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与生存智慧_曹林娣
- 格式:pdf
- 大小:208.67 KB
- 文档页数:7
苏州园林文心及其现代性价值研究苏州园林是一个兼纳文、哲,包合了文化与人生的综合体,对于从建园之初流传至今的那些文学载体,都是今天研究园林文学,并且探究园林文学中哲思道德必不可少的媒介,将其称之为“园林文心”。
从有关于园林和园林当中的文字载体入手,在进行苏州典型园林文学体系的分步论证中,挖掘归纳出其现代性的价值来。
如通过分述古代不同时期文人写作的《沧浪亭记》看时代和个人因素下寄托于沧浪亭中值得现今人们学习的精神,从耦园的匾额、以及以《浮生六记》为代表的笔记散文中看古代士子与平民阶层的爱情观,由“五百名贤祠”看苏州文教传统和尊师重教观念对现代苏州市民的影响等。
标签:园林文学;现代性;沧浪亭;耦园一、研究综述苏州园林一直是现今文学研究者的热议研究话题,而在众多以苏州园林为媒介,关注园林文学体系和园林文化内涵的研究成果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就是整合有关园林的众多文学实际载体,或拓于园林实地、或抄录于墨客文集,综合分析其中的文化符号和艺术价值,如曹林娣先生的《苏州园林匾额楹联鉴赏》,王嘉句先生的《苏州园林历代文钞》,是归纳、注评园林中的直接文字载体;第二就某一个研究主体而言,对其进行各方面的研究,如洪丹研究侧重于考据沧浪亭的地理文化地位的历史变迁,或者考察园林内部空间结构的艺术性,就某一处具体的景观做分析,比如对沧浪亭中漏窗艺术的审美(孟琳《以空寓虚,借物寄实——解读沧浪亭漏窗之美》),再就是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园林几度重建过程中的文化传承和变迁;第三专注于对园林主体和与其相关的历史文人进行研究,如杨旭辉老师《“图披子美迹,诗诵欧阳篇”——沧浪亭的文学因缘》;最后在园林现代性的研究成果上来看,多数是以古代传统园林内部的空间架构和造景模式来搭建一个现代园林艺术的样板,比如《营境学视野下中国传统园林现代性思考》;而对于苏州园林的价值认知进行研究,并论述园林内部文学内涵和人文素养进而对现代人的价值取向进行反思的成果较少。
2022-2023学年北京市东城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2022年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进入冲刺阶段。
学校组织“走近中轴线”系列学习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溯源·了解1.同学们搜集整理了北京中轴线的资料,准备装订成册。
请你阅读下面小北同学整理的文稿,完成各题。
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7.8公里,被建筑学家梁思成盛赞为“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
这条横亘北京城的传奇“脊梁”,将左右对称的建筑群连在一起,使城市呈现出“中轴突出、两翼对称”的特色【甲】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
它是北京城的空间之轴,更是文化之轴,张显..了丰厚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和遗产价值。
2022年5月25日,【乙】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乙】获通过,自2022年10月1日起施行。
越来越多的重点文物、古建筑得以腾退修缮,恢复了历史风貌。
北京中轴线因此焕发出新的生机。
(1)文稿中加点词语“张显”书写有误,请你用楷体正确、规范地书写在田字格内。
zhāng xiǎn(2)在文稿中【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A.【甲】,【乙】“ ”B.【甲】。
【乙】“ ”C.【甲】,【乙】《》D.【甲】。
【乙】《》(3)同学们准备从下列两幅字中选择一幅作为资料册的封面题字。
请你结合书体特点和中轴线特点做出选择,并简要说明理由。
选择: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探寻·感悟2.下面是小京同学在“探寻中轴文化”系列活动后为校刊写的一则消息。
请你根据要求,完成各题。
我校同学积极参加“探寻中轴文化”系列活动9月24日,我校同学参加了“探寻中轴文化”线上学习活动。
上午,同学们翘首以盼....的“探寻中轴文化”系列活动启动。
随后同学们有选择地参加了线上学习活动:有的参加了“中轴线上读懂故宫”故宫建筑艺术公开课公益活动,有地观看了纪录片《北京中轴线》,有的聆听了“中轴线上的声音”民俗文化艺术讲座。
"雕几块中国的花窗/框起这天人合一的融洽/构一道东方的长廊/连接那历史文化的深邃/是一曲绵延的姑苏咏唱/吟唱得这样风风雅雅/是几幅简练的山林写意/却不乏那般细细微微/采千块多姿的湖畔奇山/分一片迷蒙的吴门烟水/取数帧流动的花光水影/记几个淡远的岁月章回苏园六纪苏州园林是浓缩的自然景观,使人“不出城廓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苏州园林更是珍贵的人文景观,建筑师、哲学家、诗人画家、平民百姓各自从中体味到了他们所寻觅的线索、哲理、诗情和韵律。
把苏州园林平面地展开是一幅最逼真的山水画;身居园中品茗抚琴吟诗插花最富灵感;在对中国了解甚少的旅游者眼里,苏州园林是最好的博物馆。
苏园六纪【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化艺术片】简介苏州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她典雅古朴、精致秀气,享誉海内外。
1997年12月,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为典型例证的苏州古典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由苏州市广播电视局和苏州市园林管理局联合拍摄的《苏园六纪》,是第一次大规模、系统化地从人文艺术角度反映苏州园林地电视艺术片。
该片创作阵容强大,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陆文夫担任艺术顾问,国家级专家、浙江电视台编导刘郎担任总编导,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方明、林如担任解说,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题写片名;拍摄制作历时一年,共拍摄素材5000分钟,行程所及除苏州外有北京、上海、杭州、承德、扬州等地,采访各类名人30多人。
全片3个多小时,共分六集,依次为《吴门烟水》、《分水裁山》、《深院幽庭》、《蕉窗听雨》、《岁月章回》和《风扣门环》。
第一集《吴门烟水》是苏州园林和苏州大文化的序曲,采用大写意的手法,对苏州园林产生的文化背景进行了创作性的表述,园林的背后是涵纳繁多品种,呈现锦丽色彩,具有及其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的吴文傲植还俏馕幕桓龉诺涞姆拧?lt;br>讲园林中的理水和掇山。
园林里的山,大致分湖石和黄石两类,靠采集与堆叠而来。
苏州园林与生存智慧【摘要】本文分析了苏州园林的景观特点以及蕴涵其中的生存智慧。
指出了苏州园林优美的生态环境、精雅的人文环境与“心斋”、“坐忘”的超功利人生境界相结合,构成了人类“诗意地栖居”的最优雅的文明实体。
【关键词】苏州园林;景观模式;生存智慧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中说:“中国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袭数千年,若能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若不借鉴一向被我们轻视的东方智慧,我们的文明就没有指望了。
”西方学者海德格尔强调,发掘人的生存智慧,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纠正人在天地间被错置了的位置,主张在完善天人关系的同时也完善人类自身。
他认为,重整破碎的自然和重建衰败的人文精神二者是一致的,并把希望寄托在文艺上,认定这种最高的境界是人在自然大地上“诗意地栖居”。
如果说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还只是理想,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园林却是“诗意地栖居”的文明实体,是人类环境创作的典范。
苏州古典园林多“日涉成趣”的宅园,虽然每一园林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苏州宋元明清园林的景观具有一定的模式,俞孔坚曾总结出中华民族理想的景观模式有蓬莱、昆仑和壶天等仙道境域的幻想模式、风水佳穴模式和须弥山佛国理想模式等⑴(P76)。
苏州园林既注意了对风水佳穴的选择、仙境灵域和闭合式壶天模式的模仿,还特别重视净化、诗化的艺术养生,创造出“美好的、诗一般的”梦幻境界,体现了中华农耕民族最高最优雅的生存智慧,也即罗素所说的“东方智慧”。
当今之际,“恃人力”对大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自然界已经和正在通过对生态破坏的严厉惩罚,又一次向人类理性启示了空前深刻的生存智慧。
我们再次将目光投向苏州园林的景观模式,揭示其蕴涵的生存智慧,是颇有现实意义的。
一、风水佳穴与生态科学苏州园林主要为宅园,传统文化十分注重宅园“风水”,苏州园林在选址和布局上自然要寻找“风水佳穴”。
中国风水是地景崇拜的体现,讲求人和宇宙的协调,用得较多的就是阴阳八卦和五行、四象之说,反映了中华古人对地质地理、生态、景观、建筑等的综合观念,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地理观,被西方科学家称为“东方文化生态”。
苏州园林的生活哲学:慢生活的实践空间苏州园林,古老而又优雅的园林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生活哲学。
在这里,人们可以体会到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慢慢地享受生活的美好。
这种慢生活的实践空间,让人们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了一丝宁静与安宁。
慢生活的哲学慢生活并非简单地缓慢节奏,而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和方式。
它强调沉淀思考,倾听内心,体味生活中的美好。
苏州园林正是慢生活哲学的典范之一。
园林以自然的方式构建,借助微妙的布局和精心的设计,营造出一种凝聚时光的氛围。
在这里,人们可以放慢脚步,感受自然的美好,体会生活的深邃和内涵。
园林的设计美学苏州园林的设计美学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
精致的假山、曲径通幽的小桥、清澈明亮的水池,构成了园林独特的景致。
每一处景观都经过精心设计,体现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这里,人们可以通过观赏园林的设计美学,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价值。
园林的文化内涵苏州园林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美学,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园林中的建筑、石雕、树木等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
在园林中漫步,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味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这种文化内涵让园林不仅仅是一处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一个富有教育和启发意义的空间。
慢生活的实践空间苏州园林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慢生活实践空间。
在这里,人们可以远离嘈杂和压力,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可以在晨曦中漫步,聆听鸟鸣和流水声,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可以在亭台茶座中,与友人畅谈,品味一杯清茶,享受片刻的安宁与祥和。
苏州园林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生活、品味美好的机会,让人们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启迪。
结语苏州园林的生活哲学是慢生活的实践空间,体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在这里,人们可以体会到一种古老而又优雅的生活方式,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安宁。
通过慢慢地享受生活的美好,人们可以重新审视生活,找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让我们一起走进苏州园林,感受慢生活的魅力,体会生活的深邃和内涵。
第27卷 第2期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V ol.27 No.2 2010年6月 Journal of Suzhou College of EducationJun., 2010吴文化研究:吴门画派栏目特邀主持人:曹林娣主持人语:苏州园林是写在地上的文章,是承载“作者”即设计者审美思想的载体。
随着历史的变迁、“主人”的更迭,园林主题也在悄然变化,不了解这些,就不能正确解读苏州园林,现存最古老的苏州园林沧浪亭即为典型一例;苏州园林的艺术元素是吴地民俗和审美的体现,苏州园林为壶中天地、咫尺山林,艺术家运用高超的空间结构手段,使之回环往复、举目入画;园林是将自然诗化的艺术,欣赏者也得另具只眼,方能“读”出异乎常人的内容,如园林中的“雨”;中国是以农立国的宗法社会,儒家孝悌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院文化与民俗文化相互渗透,在苏州园林中通过各类艺术元素体现出来;有着深厚吴文化背景的无锡园林,与作为东方古典园林最高典范的苏州园林本来不在对等的平台上,但因无锡城市性格的不同,也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这又与苏州古典园林艺术具有了相对的可比性,比较凸现个性,比较也能更加全面地认识江南古典园林艺术面貌。
本期专栏就上述五方面的内容进行讨论,以抛砖引玉。
始建于北宋的沧浪亭,与煊煊煌煌、斯文独盛的文庙毗邻而居,是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积淀着千年文化。
沧浪亭的主题从苏舜钦抒写沧浪濯缨的政治愤懑,到追慕苏舜钦高踪,最后衍为对在职官员的教育。
通过沧浪亭的创构和布局的变迁,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这一文化精神的历史发展轨迹,凸现出苏州的人文风范,沧浪亭堪称苏州的一座文化地标。
沧浪濯缨人沧浪亭的不朽盛名来自苏舜钦英名的昭昭永垂及与之关联的一桩冤案。
沧浪亭的创建者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是北宋中期杰出的爱国者和文学家,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南),后移居开封(今属河南)。
祖父苏易简是宋太宗时状元,父苏耆以能诗善书著名。
舜钦倡导“古文诗歌”,是宋代“开拓一代诗风”者,诗文瑰奇豪迈,自成一家,生前就名满天下。
·95·中华文化的“博物志”——略论苏州园林建筑装饰图案曹 林 娣(苏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摘 要:苏州园林建筑装饰图案是创造“惊人的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上无与伦比。
这些装饰图案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不啻一部中华文化“博物志”。
本文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苏州园林的装饰图案进行了文化扫描和价值评价。
关键词:中华文化;博物志;苏州园林;装饰图案中图分类号:J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07)04-0095-06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苏州园林是在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设计思想的典范,“其艺术、自然与哲理的完美结合,创造出了惊人的美和宁静的和谐”,而精雕细琢的建筑装饰图案正是创造“惊人的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建筑装饰复杂而精微,在世界上无与伦比。
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就有了砖瓦的烧制,秦有花砖,汉画像砖石、瓦当图文并茂,还出现了带龙首兽头的栏杆,魏晋建筑装饰兼融了佛教艺术内容,刚劲富丽的隋唐装饰,更为夺人风采。
宋代装饰与建筑有机结合,明清建筑装饰风格沉雄深远,清代中叶以后西洋建材应用日多,但装饰思想大多向传统皈依,纹饰趋向繁缛琐碎,但更细腻。
本文涉及的苏州园林建筑装饰,既包括木装修的内外檐装饰,亦包括从属于建筑的带有装饰性的园林细部处理及小型的点缀物等建筑小品,主要指:精细雅丽的苏式木雕,有浮雕、镂空雕、立体圆雕、锼空雕刻、镂空贴花、浅雕等各种表现形式,饰以古拙、幽雅的雕刻图案,山水、花卉、书法;以绮、妍、精、绝称誉于世的砖雕,有平面雕、浮雕、透空雕和立体形多层次雕等;石雕,分直线凿雕、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2007年7月第4期Jul.2007No.4花式平面线雕、阳雕、阴雕、浮雕、深雕、透雕等类;脊饰,诸如螭吻脊、哺龙脊、哺鸡脊、纹头脊、雌毛脊和甘蔗脊等多种;被称为“凝固的舞蹈”、“凝固的诗句”的堆塑、雕塑等三维空间形象艺术;变化多端、异彩纷呈的漏窗;“吟花席地,醉月铺毡”的铺地;各式洞门、景窗,可以产生“触景生奇,含情多致,轻纱环碧,弱柳窥青”艺术效果的门扇窗棂等。
19苏州园林同步练习(含解析)19苏州园林一、基础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轩榭(xuān)池沼(zhào)丘壑(hè)B.相间(jiàn)镂空(lòu)依傍(bàng)C.摄影(niè)蔓延(yán)斟酌(zhuó)D.单调(diào)蔷薇(qiáng)称心(chè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庸俗芭蕉玲珑重峦迭嶂B.回啷闲适寂寞珠光宝气C.明艳阅历彩汇自出心裁D.鉴赏攀登雷同俯仰生姿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B.大熊猫国家森林公园奇峰异岭,怪石林立,形态万千,别具匠心。
C.写作文最忌讳提笔就写,想到哪写到哪,文章全无脉络可言,而要做到胸中有丘壑,一气呵成。
D.对于山城重庆来说,城市绿化既要因地制宜,又要突出环境保护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理念。
二、提升题4.(2022甘肃武威中考节选)北京冬奥,惊艳全球。
学校开展以“自信中国风,一起向未来”为主题的展览活动。
下面是展板三的文字内容,阅读并完成题目。
展板三:文化奥运在北京冬奥会上,和体育同样具有连接人心、打通人心力量的,是传统与现代交织的中华文化。
大到场馆设计:首钢滑雪大跳台造型巧借敦煌壁画中飞天丝带的灵动气韵,视觉上飘逸轻盈,因而别号“雪飞天”;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同时化用“中国龙”的意象和中国古典园林水榭长廊的设计理念,从空中俯瞰有如盘龙在山;。
小到一盏灯、一枚徽章、一件礼服:;会徽在方寸之间创造性地汇聚了篆刻、剪纸、书法与冰雪运动;。
(1)把下面句子依次填入文段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①“火种灯”造型和巧思都受到西汉长信宫灯启发②颁奖礼服如“鸿运山水”“唐花飞雪”,同样是对传统的化用③云顶滑雪公园坡面障碍技巧赛道融入烽火台元素,宛如“雪长城”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②①D.③①②(2)根据语境补全对话。
中国园林匾额的文化美学价值曹林娣鉴赏
中国园林匾额是园林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反映了中国园林的文化美学价值。
曹林娣对园林匾额的鉴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艺术性:园林匾额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需要考虑美学原则,注重形式美、色彩美、线条美等方面的表现。
曹林娣从艺术的角度对园林匾额进行鉴赏,包括欣赏它们的造型、图案、字体等方面的美感。
2. 文化内涵:园林匾额是中国园林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传承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曹林娣在鉴赏园林匾额时会关注匾额上的文字、意象、寓意等,探索其中蕴含的文化含义,并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对照和解读。
3. 承载功能:园林匾额作为园林建筑的标识符号,具有引导和识别的功能。
曹林娣会从功能性的角度考察园林匾额的使用效果,包括其在园林空间中的安置位置、大小、位置等是否符合使用需求。
总的来说,曹林娣对中国园林匾额的鉴赏是在综合考量艺术性、文化内涵和功能性的基础上进行的,她通过对匾额的观察和研究,探索其中的美学价值,并且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意义。
孙晋诺我喜欢苏州文化,便给学生开了一门选修课“阅读苏州”,并细分为“阅读园林”“阅读小桥”“阅读小巷”三个部分。
这样的“跨界”课该怎么上,我铆足了劲儿,给学生讲解园林里的楹联、花窗、地铺,还打算把学生带到网师园,让他们亲身体验园林之美。
为此,我细细研读了苏州大学园林专家曹林娣教授的著作,用心背诵,准备一展文化导游的风采。
学生来到园林,像放飞的鸟,叽叽喳喳,有着无限的好奇。
我自信满满,指着楹联给他们解释我背诵下来的“解读”。
可是,学生常常被楹联之外的东西吸引。
他们会抚摸那些抱柱、围着进门厅里的那顶轿子喧闹不已。
转过轿厅,我让学生回首看砖雕门楼上的“藻耀高翔”匾额,结果学生对这四个字不感兴趣,而是对那些砖刻稀奇得不得了。
有的问,那刻的人物是谁;有的问,门楼上为什么还要刻一圈栏杆;有的指着门楼两边的树问,这是什么树……面对这些疑问,我除了知道“藻耀高翔”外,其余一无所知,原先的备课面对真实的园林,顿觉无能为力,一时羞愧满面,汗出如浆。
为“一雪前耻”,我独自走进网师园。
我发现,一座园林就是一部百科全书。
读园林,就是读历史,读文化。
整座园林是一篇结构完整的文章。
以轿厅开篇,张辛稼所书“清能早达”匾额开宗明义,必得像贾琮那样的清正廉洁之行方能如孟子所说“达则兼善天下”;“万卷堂”紧承其后,当年史正治在书楼内环列四十二橱书,并配以“紫髯夜湿千山雨,铁甲春生万壑雷”的楹联,真乃气象万千,诗书传家治国,这正是网师园篇章之神;依次而下的撷秀楼、梯云室、五峰书屋、集虚斋、看松读画轩,殿春簃,摇曳多姿,妩媚迷人,一步步达到了人生的不同境界。
整座园林儒道互补,进退有致,是一篇散文,更是一首诗歌。
园林有园林的言语方式。
园林必植海棠、金桂、青竹、翠柏,取其金玉满堂之意;必以异石铺阶,意为平步青云;蝙蝠、祥云、荷花、牡丹是必有饰物,取其吉祥。
这些元素成为初步读懂园林的语言符号。
园林有园林的气质风度。
“锁云”“锄月”,将自然之美纳于自己怀抱;“槃涧”“待潮”,则将胸中之情托于一景一物;“曾三颜四,禹寸陶分”,将修身与生活融为一体。
苏州园林那美丽的窗户
看过一本曹林娣老师的书,名字叫做《凝固的诗》,说的是苏州的园林。
这个譬喻真是优美而贴切。
整个苏州,就仿佛是从唐诗宋词中走出来的,那些粉墙黛瓦,小桥流水,花窗漏影,花木扶疏,哪一样不从里往外透着典雅的诗意?
如果把苏州园林比做一首诗的话,那么,我想,花窗就是诗人的眼睛。
在游览苏州园林的时候,那一扇扇透着蕉影花姿的窗棂格子,就油然让我感到了一种说不出的温馨,每每回想至此,总要让我忍不住感慨:也只有这样的窗,才能让人在不经意间瞥见姑苏两千五百年的风韵。
窗,本身是一种固囿,而苏州园林中空透的窗棂却让这种固囿有了跃动的生命,显现出一种中国古典艺术美。
西方谚语说,命运关上了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我想,这窗一定就是苏州古典园林里的花窗。
当我徜徉在留园长廊,看着那些花窗里的花卉、鸟兽、山水或几何图形,甚至还有些传奇小说、戏曲及佛、道故事的某些场面,以及狮子林的琴棋书画“四雅”花窗,感受着花窗带来的移步换景的美妙,寓情于景的典雅情调,我不得不敬佩那些制作花窗的艺人。
他们用绘画、雕刻和泥塑打破了静态的平衡;以充沛的生命活力、敏锐的审美感悟超越了呆板的形状;用云彩、雷纹和翻腾的龙、怒放的牡丹等描绘出勃然欲飞、跃然欲动的审美意象。
苏州园林景观是由植物、建筑、假山、水源、文化等许多有形无形的物质(园素)所组成,其中园林建筑,若无精美的各种类型和形态多变的花窗作连接的话,其景观将大打折扣。
苏州园林花窗不仅是一种景观,也是苏州文人园林文化的反映。
苏州园林的花窗可谓江南园林之窗典范,只要来苏州园林走一回细加品赏,每一个园林就是一座花窗的微型博物馆。
始知城市有山林——"苏州大学文学院“忆江南”海峡两岸学生交流营苏州段活动顺利举行2011年7月12日至7月14日,苏州大学文学院“忆江南——中国园林建筑与江南文化”海峡两岸学生交流营苏州段活动顺利结束。
三天的行程丰富而充实。
台湾留学生与大陆同学结伴同行,听讲座、游旺山、览湖景、逛夜市,真真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历了一番难忘的“姑苏深度游”。
研习讲座精彩纷呈,令人受益匪浅。
苏州大学文学院曹林娣教授的讲演围绕“江南园林艺术”及“苏州城市规划与古建筑保护”展开,从苏州古城的选址、格局、建筑风格等角度切入,强调其背后的文化象征意义,并以耦园为例,分析了苏州园林注重主题、实用、美观的造园特点。
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朱仲羽教授则另辟蹊径,着眼于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维度,探讨苏州经济发展与文化保育之关系。
两场讲演均得到台湾同学的热烈响应。
大家对苏州原生态的古建筑群落、精致优雅的园林景观抱有浓厚的兴趣,而他们与专业学者的互动时,风趣幽默且不失睿智,得到了两位教授的褒扬。
经济与文化的双赢发展是台湾同学尤为关注的话题,大家就苏州老城区保护规划、文化保存模式、新旧城区衔接等问题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和建议。
新世纪苏州经济的异军突起赢得台湾同学的普遍赞叹。
7月14日上午,交流营成员往苏州周边参观了社会主新农村建设的典型代表——旺山村。
旺山位于苏州城西南八公里处,原本是苏州周边经济极不发达的小村庄。
近年来以都市农业为定位,立足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的结合,利用山水田园景观、自然绿色生态等环境资源并借助于现代物质技术条件,逐步建成了融现代农业、乡村文化、度假观光以及农事体验、竞技娱乐为一体的集约化、多功能、高效益的当代生态农庄型度假观光胜地。
在观看了旺山宣传片并游览钱家坞农家乐、耕岛农事参与体验区、农业观光园、尧峰山等高览胜等景点后,同学们均对苏州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成就流露出由衷的钦佩之情。
留学广岛大学的赖冠华同学表示:“这里村庄的美丽与亲切,是我之前完全没有想到的。
苏州园林与生存智慧:净化、诗化的环境与艺术养生净化,首先指对心灵的净化,即少私寡欲。
修德寡欲是园林养生的重要内容。
心性纯正和平,看破生死,薄名利,淡宠辱,精神不消耗。
道教的《太上老君养生诀》列“薄名利”为“善摄生,除六害”之首。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也说:“名利败身,圣人所以去之。
”齐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众人大言我小语,众人多烦而我少记,众人悸暴而我不怒,不以人事累意,不修仕禄之灵,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为不死之药,天下莫我知也。
”苏州园林中蕴涵的崇义绌利、超越功利精神与上述养生之道同一。
苏州园林主人推崇淡泊、平和,不求奢华,容膝自安,家无长物,琴书自乐,怡和养神。
一丘一壑之中寄寓了广阔的心灵世界。
晚清朴学大师俞樾的书斋花园曲园,简朴素雅,俞樾在自撰的《曲园记》中作过如下阐述:“曲园者,一曲而已,强被园名,聊以自娱者也……用卫公子荆法,以一‘苟’字为之……世之所谓园者,高高下下,广袤数十亩,以吾园方之,勺水耳、卷石耳。
惟余本窭人,半生赁庑。
兹园虽小,成之维艰。
传曰‘小人务其小者’,取足自娱,大小固弗论也。
”公子荆是春秋卫国大夫,吴公子季札曾称之为君子。
孔子也对他的节俭赞美有加,《论语·子路》载:“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俞樾半生赁庑,在此前已经四移其居,最后因得友人资助,方得以构地建屋,“但取粗可居,焉敢穷土木”,厅堂用材都不粗大,甚至小园中的叠石和花木也均为友人资助。
“卷石与勺水,聊复供流连”,也已足矣。
他将其厅颜“乐知堂”,也即此意。
苏州的两个“半园”也都有知足不求全之意,如清吴云为南半园题联说:“园虽得半,身有余闲,便觉天空海阔;事不求全,心常知足,自然气静神怡。
”宋程俱的“蜗庐”、清尤侗的“亦园”、民国吴待秋的“残粒园”,都标榜寡欲薄利、容膝自安之意。
其次是静养功夫,园林中鸟啼花落,皆与神通。
动观流水静观山,人们在园林中,享受的是清幽和宁静,所以要“静观自得”(拙政园)、“深入清净里,妙断往来趣”,要“静中观”。
江南古典园林当代文化价值与保护管理的思考张婕【摘要】江南古典园林通过建筑与山、水、花、木的融合,在城市中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住环境.当代社会,古典园林的传承发展面临城市化的冲击、保护和利用的失衡、管理的滞后以及游客与园林的疏离感等诸多困境,建议通过强化地方政府的协调领导作用,强化"保护第一"的理念,利用科技手段提升园林保护和管理水平,深入挖掘和宣传历史名园的文化内涵等措施,凸显江南古典园林的当代文化价值,实现文化传承与发展.【期刊名称】《苏州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4)002【总页数】6页(P14-19)【关键词】江南古典园林;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天人合一;传承;造园艺术;园林美学;保护管理【作者】张婕【作者单位】苏州市狮子林管理处,江苏苏州 215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8园林是中华文化载体,“江南园林”的范围指文化意义上的“江南”。
童寯先生《江南园林志》云:“吾国凡有富宦大贾文人之地,殆皆私家园林之所荟萃,而其多半精华,实聚于江南一隅。
”[1]书中提及的园林遍布苏州、无锡、常州等江南“腹心之地”,亦包括扬州、泰州地区,以及太湖以南及钱塘江以东部分地区,如绍兴、宁波地区等。
南宋时期,大批富商、官员涌至苏杭,造园活动十分兴盛。
明清时期,告老还乡的官员们返回故里后,也多有购地造园之举。
以素有“人间天堂,园林之城”美誉的苏州为例,造园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16世纪至18世纪达到全盛时期,当时苏州古城内外有二百余处各类园林。
目前,苏州尚存古典园林六十余处,其中,保存较好的23处、一般的9处、濒危的13处,现开放二十余处已修复园林,这些古典园林是苏州弥足珍贵、不可再生的历史遗存。
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沧浪亭、狮子林、耦园、艺圃、退思园为代表的苏州古典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艺术、自然与哲理的完美结合,创造出了惊人的美和宁静的和谐。
园林景观的诗化文学品题(一)
曹林娣
【期刊名称】《园林》
【年(卷),期】2002(000)001
【摘要】@@ 中国园林中的文学品题指的是厅堂、楹柱、门楣上和庭院的石崖、粉墙上,留下的历代文人墨迹,即匾额、楹联和石刻等.它们是建筑物典雅的装饰品、景观的说明书、园主的心灵陈辞,是园林景观的一种诗化.
【总页数】1页(P11)
【作者】曹林娣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聊斋志异》儿童文学类作品题材类型初探 [J], 何敏怡
2.论李春雷报告文学语言的诗化特征 [J], 李铮
3.《女神》是“五四时代精神”的“诗化”吗?——从接受史角度重审《女神》的文学史形象 [J], 彭冠龙
4.园林景观的诗化文学品题(二) [J], 曹林娣
5.试析文学作品题目的改译 [J], 郑敏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4年5月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May.2004 第3期Academic 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 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No.3收稿日期:2004-04-06作者简介:曹林娣(1944) ),女,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苏州园林与生存智慧曹林娣(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21)摘 要:本文分析了苏州园林的景观特点以及蕴涵其中的生存智慧。
指出了苏州园林优美的生态环境、精雅的人文环境与/心斋0、/坐忘0的超功利人生境界相结合,构成了人类/诗意地栖居0的最优雅的文明实体。
关键词:苏州园林;景观模式;生存智慧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04)03-0078-07英国哲学家罗素在5中国问题6中说:/中国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袭数千年,若能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若不借鉴一向被我们轻视的东方智慧,我们的文明就没有指望了。
0西方学者海德格尔强调,发掘人的生存智慧,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纠正人在天地间被错置了的位置,主张在完善天人关系的同时也完善人类自身。
他认为,重整破碎的自然和重建衰败的人文精神二者是一致的,并把希望寄托在文艺上,认定这种最高的境界是人在自然大地上/诗意地栖居0。
如果说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0还只是理想,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园林却是/诗意地栖居0的文明实体,是人类环境创作的典范。
苏州古典园林多/日涉成趣0的宅园,虽然每一园林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苏州宋元明清园林的景观具有一定的模式,俞孔坚曾总结出中华民族理想的景观模式有蓬莱、昆仑和壶天等仙道境域的幻想模式、风水佳穴模式和须弥山佛国理想模式等[1](P 76)。
苏州园林既注意了对风水佳穴的选择、仙境灵域和闭合式壶天模式的模仿,还特别重视净化、诗化的艺术养生,创造出/美好的、诗一般的0梦幻境界,体现了中华农耕民族最高最优雅的生存智慧,也即罗素所说的/东方智慧0。
当今之际,/恃人力0对大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自然界已经和正在通过对生态破坏的严厉惩罚,又一次向人类理性启示了空前深刻的生存智慧。
我们再次将目光投向苏州园林的景观模式,揭示其蕴涵的生存智慧,是颇有现实意义的。
一、风水佳穴与生态科学苏州园林主要为宅园,传统文化十分注重宅园/风水0,苏州园林在选址和布局上自然要寻找/风水佳穴0。
中国风水是地景崇拜的体现,讲求人和宇宙的协调,用得较多的就是阴阳八卦和五行、四象之说,反映了中华古人对地质地理、生态、景观、建筑等的综合观念,这是一种/天人合一0的地理观,被西方科学家称为/东方文化生态0。
风水说源于中华先民早期对环境的自然反映。
古人对环境的吉凶意识,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生态经验积累,中国原始人选择的适合自己居住的满意生态环境,是中国人理想环境的基本原型。
/以相民宅0的目的是/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0[2]。
5阳宅十书6是探讨风水的专著,其中有/阳宅外形吉凶图说0和/阳宅内形吉凶图说0;5鲁班经匠家镜6卷三附有房屋布局吉凶72例等,/它积累和发展了先民相地实践的丰富经验,承继了巫术占卜的迷信传统,糅合了阴阳、五行、四象、八卦的哲理学说,附会了龙脉、明堂、生气、穴位等形法术语,通过审察山川形势、地理脉络、时空经纬,以择定吉利的聚落和建筑的基址、布局,成为中国古代涉及人居环境的一个极为独特的、扑朔迷离的门类和神秘领域0[3](P192)。
/藏风聚气0、/山环水抱0和/龙真穴的0被称为/风水三要素0。
例如,园林选址,风水术以四灵之地为理想的环境,它的构成模式完全套用五行四灵方位图式,只是将四灵具体化为山(玄武)、河(青龙)、路(白虎)、池(朱雀)等环境要素。
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用的是相对方位,并非东西南北的绝对方位。
风水歌诀曰:/阳宅须教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
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明堂宽大斯为福,水口收藏积万金,关煞二方无障碍,光明正大旺门庭。
0中国风水将最吉祥的地点称为穴,这一古老惯例是古人试图寻找或建造一个理想的洞穴的居住者传下来,并演化至今的[4](P4)。
郭璞的5葬经6以/玄武垂头(穴在山脉止落之处),朱雀翔舞(穴前明堂,水流屈曲),青龙蜿蜒(左侧护山回环),白虎驯俯(右侧护山抱怀)0作为最佳的风水模式,要求穴的四周山环水绕,重峦叠嶂、山清水秀、郁郁葱葱,明堂开朗,水口含合,水道绵延曲折,形成良好的心理空间和景观画面,追求一个完整、安全、均衡的世界。
企图利用天然地形来为意愿中的环境构图,反映了中华先人的摄生智慧。
这是一种高度理想化和抽象化的择穴模式。
苏州园林选址也以四神兽模式为最佳,如5阳宅十书6所言:/凡住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污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谓最贵地。
0苏州耦园,东(左)为流水,南(前)有河道,北(后)有藏书楼,楼后又为水,西(右)有大路,自然为大吉之地。
国外生态学研究者赞美风水术是/通过对最佳空间和时间的选择,使人与大地和谐相处,并可获得最大效益,取得安宁与繁荣的艺术0,是/驾驭龙的真正的科学0,誉其为/宇宙生物学思维模式0和/宇宙生态学0[1](P96)。
/八卦0是平面上八个方位之象,为四方位细分的派生物,因此,住宅大门是房子的嘴,主吸纳灵气,所以,园林住宅大门的朝向最为重要,一般坐北朝南,以八卦中的离(南)、巽(东南)、震(东)为三吉方,其中以东南为最佳,在风水中称青龙门。
门边置屏墙,避免气冲,屏墙呈不封闭状,以保持/气畅0。
私家园林住宅的大门一般偏于东南,处于属/木0的/巽0位,/巽0为/风0卦,水木相生,/风0为入,寓意财源滚滚而入,且向阳、通风。
据说,民间认为东南风可以感受到平和恬淡、安详淳朴的自然情调,所以风水最好。
正南/离0卦,属午火,阳气最旺,唯/帝王0和/神0消受得起,一般人不避反伤,所以私家园林大门鲜有朝正南开者。
拙政园住宅部分位于山水园的南部,分成东西两部分,呈前宅后园的格局。
住宅坐北面南,纵深四进,有平行的两路轴线,主轴线由隔河的影壁、船埠、大门、二门、轿厅、大厅和正房组成,侧路轴线安排了鸳鸯花篮厅、花厅、四面厅、楼厅、小庭园等,两路轴线之间以狭长的/避弄0隔开并连通。
住宅大门偏东南,也避开了正南的子午线。
避开正南开门的现象多见于明代和清代前期的建筑,到清代中、后期就不大讲究了,如耦园大门朝正南而开。
5黄帝宅经6认为,/宅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屋舍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
若得如斯俨雅,乃为上吉0,实际上是对住宅周围环境的理想要求:背山面水,空气流通,挡住呼啸的北风,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冬暖夏凉,符合人们生活的生态需要。
风水学认为,/凡宅居滋润光泽阳气者吉,干燥无润泽者凶0。
住宅固然要求干燥,但周围如果没有溪水环绕,就断绝了生机。
风水中符合医学科学的内容也很多。
例如,住宅建筑前屋低、后屋高的吉,符合人们对于光照的需要,阳光紫外线可以杀菌。
大门前不可种大树、独树和空心树、瘦结如瘤之树、藤萝纠缠之树等,以免阻挡阳光,阻挠阳气生机进入屋内,屋内阴气不易驱出。
苏州春在楼建筑在一条中轴线上,有门楼、前楼、中楼、楼脊,中楼高于前楼,前楼又高于门楼,呈/步步高、级级高0走向,既符合人的趋吉心理,又符合医学科学。
风水术对小环境的树种选择也甚为讲究,如5相宅经纂6主张宅周植树,/东种桃柳(益马)、西种栀榆、南种梅枣(益牛)、北种柰杏0;又/中门有槐,富贵三世,宅后有榆,百鬼不近0,/宅东有杏凶,宅北有李、宅西有桃皆为淫邪0,/门庭前喜种双枣,四畔有竹木青翠则进财0;还有/青松郁郁竹漪漪,色光容容好住基0之说,提倡种松竹。
上述貌似迷信荒诞的吉凶说,却颇符合科学,它既科学地根据不同树种的生长习性规定栽种方向,有利于环境的改善,又满足了改善宅旁小气候观赏的要求。
/桃李罗堂前,榆柳阴后檐0,俗语称:/树木弯弯,清闲享福。
桃株向门,荫庇后昆;高树般齐,早步云梯;竹木回环,家足衣绿;门前有槐,荣贵丰财。
0苏州园林对植物树种的选择就很讲究,如网师园和狮子林都门庭前植槐,以符/槐门0之称,大厅的前后种上金桂玉兰,以合金玉满堂。
苏州沧浪亭,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市。
杂花修竹之间有小路,三面环水,旁无居民,左右都有林木相遮蔽,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钱大昕5网师园记6曰:网师园/负郭临流,树木丛蔚,颇有半村半郭之趣。
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0。
园林中以松柏为主景的也很多,网师园的/看松读画轩0、拙政园的/听松风处0、怡园的/松籁阁0都以松为主景。
噪音也是妨碍人体健康的大敌,所以,风水以为/不宜居大城门口及狱门、百川口去处0,因为那里人员杂沓,车马声、吆喝声、呻吟声,使人烦躁,甚至会引起失眠等症状。
苏州园林的主人大多以隐逸为旨趣,他们营造的是/居尘而出尘0的/城市山林0,相土选址以/地僻为胜0,/远往来之通衢0,所以,苏州园林都建在小巷深处,杂厕于民居之间。
例如,网师园大门位于一条极窄的羊肠小巷阔家头巷深处。
因为园主筑园之初心,即藉以避大官之舆从也!艺圃位于文衙弄,不远处就是曹雪芹5红楼梦6中说的/红尘中一二等风流繁华之地0的阊门,但却有/隔断城西市话哗,幽栖绝似野人家0,要找到艺圃,非得有寻幽探芳的决心不可。
耦园僻处苏州/城曲0小新桥巷,罕有车迹。
拙政园东部明代末年是王心一的/归田园居0,当年也是/门临委巷,不容旋马0,/委巷0即东首的百花小巷。
号称/吴中第一名园0的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当时从城内出城去留园,都是狭窄的石子小道。
留园东北是花埠里,北至半边街、东邻五福弄、西迄绣花弄,都是小巷。
南面的留园路,原先也是小道。
拙政园之地,早在唐诗人陆龟蒙所居之时,就是/不出郛郭,旷若郊野0。
北宋时胡峄居此,也是/宅舍如荒村0。
明时仍有积水亘其间,颇具山野之气。
明代依然有/流水断桥春草色,槿篱茆屋午鸡声0的野趣(文徵明5拙政园若墅堂6诗)。
如今大门面对着人民路的怡园,原来大门也开在小巷。
可以说,避开尘嚣、/隔尘0、/隔凡0,赢来一份清幽,这是苏州园林选址的共性。
苏州在长期的造园实践中,逐渐拂去了构园活动中浓重的迷信色彩,而强调了构园中符合人们的环境生态、环境心理的科学性和实际性,如明代计成在他的造园经典5园冶#立基6中明确地说:/选向非拘宅相。
0认为园林的建筑布置、向背应该根据造园的立意,因地制宜,而不可完全为风水堪舆所迷惑。
苏州宋代的沧浪亭、明代的艺圃和清代的听枫园,大门都朝向北面。
苏州大量的私家园林大门朝向是依街巷方向而定,与民宅并无二致;但在园内的整体结构上,基本上符合前朱雀(池)、后玄武(山或楼)、左青龙(河)、右白虎(大路)的相对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