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及其防御
- 格式:ppt
- 大小:4.07 MB
- 文档页数:59
气象灾害及其防治措施天灾无情,人间有爱。
当灾难降临时,我们必须积极迎战,努力寻找解决之道,减少损失。
气象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气象灾害的种类与原因,并提出针对各类气象灾害的防治措施。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常见的气象灾害类型。
气象灾害包括暴风雨、洪水、干旱、雪灾和台风等。
这些灾害都源于大气中湿度、温度和气压等气象要素的变化。
例如,暴风雨是因为湿度高、气温悬殊造成的,洪水则是由于降雨量超过土地的排水能力而导致的。
干旱则是地区长期降雨量不足,而雪灾主要是由于严寒天气引发的。
台风则是大海上的狂风暴雨,常常给沿海地区带来严重影响。
了解了气象灾害的种类,接下来我们来探讨造成这些灾害的原因。
首先,气候变化是导致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全球气温不断升高,天气变得越来越极端。
极端降雨量、干旱和飓风等现象变得越来越常见。
其次,人类活动也对气象灾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过度的城市化、乱砍滥伐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行为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水土流失和河流水位上涨,进而引发洪水。
既然了解了气象灾害的种类和原因,那么我们如何应对这些灾害,减少其带来的损失呢?下面,我们将提出相对应的防治措施。
首先,对于暴风雨和台风这类猛烈的天气现象,建立天气预警系统至关重要。
通过提前预警,人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撤离危险区域,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次,对于洪水灾害,增强水库和堤坝的抗洪能力至关重要。
加强排水系统的建设,合理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减少洪水的冲击。
在面临干旱时,适当的节水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
人们应当培养良好的水资源使用习惯,并通过有效的灌溉系统和储水设备来保障农田的灌溉需求。
此外,针对雪灾,加强道路冰雪处理和交通疏导是必要的。
在冬季来临之前,对道路表面进行除雪和撒盐处理,确保交通安全。
最后,不论何种灾害,社会的关爱和互助都是重要的防治措施。
建立灾害救助组织和基金,提供援助和救助给受灾群众,加强互联网和媒体宣传,提高公众对灾害防治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气象灾害应急防御知识气象灾害应急防御知识气象灾害应急防御知识象灾害是指由气象原因造成的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常见的一种灾害现象。
据有关自然灾害情况分析表明,全世界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中,大约有70%左右的灾害是因气象灾害造成的。
因此,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动员全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引导全民积极参与,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气象部门将根据各种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从轻到重向社会发布各种气象灾害蓝色、黄色、橙色、红色预警信号。
相关部门及公众应密切关注媒体有关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报道,及时采取积极防御措施,最大限度减免灾害损失。
干旱危害及防御措施通常所说的旱灾,是指因久晴无雨或少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减少而形成的。
干旱程度的确定均与前期降水量、干旱持续日数、地下水位以及农作物种类、品种及其生长发育时期等有密切关系。
旱灾是具有普遍性的自然灾害,不仅会使农业受灾,还会影响到工业生产、城市供水等;还会对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的极大破坏,导致植被覆盖率减少,自然绿洲萎缩,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严重等。
旱灾防御措施:一是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兴修水利,合理灌溉,科学用水;二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改进耕作制度,选育耐旱品种;三是加强应用现代技术和节水措施研究,例如人工增雨,喷滴灌、地膜覆盖保墒以及暂时利用质量较差的水源等;四是因地制宜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和还湖工作,遏制生态环境恶化,改善区域气候,减少蒸发,降低干旱危害。
暴雨洪涝危害及防御措施暴雨是指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水量每日达到50.1-100毫升的降雨,降雨量每日超过100毫升的为大暴雨,超过200毫升的为特大暴雨。
暴雨来得快,雨势猛,尤其是大范围持续性暴雨和集中的特大暴雨,它不仅影响工农业生产,而且可能危害人民的生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暴雨应急防御措施:一是地势低洼的居民住宅区,可因地制宜采取“小包围”措施,如砌围墙、大门口放置挡水板、配置小型抽水泵等。
***镇气象灾害应急处置预案为减少灾害性天气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等有关规定,制定我镇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方案。
一、防御原则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实行以人为本、科学防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
二、防御重点主要是暴风、暴雨、雷电、雪灾以及其他灾害性天气。
三、防御工作(一)暴风灾害防御按照职责做好防御暴风抢险应急的各项准备工作,气象协理员要保持与气象部门的联系,同时按照暴风预警指令等级组织好灾害的防御,高等级预警的要停止集会、停课、停业及一切危险作业,妥善安排留守人员和转移广大群众,注意防范强降水可能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
一旦发生灾害,领导小组立即组织抢险救灾。
(二)暴雨灾害防御积极组织做好防御暴雨应急和抢险准备工作。
接收到气象部门发布的暴雨灾害预警信号后,要立即组织人员防御,学校、幼儿园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学生和幼儿安全。
要做好镇村道路的疏通和农作物的排水工作,加强危房的检查,对危险地带加强值班和巡逻,同时做好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和抢险工作。
(三)雷电灾害防御组织编制左家坞镇雷电灾害防御规划,加强雷电灾害预警系统的建设,雷电重点防御单位要与防雷检测部门联系,做到定期检测、定期维护。
同时,积极做好新、改、扩建工程防雷设施的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防雷工程检测以及易燃易爆场所的防雷装置检测等工作。
积极做好雷电灾害防御宣传工作,减少雷电灾害的发生。
(四)雪灾灾害防御按照职责做好防雪灾和防冻害准备工作;组织有关部门做好防雪灾和防冻害应急和抢险工作。
四、保障措施(一)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各村、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工作机制,逐步完善“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成立镇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
全面组织和落实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做到责任主体明确、工作目标明确,确保各项防御工作落到实处。
《气象灾害及其防御》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相关思政元素制度自信、职业技能、责任意识课程名称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授课对象应用气象技术专业授课内容气象灾害定义、气象灾害防御意义和现状。
课时0.5课程类型 A.思想政治理论课;B.通识课;√C.专业课;D.实践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气象灾害定义,可以从不同角度对气象灾害进行分类。
能力目标: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探寻防灾减灾思路。
素质目标:强化气象防灾减灾造福于民的责任意识。
课程思政融入知识点气象灾害防御现状。
融入方式演示法、讲授法、学思结合。
思政元素制度自信职业技能责任意识思政资源微课:应用气象技术专业《气象灾害及其防御——绪论》一分钟了解自然灾害教学实施教学引入教学展开结合木节课程内容特色,融合职业技能、责任意识及制度自信为思政元索,具体体现如下:掌握气象灾许的基本定义,强化职业技能;了解气象灾害造成的危害和损失,认识气象灾害防御的意义,强化责任意识;概括气象灾害防御现状,进一步明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能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增强制度自信。
一、气象灾害定义:各种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失的天气现象或过程。
二、灾害造成的危害及防御意义(1)危害: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中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1990至2013年我国因气象灾害死亡9.1万多人,直接经济损失5.5万多亿元。
(2)防御意义:我国地域广阔,下垫面特征复杂,东临太平洋,西括青藏高原,气象特征复杂,造成了我国气象灾害种类多、范围广、强度大、灾情重的灾害特征。
同时,全球气候变暖更加剧了极端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增加了气象灾害的长期性、突发性、巨灾性和复杂性。
气象灾害防御关乎民生福祉。
三、气象灾害防御现状(1)整体上建成了国家应急管理局,统筹应急管理及灾害防御工作;(2)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基本思路,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气象灾害的预防措施气象灾害是指因天气、气候异常而引发的各种自然灾害,如暴雨、洪涝、台风、干旱、寒潮、雷电等。
这些灾害不仅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还会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加强气象灾害的预防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气象灾害的预防措施,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暴雨洪涝灾害的预防措施1、关注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及时了解气象部门发布的暴雨预警信号,提前做好防范准备。
暴雨预警信号分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四个等级,级别越高,表明暴雨的强度越大,危害越严重。
2、做好排水设施的检查和维护定期检查房屋周边的排水管道、沟渠等是否畅通,如有堵塞应及时清理。
对于地势较低的区域,可以提前准备沙袋、挡板等防洪物资,防止雨水倒灌。
3、避免在低洼地带停留暴雨来临时,应避免前往低洼的道路、涵洞、地下停车场等容易积水的地方。
如果在户外遇到积水路段,不要贸然涉水前行,以免陷入危险。
4、注意防范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居住在山区或靠近山坡的居民,要注意观察山体的情况,如发现山体有松动、裂缝等异常现象,应及时撤离。
同时,要避免在暴雨期间在山坡下停留或活动。
5、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于农业生产来说,要加强农田的排水系统建设,合理规划灌溉渠道,提高农田的抗洪能力。
同时,在暴雨来临前,及时抢收成熟的农作物,减少损失。
二、台风灾害的预防措施1、提前了解台风动态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等渠道关注台风的路径、强度和预计登陆时间,以便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2、加固房屋和设施对房屋的门窗、屋顶进行检查和加固,清理阳台、窗外的杂物,防止被风吹落伤人。
对于户外的广告牌、电线杆、路灯等设施,要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牢固可靠。
3、储备应急物资准备足够的食物、饮用水、药品、手电筒、充电宝等应急物资,以应对台风期间可能出现的停水、停电等情况。
4、转移危险区域人员对于居住在沿海地区、低洼地带、危房等危险区域的人员,要按照政府的安排及时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气象灾害与安全的防护措施气象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气象过程引起的不利气象现象所造成的灾害。
常见的气象灾害包括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冰雹、高温等。
这些灾害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社会发展造成重大的威胁和损失。
为了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破坏,必须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首先,对于台风灾害,应建立台风监测预警系统,并及早发布台风信息,提醒人们做好防护措施。
需要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增强台风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
在台风来临前,及时关闭暴露在风口的窗户、门窗等易受台风袭击的部位,并购买抗台风的建筑材料进行房屋加固工作。
此外,当遇到台风时,人们应迅速躲进结实的建筑物中,避免停留在露天场所。
其次,对于洪涝灾害,应加强洪水监测预警,确保及时掌握洪水预测信息。
人们应提前做好应急准备,将贵重物品置于高处以免被水淹没。
洪水来临时,应尽量避免涉水行走,以免被洪流冲走或者被污水淹没。
在高楼、高台、高桥等处躲避洪水,等待救援。
此外,城市规划时要合理设置河道、排水系统,加强城市防洪体系的建设,以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再次,对于干旱灾害,应加强干旱监测和预警,提前采取应对措施。
人们应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避免浪费。
建立节水意识,减少过度放牧和不合理开垦,以保护生态平衡。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强干旱应对措施的研究和实施,发展抗旱技术,提供技术支持和经济补贴,以帮助受灾区域渡过干旱。
此外,针对其他的气象灾害,也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比如,对于高温天气,要注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室外,避免中暑。
可以选择在室内避暑,多喝水补充水分。
对于暴雨天气,要注意防止被洪水冲走,避免涉水行走。
建立城市排水系统,加强城市防洪设施的建设。
对于冰雹天气,要在室内避雹,避免被冰雹击中受伤。
总的来说,气象灾害的防护措施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都需要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减少灾害造成的影响。
通过加强科学监测预警、提高预警准确性、加强宣传教育和技术支持等措施,可以更好地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
(2010年1月20日经国务院第98次常务会议通过,2010年1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70号公布,自2010年4月1日起施行。
根据2017年10月7日《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气象灾害的防御,避免、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从事气象灾害防御活动的,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气象灾害,是指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等所造成的灾害。
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因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次生灾害的防御工作,适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第三条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实行以人为本、科学防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将气象灾害的防御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全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第六条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建立联防制度,加强信息沟通和监督检查。
第七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宣传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学校应当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有关课程和课外教育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气象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教育、气象等部门应当对学校开展的气象灾害防御教育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八条国家鼓励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的科学技术研究,支持气象灾害防御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气象灾害防御的科技水平。
第九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在气象灾害发生后开展自救互救。
额济纳旗主要气象灾害及防御措施作者:刘太明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7年第04期摘要气象灾害是制约额济纳旗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了额济纳旗主要气象灾害,并提出了防御措施,对于科学防御气象灾害,避免或者降低气象灾害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的损失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内蒙古额济纳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4-0214-01气象灾害主要包括天气灾害和气候灾害。
天气灾害主要包括寒潮、沙尘暴、暴雨、冰雹、霜冻、大风等;而气候灾害包括干旱、洪涝灾害、低温冷害、雪灾等。
额济纳旗地区的气象灾害种类较多,包括有干旱、高温、寒潮、暴雪、霜冻、冰雹、大风、沙尘暴、干热风等。
这些气象灾害不仅直接影响额济纳旗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同时还极易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严重制约着额济纳旗国民经济的发展。
1 额济纳旗主要气象灾害1.1 干旱干旱灾害是影响额济纳旗地区农业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春旱危害最大,每年3—5月是额济纳旗地区春播用水和冬作物生长需水关键期,如果降水量少,极易引发干旱灾害,影响冬小麦等农作物产量。
如额济纳旗从2012年出现连续高温少雨天气,加上冬季春和下泄水量减少,农田、草牧场没有得到及时灌溉,地下水未能有效补给,导致额济纳旗旱情较为严重,受此影响,全旗共有535户牧户、51 847头(只)牲畜饮水困难,上千头(只)牲畜死亡,仅哈日布日格德间乌拉镇和达来呼布镇就有230余峰骆驼、近900只羊乏死,直接经济损失170多万元,旱情已严重影响农牧业生产。
2013年5月底,额济纳旗沿河草场返青差,植株高度与同期相比下降2%,覆盖度下降3%,单位产草量减少30~225 kg/hm2,饲草储备严重不足,同时干旱导致草原鼠虫害增加,草原鼠害面积28.00万hm2,严重危害13.33万hm2。
1.2 冰雹冰雹灾害是额济纳旗地区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春、夏季较频繁,有明显局地性和季节性。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2010年1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70号公布根据2017年10月7日《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气象灾害的防御,避免、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从事气象灾害防御活动的,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气象灾害,是指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等所造成的灾害。
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因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次生灾害的防御工作,适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第三条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实行以人为本、科学防御、部门- 1 -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将气象灾害的防御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全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第六条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建立联防制度,加强信息沟通和监督检查。
第七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宣传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学校应当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有关课程和课外教育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气象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教育、气象等部门应当对学校开展的气象灾害防御教育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八条国家鼓励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的科学技术研究,支持气象灾害防御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 2 -高气象灾害防御的科技水平。
第九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在气象灾害发生后开展自救互救。
气象灾害防御要点
气象灾害是指由自然气象因素引起的灾害,如台风、暴雨、洪涝、干旱、雷电、冰雹、雾霾等。
这些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地防御气象灾害,我们需要掌握以下要点。
一、提前预警
气象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因此提前预警是防御气象灾害的重要手段。
政府和气象部门应该加强气象监测和预报工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公众做好防范准备。
二、加强防护措施
针对不同的气象灾害,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
比如,在台风来临前,我们需要加固房屋、清理排水系统、储备食品和饮用水等;在暴雨和洪涝时期,我们需要加强堤防、疏通排水系统、避免涉水等;在干旱时期,我们需要节约用水、加强灌溉等。
三、加强应急救援
即使做好了预防和防护措施,气象灾害还是有可能发生。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应急救援工作。
政府和救援部门应该制定应急预案,组织力量进行救援和抢险,确保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加强宣传教育
气象灾害防御不仅需要政府和救援部门的努力,也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气象灾害防御意识。
政府和媒体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传递防灾知识,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能力。
气象灾害防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气象部门、救援部门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加强预警、防护、应急救援和宣传教育等措施,才能有效地减少气象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的危害。
气象灾害防护一、前言气象灾害是指自然界的天气现象对人类生活、财产和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
由于气象灾害的无法预测性和突发性,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和伤害。
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应建立健全的气象灾害防护体系。
本文将就气象灾害的分类、防护措施和科技创新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提供更为全面的防灾减灾知识。
二、气象灾害的分类气象灾害包括多种类型,例如台风、龙卷风、暴雨、干旱、洪水、雪灾等。
首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灾害特征进行科学分类,以便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防护策略。
1. 台风台风是指热带海洋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强烈风暴系统,具有高风速和降水量大的特点。
人们在面对台风时,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落实疏散计划、加固房屋、储备食品和物资等。
2. 龙卷风龙卷风是一种强烈的旋风,具有高速旋转的气旋。
在龙卷风来临前,人们应该尽快进入坚固的建筑物内避风,避免在露天场所逗留。
3. 暴雨暴雨是指单位时间内雨量较大的降雨天气现象。
在暴雨天气中,人们应该避免涉水行走,确保远离河流和低洼地带。
4. 干旱干旱是指气象条件导致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供应不足。
应采取合理的节水措施,合理使用水资源,提高农业灌溉效率,减少用水浪费。
5. 洪水洪水是指河流、湖泊等水域水位超过警戒水位,造成周边地区被水淹没的现象。
在洪水来临时,要迅速撤离危险区域,确保自身安全。
6. 雪灾雪灾是指大雪天气对交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
人们在面对雪灾时,应注意保暖,并遵守交通规则,尽量避免外出。
三、气象灾害的防护措施防灾减灾是灾害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需要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以降低灾害的危害程度。
1. 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的气象灾害预警系统至关重要。
通过气象观测设备,及时检测气象变化并发布预警信息,让人们在灾害来临前做好准备。
2. 疏散计划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应编制详细的疏散计划,提前确定安全的避难点,并合理安排疏散路线,确保人员有序疏散。
3. 技术救援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气象灾害的救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