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作者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四年级语文【叶至善】
叶至善(1918年4月24日-2006年3月4日),享年88岁,江苏苏州人.曾任开明书店编辑.建国后,历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兼《中学生》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编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第一届理事、第二届副主席,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第二届副理事长,民进第七、八届中央副主席.是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
著有《失中学的哥哥》、《花萼与三叶》、《未必佳集》、《梦魇》.曾先后参与和领导编辑大型丛书《少年百科丛书》、《中国历史小丛书》、《中国历史故事集》、《儿童自然科学丛书》等.叶至善还获得中国福利会颁发的妇幼事业“樟树奖”,他还是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评选的首届《伯乐奖》的获得者.。
四年级语文
汉斯·克里斯汀·安徒生(1805年—1875年),丹麦19世纪童话作家,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和“现代童话之父”.安徒生的代表作有《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拇指姑娘》、《丑小鸭》、《野天鹅》等.
安徒生出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穷的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父亲是鞋匠,母亲是佣人.早年在慈善学校读过书,当过学徒工.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影响,他从小爱文学.11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改嫁.为追求艺术,他14岁时只身来到首都哥本哈根.经过8年奋斗,终于在诗剧《阿尔芙索尔》中崭露才华.因此,被皇家艺术剧院送进斯拉格尔塞文法学校和赫尔辛欧学校免费就读.历时5年.1828年,升入哥本哈根大学.毕业后始终无工作,主要靠稿费维持生活.1838年获得作家奖金——国家每年拨给他200元非公职津贴.安徒生文学生涯始于1822年的编写剧本.进入大学后,创作日趋成熟.曾发表游记和歌舞喜剧,出版诗集和诗剧.1833年出版长篇小说《即兴诗人》,为他赢得国际声誉,是他成人文学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安徒生童话》已经被译为150多种语言,在全球各地发行和出版.。
叶圣陶(1894.10.28~1988.2.16),原名叶绍钧,字秉臣。
江苏省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叶圣陶的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2年中学毕业后因家境清贫,即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
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
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
1917年应聘到吴县角(音lù)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
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并与朱自清等人创办了我国新文坛上第一个诗刊《诗》。
他发表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作品,出版了我国童话集《稻草人》以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
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
1923至1930年,叶圣陶进入商务印书馆,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并于1927年5月开始主编《小说月报》,同时继续文学创作。
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
1930年,他转入开明书店。
他主办的《中学生》杂志,是三、四十年代最受青年学生欢迎的读物,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
“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
抗战期间,他内迁四川,先在中学、大学执教,后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同时写下了不少散文小说诗词,从不同角度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悲惨生活,歌颂了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不屈的普通群众。
在四川他还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会”,支援抗日前线的将士。
抗战胜利后,他参加反对国民党政府压制民主、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
1946年,叶圣陶回到上海后,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
四年级语文【徐志摩】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前身)、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蟋蟀的住宅》的作者亨·法布尔(1823-1925)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
他出生在法国南部山区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小时候,他一直向往到学校读书,可是,穷苦人家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供孩子读书呢!法布尔曾流浪街头,靠卖汽水、做零工等挣点钱。
他除了吃饭以外,把剩余的钱都用来买书。
法布尔最爱在田野上倾听各种昆虫的鸣叫。
在田野里,他觉得自己有许多朋友——那些昆虫好像在与自己谈心。
经过刻苦的自学,法布尔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进了一个食宿免费的师范学校。
毕业后,他当上了小学教师。
他没有满足,而是继续勤奋学习。
他没进过正规的大学,但他以顽强的意志,不懈地努力,自学了大学课程,依靠自学获取了硕士学位,从而又当上了中学老师。
不管自己多么艰苦,工作多么繁忙,法布尔从没间断过对昆虫的研究。
他无论走到哪里,总要东瞧瞧,西看看,注意昆虫的活动,并把观察到的情形详细记录下来,有时候一观察就是几小时,甚至一整天。
对有的昆虫,他前前后后观察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法布尔跟昆虫打了一生的交道,经过几十年的辛勤劳动,他揭开了昆虫世界的许多秘密,向人们介绍了四百多种昆虫和小动物的生活习性。
法布尔写了一部10卷的大书——《昆虫记》,共二百多万字,为人类做出了贡献。
现代诗二首
【刘大白】
刘大白(1880~1932),中国诗人,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
浙江绍兴人。
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
曾东渡日本,南下印尼,接受先进思想。
先后在省立诸暨中学、浙江第一师范、上海复旦大学执教数十余年。
1919年他应经亨颐之聘在浙一师与陈望道、夏丏尊、李次九一起改革国语教育,被称为“四大金刚”。
后任教育部秘书、常务次长,中央政治会议秘书等职。
二十年代,他曾莅校考察并讲学。
1925年为复旦大学校歌作词。
复旦校歌歌词介于文言与白话之间,兼取两者优处,由复旦师生传唱至今。
作者杨逸畴简介
杨逸畴,1935年4月7日出生,江苏省武进县人,地理地貌学家、科学探险家。
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荣获中国科学院野外先进工作者、竺可桢野外先进工作者和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的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杨逸畴先后二十余次上青藏高原,八次深入雅鲁藏布大峡谷、五次深人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进行科学考察探险,是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主要论证和发现者。
他先后出版科学论著二十余部,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科普文章百余篇,在青藏高原地貌科学研究、高原与大峡谷地貌的形成和沙漠环境演变的研充等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他的关于青藏高原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陈嘉庚地球科学奖和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
其科普著作《神奇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沙漠寻踪》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材简介及作者简介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简介教材的基本结构本册教材分组编排。
全册共分8组。
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教材继续按专题编组。
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
8个专题依次是: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
其中第三组(中外童话)和第七组(成长的故事)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使这两组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
课例由3—5篇课文组成。
课文均围绕专题编选,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
全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4篇。
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
略读课文在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
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帮助了解相关资料或丰富学生的阅读。
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
每个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
其中4个是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成语故事”,分别在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
两个“宽带网”安排在第五组和第八组,引导搜集、了解有关我国的世界遗产和科技成就方面的资料;两个“展示台”安排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第三组和第七组,为学生交流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提供舞台。
本册要求认识200字,会写200字。
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只在精读课文中安排,列在课后的方格里。
教材后面附有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生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
每组课文后有“词语盘点”,分“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两栏。
“读读写写”中列的是本组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读读记记”中列的是由要求认识的字组成的词语,略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也列在“读读记记”中。
作者简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享年67岁,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姓氏一拆为二),老舍是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
原名舒庆春,笔名有“舍予”、“老舍”。
老舍1899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现名小杨家胡同)一个满族城市贫民家庭。
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老舍这一笔名最初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其它笔名还有舍予、絜青、絜予、非我、鸿来等。
一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作品大多取自城市下层市民生活,善于运用精确流畅的北京口语,行文幽默风趣,用语机智俏皮。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作者简介赵宗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上海记者站副站长,文章节选自《喜看今日钱塘江潮》。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
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
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
著书颇丰,代表作品《家》、《春》《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南宋诗人。
汉族。
字务观,号放翁。
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存诗9000多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
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
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字秉臣,后字圣陶。
江苏省苏州市人,著名文学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叶圣陶创作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
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文学家、昆虫类科学家,著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
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相传荷马为古代希腊两部著名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作者),昆虫界的“维吉尔”。
四年级语文
屠格涅夫简介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处女地》,中篇小说《阿霞》《初恋》等.屠格涅夫出生在奥廖尔省一个贵族家庭,但自幼厌恶农奴制度.曾先后在莫斯科大学、彼得堡大学就读,毕业后到柏林进修,回国后和别林斯基成为至交.从1847年起为《现代人》杂志撰稿,出于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立场反对农奴制.屠格涅夫在大学时代就开始创作,1847~1852年陆续写成的《猎人笔记》是其成名作,主要表现农奴制下农民和地主的关系. 该作品反农奴制的倾向触怒了当局,当局以屠格涅夫发表追悼果戈里文章违反审查条例为由,将其拘捕、放逐.在拘留中他写了反农奴制的短篇小说《木木》.19世纪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旺盛时期,他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62)、《烟》(1867)、《处女地》(1877).从19世纪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时间在西欧度过,结交了许多作家、艺术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龚古尔等.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文学大会”,被选为副主席(主席为维克多·雨果). 1883年屠格涅夫病逝于法国巴黎.。
作者巴金及相关资料巴金(1904.11.25 - 2005.10.17)原名李尧棠,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自幼在家延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同年秋天东渡日本.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为著名.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1950年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四年级语文【高洪波】
高洪波,男,笔名向川,诗人、散文家,1951年12月生于内蒙古.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71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78年转业后历任《文艺报》新闻部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厅副主任,《中国作家》副主编,《诗刊》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主任、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作协副主席.
主编出版有儿童诗集《大象法官》《吃石头的鳄鱼》
《少女和泡泡糖》等,
散文集《波斯猫》《捕鼠记》《悄悄话》,
评论集《说给缚斯的情话》等.。
个人简介
新新美南吉
中的教员,从此在安定的生活中进行创作。
同年5月在满洲国的《哈尔滨日报》上发表小说《最后的拉胡琴的人》、《久助君的故事》、《葬花》,第二年在中央杂志《妇女界》发表《钱》,在巽圣歌编集的《新儿童文化》上发表《河》,从此确立了作家的地位。
新美南吉对教育活动也极为热心,帮助学生出版刻印诗集,为学生创作演剧用的脚本。
1942年1月南吉经常大量咳血,知道自己已经不久于人世,但是春天里病情好转,便再次开始旺盛的创作,出版了第一本童话集《爷爷的煤油灯》,同年8月为写《都筑弥厚传》收集素材,在旅途上病情恶性复发,于第二年3月仅仅30岁便英才早逝。
死后同年9月,《花树村和盗贼》、《拴牛的山茶树》得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