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防治新策略 (焦艳)
- 格式:ppt
- 大小:12.01 MB
- 文档页数:29
卒中的三级预防的内容
脑卒中的三级预防是指预防脑卒中发生、预防严重并发症发生,以及提高生存质量。
具体内容如下:
一级预防是指对于尚未发生脑卒中的患者,通过积极去除病因,达到减少发病机会的目标。
这包括过早地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主动筛查和管理各种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从而推迟脑血管病的发生。
高血压是主要的可控危险因素,需要终身治疗,将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二级预防是指对于已经发生短暂脑血管缺血或小卒中的患者,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其发展成脑卒中。
这包括及时处理短暂脑缺血发作、控制血压、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等措施,同时需要查找脑血管病的诱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三级预防是指对于已经发生脑血管病的患者,通过积极治疗和监护,预防病死、病残和复发。
这需要在急性期开始全面治疗和监护,包括及时送医、早期治疗等措施,以达到降低致残率和复发的目的。
常见的康复功能锻炼治疗方法包括肢体康复锻炼、心理疏导、语言功能康复锻炼等。
通过规范的功能康复锻炼,以促进患者脑功能恢复,同时避免致死性并发症发生,提高生存质量,避免脑卒中复发。
请注意,根据不同的病情进行三级预防,有利于功能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如出现身体不适,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方案脑卒中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种疾病,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2012年中国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271.8/10万,是第一位死因,其中脑卒中死亡率为140.3/10万。
为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降低脑卒中危害,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确定的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低10%的目标,依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加强脑卒中防治体系建设,实施脑卒中综合防控策略和措施,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推动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
到2020年,脑卒中发病率增长速度降到5%以下,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10%。
二、工作内容(一)深化部门协作,推进脑卒中综合防控策略。
将脑卒中防治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点内容,逐步完善防治政策。
依托国务院防治重大疾病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脑卒中综合防控部门协作机制,在政策制定、组织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保障。
强化脑卒中危险因素控制,倡导膳食结构多样化,开展控烟减盐控油等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加强幼儿园、中小学的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
推广全民健身运动,加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科学指导,发挥运动在预防脑卒中的重要作用。
建设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强化职业防护。
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定期开展职工体检,逐步提供集慢性病预防、风险评估、跟踪随访、干预指导为一体的职工健康管理服务。
积极发挥中医药在脑卒中防治中的作用。
(二)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积极开展脑卒中等慢性病防治全民教育,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普及健康科学知识。
卫生计生部门组织权威专家编制脑卒中防控知识和信息,建立全国脑卒中健康教育媒体资源库,确保信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依托主要媒体提高信息传播的权威性和广泛性,借力新媒体提高信息传播可及性和群众参与度,提升健康教育效果。
脑卒中的三级预防脑卒中(Cerebrovascular Accident,简称CVA)是指由于大脑血液供应中断或者血管破裂导致的脑功能障碍的疾病。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健康。
为了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三级预防措施尤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脑卒中的三级预防措施,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预防脑卒中。
一、脑卒中的三级预防概述脑卒中的三级预防是指在已经发生脑卒中的患者中,通过科学的干预和治疗,预防再次发生脑卒中的措施。
三级预防的目标是减少脑卒中的复发率和残疾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脑卒中三级预防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开具以下药物:1.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减少血栓的形成,从而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
2. 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达比加群酮等,可以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和活化,减少血栓的形成,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3. 降压药物:对于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是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措施之一。
常用的降压药物有利血平、氯沙坦等。
4. 控制血脂药物:高血脂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控制血脂可以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常用的控制血脂药物有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等。
三、生活方式改变除了药物治疗,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也是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生活方式改变建议:1. 健康饮食:均衡饮食对于预防脑卒中非常重要。
建议减少高脂肪、高盐和高糖的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的摄入。
2. 控制体重:肥胖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控制体重可以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建议通过合理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来控制体重。
3. 戒烟限酒:吸烟和酗酒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戒烟限酒可以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4. 加强体育锻炼:适量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功能,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
四、心理支持和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在康复期间需要得到心理支持和康复治疗。
2023年脑卒中防治中心研究成果总结一、前言脑卒中作为全球范围内导致残疾和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关注。
为了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各国脑卒中防治中心不懈努力,持续进行科学研究,以期找到更有效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手段。
本文将总结2023年脑卒中防治中心的重要研究成果。
二、研究成果概述1. 预防策略研究(1)生活方式干预研究发现,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能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其中包括:- 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等;-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减少高盐、高脂食物的摄入;- 控制饮酒和戒烟。
(2)药物预防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在预防脑卒中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研究发现,对于具有脑卒中高风险的人群,使用这些药物能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
2. 诊断技术研究(1)影像学诊断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脑卒中的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3年研究显示,通过优化影像学检查流程,可以进一步提高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准确率。
(2)生物标志物研究研究发现了几个与脑卒中发生密切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如同型半胱氨酸、脂蛋白a等。
这些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对于评估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3. 治疗手段研究(1)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是脑卒中急性期的主要治疗手段。
2023年的研究发现,通过改进溶栓药物和治疗流程,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脑卒中后遗症的发生率。
(2)神经保护治疗神经保护治疗是脑卒中康复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研究显示,早期开展神经保护治疗可以有效减轻脑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三、展望与建议2023年脑卒中防治中心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
为了进一步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普及脑卒中的预防知识,提高公众的自我管理能力;2. 加强脑卒中的早期诊断技术研究,提高诊断准确率;3. 优化脑卒中的治疗流程,提高治疗效果;4. 积极开展脑卒中康复治疗,减轻患者后遗症。
国家脑卒中防治百万减残工程关键技术国家脑卒中防治百万减残工程是中国政府为了降低脑卒中发病率和残疾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而发起的一项重要工程。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该工程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对预防和治疗脑卒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国家脑卒中防治百万减残工程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探讨,从病因预防、早期诊断、紧急救治、康复治疗等方面展开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病因预防技术1.1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预防脑卒中的首要措施,包括普及健康知识、提倡健康生活方式等。
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提高民众对脑卒中的认识,引导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减少疾病的发生。
1.2饮食控制控制高盐、高脂肪饮食是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措施。
通过政府的宣传教育和食品监管,引导民众减少盐和脂肪的摄入,从而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
1.3健康管理建立和完善居民健康档案,开展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及时发现和干预高危人群,是控制脑卒中发病率的有效手段。
二、早期诊断技术2.1神经影像学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如脑CT、MRI等,对早期诊断脑卒中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国内外已经推出了一些针对脑卒中的高分辨率影像技术,可以更加精准地诊断脑卒中。
2.2生物标志物检测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可以通过检测患者的体液来发现脑卒中的早期迹象,有望成为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
2.3快速诊断设备研发快速便携式诊断设备,可以在急诊情况下进行快速诊断,从而提高脑卒中的救治效果。
三、急性期治疗技术3.1血栓溶解治疗血栓溶解治疗是脑卒中急性期的标准治疗方法,需根据患者病情及时采取,对加速溶栓、改善患者症状和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新型溶栓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将是未来的重点方向。
3.2血管内治疗血管内治疗是近年来脑卒中治疗的重要突破,尤其是对于大血栓栓塞等特定类型的脑卒中,其治疗效果远优于传统的溶栓治疗方法。
3.3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脑卒中急性期重要的辅助措施,包括应用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等,以防止脑卒中的复发。
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良肢位摆放和被动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的常用方法毛忠南1 郭百海2 衡妍1毛立亚1(1、甘肃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脑卒中康复科2、酒泉市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疾病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慢性脑血管病变。
其中,脑卒中是指由于急性脑循环障碍所致的局限性或全面性脑功能缺损综合征,或者称为急性脑血管病事件。
脑血管疾病作为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据2008年第三次居民死因调查显示:脑卒中已经是我国居民的第一死亡原因,并且存活者中50%~70%患者遗留有严重的残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脑卒中偏瘫急性期患者大部分患侧肢体呈迟缓状态,由于不能运动,被动牵拉往往导致关节半脱位和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甚至由于长时间异常体位造成关节挛缩,对患者后期的康复造成不良影响。
近年来,我科针对上述情况在急性期采用良肢位的摆放和被动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临床观察发现对患者的远期康复具有明显效果。
特此将方法介绍如下:1 良肢位的摆放良肢位与功能位不同,它是从治疗的角度出发而设计的一种临时性体位。
目的如下:保护肩关节、防止半脱位;防止骨盆后倾和髋关节外展;预防坠积性肺炎和褥疮的发生、缓解肌肉痉挛;早期诱发分离运动。
1.1方法:1.1.1 仰卧位。
头部放在枕头上,面部朝向患侧,枕头高度要适当,胸椎不得出现屈曲。
患侧臀部垫一个枕头,使患侧骨盆向前突出,防止髋关节屈曲、外旋。
患侧肩关节下方垫一个扇形充气垫(也可垫一个毛巾被),使肩胛骨向前突。
上肢的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
下肢大腿及小腿中部各放以楔形充气垫,防止髋关节外展、外旋。
膝关节下方垫起固定,防止膝反张。
1.1.2 患侧在下方的侧卧位。
患侧肩胛带向前伸,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
患侧下肢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
健侧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屈曲,下面垫一充气垫或者枕头,使其不要压迫患侧下肢。
背部放一枕头,躯干靠于其上,用脊柱着力,不要压迫患侧肩胛骨,放松体位。
中国脑卒中防治和ABCDE策略北京航空中心医院作者:张勤奕文章号:W0308121中国脑卒中流行病学现状脑卒中是一组以脑组织缺血或出血性损伤症状和体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
2008年公布的我国居民第三次死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死亡率高于欧美国家4~5倍,是日本的3.5倍,甚至高于泰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
在脑血管病中,尤以脑卒中造成的健康损害和生命威胁为重。
它不仅严重危害着患者的生命和健康,还影响其生活质量,同时也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医疗、经济和社会负担。
2003年,我国用于治疗脑血管病的总费用约200亿元,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的直接住院费用就达108亿元。
我国脑卒中的死亡率是心肌梗死的4~6倍,带来的经济负担是心肌梗死的10倍。
根据北京安贞医院二十年脑卒中病例资料分析,致死性卒中仅占27%,大部分卒中病人存活且遗留偏瘫、失语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残疾。
世界卫生组织2003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复发性脑卒中的比例为27%,居世界各国主要城市之首。
我国学者对临床资料的分析也表明,门诊的脑卒中患者中约40%为复发病例,25%~33%的脑卒中患者将在3~5年内再次发作。
这些数据都反映了脑卒中危害的严重性。
2脑卒中形成及早期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原因为大脑动脉内形成血栓,或者脑血管被来自身体其它部位的栓子所堵塞,导致相应部位的大脑缺血所致。
大脑主要是靠它的供血动脉从心脏和肺运送新鲜血液,血液将氧气和营养物质带给大脑,同时带走二氧化碳和细胞代谢废物。
一旦动脉发生堵塞,脑细胞便不能产生足够的能量,核心区域的脑细胞一般在几分钟内就会停止工作。
在其周边有一个区域,称“缺血半暗带”,该区域的脑细胞在缺血发生以后暂时处于过渡期,我们所抢救的重点也就是要挽回这部分脑细胞,使其向好的方面转化,不至于变性坏死。
促使这部分脑细胞转化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早期溶栓治疗,使动脉重新开放,血流顺利通过。
脑卒中研究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脑卒中,又称中风,是近年来成为世界上主要疾病负担之一的疾病。
它的高发病率和致命性使得科学家们纷纷投入研究,以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探讨当前脑卒中治疗中的主要挑战、新兴的治疗策略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1. 脑卒中治疗的挑战脑卒中治疗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时间窗口和个体化治疗。
时间窗口是指治疗脑卒中的有效时间范围,通常为发病后的4.5小时内。
当前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溶栓治疗,即通过静脉注射溶栓药物来溶解阻塞血管,恢复血液供应。
然而,由于治疗时间窗口非常有限,许多患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个体化治疗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因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
脑卒中的病因复杂多样,例如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子等,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然而,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用性的,无法满足不同患者的个体化需求。
2. 新兴的治疗策略为了解决脑卒中治疗的挑战,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些新兴的治疗策略。
首先,研究人员在溶栓治疗的基础上开发了机械摘除血栓的方法。
机械摘除血栓是通过导管技术将血栓直接抽出,从而更快速地恢复血液供应。
这种方法扩大了治疗时间窗口,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其次,针对个体化治疗的需求,科学家们致力于开发针对特定病因的治疗方法。
例如,针对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脑卒中,研究人员开发了控制胆固醇、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此外,个体化治疗还包括根据患者的基因变异来选择最合适的治疗药物。
3. 未来研究的方向尽管新兴的治疗策略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但脑卒中仍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未来的研究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需要进一步加强脑卒中的预防工作。
通过生活方式改变、健康教育等手段,减少患者的脑卒中风险,可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
此外,预防也需要关注早期识别脑卒中的信号,以便及时就诊。
其次,研究人员应加强针对个体化治疗的研究。
通过深入了解脑卒中的病因和患者的生物特征,可以开发更加精确的治疗方法,提高疗效。
脑卒中的“六字”康复目标:功能-活动-参与脑卒中的治疗目的和效果:一般对于康复而言,现在基本上可以分成三个大目标。
第一个就是恢复功能。
它指的是,如果脑卒中患者存在功能损害的话,比如说有运动障碍、吞咽障碍、言语障碍、精神心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等,可以通过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而得到恢复,这个是康复的第一个目标。
第二个目标就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即提高他的日常生活能力,让患者能够独立的完成一些生活中的基本活动。
我们的运动功能、交流功能等等都是为了日常生活服务的。
这样患者可以不用长期卧床,不再需要其他人的照顾,可以自己来管理自己的生活,可以使他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
但是对于目前的康复而言,前两个目标还不够,我们现在还有第三个目标,就是社会参与能力的恢复。
社会参与能力的恢复对于一些处于工作年龄和年龄轻一些的患者更为重要,因为现在的脑卒中有低龄化的趋势。
临床上二十多岁、三十多岁发生脑卒中已经比较多见的。
脑卒中的低龄化,造成了它对康复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样的患者,如果你只恢复了功能,只恢复日常生活自理,对他来说可能还是不够,我们还要恢复第三级就是社会参与。
最终的目标,能让患者重返工作岗位,不仅能够养活自己,还可以养活他的家庭。
三个目标可以简短的说成六个字,即“功能-活动-参与”,这就是我们康复主要目标,也是我们康复能够达到的最主要的效果:使受损的神经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促进患者能够重返工作岗位,能够重新开始他的工作。
现在脑卒中的康复治疗在国际上,还有国内的现状:先从国际上来讲,脑卒中的康复其实是起源于一战和二战以后,战后对于伤残军人的康复训练,如果从一战开始可能将近有一百年的历史。
从国外而言,这个发展时间是比较长的。
目前现状就是在国外因为有医疗保险,脑卒中的患者基本上都能够进行规范的康复训练,可以使患者的功能缺损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
在国内,康复发展大概才有二十多年的历史。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康复的理念引进到国内。
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方案一、前言脑卒中(Stroke)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为了降低脑卒中的危害,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本方案旨在通过综合防治措施,加强脑卒中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工作。
二、目标1. 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2. 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率和生活质量。
3. 加强脑卒中防治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三、工作措施(一)预防措施1.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脑卒中防治知识的知晓率。
2.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
3. 控制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积极开展早期筛查和干预。
4.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高脑卒中预防服务能力。
(二)治疗措施1. 建立脑卒中急救绿色通道,确保患者及时得到救治。
2. 提高脑卒中诊疗水平,推广先进的诊疗技术和方法。
3. 加强多学科协作,形成脑卒中综合治疗团队,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4. 加强脑卒中患者的护理和康复工作,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三)康复措施1. 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康复训练。
2. 加强康复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康复服务质量。
3. 推广康复辅助器具的使用,帮助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4. 加强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康复工作,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
2. 加大财政投入,为脑卒中防治工作提供经费保障。
3.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脑卒中防治队伍的整体素质。
4. 加强监督评估,定期对脑卒中防治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五、总结与展望本方案通过综合防治措施,旨在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和生活质量。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各部门密切协作,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脑卒中防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同时,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防治策略和方法,为脑卒中防治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2023版《脑卒中防治最新指南》正式发布前言脑卒中作为全球范围内导致残疾和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广泛关注。
为了提升公众健康意识,加强脑卒中的预防与治疗工作,我国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专家团队,结合最新的科研成果和临床实践,对《脑卒中防治指南》进行了全面的更新。
2023版《脑卒中防治最新指南》现正式对外发布。
更新亮点1. 早期识别和紧急处理- “FAST”诊断法更新:新增了关于面瘫(Face drooping)、言语困难(Arm weakness)、平衡障碍(Speech difficulty)的识别方法,帮助公众更快识别脑卒中症状。
- 紧急医疗转运:强调在发现脑卒中症状后的黄金治疗时间内(通常为4.5小时内),迅速就医的重要性。
2. 风险评估与干预策略- 高血压管理:强化了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风险分层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重要性。
- 糖尿病与血脂异常:新增了针对糖尿病患者和高脂血症患者的专门防治建议。
- 生活方式干预:增加了关于戒烟、限酒、健康饮食以及体力活动对脑卒中预防的作用。
3. 药物治疗与最新进展- 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更新了关于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的指南,包括新型抗凝药物的应用。
- 神经保护剂与神经再生:介绍了最新的临床试验结果和药物治疗策略,探讨了未来治疗脑卒中的潜在方向。
4. 康复治疗和长期管理- 个体化康复方案:强调了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治疗计划的重要性。
- 心理支持和社区参与:增加了对脑卒中后抑郁和焦虑管理的指导,以及提倡社区支持在康复过程中的作用。
实施与推广为了让最新指南得到广泛应用,卫生健康委员会将采取以下措施:1. 专业培训:组织全国范围内的专业培训,确保医护人员掌握最新的脑卒中防治知识和技能。
2. 公众宣传教育:通过媒体和社区活动,提升公众对脑卒中的认识,普及“早发现、早治疗”的理念。
3. 政策支持:推动将脑卒中防治纳入公共卫生政策,提高救治体系的整体效率。
结论2023版《脑卒中防治最新指南》的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在脑卒中防治领域迈入了新的阶段。
脑卒中防治培训计划内容一、脑卒中概述1、脑卒中的定义:脑卒中是指脑血管发生急性血流障碍而引起的大脑功能障碍。
2、脑卒中的分类:脑卒中可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
3、脑卒中的危害:脑卒中危害严重,患者将出现肢体活动受限、言语障碍、认知障碍等症状,严重者将导致瘫痪、失语等后果。
二、脑卒中的高危人群1、高血压:高血压是导致脑卒中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
2、高血脂: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等血脂异常是引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3、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脑血管病变,增加患脑卒中的风险。
4、吸烟和酗酒:吸烟和酗酒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三、脑卒中的预防1、健康饮食:科学合理的饮食对预防脑卒中非常重要,应多摄入蔬菜水果,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
2、适量运动:适量锻炼可以改善心肺功能,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3、戒烟限酒:戒烟限酒可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生危险。
4、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可以早发现身体状况的异常,及时做出调整和治疗。
四、脑卒中防治培训计划为了帮助更多人了解脑卒中,掌握预防和应对脑卒中的知识和技能,制定一套脑卒中防治培训计划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是脑卒中防治培训计划的内容:1、培训目标本培训的目标是通过讲解脑卒中的相关知识、介绍预防脑卒中的方法,使参与者能够掌握预防脑卒中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脑卒中的防范意识,同时增强对脑卒中患者的急救技能,提高抢救和治疗脑卒中的能力。
2、培训对象本次培训主要面向中老年人群,包括社区居民、企事业单位职工等,也包括医护人员、志愿者等。
3、培训内容(1)脑卒中知识介绍:分别从脑卒中的定义、分类、危害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2)脑卒中的高危人群分析: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和酗酒等因素分析脑卒中的高危人群。
(3)脑卒中的预防:介绍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方法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4)脑卒中的常见症状和急救知识:介绍脑卒中的常见症状,同时介绍脑卒中的急救技能,如正确的急救姿势,拨打紧急电话等。
医护康一体化管理模式在脑卒中病人护理中的应用作者:焦晋燕来源:《人人健康》2019年第10期【摘要】目的:分析医护康一体化管理模式在脑卒中病人护理中的应用。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16例脑卒中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8例。
对照组病人采用普通管理模式;实验组病人采用医护康一体化管理模式,对比两组病人护理前后的蒙特利尔知识评估量表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
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实验组病人的蒙特利尔知识评估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病人;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病人,且两组病人对比后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医护康一体化管理模式在脑卒中病人护理中的应用,可以增强病人对疾病的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医护康一体化;脑卒中;护理方式;护理效果【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7X(2019)19-0144-01脑卒中在临床医学上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
引发该疾病的主要原因是急性脑循环障碍引起的局部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综合症[1],严重者还会出现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缺失等情况,甚至是死亡,不但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还会危及他们的生命。
要想提高临床效果,除了日常的治疗和护理外,还要将医护康一体化管理模式应用其中。
基于此,本文对医护康一体化管理模式在脑卒中病人护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究。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116例脑卒中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8例。
对照组病人:男30例,女28例;年龄50-77岁,平均年龄(60.2±15.4)岁。
实验组病人:男29例,女29例;年龄51-78岁,平均年龄(61.2±16.4)岁。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对比结果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病人采用普通管理模式;实验组患者采用医护康一体化管理模式[2],具体方式如下:①成立医护康一体化小组。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
贾冬琴;缪艳华
【期刊名称】《基层医学论坛》
【年(卷),期】2015(000)032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间收治的7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将选取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
予对照组行常规西医疗法,予观察组行中西医结合疗法。
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后血流变情况。
结果采用西医常规疗法的对照组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68.42%;而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观察组无效仅3例,总有效率高达92.11%,2组疗效差异显著(P<0.05)。
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害程度和血液流变学状况,且不良反应不明显,可临床推广。
【总页数】2页(P4535-4536)
【作者】贾冬琴;缪艳华
【作者单位】神木县大柳塔镇神华神东总医院,陕西神木 719315;赤峰市巴林左旗蒙医中医医院,内蒙古赤峰 02545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J], 朱平华
2.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 [J], 马震
3.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临床疗效 [J], 刘月姮
4.缺血性脑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J], 陈燕燕
5.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便秘研究进展 [J], 季德江;关淑婷;冶尕西;张晓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