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应用胺碘酮转复新近发生的房颤疗效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183.76 KB
- 文档页数:2
胺碘酮治疗房颤20例临床观察发表时间:2013-01-24T11:34:45.200Z 来源:作者:刘志刚[导读] 目的临床观察胺碘酮在治疗房颤的疗效。
刘志刚(贵州盘江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 553536)【摘要】目的临床观察胺碘酮在治疗房颤的疗效。
方法选择20例各类由心脏基础疾病引起的快速性心房颤动及单纯性房颤患者。
入院当日确诊,立刻给予胺碘酮150 mg缓慢静推,随后以1~0.4 mg/min维持静滴48 h,次日起加用口服片200mg,每日3次,连续口服1周; 一周后仍不能见效者改为每次400mg,一日3次,见效后逐渐减为每次100mg,一日3次口服。
结果本组病例中有5例无效,年龄均为50岁以上,病史长达1年以上的患者,其余15例均见效,起效时间最短3天,最长10天,20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胺碘酮治疗房颤总有效率为75%。
结论临床上对于房颤的治疗,在射频消融未能普及的现状下,胺碘酮在临床上治疗房颤有较高疗效,且使用方便,易于推广,长期使用也有较好的耐受性。
【关键词】胺碘酮房颤临床观察【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7-0192-02 胺碘酮为苯丙呋喃衍生物,于1961年作为抗心绞痛药用于临床,1970年始用于心律失常的治疗,本品有很强的抗颤作用。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如果持续发作,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会有很大的影响,还容易引起血栓脱落,导致脑梗死等多脏器梗死。
维持窦性心律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运动耐量。
据报道60岁以上的人约有1%出现房颤,并且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其发生率成倍增加,尤其是对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预防和治疗房颤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
现将本院近三年来20例应用胺碘酮治疗的房颤病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各种类型心脏病引起的快速房颤以及单纯性房颤(除外病窦综合症sss)20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5例;年龄35-78岁;50岁以下7例,50岁以上13例;病史在半年以内者6例,半年以上14例,左房内径29~49 mm。
临床医学C l i ni cal M edi c i ne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临床观察俞新萍余献丹倪胜苏叶元胜(浙江省乐清市第三人民医院浙江乐清325604)【摘要】目的观察器质性心脏病并快速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48例器质性心脏病并快速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静脉注射胺碘酮和毛花甙C治疗,观察(1)3小时和8小时内复转为窦性心率的例数;(2)8小时后仍未复转为窦性心律的患者的心室率;(3)药物副作用。
分析对比两组数据。
结果两组治疗均有效,但胺碘酮组的复转成功率和平均复转时间明显优于毛花甙C组,两组未复转患者的心室率、副作用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器质性心脏病并快速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安全有效.【关键词】心房颤动;胺碘酮;阵发性;毛花甙C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其发病率在近几十年内持续增加“1,如不及早复律可形成左房附壁血栓导致动脉栓塞,血流动力学异常、心房电重构,增加复律的难度”-21。
大多数医生主张尽早复律,转律分为药物及电转律,大多数非紧急情况下药物复律仍作为首选。
本试验随机对照研究静脉胺碘酮与毛花甙C治疗器质性心脏病并快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2年~2006年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阵发性快速房颤(心室率>120次/m i n)共48例(均心电图证实),男29例,女19例;年龄25~72岁,平均5l岁。
其中冠心病22例,高血压心脏病12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0例,肺源性心脏病4例。
心房颤动发作时间l~48小时。
N Y H A分级I级8例,Ⅱ级24例,Ⅲ级14例,Ⅳ级291。
除外急性心肌梗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电解质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者。
随机分成2组各24例,治疗期问停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
胺碘酮治疗急性左心衰竭并快速房颤临床观察急性左心衰竭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心血管疾病,常见于冠心病和高血压病患者。
快速房颤是急性左心衰竭的一种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心脏功能和患者的生命质量。
胺碘酮是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快速房颤。
本文旨在探讨胺碘酮治疗急性左心衰竭并快速房颤的临床观察结果。
一、胺碘酮的药理和临床应用胺碘酮是一种多效性抗心律失常药物,通过抑制多种离子通道和对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可以有效地控制心律失常,并且对心肌细胞的重构和心脏收缩功能的改善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临床上,胺碘酮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律失常、房颤、房扑等。
二、胺碘酮治疗急性左心衰竭并快速房颤的临床观察1. 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急性左心衰竭合并快速室颤的患者60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范围为45-78岁,平均年龄为63.5岁。
2. 治疗方案所有患者在心电监护下进行胺碘酮治疗,首剂静脉推注300mg(15~30分钟内完成),继以15~20ml液体稀释,静脉持续泵入,速度为1~2mg/分钟,静脉持续泵入24小时,然后改为口服。
3.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入院时的心功能、心律失常情况,治疗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的心功能、心律失常情况,包括心率、心律失常的频率和形态、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
4. 结果治疗24小时后,患者的心率由入院时的平均135次/分下降至100次/分,心率不规则的情况明显减轻。
48小时后,心率进一步下降至80次/分,心律失常的频率和形态均得到明显改善。
72小时后,患者的LVEF明显改善,心功能明显好转。
5. 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3例患者出现胺碘酮相关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甲状腺功能减退和肝功能损害,及时进行对症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
三、讨论通过本次临床观察结果可以看出,胺碘酮治疗急性左心衰竭并快速房颤的疗效显著。
胺碘酮可以有效地控制心率,改善心律失常的频率和形态,同时也对心脏的收缩功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可以明显缓解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药学研究至至蟊嚣歪至臻至至未臻东臻Ⅲ乐墨婪曼璧熬i黧黧篓董曼黧乏W至。
至rl爱d黧鍪黧黧M e东di象ca至l P东ed系,一象i c未a未i强蟊;验研究U-I.贵阳医学院学报,2005,30(5):406.社,1993:366,360[3]李世林.牡丹皮镇痛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1):40.[4]陈奇主编.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作者单位:430000湖北省江汉大学医学院1430000湖北省武汉炎黄中医药疑难病研究所。
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的疗效观察张俊芳贾海燕程洁庞眷强【中围分类号]R749.9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8)04--0212--01【摘要】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转复为窦性心律的疗效.方法:对30例心房颤动患者应用胺碘酮针150m g静推,然后以1.O m g~1.5r ag/rai n速度静脉泵入,6小时后改为0.5m g/分持续24小时。
同时口服胺碘酮片0.293:K/d连用1用,改为o.29 2次/d,连用1用后改为0.1~O.291次/d维持.结果:转复成功率83.3%,随访1年未复发率84%.结论:胺碘酮用于心房颤动转复为类性心率,防止心房颤动复发是安全有效的.【关键词】胺碘酮;心房颤动;治疗;疗效观察2004年3月~2006年6月我院对30例心房颠动患者,应用胺碘酮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l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45~76岁,平均59.5岁.经体格检查,心电图确诊为心房颤动.其中阵发性房颤25例.每次发作持续30分钟~24小时,持续性房颤5例,持续时间不超过3个月。
有孤立性房颤或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合并高血压10例,风湿性心脏病6例,其他14例,左室射血分数>40%,排除病人有W PW综合、11度或11I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缓及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用药前查肝功能,甲状腺功能,肺功能正常。
静脉胺碘酮转复阵发性房颤临床疗效观察张国庆;梁战华【摘要】目的:观察应用静脉胺碘酮转复阵发性房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本科阵发性房颤38例,给予胺碘酮150 mg+5%GS 20 ml于15 min内缓慢静脉推注,观察20 min,房颤未转复,继续给予胺碘酮1 mg/min持续泵入,6 h后减为0.5 mg/min维持72 h。
结果38例复律成功32例,1/2 h内转复者5例,1/2 h~24 h内转复者14例,24 h~48 h转复者9例,48 h~72 h转复者4例,总成功率84.2%。
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静脉胺碘酮转复阵发性房颤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且不良反应轻。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using intravenous amiodarone for the card-ioversion of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Methods 38 cases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were injected with loaded amiodarone (150 mg within 15 min), the cases failed within half an hour followed by a dose of 1 mg/min maintained for 6 h,then 0.5 mg/min maintained for 72 h.Results 32 cases reverted to sinus rhythm , five cases within the first 20 min, fourteen during 1/2 h~24 h, nine during 24 h~48 h,four during 48 h~72 h.The conversion rate was 84.2%.No adverse effects occurred .Conclusion It is effective and safe with in-travenous amiodarone in treatment of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3页(P45-46,47)【关键词】胺碘酮;房颤;复律【作者】张国庆;梁战华【作者单位】274600 山东省鄄城县人民医院;274600 山东省鄄城县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升高,周自强等首次对中国房颤的现状进行了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
胺碘酮与西地兰治疗心房颤动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对照研究胺碘酮与西地兰治疗快速型房颤的效果。
方法对82例快速型房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1例,分别静脉应用胺碘酮与西地兰。
结果胺碘酮组在转复窦性心律成功率高于西地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胺碘酮针治疗快速型房颇安全,且效果良好。
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如不及早复律可形成左房血栓导致动脉栓塞、血流动力学异常、心房电重构,增加复律的难度[1],因此主张尽早复律。
笔者观察了静脉注射胺碘酮与西地兰转复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的82例阵发房颤患者,男45例,女37例,年龄45~81岁,平均62岁。
均由心电图证实快速心房颤动,HR>125次/min,房颤持续时间>1h,既往无持续房颤史,预激综合症、2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甲状腺功能亢进、电解质紊乱不在入选中。
符合条件的82例患者中:冠心病那个40例,风心病2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4例,肺心3例,心肌病3例。
随机分为两组,胺碘酮组41例,西地兰组41例。
两组年龄、性别、心功能状况、用药前平均心室率、平均血压及就诊时间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胺碘酮组静脉注射胺碘酮4-5mg/kg,如无效30min后重复静脉注射2.0mg/kg,均用5%葡萄糖注射液20ml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
时间>10min。
西地兰组:近1周未用过洋地黄者,西地兰0.4mg静脉注射,30min后无效者又予0.2mg静脉注射,一天最大剂量不超过0.8mg西地兰静脉注射用5%葡萄糖注射液10ml稀释。
治疗过程中持续给予心电、血压监护(测血压1次/15min),并于治疗结束后5min、15min、30min、60min记录十二导联心电图。
2 结果2.1 两组转复窦性心律成功率胺碘酮组转为窦性心律32例(78.05%),西地兰组22例(53.6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胺碘酮注射液治疗快速房颤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对比研究胺碘酮与去乙酰毛花苷控制快速房颤心室率和转复率的疗效。
方法:对58例快速房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9例,分别静脉应用胺碘酮与去乙酰毛花苷。
结果:胺碘酮组与去乙酰毛花苷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2%、58.6%,用药后心室率下降幅度分别为36.8%、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20次/min)、发病时间6h的患者共58例,男37例,女21例,年龄23~68岁。
其中冠心病2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0例,扩张型心肌病4例,风湿性心脏病6例。
除外病态窦房结综合症、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预激综合症、甲状腺功能障碍、肺间质纤维化、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心功能(nyha)iv级及碘过敏者。
1.2 方法:以上病例随机分为两组,①胺碘酮组:静脉负荷量150mg(3mg/kg)于10min内静脉注射,随后以150mg静脉滴注,速度1.0~1.5mg/min。
②去乙酰毛花苷组:近两周内未用洋地黄者,首剂去乙酰毛花苷0.4mg静脉注射,30min后无效者追加0.2mg,总剂量20%或转复为窦性心律;无效:未达到上述要求者。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
测定值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和x2检验。
2 结果胺碘酮组心室率在用药后15~30min即开始明显下降,而去乙酰毛花苷组用药60min后才有明显下降。
胺碘酮组与去乙酰毛花苷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2%(26/29)、58.6%(17/29)。
胺碘酮组疗效明显优于去乙酰毛花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2h心室率下降至(88.6±22.8)次/min、(109.5±24.6)次/min,下降幅度为36.8%、26.5%,两组心室率下降幅度比较(p<0.05),胺碘酮组减慢心率作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之一。
其发病率在普通人群中为0.5%~2.0%,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50岁以后,每十年其发病率增高一倍,80岁可达到10%[1]。
对于房颤患者,房颤复律的主要方法包括:药物复律、电复律和射频消融术[2],维持窦性心律仍应是最理想的选择。
还包括有外科的手术治疗。
电复律主要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要急性转复的患者,也用于药物转复失败的患者,转复率可达70%~90%[3]。
射频消融术应用于临床根治房颤,尤其是阵发性房颤以及不能耐受药物治疗或对药物治疗无反应的房颤患者[4-5]。
抗心律失常药物是房颤药物复律的一线用药。
由于其有限的有效性以及存在致命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副作用[6],在临床上的应用均受到了限制。
I A 类药物奎尼丁曾是一种有效的转复及维持窦性心律的药物,但由于其安全性在临床的应用明显受限[7]。
静脉注射普罗帕酮在60分钟内的转复率仅为23%~28%[8]。
静脉注射氟卡尼在90分钟内的转复率为56%[9]。
胺碘酮与其他传统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相比,在转复近期发生的房颤中,并没有明显的优势,但在一些合并有左室功能下降的结构性心脏病患者中,胺碘酮是相对安全的转复药物[10]。
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维那卡兰仅对近期发生的心房颤动有良好的有效性[11]。
伊布利特具有起效迅速的特点,其转复率为75%~80%,但能引起致命的尖端扭转性室速。
由此可见,在现有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受到一定限制,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发展缓伊布利特联合胺碘酮转复持续性房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王浩①,尚应方②#摘要目的研究伊布利特联合胺碘酮对转复持续性房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持续性房颤的患者75例,随机分为研究组(n =39)和对照组(n =36),研究组序贯给予胺碘酮300m g 和伊布利特静脉注射,对照组给予与胺碘酮相同剂量的安慰剂(5%葡萄糖注射液)和伊布利特静脉注射。
比较两组的转复率、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f 波间期、Q T 间期和Q T c 间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