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挫裂伤67例临床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8
重度脑挫裂伤60例治疗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重度脑挫裂伤的有效治疗措施。
方法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其中非手术治疗措施包括密切观察病情、保持呼吸道通畅、止血治疗、脱水利尿治疗、抗感染治疗、激素治疗、高压氧治疗和亚低温治疗等。
手术治疗措施包括颅内血肿及失活坏死组织开颅清除术,单侧额部去骨瓣减压术,双侧额部去骨瓣减压术等。
结果治疗后经疗效判定,本组基本痊愈21例,显著进步27例,进步7例,无变化1例,死亡4例,总有效率为91.7%。
结论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对于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及时进行有效的手术治疗。
手术前后应采取有针对性的非手术治疗措施,从而稳定病情,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并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尽快恢复。
【关键词】重度脑挫裂伤;手术;高压氧;亚低温重度脑挫裂伤可造成脑结构的严重损伤,需要及时进行有效的救治处理,否则后果严重。
为了探讨该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我们对60例重度脑挫裂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收治的60例重度脑挫裂伤患者,入院时格拉斯哥评分在3~8分之间,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7~73岁,均经脑ct和有关影像学检查证实。
致伤原因包括车祸44例,撞击11例,跌坠5例。
1.2 治疗方法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其中非手术治疗措施包括密切观察病情、保持呼吸道通畅、止血治疗、脱水利尿治疗、抗感染治疗、激素治疗、高压氧治疗和亚低温治疗等。
手术治疗措施包括颅内血肿及失活坏死组织开颅清除术,单侧额部去骨瓣减压术,双侧额部去骨瓣减压术等。
1.3 疗效判定标准[1] 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8%以上;死亡。
伤后4个月进行疗效评判。
2 结果治疗后经疗效判定,本组基本痊愈21例,显著进步27例,进步7例,无变化1例,死亡4例,总有效率为91.7%。
浅析脑挫裂伤的临床诊断摘要】目的讨论脑挫裂伤临床诊断。
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
结论头部外伤后昏迷时间多超过半小时,甚至数日或更长时间。
有颅内压增高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表现,如头痛、恶心、呕吐、躁动不安、呼吸和脉搏增快、血压正常或偏高、颈强直和克氏征阳性。
若出现脉搏慢、呼吸慢、血压高,多合并颅内血肿。
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如偏瘫、失语、局灶性癫痫等。
腰椎穿刺检查颅内压多增高,脑脊液常呈血性。
X线摄片检查有或无颅骨骨折,头部CT或核磁共振检查常显示多发散在斑点状出血灶和脑水肿征象。
【关键词】脑挫裂伤1 病因及病理1.1 定义脑挫裂伤是指头部受暴力作用后脑组织发生的器质性损伤。
包括挫伤和裂伤两种病理类型。
是颅脑创伤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损伤类型。
1.2 流行病学统计资料显示:1957年创伤致死占死亡因素的第9位,1975年升为第7位,1995年升为第4位。
这些创伤中大部分为脑创伤患者。
美国住院的脑闭合创伤发生率为200/10万,1989~1998年脑外伤平均死亡人数达5万人/年。
脑挫裂伤是最重要的颅脑创伤,是导致创伤致死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
脑挫裂伤的发生率国内目前尚缺乏较为权威的统计。
汪秉康等在一组100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尸检中发现脑挫裂伤占64%。
颅脑创伤的三大主要致病因素为道路交通事故、暴力伤害和跌伤或坠落。
15~45岁的男性是道路交通事故和暴力伤害的主要受害者。
1.3 发病机制脑挫裂伤通常由头颅的加速或减速运动引起。
藤原等对脑挫裂伤的发生机制进行了归纳,认为脑挫裂伤可因直接受力部位的颅骨弯曲或骨折而产生。
在对冲部位的脑挫裂伤的形成则存在下述一些假说:(1)Hoboum的旋转理论:当头部发生角加速运动时,脑产生旋转运动,由于脑的滞后而产生剪切应力致脑挫裂伤。
(2)Gurdjian的解剖学说:认为颅骨的解剖学特点对脑挫裂伤具有重要作用。
(3)Gross的空腔理论:由于脑和颅骨间的相对运动使颅内出现压力梯度,由此形成空腔。
66例双额叶脑挫裂伤的治疗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双额叶脑挫裂伤的有效治疗方法。
方法对于入院后意识障碍较重,CT示占位效应明显的16例患者,于2 h内行急诊手术。
其余50例患者,根据病情先采取有针对性的保守治疗措施,其中13例在保守治疗过程中意识障碍加重,复查头颅CT发现,脑挫裂伤病灶及脑水肿区域扩大,占位效应明显,侧脑室额角受压消失,环池闭塞,立即改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为冠状开颅,双侧去骨瓣减压,清除血肿及坏死组织,硬膜减张缝合。
结果本组基本痊愈25例,显著进步27例,进步8例,总有效率90.9%。
结论应密切观察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对于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疗是有效控制病情恶化,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关键词】额叶;脑挫裂伤;手术双额叶脑挫裂伤大多由对冲性损伤引起,在治疗过程中病情多变,如处置不及时常因继发性颅内压增高,病情迅速恶化导致死亡。
为了探讨该病的有效治疗方法,笔者对66例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进行了治疗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66例,男38例,女28例,年龄18~66岁。
均有明确头部外伤史,于伤后1~24 h来院就诊,入院时GCS评分<5分5例,6~8分11例,9~12分22例,13~15分28例。
所有患者于入院时即行头颅CT检查,提示均为双额叶脑挫裂伤。
1.2 治疗方法对于入院后意识障碍较重,CT示占位效应明显的16例患者,于2 h内进行急诊手术。
对于其余患者,根据病情先采取有针对性的保守治疗措施,包括控制液体入量,纠正酸碱平衡,给予脱水、止血、脑保护剂、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及亚低温、高压氧等治疗。
其中13例在保守治疗过程中意识障碍加重,复查头颅CT发现,脑挫裂伤病灶及脑水肿区域扩大,占位效应明显,侧脑室额角受压消失,环池闭塞,立即改行手术治疗。
本组手术方式为冠状开颅,双侧去骨瓣减压,清除血肿及坏死组织,硬膜减张缝合。
双额叶脑挫裂伤126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减少双额叶脑挫裂伤病人死亡率的治疗办法。
方法:对我科2004年6月~2007年6月收治70例双额叶脑挫裂伤病人实施加强监护(NICU)及放宽手术适应证的病例与2001年6月~2004年5月按照常规传统治疗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2001年6月~2004年5月收治双额叶脑挫裂伤病人52例,治愈37例,好转6例,死亡9例,死亡率17.3%,2004年6月~2007年6月收治双额叶脑挫裂伤病人70例,治愈53例,好转9例,死亡8例,死亡率11.1%。
结论:对双额叶脑挫裂伤病人加强监护措施并放宽手术适应证,早期手术可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双额叶脑挫裂伤;意识障碍;监护;手术适应证双额叶脑挫裂伤是闭合性颅脑损伤中的一种严重情况,尽管伤后早期病情常不危重,脑内血肿不大,但这类病人的伤情变化较大,继发性颅内压增高的发生发展极为迅速,给诊断治疗带来困难,应予以重视。
本院近6年来共收治此类病例126 例,对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84例,女42例,年龄6~14岁12例,14~50岁91例,50~65岁23例。
受伤时均为头枕部着地所致的减速性脑损伤。
1.2 临床表现:受伤当时皆有原发性昏迷史,昏迷时间多数超过30分钟,头痛,频繁呕吐。
17例有颈项强直,仅6例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偏瘫体征。
入院时GCS评分:大于8 分95例,6~8分22例,3~5分9例。
病人发生小脑幕切迹疝,单侧瞳孔散大8例,双侧瞳孔散大5例。
1.3头颅CT表现:双侧额叶呈高低密度混杂影,周围有明显的脑水肿,占位效应,伤后血肿量可无明显增加。
血肿周围的严重而广泛的水肿范围,多呈进行性扩大,常常超过血肿量的体积数倍。
一般有基底池消失,环池缩小,双侧脑室额角有明显受压的变化,甚至消失,侧脑室额角间夹角明显增大。
中线结构多有不同程度的移位。
1.4治疗方法:本组49例行非手术治疗,包括限制入水量,脱水疗法,激素治疗,抗感染、冬眠低温治疗,并加强监护,在作好术前准备的情况下,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绝对卧床休息。
重型颅脑损伤73例死亡原因分析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原因,以便吸取经验教训。
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2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73例重型颅脑损伤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死亡时间:入院后1d内死亡29例,1~3d15例,超过3d 29例,最短1h,最长53d;死亡原因:脑挫裂伤伴脑肿胀35例,继发颅内血肿16例,原发脑干伤5例,弥漫性轴索损伤2例,合并伤伴休克9例,肺部感染5例,肺栓塞1例。
结论:多发脑挫裂伤伴脑肿胀、颅内血肿所致的高颅压是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的主要原因,合并伤伴失血性休克、原发脑干损伤、肺部感染等也可造成患者死亡。
早期有效降低颅内压,处理合并伤和防治并发症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率的关键。
标签:重型颅脑损伤;死亡原因重型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死亡率高达30%~50%[1],依据患者入院时GCS≤8分并结合CT和临床表现可明确诊断。
2009年1月-2012年6月笔者所在科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58例,死亡73例,死亡率46.20%。
本文就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便吸取教训,总结经验。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73例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病例,其中在院死亡46例,自动出院死亡22例,转院死亡5例;男59例,女14例;年龄19~90岁,平均54.22岁。
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46例,坠落伤12例,摔伤8例,挤压伤1例,原因不详6例。
伤后就诊时间:0.5~1h61例,1~3h10例,4h1例,20h1例。
1.2GCS评分及瞳孔变化入院时GCS评分3~5分43例,6~8分20例;入院时GCS评分9~15分,6h内降低至3~8分8例,3d内降低至3~8分2例。
入院时双侧瞳孔散大32例;一侧瞳孔散大16例;双侧瞳孔稍大或无变者23例,双瞳缩小者2例。
1.3CT表现患者入院后均查头部CT,脑挫裂伤44例,其中多发脑挫裂伤30例;急性硬膜下血肿42例,其中双侧硬膜下血肿6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5例,弥漫性脑肿胀34例,原发性脑干损伤7例,弥漫性轴突损伤6例,急性硬膜外血肿9例,小脑出血1例,颅骨骨折49例。
100例脑挫伤患者的护理分析【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296-01我院所处豫南地区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机动车数量明显增加,而对应的道路建设尚不够完善,居民的交通安全意识仍很淡薄,故我科收治的脑挫伤病人较10年前明显增加。
脑挫伤因外伤至高级神经中枢器质性改变,常伴有颅内压增高、脑水肿等症状[1]。
笔者结合工作经验和病例记录对近期收治的100例脑挫伤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分析。
结合我科室实际情况,选取2009年1月一2014年3月在我科住院,且经CT或MRI确诊为脑挫伤的患者,进行护理分析,以总结经验,改进以后同类患者的护理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取2009年1月一2014年3月在我科住院,且经CT或MRI确诊为脑挫伤的患者。
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采用我科改进的新型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1.2 一般资料实验组共有55例患者,行外科治疗或保守治疗后病情稳定后一直在我科行康复治疗,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介于2岁到85岁之间,平均为34岁,额颞顶等脑叶损伤患者46例,基底节内囊损伤患者4例,小脑及脑干损伤患者5例。
对照组45例为同一时期的住院患者,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介于2岁到81岁之间,平均为33岁,额颞顶等脑叶损伤患者40例,基底节内囊损伤患者3例,小脑及脑干损伤患者2例。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年龄,性别,病变集中部位)及损伤情况的差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
1.3 护理方法对照组护理组:(1)对于急性期昏迷患者或瘫痪患者,以患者非正常躯干姿势的形态学表现为基础,应用反射抑制模式促进病态姿势的矫正。
对不能正常活动的关节进行被动活动,同时对瘫痪肌肉进行按摩和电刺激等,预防肌肉及关节功能萎缩[2]。
(2)配合光线刺激,音乐刺激,结合家属所述患者病情爱好等由管床护士及家属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以促进患者的苏醒或神经功能恢复。
脑挫裂伤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发表时间:2011-08-18T14:41:42.077Z 来源:《心理医生》2011年第3期供稿作者:杨丽琼[导读] 脑挫裂伤指暴力作用头部后、脑软膜、血管及脑组织同时破裂,伴有外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杨丽琼(云南省景谷县人民医院 666400)【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3-062-02 【关键词】脑挫裂伤临床观察及护理脑挫裂伤指暴力作用头部后、脑软膜、血管及脑组织同时破裂,伴有外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1]。
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疾病,占全身损伤部位的10%-15%[2]。
多由于交通事故、工伤、跌伤等直接或暴力所致,此病人病情重、复杂多变、并发症多、死亡率高。
我院于2008年1月—2010年10月共收治脑挫裂伤患者238例,经过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积极配合医生给予抢救处理,在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方面取得较好效果。
1 临床资料2008年1月—2010年1月间在我院收治脑挫裂伤患者238例,其中16岁—20岁102例,21岁—40岁113例,40岁以上者为23例,多为男性,在所有患者中,192例恢复良好,30例中度恢复,10例重度致残,6例死亡。
2 临床观察及护理2.1 现场急救主要争分夺秒地抢救心跳骤停、窒息、开放性气胸、大出血等危及生命的伤情。
救护时要做到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保暖、禁用吗啡止痛、有明显大出血者应补充血容量、无外出血表现而有休克征象者,应查明有无头部以外部位损伤,如合并内脏破裂等。
开放性损伤有脑组织从伤口膨出时,在外露脑组织周围用消毒纱布卷保护,再用纱布架空包扎,避免脏组织受压。
2.2 一般护理2.2.1 体位:意识清醒者取叙坡卧位,有利于颅内静脉回流。
昏迷病人或吞咽功能障碍者宜取侧卧位或侧俯卧位[3],以免呕吐物、分泌物误吸。
2.2.2 营养支持:早期昏迷病人禁食,采用胃肠外营养,每天静脉输液量维持在1500—2000ml,其中钠电解质500ml,输液速度不宜过快[4],伤后3天仍不能进食者经鼻胃管补充营养,控制盐和水的摄入量等意识好转出现吞咽反射时,可经口试喂蒸蛋、藕粉等食物。
脑挫裂伤病人的护理病案分析患者,男性,70岁,于2009年8月1日入院,患者诉两天气前行走时被汽车撞倒,当时昏迷约50分钟后清醒,醒后感觉头痛,左上肢及下肢肌力为Ⅲ级,右侧肢体肌力正常,呕吐一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急诊头颅CT检查未见明显血肿及挫伤,查体:T37.5℃, P80次∕分,R24次∕分,BP90/55mmHg,神志清楚,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mm,对光放射存在,一天后患者出现嗜睡,精神症状,头痛加剧,复查CT示两侧额叶挫裂伤,右额叶脑内血肿,于当日在全麻下行脑内血肿加去骨瓣减压术,头部置有硬膜下引流管1根,固定引流通畅,患者躁动并自言自语,右眼睑部水肿,静脉给予脱水、抗炎、止血、抗癫痫、营养脑神经等综合药物治疗,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1、该患者脑挫裂伤有哪些临床表现,如何治疗?怎样与脑震荡相鉴别?分析:首先为意识障碍:患者当时昏迷约50分钟后清醒,一天后患者出现嗜睡,精神症状。
其次患者左上肢及下肢肌力为Ⅲ级,右侧肢体肌力正常,说明有脑皮质功能受损。
再次患者伤后自感头痛并呕吐一次。
伤后患者血压下降、呼吸浅快,减轻损伤后的病理改变,防止脑水肿,促进脑功能恢复。
患者于一天后患者出现嗜睡,精神症状,头痛加剧,复查CT示两侧额叶挫裂伤,右额叶脑内血肿,于当日在全麻下行脑内血肿加去骨瓣减压术。
脑震荡后有短暂意识丧失一般不超过半小时,并有明显的近事忘现象,该患者无此临床表现。
2、患者伤后出现意识障碍,如何来判断患者意识状况?分析:判断方法采取语言刺激,及时呼唤患者,并做简单的对话,若无反应,可采取进一步的疼痛刺激,即压迫眶上神经等,以观察患者对疼痛的反应,同时注意患者有无吞咽反射,角膜反射等。
3、针对患者术后躁动不安,应采取哪些安全上的护理?分析:正确及时评估患者,将防止发生意外坠床卡牌悬挂至病房床头,提示护理人员及其家属以警示发生意外,床上备有护栏,妥善固定,并应修剪指甲,防止抓伤,必要时使用约束带保护患者,约束带松紧适宜,每两小时松解一次并观察皮肤情况。
50例重型脑挫裂伤为主的多发伤抢救与护理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重型脑挫裂伤为主多发伤患者的临床抢救以及护理方法,以提高患者临床抢救成功率。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06月~2014年06月重型脑挫裂伤为主多发伤患者50例。
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抢救资料以及护理资料。
结果针对本次研究的50例抢救患者,临床成功抢救患者45例,抢救成功率为90.00%;死亡5例,临床疾病死亡率为10.00%。
存活患者与死亡患者在临床相关指标的比较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
结论针对多发伤(以重型脑挫裂伤为主)患者,临床表现出伤情严重以及疾病变化迅速的特点,患者的生理状态也发生严重紊乱。
通过研究有效措施加以临床护理,可以显著降低临床疾病死亡率,从而有效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最终获得最佳的抢救效果。
【关键词】重型脑挫裂伤;多发伤;抢救;护理【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志码】A当前,脑挫裂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例数在表现出逐年增加,属于临床医学中疾病死亡率相对较高的一种疾病,如果未选择有效方法加以抢救与护理,轻则造成患者残疾,重则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在此种情况下,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生活带来了非常严重的消极影响[1]。
为了提高此类患者的临床抢救成功率,本文主要针对我院收治的主要表现为重型脑挫裂伤的多发伤患者,研究有效方法对其实施抢救与护理后,临床表现出较高的抢救成功率,现将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06月~2014年06月50例重型脑挫裂伤为主多发伤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10例;患者的年龄范围为16岁~67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6.5±1.3)岁;患者合并多发伤的类型为:属于脑挫裂伤患者25例,属于颅骨粉碎性骨折的患者12例,属于原生性脑干损伤的患者10例,属于颅底骨折的患者3例。
方法:(1)临床抢救:医护人员一经到达患者受伤的现场,需要对患者当前的疾病情况加以诊断,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
脑外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临床分析及防治【摘要】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手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有效的防治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67 例患者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防治措施的疗效。
结果:重型颅脑损伤、急性脑肿胀、术中继发颅内血肿形成、长时间脑组织缺血缺氧等是颅脑外伤手术中急性脑膨出的主要原因。
本组病例死亡38例,占56.7% ,存活29例,占43.3% 。
结论:彻底清除血肿,充分减压、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改善脑部供血、供氧等是预防及治疗术中脑膨出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颅脑外伤;急性脑膨出;防治【中图分类号】r45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1-0066-01我科自2003.1~2010.1共手术治疗急性颅脑外伤并颅内血肿787例,其中手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67例,对其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67例,男46例,女21例。
年龄13~69岁,平均年龄35岁。
致伤原因:车祸伤59例,坠落伤6例,钝器击伤2例,伤后至手术的时间均大于2小时,4小时以内者16例,6小时以内者37例,超过6小时者14例。
1.2 临床表现:伤后均有原发性昏迷,持续昏迷48例,有中间清醒期者19例。
术前瞳孔无明显改变28例,单侧瞳孔散大33例,双侧瞳孔均散大6例。
有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改变43例。
去大脑强直12例,合并其他部位损伤,包括创伤性湿肺、失血性休克、骨折、腹腔脏器破裂等18例,评分为3~9 分。
1.3 ct表现:广泛脑挫裂伤、弥散性脑肿胀,环池、基底池变小或消失51例,中线移位大于1.0cm 28例。
环池、基底池、外侧裂池等有明显蛛网膜下腔出血30例,硬膜外血肿合并对侧脑挫裂伤21例,广泛脑挫裂伤合并同侧广泛硬膜下血肿28例,颅内多发血肿53例。
1.4 治疗方法:术前准备手术的同时给予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脑部供氧,纠正休克,脱水等治疗。
术中均行外减压术(去大骨瓣)加内减压术(去除坏死脑组织,清除血肿,伤侧额叶、颞叶切除)。
老年脑挫裂伤并脑内血肿的临床分析陈宏刚;唐运涛;刘伦波;冯爱平;黄启军【摘要】目的探讨脑挫裂伤合并脑内血肿的老年患者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2010年12月我科收治的年龄60岁以上的脑挫裂伤并脑内血肿患者,总结其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效果.结果 67例老年患者平均住院时间49天,GOS分级评估:良好38例,中残11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6例,死亡7例.结论老年脑挫裂伤并脑内血肿致残率、病死率高,预后不佳,临床上应早期观察、早期治疗,注意并发症的防治,以提高生存质量及生存率.【期刊名称】《西南军医》【年(卷),期】2011(013)006【总页数】2页(P994-995)【关键词】脑挫裂伤;血肿;老年;治疗【作者】陈宏刚;唐运涛;刘伦波;冯爱平;黄启军【作者单位】618000 四川,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618000 四川,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618000 四川,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618000 四川,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618000 四川,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1+5脑挫裂伤是发生于脑实质的损伤,其继发性改变为脑水肿和脑内血肿形成,二者可发生于伤后任何时期,出现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1]。
老年人多存在脑血管硬化,血管弹性普遍较差,易破裂出血,轻微脑挫裂伤即可能导致脑内血肿的形成,因此,老年人脑挫裂伤易伴及颅内血肿等严重并发症,其致残率、病死率高。
本文对我科自2005年5月~2010年12月收治的67例老年人脑挫裂伤并脑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5年5月~2010年12月我科收治的老年患者67例,均明确诊断脑挫裂伤并脑内血肿。
其中男性39例,女28例,年龄61~82岁,平均69.6岁。
致伤原因包括车祸伤37例、高处坠落伤13例、钝器打击伤17例;受伤机制大致分类:加速损伤15例,减速损伤17例,对冲伤21例,旋转损伤5例,挥鞭样损伤4例,机制不明者5例。
脑挫裂伤67例临床分析【关键词】脑挫裂伤脑挫裂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原发性闭合性脑损伤,它是指在颅脑受到暴力作用后而直接造成脑组织点片状出血、水肿及坏死性变化的器质性损伤。
其多有进行性加重的趋势,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处理,将最终形成占位效应及脑疝并危及生命。
因此应引起我们临床医生的重视。
我院自2003年以来共收治脑挫裂伤病人67例,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67例,男48例,女19例;年龄最大79岁,最小的8岁;致伤原因:车祸伤32例,跌落伤21例,压砸伤4例,被他人用硬器击伤6例,其他伤4例;合并症:颅骨骨折25例,颅内血肿36例;就诊时间:最短20min,最长6天。
1.2 临床表现1.2.1 病史本组67例病人均有头部外伤史。
1.2.2 伤后出现意识障碍在67例病人中伤后即发生昏迷有56例,昏迷最短30min,最长3周;其中11例伤后仅有短暂的意识障碍,在12~24h后发生昏迷。
GCS评分:在12分以上48例,9~11分16例,8分以下有3例。
1.2.3 头昏、头痛及呕吐病人在醒后诉头昏、头痛不适,部分病人有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等表现。
1.2.4 体征该组病例伤后无明显的局部体征出现,在伤后12~24h后出现如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体征者45例,占67%,多与继发性颅内损伤有关。
病侧瞳孔开始变小,继之散大,光反射迟钝有40例。
1.2.5 头颅CT 经头颅CT检查发现颅内脑组织挫裂伤,其中56例发生在额、颞叶,8例在顶叶并合并有颅骨骨折,3例在枕叶。
有43例病人继发颅内血肿,3例病人合并原发性脑干损伤。
1.3 治疗与转归在67例病人中有13例病人因颅内血肿和脑水肿而致颅内高压施行了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和失活组织清除术,2例病人施行了去额、颞极内减压术;其余52例病人均保守治疗。
经治疗后64例病人均治愈出院,有3例病人因合并原发性脑干损伤而死亡。
2 讨论脑挫裂伤在神经外科外伤性损伤中是一种较常见的疾病,且在病变发展过程中将会有严重的继发性脑水肿和(或)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甚至发生颅内高压,以致形成脑疝而死亡,因此,对该病如果不及时进行正确的诊治,将危及生命。
脑挫裂伤67例临床分析
【关键词】脑挫裂伤
脑挫裂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原发性闭合性脑损伤,它是指在颅脑受到暴力作用后而直接造成脑组织点片状出血、水肿及坏死性变化的器质性损伤。
其多有进行性加重的趋势,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处理,将最终形成占位效应及脑疝并危及生命。
因此应引起我们临床医生的重视。
我院自2003年以来共收治脑挫裂伤病人67例,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67例,男48例,女19例;年龄最大79岁,最小的8岁;致伤原因:车祸伤32例,跌落伤21例,压砸伤4例,被他人用硬器击伤6例,其他伤4例;合并症:颅骨骨折25例,颅内血肿36例;就诊时间:最短20min,最长6天。
1.2 临床表现
1.2.1 病史本组67例病人均有头部外伤史。
1.2.2 伤后出现意识障碍在67例病人中伤后即发生昏迷有56例,昏迷最短30min,最长3周;其中11例伤后仅有短暂的意识障碍,
在12~24h后发生昏迷。
GCS评分:在12分以上48例,9~11分16例,8分以下有3例。
1.2.3 头昏、头痛及呕吐病人在醒后诉头昏、头痛不适,部分病人有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等表现。
1.2.4 体征该组病例伤后无明显的局部体征出现,在伤后12~24h后出现如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体征者45例,占67%,多与继发性颅内损伤有关。
病侧瞳孔开始变小,继之散大,光反射迟钝有40例。
1.2.5 头颅CT 经头颅CT检查发现颅内脑组织挫裂伤,其中56例发生在额、颞叶,8例在顶叶并合并有颅骨骨折,3例在枕叶。
有43例病人继发颅内血肿,3例病人合并原发性脑干损伤。
1.3 治疗与转归在67例病人中有13例病人因颅内血肿和脑水肿而致颅内高压施行了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和失活组织清除术,2例病人施行了去额、颞极内减压术;其余52例病人均保守治疗。
经治疗后64例病人均治愈出院,有3例病人因合并原发性脑干损伤而死亡。
2 讨论
脑挫裂伤在神经外科外伤性损伤中是一种较常见的疾病,且在病变发展过程中将会有严重的继发性脑水肿和(或)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甚至发生颅内高压,以致形成脑疝而死亡,因此,对该病如果不及时进行正确的诊治,将危及生命。
2.1 详细收集病史有脑外伤病史及伤后出现意识障碍>30min,伴恶心呕吐,查体神经系统有或无阳性体征,同时结合头颅CT辅助检查结果,对于典型的脑挫裂伤病人及早作出诊断是不困难的。
该组病例中56例病人昏迷时间>30min,经头颅CT检查提示均有脑挫裂伤的病灶存在。
尤其对脑挫裂伤可疑的患者,应行头颅CT检查,明确诊断,以便在治疗中引起重视而避免继发病变的发生。
2.2 充分运用CT,提高诊断率对于脑挫裂伤病人症状不典型和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的病人,应结合头颅CT检查才能作出正确诊断。
从该组病例中不难看出,昏迷时间最短的30min,其中有11例病人伤后并无昏迷而是在12~24h后发生,经头颅CT检查提示,有56例病人发生额、颞叶挫裂伤,占74%。
所以头颅CT检查不仅能进一步明确诊断,而且还能了解其颅内脑组织损伤程度和有无手术指征以及为手术入路提供客观依据,并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2.3 要对所谓的类似“轻型脑损伤”病人严密观察在部分颅脑损伤病人早期由于受伤机制不清楚、受伤到就诊时间短,仅表现为短暂的意识障碍及头昏、头痛
伴恶心,查体无明显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往往被诊断为
“轻型脑损伤”而被首诊医生忽略,经简单处理后病人出院回家。
继之出现病情进一步加重,发生意识障碍,经头颅CT检查后提示颅内脑挫裂伤继发性出血形成血肿。
在本组病例中有2例病人发生上述情况,因此对于所谓的“轻型脑伤”的病人建议应在急诊室或住院观察治疗24~48h,尤其是要对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及四肢情况变化的观察,发现病情变化,立即行进一步检查并及时的进行处理。
2.4 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对脑挫裂伤病人的治疗为非手术和手术治疗。
2.4.1 非手术治疗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变化及保持呼吸道通畅;脱水;补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糖皮质激素的治疗;亚低温疗法;改善脑细胞代谢;止血和抗生素的应用等[1]。
2.4.2 手术治疗对于一般脑挫裂伤病人皆采用非手术治疗,但是在上述非手术治疗的同时,尤其是在急性期有局部脑水肿、脑坏死、脑液化及继发颅内血肿形成或并有脑疝征象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1)病人头痛呈进行性加重伴有意识障碍加深者,要注意颅内脑挫裂伤病情加重的可能存在;(2)脑挫裂伤病人约54%发生伤后呕吐[2],若急性期已过而呕吐依然不止或频繁时,表明病情恶化,不排除颅内血肿的形成者;(3)瞳孔变化:若一侧瞳孔散大,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并对侧肢体偏瘫者,要考虑脑水肿或严重颅内血肿引起;(4)血压升
高,脉搏徐缓(P<60次/min),呼吸深慢,加之意识障碍者,要排除脑疝的形成。
有上述变化者要考虑脑水肿或严重颅内血肿及脑疝形成的可能存在,应及时行头颅CT复查,明确诊断,紧急手术处理。
在本组病例中有13例行手术治疗,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赵雅度.神经病学-神经系统外伤.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50-51.
2 江基尧.现代颅脑损伤学.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74-7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