缺的教材之一。
维特曼以全球视野回顾了建筑史的演进,详细讲解了各个时代和地区的建筑风格、建造技术和文化背景。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建筑史中各个发展阶段的重要特点和影响。
2. 《中国古代建筑史》–作者:龚文祥这本权威的中国古代建筑史著作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龚文祥教授通过系统而详细的分析,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典型特征、结构技术和设计理念。
这本书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专业人士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3. 《考古学导论》–作者:柯瀚文作为考古学领域的经典教材,柯瀚文教授的《考古学导论》阐释了考古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他通过范围广泛的案例研究和实证分析,帮助读者了解考古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学术意义。
这本书对于建筑考古学研究者理解考古学框架和应用考古学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 《城市考古学》–作者:彼得·霍尔这本书聚焦于城市考古学的领域,涵盖了城市规划、城市景观和城市遗址的研究方法和实践。
彼得·霍尔教授通过描述和分析多个城市考古学项目,展示了考古学如何揭示城市文明的发展轨迹。
对于建筑考古学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帮助他们理解城市建筑与城市历史的紧密联系。
5. 《建筑考古学概论》–作者:约翰·普雷塞尔这本书是建筑考古学领域的权威参考书籍,介绍了建筑考古学的核心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
普雷塞尔教授详细探讨了建筑考古学在解析古代建筑和文明发展方面的价值,并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案例研究。
这本书可帮助建筑考古学研究者深入了解建筑遗址的发掘、记录和解译过程。
在一席的演讲中有一个叫做《海昏侯墓考古》的演讲,其演讲者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
开创了我国考古史上的多个第一。
如该墓发掘所揭示的以西汉海昏侯和侯夫人墓为中心的祠堂、寝、厢房和墓园墙以及道路和排水系统等各类地面建筑基址,对于复原西汉列侯葬制和园寝制度价值巨大,属中国考古学史上第一次。
如墓内及其车马坑出土的数以千计的竹简和近百版木牍,是我国简牍发现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发现,也是江西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如出土的实用真车马陪葬坑。
2015北京大学“考古学视野中的城市与建筑”
——高校博士生建筑与考古论坛日程
时间:2015年12月4日—12月5日
12月4日议程安排如下:
14:30-14:40 开幕式考古楼A座101
14:40-18:30 论坛及研讨考古楼A座101
18:30- 晚餐畅春园餐厅三楼
12月4日下午论坛细目
现存建筑及建筑史料研究
地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楼A座101
主持人:晋宏逵
点评嘉宾(暂定):杨昌鸣、朱岩石、张建林、魏坚、吴葱、杜正贤、郑嘉励、钟晓青、林源、宋辉、张钟云、张兴国、李梅田、董卫、傅晶、戴俭、刘临安、徐怡涛、张凌
会务主持:金连玉
14:40-15:10 周淼[东南大学] 晋祠圣母殿栱、枋构件用材分级现象探析
15:10 -15:40 陈斯亮[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营造法式》探微
15:40-16:05 老师点评、提问
16:05-16:25 茶歇
16:25-16:55 李敏[北京大学] 元代伊斯兰教建筑传播考—从中国境内现存几座元代穹顶建筑谈起
16:55-17:25 李东遥[天津大学]类型学方法在历史建筑遗产信息模型技术(HBIM)中的应用——以甘肃嘉峪关关城信息化测绘为例
17:25-17:55 吴伟[故宫博物院] 故宫宝蕴楼的前世变迁—以史料档案和考古发现为考察中心
17:55-18:25 老师点评、参会者提问。
12月5日议程安排如下:
8:30-12:10 论坛及研讨考古楼A座101
12:10-14:00 午餐场内及考古楼教室
14:00-17:30 论坛及闭幕考古楼A座101
12月5日论坛细目
上午:
田野考古所得建筑史料研究(之一)
地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楼A座101
主持人:魏坚
会务主持:陈豪
8:30-9:00 肖宇[常州博物馆] 史前石锛及其建筑意义考察
9:00-9:30 王磊[中央美院] 空间与视觉—东汉石祠建筑的尺度和图像设计
9:30-9:55 老师点评、参会者提问。
9:55-10:15 照相、茶歇
田野考古所得建筑史料研究(之二)
地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楼A座101
主持人:张兴国
点评嘉宾(暂定):张建林、魏坚、吴葱、杜正贤、郑嘉励、钟晓青、林源、宋辉、张钟云、张兴国、李梅田、董卫、傅晶、戴俭、刘临安、董新林、徐怡涛、汪盈、汤诗伟、汪盈
会务主持:陈豪
10:15-10:45 刘翀[中国人民大学] 历史时期城市考古方法思考——从墓葬考古资料入手
10:45 -11:15 王锡惠[东南大学] 哈拉帕文明的城市与建筑
11:15 -11:45 徐斐宏[北京大学] 赵州城复原研究
11:45-12:15 老师点评、参会者提问。
12:15-13:30 会场午餐、休息
下午:
田野考古所得建筑史料研究(之三)
地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楼A座101
主持人:张建林
点评嘉宾(暂定):张建林、魏坚、吴葱、杜正贤、郑嘉励、钟晓青、林源、宋辉、张钟云、张兴国、李梅田、董卫、傅晶、戴俭、刘临安、董新林、徐怡涛、汪盈、汤诗伟、汪盈
会务主持:范星盛
13:30-14:00郁华良[上海博物馆] 棺床·帷帐·石堂——兼论魏晋南北朝墓葬的仿木构建筑。
14:00-14:30 金连玉[北京大学] 宋代官员墓葬墓上建筑的考古学观察——以墓上祠堂为例
14:30-15:00 老师点评、参会者提问。
15:00-15:15 茶歇
15:15-15:45 陈豪[北京大学] 南宋太庙平面初探及正殿复原设计
15:45 -16:15常军富[东南大学] 长城建造中的层位关系在构造层面的反映—以明长城大同镇段为例
16:15 -17:15 老师点评、参会者提问。
17:15-17:30 会议总结。
会场示意图: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楼A座。
(图中标号3)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