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5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信念的含义,认识到信念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坚定信念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主人公信念的坚定。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信念的力量,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主人公的信念。
2. 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信念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示。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文本及相关资料。
2. 多媒体设备。
3. 教学卡片、黑板等辅助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巩固对信念的认识。
b. 提问:你们认为信念对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2. 初读课文a.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b.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精讲细读a. 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的信念。
b. 讨论:主人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是如何保持信念的?4. 小组讨论a.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信念的理解和感悟。
b.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案例分析a. 教师出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人物信念的力量。
b. 学生分享案例分析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小结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b. 强调信念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
7. 课后作业a.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编写一篇关于信念的短文。
b. 调查身边的朋友或家人,了解他们在面对困难时是如何保持信念的。
六、教学延伸1. 活动名称:信念分享会2. 活动目的: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信念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活动过程:a.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与信念相关的主题。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吴大猷教授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坚定的信念,勇敢面对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吴大猷教授的生平事迹,体会他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吴大猷教授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情感体验:学生分享自己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经历,交流如何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坚定的信念。
6.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3. 选择一篇关于信念的故事,下节课分享给同学们。
五、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后作业和心得体会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在面对困难时的心态和信念,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吴大猷教授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他如何在逆境中坚持自己的信念,并取得成功。
2.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从吴大猷教授的案例中汲取力量,培养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或身边人在面对困难时如何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并从中汲取经验。
一、教案基本信息《厄运打不跨的信念教案》适用年级:小学四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体会主人公面对厄运时坚定的信念。
2. 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保持乐观心态的品质。
3. 引导学生学会在困境中寻找希望,激发战胜逆境的勇气。
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
2. 主人公信念的体现。
3. 学生情感的共鸣。
教学难点:1. 主人公信念的内涵。
2. 学生如何将信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故事,理解情节,感知主人公信念。
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故事中主人公面对厄运时的表现,引导学生体会信念的力量。
4. 教师讲解:分析故事中主人公信念的具体体现,引导学生理解信念的含义。
5.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克服困难的过程。
6. 总结提升:强调信念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心态。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实践演练: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信念战胜困难。
3. 小组活动: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分享信念的力量。
4.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分享的内容,给予鼓励和指导。
5.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信念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课后思考和践行。
三、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主人公信念的认同感。
3.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信念的情况。
四、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讲述故事,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面对厄运时坚定的信念,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保持乐观心态的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战胜逆境的勇气。
要注重引导学生将信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故事文本《厄运打不跨的信念》。
2.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主人公面对困难时的场景。
3. 学生作业本,用于收集学生课后实践的成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讲述故事,创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主人公的信念。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厄运的概念和影响;2.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力;3.培养学生积极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态度;4.培养学生努力奋斗、追求成功的信念。
二、教学内容:1.厄运的含义和特点;2.厄运对人的影响;3.克服困难和挫折的方法;4.取得成功的信念和积极心态。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你们对‘厄运’这个词有什么理解?”引出话题并与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教师总结厄运的含义和特点。
2.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简要地介绍厄运对人的影响,并通过一些真实案例,如巨星科比的艰辛成长之路,向学生展示厄运并不能打垮一个人的信念和才能。
3.分组活动(2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自愿分享自己或他人克服困难和挫折的经历,分享过程中,其他组员可以提问和讨论。
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困难和挫折,并帮助他们找到积极面对的方法。
4.小结(10分钟)教师对小组活动进行总结,肯定学生积极参与和分享的行为,并总结出克服困难和挫折的方法。
5.实践应用(25分钟)学生回到座位上,在讨论的基础上,填写一份个人思考题目,包括:“你在人生道路上曾经遇到过的挫折和困难是什么?你是如何应对的?你身边的哪些人克服困难的案例对你有启发?”学生可以通过文字或者绘画形式完成。
6.学生作品展示(15分钟)学生主动选择是否展示自己的作品或分享他人的案例,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7.结束语(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并强调正确的信念和积极的心态对于克服厄运和取得成功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估:1.学生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作品展示过程中的积极程度;2.作品评估:对学生填写的个人思考作品进行评估,包括思考的深度和质量;3.师生互动评估:教师对学生的问答提问、回应和引导进行评估。
五、教学延伸:1.邀请成功人士或专业人士分享克服困难和厄运的经历,为学生提供更直接的启示和指导;2.通过培训活动或游戏,加强学生克服困难和挫折的能力;3.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成功人士的传记和自助心理类书籍,引导他们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厄运”、“信念”等词语的含义。
2. 通过阅读,感受主人公面对厄运时坚定的信念。
3. 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保持乐观心态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主人公坚定的信念。
2. 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
2.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积极心态。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板书课题《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b. 提问:“厄运”和“信念”分别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简要解释。
2. 初读课文:a.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b. 教师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对生字词进行讲解。
3. 精讲课文:a.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主人公面对厄运时坚定的信念。
b. 讲解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如“厄运就像一只黑乌鸦,呱呱叫着飞过来。
”4. 情感体验:a.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面对困难时的信念和做法。
b. 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汇报,大家共同感受信念的力量。
5. 拓展延伸:a. 学生发挥想象,以“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为主题,创作一个小故事或画作。
b. 学生互相展示作品,大家共同评价、欣赏。
6. 总结: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信念的重要性。
b.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7. 布置作业:a.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b. 写一篇以“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为主题的作文。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参与度来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通过作文和口头汇报来评价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熟读课文,并完成课后练习,包括对生字词的掌握和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应用。
2. 拓展作业:结合个人经历,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如何在困难面前保持信念,并绘制一幅相关的插图。
《厄运打不跨的信念》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体会文章中“厄运打不跨的信念”的含义。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 提高学生朗读感悟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文章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2. 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阐述厄运打不跨的信念。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信念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困境的态度。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章所传达的情感。
2. 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朗读感悟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内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讲述一个关于信念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 讲解课文:分析文章结构,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子。
4. 情境体验:设置情境,让学生感受文章所传达的情感。
5.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信念的理解。
6. 朗读展示: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展示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7. 总结提升:总结文章主题,引导学生树立积极面对生活的信念。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3.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
七、评价建议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和进步。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主题演讲,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信念的理解和经历。
2. 开展信念主题的写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信念。
3. 邀请有关信念的专家或成功人士进行讲座,激发学生的信念力量。
九、教学资源1. 教材:《厄运打不跨的信念》相关教材。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体会文章中主人公面对厄运时所表现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2. 学习文章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和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3.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积极向上、勇于克服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文章内容,理解主人公面对厄运时的信念和乐观精神。
2.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中的描写方法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章中所描绘的场景,增强情感体验。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写作指导法:以课文为模板,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四、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气、节奏,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 课文解析:分析文章中的描写方法和表现手法,如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帮助学生理解主人公的信念和乐观精神。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以一个有关信念和乐观的小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氛围。
3. 课文解析:分析文章中的描写方法和表现手法,如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帮助学生理解主人公的信念和乐观精神。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5. 写作练习:以课文为模板,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表现手法,写一篇关于自己面对困难时信念和乐观的小故事。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面对困难时积极向上、勇于克服的精神品质。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完善自己的写作练习,并发给下一节课进行讲评。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情况,了解他们的思考和理解程度。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生词和短语。
学生能够运用文章中的句型和表达方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思考,培养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文章中所传达的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学生能够将这种信念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主人公面对厄运时,坚持自己的信念并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
故事中包含了主人公经历的艰难困苦、自我怀疑和最终的成长。
2.2 生词和短语: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与故事相关的生词和短语,如“厄运”、“信念”、“坚持”等。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引起学生对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的兴趣。
3.2 阅读理解: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3 词汇学习:教师可以挑选一些生词和短语,进行解释和例句演示。
学生可以通过造句或翻译等方式,巩固对生词和短语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口头表达、写作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展示自己对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的理解和应用。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4.2 评价标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掌握程度。
学生在口语表达和写作中的语言准确性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的课文文本,供学生阅读和理解。
5.2 辅助材料:提供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或图表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5.3 作业布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口头作业、写作作业等,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活动6.1 课前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如何坚持信念并克服困难。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优质教学设计附反思一、教学目的:1、能联络上下文了解词语,并学会扣住重点词语展开想象,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读中感悟。
3、经过文本的了解,感受谈迁在逆境中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坚决的信心,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需有信心,就会有希望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读中感悟。
三、教学难点:体谈判迁面临厄运那打不垮的坚决信心,并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需有坚决的信心,生活就会充溢希望的道理。
三、教具预备:PPT课件四、教学进程:课前先生板书课题: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心»(一) 温习导入教员:明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厄运打不垮的信心»在这篇课文中信心指的是什么?谁的信心?(先生回答后先生板书:谈迁立志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教员:这部明史叫«国榷»谈迁两次编写«国榷»请大家自在读课文,边读边用直线画出描写两部«国榷»的句子。
1、指名读出描写新«国榷»的句子。
课件出示描写新«国榷»的句子。
教员:原先的那部«国榷»是怎样的?2、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用波浪线画出体谈判迁编书艰辛的句子。
3、指名读。
教员:你们读后,你们听后眼前闪现了什么样的场景?先生交流。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1、教员:经过20多年的妥协,6次修正,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成功的喜悦可想而知,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厄运突如其来,他遭受怎样的厄运?为什么称为厄运?(先生读后讨论交流)2、教员:«国榷»被偷走了,谈迁的心境怎样?(先生联络课文及内心感受去谈)3、从哪些句子能体会到他此时的心境?(指名读)4、教员:从你的朗诵中我也似乎看到了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要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听到了他那声仰天长叹:噫,吾力殚矣!5、犹如风中之烛的谈迁收回了这样的哀叹,但谈迁会就此失望消沉吗?(先生回答)6、教员:是的,他没有就此失望消沉,我看到了他那坚毅的神情,听到了他那铿锵有力的话语:吾手尚在,宁已乎!7、是什么缘由让谈迁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来自他坚决的信心,厄运打不垮的信心)先生读:吾手尚在,宁已乎!8、他是怎样做的?先生读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厄运打不跨的信念》优秀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厄运打不跨的信念》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贝多芬的人生经历和音乐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课文背景和相关知识的能力。
(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等方法,感受课文语言的美和情感的真挚。
(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培养学生学会面对困难和挫折,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
(3)培养学生学会珍惜和感恩,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和结构。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贝多芬的人生经历和音乐成就。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贝多芬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厄运打不跨的信念》的相关资料。
(2)生字词卡片。
(3)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贝多芬的人生经历和音乐成就。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了解到的贝多芬的人生经历和音乐成就。
(2)简要介绍贝多芬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其音乐风格。
2.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贝多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如何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2)分析课文中所表现的贝多芬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3)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课堂练习:(1)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语言的美和情感的真挚。
(2)进行小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目的。
2. 引导学生思考信念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介绍课程主题《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2. 讨论信念的定义和重要性。
3.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面对困难时的信念。
教学活动:1. 开场白:介绍课程主题和目的。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信念的理解和经历。
3. 分享故事:讲述一个关于信念的感人故事。
第二章:坚持信念的重要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坚持信念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信念对自己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讨论坚持信念的重要性。
2. 分析信念对个人成长和成功的影响。
3.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坚持信念方面的经验。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坚持信念的理解和经验。
2. 分享故事:讲述一个关于坚持信念的故事。
3. 反思练习:让学生写下自己在坚持信念方面的感悟。
第三章:克服困难与信念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如何在困难面前坚持信念。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克服困难并坚持自己的信念。
教学内容:1. 讨论在困难面前坚持信念的策略。
2. 分析如何克服困难和挑战。
3.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克服困难方面的经验。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困难面前坚持信念的经历。
2. 分享故事:讲述一个关于克服困难并坚持信念的故事。
3.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克服困难的情境。
第四章:信念的力量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信念的力量。
2. 引导学生思考信念如何影响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教学内容:1. 讨论信念的力量和影响力。
2. 分析信念如何影响个人行为和决策。
3.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信念方面的经验。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信念力量的理解和经验。
2. 分享故事:讲述一个关于信念力量的故事。
3. 反思练习:让学生写下自己在信念方面的感悟。
第五章:培养和坚持信念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如何培养和坚持自己的信念。
五年级语文上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会通过课文内容,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面对困难,坚定信念的精神风貌。
懂得珍惜眼前的生活,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的含义。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或故事引入,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厄运?为什么说信念能打垮厄运?2. 学习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掌握。
学生分段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韵律美。
3. 分析讨论: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的含义。
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如何面对困难,保持积极信念的经历。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课文内容,讲解生字词。
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的作文。
2. 拓展作业: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历史人物,了解其面对困难,保持信念的故事。
在下一节课上,与同学分享自己所了解的人物故事。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流畅程度。
2.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4. 学生对“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的理解深度。
5.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实例,深入理解“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1一.激情导入俗话说得好,天有不测风云,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旅途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然而只要有信念,我们就一定不会被命运之神扼住咽喉。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史学家谈迁,看看这个男子汉是怎样战胜厄运,怎样在逆境中站起来的。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齐读课题《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板书:厄运)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谈迁的厄运是什么?为什么失去一些书稿就算是厄运呢?这二十多年他是怎样过来的?是啊,这部《国榷》是谈迁用毕生心血换来的,他付出了如此多的艰辛。
当这洋洋五百万言的史书手稿终于完成的时候,谈迁心中是多么的喜悦呀。
这意味着二十多年的心血将得到回报,世人终于可以看到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了。
可是,人有旦夕祸福,这可恶的小偷·····唉,不说了。
读。
(20多年的心血·····小黑板出示)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指导朗读。
你从哪里看出厄运带给谈迁很大的打击?2、出示句子“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指导朗读体会。
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共同体会厄运给谈迁沉重的打击。
3、当生活风平浪静的时候,人们往往看不到真的英雄,当生活遭遇狂风暴雨的时候,真的英雄就能显现出男儿的本色。
同学们,谈迁在珍贵书稿被盗之后垮下去了么?谈迁在寝食难安,以泪洗面的日子中消沉了么?他真是个了不起的人,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一起来读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吧!四、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同学们读的得真好!从头再来,这是一句简单的话,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哪!没有百折不回的信念,20多年的心血,500多万字的巨著,何以从头再来?同学们让我们把心沉下去,想一想:300多年前,生命走上最后光阴的谈迁,他开始从头编写这部史书的一幕一幕,默读第三自然段,你能从文字中读到他的那份信念吗?2、再读一遍,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下来,并写上批注。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2)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经历。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初步认识和评价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历史时期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同情心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注。
(3)激发学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的主要内容和学习重点。
2. 课文中涉及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经历。
3. 课文中的重要观点和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使用案例教学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
3. 采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的背景和主题。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内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形象,探讨其中的价值观。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进行辩论和交流。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中的主要观点和价值观,并进行反思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辩论中的表现。
3. 学生对课文中的价值观的认同和思考。
六、教学资源:1. 课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课件。
4. 学生分组讨论所需材料。
5. 学生反馈和评价表格。
七、教学环境:1. 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
2. 舒适的座位排列,便于学生交流和讨论。
《厄运打不跨的信念》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体会信念对一个人的重要性,认识到厄运打不跨坚定的信念。
2.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 引导学生学会用信念的力量去战胜生活中的困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信念的力量,学会在生活中坚定信念,克服困难。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信念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面对困境的勇气和决心。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深入理解信念的力量。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心得体会,互相启发。
3. 实践指导法:引导学生将所学信念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真实案例,用于教学分析。
2. 教学设施:投影仪、白板、教学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部关于信念的短片,引发学生对信念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课主题《厄运打不跨的信念》。
2. 案例分析分享一个具体的案例,如霍金、张海迪等人的人生经历,让学生了解他们在面对厄运时,如何凭借坚定的信念战胜困难,成就人生。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案例中的信念力量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互相启发。
4. 成果分享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信念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5. 信念实训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设定一个信念目标,并制定实现目标的行动计划。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信念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7.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思考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运用信念力量,克服困难,提升自己。
六、教学延伸1. 组织一次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坚定信念、克服困难的经历,互相鼓励,共同成长。
2. 开展一次信念主题的征文活动,让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对信念的理解和体会,提升写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活跃度,评估他们对信念的理解和认同程度。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让学生了解作者吴伯萧以及文章背景,掌握生字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作者不怕困难、坚定信念的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面对困难要有坚定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作者不怕困难、坚定信念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
2. 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作者的精神品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及相关背景资料。
2. 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吴伯萧以及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4. 讲解分析: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5. 朗读训练: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8.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音乐,营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案例分析:选取课文中典型的例子,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精神品质。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简单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 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3. 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进行讲解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