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2.30 MB
- 文档页数:13
第一章导论:理论与模式1.理论与模式的区别:①理论是指对于在特定情况下会发生和可能发生的事情的假设、想象或预测。
模式是指社工在介入案主时所使用的方法.②理论是指你对于特定情境的看法以及根据特定情境所推测出可能发生的事情模式是指鉴于特定情境的想法和推测所做出的介入。
③理论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或描述特定的现象模式可以明确在面对这些特定现象时该做些什么。
④视角:视角不一定是预测或描述现象,更多的是描述如何看待或者理解特定情境的框架或方法。
模型:指用逻辑关系或者图形描绘的理论或模式,用来解释某件事是如何发生的。
2.社会工作理论的功能①理论帮主社工理解、解释或弄明白情境和行为,同时洞察过去已经发生了什么或者未来可能发生什么.②理论指导实务,即理论为社工提供了解释案主行为和他们情境的基础,并且可以知晓当某种模式和方法被应用时可能发生什么.③社工具有专业和伦理的责任,有义务根据可信任的理论模式和符合社工的价值观来观察、评估、互动和介入案主及其环境.3。
社工与案主的关系(1)移情与反移情①移情是指“案主把对过去某个重要他人的情感、印象和经验投射到社工身上。
投射的目的是自我防御,通常是为了避免之前情感和经验所带来的影响”。
②反移情是指“社工能够辨识案主不同类型的潜意识,并且能体会他们的意思。
社工不仅被诱导去体验这一情感,并且能扮演特定角色"。
(2)依恋理论①依恋理论可以帮助社工理解和弄明白案主的行为,以及案主在社会工作环境中人际与环境能否和谐发展。
②强调了过去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体如何在情感和社交方面发展以及未来与他人形成关系的重要性。
Bowlby提出了孩子与父母或照顾者之间的四种依恋类型:1 安全依恋型2 焦虑矛盾型3 逃避型4 紊乱型第二章社会系统理论与生态视角1.社会系统理论主要使用于社会工作实务中的预估。
它为社工在预估案主系统以及探索该系统是如何受到情境中其他系统的影响提供了框架2。
社会系统理论假设系统运作包括四个基本步骤:输入,生产,输出,反馈3.生态视角聚焦于环境中的人以及个体、家庭、小组、社区和他们所在的环境之间的不断互动。
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第一节社会工作理论的含义与类型社会工作专业历经100 多年的发展,不但建立了完整的专业服务体系,而且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丰富的社会工作专业理论。
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作为社会工作专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使社会工作专业体系更加完整,使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更加具有权威性和实践效能,而且也逐步确立了社会工作在社会科学学术制度体系中的地位。
社会工作理论不但是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产生与发展的重要标志,更重要的是为社会工作实践提供了方法和原则。
一、什么是理论一般来说,理论涉及几个相关的名词:概念、观点、理论、原则和模式。
概念是对某类事物共同特点的概括,它反映了该类事物的某一方面的本质特征。
观点是人们观察分析事物的一个角度,是人们关于某事物的看法。
人们从不同的视角观察事物,就会得出不同的观点。
理论是由一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判断组成的知识体系,它从较高知识层次上来描述和解释某类现象的存在和变化,是对经验的抽象概括。
理论一旦形成并为人们所认同,就可以帮助人们将纷繁复杂的生活世界简化为易于理解和认识的形式。
社会工作理论也是一样,在实践中,人们对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的事物和现象形成了相对确定的认识,对一些问题形成了相对一致的处理方法,从而具备了理论特征,这便是社会工作理论。
二、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功能理论对于社会工作专业来说,其作用首先在于帮助专业共同体建立权威地位,取得在社会中的合法性。
社会工作专业的权威性和合法性,首先取决于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能否有效地解释和理解人们的需求,并且在实践中帮助人们找到解决问题、满足需求的途径。
在这一点上不论基础理论还是应用理论,都要做到能够解释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
在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理论与实务之争。
在临床实践中忽视理论的作用,社会工作专业也曾遭到其他学科的贬斥,认为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没有理论的专业。
其实所有这些争论或批评都是建立在理论与实践的二元对立观念基础上的。
第一章社会工作理论理论:由一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判断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对经验知识的抽象概括和总结。
理论的功能:描述、解释、预测、指导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方法。
社会工作理论:蒂姆斯将社会工作理论划分为理论基础(外借理论)和实施理论两个层次。
外借理论:来自其他科学,如社会学、心理学、精神医学、医学、经济学等,它是人们通常所称的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实施理论:来自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的积累,是直接用于指导社会工作实践与达成社会工作的目标。
第二章社会工作理论的范式(四个理论范式)什么是范式:指的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
由若干相关的理论模式所构成的一个理论取向,它们共享一组基本的理论假设,使得研究者在心理上形成的共同信念。
1、实证传统:(最基本、最主流的社会科学理论范式)建立在自然科学的方法之上,证据为本。
实证主义的理论观:经验至上;证据为本;客观现实;价值中立。
2、人本传统:(既是基本亦是边缘)全人的观点,尊重个人对自己经历的理解。
人本主义的理论观:以人为本;意义和阐释;尊重价值观;高度的个别化。
3、激进传统:从结构的层面推进社会变迁。
激进主义的理论观:对实证主义的全面宣战;价值无涉是不可能的;实证主义本身是一种政治,其目的是为了鼓励顺从、维持现状;不同的话语体现不同的政治利益。
4、社会建构传统:强调知识是社会建构的,变化的动力来自发现,讲述新的故事或探索优势。
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观: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客观事实,所有的知识都是社会建构的,人们总是习惯于依照社会一致认定为正确的理论去理解我们周遭的事物;理论是相对的,具有历史的特殊性;历史也是非连续的,充满了偶然。
第三章心理动力理论(上)精神分析与自我心理学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觉察到的想法和感受;很容易变成意识的潜意识;不得不假定其存在但又无从觉察的心理过程。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口欲期(0-1岁)、肛门期(1-3岁)、生殖器崇拜期(3-6岁)、潜伏期(6-12岁)、生殖期(青春发动期)自我心理学的核心概念自我功能:人们适应和应对世界的手段,自我承载着能量和动机。
理论社会工作理论第四章社会工作本章知识点:(一)精神分析取向的社会工作理论(二)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三)认知行为理论(四)系统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五)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理论(六)增强权能理论(七)社会支持理论(八)优势视角理论(九)发展性社会工作知识点1:精神分析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1)意识层次理论意识层次包括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次。
(2)人格结构精神分析理论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自我、超我之间如果能够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人格就是完善的。
(3)焦虑、防卫机制当个人的本我欲望违反超我的原则时,自我就会发出警告,内部就会出现无法接受的冲突。
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
防卫机制是为了消除不愉快情绪体验所采取的自我调适方法,包括:否认、替代、认同、投射、合理化、反作用、退化、压抑、升华。
(4)性心理发展弗洛伊德将性心理发展分为5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器期。
每个阶段都要获得相应的满足,否则就会表现为问题,就需要治疗。
2.精神分析理论的实务原则(1)个别化原则。
强调每个人的早期经验都是不同的。
(2)强调与案主签订治疗契约。
(3)治疗者要为案主提供一个安全与支持的环境。
(4)精神分析治疗采用的基本方法是自由联想。
(5)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要倾听和同理案主的想法与感受,要给予支持和接纳。
3. 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的应用治疗情境治疗关系治疗性对话(自由联想、治疗式倾听、诠释过程)总结:强调童年(或早年)经验对现在生活的影响运用自由联想的方法【例题】关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前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要素B.性心理发展是个人心理发展的基础C.超我是本我由经验中发展出来的D.防卫机制是正向的自我调适方法【答案】B【解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将人的性心理发展作为人的心理发展的基础。
他将性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器期。
社会工作理论1. 引言社会工作是一门涉及解决社会问题、提升个人和社会福祉的学科和实践。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理论在指导工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工作理论旨在提供理论框架和思考方式,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并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
本文将探讨一些重要的社会工作理论,包括系统论、生态系统理论和希望复原理论。
2. 系统论系统论是一种应用于社会工作的理论框架,强调整体性和相互关系。
它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和影响构成。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系统论可以帮助工作者理解个人、家庭和社区在社会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
通过分析系统中的相互关系和互动模式,社会工作者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问题的根源,并制定相应的干预计划。
3.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的另一个重要理论框架。
它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依存关系。
社会工作实践中,生态系统理论可以帮助工作者更好地理解个人在不同环境中的发展和适应过程。
通过分析个人与其生活环境的交互作用,社会工作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个人困境的来源,并找到适当的支持和干预策略。
4. 希望复原理论希望复原理论是社会工作中的一种应用理论,着重于个人康复和社会融入。
该理论认为个人在困境和挫折中都有内在的力量和希望,可以通过适当的支持和干预来恢复和复原。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采用希望复原理论来鼓励个人积极面对困境,并提供相应的支持服务,以促进其复原和融入社会。
5. 社会工作理论的应用社会工作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通过理论指导,社会工作者可以系统地评估社会问题的根源和影响因素,为个人和群体设计相应的干预方案。
同时,社会工作理论也可以帮助工作者提升专业实践的效果和效率,使得工作更加科学和可行。
6. 总结社会工作理论是社会工作实践的基础和指导。
其中系统论、生态系统理论和希望复原理论是几种重要的理论框架。
通过应用这些理论,社会工作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评估个人的困境,并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
社会工作理论简述1.社会系统理论社区是许多具有重要功能的子系统组成的整体。
社区作为一个社会系统不同于一种组织,社区的所有子系统并不是由一个中心权力机构统一组织,相互协调以取得共同的目标。
2.社会冲突理论社会系统本身经常产生冲突,冲突是社会的普遍特征;冲突产生于对立的利益,而对立的利益集团或群体是社会结构的必然组成部分;冲突是辩证的,旧的冲突解决了,还会在特定条件下产生新的冲突;由于冲突的持续存在,社会变迁是普遍的和经常的,换言之,社会冲突是社会变迁的强大推动力。
3.社会交换理论强调对人和人的心理动机的研究,批判那种只从宏观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或抽象的社会角色上去研究社会的作法;在方法论上倡导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根本原则;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程。
社会交换论的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
4.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假定是,人类行为是在与他人和社会环境的互动中习得的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形成和调整人类行为的基本因素之一是认知活动,“行为、认知、其他个人因素以及环境影响都作为相互双向影响的互动性决定因素而发挥作用”。
5.社会建构理论客观事实无法脱离人们所附加的主观意义所孤立存在;人们所经历的日常现实不简单是面对事实和物体,它也是被社会建构出来的。
6.社会资本理论社会资本是指个人间的关系资源———社会网络及其产生的互惠、信任准则。
社会资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对社区发展和社会保障发挥积极功能。
其发挥作用的空间既有正式支持网络,也有非正式支持网络和自然支持网络,其中包括同非营利机构建立的信任和支持关系,家庭、家族、亲戚朋友和社区共同体中包含的支持关系所及领域。
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是一门以促进个体、群体和社会福祉为目的的专业领域,它涉及到社会问题的识别、解决和预防,以及个人和社会变革的推动。
社会工作理论作为社会工作实践的指导原则和理论基础,对于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发展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社会工作理论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
在社会工作理论中,人的尊严和价值是核心概念,社会工作者应该尊重每个个体的独特性和尊严,不论他们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或其他背景。
这意味着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应该避免歧视和偏见,尊重个体的选择和决定,并尽力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愿望。
其次,社会工作理论强调社会正义和公平。
社会工作的目标之一就是促进社会正义和公平,通过帮助弱势群体获得他们应有的权利和资源,推动社会的公平和包容。
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需要关注社会结构和制度对弱势群体的影响,努力改变不公正的现象,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另外,社会工作理论强调系统论和综合性。
社会工作实践往往涉及到复杂的社会系统和多元的问题,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系统思维和综合能力,能够全面地理解和分析社会问题,找出问题的根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这需要社会工作者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能够与其他专业人士合作,共同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
最后,社会工作理论强调实证主义和实践导向。
社会工作理论强调实证主义,即社会工作实践应该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和证据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来评估和干预社会问题,确保社会工作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同时,社会工作理论也强调实践导向,即理论应该贴近实践,能够指导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
总之,社会工作理论是社会工作者实践的指导原则和理论基础,它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社会正义和公平、系统论和综合性,以及实证主义和实践导向。
社会工作者需要在实践中深入理解和运用这些理论,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以更好地为个体、群体和社会的福祉做出贡献。
《社会工作理论》复习提纲1、Payne的三分模型:(简答)他将社会理论分为三类:反思性—治疗性理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理论、个人主义—改良主义理论。
反思性—治疗性理论认为社会工作的贡献在于增进和案主成长和自我实现,努力实现个人、团体和社会可能拥有的最大福利。
案主与他人持续不断的互动改变着他们自己的观念也影响着他人,正是这种相互之间的影响赋予了社会工作的治疗性作用。
社会工作的治疗作用使得人们获得能力以控制自己的感觉和生活方式,能够克服或摆脱痛苦和不利的情况。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理论争辩说,社会工作应致力于寻求社会合作和社会互助,从而让最受压迫和最弱势的人们获得控制自己的生活的能力,社会工作要增强人们参与和合作过程的能力,这一过程会创造出所有人们都可以拥有并参与和其中的体制。
个人主义—改良主义理论施舍或工作为社会中的个人提供福利服务的一个组成,他可以满足个人的需求而提高整体福利服务水平。
努力进行社会变革使之更为平等,或通过个人提高和社会实现个人或者社会标准目标是社会工作的宗旨,因此个人、群体、社区和社会层面的改变成为聚焦。
2、不同理论范式对“什么是有效地实践”的理解有什么不同:(论述)实证传统在实践部分,社工的早期有科学诊断之说。
这一实践观遵循问题—评估—介入—评鉴的路径,案主被视为一个问题的集合体,社工要以现行的因果关系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即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就可以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人本传统在宏观层次,人本主义致力于从人的尊严和价值出发建构制度和政策,从而实现Goroff归纳的基于人本主义的社会的以下特征:每个人都被视为具有内在尊严和价值的个体;人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剥削性的、合作性的和平等的;人类经由劳动而创造的资源应该按照符合他们的需要的原则予以分配;每个人都有权去发展自己的潜能。
这样的特征无疑符合社会工作的宗旨。
激进传统倡导结构分析。
P24,上课时不知道为什么这没听,没有划出重点。
社会建构传统老师也没有具体说实践部分是什么。
《社会工作理论》课程大纲课程目标:让学生掌握和理解社会工作实务不同领域、不同视角下的理论模式,从而对社会工作实务进行理性的反思和对话,提升社会工作研究生的理论敏感度。
具体目标:掌握西方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发展过程,以及背后的理论范式的转移,从而反思批判西方社会工作发展历史的局限和贡献;区分社会问题的微观、中观和宏观不同的影响因素,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实物流派,从而反思批判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专业技术和整合可能;掌握社会工作的专业核心模式和特定时空的处境化互动,尤其是对中国文化传统和现行体制的融合与碰撞,创造性推动社会工作策略与中国社会的协同转型。
课程纲要:第一讲社会工作理论概述1.理论的属性及其和实践的关系:2.什么是社会工作理论3.社会工作理论分类:类型学框架VS.实务领域框架4.社会工作理论发展:科学主义范式VS.建构主义范式第二讲生态系统视角下的问题解决模式:社会工作新主流框架1.一般系统理论2.生态主义演变3.生态系统框架4.问题解决模式5.生命模式:生态系统框架的运用16.家庭治疗:生态系统框架的运用2第三讲优势视角、能力建设和增能框架:一个有希望的生活世界1.优势视角2.增能概念3.抗逆力模式:优势视角的运用14.能力建设模式:优势视角的运用25.社区资产建设:优势视角的运用3第四讲行为主义和准行为主义理论:证据为本的干预模式1.行为主义理论2.社会学习理论3.认知行为理论4.认知行为治疗5.理性情绪模式6.证据为本的实践模式第五讲精神分析和心理社会模式:病态模式的治疗实践1.弗洛伊德的创造2.自我心理学阶段:埃里克森的贡献3.客体关系理论:克莱因、比昂、温妮科特的贡献4.自身客体理论:海因茨.科胡特5.约翰.鲍尔比和大卫.豪的依附理论6.弗洛伦斯.霍利斯和玛丽.伍茨的心理社会治疗第六讲符号互动理论和社会建构论:反思实践的理论背景1.乔治.H.米德的理论创新2.芝加哥学派(赫伯特.布卢默)和衣阿华学派(曼福德.库恩)之争:情景的权宜性VS.情景的结构性3.认同和角色理论:谢尔顿.斯特莱克和拉尔夫.特纳4.拟据化理论:欧文.戈夫曼5.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和身份理论6.布迪厄的建构结构主义和反思实践7.唐纳德.肖恩:反思行动实践第七讲人本主义、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理论:一个哲学意味的激进实践1.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和罗杰斯的贡献2.作为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让-保罗.萨特3.现象学之后的存在主义:马丁.海德格尔4.人本主义小组工作:格拉斯曼和凯茨5.存在主义社会工作:N.汤普森第八讲马克思主义和批判理论:相对正统的激进实践1.马克思主义:作为异化主题,还是剥削主题?2.安东尼.葛兰西:文化霸权与市民社会3.法兰克福学派:对工具理性的批判4.哈贝马斯: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性危机5.欧内斯特.拉克劳和尚塔尔.莫菲:后-马克思主义的接叙(articulation)实践6.保罗.弗雷勒:受压怕者的教育学7.进步社会工作第九讲性别视角、族群视角和文化视角:反霸权支配的文化激进实践1.第二性:西蒙.D.波伏娃2.母职的再生产:南希.乔德罗3.性别麻烦:朱迪丝.巴特勒4.三种不同的文化观:文化同化、文化融合和文化冲突5.多元文化下的社会化过程和身份认同6.女性主义社会工作实践:丽娜.多米内利和卡伦.希利7.反歧视、反压迫的文化实践:达琳普尔和伯克的理论第十讲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处在虚无主义边缘的新激进思维1.表征危机和语言学转向2.从一般语义学到语用学3.克利夫德.格尔茨:地方性知识4.让-弗朗索瓦.利奥塔:民间叙事与合法性5.米歇尔.福柯:真理体制和规训权力6.后现代批判社会工作:迈克尔.怀特和简.福参考文献:1.Robbins, Susan P. Chaterjee, Pranab. Canda, Edward R. Contemporary Human BehaviorTheory: A Critical Perspective for Social Work. Boston: Allyn and Bacon, 1998.2.Turner, Francis. J. and Kendall Katherne A. Social Work Treatment: Interlocking TheoreticalApproaches. Third edition.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86.3.Howe, David.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Theory: Making Senseof in Practice.Aldershot: Wildwood House, 1987.4.Payne, Malcom. Modern Social Work Theory (third edition)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2005[英]马尔克姆.派恩,《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第三版,冯亚丽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社会工作理论1. 社会工作者的直接服务角色:服务提供者、支持者、倡导者(以合适方式倡导合理行为,而非强求。
)2. 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要求:?技术能力;?文化能力;?心理素质;?持续学习能力。
3. 所谓"专业价值"是针对"个人价值"而言,它是指一整套指导专业行为和认知活动的思想、观念和基本原则。
4. 对服务对象的接纳:在专业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从内心接纳服务对象,将他们看做是工作过程中的重要伙伴,对服务对象的价值偏好、习惯、信仰等都应保持宽容与尊重的态度。
5. 阿尔德尔的ERG理论:成长需要相当于马斯洛理论中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
6. 危机介入模式的特点:?迅速了解服务对象的主要问题;?快速做出危险性判断;?有效稳定服务对象的情绪;?积极协助服务对象解决当前问题。
7. 个案工作的程序:?接案或转介;?收集资料;?制定计划;?签订协议;?开展服务;?结案;?评估;?追踪。
8. 小组工作的功能:?塑造小组组员的平等意识和共同体归属感;?提供小组组员自我改变及"被肯定"的社会场景;?创造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学习机会;?打造增能的社会支持网络。
9. 小组治疗模式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治疗或社会康复模式,亦称小组的临床模式或康复模式。
10. 愿意与他人相处和沟通,也愿意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属于中期转折阶段。
11. 后期成熟阶段,小组及组员的一般特点:?小组的凝聚力大大增强;?组员关系的亲密程度更高;?组员的关系结构趋于稳定;?组员对小组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12. 地区发展模式的目标:一是任务目标,即完成实际的工作或解决一些特定的社区问题。
如提供某些服务。
二是过程目标,是指希望通过社会工作过程达到的目标。
13. 地区发展模式的实施策略:?促进居民的个人发展;?团结邻里;?社区教育;?提供服务和发展资源;?社区参与。
14. 定量研究注重研究问题的普遍性,代表性极其普遍指导意义,其研究结论在随机抽样时可以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