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知识框架图

高考历史知识框架图

高考历史知识框架图
高考历史知识框架图

历史知识框架图

时间、分期

公元前三世纪以前的世界

夏、商、西周(前21世纪至前8世纪)春秋战国(前8至前3世纪)

中国历史经济

1、农业:原始农业发展,经历了火耕、耜耕,青铜农具

等几个发展阶段;土地制度由氏族土地公有发展为奴隶制

土地国有制(西周井田制最为典型)。2、手工业:养蚕

缫丝世界最早,商代出现斜纹提花织物;商周青铜冶铸繁

荣,司母戊鼎最为著名;商朝发明原始瓷器。3、商业: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1、农业: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战国得到

确立;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以精耕细作、小农经济为

特征的传统农业出现。2、手工业:春秋晚期出现钢剑,战国铁农

具推广;丝织品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3、商业:打破官府控

制,涌现大商人,春秋末的范蠡被后世尊为商人祖师;商业发展

促进城市繁荣,各主要诸侯国都城成为繁华商业城市。

政治

1、夏朝是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始创王位世袭制;商

朝奴隶制中央、地方国家机构趋于完备。2、西周创立宗

法制,是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3、夏商周三代

早期政治制度带有血缘宗族和神权色彩。

1、春秋前594年鲁国“初税亩”促进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

制形成。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运动持续数百年,秦国商鞅变

法最为深刻,封建制度得以确立。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和

变法,改变了三代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制开始形成。文化

1、思想:周礼是儒学的重要来源之一。

2、文艺:原始歌

舞为后世戏曲起源;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有帛画和壁画;

商代甲骨文表明汉字已具有完整的体系。3、科学:中国

为世界最早使用十进位值制计数法的国家。商代甲骨文中

已有系统的自然数数字。

1、思想:百家争鸣是中国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传统文化

体系奠基;孔、孟、荀使儒家成蔚然大宗。2、文艺:春秋时的《诗

经》是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战国屈原的《离骚》是中国古代史

上最长的抒情诗;战国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3、科学:出现算筹

计数法、赤道坐标与《天文》、有性杂交、《黄帝内经》、楼船

等成就。

世界历史

古代希腊(前9世纪-前4世纪中期)古代罗马法的起源(前6-前3世纪)

经济

古代希腊的农耕经济和航海、殖民活动发达。雅典城邦工

商业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为其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展奠

定物质基础。1、罗马法的起源。①前6世纪末共和国初期,罗马只有习惯法,

没有成文法;②前五世纪中期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

马成文法的诞生,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

的利益;③前3世纪中期以后,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公民法逐

渐演变成为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

民法”。3、罗马法的作用:其制定与实施,稳定了社会秩序;维

护了奴隶制度,巩固了帝国的政治经济基础;它的很多原则和制

度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

政治

1、前9-8世纪出现雅典奴隶制城邦国家雏形;前8-6

世纪平民和贵族的矛盾尖锐。2、前594年梭伦改革奠定

雅典奴隶制民主的基础;前5世纪初的克里斯提尼改革,

确立雅典民主制;前5世纪中期伯利克利改革把雅典民主

政治推向顶峰。

文化1、前5世纪,希腊智者学派以普罗泰戈拉等为代表,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甚至主张所有人都应当是平等的,并据此否定奴隶制,这些观点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最早萌芽。2、苏格拉底比智者学派更加重视人的伦理道德,提出“知德合一”等观点,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

选修

革、

人物

1、改革:前6世纪初古希腊的梭伦实行改革,采取废除债务奴隶制,实行财产等级制,建立四百人会议等措施,奠定了雅

典奴隶制民主制度的基础;前4世纪中期,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他采取的“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行县制”等措施,在秦国确立封建制,使秦国在七雄中迅速崛起,为后来秦国最终统一中国奠定坚实基础。2、人物: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提出仁和礼的政治主张,提出了性相近的人性论观点,提出“中庸”的哲学主张;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整理编撰了“六经”。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对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发展了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哲学,政治著作《理想国》和他的教育实践对欧洲和世界影响深远;古希腊学者者亚里斯多德在物理、生物学、哲学、伦理学、特别是逻辑学方面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其办学实践培养了人才,对整理和保存希腊文化贡献巨大。

时间、分期

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十三世纪的世界(上)

秦汉(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魏晋南北朝(3世纪至前6世纪晚期)

中国历史经济

1、农业:精耕细作农业初步发展。出现垄作法、代田

法等耕作方式;有了农学著作《氾胜之书》;发明了

犁壁、耧车、耦犁等先进农具;耕作制度以连年种植

为主,有休耕和两年三熟制。2、手工业:青铜器轻巧

华丽;东汉水排使冶铁长期领先世界,瓷器生产技术

成熟;丝路开通,丝绸外销激增。3、商业:秦始皇经

济举措有利于商业发展。汉代长安、洛阳、临淄、宛、

成都等大城市,发展为著名商业中心;长安商业区和

住宅区严格分开,设令、长管理;丝路开通,外贸发

展。

1、农业:黄河流域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成熟。《齐民要术》是世

界现存最早的杰出农书;出现间作、套作的复种技术,绿肥种

植是耕作技术一大成就。江南农业快速开发。2、手工业:发明

灌钢法,钢量、质大为提高。3、商业:社会动荡,北方商业波

动性大;南方商业小幅发展,商税及其相关税种成为东晋南朝

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政治

1、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确立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皇帝制、三公诸卿制、郡县制等)。

2、汉承秦制,但有所损益。中央:汉武帝时,任用布

衣为相,中央丞相、御使大夫、太尉等“三公”构成

的“外朝”掌执行,尚书令、侍中等组成的“中朝”

掌决策;东汉光武帝时进一步剥夺三公权限,使尚书

台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出现“虽置三公,

事归台阁”的局面。地方:西汉武帝时的“推恩令”

解决王国对中央的威胁,使中央集权得到初步巩固;

魏晋南北朝时期,掌握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

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东汉时,西汉的地方监察区州演变为郡以上的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行政体制。

文化1、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西汉董仲

舒发挥儒家学说(大一统、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仁

政和纲常),汉武帝全面肯定其主张,儒学取得正统

地位。2、文艺:秦统一文字,篆、隶通行,东汉始创

楷书;绘画门类丰富,帛画与战国传承明显。赋是汉

代流行的文学体裁,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

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是名篇。3、科学:造

纸术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周髀算经》成书,

记载“古率”(周三径一);天文观测使用“浑仪”;

《氾胜之书》记载无性杂交技术;《黄帝内经》编定,

为祖国医学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1、思想: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播,儒学面临严峻挑战但吸收

佛、道精华取得新发展。2、文艺:志怪小说出现;书法进入自

觉发展阶段,楷书完善、草书成熟,王羲之《兰亭序》“天下

第一行书”;士大夫画家活跃,顾恺之(《女史箴图》)等有

力推动绘画发展。3、科学:刘徽首创割圆术,含有近代微积分

思想的萌芽,祖冲之计算的圆周率数值领先世界1000年;贾思

勰《齐民要术》是现存世界最早的杰出农书。

世界历史

古代罗马法的发展(前3世纪-公元6世纪)

政治

1、古代罗马法的发展。①公元三世纪初,罗马帝国境内自由民之间公民和非公民区别开始消失,公民法和万民法之间

的区别失去意义;②6世纪时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编纂《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形成。2、罗马法的内容:

①公民法:基本为罗马及其公民的法律。包括元老院法令、元首命令、大法官告示,还包括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习惯法。

②万民法:是罗马帝国范围内的国际法。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各民族及外邦自由民,它主要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

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③罗马法保护奴隶以外自由民的多种权利,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约或消除父家长权和夫权,子女的财产权和婚姻自主权得到保证;其核心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选修

革、

人物

改革:公元5世纪后期,中国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杰出政治家冯太后及其子北魏孝文帝雷厉风行进行改革: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新的租调制。设巧计迁都洛阳,化解来自鲜卑旧贵族的改革阻力。移风易俗,推行汉化政策。改革加快了中国北方各族的农耕化和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和各民族大融合的进程,对后来隋朝重新实现国家的统一也有促进作用。

时间、分期

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十三世纪的世界(下)

隋唐(6世纪晚期至前10世纪中期)宋元(10世纪中期至前13世纪晚期)

历史经济

1、农业: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成熟。水稻种植普遍

采用育秧移栽技术;江东地区出现适应水田和各种土

壤精耕细作的曲辕犁。2、手工业:制瓷业形成南青北

白两大系统。3、商业:大运河促进商业发展;唐代长

安、洛阳,扬州、益州商业繁荣,以长安两市为最,

1、农业: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北方出现中耕农具耧锄;

稻麦复种制标志着精耕细作水平上升到新高度;农作物品种交

流广泛;经济重心移到南方。2、手工业:景德镇宋代著名,

元代成为全国制瓷中心,烧制出青花瓷。3、商业:空前繁荣。

两宋店铺可随处开设;商品种类增多;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

西市胡风胡俗流行,后期商业经营的地域限制逐渐被打破;出现柜坊和飞钱;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纸币交子;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发展。元代疏浚大运河,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市;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政治隋唐形成三省六部制。唐朝三省分工明确,中书、门

下和尚书分掌政令决策、审议和执行,长官均为宰相,

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

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尚书省下设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

种制度。

1、中央:宋代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为宰相;设

枢密院(使)为最高军政机构;设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相

行政权和财权,皇帝得以独揽大权。元代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

行政机构,另有宣政院、枢密院。2、地方:元行省制为中国

省制开端,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文化1、思想:儒学发展更为辉煌。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

儒”的主张,唐太宗时对儒家五经作出官方权威注解,

印成儒家经典读本《五经正义》。2、文艺:唐诗空前

繁荣:名家辈出,作品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传奇小

说表现爱情主题者成就最高。楷书步入盛世,名家名

作迭出,欧体、颜体、柳体争奇斗艳;草书大家张旭、

怀素。绘画产生许多杰出画家和优秀作品;莫高窟壁

画盛极一时。3、雕版印刷、火药发明,赵州桥、五牙

战舰。

1、思想:宋代形成新儒学即理学,代表二程、朱熹,朱熹是

集大成者(理气论、心性论)。2、文艺:宋词五大家,柳、

李婉约而苏、辛豪放,陆游兼之,诗作最多;话本为小说繁荣

奠基。两宋宫廷画活跃、画学兴起;绘画成为商品;风俗画为

最大亮点,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元散曲《秋思》千古流传;

杂剧使戏曲艺术成熟,关汉卿《窦娥冤》是杰作。3、科技: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管形火器出现;罗盘针用于航海;应县

木塔为世界现存最高大的古代木结构建筑;农书《农桑辑要》;

天文简仪。

世界历史

中世纪的欧洲(约公元7世纪-13世纪)(参见选修一欧洲宗教改革相关部分)

经济

中世纪的欧洲盛行封建庄园经济,以庄园为基本的生产、生活单位(有别于中国的小农家庭),在庄园内进行生产分工,农奴劳动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在庄园内实行自给自足。

政治

7—9世纪,欧洲主要封建国家如英、法、德等形成。但天主教在欧洲特别是西欧的势力非常强大,罗马教廷通过教阶和教区制度对整个西欧实行大一统的神权统治,教权往往是大于世俗王权,11世纪的“卡诺莎之辱”是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的典型例证。

文化

在欧洲的中世纪,基督教神职人员是欧洲唯一的文化阶层,教会垄断了欧洲的学校教育,宗教神学是学校的主修科目。

宗教机构还控制了欧洲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实行天主教的精神专制和独裁。

选修

革、

人物

1、改革:11世纪中期中国北宋的王安石变法,面对积贫积弱的局面,从理财、军事和科举教学等方面入手进行大刀阔

斧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但终因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挠而失败。2、人物:7世纪上半期,中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唐太宗李世民实行宽舒政策,任用贤能、励精图治,为大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时间、分期

14-19世纪初的世界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的中国(14世纪中期-1840年)

中国历史经济

1、农业:精耕细作农业继续发展。多熟种植制及其品种开发;引进国外高产作物玉米、甘薯;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形

成专业生产区域;施用饼肥;出现《农政全书》等农学著作。2、手工业:明晚期炼钢技术仍在世界领先;景德镇成全国瓷都,明清发明五彩瓷和珐琅彩瓷,瓷器大量外销;苏杭丝织业鼎盛;明朝中后期江南民营手工业出现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清朝时缓慢发展。3、商业: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徽商、晋商崛起。

政治

1、明朝:①明太祖废丞相制度,设殿阁大学士(顾问);②明成祖时内阁制度确立;③明宣宗时内阁获票拟权。但内

阁并非法定中央机构,不能制约皇权反使之加强。2、清朝:①康熙时设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②雍正时设军机处,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发展至顶峰。

文化

1、思想:王阳明将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反封建民主思想代表李贽、黄宗羲等。

2、文艺:小说空前繁荣,四大古典小

说问世;明传奇兴盛,昆曲一统,汤显祖《牡丹亭》最为出色;清徽、汉合流,京剧形成;元明清士大夫文人画成就突出,写意画最能反映其风貌。3、科技:郑和海船和牵星术导航世界领先;《本草纲目》、《农政全书》等传统科技巨著相继问世。

世界历史

14-16世纪的欧洲17-19世纪初的欧洲

经济

1、14、15世纪,意大利半岛的佛罗伦萨等地出现了最早的资本主

义萌芽,并向英、法等国发展。2、1500年前后,随着商品经济的

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在西、葡王室的支持下,西欧航海家开辟了

通往美洲和印度等地的新航路,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1、新航路开辟使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向大西洋转

移,荷兰成为为17世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英

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18世纪中期工

业革命开始,18世纪晚期、19世纪初向法、

美扩展。2、荷、英、法加入殖民国家行列,在殖

民扩张和海外贸易的推动下,世界市场进一步拓

展。

政治

欧洲宗教改革:①背景: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②爆发:1517

年马丁·路德揭开序幕。改革主张:因信称义,简化仪式,《圣经》

权威,君权至上。结果:形成路德新教,确定“教随国定”原则。

③扩展:加尔文教;英国国教(清教)。④评价:是欧洲资产阶级

的反封建斗争,是西欧各国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打破天主教

会的神权统治;有利于民族国家形成和教育发展;加尔文教成早期

资产阶革命旗帜。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1689年颁布《权利法

案》,标志着君主立宪政体确立;18世纪英国内

阁制形成,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议会和首相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2、18世

纪晚期美国独立战争胜利,颁布1787年宪法。这

是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规定美国国

家权力由立法、行政、司法三部分组成,立法权

由参众两院组成的国会行使,行政权赋予选民间

接选举产生的总统,司法权集中于联邦法院。并

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君主立宪制和总统制联邦

共和制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重要形式。

文化文艺复兴:①背景: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的精神追求;

古希腊、罗马文化遗存。②指导思想人文主义。③成就:薄伽丘《十

日谈》,但丁《神曲》,彼特拉克《歌集》;达·芬奇《蒙娜丽莎》。

④评价:欧洲第一次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打破天主教会精神专

制,促进思想解放;促进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促进了资

本主义的发展。

1、思想: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以法国为中

心。它公开质疑教会和统治者说教,抨击教会权

威,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

其核心理性即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

识、判断和理解事物。它被视作判断是非的唯一

标准,并反对一切外在权威;号召人们构建一个

更符合理性和人性的社会。代表人物伏尔泰、孟

德斯鸠、卢梭、百科全书派和德意志的康德。2、

科技: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近代自然

科学形成,为两次工业革命奠基。

选修

革、

人物

人物: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美国国父华盛顿;一代雄狮——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2、近代自然科学之父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体系,标志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中国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著中国医药学的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改革:欧洲宗教改革:见世界历史政治部分。

时间、分期

19世纪初至19世纪60年代的世界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860年)

中国历史经济

1、经济:鸦片战争后,列强经济势力侵入,东南沿海通商口岸附近自然经济开始瓦解(“织”与“耕”分离);外资

工厂始现通商口岸,近代工业在中国出现。2、社会生活:西方生活方式开始传入,通商口岸衣食住行等社会习俗开始变化。

政治

1、由于中国的落后和清廷腐败,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均告失败,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国的领土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的情况下,1851年反侵略反封建的太平天国运动兴起。3、无产阶级在外商于通商口岸开办的工厂中开始产生。

文化

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对启迪人们关注世界、

探索救国之路起了积极作用。二人都是新思想的倡导者。2、《天朝田亩制度》是完整的反封建革命纲领,是太平天国作为农民战争最高峰的主要标志;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欧美(19世纪初-19世纪60年代)

经济

1、工业革命在英、法、美三国迅速发展,并在19世纪中期相继完成。棉纺织技术的一系列革新成果和蒸汽机的发明和

运用,促进机器普及和生产发展,大机器生产的工厂代替手工工场。作为这次工业革命的中心,1840年前后英国成为

世界历史

世界第一个工业国家,取得世界工业垄断地位。工业革命继续向德、奥、俄、日等国扩展。2、工业革命在促进生产力发展、巩固资本主义统治基础、改变社会结构的同时,还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19世纪中后期的形成,使以市场为纽带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政治

1、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美逐步完善,工业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国家参与政权或取得统治地位。英国1832

年及以后的几次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不断增强了自己在议会中的地位,在国家政权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革命的发展也为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进一步扩展奠定了基础。2、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工业无产阶级与工业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19世纪3、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表明,工业无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并且开始以独立姿态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历史发展的动力,工人运动成为工业革命后世界历史发展的三大进步潮流之一。

文化

1、思想: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指导。

2、科技:电磁学等近代

自然科学蓬勃发展,蒸汽机等科学技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生物进化论确立。3、文艺:文学由浪漫主义(法国雨果将其推向顶峰)向现实主义(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转变;美术由新古典主义(法国大卫《拿破仑加冕式》)、浪漫主义(法国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向现实主义(法国米勒《拾穗者》、俄国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发展;浪漫主义音乐兴起(德、奥中心,贝多芬交响乐;意大利歌剧,威尔第《茶花女》等)。

选修

革、

人物

1、改革:1805-19世纪30年代穆罕默德·阿里在埃及的改革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促进了埃及的近代化,但

其穷兵黩武、对外扩张威胁到英国在中东地区的殖民利益,最终招致干涉而失败;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尽管存在着大量封建残余,但使两国走上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道路。2、人物: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理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两人都领导了国际工人运动并促进了马克思主要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时间、分

19世纪中晚期至20世纪早期的世界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加深

(1861-1894)

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旧民主革命的高潮

(1895-1912)

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和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1912-1919)

国历史经

1、经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

强侵入内地,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19世纪6、70年代在外

资、洋务企业刺激、诱导下,半殖

民地半封建化进程中,中国民族资

本主义在东南沿海产生。2、社会

生活:留美幼童揭开“断发易服”

序幕。轮船、铁路,四通八达的电

报网形成,近代报刊产生。

1、经济: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

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奖励实业,民族资本主

义初步发展。2、社会生活:维新派倡导、临时

政府颁布法令推进“断发易服”、“废止缠

足”,改革传统婚姻制度,中山装受到新派人

士欢迎;辛亥革命前近代铁路网格局奠定,汽

车传入上海,航空业开始;19世纪末20世纪初,

电话传入、电影业起步,报刊唤起民众方面启

蒙作用重大。

1、经济:民族工业短暂春天。①原因:

辛亥革命扫除部分障碍;民族资产阶

级、海外华侨竞相投资机器工业;群

众性反帝斗争推动;欧洲列强忙于

“一战”暂时放松经济侵略,有客观

有利条件。②表现:纺织、面粉发展

较快,涌现张謇等著名实业家。2、社

会生活:改阳历,采用先生、同志等

称呼,城市婚丧仪式简约文明,但农

村传统风俗依旧;公路修筑技术传入。

政治1、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太平

天国失败,清政府开始沦为列强统

治中国的工具。2、为挽救内忧外

患的危机,19世纪60—90年代,

清政府掀起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军

事和民用工业,创建新式海军和举

办新式教育、留学教育,培养实用

人才等。运动没有使国家走上富强

道路,但却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

程。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使

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中国战败,1901年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义和团反帝爱国

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但落后

性使其难免失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

命派,建立中国同盟会、提出资产阶级革命纲

领,进行反清武装起义,1912年推翻了清王朝,

建立了中华民国,但革命果实为袁世凯窃取,

中国社会性质依然没有改变。

1、列强与北洋军阀公开勾结,近代中

国两大社会主要矛盾合流,集中体现

为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

阀的矛盾,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2、孙中山维护共和民主的斗

争连遭挫败,资产阶级的旧民主主义

革命陷入困境。3、随着民族工业短暂

而迅速的发展,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发

展壮大,思想觉悟和斗争水平不断提

高,这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

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为中国共产党

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文化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等

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师夷长技以自强”,强调

以儒家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

运的根本,主张采用西方国家的近

代科学技术,仿效其教育、赋税等

具体措施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

朝。2、同时,知识分子中产生早

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有王韬、薛

福成、郑观应等。主张变革政治制

度,设议会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

工商业等。

1、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将西方资产阶级

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结合,宣传维新变法,推

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激发了人民的爱国

思想和民族精神,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

20世纪初,以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将革

命纲领阐发为“民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创立民国)、民生(平均地权)”三大

主义。它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但既未明确提出反帝,也无彻底的土地纲领,

注定其不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

务。

1、新文化运动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

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

德;竭力宣传马克思主义。2、对运动

的评价。进步性:运动前期是资产阶

级新文化反对封建的旧文化的斗争。

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运动使民主

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形成生气勃勃

的思想解放潮流;还为马克思主义的

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也促进了

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局限性:对东

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肯定或决定否定

的片面性。

时间、分期19世纪中晚期至20世纪早期的世界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资本主义兴起(19世纪70年代—1918年)世

界历史经济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工业革命为其积累了

先后的资本;自然科学的新发展(特别是电磁学方面的成果)为其奠定科学基础。2、成果:电的广泛运用(西门子发电机、格拉姆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等电气产品涌现);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煤气、汽油。柴油机,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汽车);化学工业(燃料、化肥、塑料、化纤等);传统工业的改造(炼钢技术等)。3、影响:①推动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电力和电气产品制造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新兴工业出现,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成部分。②私人垄断组织逐步取代工厂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组织形式,适应并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第二次工业革命,新兴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技术条件,20世纪初伴随着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也最终形成。

政治1、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扩展。①1871年德意志统一实现,随后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它规定德国为联邦制君主国家。作为国家元首,皇帝拥有宣战、媾和、缔约、召集和解散议会的权力以及统率权;作为政府首脑,帝国首相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拥有绝对权力;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代表不经选举,均来自保守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帝国议会经选举产生,虽为立法机构但权力较小。作为一部带着浓厚专制色彩的资产阶级宪法,它使得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在德国确立。②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在此后的几年内,共和派通过极其艰苦的斗争,终于把参众两院、内阁、总统等关键职位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共和政体在法国得到巩固,这促进了法国工业资本的发展。2、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作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环节一个国家,一战加剧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矛盾。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但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伟大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第一个工农苏维埃国家。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地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

文化1、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诞生,这为俄国无产阶级夺取十月革命的胜利奠定理论基础。2、俄国涌现了许多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普希金、果戈理、托尔斯泰);印象画派兴起(莫奈《日出·印象》);浪漫主义音乐发展(意大利歌剧,普契尼《蝴蝶夫人》、《图兰朵》),俄国东欧民族乐派出现(柴可夫斯基《天鹅湖》等);电影艺术诞生(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活动电影机;美国格里菲斯发展电影构图和剪辑技术)。3、物理学发生重大革命。19世纪科学家发现,高速运动的微观粒子发生的现象是经典力学所无法解释的。大量的实验证明,微观粒子的运动不能用通常的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来描述。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它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1905年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和光速不变原理,1916年他完成了广义相对论的最终形式。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创立为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革命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选修

革、

人物

1、改革:19世纪末,在民族危机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取得光绪帝的支

持,发动了一场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运动的高潮是“百日维新”,在此期间,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教、军事方面的变法诏令。但由于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和反扑,变法如昙花一现归于失败。戊戌变法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符合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它也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2、人物:①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为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②20世纪的科学伟人爱因斯坦创立了著名的物理学相对论,发展了牛顿的经典力学;提出了光量子假说,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他对20世纪现代科学的发展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贡献巨大。作为有崇高责任感的社会活动家,他对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也作出了贡献。

时间、分期

20世纪上半期的世界(1919-20世纪50年代初)

大革命(1919-

1927)

土地革命(1927-1937)抗战(1937-1945)解放战争(1945-1949)

中国

历史经济

1、经济:欧洲列强卷土

重来加紧侵略,民族资

本主义萎缩。2、社会生

活:汽车在各大城市成

为权贵、富商代步工具,

京津航线开通、民航业

拉开序幕;20年代中国

1、经济:基本统一、国民政

府经济举措使民族工业发展

较快;官僚资本获统治地位。

2、社会生活:电影成熟,《渔

光曲》获国际声誉;《义勇军

进行曲》传唱;《红色中华》、

《中央日报》针锋相对。

1、经济:日寇和四大家

族官僚资本掠夺使国统

区、沦陷区民族工业陷入

困境;解放区大生产运动

为抗战胜利奠定物质基

础。2、社会生活:《新

华日报》、《解放日报》

1、经济:国统区民族资本主义

工业陷入绝境;解放区的土地改

革为解放战争胜利奠基。2、社

会生活:国民政府政治腐败、民

生凋敝,重工业薄弱,公路、铁

路、民航业发展缓慢;3、40年

代国统区左翼电影发达。

电影业迅速发展。创刊。

政治1、列强与军阀勾结,军

阀混战日甚;2、1921

年中共建立,1924年国

共第一次合作掀起的大

革命风暴,基本推翻北

洋军阀统治。

工农武装起义和农村根据地

建立,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

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

迫长征,遵义会议为转折点;

长征胜利意义重大。

1、国共二次合作、全民

族抗战,中国近代近百年

来反帝斗争首次完胜;2、

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力

量在抗日烽火中壮大。

重庆谈判、政协会议争取和平民

主;粉碎全面和重点进攻;挺进

中原、实现战略转折;三大战役、

战略决战;渡江战役国民政府统

治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文化马克思主义与工运结

合,为中共建立奠定思

想基础;新三民主义是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

基础;农民问题理论的

提出使毛泽东思想开始

萌发。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创造性

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

装夺取政权”以及“星星之

火可以燎原”等理论,为中国

革命指明了方向。

抗战时期新民主主义理

论的创立表明毛泽东思

想已形成完整理论体系,

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被

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报

告为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

转变做了准备;《论人民民主专

政》等文章的发表为新中国成立

做了政治理论上的准备。

世界历史

20世纪20年代的世界大危机和二战(1929-1945)

战后初期的世界(1945-50

年代初)

经济

1、战后美国经济繁荣,汽车、钢铁业

等高速发展,但贫富差距拉大为大危机

爆发埋下隐患。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新经济政策

促进了苏俄(联)经济的恢复。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空前严重,给资

本主义经济以沉重打击。2、苏联第一、二

个五年计划,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巨大成

就,农业集体化实现,但苏联经济存在着

结构不合理、重视产品数量,忽视品种、

质量等问题。

1、①美国经济稳步发展,欧、

日经济恢复。②资本主义经济新

变化: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福

利国家发展;第三产业蓬勃发

展。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

界银行、关贸总协定建立,“布

雷顿森林体系”形成,世界市场

体系化、制度化发展。3、苏联

迅速医治战争创伤,经济得到恢

复。

政治

1、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短暂的相

对稳定;2、苏俄(联)人民打退国内

外敌对势力的进攻,巩固了苏维埃政

权;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可

行途径。

1、经济大危机带来严重的政治和社会危

机。美国罗斯福实施新政,国家干预对对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影响深远。2、1936年苏

联新宪法,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的建成和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二战后确立了美苏主导的雅

尔塔体制。2、战后欧亚一系列

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

社会主义阵营。3、美国推行对

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冷

战”(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

建立“北约”),发动朝鲜战争,

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文化

1、西方文学领域出现一批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和作品,但现代主义文学兴起并逐渐成为主流;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繁荣;

泰戈尔的《戈拉》和鲁迅的《呐喊》是民族文学的杰作。2、毕加索是现代主义美术大师,代表作《格尔尼卡》;现代主义音乐兴起,爵士乐风行美国。3、卓别林是“无声片”时代最负盛名的艺术家;苏联电影迅速发展;1927、1935有

声、彩色电影分别问世。

选修

革、

人物

1、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建立布尔什维克党,创立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领导

十月革命、建立苏俄和苏联;探索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2、“亚洲觉醒”三先驱。新土耳其的缔造者凯末尔:一战后领导土耳其革命,维护了土耳其的独立,废除了土耳其旧制度,使之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见中国史部分;圣雄甘地:领导印度人民坚持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推动了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并领导印度最终取得独立。

时间、分

20世纪下半期的世界(20世纪50年代-21世纪初)

现代史上的中国(1949-21世纪初)

过渡时期(1949-1956)探索、曲折(1956—1976)新时期(1976-21世纪初)

中国历史经

1、经济:52年底国民经济顺利恢复;一

五计划工矿业成就巨大,社会主义工业化

起步并奠定初步基础。2、社会生活:实

行粮食、食用油等统购统销;人民基本生

活得到保障。取缔丑恶现象,颁布《婚姻

法》,社会风气根本改变。相继建成宝成、

兰新等铁路,公路交通发展迅速。《人民

日报》等成为党的喉舌,《光明日报》等

并存。

1、经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左”

倾错误导致三年经济困难;但十年间社会

主义经济建设成就仍然十分巨大。文化大

革命十年动乱,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

坏,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73、75

年由于周恩来、邓小平的努力,经济形势

稍有好转。2、新中国电影业出现新特点,

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题材的作品纷纷涌

现;1958年中国电视业诞生。

1、经济:①1978年农村改革展开,

主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

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城市国企改革

1984年全面展开,1992年后由政策调

整进入制度创新阶段;②20多年的对

外开放,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

域的格局;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形成,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主要工

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

总体达小康。2、社会生活:衣食住行

变化翻天覆地:吃讲营养、穿讲时尚,

住讲舒适;铁路、公路密集,民航世

界大国;2000年固话、移动电话世界

第二;报刊业恢复生机;电影走向辉

煌的新时代,电视普及;20世纪90

年代中国接入互联网之后,互联网在

中国的发展势头方兴未艾。

1、新中国建立意义重大;土改、抗美援

朝巩固人民政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

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为社会主义民主奠基;三大改造社会主义

制度确立。2、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政策,以独立自主姿态步入国际舞台,出

席日内瓦、万隆会议。

1、二、三届人大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巩固1956年“长期共存、相互监

督”方针使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

商制度发展到新阶段。但文革动乱使社会

主义民主发展遭到严重破坏2、70年代中

美中日关系发展,外交工作取得重大突

破。

1、民主法制:①平反冤假错案;全国

人大加紧立法工作,逐步形成了宪法

为核心包括民法、刑法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基。

②完善人大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强

化、扩大基层民主;民主党派方针,

完善政协制度;颁布《民族区域自治

法》;“依法治国”入宪。3、统一:

港澳回归;两岸交流破冰。4、外交:

丰富发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

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发起上海合作组织)。

文化1、思想:建国后,毛泽东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

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理论。毛泽东在各时期的军事、政治、

文化、外交、党建、统战等方面均有创见。其思想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

自主。2、科技:20年间中国科技成就突出,主要体现在导弹、原子弹、人造卫星、

杂交水稻的培育等方面;3、文艺、教育:“双百”方针的提出和曲折;建国以来人

民教育事业开基创业、曲折发展。

1、思想:邓小平理论解决了“什么是

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

根本问题;“三个代表”:创造性地

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

党”的问题。2、科技:科技体制改革

加强了经济和科技的联系,科技取得

全面发展,电子计算机、载人航天等

领域成就巨大。3、文艺教育:落实“双

百”方针,文艺界迎来万紫千红的春

天。教育界贯彻“三个面向”方针和

“科教兴国”战略,基础教育、高等

教育、西部教育全面、持续发展。

时间、分期

20世纪下半期的世界(20世纪50年代-21世纪初)

五十至七十年代初七十至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以来

世界历史经济

1、西德、日本经济发展迅速,欧共体建立;

70年代初美国发展放缓,“布雷顿森林体

系”的瓦解美国资本主义经济霸主地位动

摇。2、赫鲁晓夫改革打破对斯大林的迷信,

但最终失败。勃列日涅夫改革一度增强苏

联国力。

1、70年代欧美爆发经济危机,陷入

滞胀。80年代美国里根改革出现低

速增长;日本崛起为经济大国,美

日欧三足鼎立局面形成。2、勃列日

涅夫后期苏联国家陷入困境;戈尔

巴乔夫改革。

1、知识经济在美国兴起。

2、世界

经济出现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

势。①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亚

太经济合作组织是对世界经济影响

最大的三个区域经济集团;②1995

年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它标志着规

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起来;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

贸易组织。③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

剑,它加速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繁

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

衡。

政治

1、1955年苏联、东欧国家建立“华约”组

织,苏联走上霸权主义道路;美苏争霸,

“古巴导弹危机”以苏联撤走导弹告终。

2、欧共体建立、日本的崛起,欧、日开始

采取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不结盟运动的

兴起;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1、1973-1986年欧共体三次扩大,

大大增强了抗衡美苏的实力,改变

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80年代日本

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提出成为

政治大国目标。2、戈尔巴乔夫改革

失误导致苏联局势更加动荡;东欧

剧变。

1、1991年底《阿拉木图宣言》签

署,苏联解体,世界两极格局瓦解。

2、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成为世界

唯一超级大国,极力构筑美国主导

的单极世界,但世界格局却出现

“一超多强”的局面。3、多极化趋

势进一步发展。1993年底,欧盟建

立,标志着它朝着经济政治联盟的

方向发展;日本加快了谋求政治大

国地位的步伐;随着国内经济形势

的好转,俄罗斯联邦国际地位不断

提高;中国在国际事务日益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文化1、文艺:①现代主义成为现代西方文学主流,美国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爱尔兰贝克特的《等待多戈》;50年代以后苏联出现一批触及尖锐社会问题的文学作品,称为“解冻文学”(爱伦堡的《解冻》);哥伦比亚作家马儿克斯的《百年孤独》反映了拉美人民的生活和斗争。②二战后西方现代主义美术进一步发展,出现形形色色的艺术表现手法;西方流行音乐风靡摇滚、蓝调、爵士乐,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猫王”普莱斯利和英国“甲壳虫”乐队广受欢迎。

③二战后苏联电影形成自己的风格;意大利、德国出现了优秀的现实主义影片;印度电影富有民族特色;80年代后中国电影作出国门,在国际上屡屡获奖;好莱坞是世界著名的电影生产基地,《星球大战》《泰坦尼克号》《侏罗纪公园》等很有名。2、科技:20世纪40年代美国发明了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60年代互联网(因特网)在美国诞生,90年代,其发展为全球信息网即万维网。互联网功能强大,是近代以来最方便快捷直观的大众传播媒体,其诞生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工作以及学习和思维方式的变化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标志着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但它在给人类社会提供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特别是在虚拟性和国家安全方面。

选修

革、

人物

1、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向结合,试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开辟工

农武装割据的道路,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经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终走向胜利并建立了新中国,领导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中国地质力学的主要奠基人李四光:留学日本、英国,新中国建立后毅然归来,报效祖国;创立地质力学,为中国地质力学奠基;运用自己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推动石油和其他矿产资源的开发。3、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参与领导民主革命,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八大后成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是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推动了20世纪晚期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知识框架

地理必修三一、区域主要特征:①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②区域内部有相似性和区域性,区域之间有差异性 ③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功能 ④区域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基本含义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影响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对外联系 区域大致可划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 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传以外的其他各业 (区域开发方式: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高水平的区域开发方式)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发展阶段特点:①人均GDP少②人均收入少③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导,工业刚起步④预期寿命短,教育程度低⑤内部经济差异小⑥缺少大型中心城市⑦交通线数量少,密度低⑧区域开放程度地 ⑨人口结构以从事农业为主 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特点:①第二产业比重最高②第三产业加速发展③劳动力由农业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④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加强⑤区域表现出不平衡态势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加强⑦交通运输路线多且密集⑧对外开放程度提高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特点:①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②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③第三产业比重最大④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⑤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形成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⑦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小⑧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 工业化阶段补充:1.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区位条件是什么?(结合P4美国) ①气候:纬度高,气候冷湿,热量不足,适合牧草的生长 ②水源:五大湖提供充足的牲畜饮用水 ③饲料:临近玉米带饲料供应充足 ④交通:交通发达便于乳畜产品的快速运输 ⑤市场(主导条件):东北部城市密集有广阔的消费市场 ⑥政策:政府政策支持形成乳畜业基地 ⑦科技:科技水平高、加工能力强、冷载保鲜水平高 2.美国中部形成玉米带、小麦带的区位条件: ①光照: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②热量:夏季高温,热量充足 ③水源:降水丰富,且有密西西比河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 ④地形:大平原,平坦开阔⑤土壤:黑土,土壤肥沃 ⑥市场:国际国内市场开阔⑦交通:水运铁路交通发达 ⑧科技:技术先进,种子的研发能力强 5 / 1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生此时已经进入高考备战阶段,历史科目的复习任务比较重,小伙伴们需要复习和巩固的知识内容非常多。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高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知识结构图

中国地理知识纲要 (结合地图册及教材配套使用) 一中国地理概况 1-位置范围和行政区划 位置:半球、温度带、纬度带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范围:四至(东南西北),陆地面积、海洋面积。 相邻地理单位:陆上邻国(14),海上邻国(6),邻海(4个),岛屿。 行政区划:行政区划制度(省县乡),34个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省会、轮廓。省区之最。2-人口分布和民族特征 人口:人口地理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人口分布特征(人口分布不均衡,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人口问题(详见必修二)。 民族:民族构成、民族分布特点。主要少数民族分布地区、风俗习惯。 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二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中国地形地势总特征(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主演地形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概况和特征。 主要山脉:走向,位置,意义。 地形特征对我国的影响:对气候、对河流、、、 主要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分布地区及成因。 地形地势答题模板:地形:以**为主;地势:**高**低;地貌特点。 2-气候 中国气候总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中国气温特点:夏季——特点及其原因(太阳辐射量、夏季风) 冬季——特点及其原因(太阳辐射量、冬季风) 中国降水特点:时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南北方差异、中国降水量图解读。 中国温度带:主要温度带——分布地区、农业生产特色。 中国干湿区:划分依据、分布地区。 中国雨带:移动规律、移动原因。 主要气象灾害:分类、多发季节、成因、分布特点。 气候特征答题模板:气温特点、降水特点、气温降水的季节差异大小。 3-河流湖泊 基本概念:内外流河、区,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内外流区分界线。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2016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5、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6、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高一历史知识框架(完整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1、禹传子,家天下——王位世袭制的产生 2、夏商的统治 王权和神权的结合 初步建立起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加强对全国有效的统治 2、分封物:土地和人口 3、分封对象:(以血缘宗亲为主)王室、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4、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5、形成的等级结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6、评价: 一方面: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另一方面:诸侯国有很大的独立性,随着王室的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矛盾 2、实质: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4、作用:保证了贵族的世袭特权和政治的垄断。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秦的统一 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二、皇帝制度的确立和特点 1、独尊——皇帝地位的至尊 2、独裁——皇权的至高无上 3、世袭——皇权的不可转移 三、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结构 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 特点:相互配合,彼此牵制,服务于皇权

四、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1、特点:直接向中央负责,完全服从于中央;地方官僚都直接由皇帝任命。 2、作用: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第三课从汉到元中央集权制的发展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总体特点:这一时期,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时隐时现,但总体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受到分割和限制。 1、汉武帝的“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割据 地方藩镇权力很大,发展成为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形成了分裂割据之势。3、北宋的“强干弱枝” 表现: 军事上:收兵权; 行政上:文官主政地方,相互牵制;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有哪些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有哪些 【一】高考历史知识点整理 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新兴地主阶级从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2.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3.西汉巩固 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分权割据的问题。汉武帝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 4.隋唐完善 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5.北宋加强 北宋初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6.元朝新发展 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7.明清达到顶峰 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还设立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二】高中历史必背重点知识点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结构图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结构图 背景: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把侵略的矛头 指向中国。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白银,向中国走私鸦 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林则徐上书光绪帝请求严 禁鸦片。 经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110多万千克鸦片在广州虎门 海滩当众销毁。 影响: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 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鸦片带来的危害:1.影响清政府的财政收入;2.削弱军队的战斗力; 3.腐蚀清朝的通知机构; 4.损害人民的身体健康 原因:直接原因是以中国禁烟运动为借口,保护鸦片 根本原因是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 原料。 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 时间:1842年6月 经过: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1841年初,英军占领香港岛。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在战争中牺牲 内容: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 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 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影响:《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以后,中国 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 近代史的开端。 原因: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参与国家: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 结束:1860年10月,奕?与英法两国签订《北京条约》 火烧圆明园: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事人类文明史上 的一次浩劫。 俄国侵占中国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机割占中国领土150 多万平方公里,其中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是《瑷珲 条约》。俄国是参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国家中,获利 最大的国家。 太平军痛打洋枪队:(1)1851年,农民革命领袖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 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2)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 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3)1862年9月,太平军围攻浙江宁波,在战斗中 打死洋枪队的头目华尔。 林则 徐 虎门 销 烟 鸦片 战 争 中 英 《南京 条约 》 火烧圆 明 园 俄国侵占我 国大片领土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第一单元 侵略 与 反抗 第 1课 鸦 片 战争 第 2 课 第二 次 鸦片战 争期间列 强侵华罪行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

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3.提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性恶论”是荀子。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心性论”是朱熹。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是顾炎武。 24.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朱熹宋朝理学集大成者。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领先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定义 狭义:罗马公民法 广义: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地区的法律制度 二、发展演变 1.起源:早期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背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制定: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明细

高考历史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高考历史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96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1、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 2、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为政以德;在教育方面主张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编订《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 4、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为更加系统的"仁政",还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5、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了"君舟民水"思想,同时荀子结合了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考点97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政策,儒家学说遭到沉重打击。 2、西汉前期,为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加强君权,还提出"君权神授";同时提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思想,要求统治者施仁政;在伦理道德上主张"三纲五常";著有《春秋繁露》一书。董仲舒的建议得到汉武帝的采纳,从汉武帝起,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考点98 宋明理学 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和传播,儒学面临严峻的挑战。 2、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3、宋代儒学出现了新的体系,即理学。北宋的儒学代表人物是程颢和程颐兄弟,其核心思想是"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4、朱熹是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 他主张"理气论"即先有理,后有气和"心性论",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统治秩序和等级制度辩护,代表作是《四书章句集注》 5、王阳明是明朝中后期儒学的代表人物,更多地吸收了佛教的禅宗思想,他提出"心学",主张心外无物,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 ★考点99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明朝后期李贽是"离经叛道"的思想家。李贽认为不能以孔子的是非标准来判断是非,同时还揭露道学家的虚伪,赞扬农民起义,反对男尊女卑。 2、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是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政治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提倡"以民为主"。 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文化上批判继承了儒家思想。 3、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的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政治根源是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

高考备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规划及知识点总结

高考备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规划及知识点总结 导读:教书育人楷模,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本人学习吧!下面本人网的本人给你们 带来了高三历史学习方法文章《高考备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规划及知识点总结》供考生们参考。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一)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 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例一:井田制瓦解(经济基础)导致了分封制无法维持下去(上层建筑)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 例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

年高考历史必考考点汇总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考点汇总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考点汇总 距离2017年高考还要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最后的阶段不知道考生们做好了前往高考战场的准备了没有,高考文综考试是一大关,涉及到三个科目,哪一科目失分都是大忌,为了让考生们能够在文综考试中多得分,得高分,特在下文给大家整理了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考点汇总,仅供大家参考,同时也预祝各位考生在高考中都取得自己理想的成绩! 1、归纳分析洋务运动的各类内容(军工、民工、海防、人材)和作用。洋务运动的目的,失败原因。 2、记忆洋务派开办的军民企业名称,行业,地理位置。民资企业的名称,行业,地理位置。 3、辨证的分析扶清灭洋的两面性,反映的历史背景和农民的阶级性。(该口号说明了农民的哪三个分不清:清政府和中国的关系;帝国主义入侵和其先进文明的关系;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关系。) 4、如何理解中国民族资本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民族资本企业的特点:资金,技术,分布,行业;与帝封的关系。) 5、归纳早期无产阶级的特点和成因。(早于资产阶级产生;分布集中,组织性强;与农民阶级天然联盟;革命性强。) 6、清政府那些举措顺应了19世纪中期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发展趋势?结果如何 7、《马关条约》的内容、特点和危害。甲午战争对中,朝,日,远东局势的影响。 8、归纳维新派为戊戌变法所做的思想准备,政治准备,组织准备。百日维新的内容和意义。 9、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维新派的首要目的。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成因。维新派与光绪帝的关系。戊戌变法的三重意义。(思想意义;政治意义;爱国意义。) 10、义和团运动中农民阶级革命性和落后性的体现。义和团运动的

功绩。 11、比较开明派,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革命派在对待西学,洋人侵略,清政府,人民群众等问题上的态度。 12、比较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起义原因,纲领,组织性,与宗教关系,军事活动方式,对待西方的态度,斗争矛头和斗争结果。斗争作用:都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都迫使列强改变侵华方式;都促使中外勾结。) 13、1840-1900年列强侵华特点的变化?(侵华手段在武力后盾下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侵华格局由以英为首合作侵华到激烈争夺形成侵华同盟;侵华方式策略由武力驯服清政府到打拉结合,勾结扶植清政府,以华制华。每一个变化都做到能用史实说明。) 14、1900年前后中国社会在列强侵华,反动统治,抗争探索,经济发展四方面的显著特征和史实。 答:(1)侵华:帝国主义完全确立半殖秩序;①甲午战后列强侵华进入资输和瓜分阶段;②列强争夺激烈形成侵华同盟;③八国联军侵华,签定辛丑条约共同以清政府为代理人确立秩序;(2)反动统治:清政府日益反动孤立:①对外投降出卖国家主权,沦为洋人走狗;②镇压戊戌变法,出卖义和团,反动面目昭然若揭;③玩弄新政花招,结果适得其反;(3)抗争探索:中华民族觉醒;①义和团运动粉碎敌计;②维新派改良爱国、进步、思想启蒙;③资产阶级革命逐渐成为主流。(4)发展:民资初发;①甲午战后列强投资;②清政府放宽限制;③维新变法的推动。 15、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在近代化道路上的继承发展关系。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辛亥革命和北洋军阀统治)(1901--1918) 这一部分的历史十分重要,必须学好、吃透、弄熟。教材明显分为前后两块:一是1895至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内容;一是1912-1918北洋军阀反动统治,革命派继续斗争,中国革命由旧向新转变的六年。学习这一部分抓住两个中心问题:其一是辛亥革命从兴

高中历史高考必考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高考必考知识点梳理——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为夺取更多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鸦片战争。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匈)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其影响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影响: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赔偿白银4.5亿两;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最为严重);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影响: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高中历史高考必考知识点梳理——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三元里抗英斗争,鸦片战争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爱国将领:邓世昌。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一直没有停止过反抗殖民统治和争取宝岛回归祖国的斗争。 高中历史高考必考知识点梳理——侵华日军的罪行

高中历史学考知识点总结

高考会考历史复习要点 (依据高中会考考试说明) (必修1)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同时存在分裂的隐患。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 2、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汉初,在地方上,郡国二制并行。 元朝: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采用行省(行中书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汉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监察机构,后都演变成地方行政实体。 明朝: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清朝:雍正帝时,军机处的创设,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二、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鸦片战争(1840~1842):战争中,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自发起来反抗英国侵略者。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内容规定: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④协定关税。影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俄国在此期间趁机先后共侵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甲午中日战争(1894):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作战,壮烈殉国。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规定: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款白银2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内容规定:①赔款白银4.5亿两;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③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 ④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抗日战争开始标志: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 侵华日军罪行:1937年12月,日本攻陷南京后,屠杀南京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军人30万人。日军还在中国成立了从事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结构图 思维导图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例如:云南、北京、重庆…… 2、元谋人 生活年代:距今170万年 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生活生产: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地位: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的发现 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发现过程:1921—1929---此后 发现化石意义:为复原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重要证据。 三、北京人的特征

体质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直立行走。 生活特征:工具、组织、用火 1、能够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 2、北京人过群居生活。 3、使用天然火,能保存火种。 ★(怎样得到火?获得用途?火的意义?) 地位及意义:P5 四、山顶洞人 生活年代:距今约三万年 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 体质特征: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生产生活:已掌握钻孔和磨制技术;具有审美观念 ?三二二二一:三个远古人类、两个地点、两个大河流域、两个社会阶段—群居和氏族、一个时期第2 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 1、生活年代:距今约六千年 2、地点: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 3、生产生活: ?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生产工具:磨制石器、骨器、角器等 ?种植农作物:粟 ?畜牧业:猪、狗等 ?手工业:彩陶和装饰品、乐器陶埙、纺织、制衣(生活物资来源:打猎、采集、种植、渔业、畜牧等)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生活年代:距今约七千年 2、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3、生产生活情况: ?建筑:A 干栏式房屋、 B 木构水井 ?主要农作物:水稻 ?农业工具:骨耜 ?畜牧业:猪、狗、水牛等 ?手工业:陶器、玉器、乐器;雕刻技术;天然漆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过程: ?时间:稻距今约10000年、粟距今约9000~7000 ?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发展变化:刀耕火种到耒耜等翻土工具耕种。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诸侯的权利:1、在封疆内可对卿大夫再分封 2、职位世袭 3、设置官员 4、建立武装 (1)分封制 5、正派赋役 早期政治制度诸侯的义务:1、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2、镇守疆土 3、随从作战 4、缴纳贡赋 5、召见述职 (夏商周时期) (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 西周政治制度 ①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宗法制②特点:a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 b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 制 c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且有双重关系 (嫡长子与其他之后再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③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 御史大夫 建立:秦朝:皇帝制→中央官制丞相→郡(守)→县(令)→乡(里) 太尉 古郡国、郡县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与朝廷对抗)代①汉朝 推恩令(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中②唐朝:节度使制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 国(1)中央集权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各地调派精兵,充当中央禁军 ③宋朝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置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管理 ④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的 政①汉朝:内外朝制度(加强军权) 治②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拟)门下(审)尚书(执) 制演进与强化(2)君主专制③宋朝:分割相权:军事、行政、财政→(加强军权)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④元朝:中书省(削弱军权) (秦朝至清朝) 汉:察举制 (3)选官用官制度魏晋:九品中正制 隋—清:科举制 明: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 顶峰:明清:君主专制清:议政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

2020年高三历史必背知识重点总结

高三历史必背知识重点总结 对于高三的学生而言,学会总结历史知识点是非常必要的,在总结的过程中,有利于我们梳理清楚知识之间的关系。下面是为大家的高三历史必背知识重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西周的建立:BC1046年 (1)分封制 ①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②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宗法制 ①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

关系。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③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和政权的结合尚未形成中央集权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的统一:BC230-221韩赵魏楚燕齐 (1)皇帝制度君权的至高无上 (2)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三公的职责:①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3)郡县制郡县的设置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 (2)唐朝三省六部制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职权范围、工作流程

高中地理必修一 知识结构框架图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水平运动 高空风 近地面的风 季风移动 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大气的水平运动 环流的形成 水平运动成因 垂直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 三圈环流 地转偏向力 地面冷热不均 最终结果 热力环流 季风环流 局部环流 能量来源 地面状况 大气环流 太阳辐射 相互联系的水体 现象 反气旋 气旋 因素 因素 现象 天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 大气环流 冷热不均引起 的大气运动 常见天气系统 气候 现象 全球气候变化 原因 策略 影响 气候分布 规律 成因 人类活动 影响气候因素 自然因素 锋的形成 锋面系统 锋的分类 高低气压系统 气流环流 气压状况 水循环 宇 宙 天体系统 大气运动 太阳 地球 太阳辐射 自转 公转 生物圈 水圈 大气圈 自转 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公转 五带 四季 意义 意义 周期 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 太阳大气的圈层结构 太阳活动现象 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因素及动力 人类生产生活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 其它天体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黄赤交角 赤道平面 黄道平面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地震波 圈层划分及其依据 大气的垂直分层 底层大气组成成分 能量来源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整体性 差异性 四季更替 回归年 恒星日 太阳日 五带划分昼夜长短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昼夜更替 地方时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各要素进行着物质与能量交换 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海洋与陆地 水平分异 垂直分异 赤道到两极 沿海到内陆 山地 意义 类型 环节 地标形态的塑造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山地 河流地貌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种类 种类 结果 岩浆活动 地壳运动 变质作用 堆积 侵蚀 风化 搬运 岩浆岩 变质岩 沉积岩 岩石圈物质循环 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河流地貌的发育 对聚落的影响 山地的形成 火山 断块山 褶皱山 堆积地貌 侵蚀地貌 冲(洪)积平原 河漫滩 三角洲 河谷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水循环的过程 动力 维持全球水量平衡 更新陆地淡水资源 调节全球热平衡 塑造地表形态 世界表面洋流的分布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成因 类型 分布规律 水资源及其分布 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合理利用水资源 运动的基本形式 高中地理(人教版) 必修一 知识结构图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2011级师范三班第二学习小组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