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性化城市》有感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景观设计必读书目——(个人推荐)曾有学生问我读什么景观书好呢?其实对于做园林设计来说,知道的东西越杂对设计越有帮助!但必竟大学几年时光有限,能认真的去看几本书定当会有所收获的。
所列书目全凭个人感觉,主要是针对本科学生学习而推荐!其实书目并不在多读精为好!有时读个几遍才会品出味道来!《园冶》计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园林人最为熟悉却又是最为陌生的一本书,能通读至尾的而又能读懂的没有多少人!)《从概念到形式》格兰特.w.里德美国风景园林设计师协会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推荐初学园林者要好好研读的一本书!)《图解思考--建筑表现技法》保罗.拉索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徒手画草图图解技能辅助建筑设计思考的基础理论专著,园林者需要借鉴之)《风景园林设计要素》诺曼.布恩著中国林业出版社(每一个刚刚接触园林设计的人都应该读这本书,从中能发现园林设计的乐趣与魅力!)《风景园林设计》王晓俊编江苏科技出版社(一版再版证明这本书有多有用了!)《景观设计学》著:西蒙咨译:俞孔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每一段话每一个字都是为景观设计而写的,没有废话,只有精辟!)《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 Clare Cooper Marcus; Carolyn Francis 主编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设计是为谁服务的呢?要关注于人的行为与活动,从而来引导和控制设计。
被列为做园林设计必研读的一本书)《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美)拉特利奇著王求是,高峰译(也是一本将人的行为习惯与设计相结全的经典著作,其对设计者的影响要远比人性场所要早,可惜没有再版!)《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谈空间的一些方法都能从这本书里找到,简单而又实用!园林的空间组合其实并不比建筑少多少)《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彭一刚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运用建筑构图及近代空间理论的某些基本观点对传统造园手法作系统而深入地分析)《外部空间设计》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有人说日式景观思想根源来源于此,120页的书包含的容量却是1200页)《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王向荣林菁(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理论梳理最全的一本书!)《苏州古典园林》刘敦桢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曾有一个想法拿着这本书,对着照片去苏州园子里对照一下看看有什么变化!图文价值套用俗语是五颗星)《园林美与园林艺术》余树勋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园林与艺术结合的体现)《交往与空间》扬.盖尔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有人这样评价:这本书他用了25年才写完,而你只用3个小时就能看完。
人性化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原则休闲、社交等精神生活成为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的新追求,引起公共交往场所需求的大增。
此许多人渴望公共活动,即便只是午餐时的短暂时光。
广场能够合理组合时间和空间,优化城市环境,成为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但同时应该注意到广场景观被人为破坏,车辆随便进入,卫生状况差等诸多与城市形象极不协调,与日益深入的“人居环境”观念格格不入的问题,广场的人性化已日显迫切。
一、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的原则(一)协调统一原则城市广场要营造人们活动与交往的场所空间,注重与周围建筑环境的协调统一;注重与街道的协调统一;注重与周围整体环境在空间、比例上的统一与协调;注重与周围环境在交通组织上的协调与统一。
(二)多样化原则广场设计的多样性包括空间多样性、设施多样性以及功能的多样性。
参与活动的人数、年龄、人们之间的关系不同等,就要求不同的空间形式。
有容纳几百或几十人的空间;有适合年轻人也有适合老年人的空间;有熟人需要的私密空间,也有陌生人需要的开放性空间。
多样的空间需要多样的环境设施来支持,广场因此变成了一个复杂多样的具有可塑性的环境系统。
(三)重视公众参与原则在广场空间环境中应引导公众积极投入参与,参与性不仅表现于市民对广场各种活动的参与,也体现在广场的创作设计吸取市民的意愿和意见,从而提高创作的潜力。
此外,还体现在公众参与城市广场的管理上,人在广场上活动通常会产生破坏行为,常常使城市广场使用功能不能连续发挥,极大地影响了市民的活动,公众参与管理可以加强主人翁意识,实现公共设施的合理利用,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素质。
二、城市广场的人性化设计(一)广场选址要聚人气、安全首先,广场应该选在城市的中心地段或周围建筑、场所有意义的地段,与居民出行线路接近、市民到达广场的距离较短、交通较方便的地段,最好与城市中重要的历史建筑或公共建筑结合在一起,通过环境的整体性来体现广场的主题和氛围,这样对市民的吸引力更大,会有更多的人流在广场上经过、停留、游憩,使广场最大限度的得到人们的使用。
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城市的两种空间从空间与建筑实体的关系出发,可以将城市分解为两种空间,一种是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内部空间,即室内空间(interiorspace)。
另一种是由建筑物的外壳界面和自然环境所构成的空间,称为开敞空间(openspace)。
城市的开敞空间依据其权属性质可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
室内空间和室外的开敞空间以各种形式相互联系和分隔而形成实体的城市。
这些空间是承载市民几乎所有活动的“容器”。
城市公共开敞空间设计关键问题英国学者认为,城市设计没有正误之分,只有好坏之别,其质量只能通过时间来检验。
正因为城市设计来源于城市生活,其质量的优劣当然也必须通过生活的实践来检验,而不能仅凭图纸的美丑而定。
1.设计的目的性问题:为什么设计———形象还是场所关于公共开敞空间设计的思想和做法,长期以来存在着两种观念,一种是“创造形象”,一种是“创造场所”。
前者将城市空间的视觉质量和审美观念置于支配地位,突出城市设计的结果特征,而忽视了社会、文化、经济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这个特点集中体现在1853年奥斯曼为巴黎大规模改建的规划之中。
为拿破仑记功的凯旋门矗立在由12条放射路集中的星形广场上,几何图案式的结构形式,宽敞的林阴大道,沿街整齐排列的建筑,给人以秩序和美感,同时却忽略了城市的功能和人民的生活。
这种以“创造形象”为目的的设计正是18世纪巴洛克式城市设计的思想精髓:“把城市的生活内容从属于城市的外表形式”。
深受这种思想影响的还有巴黎的凡尔赛宫、华盛顿的首都特区、澳大利亚堪培拉中心等规划和设计。
我国北京的故宫、天安门广场的设计也体现了类似的思想。
过去20年来,西方城市设计的主流观念逐渐从“创造形象”转移到“创造场所”。
创造场所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观念,核心思想是“社会使用”,尤其关注人们对空间的认知和理解。
雅各布斯在其著作《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宣扬了当代城市设计的理念,认为城市永远不会成为艺术品,因为艺术是“生活的抽象”,而城市是“生动、复杂而积极的生活自身”。
旅游设计师必读的80本书1. 《人性化的城市》2. 《旅行:跨文化想象》3. 《交往与空间》4. 《旅游体验研究—一种现象学的视角》5. 《大败笔—中国风景黑皮书》6. 《城市意象》7.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8. 《街道与城镇的形成》9. 《人类学的四个讲座》10. 《民俗文化的现代旅游表达》11. 《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12.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13. 《旅游体验研究—走向实证科学》14. 《寻找失落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15. 《大规划—城市设计的魅惑和荒诞》16. 《旅游社会学纵论》17. 《移民与中国文化》18. 《游憩旅游学—旅游需求与影响》19. 《城市更新手册》20. 《心与物游》21. 《空间的语言》22. 《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23. 《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24. 《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实用便携手册》25. 《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26. 《回到土地》27. 《旅游—变化、影响与机遇》28. 《谢丽香傀儡谢丽香》29. 《好城市,怎样都要住下来》30. 《格调》31. 《山川入划》32. 《中国公共艺术与景观》33. 《玩家创意》34. 《人的现象》35. 《文化与日常生活》36. 《环境友好型小区》37. 《意匠生辉》38. 《国际品牌标准化》39. 《信仰之旅》40. 《旅游的艺术》41. 《灵之舞—中西人格的表演性》42. 《感官技术》43. 《弯路的代价—世界旅游业回眸》44. 《工业设计技术标准常备手册》45. 《工业景观设计》46. 《日本庭园设计—岩石。
流水。
净水钵。
石灯》47. 《景观设计—平等的使用权景观中的无障碍设计》48. 《城市休闲空间规划设计》49. 《自然设计》50. 《环境设计人机工程学》51. 《共享式停车场—设计与管理》52. 《建筑设计与人体工程》53. 《贡布里希论设计》54. 《户外游憩设计》55. 《旅游环境学》56. 《人体动作尺寸图集》57. 《景观设计师便携手册》58. 《工业设计—人机工程学教程》59. 《人机工程学与设计应用》60. 《人机工程设计与应用手册》61. 《设计原理》62. 《景观的视觉设计要素》63. 《旅游与游憩规划设计手册》64. 《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65. 《城市导视—城市公共指引系统》66. 《国家公园游憩设计》67. 《人间。
浅谈人性化的城市设计摘要:当前我国城市设计实践中存在不少价值失序现象,如资本力量操纵城市设计而造成“形式追随利润”倾向;街道与公共空间设计“见物不见人”,缺乏人性化和场所感;城市空间资源配置不公平,优质景观资源的排他性占有现象;忽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城市设计中不节地、不节水、不尊重生态基底等问题。
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可归因于城市设计价值观和价值导向上出了问题。
本文分析了人性化的城市设计。
关键词:人性化;城市设计;方法;城市设计可以说是一个城市精神面貌和风采的决定性因素,通过个性化的城市设计可以向外界展现城市具有的独特风土人情和魅力风采,打造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城市。
最后,城市设计可以说是人类行为的一种产物,它代表了城市设计师对城市的艺术感受,优秀的城市设计方案除了可以高效的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工作生活需求,还可以借助对城市的各部分功能区块的整体规划,为城市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城市快速的向着发展目标前进。
一、城市设计伦理的基本原则城市设计活动中不同城市主体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呈现复杂的利益关系,需要伦理原则为城市设计主体的行为提供原则性指导。
城市设计伦理的基本原则既源于对规范伦理学一般道德标准的具体应用,又是对城市设计价值理念基本共识的提炼,它们对维护城市设计活动的合理秩序有重要意义。
1.公共性原则。
城市设计的核心是关注城市公共价值领域的物质形体设计,公共性是其内蕴的价值属性,即城市设计具有公共属性并从属于公共利益实现的需要。
尤其是城市设计在20 世纪60 年代之后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自身内部的价值反思及转变,由单纯关注空间形态设计逐渐转向重视公共政策层面的引导和公共治理手段的运用,这一趋势使城市设计的公共性价值凸显出来。
理解和认识城市设计的公共性原则,首先,应强调城市设计价值目标上的公共性,即以服务和实现公共利益、公共福祉作为城市设计的首要原则。
对此,作为一种空间资源配置控制方法的城市设计,既要考虑多元的利益诉求,更要重视普通市民对生活环境的利益诉求,以不损害公共利益、公共福祉为底线,要将人民群众的空间需要作为一切空间规划、建设、生产和分配的出发点和归宿,兼顾资本的效率与社会的公平。
探索创造人性化的城市开放空间【摘要】通过对环城公园含光门至朱雀门地段的具体调研,探索如何创造人性化的城市开放空间的因素,提出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才能创造出人民认可的、适宜的、充满活力生机的开放空间。
【关键词】文化;空间;人俯瞰一座城市,她由建筑遮蔽地面形成的“图”与广场、街道、公共绿地、滨水地带、公交站场、停车场、公共、建筑物前的集散广场等形成的“底”共同组成的我们生活的城市,这个“底”形成了城市的开放空间,她是我们与自然联系的重要空间,尤其在城市化加剧进行和城市高密度集聚建设的时代。
城市开放空间是一座城市的客厅,它为城市提供了优美的环境,代表着城市的风貌,展示着城市的文化,为本市居民及外地游人提供便利的休闲、娱乐、交流等场所。
当然一座城市最重要的是“人”的活动,如果我们认为城市中最有活力的地方是开放空间,那么这些空间中的活动应该是城市最可观最多样的,与人们的行为之间必然存在联系,因此我们看到,一个成功的空间设计,就是能否受到人们的认可,能否自然的将人们的生活与开放空间融为一体,能否达到高效的使用率。
在西安古城,邻里公园的建设有很多,如在新开发高层住宅及写字楼的围合中的丰庆公园、具有一定规模和历史的兴庆公园、在较高居住密度附近的明德门城墙公园兼做公共避难所等等。
在对这些规模不同的邻里公园的走访了解后,选择了具有代表意义的西安南环城公园含光门至朱雀门一段作为深入调研对象。
1982年7月,陕西省政府倡议建设西安环城公园,环城公园以古城墙为主线,辅以环城绿化,护城河环绕,风格古朴、粗犷,具有浓郁地方特色。
2002年政府免费开放环城公园,这里成为以全民健身为主的休闲游览公园。
通过实地空间走访体验,并深入研究人群行为活动特点,对以下方面进行调研分析,并得出创造使用高效、人性化的邻里空间的关键因素。
一.文化性传统符号:古朴的城墙、见证古城变迁的流淌的护城河、中国传统的园林组织方式文脉继承:运用现代材料设计的仿古雕塑、老西安居民休闲方式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一位在西安生活半辈子的老人,最喜欢的就是走在西安老城的古街院落。
威廉. 怀特:对人性化大都市的构想William Holly Whyte: Visionary for a Humane MetropolisRutherford H. Platt 著李蕊芳 译摘要:威廉·怀特是美国最有影响和最受尊敬的评论家之一,他关注的问题是城市、人与开敞空间,近年来他关于城市社区以人为本的观点更加引人瞩目。
为了缅怀威廉·怀特生前的事业,继承发扬他的精神,2002年6月300多位各界人士在纽约召开了专题研讨会。
Abstract: William H. Whyte was one of America's most influential and respected commentators on cities, people and open spaces. Whyte's vision of people-centered urban communities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June 2002, about 300 people gathered in New York City for the Symposium to celebrate and continue the work of William H. Whyte.* 原文刊载于“Land Lines”, 01/ 2003, Vol.15,No.1,Lincoln Institute。
中文版由 《国外城市规划》08/2003, Vol. 18, No. 4 首次翻译及编印。
作者:Rutherford H. Platt, 阿默斯特马萨诸塞大学“生态城市计划”,负责人;本次研讨会的组织者。
译者:李蕊芳,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理论专业,02级研究生。
引言2002年6月,大约300名城市设计工作者、作家、生态学家、草根运动参与者和学生聚集在纽约,召开了“人性化大都市:21世纪人与自然——纪念与继承发扬威廉·怀特 (William H. Whyte) 精神” 研讨会。
扬·盖尔(Jan Gehl)个人简介扬·盖尔(丹麦语:Jan Gehl,1936年9月17日出生)。
建筑师、城市规划与设计师。
丹麦皇家艺术学院的建筑学院城市设计系高级讲师(现已退休),致力于通过重新设计都市空间来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扬·盖尔先生曾在爱丁堡、维尔纽斯、奥斯陆、多伦多、卡尔加里、墨尔本、珀斯、伯克利、圣何塞、瓜达拉哈拉、北京、长沙、东京等地的大学讲学,并在欧洲、北美、澳大利亚和远东地区进行设计咨询。
并获伊德拉(Edra)场地研究奖。
为表彰他对城镇规划的杰出贡献,国际建筑师联盟向扬·盖尔先生颁发了帕特里克·阿伯克罗姆比(sir Patrick Abercrombie)奖,爱丁堡的海里亚特一瓦特大学(Heriot-Watt University)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
RIBA\AIA\RAIC\PIA的荣誉会员。
研究关键词城市设计-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贡献1.空间中人的感知与行为-“人本主义”人是城市中最具吸引力的一道景观,公共空间中人的感知与行为-行为心理学通过长时间观察、调查、访问,并从心理学角度剖析人的行为特征2.场所设计理论-对必要性、自发性、社交性活动极其所需空间的关注和研究3.公共空间设计方法-“城市为人而造”,回归中世纪宜人的城市尺度,遵循“生活、空间、建筑”的城市设计序列城市公共空间理论1.他对良好城市社交生活的设想——从中对其推崇的城市设计方法可见一斑“我时常憧憬着这样的一个城市的广场,在一个风和日历的下午,我和几个朋友坐在广场的一边,手里拿着从小贩那买的珍珠奶茶,无聊的扯着闲段子,听着街头艺人跑掉的音乐和周围人流的嘈杂……”“有吸引力的城市公共空间,就像一个成功的聚会,人们在这里逗留时间总是比预期更长一些,因为这里有吸引人们可以逗留的有趣的事情正在发生。
”1)空间中人的感知与行为设计人性化公共空间出发点的实质,就是把握人的移动和人的感官,二者为空间中的活动、行为与交流提供了生物学上的基础。
科技资讯科技资讯S I N &T NOLOGY I NFO RM TI ON 2008NO .15SC I EN CE &TECH NO LOG Y I N FOR M A TI O N 学术论坛道路是自行车行人与车流行驶用地的统称,位于城市建设范围的道路称为城市道路。
城市道路是一个城市的骨架,是展现一个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道路功能多样,组成复杂,行人交通量大,道路交叉点多,沿线两侧建筑密集。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是一项综合性强、内容繁杂的工作。
人性化设计是城市道路设计的发展趋势。
本文就道路人性化设计进行探讨。
1道路人性化设计的内涵所谓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就是城市道路设计对人的交通活动需求在最大程度上的满足。
内容主要包括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
在城市道路设计中,应特别关注交通行为中弱势群体的需求,如行人和自行车,老弱病残等群体的需求,把车(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人(行人和司机)、周围环境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道路交通达到安全、快速、经济、便利和舒适的要求,并为城市营造优良环境。
这是时代发展给设计师提出的最新要求。
2道路人性化设计的意义长期以来,城市道路设计主要考虑的因素是交通量大小、交通特性,偏重于解决机动车的交通问题。
而在如何处理好人、车、路、环境之间的关系方面考虑较少。
粗略形、宏观上控制较多,微观、细部问题考虑较少。
尽管基本满足了城市道路的交通功能,但却忽略了人的精神感受。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对城市道路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在使用功能上,而且在观赏功能、享受功能、舒适功能、便捷功能上有了更高要求。
比如步行街、休闲广场、无障碍设计等应运而生,这一切都是为满足人们更深层次需求,在精神生活上也是一种享受。
因此,城市道路设计不仅要考虑实用、安全,更要满足舒适、美观、方便要求,为人们创造人性化城市空间。
3道路人性化设计的具体措施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计是目前城市里最能体现人性化设计的一个方面。
人性化城市设计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方式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传统的城市规划往往注重经济发展和功能性,而忽略了人的需求和感受。
然而,人性化城市设计以人为本,注重提供舒适和宜居的城市环境,为居民创造更好的生活品质。
本文将探讨人性化城市设计的重要性、主要特点以及实施的具体方法。
一、重要性人性化城市设计对社会和个体的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它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一个人性化设计的城市给居民带来便利和舒适,例如设立公园和休闲场所,方便居民进行户外活动和休息,同时也增加了社交和娱乐的机会。
其次,人性化城市设计有助于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
合理规划的城市环境能够提供清新的空气、安全的交通系统和良好的健身设施,促进居民进行运动和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
此外,人性化的城市设计还能够增强社区凝聚力,提高居民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主要特点人性化城市设计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首先,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人性化的城市设计应当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恢复,通过合理的绿化和生态系统规划来提供清洁的空气、水源和自然景观。
其次,倡导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人性化城市设计需要考虑城市的长期发展,合理规划和布局城市资源,提高城市的自给自足能力,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
同时,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消耗。
第三,强调社区建设和社会凝聚力。
人性化城市设计鼓励创造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社区,并提供高质量的社区设施和公共服务,以促进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第四,重视交通和交通规划。
人性化城市设计注重发展便捷、环保和多元化的交通系统,为居民提供安全、高效的出行方式。
三、实施方法实施人性化城市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整体规划和每个细节。
首先,加强城市规划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城市规划应当以人为本,充分了解居民的需求和期望,确保城市的功能分区和社区设置合理。
其次,注重公共空间和景观设计。
公共空间是人们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应当注重良好的景观设计和环境舒适度。
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尺度思考探究摘要: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特征是提供城市居民赖以休憩与出行的重要空间场所,体现了合理优化城市公共空间布局设计的必要性。
而当代城市中绝大部分居民白天工作紧张忙碌,夜间外出锻炼健身、交友聚会、休闲购物等已成为生活常态。
近年来,人性化的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理念已得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重视,城市空间规划的原有实施方案也亟待调整。
因此,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应结合城市空间总体布局特征及城市居民需求来开展,突出人性化尺度在提升城市宜居性中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公共空间;人性化;尺度1 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实例夜间照明景观作为城市空间景观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城市地区的夜间照明公共设施景观是否达到美观与丰富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审美需求的实现。
目前,城市照明景观的总体规划设计思路正全面趋于合理及完善。
城市规划管理部门针对城市夜间照明的生态景观系统应进行必要的科学规划,凸显人性化设计尺度对于改善城市照明空间景观的必要性,为城市居民创造美观与生动的城市夜景欣赏体验。
例如,杭州西湖亮灯有一个主题,叫“中国意·西子情”,用水墨画境、林山光绘的手法,将整个西湖的山山水水联系到一起。
城市空间的规划设计人员使用光影在夜间塑造了一个崭新的西湖盛景,在二十国集团会议期间成为一道亮丽风景,也成为杭州的一张城市名片。
城市规划设计人员用“印象西湖”的实景声光表演,营造了一个西湖夜游可运营模式。
此外,“印象西湖”实景演出选址在西湖曲苑风荷一个相对封闭的水面,较好地解决了生态环境、观演视线、交通组织、人流疏散安全等问题。
2 城市公共空间照明人性化尺度总体实施思路2.1 凸显便民宗旨相较城市居民的私人日常居住生活空间,城市公共空间应能为城市地区的全体居民生活提供快捷与方便。
人性化尺度的城市空间优化设计就是为城市居民的白天和晚上出行提供便捷化的设计,确保城市居民均可实现快捷出行、安全通行的目标。
为确保城市公共空间区域优化设计方案得以实现,设计人员应全面掌握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并且要针对城市空间中的各种特殊群体给予全方位的便民空间设计。
人性化的城市提起狮城新加坡,人们不约而同想到一个字“小”,因为它作为一个国家实在是太小了,以至于在世界地图上无法标记,只能用一个点来表示,所以常被人们戏称鼻屎大的国家。
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螺丝壳里也能做道场。
新加坡虽小,仅为武汉的三分之一,却拥有世界排名第一的机场,亚洲最大的金融中心,世界第三大的炼油厂,世界第一的宝石加工基地。
有地铁、有轻轨,有高速,甚至还有缆车,只是因地域狭小,其缆车在山头与高楼之间穿梭。
有高山,有海滩,还有保存完好的热带雨林。
雨林上是长长的高架桥,人走在上面,满目绿色尽收眼底,途中不时遇到旁若无人的毛猴,千万不要招惹它们,同时要将背包捂紧,否则可遭抢劫之灾哦。
言归正传,如此小的国家,令人称奇的还有不少国中国,如小印度、小马来、小泰国、小阿拉伯、中国城有好几个,因为新加坡70%以上为华人,作为一名中国人在该国生活特别自在,一点老外的感觉都没有,倒是在国中国尚能领略几分异国情趣,走在小印度的街道上,周围几乎全是印度人,店铺也都是印度货,空气中弥散着印度香料的特有气味,耳畔回响着抒情的印度歌曲,恍惚到了印度。
色彩斑斓的印度庙宇更具特色,我赤足走进殿堂,看到许多虔诚的信徒正在制作糕点当供品拜神。
更令人叫绝的是这个热带岛国竟没有蚊子,我想应得益于该国优美、清洁、卫生的环境,的确此地到处绿树成阴,花团锦簇,细微之处,独具匠心,如同一个大盆景。
新加坡的建筑风格同澳洲很相像,可能同属于英联邦的缘故吧,但别墅非常少,70―80%的人居住在政府组屋,均为高层建筑,所有的底层都架空,作为公共场所,楼与楼之间有长廊相连,一直通往公共汽车站,非常人性化。
在这块寸土寸金的地方,土地的使用已到了极致,连过街天桥也充分利用,开设商埠。
因为小,在新加坡旅游不会感到累,逛市区步行足矣。
我在新加坡逗留一周,绝对称得上品质游,因为目前市场上新马泰旅游,新加坡仅安排半天,事实上也强化了新加坡的小。
实际上有许多地方值得一游,如狮鱼兽公园,新加坡的国标。
城市公共空间及其人性化设计的思考摘要:城市公共空间问题正日益受到社会关注。
本文分析了城市公共空间及其意义,指出当前城市公共空间正在缺失,以及城市公共空间对人性化设计的需求,并对如何构筑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间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城市建设“Better City,Better Life”—“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这是一个充满了人文关怀的口号。
在当今城市人口密集、人地关系紧张、矛盾突出的背景下,城市建设呼唤人本主义,城市呼唤公共空间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潮流。
然而在经济发展高速、城市化建设超速的我国,近年城市公共空间的现状却并不理想,人性化设计的城市公共空间则更显缺失。
不少知名学者纷纷对我国城市建设的趋同化、城市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表现出忧虑。
一、城市公共空间及其意义什么是城市公共空间(Urban Space)?城市公共空间一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城市公共空间指“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广义的城市公共空间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
作为城市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共空间的存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能承载城市活动,执行城市功能,体现城市形象,反映城市问题等。
具体来看:对居民而言,城市公共空间是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居民可以无拘无束光顾、自由自在活动的地方,根据居民的生活需求,在城市公共空间可以进行交通、商业贸易、表演、展览、体育竞赛、运动健身、消闲、观光游览、节日集会及人际交往等各类活动。
城市公共空间正在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一部分,可以享受城市生活、体认城市风情,领略城市魅力;对城市而言,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形体环境中最易识别,是城市形象、城市文化的重要体现之处,是一座城市的重要“窗口”、常常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
它为美化城市环境、增强城市活力、体现城市特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读《人性化的城市》有感
杨红梅1217408050 这是我第一次阅读关于城市规划的书籍,每一章都很让我深思。
之前我都没有想过、仔细观察过一个城市的方方面面,不管是从建筑样式,还是交通系统。
读完《人性化的城市》我觉得城市应该是友好的、开放的、活泼的、安全的……而不是现在这种充满鸣笛声的城市。
《人性化的城市》图文并茂,论点论据都很充足,很有感染力。
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使城市生活分离,城市无生气,而人性化的维度则是鼓励人们的城市生活,让更多的人参与户外活动,在户外停留。
城市中的建筑都可以发出“邀请”,增加自行车车道,减少汽车交通和停车,就可对人们发出骑行的邀请。
人行横道对面“友好的”倒计时,向人们发出“赶快过马路,别阻碍交通”。
所以,任何城市设都需要谨慎,从人们感官出发,从体验出发,建造人性化的城市。
汽车的出现,破坏了正常的维度。
5km/h的观看速度为尺度的建筑是以丰富的感觉印象位基础的,空间小,建筑紧凑,重细节。
而以60km/h的观看速度则要求大型空间和宽阔的道路,细节和具体化的感觉体验消失了,从一个步行者的视角,所有标志,符号和其他信息都要被奇异放大。
在汽车充满街道的城市中,大型的空间、巨型的标志、大型的建筑和高的噪声等级,一切的一切都不能够给人们带来愉快的体验。
鼓励城市中的生活的关键词:紧凑直接且合乎逻辑的路径;朴素适中的空间尺度;以及清晰的等级体系,在体系中确定出哪些空间是重要的。
充满活力的城市要求紧凑的城市结构,合理的人口密度,可接受的步行和汽车距离以及品质良好的城市空间。
威尼斯样样具备:紧密的城市结构,短捷的步行距离,美妙连续的空间,高度的混合功能,活跃的建筑首层,卓越的建筑和精巧设计的细部——所有都是基于人性化尺度的。
盲目地扩大汽车道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拥堵问题,只会让人们买更多的车,越来越多的车则会更加拥堵。
人们在城市中难以步行,所以安全的城市要优先考虑步行,实行恰当的交通分离。
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使用资源少,对环境影响较小,节省空间。
以公共交通为先导的发展,人们平等地参加这种社交活动,增强了社会可持续。
鼓励步行和骑行,让人们运动,是一种低廉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适合步行的城市,少阶梯,走直线,纵向发展,平坦。
如果一段500m的距离中只是长长的一眼望不到头的街道,则会让人感到乏味,走了一点就觉得走了很长时间,而在视平面如果纵向发展,多一点细节上的处理,那么在欣赏的同时,人们就感觉不到距离很长。
鼓励市民在城市空间中步行和骑车只是一个开始,必须鼓励人们坐下,停留。
非必须的活动,停留,能够体现城市的品质。
我们可以利用边界效应、凹进效应、钢琴效应来设计,让人们找到适合的停留地方。
在城市中设计立面不平整,能够提供依靠点,邀请人们停留。
增设一级座位、二级座位和可移动座椅,好的座椅布局利于人们的交流,提供更大程度的停留。
在高层建筑附近风是严重的问题,要根据气候设计建筑。
在阳光强烈、气温较高的国家,城市规划通常采用较窄的街道,建筑物墙壁厚实,开口窄小。
气候寒冷的国家,建筑通常高2~3层,采用斜屋顶,集中修建。
只有考虑好天气,才能让更多的人在户外呆更长的时间,让城市更有活力。
城市尺度,场地尺度,人性化尺度,只关注前两个则会是灾难。
从上面和外面来规划城市,就很难考虑到视平层面。
这样就会使得城市空间太大,缺乏形态组织,街道太宽,人行便道和小路太长、太直。
这种巴西利亚综合症,就是指城市规划只关注前两个层面上的尺度,而忽视了最小的人性化尺度,而不幸的是,却被当成一个规划原则广泛传播。
应该从下面和里面开始规划,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是生活,其次是空间,最后才是建筑。
注重首层建筑,将大空间和小空间合理地结合,分开处理人性化景观和大型建筑。
城市规划的要旨在于对人的尊重。
我觉得现在汽车真的对我们日常步行起到很大的阻碍,漫长的红绿灯等待,走几步就要过一条马路,过马路时要注意左右,时刻担心自己的安全问题。
不间断的鸣笛声,这都让人感到烦躁生气。
苏州这种提供自行车租借系统,有种对骑行的邀请,但是骑行车道还不健全,并不能让自行车有优先权,在马路上骑自行成还是很危险的。
这需要政策的支持,慢慢地改变,让步行和骑行融入生活。
然后,注重视平面的享受,将首层建筑采用柔性边界,带来更多的感官上的交流。