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磁矩翻转动力学及研究进展

磁矩翻转动力学及研究进展

磁矩翻转动力学及研究进展
磁矩翻转动力学及研究进展

空气动力学

空气动力学 崔尔杰*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701研究所) 本文简要回顾空气动力学发展的历史及其在航空航天飞行器研制中的作用,对现代空气动 力学新的发展趋势和新一代航天飞行器研制中可能遇到的关键气动力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并对今后发展提出看法。 一、 空气动力学与航空航天飞行器发展 空气动力学是研究空气和其他气体的运动规律以及运动物体与空气相互作用的科学,它是 航空航天最重要的科学技术基础之一。 1. 空气动力学推动20世纪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 1903年莱特兄弟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架带动力飞机,实现了人类向往已久的飞行梦想。为 了研制这架飞机,他们进行过多次滑翔试验,还为此建造了一座试验段为0.01m 2 的小型风洞。正是这些努力,加上综合运用早期的空气动力学知识,最终获得了成功。 20世纪初,建立在理想流体基础上的环量和升力理论以及普朗特提出的边界层理论奠定了 低速飞机设计基础,使重于空气的飞行器成为现实。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可压缩气体动力学理论的迅速发展,以及对超声速流中激波性质的理论研究,特别是跨音速面积积律的发现和后掠翼新概念的提出,帮助人们突破“音障”,实现了跨音速和超音速飞行。50年代中期,美、苏等国研制成功性能优越的第一代喷气战斗机,如美国的F-86、F-100,苏联的米格-15、米格-19等。50年代以后,进入超音速空气动力学发展的新时期,第二代性能更为先进的战斗机陆续投入使用,如美国的的F-4、F-104,苏联的米格-21、米格-23,法国的幻影-3等。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地球人造卫星和1961年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号”升空,被认为是 空间时代的开始。美、苏两国在战略导弹和航天器发展方面的激烈角逐,促使超音速和高超音速空气动力学得到迅速发展。两个超级大国都投入巨大力量,致力于发展地面模拟设备,开邻近高超出音速空气动力学和空气热力学的研究。航天方面的研究重点放在如何克服由于高超音速飞行和再入大气层,严重气动加热所引起的“热障”问题上在钱学森先生倡导下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即物理力学,为航天器重返大气层奠定了科学基础。航空方面的研究重点则放在了发展高性能作战飞机、超音速客机、垂直短距起落飞机和变后掠翼飞机。这一时期,空气动力研究方面的另一项重要成就是“超临界机殿”新概念的提出,它可以显著提高机翼的临界马赫数。20世纪70年代后,脱体涡流型和非线性涡升力的发现和利用,是空气动力学的又一重要成果。它直接导致了第三代高机动性战斗机的产生,如美国的F-15、F-16,苏联苏-27、米格-29和法国的“幻影2000”。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摘要:近年来,为了全面阐述中药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体内过程,推动中药现代化,研究者们在生物效应法和药物浓度法等经典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方法、新思路,大大推进了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发展。在查阅通过近年来中药药代动力学相关研究的文献,并对其中新方法新思路进行总结,综述了中药药代动力学近年来的研究现况和前沿进展。 关键词:药代动力学,药代标记物,指征药代动力学,方法学 前言:药代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 (如静脉注射液、静脉滴注、口服给药等)进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科学,已经在生物药剂学、临床药剂学、药物治疗学、分析化学、药理学等学科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中药学研究中,药代动力学被广泛的应用于揭示中药作用机制及设计优化的研究,并衍生出了中药药代动力学这门新兴学科。中药药代动力学基于动力学原理研究中草药活性成分、组分、中药单方和复方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体内时量-时效关系,并用数学函数对其加以定量描述。 1.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 1.1生物效应法 药效的变化取决于体内药量的变化,可以通过测定药效的经时过程来反映体内药量动态变化。生物效应法从整体观点出发研究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更符合中医药理论。该法包括药理效应法、药物累计法,微生物指标法。 1.1.1药理效应法 药理效应法是一种以药理效应为指标研究药代动力学的方法。该法己越来越广泛地用于中药及其复方,特别是有效成分不明的中草药及其复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肇丽梅[1]采用小鼠热板致痛模型,以镇痛效应为指标,测定黄芩苷及清热合剂的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黄芩苷及清热合剂口服给药后体存药量的表观动力学过程符合一室开放模型,中药复方清热合剂的达峰时间明显慢于单方黄芩苷。李成洪[2]等以血清一氧化氮变化为药理效应指标,研究了中药复方制剂禽病康在免疫抑制雏鸡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以时间标本存量进行数学模型拟合,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禽病康药代动力学结果表明其口服后吸收较快,分布也快,而消除较慢,体内存留时间长,药效维持时间长。宋丽

机械动力学名词解释

连续介质力学 它是研究质量连续分布的可变形物体的运动规律,主要讨论一切连续介质普遍遵从的力学规律。例如,质量守恒、动量和角动量定理、能量守恒等。弹性体力学和流体力学有时综合讨论称为连续介质力学。 转子动力学 固体力学的分支。主要研究转子-支承系统在旋转状态下的振动、平衡和稳定性问题,尤其是研究接近或超过临界转速运转状态下转子的横向振动问题。转子是涡轮机、电机等旋转式机械中的主要旋转部件。 大朗贝尔原理 在质点受力运动的任何时刻,作用于质点的主动力、约束力和惯性力互相平衡。利用达朗贝尔原理,可将质点系动力学问题化为静力学问题来解决 模态分析是研究结构动力特性一种近代方法,是系统辨别方法在工程振动领域中的应用。模态是机械结构的固有振动特性,每一个模态具有特定的固有频率、阻尼比和模态振型。这些模态参数可以由计算或试验分析取得,这样一个计算或试验分析过程称为模态分析。这个分析过程如果是由有限元计算的方法取得的,则称为计算模记分析;如果通过试验将采集的系统输入与输出信号经过参数识别获得模态参数,称为试验模态分析。通常,模态分析都是指试验模态分析。振动模态是弹性结构的固有的、整体的特性。如果通过模态分析方法搞清楚了结构物在某一易受影响的频率范围内各阶主要模态的特性,就可能预言结构在此频段内在外部或内部各种振源作用下实际振动响应。因此,模态分析是结构动态设计及设备的故障诊断的重要方法。 机器、建筑物、航天航空飞行器、船舶、汽车等的实际振动千姿百态、瞬息变化。模态分析提供了研究各种实际结构振动的一条有效途径。首先,将结构物在静止状态下进行人为激振,通过测量激振力与胯动响应并进行双通道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分析,得到任意两点之间的机械导纳函数(传递函数)。用模态分析理论通过对试验导纳函数的曲线拟合,识别出结构物的模态参数,从而建立起结构物的模态模型。根据模态叠加原理,在已知各种载荷时间历程的情况下,就可以预言结构物的实际振动的响应历程或响应谱。

中国科学院大学,研一课程,大陆地壳演化考试资料整理

要点1 陆壳的起源 1 地球的形成年龄和前寒武纪地质年表 地球形成年龄为45.67亿年 2 月球的启示 月球起源的三种学说 一、分裂说——认为月球原是地球赤道区的一部分。在太阳系形成初期,所有的行星都处在高温熔融且高速自转的状态。由于离心力的作用,有些部分被从行星上甩了出去,形成卫星。月球也是这么来的。但是据现代科学家们的模拟计算,地球诞生时的离心力只不过是现在的4倍,不可能将这么大质量的物质抛出去。分析月岩样本也能发现,月球和地球的化学成分有很大不同。 二、同源说——认为月球和地球是从同一块原始星云中分别凝聚成团诞生的。但是它也同样面临着化学成分不同这一难题。 三、俘获说——认为月球原来是一颗离地球不远的小行星,受地球引力吸引成为围绕它转动的卫星。这一说法较好地解释了上面的难题,但也存在着明显缺陷。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并不比月球大多少,要俘获它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月球的年龄:通过地球与月球的对比,一般认为它们都形成于45-46亿年前后,月球最古老岩石4.456 Ga 月壳的组成:月壳辉长岩+苏长岩+斜长岩高地(4-4.4Ga),高地之间是月海玄武岩(3.8-3.3Ga),高地的岩石类型主要由斜长岩( Anorthosite )和辉长岩 ( gabbro )组成, 月球的结构核、幔、壳撞击构造:月海,就是陨石冲击坑,主要的岩石类型

为玄武岩 月球的演化:岩浆海学说:月球表面熔融成岩浆海(44亿年)~~~分异成三层壳慢结构:斜长岩层、富钛铁矿层、低钛橄榄辉石岩层(43亿年)~~~富钛铁矿层下沉至月幔(39-41亿)年 3 地球先有陆还是先有洋 地球最古老的物质锆石,~4.4Ga (Jack Hills, Australia) 地球最古老的岩石长英质片麻岩,~4.1Ga (Acasta, Canada) 最古老的成规模的陆壳:片麻岩+表壳岩,~3.8Ga (Greenland) 锆石-比较好的定年办法: 形成于岩浆、变质以及热液条件下 U和Th含量高、Pb含量低 重要的U-Pb定年矿物以及Lu-Hf同位素测定 有较高的封闭温度 可有岩浆生长环带和变质环带或交代环带 原位分析会得到多个年龄和不同阶段的信息 锆石形态学和地球化学是区分不同成因的锆石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合理的解释锆石年龄的地质意义 根据锆石的REE含量和长英质熔体和锆石之间元素的分配系数,可以估算母岩浆REE 含量。根据LREE富集HREE亏损的老锆石计算所得的熔体成分具有太古宙花岗岩的特征(TTG,Martin et.al.,2005)。如Jack Hills的锆石具有的稀土特征与Acasta片麻岩(TTG)相同(Hoskin,2005)。因此,Jack Hills锆石结晶于TTG类的长英质岩浆。 Jack Hills 锆石具有环边结构,指示在 4.4-4.0Ga之间经历了改造(重熔re-melting)。这也暗示Hadean大陆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可以被岩浆和沉积过程所改造氧同位素测量结果(d18O = 5.4 -15)计算所得其母岩浆氧同位素为d18O =7-11 (Mojzsis et al., 2001; Peck et al., 2001; Wilde et al., 2001)。从而认为这些锆石包含与液态水在地表或者近地表相互作用的地壳物质。这些数据的重要性在于它们指示早在 4.4Ga的Hadean时期,液态水(海水?)可能存在于地球表面。另外,也指示在石榴石稳定域内,TTG类岩浆的起源来自于变玄武岩的含水熔体( Martin, 1986; Martin et al., 2005),暗示水圈的存在 总之,Jack Hills锆石说明早在4.4Ga就存在与TTG类似的大陆地壳并且在整个Hadean 时期被持续的产生和改造。地壳也是稳定的并足以经受陨石的冲击。另外,锆石氧同位素组成和Hadean地壳成分(TTG)都支持Hadean时期地球表面存在液态水,这也是讨论早期生命存在和发展的强有力的根据。 Jack Hills 锆石年龄( 4404±8Ma)的意义 根据锆石的REE含量和长英质熔体和锆石之间元素的分配系数,可以估算母岩浆REE 含量。根据LREE富集HREE亏损的老锆石计算所得的熔体成分具有太古宙花岗岩的特征(TTG,Martin et.al.,2005)。如Jack Hills的锆石具有的稀土特征与Acasta 片麻岩(TTG)相同(Hoskin,2005)。因此,Jack Hills锆石结晶于TTG类的长英质

《空气动力学基础》绪论

EXIT 1/70 流体力学研究所张华空气动力学基础 教材:1. 钱翼稷编著《空气动力学》 2. 陈再新等编著《空气动力学》主讲: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张华教授 电话:82313570(h ) E-mail: huazhang5@https://www.doczj.com/doc/152756182.html, 空气动力学I EXIT 2/70 流体力学研究所张华 学习本课的几点要求 ?认真听讲,适当笔记-------空气动力学绝不是一门仅仅依靠自学和期末的几周突击就能学好的课程(提供课件);?积极思考,及时消化-------空气动力学概念多、方法新、公式多和大,但都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和实际的工程应用背景,需要紧密结合物理含义、运用数理基础和力学知识,认真消化吸收,完全能够很好掌握; ?回答随机提问;注意章末重点;必要时做简单测验;及时进行答疑;认真完成作业;旷课将会扣分。 EXIT 3/70流体力学研究所张华 绪论 三、空气动力学的发展进程简介四、空气动力学的分类与研究方法 二、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对象一、几个基本的空气动力学问题EXIT 4/70 流体力学研究所张华 一、几个基本的空气动力学问题 人类的祖先在海洋里生活了40亿年。 流体力学研究所张华人类在空气里也生活了700万年。 流体力学研究所张华 虽然生活在流体环境中,人们对一些流体运动现象却缺乏认识,比如: 1. :表面光滑还是粗糙?高尔夫球 2. :来自前部还是后部?汽车阻力 3. :来自下部还是上部? 机翼升力

EXIT 7/70 高尔夫球运动起源于15世纪的苏格兰。 EXIT 8/70 起初,人们认为表面光滑的球飞行阻力小,因此当时用皮革制球。 最早的高尔夫球(皮革已龟裂) EXIT 9/70流体力学研究所张华后来发现表面有很多划痕的旧球反而飞得更远。 这个谜直到20世纪建立流体力学边界层理论后才解开。 EXIT 10/70 流体力学研究所张华 后来发现表面有很多划痕的旧球反而飞得更远。 这个谜直到20世纪建立流体力学边界层理论后才解开。 光滑的球表面有凹坑的球 流体力学研究所张华现在的高尔夫球表面有许多窝,在同样大小和重量下,飞行距离为光滑球的5倍。 流体力学研究所张华 汽车阻力汽车发明于19世纪末。

第四章 旋转机械的动力学特性

第四章旋转机械的动力学特性机械系统动力学 第四章旋转机械的动力学特性 旋转机械 的 动力学特性 第四章旋转机械的动力学特性第四章第四章转子动力学的任务和内容 第四章临界转速critical speed

第四章转子系统临界转速的概念 中经过某一转速附近时,支撑系统经常会发生剧烈振动 第四章旋转机械的动力学特性 由于材料、工艺等因素使圆盘的质心偏离轴线,偏心距为e 。当转子以等角速度ω自转时,偏心引起的离心惯性力将使轴弯曲,产生动挠度。 转子的临界转速 第四章旋转机械的动力学特性第四章旋转机械的动力学特性 第四章旋转机械的动力学特性第四章旋转机械的动力学特性

第四章旋转机械的动力学特性 可见,这时质心的坐标为(0,0)。质心C 与旋转中心O 1重合,圆盘和弯曲的轴都绕着质心C 旋转。自动定心现象 第四章旋转机械的动力学特性 第四章转机械的动力学特性 单转子的临界转速和振型 多自由度转子有多个临界转速和相应的振型 第四章支承刚度对临界转速的影响 支承刚度对临界转速的影响,在不同支承刚度范围内是很不同的。 第四章学特回转效应对临界转速的影响 回转效应是旋转物体惯性的表现,它增加轴此圆盘轴线方向不变,没有回转效应 此圆盘轴线方向变化,回转效应增加轴的刚性 第四章械的动力学特性 高压转子中压转子低压转子发电机转子 多跨转子轴系由高压转子、中压转子、低压转子和发电机转子组成。 全长30余米,共 。

第四章力学特多转子轴系的临界转速和振型 200MW 高压转子中压转子 低压转子 发电机转子 轴系各阶振型中,一般有一个转子起主导作用第四章旋转机械的动力学特性 多转子轴系的固有频率和振型 第四章200MW 汽轮发电机组轴系 第四章第四章转子的不平衡响应 对不平衡不敏感。不敏感转子 阻尼小阻尼大第四章转子的稳定性stability 对称 第四章旋转机械的动力学特性 产生的稳定的周期性振动,叫自激振动。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进展

一、学科发展综述 1.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是人类社会前进的驱动力 2.高精度重力基准及其应用 3.地震震源破裂过程与地震烈度 4.地壳应力起源 5.空间物理探测的最新进展 6.我国重力卫星的发展机遇与进展 7.地震层析成像理论和方法的发展、问题和展望 8.电与电磁法勘查技术现状与趋势 9.扭秤周期法测量万有引力常数G 10.冰川均衡调整(GIA)研究十年进展 11.基于超导重力仪观测资料的地学问题研究 12.地震大地测量学研究进展 13.试论世界地图的发展阶段 二、地球重力学 1.Applications of a Portable Absolute Gravimeter For the StlJdies of Temporal Gravity Changes 2.Analysis ofterrain effects in cm-order geoid computations 3.钓鱼岛列岛海域高程基准的确定 4.综合海岸带GNSS水准和重力数据精密确定中国高程基准差别 5.珠峰高程的差异及相关问题的研讨 6.台湾地区时变重力观测及分析 7.空中扰动引力赋值中的地形影响分析 8.多种重力场数据混叠的中国海岸带海域重力似大地水准面精化 9.拉萨台超导重力仪格值绝对和相对测定的比较 10.Hydrological contribution on gravity and vertical crustal displacement atcollocated Jiufeng station of China 11.利用GOCE卫星数据恢复地球重力场模型 12.时变重力场的理论描述与表达形式 13.卫星跟踪卫星模式中星间速度对地球重力场精度的影响 14.基于重力梯度测量的水下障碍物探测方法 15.冷原子干涉重力测量研究 16.重力水下辅助导航方法及试验 17.捷联式航空重力测量:算法模型和初步结果 18.A Revisit of the Time Domain Global Earth Tides 19.Tidal gravity measurements in Southeast Asia revisited 20.海潮负荷计算的球谐展开方法 21.引潮力位不同展开方法之间的数值比较 22.应变固体潮观测值中各向强异性响应的发现 三、空间大地测量学(按GNSS、测高、重力卫星、遥感排列) 1.New developments in space geodetic research:VLBI observations to space probes and GNSS remote sensing 2.GNSS数据处理与空间大气延迟修正及导航定位定轨与仿真研究 3.多模GNSS完备性实时监测技术研究

空气动力学

空气动力学 崔尔杰*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701研究所) 本文简要回顾空气动力学发展的历史及其在航空航天飞行器研制中的作用,对现代空气动力学新的发展趋势和新一代航天飞行器研制中可能遇到的关键气动力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并对今后发展提出看法。 一、空气动力学与航空航天飞行器发展 空气动力学是研究空气和其他气体的运动规律以及运动物体与空气相互作用的科学,它是航空航天最重要的科学技术基础之一。 1.空气动力学推动20世纪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 1903年莱特兄弟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架带动力飞机,实现了人类向往已久的飞行梦想。为了研制这架飞机,他们进行过多次滑翔试验,还为此建造了一座试验段为0.01m2的小型风洞。正是这些努力,加上综合运用早期的空气动力学知识,最终获得了成功。 20世纪初,建立在理想流体基础上的环量和升力理论以及普朗特提出的边界层理论奠定了低速飞机设计基础,使重于空气的飞行器成为现实。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可压缩气体动力学理论的迅速发展,以及对超声速流中激波性质的理论研究,特别是跨音速面积积律的发现和后掠翼新概念的提出,帮助人们突破“音障”,实现了跨音速和超音速飞行。50年代中期,美、苏等国研制成功性能优越的第一代喷气战斗机,如美国的F-86、F-100,苏联的米格-15、米格-19等。50年代以后,进入超音速空气动力学发展的新时期,第二代性能更为先进的战斗机陆续投入使用,如美国的的F-4、F-104,苏联的米格-21、米格-23,法国的幻影-3等。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地球人造卫星和1961年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号”升空,被认为是空间时代的开始。美、苏两国在战略导弹和航天器发展方面的激烈角逐,促使超音速和高超音速空气动力学得到迅速发展。两个超级大国都投入巨大力量,致力于发展地面模拟设备,开邻近高超出音速空气动力学和空气热力学的研究。航天方面的研究重点放在如何克服由于高超音速飞行和再入大气层,严重气动加热所引起的“热障”问题上在钱学森先生倡导下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即物理力学,为航天器重返大气层奠定了科学基础。航空方面的研究重点则放在了发展高性能作战飞机、超音速客机、垂直短距起落飞机和变后掠翼飞机。这一时期,空气动力研究方面的另一项重要成就是“超临界机殿”新概念的提出,它可以显著提高机翼的临界马赫数。20世纪70年代后,脱体涡流型和非线性涡升力的发现和利用,是空气动力学的又一重要成果。它直接导致了第三代高机动性战斗机的产生,如美国的F-15、F-16,苏联苏-27、米格-29和法国的“幻影2000”。

生物技术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介绍了生物技术药物药代动力学的特点和基本机制,概述了生物技术药物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生物技术药物药代动力学方法学 1.简介 近年来,生物技术药物飞速发展,为了正确评价各种生物制品在人体内的疗效及安全性,必须研究生物因子在动物体内和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规律。而与传统的药物相比生物技术药物具有种族特异性、免疫原性和非预期的多向活性等特点,使得其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蛋白多肽类药物因其生理活性强、疗效高,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蛋白质类药物来说,最重要的一个特性是,这类药物蛋白质与内源性的蛋白质结构相似,由共同的氨基酸组成,微量的需要被测定的生物因子及蛋白质存在于大量的内源性蛋白质中。蛋白多肽类药物的药动学有其特征,吸收方面来看,一般而言,小分子肽的吸收是由被动扩散或载体转运完成的,脂溶性多肽可通过膜脂扩散,高度亲脂性的药物则能通过淋巴系统被吸收;水溶性分子则可通过水合孔和/或细胞间隙扩散,通过内吞或胞饮过程摄取入细胞,还有一些细胞转运肽(cell penetrating peptide)可通过非耗能途径穿过真核细胞的质膜,这些多肽已被成功地用于在细胞内转运比自身的相对分子质量大许多倍的大分子物质。由于大多数蛋白多肽类药物具有相对分子质量大和水溶性的特点,若无主动的转运或消除机制,它们大多保留在细胞间隙。蛋白多肽类药物的主要代谢途径是体内广泛存在的蛋白多肽酶使其失活。不同的给药途径、给药方案、体内蛋白结合、种属特异性、内源性物质等对蛋白多肽类药物的体内药物动力学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 设计合适的实验方案、选择正确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和可靠的测定方法至关重要。 2.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2.1 同位素示踪法 同位素示踪法是通过目标蛋白质多肽上标记同位素,从而鉴别目标蛋白质和内源性多肽的方法。所使用的同位素有H3、C14、S32、I125等,I125其因比放射性高、半衰期适宜、标记制备简单而最为常用。标记方法有两种,一是内标法,即把含有同位素的氨基酸加入生长细胞或合成体系,该法对生物活性的影响可能较小,但由于制备复杂而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二是外标法,常用的化学方法如氯胺T或Lodogen法将I125连接于大分子上,其标记的样品比放射性高,制备容易半衰期短,成为现在最常用的生物技术药物标记物。姚文兵等运用同位素示踪法I125标记来研究聚已二醇修饰干扰素а2b的药代动力学,赵宁等用碘标法研究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在小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都证明了同位素示踪法的灵敏度高,省时省力的特点,特别是对研究基因工程产品在动物体内的组织分布具有与其它方法相比有不可比的优越性。关于标记位点的选择,理论上任何部位均可被标记,但需考虑是否存在标记氨基酸被机体再利用合成新的蛋白质而影响检测结果的问题。当然,如果生物技术药物含有非天然氨基酸(如D氨基酸),标记位点的选择就不必再担心这样的问题了。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现状和发展趋势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现状 二级学院:航空维修工程学院 班级:航修六班 学号:14504604 姓名:李达伦 日期:2015年6月30日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现状 (航修六班14504604 李达伦) 摘要:直升机空气动力学是直升机技术研究及型号研制的基础性学科和先进学 科,本文概述了国外的直升机气动理论与方法研究、基于气动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基础研究、直升机气动试验技术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空气动力学;直升机 Abstract:Aerodynamics of helicopter is a helicopter technological research and model development of basic disciplines and advanced subje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foreign helicopters gas dynamic theory and method of research, based on the aerodynamic theory and methods of applied basic research, helicopter aerodynamic test technology research status. Key word:Air dynamics; helicopter 1 前言 飞行器的设计和研制必须以其空气动力学为主要依据,这是飞行器研制区别 于其它武器平台的典型特征。直升机以旋翼作为主要的升力面、推力面和操纵面, 这种独特的构型和旋翼驱动方式,更使其气动特征具有复杂的非定常特征,其气 动分析和设计技术固定翼飞行器更具挑战性。 直升机气动研究是指认识直升机与空气之间作用规律、解释直升机飞行原 理、获取提升直升机飞行能力和效率的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的研究活动,其 主要任务是获得直升机的空气动力学特性[1]。由于直升机气动特征性直接决定了 型号飞行性能、振动特性、噪声水平,且是结构设计、寿命评估等的直接依据, 因此直升机气动研究是直升机技术研究的重要方面,更是型号研制的基础。尤其 是要实现舒适、安全、便利、快捷的直升机型号研制目标,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将 体现其核心推动作用。 2 内容和范围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专业发展涵盖的内容和范围主要有直升机气动理论与方 法的研究、基于气动原理的应用基础研究以及气动特性试验研究三大内容。 直升机气动理论与方法的研究重点关注旋翼与周围空气相互作用现象及机 理的分析模型和方法,通过对气动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实现对直升机及其流场的 深入了解,以准确地计算其空气动力学特性。 气动应用研究是指基于气动理论和方法,以直升机研制为目标所展开的应用 基础研究,涵盖气动特性、气动弹性、气动噪声、结冰模拟、流动控制等应用领

岩石圈板块运动的动力学机制研究现状

岩石圈板块运动的动力学机制研究现状 摘要:板块构造理论,在全球构造的形态学与运动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新成绩,获得了大量的新证据,它已经不是处在一种假说的阶段。但是动力学机制问题至今尚未解决。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出现今被接受的假说和比较合理的观点,全面展现岩石圈板块运动的动力学机制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板块运动,动力学机制 0引言 1915年,德国的魏格纳提出了轰动地学界的大陆漂移假说,1928年英国爱丁堡大学的霍姆斯提出了地幔对流假说。其后,McKenzie,Parker,Morgan和Pichon 等将岩石圈划分为6个板块,并且建立起了板块之间的运动模式,板块运动的动力一般认为是由于地幔的对流[1]。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对板块运动的动力源还未达成共识,随着观测资料的积累和研究的不断进展,不同的学者提出了各种假说和模型,总结起来动力学机制问题主要有几种观点、假说被普遍接受动力学机制,大体上可分为外生力源和内生力源两大类。 1板块运动的外生力源 1.1银河系对太阳系的向心力的周期变化 地球作为天体中的一员,遵循万有引力定律,无时无刻不在受到宇宙中其它天体的作用力。板块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结构单元,其运动规律应该受到天体运行

规律的影响,地球是一个开放性体系,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地球作为宇宙中的一员与宇宙空间进行的能量交换。早在60、70年代不少学者就注意到地球公转、自转速率的变化以及银河年周期对地球演化的影响,例如大量的古地磁倒转资料证明倒转的长周期规律与银河年一致,即正向极性百分比出现的极值时间往:的峰值相对应(朱炳泉,周新化,1976)。蔡东升根据地球上存在的突变事件以及地球在演化过程中其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以及造山运动周期与银河系对太阳系的向心力的周期改变有关[2]。现代天体物理模式的观察和计算表明140M和360Ma时太阳系受到银河系的向心力为极大值,而这基本正好对应着侏罗纪和泥盆纪两次大的板块聚合一离散转换期,即两次联合古陆拼合-解体转换期。前侏罗纪的联合古陆,侏罗纪开始解体。早在1915年就由大陆漂移说的创始人魏格纳提出并被后来的大量地质地球物理证据所证实,这一联合古陆拼合一解全期与140Ma银河系对太阳系的向心力极大值相吻合。而泥盆纪全球性红层的出现标志着这一时期存在一个全球性造陆事件,与板块构造相联系应该代表又一次联合古陆形成期,这方面的研究还很缺乏。泥盆纪末这又一泛大陆解体正好对应着360Ma银河系对太阳系的又一向心力极大值期。晚元古代还存在一个联合古陆的认识成为1993年在智利召开的第五届环太平洋国际地体会议的重要话题。晚元古代末全球性裂谷盆地沉积标志这一泛大陆走向解体。以此为测算起点,板块的联合一解体周期大约为600Ma至360Ma和360Ma至140Ma,其时间差为240—220Ma,这与现代恒星视向速度观察和射电天文资料计算的银河年周期220—250Ma极为吻合。蔡东升认为全球板块的聚合—离散周期合乎银河年周期准则,即全球性板块大约在一个银河年时间内(220—250Ma)离散—聚合一次。古生代以来已有两次聚合,即有两次泛大陆形成过,现在正进人第三个泛大陆形成期。推动板块运动的动力与银河系对太阳系的向心力有关[1]。 1.2固体潮引起板块的运动 在日、月引潮力的作用下,固体地球产生的周期形变的现象。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不但可以引起地球表面流体的潮汐(如海潮、大气潮),还能引起地球固体部分的周期性形变。太阳的质量虽然比月球的质量大,但月球同地球的距离比太阳同地球的距离近,月球的引潮力比太阳的引潮力大(前者是后者的2.25

未来航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精)

未来航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 空气动力学的每一个新的发现或突破都会导致飞行器性能的提高和更新换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科学家茹科夫斯基提出的不可压翼型升力公式奠定了飞机设计的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高速空气动力学,包括可压缩空气动力学的理论和实验的研究成果(如面积律及后掠翼概念的提出,最终保证了X-1成功突破音障,并推动了一系列超声速飞行器的发展和更新换代。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40多年间,由于分离流和漩涡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脱体涡非线性空气动力学的应用,飞机的失速临界迎角和最大升力系数大大增加,从而使战斗机性能显著提高,实现了更新换代。同时在民机领域,超临界翼型、多种形式的前后缘襟翼和翼梢小翼等的应用也导致了民机的快速更新换代。 先分析一下F-22战斗机及第三代喷气式客机的性能及其相关先进气动技术。F-22,世界上第一种也是目前唯一一种投入使用的第四代超声速战斗机。它所具备的"超声速巡航、超机动性、隐身、可维护性"(即所谓的S4概念,也有资料将"短距起落"包含在内,称为S5成为第四代超声速战斗机的划代标准。超声速巡航的实质是通过先进的气动设计,大幅降低超声速零升阻力系数,提高超声速升阻比,结合大推力低油耗发动机,使飞机在不开加力的情况下实现长时间的超声速飞行。超机动性,主要就是指过失速机动性。良好的大迎角飞行品质和有效的控制手段是过失速机动性的两大基础,而这两大基础的技术依靠就是大迎角空气动力学和先进的控制系统。一般战斗机在迎角超过30°时就会产生俯仰发散、抖振、失速、不可控横航向运动等一系列问题,而F-22可以保持迎角在-40°~60°飞机的可控性,这都得益于其优良的气动布局。隐身性能,即低可探测性。据报道,F-22的雷达散射截面积(RCS沿主要方位约为0.08~0.065m2,这主要得益于先进隐身材料和气动隐身设计。F-22是通过以下方面在气动上实现上述性能的: (1采用翼身融合体,带内部武器舱。

纳米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第16卷第7期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Vol.16No.72006年4月 ChinaJournalofModernMedicine Apr.2006 收稿日期:2006-01-20 本文就国内近年来纳米药物药动学研究的动向及成果加以概述。 1纳米药物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纳米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与化学药品的药代 动力学研究没有本质区别,其方法分为血药浓度法和生物效应法。1.1血药浓度法 血药浓度法是药动学研究的经典方法,主要研究纳米药物中有效成分明确者,也是计算药代动力学最常用最准确的一种方法。常采用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薄层层析法、薄层扫描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放射性同位素法和放射性免疫法等方法进行测定。如张阳德等[1]利用荧光分光光度法建立了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在大鼠体的研究。刘炜等[2]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鼠血浆中丝裂霉素C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球浓度的方法。 1.2 生物效应法 纳米中药复方成分复杂,干扰因素多,难以用常 规的血药浓度的方法测定其药代参数。80年代产生 了以药效为指标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的理论和方法。 1.2.1药理效应法药理效应法是以药物的效应强度,包括量效关系,时效关系为基础的研究药代动力学的方法。目前,该法已越来越广泛地用于纳米中药及其复方,尤其是有效成分不明的中草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薛焰等[3]用药理效应法测定药动学,比较了超细粉马钱子和普通粉马钱子的药动学参数。1.2.2微生物指标法其原理主要是含有试验菌株的琼脂平板中抗菌药扩散产生的抑菌圈直径大小与抗菌药浓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选择适宜的敏感菌株测定体液中抗菌中草药的浓度,然后按照药代动力学原理确定房室模型,并计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如陈鹏,毛天球等[4]以抑菌效应为指标,测定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胶原材料药动学参数。 文章编号:1005-8982(2006)07-1028-04 ?综述? 纳米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张阳德1,赵志坚1,张浩伟2,张彦琼3 (1.中国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08;2.美国加州医疗中心, 加利弗尼亚州文图拉CA93003;3.中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院,湖南长沙410008) 摘要:纳米药物载体在近年研究已取得飞跃的发展。该文从药物代谢动力学的角度综述了纳米药物的吸收、分布和转化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纳米药物;药代动力学中图分类号:R318文献标识码:A Newdevelopmentofpharmacokineticofnano-drug ZHANGYang-de1,ZHAOZhi-jian1,ZHANGHao-wei2,ZHANGYan-qiong3 (1.NationalHepatobiliary&EntericSurgeryResearchCenter,MinistryofHealth,Changsha,Hunan410008,P.R.China;2.MedicalCenterofCalifornia,CaliforniaCA93003,USA;3.Biomedicaland EngineeringInstituteofCentralSouth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08,P.R.China) Abstract:Theresearchofnano-drug-loadedcarrierhasmadefastprogressaspotentialdrugdeliverysystems.Fromthepointofpharmacokinetic,thispaperreviewsthepresentstateoftheabsorpation,distributionandinvertionofnano-drugs. Keywords:nano-drug;pharmacokinetic

流体构造动力学及其研究现状与进展

流体构造动力学及其研究现状与进展 徐兴旺,蔡新平,王杰,张宝林,梁光河.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摘要:流体构造动力学是介于流体地质学和构造地质学之间的一个重要前沿领域,主要研究由流体的温度和压力等物理状态及其变化、流体的迁移与运动和流体与岩石矿物发生化学反应等物理与化学过程所引起的构造作用和动力学机制,研究内容涉及流体与构造的关系、流体的构造作用方式、流体构造类型与动力学成因机制。对流体构造动力学主要研究方向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回顾,介绍了流体构造动力学的一些研究进展,并指出流体是地壳运动、造山作用及岩石的褶皱和断裂等构造过程的重要参与者和组织者。 关键词:流体;构造;构造动力学;流体构造动力学。 随着流体与构造作用之间相互关系研究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地质学家意识到:流体的运动及其与围岩的相互作用也可导致岩石的破裂和变形、诱发新的构造作用,流体是一个重要的构造动力源和构造运动的发动机。为了更好地促进流体构造作用研究的深入开展,我们认为有必要确立一个与之相对应的研究方向和分支学科,并称之为流体构造动力学。本文简要介绍了其研究内容、研究现状与进展。 1流体构造动力学概述 流体构造动力学(Tectonic Dynamics of Fluids)是介于流体地质学和构造地质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当今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其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两部分。 流体构造动力学基础理论部分主要研究由流体自身物理状态(温度、压力和运动等)和化学组分与特性(酸碱度、氧逸度和溶解度)所引起的构造作用及

其动力学过程,包括:①由流体的温度和压力等物理状态及其变化和流体的迁移与运动等物理过程所产生的构造作用和动力学过程;②由于流体化学组分的加入导致岩石矿物物理性质的变化和流体与岩石矿物发.生化学作用等所引起的构造作用和动力学过程。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流体与构造的关系、流体的构造作用方式、流体构造类型与动力学成因机制。 流体构造动力学应用研究指应用流体构造动力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解决生产和生活所面临的难题。目前应用较多的领域是石油井下开采、隐伏矿床(含油气)定位预测与地震滑坡等灾害预测。石油井下开采过程所采用的水压致裂榨油技术就是根据流体液压致裂理论开展的。 流体构造动力学的研究工作从流体与岩石矿物相互作用过程所形成和保存于岩石矿物中的形变相变形迹的研究着手,划分形变相变形迹的类型、序次,研究形变相变形迹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组构特征,借助于先进的测试分析手段研究形变相变形迹中的物理化学信息,进而反演流体的运动及其与岩石矿物相互作用和构造作用的动力学过程。 2流体与构造的关系 构造与流体的相互作用是非常复杂和多方面的。岩石矿物的压溶作用和物质再沉淀过程及其对变形的影响就是构造与流体相互作用的典型例子。由压力作用造成矿物接触界面附近物质溶解的压溶作用(pressure solution)是岩石形变相变的重要过程[1],被溶解的物质在岩石-流体系统中通过颗粒边界通道发生扩散迁移[2,3],压溶作用及物质的再沉淀过程被认为是地壳变形的一种重要的流变机制[4,5], 称为压溶流变(pressu re-solution creep)或溶解迁移流变(solution-transfer creep)。Shimizu[6]给出了石英矿物中压溶流变的动力学模型,他的计算结果显示,温度在150℃、250℃和350℃时石英质岩石处于变质状态下压溶流变的应变速率分别为每秒10-9~13、10-8~11和10-7~11。

汽车设计与空气动力学研究现状的综述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研究生部 汽车设计与空气动力学研究现状的 综述报告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机械工程 班级:研1202班 学号: 2012020045 姓名:曹国栋 指导教师:林慕义(教授) 完成日期: 2012 年 11月 26 日

目录 前言 (1) 1汽车空气动力学概述 (3) 1.1汽车空气动力学 (3) 1.2空气动力学基本理论 (4) 1.2.1理想流体、不可压缩流体和定常流 (4) 1.2.2流体的基本方程 (4) 1.2.3气流分离现象 (5) 1.3车身表面的压力分布 (6) 1.3.1压力系数 (6) 1.3.2车身各部位的压力分布 (7) 1.3.3汽车空气动力学装置 (8) 2车身整体优化造型概况 (9) 2.1纺锤状的流线体 (9) 2.2水珠体 (9) 2.3卡曼-背 (10) 2.4“鲸状”理论模型 (10) 2.5 Morelli模型 (11) 3国内外关于汽车设计与空气动力学的研究现状 (12) 3.1 国内汽车设计与空气动力学的研究现状 (12) 3.2 国外汽车设计与空气动力学的研究现状 (15) 4总结与展望 (20) 参考文献 (21)

前言 德国人Karl Benz于1886年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辆内燃机驱动的汽车。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汽车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具有车轮和车架的代步运输工具,通过逐步地发展完善,精密的现代汽车已经具有了复杂的机械结构、优良的发动机和高性能的传动制动系统。最初的汽车,车速相当低,所以在设计中,除了要考虑的机械性能问题外,并没有考虑空气动力学方面的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汽车性能在逐步提高,汽车行驶速度不断加快,驾驶员和乘客开始处于气流之中,挡风玻璃随之出现,空气阻力的影响开始突出起来。20世纪初期,人们开始认识汽车动力特性的同时,也开始关注汽车行驶的气动力影响。对于汽车整体外观,其变化的几个阶段就是考虑了气动性能产生的影响。 我国汽车工业技术相对落后,开发能力不强,缺乏国际竞争力。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以及我国各个汽车工业集团在自主研发方面的奋发图强,使得我国汽车工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而汽车空气动力特性直接影响汽车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操纵稳定性、舒适性和安全性。汽车的气动阻力与车速的平方成正比,即气动阻力所消耗的功率和燃油与车速的立方成正比,因此通过汽车空气动力学研究来降低汽车气动阻力、提高发动机燃烧效率、改进发动机冷却效果,不仅可以提高汽车动力性,而且还可改善其燃油经济性。对于高速行驶的汽车,良好的空气动力稳定性(侧风稳定性、高速操纵稳定性)至关重要,而通过空气动力学途径提高制动器制动效能则是汽车高速、安全行驶的前提。改善车身内部流场品质和散热、取暖、除霜等特性,减少尘土污染和降低气动噪声,又是乘坐舒适性的基本保证。 为了改进汽车空气动力学特性,全球汽车工业界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对汽车内外流场的流动及相关现象进行研究。风洞试验是汽车空气动力学研究的传统而又有效的方法,它为汽车空气动力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随着计算机和数值仿真方法的迅速发展,属于新型交叉学科的汽车计算流体力学得以蓬勃兴起,它为汽车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汽车计算流体力学采用数值计算方法,通过计算机求解相应的数学方程组,研究汽车绕流的空间运动特性,给出流动规律,为汽车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汽车计算流体力学的兴起也促进了汽车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方法的发展,三者相辅相成必将进一步推动汽车气动特性的设计和研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